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墙寒冬1937 人墙寒冬1937
年轻的时候想干大事,末了,发现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小事业才是正道,不吭不骗不偷不抢。单身又何妨!
关注数: 1 粉丝数: 1,235 发帖数: 19,633 关注贴吧数: 68
如果齐国借粮帮助赵国打赢了长平之战,齐国会得到什么呢? 先看一下长平之战的战前国际形势,秦赵通过会盟之后双方基本罢兵。芈太后和自己的弟弟执政,照着楚国狠狠下手,几次战争之后基本上把楚国打残了,至于韩魏也顺带收拾的服服帖帖。这段时间里,赵国干嘛了呢?赵国没事就修理齐国,齐国虎落平阳没有实力反抗,在占领了齐国西部大片领土之后,赵国志得意满,隐隐有南下收拾山河的意思。 在这个时候,秦国和韩国为了上党打到了赵国门口,上党是秦国攻赵的桥头堡,同样也是赵国攻打秦国和韩魏的桥头堡。在接收上党这个问题上,赵国没有任何问题,还可以说是当机立断。反正秦赵终究要打一场,与其被打还不如占领上党再说。于是双方为上党归属问题展开了拉锯战,很明显,赵国军队处于劣势。 但是国力的对抗最终落实到了粮食上,秦国有川蜀,赵国没有,所以赵国马上要饿肚子了。怎么办?向齐国乞粮,山东六国只有齐国有这种战略资源。可是齐国不予,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当初燕赵主力五国灭齐,赵军是主力,之后更是不断蚕食齐国领土,在君王后眼里,他们六国都是一样的仇人,狗咬狗越咬她越开心。自己乐得看片子。 第二,赵国诚意不足,赵国要借粮,决口不提报酬,当然可能什么黄金万两白壁百双之类的礼品还是有的。问题是齐国不缺财富,齐国想要自己的故土,可是赵国舍不得,不给。所以谈不拢。 这样,赵国的外交缺乏弹性,不像秦国实在不行了退还领土,以后再拿回来就是了,赵国舍不得。齐国认为赵国诚意不足。 第三,既然赵国不肯出血,那么齐国就不给粮食,大不了战后再硬接赵国攻击,就怕到时候赵国无力。如果齐国听信了赵国的话给了粮食,那么赵国就有可能在相持中战胜秦国,因为齐国一国之力怎么也比巴蜀要强多了吧。那么齐国人就要想一想,赵国获胜之后会有什么还给齐国。赵国会加倍偿还齐国粮食么?恐怕不会!赵国到时候会更加嚣张,击败秦国赵国就是第一强国,趁刀锋未收,会干什么?诸侯都知道,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国家都不援助的原因。 齐国得到的恐怕会是赵国的大刀,到时候赵国用大刀灭齐就算是之前的粮食产自国内了。不要高看一个军事大国的许诺,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齐国让秦国战胜,这样齐国又有了40年的得过且过,要是赵国战胜秦国,下一个怕就轮到七国了。灭齐灭燕,南下灭韩魏楚秦,一统天下未必不可为。
为什么杀了岳飞,没了对手,宗弼却退兵罢战了呢 原因很简单,金国实在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吞掉南宋,军事上占优势,但是根本无力巩固占领区,时间长了难免被消耗死。 阿骨打起兵,完颜部全民皆兵,统共万余人而已,这万余人居然一下子灭了辽国。不得不说,是人家辽军雇佣军的功劳很大,打完辽国,金国几十万大军,威风凛凛,这其中只是跟后来八旗一样,是把投降军吓傻了,跟着都把自己当金人了而已。 阿骨打攻战燕京之后大肆掠杀,临走掠走工匠美女,金人一路享乐回到了老家,路上阿骨打就纵欲过度挂了,之后其弟弟完颜吴乞买上位。 在之后的对北宋的战争中无论是开封还是关西,都是烧杀抢掠,千里无人烟。以至于后来议和约定把陕西等地还给南宋,南宋都不想要,为什么?因为北地的经济和人口已经被摧毁了,回去之后无法就近筹集粮草也没有兵员补给,孤军深入随时会被金国骑兵灭掉。事实就是如此,金国没有足够的手段统治占领区,于是建立傀儡政权。后来自己直接上,跟南宋在江淮地区进行拉锯,宋人要吃饭不能就地抽粮就从江南运,金军人口也不少,也筹不到粮食,老家又没有,怎么办。 打来打去,吃了没有积蓄的亏,越来越吃力。 杀了岳飞,与宋国议和,这样完颜亶通过汉化统治方式统治占领区,几十年之后占领区渐渐恢复,南宋再也没有机会北伐了。 完颜宗弼和完颜亶估集团看来真的动脑子了。 议和之后秦相爷开始执政,那边完颜宗弼执政,赵构和完颜亶坐在一边当牌位。这就是宋金议和后的状况。
如果刘备不死出川一统天下能都再延续大汉200年么? 答案是不能,预计刘备的王朝会像魏晋一样迅速垮掉 大家懂的一起讨论一下,我认为是豪强地主的不可遏制让帝国不会长寿! 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无一例外都是土地兼并,政治黑暗造成的。 汉朝初年,天下百废俱兴,没有实质的地主豪强,尤其是秦朝苛政,地主豪强也很难受呀!到了汉武帝时期,地主豪强游侠开始抬头制造混乱,被汉武帝铁血镇压,政治分化。但是经过三代发展,缺少了雄主的汉朝地主豪强慢慢苏醒,并且导致了土地兼并,西汉灭亡,王莽对土地的彻底改革失败,豪强开始祸乱国家。 但是位面之子刘秀的出现强行扭转了大汉的运势,刘秀成功的缓和了地主豪强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注意是缓和,因为支持他的也是地主豪强。整个东汉王朝根本没有对生产资料进行彻底改革,这就让东汉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运行之中。在这过程中,地主豪强是不断壮大的,最终被称为士族,慢慢掌握了政权。 整个东汉末期到三国两晋实际上都是被各地士族所掌控方向,就连农民起义的小火苗都冒不出来,国家却始终坐在火山口上,有能力的上不去,没能力的不愿意下来。 所以三国的建立基础其实就是三个地方的士族势力找到的代言人。刘备也是代言人之一,刘备不可能不依靠士族就能统一天下,因为他不可能走下层路线,农民起义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指望了。所以想拉拢打败对手就是要让对手的支持者改换门庭,那么他就需要让出权益,就像曹丕搞了个九品中正,立马士族拥立他当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刘备根本不可能建立一个两汉一样的长久王朝。 士族势力的衰弱是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是被胡人杀光杀散的,逃到南方的被刘裕这些庶族掌权者继续杀。杀来杀去他们就元气大伤了,庶族趁机上位,双方开始均势。等到靠武力一统的隋朝建立之后,开始初步实行科举制,唐代以后成为定制。这种制度有效遏制士族的发展,给下层实力上升的渠道。所以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一般都能抗300年左右。也由于士族地主势力没有魏晋时期强大,每次王朝更迭农民起义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定都陕西北京的王朝比河南南京的都强悍 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不是人来改变水土这个环境。 中华帝国幅员辽阔,各地民风迥异。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威胁都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不光中国,就连罗马帝国也是如此,南方几乎没有什么威胁存在。就站在现在角度来说,古代民族战争都是中华民族融合的一部分。游牧民族也是中国人的祖先源头之一。 定都陕西的秦汉唐和定都北京的明清都是处在游牧民族南下的路口处,可以说是天子守国门也不为过。由于不断和这些机动的不按套路出牌的游牧民族交锋,中原军队战斗力也维持较高水准,各种资源全国资源往那边堆。就便是边民也饱受劫掠之苦同时格外的彪悍自己保卫家园。所以这种军队往往对南方鱼米之乡的王朝有绝对的优势,即便是宋朝这种王朝,狄青的陕西边军也可以轻松评定全国都没咒念的脓智高叛乱,方腊叛乱也一样。别看你们闹得凶,其实都是过家家。 自从水路交通不便,长安屡受摧残之后,朱温开始了定都河南的王朝。其实当时他也只是个割据实力,河南恰好是他的统治区域而已,就像曹操的许都。可是河南相对在内地不易遭受战火繁荣富庶,交通便利,所以后世中原王朝包括辽金都图享受。但是一旦物质丰富了,斗志就会消磨那些知识分子就会出现,书生误国,宋辽金的最后都是在朝堂扯皮的过程中被对手灭掉。南朝也是如此道理,按说晋朝很五代十国宋国都有汉人南迁,但是原先威猛霸气的北方人南迁之后都被当地给同化掉,失去了往日的勇猛。 不过还有一个从来没有实现的定都地,那就是山东,不知道迁都山东的王朝会是什么情况,比如迁都曲阜。现在猜想一下,山东土地贫瘠,没有天险,只有自视甚高的孔府嘴炮。哈哈,这样的皇朝可真就有意思了 中华帝国南北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人无分男女地无分南北都是帝国国民一份子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