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关于专业、业余、剧场、剧团的杂感
李少春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6

孙毓敏
我很像一个戏迷,或者就叫“内行中的戏迷”。喜欢戏,爱看戏,什么戏都喜欢,无论是喜剧、悲剧、地方戏,尤其看到一出成熟而完整的好戏时,更是兴致勃勃,能高兴好几天。
2025年09月11日 20点09分 1
吧务
level 16
 我也喜欢看电影,最多一次是小时候,在戏校上学期间,我从早上6:50的学生场开始,直看到晚上10:00才回家,一天连看了六场电影,尽管电影内容中外古今都搅混了,但仍感觉兴致勃勃、兴有余存,现在老了,一般一次只看两到四个大片!
 因为我有一种业余爱好者的习性,一股接近傻愚的憨直,对于那些过分执著的业余现象和特殊人物的人,我不仅不会看不起或小瞧他们,反而会从另一角度更加以理解和尊重。
 比如有一个男旦爱好者,本人是个外文翻译,但他像热爱数理化一样热爱京剧,他在笔记本里是这样记载:“1939年梅先生左手指前方,1941年此处已改,梅先生向左转身,双手绕指左前方……”,多么细致,多么认真,我们内行做得到吗?会有这种对艺术的虔诚精神吗?
 于是,我向这位认真的梅派研究家闻时涛先生学了十出梅派戏唱腔,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梅派唱腔的要领与特点!如同学会如何在书法练习中“写好正楷”一般,一切京剧旦角必须先写好这一笔“正楷”,打好
正确的
唱腔基础才行。
 而荀派唱腔属于“行书”,张派唱腔是“行书”与“狂草”之间的演唱手法。总之,各有特长,凡学习演唱者,应加深理解,刻苦钻研,才能体会,才能分得开、分得清。
 业余与专业之间是鱼水关系,若没有所谓粉丝们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人关注和议论你,你就失去了群众基础,人缘就不好了!
 也正因为我对业余爱好者的尊重和爱护,我也收了不少业余徒弟,他们往往会浑身颤抖,流着热泪,告诉你,如何热爱荀派艺术及今后打算如何钻研的计划!难道你还不被感动吗?支持和帮助她们,也是支持和扩大你自己的影响,也等于在帮助你自己。
 业余爱好者多是耳音极好,智力超群之人。他们在搞好了自己专业的同时又有十分富裕的精力和智慧,爱上了某个文艺品种,尤其是爱上了京剧这十分高难的品种,是我们这一行的幸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提高和前进,既扩大了观众队伍,我们又多了一批知音者!所以,我往往是怀着感激和欣赏的态度与他们相处的,他们当中,高人极多,是绝不可小视的!
 当然,也有不少业余爱好者,只爱看戏,不爱买票,希望专业的送票给他,这很使人为难,因为现在的专业人赚钱太少,无力承担这类友好活动!尤其现在的票价如此昂贵,最少要30元一张,最多总在400元上下,买5张400元的票,这个月这位专业者只好喝西北风了!
 过去有个好传统,各团排了戏,都会搞一至两次内部彩排,各团互相观摩,也发不少票邀请爱好者来看,来提宝贵意见。现在,这类活动没有了,互相交流观摩的气氛没有了。排了新戏的目的性很明确一争奖、完成场次。只要领导看着顺眼了,评委看着过关了就行,老百姓、爱好者无所谓。
 现在剧场成了“大佬”,不负责组织观众,不负责推广宣传,剧场和剧团的关系,不是场、团一家,而是租赁场地关系。每场戏的场租极贵总在3万上下,如果一般剧团的演出只卖了6000元的话,这一场戏就赔2万4千元,再加上每个团员的场次劳务费,剧团是举步维艰,越演越赔,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了!
 那么如果我们回到“文革”前的经营办法可以吗?可以!当年我们是“分成法”,今日挣了1万元,和剧场是三七开,剧团拿七,剧场拿三,和剧团的关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这样,
才符合文艺的发展规律,而且剧场关心上座,极力宣传,因为有利益驱动力。
《孙毓敏随笔集锦》
2025年09月11日 20点09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