吧务
level 16
小凤凰3
楼主
柳叶大家庭的成员们好:
今天是2025年10月6日,乙巳蛇年 ,乙酉月,戊申日,阴历八月十五,周一 ,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福满人间, 灯火映万家,团圆共此时。
又是一年金秋月,普天同庆,国泰民安。
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久,家兴百合,长安,常安,月圆,人圆,事事圆满!
民哥![[爱心]](/static/emoticons/u7231u5fc3.png)
,柳叶亲们,中秋佳节安康吉祥开心万事顺心如愿![[爱心]](/static/emoticons/u7231u5fc3.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相信和民哥![[爱心]](/static/emoticons/u7231u5fc3.png)
与柳叶姐妹们会在金秋开心幸福团聚我们一路携手相伴相守不离不弃长长久久![[爱心]](/static/emoticons/u7231u5fc3.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中秋节 | 月圆,人圆,事事圆满
文章转自巅峰艺术
节日由来
中秋节由上古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是指祭拜月亮,说明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
汉代,已经有过“中秋节”习俗。不过汉代的“中秋节”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在立秋之日。
后来那些达官贵族和文人雅士也仿效古礼,在中秋之日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观赏祭拜,吟诗作赋,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慢慢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一种传统活动。
到了唐代,祭月的风俗活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因此变成了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字样。
“中秋节”盛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已经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后羿因为射下天上的九个太阳,为民除害,深受天下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随后就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作为妻子。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从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于是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两颗长生不老的仙丹,服下一颗可以长生不老,服下两颗可以升天成仙,后羿不忍撇下妻子自己升天,所以就把两颗仙丹交给嫦娥珍藏起来。
后羿有个徒弟,名叫逢蒙,是个小人,嫦娥将仙丹藏进百宝匣时,被他偷窥到了,就打起了仙丹的主意。
三天后,后羿带领弟子们去狩猎,逢蒙称病没去,等后羿走后,就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仙丹。
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对手,就手疾眼快地打开宝匣,把两颗仙丹一口气都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仙丹后,立刻感觉身体轻飘,已经能够飞了,于是飞出窗口,飞向天空。
因为牵挂丈夫后羿,所以嫦娥就降落在离人家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后,侍女们向他讲述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又惊又怒,恶徒逢蒙已经逃亡,后羿悲痛欲绝,顿足捶胸,仰望天空呼喊妻子的名字。
朦胧中发现,当天晚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恰好这天是八月十五日,并且月亮里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于是后羿便便派人到嫦娥最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遥祭月宫里的嫦娥。
从此以后,每逢八月十五,老百姓们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祭拜嫦娥,为漂亮、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
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诗词里的中秋
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多到不可胜数。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就有一首《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以月起兴,描绘了心爱女人的姣好容貌,也写了内心在追求爱情中的焦躁心情。
诗中的僚、懰、燎是形容人的容貌美好,而悄、慅、惨则是指诗人的内心不安。

2025年10月06日 13点10分
1
今天是2025年10月6日,乙巳蛇年 ,乙酉月,戊申日,阴历八月十五,周一 ,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福满人间, 灯火映万家,团圆共此时。
又是一年金秋月,普天同庆,国泰民安。
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久,家兴百合,长安,常安,月圆,人圆,事事圆满!
民哥
![[爱心]](/static/emoticons/u7231u5fc3.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爱心]](/static/emoticons/u7231u5fc3.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相信和民哥
![[爱心]](/static/emoticons/u7231u5fc3.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爱心]](/static/emoticons/u7231u5fc3.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文章转自巅峰艺术
节日由来
中秋节由上古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是指祭拜月亮,说明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
汉代,已经有过“中秋节”习俗。不过汉代的“中秋节”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在立秋之日。
后来那些达官贵族和文人雅士也仿效古礼,在中秋之日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观赏祭拜,吟诗作赋,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慢慢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一种传统活动。
到了唐代,祭月的风俗活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因此变成了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字样。
“中秋节”盛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已经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嫦娥奔月
后羿因为射下天上的九个太阳,为民除害,深受天下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随后就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作为妻子。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从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于是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两颗长生不老的仙丹,服下一颗可以长生不老,服下两颗可以升天成仙,后羿不忍撇下妻子自己升天,所以就把两颗仙丹交给嫦娥珍藏起来。
后羿有个徒弟,名叫逢蒙,是个小人,嫦娥将仙丹藏进百宝匣时,被他偷窥到了,就打起了仙丹的主意。
三天后,后羿带领弟子们去狩猎,逢蒙称病没去,等后羿走后,就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仙丹。
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对手,就手疾眼快地打开宝匣,把两颗仙丹一口气都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仙丹后,立刻感觉身体轻飘,已经能够飞了,于是飞出窗口,飞向天空。
因为牵挂丈夫后羿,所以嫦娥就降落在离人家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后,侍女们向他讲述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又惊又怒,恶徒逢蒙已经逃亡,后羿悲痛欲绝,顿足捶胸,仰望天空呼喊妻子的名字。
朦胧中发现,当天晚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恰好这天是八月十五日,并且月亮里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于是后羿便便派人到嫦娥最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遥祭月宫里的嫦娥。
从此以后,每逢八月十五,老百姓们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祭拜嫦娥,为漂亮、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
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多到不可胜数。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就有一首《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以月起兴,描绘了心爱女人的姣好容貌,也写了内心在追求爱情中的焦躁心情。
诗中的僚、懰、燎是形容人的容貌美好,而悄、慅、惨则是指诗人的内心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