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香1979 香香1979
喜欢沈海蓉、喜欢李世济!
关注数: 37 粉丝数: 46 发帖数: 2,805 关注贴吧数: 23
转帖 《师恩》转自尹小芳越剧网站 作者: 哲艺 来源: 《上海戏剧》2009年第7期 发布时间: 2011-08-30 16:30 68 次浏览师恩 1958年底,浙江省艺术学校开办,对外招生。我们这些来自全省各地的少男少女们成为第一批越剧表演专业学员,来到杭州黄龙洞校园接受越剧专业训练。在众多越剧教师中,尹小芳老师最为年轻,当时年仅27岁。 从她为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开始,我们就被她俊雅的气质,严格的教学所深深吸引、征服。 她教的第一出戏是《前见姑》。剧本是她自己整理并谱曲的,面对我们这些十二三岁,根本不知表演为何物的新生,尹小芳从一招一式、一字一句着手,反复示范,耐心纠正,从唱到做均严教细抠,就连多少个步法都做了明确规定。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前见姑》成了全班同学均能演会唱、响彻学校的“流行曲”,并成了学校对外公演必不可少的剧目,扮演方卿的朱幼华还获得“小尹小芳”的美称。从此,尹派表演艺术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 接下来教的《何文秀·哭牌算命》,是尹小芳又一出拿手好戏。她先是仔细地为大家讲解剧情,分析人物,继而阐述尹派艺术的特点,通过细致的示范教学,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掌握尹派优雅大方的表演气质、细腻甜润的唱腔韵味。自此,《何文秀·哭牌算命》成了浙江艺术学校历届学生必学的教学剧目。尹小芳在上世纪80年代演出的这个版本,从赵志刚到茅威涛,从浙江到全国各地,久演不衰,其艺术魅力流传深远。 大家升二年级时,尹小芳从以戏带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选择了《白蛇传》作为排演大戏。她自己整理改编剧本,自己谱写唱腔,自己当导演,自己当舞美设计,不但一人身兼编导音美各职,还生旦净丑一肩挑,向我们进行言传身教。尹小芳整理的《白蛇传》,体现了“在继承中创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剧本既体现出越剧细腻甜美的特性,又广泛吸收兄弟剧种演出版本的优长,充分突出了男女合演的越剧风格。在表演手段上,尹小芳和形体老师合作,大量采用“打出手”、“吊鱼”、“朝天顶”、“踢慧眼”等传统戏曲“腿、毯、把”的武功技术,使文戏为主的越剧面貌为之一变。 至于《白蛇传》的具体艺术处理,则处处显示出尹小芳新颖别致的艺术理念。《游湖》序幕拉开,只见白素贞、青儿踩着云彩由天而降,那是运用川剧“云块道具”的手法;《盗仙草》中白素贞下山时安排了两张桌子的“高台吊鱼”,以发挥演员武功好、擅长高难动作的特长。青儿的身段动作融入了武生的要素,法海则以老生行功以突出其伪善。而已尹派设计处理的许仙唱腔韵味鲜明,经过不断的研究修改,充分体现其淳朴善良的个性。由此,我们班演出的《白蛇传》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尹小芳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她经常告诫学生:“演员是以他的艺术为观众服务的,要成为好演员,就需按艺术标准严格训练,一招一式应该非常讲究。”我们班是男女合演班,大多数来自乡村。尹小芳为使学习小生的男生具有古代书生的儒雅气质,作了许多规定。 许仙的扮演者袁开祥记得,尹老师曾要求他在生活中必须按小生的要求坐、立、行走;每天要用温开水泡压双手,使“兰花手”柔软好看;不管坐什么凳子,只能坐三分之一,且需保持腰肩挺立;平时拿扇子解暑,也需按照表演规格来扇…排练时,为了使袁开祥掌握许仙的表演特征,尹小芳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对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反复示范。当她发现袁开祥的台步较为僵硬时,就天天蹲在地上一步一步地跟着纠正,每次都弄得满头大汗。对于学生们的化妆,那就更严了——1960年元旦前后全班第一次到宁波、新昌汇报演出《盘夫索夫》,尹小芳每天下午三点开始就为扮演曾荣的袁开祥上妆,往往要花整整三小时才成。另外,在上台之前尹老师还要仔细检查,然后才放心让他上场。 当时学校的条件比较艰苦,大家住的是古庙厢房10平米的小房。作为著名演员,尹小芳放弃了部分演出,甘于清苦,吃住都在学校,认真教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在她的面前,学生们自然受到其敬业精神的感召,自始至终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课后自觉复习,十分努力。 她是一个严谨、执著、富有敬业精神和深刻影响力的越剧导师。如今,当年的大孩子们有的成了著名演员,有的成了教学名师,有的则成了戏曲研究专家。不过,只要站在尹小芳的面前,我们这些学生依然对她保持者崇敬之情。她的人格、艺术,对我们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转帖 《浪子成龙》——小芳老师才是白马呢 作者: 浅唱低吟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11-08-30 17:13 88 次浏览《浪子成龙》——小芳老师才是白马呢 看题目就知,又是HC文一篇,看过了《浪子成龙》,心潮澎湃数次之后,内心深处涌出一句话,当时的小芳老师真是白马王子啊!《浪子成龙》这剧本的天平就是倾向小生的,换句话说也是对小生莫大的考验,不仅需要从公子哥儿演到穷生,再从一般的书生演到官生,人物成长的线索也必须有章可循,要合情合理又要反差强烈符合看戏心理,不是容易的事。 反正这次小芳老师一出场就给我惊艳,混球公子哥儿个人觉得还蛮难演的,小芳老师身段上有点像贾宝玉,毕竟也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子弟嘛。但是那种坏和不上进要演得让人“恨恨的”却“讨厌不起来”,分寸就需要拿捏。小芳老师处理成年龄感的天真、不谙世事,就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男孩子,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的,闯出各种祸来还不知道,但是你很难认真去责怪他。那个拉姑娘小辫子的动作,骂“黄毛丫头”的口气,虽然是为非作歹,却也是一派单纯。对表姐有种小儿女的亲爱之态,书房里的那些戏,其实是很可爱的。 好了,下面就是让我心潮真的澎湃的穷生,当然无论是风雪还是打狗的身段都非常真实可感,但这段我完全HC了,注意力就不集中在身段上了。虽然他此时是浑身破烂,冻饿潦倒,还被骂作捣粪棒含羞带愧,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掩住,白马就是白马啊,遭难时更显楚楚动人(用词不当,话说该用什么词呢),满脸诚意的初知羞愧的表情,基本看得人铁石心肠化成水。又想起了某帖讨论并总结过的,帅哥无非分两种,一种是酷硬体贴、处处能站在上风头做主导的大男子,一种是总能唤起女性怜悯的美少年。 接下去,落魄美少年一个转身,变成了儒雅知礼的青年书生,年龄感上去了,但是合情合理,遭大变故是会使人迅速成熟的。在冯家的那场戏虽然没有大起伏,但是我也很喜欢他贫弱书生的形象。是很符合传统的审美,也很符合我的审美,就是他的身子依然是柔弱的,有着旧伤未愈,但内心已经开始坚强起来,开始考虑报恩,为他人的承担,那种浮华的刺光渐渐收敛进去,变成了柔顺谦和,甚至还有点迂腐。 最后就是官生了,不过是个小官,并没有开合很大的身段,但是年龄感又上去一点,举手投足有了从容和果决,有大男子味道了。(不过依然是年纪很轻的大男子)那段书房会真好,重逢表姐那段,两个人都没有唱念,一点声音都没有,但是戏在台上就是满满的,那种凄凉真是难忘。为这一两分钟的空白,真要好好给编剧(还是导演)记上一大功。“你休要抱怨莫自谴,人海沧桑本多变”在这样的情境下,韦英这两句唱词显得格外隽永。小芳老师此时的表情也是值得大赞一记,不但是大男人的体贴与含蓄,而且有了他面对生活的那种看法出来了,面对人生失意、错过,他很宽容平和了,但是眉宇间是带着忧伤的。偶不禁想起张羽煮海中最后一幕的类似场景,张羽宽慰无法变回人形的龙女,那种温存体贴大男人的表情。所不同的是,那一幕中是迎上去的温暖,这一幕是退一步的无奈,个人认为书房更胜一筹,没办法,悲剧就是容易比喜剧深刻,那种凄凉无奈真的有很多可以品味。 最后一幕制裁恶人的那段,我很喜欢那两句“儿也想,争得锦绣好前程,儿也想,无忧无虑过一生”,要知道,合情理的思想才是最容易动人的。(我不禁想起了听过张悬一首歌里唱“大家都怕过苦日子,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词写得好,不是因为犀利而是因为真实)在辛辛苦苦改邪归正埋头苦读得来的前程面前,他比一般人更想珍惜,会犹豫才是正常的。那句“无忧无虑”唱得我起了N多感慨。但紧接着就是小芳老师制裁恶人气场爆发啊,仍然符合小官生那种有点偏书生味的动作,绕袖背手缓步走拍桌子,气势完全压倒了反派小生,那几句唱听得我完全HIGH了,唱到“你叛国投敌”时我忍不住很腹黑地想,韦公子真素有勇有谋,戴上这顶帽子才能彻底把那家伙搞倒,难道说他早已心下定好计谋了咩,反正胸有成竹威风凛凛,使我陷入了又一次HC。楚楚可怜的小绵羊美少年华丽转身成了威武不屈雄谋大略的大帅哥。 这贴转自“高山流水今相逢 尹小芳越剧网站”,看到这贴真觉得作者完整的表达了我看到这出戏的心情,感谢作者这么完整的分析~~~真真是知音哦。。。。。。
喜欢上尹小芳老师了 来吧签到4天了,原本和越剧没有一点交集,只是因为这次的《舞台姐妹情》的演出,微博的好友都在关注,自己也随着转发关注了演出视频,为老艺术加的表现深深折服,进而百度老艺术家们的文字、视频资料。 随着关注的深入,知道了尹小芳老师,一个辛勤伟大、无私的园丁,也是一个自身艺术精彩绝伦的伟大艺术家,79的《浪荡子。叹钟点》一折惊到我了,越剧竟然可以这样精彩,不全然是委婉旖旎还有这深沉隽永,荡气回肠!太美了,还有呐配合每一句吟唱的小动作和眼神都把我带到了那个曾经的浪荡子的精神世界中,清唱竟然可以达到这种程度,这是何等功力呀~~~更何况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带着一身的伤病呐~~~ 我沦陷了,这几天每天都听她的戏到半夜以后,还是久久不愿入睡,一遍一遍的看她的所有视频,《何文秀》、《沙漠王子》、《张羽煮海》等。。。 她塑造的角色特别是《浪子成龙》中尚书公子时的年少轻狂、骄枉,还有对着母亲撒娇是的可爱,家园失守后的狼狈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不能自己。。。总感念先生留的资料太少了,她应该有更多的精彩可以呈现,可惜的是过去了她的黄金年华,惋惜,她那低调内敛和隐忍的性格在那里,她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为了高山流水、知音同乐的尹派艺术和戏迷。。。。。。她培养出了优秀的尹派传人,她超额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重任,为自己的艺术人生铺就了壮丽诗篇。。。。 我爱她,千言万语化作一声轻轻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京剧程派艺术家李世济: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教戏 以下内容转自《京剧吧》,谢谢朔风吧主转载这么精彩的帖子,是我们更多的了解到李老对艺术的执着,爱她,支持她~~~ 李世济,京剧大师程砚秋义女,程派代表性人物。春日的一个午后,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京剧名家,曾经名震舞台的她已年过80,更像一位慈祥的邻家老太。她说:“身体原因,我不能在舞台上表演了。但我希望程派艺术和我的体会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一个戏剧老人对职业的不懈追求。 梨园赋 古往英豪梦,今来儿女情,寂凉长夜街巷,谁家曲绕梁?阶前镜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遥想梅程盛景,大师光耀群星。九龙庭上,管乐迎兵来将往;虎度门外,青丝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净素手拈拙笔,写不尽台前幕下、梨园惊世魂! 京剧程派: 程派由“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所创。程派唱腔,有较为独特的发声方法,尤其在“嗽音”、“脑后音”的运用上,形成了程腔沉郁、凝重的艺术特色。“嗽音”,是一种气顶喉头振动声带的发音,原本在旦角唱腔中很少使用。李世济通过舞台实践,将程腔大众化,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欣赏,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称谓。 11岁遇到大师程砚秋 李世济1933年5月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曾是清朝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了京剧,并从此结下一生的不解情缘。“我姨在银行工作,那时候很多银行的职工都很喜欢京剧,我就爱躲在八仙桌底下听,大概四五岁吧。结果我姨没学会,反倒我能一字不差地唱下来。5岁的时候,我已经参加银行里的票房演出了,这大概是缘分吧。”说这话的时候她笑得很开心。 当时戏曲属于“三教九流”中的末流行业,因此,尽管李世济当时被大人们认为是唱戏的坯子,但却不允许她真正地去学戏,所以爱好唱戏的小世济就这么一直在那张八仙桌下边听戏边“偷学艺”到十一二岁,直到在朋友的家里见到了程砚秋大师。 回想起与程砚秋大师的初次见面,已经80高龄的李世济脸上仍洋溢着小女孩般的笑容,“第一次见面,他就很喜欢我。周围的人都说我长得很像他,比他亲女儿还像,大家就说干脆认做干女儿。第二天,我四点钟放学到家,程砚秋大师已经在家坐着了,还带了认干女儿的见面礼,金镯子、一对银筷子、两个银饭碗。我们是戏迷家庭,我父母非常高兴,当时就叫我磕头,拜干爹,然后确定了父女关系。” 此后,李世济一直得到程砚秋先生的亲自传授。“他对我非常宠爱,每天到家来跟我说戏。我们家很讲规矩的,他坐沙发,我只能坐小板凳。但我学得很快很努力。”程砚秋教戏严厉而认真,李世济学起来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练唱词,离墙一尺远处,对着贴在墙上的宣纸念,直念到口中喷出的热气湿了宣纸;吊嗓子怕影响到邻居,就在自家厕所里架一个酒坛子,对着练,直到头昏眼花、两耳轰鸣为止。三个月后,第一出戏《贺后骂殿》出来了。第一次演出,李世济就博得了“小程砚秋”的美名。 一生遗憾,未能拜程砚秋为师 程砚秋为了使她全面掌握京剧表演艺术,请了芙蓉草(赵桐珊)、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为李世济教授身段、表演、武功和昆曲,还请了梅兰芳为她教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经过十多年的勤学苦练,李世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李世济一直未能拜程砚秋为师,这是她一生的遗憾。她还很清楚地记得程砚秋反对得很坚决:“看我的子女,哪个是干这行的?我这是爱你呀,戏班可是‘大染缸’。”然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李世济有自己的坚持。但无论如何,程砚秋始终“无动于衷”,他深知梨园行的苦外面,爱的,敬的,分外有光;内里,风雨连连,说话都浸透凄凉。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李世济本有一次机会拜师,没想到程砚秋却突然病逝。回想起那段往事,她哽咽难平。“他的心脏病那时已经很厉害了,1958年的3月,他在北京医院病故,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当时真的是痛哭流涕。” “我一生就看到两个人七窍流血,一个是程老师,一个是我的儿子(编者注:李世济的儿子在2001年因车祸去世)。那时候没有面巾纸,只有大手绢,我一点点给他擦。”李世济边说边摘下眼镜擦了擦眼泪。 她把美声唱法巧妙糅合于戏曲演唱中 “我虽然没有拜师成功,但得到了他真正的精髓。”李世济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面露欣慰之色。程砚秋虽致力于京剧,但是对其他艺术,甚至外来的艺术,从不拒绝学习和借鉴,这一切都深深影响了李世济。“像《春闺梦》,我小时候学过,但跟程先生后来跟我说的完全不一样。程先生说,要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其实是荀派的。门派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李世济毕生致力于程派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她请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剧本,删去拖沓琐碎场;请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吸取越剧特点,删去了男装部分,再请他在报丧一场加了二黄慢板,整理时保留各式“哭头”,加用“二黄慢板”“二黄中板”替代过多的散板以弥补某些不足;请杨毓珉修改《梅妃》,以新的姿态重现舞台…… 她把美声唱法巧妙地糅合于演唱之中,使程派唱腔更加透亮,更富有感染力。有人将她的艺术,冠为“新程派”,意为程派的“叛逆者”。李世济清楚,“新程派”明褒暗贬,却也坦然接受,因为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背离程砚秋的精神。因为她的坚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程派戏曲开始吸引了一批青年观众。 上世纪80年代,李世济演出的《锁麟囊》(《锁麟囊》是京剧程派青衣代表作),对伴奏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造,除了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大件外,把笙也加入进去,在弹拨乐等民族器乐着力渲染与烘托下细腻委婉地表达了剧中人的性格。李世济那时的程腔唱得透亮,一扫以前程派的阴晦而更畅快,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因为亮而失去程腔神韵。 生活愿景 “学生学得好我就最开心” 李世济的儿子与丈夫相继于2001年、2007年离世,如今她一人居住在偌大的房子里。“我80岁了,不能再在舞台上表演,身体条件不允许,但我不想我一辈子就这样一把火烧掉。我儿子去世了,老头也没有了,所以只要有一口气,我就在教学。学生来都不收费,只要她们学得好我就最开心。” 谈起丈夫,李世济言语中充满骄傲和自豪:“唐先生那时候给我伴奏,马先生和程先生都喜欢他。”谈到儿子,她则难掩悲痛。李世济为了保持自己的身形直到四十多岁才有了爱子。但2001年,这唯一的爱子突然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 “我活下来,跟艺术有很大关系。”李世济说:“艺术就像我的生命,离开了我真活不了。我两个孙女,特别是小的那个嗓子好极了,但她们不喜欢戏曲,爱唱流行歌曲。”李世济承认,现在京剧正在走下坡路,但她同时也充满着信心,“我希望程派的学生能像我,爱戏爱到骨子里,而且要随着时代而发展,这样程派永远不会灭亡。”(记者/林芳 实习生/魏鑫) (摘自 《广州日报》)
李老照片一张,转自国家京剧院官网 李世济老师与孙洪勋老师探讨交流 剧院召开《锁麟囊》论证会信息来源:网站管理 发布日期:2012-5-22 阅读次数:429 为迎接中韩建交20周年,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国家京剧院应邀将于今年9月带着京剧《锁麟囊》出访韩国。剧院高度重视本次访韩的演出剧目,于5月21日上午,在603会议室召开了《锁麟囊》论证会。宋官林院长、尹晓东副院长,老艺术家李世济、孙洪勋,创研部负责人、二团团领导班子以及该剧相关演职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经过与会人员的反复论证与推敲,最后确定了访韩《锁麟囊》的演出结构。在尊重原剧主旨、保留原剧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演出时长的要求,本着立主脑、剪枝蔓的原则,对剧情进行了整合与梳理。对于如何保留精华、突出重点,该剧的艺术指导、老艺术家李世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对服装、道具以及演出的细节部分提出了要求。 讨论中,院领导和老艺术家同时提到了对外交流演出中《锁麟囊》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本次访韩在翻译方面,除了有剧情简介和字幕的翻译外,还有名词解释,以使韩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了解中华文化。 所谓“有生皆将相(和),无旦不锁麟(囊)”,作为程派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剧目,《锁麟囊》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在戏曲界中都有着突出的地位。该剧所倡导的为人慷慨仁义、扶危济困、善有善报的主题思想在对外友好交流中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寓意。 宋官林院长表示,国家京剧院作为国家级院团,在对外交流演出剧目的选择上要有示范性和导向性,大力推出展示国粹艺术魅力,展现中华民族情怀的经典剧目,此次,在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携《锁麟囊》出访韩国,愿在弘扬程派艺术、传播国粹经典的同时,也为中韩友好文化交流谱写灿烂篇章。
名师高徒 戏里戏外都是“情”——记《文姬归汉》练乐说腔 9月4日下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亲临国家京剧院二团排练厅,指导亲传弟子李海燕《文姬归汉》一戏的练唱。当天下午,副院长尹晓东,该戏复排导演宋锋,剧本改编整理、创研部主任吕慧军等参加了排练。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进行了现场拍摄录制。 《文姬归汉》是程派的经典名剧,也是继《强项令》之后,国家京剧院二团参加“2011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又一重点复排剧目。该剧由著名程派青衣李海燕、著名叶派小生宋小川主演。此次,78岁高龄的李世济老师作为该剧的复排艺术指导,在病体初愈、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到场指导说腔。而作为二团团长的李海燕,完成了作为本次文化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代表的任务,在头天晚上近10点才从台湾飞回北京。当天晚上,她便因旅途劳顿而发起了高烧。但作为《文姬归汉》领衔主演的李海燕依然严格按照日程表上所定的“9月4日下午1:30,李世济先生说腔”,顶着高烧来到排练厅,吃了退烧药,等待李世济老师的到来。看着李海燕因高烧而苍白消瘦的面孔,不禁让在场的团队成员都感到心疼。当李世济老师来到团里听说海燕病了以后,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家顿时感到着急起来,看到李海燕便拉着海燕的手说:“先是我病了,怎么你也病了?一定要注意身体啊!”话语间无不充满着怜惜与关怀。 排练当中,李世济老师不时地在院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下轮椅,给海燕团长指导唱腔情绪,或走到某个乐师旁边,细听其演奏。说到激动之处时,李世济老师便挣开搀扶,亲自做起示范来。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此时焕发出了无限神采,也在此时,让我们有幸一睹了艺术家的风范。李老师的表情也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时而欣喜时而忧伤,完全沉浸、投入到了戏中。坐回到轮椅上时,李老师笑着说:“只要一碰到艺术,就什么都忘了。”一遍遍音乐与唱腔的磨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走下轮椅做示范,李老师总会在回到轮椅上后,对搀扶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说上一句“谢谢!”,她说:“不好意思,我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 为了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接受先生的指导,发着高烧的李海燕在练腔中坚持站立演唱,当大家劝其坐着唱时,她那掩饰不住的倦容上露出淡淡的笑,摇头说道:“没事的,不要紧。”但凡音乐一响起,李海燕便立即进入角色,仿佛忘记了自己身体的不适。两个小时毫不间断的练唱、说腔,使她的后背早已让冷汗湿透了一大片。 面对如此德高望重、可亲可敬的老艺术家,面对如此敬业、“戏比天大”的团领导,不禁让人在心里默语:“世济先生,您辛苦了!李团长,您辛苦了!” 整个练唱、说腔从下午一点半持续到三点半。李世济老师嘱咐乐队要多加练习,切记将音乐与人物心情结合起来。乐队的所有成员也严肃认真地记录了她所说的要点。说腔结束时,尹晓东副院长对李老师说:“李老师,我们又希望您来,又心疼您。”临走前,李世济老师还不忘再三叮嘱李海燕要注意身体。 《文姬归汉》于9月5日起进入到最后的响排与彩排阶段,为9月12日中秋之夜的演出做好最后的备战。而李世济老师此次的亲临指导无疑使该戏在唱腔的演绎、音乐的演奏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济世秋声】也谈李世济 转自程韵济世的博客 刚刚在一个博友的博客上看到了一篇评论李世济老师的文章,也想说几句。 上述博文中的基本观点是肯定李世济老师为程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我就不必再赘述了。他提到了两个问题我想说说我的见解。 一是说李老师是票友出身,幼功不佳,身段不强。这一点也是很多排斥或攻击李老师的人的一个法宝。就此我的看法如下:首先李世济老师幼年得到了除程先生之外的周桐珊先生(芙蓉草)的教授,受益匪浅,再加上学习了12年的昆曲,同时还得到了多位名家尤其是马连良先生的指教,她的功底应该说是很好的,如果大家看一看她早年的《文姬归汉》和《荒山泪》里的圆场就可以了解到了。她今天还提起16岁时和40岁时腿受过伤,所以后来有些吃力,但毕竟还是下过功夫的。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很多人把张火丁等这一代人的身段表演不知不觉的当做了正版,那这个去衡量世济老师的身段,所以得出以上结论。但我想说的是,虽然程先生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影像资料,但从他唯一一部电影《荒山泪》中,我们不难看出程先生的身上也绝不是象张火丁现在表演的这样。还有比如张火丁为程先生配像的《春闺梦》,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在后梦部分,也就是梦中见到战争恐怖场面的时候,锣鼓点和张火丁自己演出的时候是不一样的,程先生的录音里的锣鼓点比张火丁的要短,也就是说程先生不可能做出象张火丁那么繁杂,甚至有点象杂技的身段,(虽然有一定的观赏性,但是否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以及青衣的身份就有待考量了)所以火丁在配像里的身段和自己演出时的身段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例子,在《锁麟囊》一剧中珠楼找球的一场。张火丁表演的十分夸张,当然也要下来不少好。但同样研究配像里程先生的过门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程先生不是那样演的。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在李蔷华老师主讲的《绝版赏析》节目中,蔷华老师也专门做了这个身段,是按照程先生的演出还原的,比火丁的要简洁的多。从以上的论述中,我觉得我不认为火丁的表演是错的,那是赵先生在程先生的基础上发展了身段表演,但绝不可以把这个当成程派的唯一的正根或尺子去衡量别人的表演,现在演出《春闺梦》或《锁麟囊》珠楼这样的戏好象不按照火丁那么夸张的演就是错的,这个观点应该引起思考。 第二个问题是说李老师晚年的唱腔变化很大或背离程派规则。首先我要说的是通过我和李老师面对面的学戏,我发现李老师的要求其实很严格的遵循京剧老的传统规则。比如尖团、上口等,而且在说戏的过程中从没有强调过所谓“李世济特色”的一些东西,加之研究李老师早年的录音资料都能够推断,李老师晚年由于身体不佳以及气力的衰弱,在台上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体现她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这一点所有艺术家都是一样的。还有就是她自己研究、发展的程派唱法,比如大嗓的问题,李老师不回避这个问题,但她说这是叫中音,是当初江青说“李世济没有中音”,她不服气,就专门苦练中音,在唱腔中适时的使用中音,比如像《蝶恋花》等很多唱腔中她都专门使用中音,这并不是她年老之后力不从心才用大嗓的,这属于她个人的表演风格。还有她自己在文章以及一些节目中也说到,由于性格和时代的不同,她的表演和程先生的表演是不同的,这一点她自己是承认的,她从来没说过自己就像程先生。程先生的那个年代以及程先生的性格都决定了程先生的表演很内敛,而李老师的性格和所生活的时代使她认为应该比程先生的表演更开放一些,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她和反对她的一点,但这也属于她作为一个艺术大师来说自己表演风格的体现。这不也符合艺术圈里“学我者死,象我者生”的原则嘛!那位博友还使用了一个词“霸气”,我也想用这个词来形容李老师,当然他是当贬义词用的,我是当褒义词来用的,在我看来一个好演员,一个大角儿在台上就是要有“霸气”,因为霸气来源于信心,信心来源于实力,实力来源于勤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