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八面威风COM
楼主
汉中所属11县区现今县名的形成,远及先秦,近几近代。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它给汉中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增添了丰富的人文积淀。个别县名亦有不同说法,只辑其较为合理者。历代演变,不予赘述。
汉中 因汉水而得名。
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这是“汉中”一词最早见诸于史籍。楚国的汉中郡,位于今旬阳以东的汉水中游,故名。秦统一六国后的汉中郡(秦36郡之一),相当于今汉中(除宁、略二县)、安康、商洛市西南及湖北十堰市大部。
关于秦时汉中郡的郡治,学术界说法不一。汉中学者陈显远先生在《汉中市建制沿革》中,特别注明为西城(今安康市);但根据我国历史地理学权威、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秦的汉中郡郡治在南郑(今汉中市)。著名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在《汉中历史地理》中注明秦的汉中郡郡治“初设南郑”,因为“秦不但要抗击强大的楚国,而且还要统治相当于今四川(重庆)的巴蜀”地区。至于以后秦是否迁移汉中郡治、为什么要迁移,因笔者史料有限,暂无考。
西汉时,汉中郡设治西城。东汉初,汉中郡治迁回南郑。
有人根据《汉中府志》“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的记载,解释汉中地名的来由,实属望文生义。
勉县 因“沔水”而得名。
秦汉时期,汉水被称为“沔水”。西汉初,在今县城东旧州铺始置(年代暂无考)沔阳县(水之北称“阳”)。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改兴州(治今略阳县)为沔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迁沔州于今勉县旧州铺。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原褒城县褒河以西地区及黎坪中心区部分并入;1964年9月,因“沔”字生僻难认,经国务院批准改“沔县”为“勉县”。
汉台区 因古汉台而得名。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东大街。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四月,刘邦在南郑(今汉中市)就汉王,此地曾为刘邦驻马毕之所。西汉立国之初,汉中太守田叔在此“置名材,立官室”,为刘邦建造了行宫。后人称之为汉台。
解放前,今汉中市区一直为南郑县治。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之日即析南郑城郭(即:原城关镇、汉水、石马二乡),置南郑市,南郑县治东迁十八里铺(今汉台区铺镇)。1954年1月,南郑市改为汉中市,这是汉中作为城市名的开始。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南郑县全部及褒城县、黎坪中心区之一部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恢复南郑县建制,并以汉水为分界南北划分;1964年8月改为汉中县,1980年9月重改汉中市;1996年6月改为汉中市汉台区。
南郑 其名始于春秋初年。
前770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郑国人,因犬戎入侵,国破,一部随周平王东迁进入今河南境内,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另一部分向南沿秦岭谷道进入汉水上游,是为“南郑”。《水径注》亦有“(郑)恒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的记载。
2011年02月19日 04点02分
1
汉中 因汉水而得名。
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这是“汉中”一词最早见诸于史籍。楚国的汉中郡,位于今旬阳以东的汉水中游,故名。秦统一六国后的汉中郡(秦36郡之一),相当于今汉中(除宁、略二县)、安康、商洛市西南及湖北十堰市大部。
关于秦时汉中郡的郡治,学术界说法不一。汉中学者陈显远先生在《汉中市建制沿革》中,特别注明为西城(今安康市);但根据我国历史地理学权威、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秦的汉中郡郡治在南郑(今汉中市)。著名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在《汉中历史地理》中注明秦的汉中郡郡治“初设南郑”,因为“秦不但要抗击强大的楚国,而且还要统治相当于今四川(重庆)的巴蜀”地区。至于以后秦是否迁移汉中郡治、为什么要迁移,因笔者史料有限,暂无考。
西汉时,汉中郡设治西城。东汉初,汉中郡治迁回南郑。
有人根据《汉中府志》“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的记载,解释汉中地名的来由,实属望文生义。
勉县 因“沔水”而得名。
秦汉时期,汉水被称为“沔水”。西汉初,在今县城东旧州铺始置(年代暂无考)沔阳县(水之北称“阳”)。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改兴州(治今略阳县)为沔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迁沔州于今勉县旧州铺。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原褒城县褒河以西地区及黎坪中心区部分并入;1964年9月,因“沔”字生僻难认,经国务院批准改“沔县”为“勉县”。
汉台区 因古汉台而得名。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东大街。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四月,刘邦在南郑(今汉中市)就汉王,此地曾为刘邦驻马毕之所。西汉立国之初,汉中太守田叔在此“置名材,立官室”,为刘邦建造了行宫。后人称之为汉台。
解放前,今汉中市区一直为南郑县治。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之日即析南郑城郭(即:原城关镇、汉水、石马二乡),置南郑市,南郑县治东迁十八里铺(今汉台区铺镇)。1954年1月,南郑市改为汉中市,这是汉中作为城市名的开始。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南郑县全部及褒城县、黎坪中心区之一部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恢复南郑县建制,并以汉水为分界南北划分;1964年8月改为汉中县,1980年9月重改汉中市;1996年6月改为汉中市汉台区。
南郑 其名始于春秋初年。
前770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郑国人,因犬戎入侵,国破,一部随周平王东迁进入今河南境内,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另一部分向南沿秦岭谷道进入汉水上游,是为“南郑”。《水径注》亦有“(郑)恒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