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280050581
yy280050581
关注数: 5
粉丝数: 31
发帖数: 4,923
关注贴吧数: 77
我奶奶叫王芹已往生,希望各位师兄布施佛号,希望她老人家往生善道
戒淫欲 传到五十个人,能消五逆十恶重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739c0a7b02087bf42705e5a4f0d3572c10dfcf9f.jp&urlrefer=cbc6281dac4dfc4fd3276c8a34adbdbcg(2012-05-09 12:15:09)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647202087bf40ad14c0d75ae552c11dfa8ecce9f.jpg&urlrefer=4ad51c6d8465725284d4089785c3fc61转载▼ 标签: 五毒月健康 九毒日--切忌行淫--要命! 慧律法师荐:传到第五十个人,就能消五逆十恶重罪! 农历5月 及11月 行淫最伤身! 九毒日,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农历五月,是最要注意的一个月份。能全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 禁忌 该期间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注意:正淫也要克制,邪淫更不能有) 五月份有「九毒日」,为纵欲大忌!2011年农历五月,能全一个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九毒日包括五月的 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 九毒日如下: 初五:地腊,又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初六: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雷斋日。 初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以上三日为「初毒日」) 十五:月望,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四天王巡行。 十六:九毒日,又天地元气造化万物之辰,犯者三年内夫妻俱亡。 十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以上三日为「中毒日」) 廿五: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月晦日。 廿六: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廿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斗降。 (以上三日为「末毒日」) 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芒种节(农历五月初一)禁起,戒过农历五月(6月2日--6月30日)。 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今人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症,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 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 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农历五月初一芒种节禁起,戒过一月。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今人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症,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古云「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慎无恃药可补身。 为什么现代社幷会猝死的人比往常多,同修们可以反思一下。希望大家多多转发,功德无量。 如果,你不小心破戒了,也不要自暴自弃,多忏悔,多放生、拜八十八佛,能让定业变成不定业。
戒邪淫 传到五十个人,能消五逆十恶重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739c0a7b02087bf42705e5a4f0d3572c10dfcf9f.jp&urlrefer=cbc6281dac4dfc4fd3276c8a34adbdbcg(2012-05-09 12:15:09)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647202087bf40ad14c0d75ae552c11dfa8ecce9f.jpg&urlrefer=4ad51c6d8465725284d4089785c3fc61转载▼ 标签: 五毒月健康 九毒日--切忌行淫--要命! 慧律法师荐:传到第五十个人,就能消五逆十恶重罪! 农历5月 及11月 行淫最伤身! 九毒日,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农历五月,是最要注意的一个月份。能全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 禁忌 该期间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注意:正淫也要克制,邪淫更不能有) 五月份有「九毒日」,为纵欲大忌!2011年农历五月,能全一个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九毒日包括五月的 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 九毒日如下: 初五:地腊,又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初六: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雷斋日。 初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以上三日为「初毒日」) 十五:月望,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四天王巡行。 十六:九毒日,又天地元气造化万物之辰,犯者三年内夫妻俱亡。 十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以上三日为「中毒日」) 廿五: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月晦日。 廿六: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廿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斗降。 (以上三日为「末毒日」) 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芒种节(农历五月初一)禁起,戒过农历五月(6月2日--6月30日)。 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今人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症,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 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 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农历五月初一芒种节禁起,戒过一月。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今人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症,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古云「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慎无恃药可补身。 为什么现代社幷会猝死的人比往常多,同修们可以反思一下。希望大家多多转发,功德无量。 如果,你不小心破戒了,也不要自暴自弃,多忏悔,多放生、拜八十八佛,能让定业变成不定业。
解析 传到五十个人,能消五逆十恶重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739c0a7b02087bf42705e5a4f0d3572c10dfcf9f.jp&urlrefer=cbc6281dac4dfc4fd3276c8a34adbdbcg(2012-05-09 12:15:09)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647202087bf40ad14c0d75ae552c11dfa8ecce9f.jpg&urlrefer=4ad51c6d8465725284d4089785c3fc61转载▼ 标签: 五毒月健康 九毒日--切忌行淫--要命! 慧律法师荐:传到第五十个人,就能消五逆十恶重罪! 农历5月 及11月 行淫最伤身! 九毒日,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农历五月,是最要注意的一个月份。能全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 禁忌 该期间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注意:正淫也要克制,邪淫更不能有) 五月份有「九毒日」,为纵欲大忌!2011年农历五月,能全一个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九毒日包括五月的 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 九毒日如下: 初五:地腊,又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初六: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雷斋日。 初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以上三日为「初毒日」) 十五:月望,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四天王巡行。 十六:九毒日,又天地元气造化万物之辰,犯者三年内夫妻俱亡。 十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以上三日为「中毒日」) 廿五: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月晦日。 廿六: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 廿七: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又斗降。 (以上三日为「末毒日」) 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芒种节(农历五月初一)禁起,戒过农历五月(6月2日--6月30日)。 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今人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症,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 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 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农历五月初一芒种节禁起,戒过一月。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今人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症,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古云「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慎无恃药可补身。 为什么现代社幷会猝死的人比往常多,同修们可以反思一下。希望大家多多转发,功德无量。 如果,你不小心破戒了,也不要自暴自弃,多忏悔,多放生、拜八十八佛,能让定业变成不定业。
。大家上优酷刘善人讲病,性理疗法
。大家上优酷刘善人讲病,性理疗法
。大家上优酷刘善人讲病,性理疗法
大家上优酷看看刘善人讲病,性理疗法,善人讲,人生病不爱乎, 怨,恨,闹,怒,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启敢毁伤。孔子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意思是阴阳和和,魂魄就来投胎。性是来繁衍后代的,不是搞私欲享受的,这种享受要付出代价。从孝的方面说,您这对不起父母,以及列祖列宗啊。母亲的奶水放三十年会变成血,您喝母亲的血长大的,您搞这些对不起妈妈。反观慢慢会戒。
女德 女子德行之安稳 【女处闺门。少令出户。】 印光大师,这是民国初年高僧大德,净土宗第十三祖,他在《文钞》里面反复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是家庭有善教。而家教当中,教女又尤其重要。教儿教女,教儿子固然是重要,教女儿更重要。为什么?因为有贤女将来才能成为贤妻,有贤妻才会有贤母,有贤母才能养育贤子。国家之所以没有贤才,那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教。没有家教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好的母亲。而没有好的母亲,是因为没有好的女子。那这章「训男女章」讲到教女,这是讲到根源了。 教导女子,要知道,教女最重要的责任还是母亲。特别在传统的家庭当中,女子应该是少出门,她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为什么女子应该待在屋里时间要多,少出门户?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易经》上讲,男子是天,女子为地,这个是跟人的特性,自然的特性有关。男子是主阳主刚,女子主阴主柔。阳刚是动,阴柔就得静。所以女子要效法大地,这属于坤德,坤德是厚德载物。男子效法天德,天是自强不息。像日月星辰,每天都是东起西落,四季寒暑也是有序的,自强不息。可是大地要厚德载物,它负载万物,孕育万物。孕育万物,使万物有勃勃生机,这个地一定要稳、要静。大地要是动,就地震了,地震就没有办法孕育万物,那是属于自然灾害。所以女子效法大地,要学习心静情稳这四个字,心要安静,情绪要稳定,如同大地一样,这才能够孕育万物,这才有生机。女性肩负的是一个社会人类繁殖的使命。人类的繁衍包括生和养,女性能生,也要能养。生养万物,德行就非常的重要。所以古人教女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道女性身上肩负的使命之重超过男子,人类的繁殖主要是靠女性,男子不能生,女子才能生。而且,孩子生出来以后,教养孩子的使命也是主要由女方,由母亲来负责,所以对于母亲,对于女性的要求就要更高。这个女德确确实实是跟她的肩头所负的使命相联系。从小女孩子就能够养成心静情稳的这种德行,那他才能够担当得起为人类留后的使命。这个后代真正是有素质的后代,有德行、有学问的后代。所以这里你看,女孩子从小就「少令出户」,让她的心能够得定,能够安静。这个很重要。 节选自 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研习报告》
好女子是教出来的 女子德行之安稳 【女处闺门。少令出户。】 印光大师,这是民国初年高僧大德,净土宗第十三祖,他在《文钞》里面反复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是家庭有善教。而家教当中,教女又尤其重要。教儿教女,教儿子固然是重要,教女儿更重要。为什么?因为有贤女将来才能成为贤妻,有贤妻才会有贤母,有贤母才能养育贤子。国家之所以没有贤才,那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教。没有家教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好的母亲。而没有好的母亲,是因为没有好的女子。那这章「训男女章」讲到教女,这是讲到根源了。 教导女子,要知道,教女最重要的责任还是母亲。特别在传统的家庭当中,女子应该是少出门,她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为什么女子应该待在屋里时间要多,少出门户?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易经》上讲,男子是天,女子为地,这个是跟人的特性,自然的特性有关。男子是主阳主刚,女子主阴主柔。阳刚是动,阴柔就得静。所以女子要效法大地,这属于坤德,坤德是厚德载物。男子效法天德,天是自强不息。像日月星辰,每天都是东起西落,四季寒暑也是有序的,自强不息。可是大地要厚德载物,它负载万物,孕育万物。孕育万物,使万物有勃勃生机,这个地一定要稳、要静。大地要是动,就地震了,地震就没有办法孕育万物,那是属于自然灾害。所以女子效法大地,要学习心静情稳这四个字,心要安静,情绪要稳定,如同大地一样,这才能够孕育万物,这才有生机。女性肩负的是一个社会人类繁殖的使命。人类的繁衍包括生和养,女性能生,也要能养。生养万物,德行就非常的重要。所以古人教女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道女性身上肩负的使命之重超过男子,人类的繁殖主要是靠女性,男子不能生,女子才能生。而且,孩子生出来以后,教养孩子的使命也是主要由女方,由母亲来负责,所以对于母亲,对于女性的要求就要更高。这个女德确确实实是跟她的肩头所负的使命相联系。从小女孩子就能够养成心静情稳的这种德行,那他才能够担当得起为人类留后的使命。这个后代真正是有素质的后代,有德行、有学问的后代。所以这里你看,女孩子从小就「少令出户」,让她的心能够得定,能够安静。这个很重要。 节选自 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研习报告》
女子要静,要柔 女子德行之安稳 【女处闺门。少令出户。】 印光大师,这是民国初年高僧大德,净土宗第十三祖,他在《文钞》里面反复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是家庭有善教。而家教当中,教女又尤其重要。教儿教女,教儿子固然是重要,教女儿更重要。为什么?因为有贤女将来才能成为贤妻,有贤妻才会有贤母,有贤母才能养育贤子。国家之所以没有贤才,那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教。没有家教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好的母亲。而没有好的母亲,是因为没有好的女子。那这章「训男女章」讲到教女,这是讲到根源了。 教导女子,要知道,教女最重要的责任还是母亲。特别在传统的家庭当中,女子应该是少出门,她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为什么女子应该待在屋里时间要多,少出门户?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易经》上讲,男子是天,女子为地,这个是跟人的特性,自然的特性有关。男子是主阳主刚,女子主阴主柔。阳刚是动,阴柔就得静。所以女子要效法大地,这属于坤德,坤德是厚德载物。男子效法天德,天是自强不息。像日月星辰,每天都是东起西落,四季寒暑也是有序的,自强不息。可是大地要厚德载物,它负载万物,孕育万物。孕育万物,使万物有勃勃生机,这个地一定要稳、要静。大地要是动,就地震了,地震就没有办法孕育万物,那是属于自然灾害。所以女子效法大地,要学习心静情稳这四个字,心要安静,情绪要稳定,如同大地一样,这才能够孕育万物,这才有生机。女性肩负的是一个社会人类繁殖的使命。人类的繁衍包括生和养,女性能生,也要能养。生养万物,德行就非常的重要。所以古人教女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道女性身上肩负的使命之重超过男子,人类的繁殖主要是靠女性,男子不能生,女子才能生。而且,孩子生出来以后,教养孩子的使命也是主要由女方,由母亲来负责,所以对于母亲,对于女性的要求就要更高。这个女德确确实实是跟她的肩头所负的使命相联系。从小女孩子就能够养成心静情稳的这种德行,那他才能够担当得起为人类留后的使命。这个后代真正是有素质的后代,有德行、有学问的后代。所以这里你看,女孩子从小就「少令出户」,让她的心能够得定,能够安静。这个很重要。 节选自 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研习报告》
知恩报恩 厚德载物: 有一句成语说:“过河拆桥”,意谓受人帮忙,事成之后,忘恩负义,这是不懂得感恩图报。如果我们能够“过河要拜桥”,这即是知恩报恩,是给予他人应有的回馈也。 走在路上,天气炎热,在树下休息,要感念前人种树,我们后人才能乘凉;想到身边的历史文化之丰美,必能感念古人的辛苦和成就。 因为有前人播种的因,才有我现在收成的果。如果没有人肯把道路修好,到处坑洞,我必危险!如果没有农夫春耕秋收,我焉能衣食具足?每个人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社会大众的共同成就下才得以生存,所以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懂得回馈社会。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孝道?乃感念父母生我之劬劳也!为什么要捐款做善事?为了感谢医院救我、学校教我也!房屋失火了,因为有消防人员的奋力救助,便有人热心捐献消防器材;这是感念若无消防人员,我何能安享所有?此皆“过河拜桥”之行谊也。 有一个富翁,房屋落成之日,大宴宾客。他请建筑工人坐上座,自己的儿女坐下座。人皆不解,富翁说:“工人是建房屋者,应坐上座;儿女是未来的卖屋者,应该坐下座。” 饮水思源,有恩报恩,才会更有人助缘。古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甚至“结草衔环”以报深恩。“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全心辅佐后主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文公为了感念介之推随从出亡十九年,特制寒食节,以纪念其忠贞廉洁。伍子胥为报渔夫救命之恩,退兵不打郑国;韩信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功成名就后,特地回乡谢以重金。 一个人如果不知感恩,表示内心贫乏;懂得感恩知足,则俯拾皆是财富。知感恩,懂惜福,才是富有的人生。为人处世,若能时时心存感恩,即使不如意的事也可以成为逆增上缘。因此,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会消失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能够时常心存感恩,才能增长品德,变化气质,生活中自可获得和谐美满.
知恩报恩 厚德载物: 有一句成语说:“过河拆桥”,意谓受人帮忙,事成之后,忘恩负义,这是不懂得感恩图报。如果我们能够“过河要拜桥”,这即是知恩报恩,是给予他人应有的回馈也。 走在路上,天气炎热,在树下休息,要感念前人种树,我们后人才能乘凉;想到身边的历史文化之丰美,必能感念古人的辛苦和成就。 因为有前人播种的因,才有我现在收成的果。如果没有人肯把道路修好,到处坑洞,我必危险!如果没有农夫春耕秋收,我焉能衣食具足?每个人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社会大众的共同成就下才得以生存,所以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懂得回馈社会。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孝道?乃感念父母生我之劬劳也!为什么要捐款做善事?为了感谢医院救我、学校教我也!房屋失火了,因为有消防人员的奋力救助,便有人热心捐献消防器材;这是感念若无消防人员,我何能安享所有?此皆“过河拜桥”之行谊也。 有一个富翁,房屋落成之日,大宴宾客。他请建筑工人坐上座,自己的儿女坐下座。人皆不解,富翁说:“工人是建房屋者,应坐上座;儿女是未来的卖屋者,应该坐下座。” 饮水思源,有恩报恩,才会更有人助缘。古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甚至“结草衔环”以报深恩。“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全心辅佐后主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文公为了感念介之推随从出亡十九年,特制寒食节,以纪念其忠贞廉洁。伍子胥为报渔夫救命之恩,退兵不打郑国;韩信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功成名就后,特地回乡谢以重金。 一个人如果不知感恩,表示内心贫乏;懂得感恩知足,则俯拾皆是财富。知感恩,懂惜福,才是富有的人生。为人处世,若能时时心存感恩,即使不如意的事也可以成为逆增上缘。因此,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会消失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能够时常心存感恩,才能增长品德,变化气质,生活中自可获得和谐美满.
知恩报恩 厚德载物: 有一句成语说:“过河拆桥”,意谓受人帮忙,事成之后,忘恩负义,这是不懂得感恩图报。如果我们能够“过河要拜桥”,这即是知恩报恩,是给予他人应有的回馈也。 走在路上,天气炎热,在树下休息,要感念前人种树,我们后人才能乘凉;想到身边的历史文化之丰美,必能感念古人的辛苦和成就。 因为有前人播种的因,才有我现在收成的果。如果没有人肯把道路修好,到处坑洞,我必危险!如果没有农夫春耕秋收,我焉能衣食具足?每个人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社会大众的共同成就下才得以生存,所以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懂得回馈社会。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孝道?乃感念父母生我之劬劳也!为什么要捐款做善事?为了感谢医院救我、学校教我也!房屋失火了,因为有消防人员的奋力救助,便有人热心捐献消防器材;这是感念若无消防人员,我何能安享所有?此皆“过河拜桥”之行谊也。 有一个富翁,房屋落成之日,大宴宾客。他请建筑工人坐上座,自己的儿女坐下座。人皆不解,富翁说:“工人是建房屋者,应坐上座;儿女是未来的卖屋者,应该坐下座。” 饮水思源,有恩报恩,才会更有人助缘。古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甚至“结草衔环”以报深恩。“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全心辅佐后主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文公为了感念介之推随从出亡十九年,特制寒食节,以纪念其忠贞廉洁。伍子胥为报渔夫救命之恩,退兵不打郑国;韩信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功成名就后,特地回乡谢以重金。 一个人如果不知感恩,表示内心贫乏;懂得感恩知足,则俯拾皆是财富。知感恩,懂惜福,才是富有的人生。为人处世,若能时时心存感恩,即使不如意的事也可以成为逆增上缘。因此,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会消失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能够时常心存感恩,才能增长品德,变化气质,生活中自可获得和谐美满.
因果可怕 净空老法师: 我们读清朝的历史,知道清朝亡在慈禧太后手上。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她灭了清朝,这个因果,历史上有记载。 清朝在初期,还没有建国的时候,它这个族的邻近有一个小族叫叶赫那拉氏,清族把它灭掉了。酋长临死前对天发誓:“我这个族里头,即使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 这桩事情记载在清朝宫廷条例里头,所以清朝宫廷决定不许叶赫那拉氏的人进宫,这个条例严厉实施了两百多年。 你看,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康熙六十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在乾隆下面,有嘉庆、道光、咸丰,两百年过去了,都没有出事情,于是乎就疏忽了。 慈禧是叶赫那拉氏人,进宫的时候,咸丰皇帝知道,但是“这没事,都两百多年了,哪里还有这回事情”!把她接纳了,最后她把清朝灭掉了。 你看看他们的酋长,报仇的那个心多么坚决,等你两百多年之后,你的运衰了,我再来把你灭掉! “冤家宜解不宜结”,今天国际上的纷争用武力、用报复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要知道,这个仇结下去,冤冤相报,世世代代没完没了! 这是事实,不是迷信!不可以结怨,要化解,化解才能解决问题。化解就是一定要尊重别人的文化,尊重别人的传统,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因果可怕啊 净空老法师: 我们读清朝的历史,知道清朝亡在慈禧太后手上。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她灭了清朝,这个因果,历史上有记载。 清朝在初期,还没有建国的时候,它这个族的邻近有一个小族叫叶赫那拉氏,清族把它灭掉了。酋长临死前对天发誓:“我这个族里头,即使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 这桩事情记载在清朝宫廷条例里头,所以清朝宫廷决定不许叶赫那拉氏的人进宫,这个条例严厉实施了两百多年。 你看,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康熙六十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在乾隆下面,有嘉庆、道光、咸丰,两百年过去了,都没有出事情,于是乎就疏忽了。 慈禧是叶赫那拉氏人,进宫的时候,咸丰皇帝知道,但是“这没事,都两百多年了,哪里还有这回事情”!把她接纳了,最后她把清朝灭掉了。 你看看他们的酋长,报仇的那个心多么坚决,等你两百多年之后,你的运衰了,我再来把你灭掉! “冤家宜解不宜结”,今天国际上的纷争用武力、用报复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要知道,这个仇结下去,冤冤相报,世世代代没完没了! 这是事实,不是迷信!不可以结怨,要化解,化解才能解决问题。化解就是一定要尊重别人的文化,尊重别人的传统,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善知识可遇不可求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621集 2014年2月16日讲于香港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 夜晚,这个人,这人不是个好人,是个恶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为他是个恶人,我就不跟他走了、“不取其照”了。 【解】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是故彼经结云: 经上有个总结说: 【解】“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故必证菩提也。 我们要认识人!认识人标准怎么定?我听这个老师讲经、教诲,这个老师所说的,跟经的意思有没有违背。如果他讲的是跟经里面意思是相违背的,知见有问题,这个就不能跟了;如果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应、不相违背,纵然这个老师有什么过失,我们还是要跟定他。过失,有些过失我们见不到,我们以为过失,其实他没有过失,我们冤枉他了。冤枉一个善知识罪很重!老师要发现学生对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则的话,有疑他得不到法益。亲近老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真诚;第二个条件是清净、清净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净;第三个是恭敬。有这三个条件,真正能得法益;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我跟李老师学经,他开了个经学班,专门教学生讲经的。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在旁边看李老师教学,他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特别尊重,这些学生有过失,老师决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有打有骂,见面没有好脸色。我怀疑,我也不敢问。大概两个月之后,老师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间去,房间就我一个人,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惑。我说有、真有。老师告诉我:那个挨打挨骂的,是真正想学的,打他骂他,让他记住这个地方挨过骂的,让他不会忘记;那几个特别好的,那是不能教的,为什么?那些人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的,他脸上就红了,那会结冤仇,那怎么办?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了,原来老师二十几个人因人施教,对每个人教的方法、心态不一样。这高明之处!认真负责。以前我跟方老师,学生一个,没这些问题;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学生也只有一个,没这个问题;老师这次开班,学生有二十多个人,我看到了,才知道老师用心之苦。对我认真教诲,我真正受利益,所以在台中我的进度很快。我除了真诚、清净、恭敬之外,还有两个一般同学没有的:我的记忆力很好,听老师讲一遍,一个星期之内我要复讲的话,大概可以跟他讲的差不多,有这个能力;第二个,理解力比同学们强,我真听懂了、真搞明白了,进度大概是一个月学一部经,小部经。那时候没出家,在台中这个班上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都讲得还不错,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教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六个学期,我才用了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佛学院很不满意,学不到东西。你看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十三部经;在佛学院里面学三年,一部经都不会讲,那不叫浪费时间吗?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了不起,他们真有智慧,教学要让学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决定不能同时学两样东西,为什么?他用心他分心,他不能专就学不好,一定是一部。一部学完了,老师认同了,认同就是要讲一遍给老师听,老师点头,你没讲错,这一部才算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步;老师没有认同,不可以换第二部。那么我在台中学习的标准,学习一部经,至少讲十遍,这一部经才可以告个段落,再学一部。每一部经都讲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今天在张三家里讲,明天到李四家里讲,所以我同学、同修很多,轮流去讲。听众一个、二个、三个、四个都可以。一定要讲!不讲不行,讲完之后请同学批评。不肯讲,那没办法;一定要欢喜讲、肯讲,千锤百炼才会有成就。大部经讲比较困难,为什么?它时间长;小部经,最小的三天,就是三次就讲完了;一般的大概五次到七次,到外面去讲五天、一个星期。讲一部小经,这个比较容易。大部,我学《楞严经》,这部经老师讲三年。我找了六个同学,包括我七个人,好像一个小组一样的,那么这七个都是讲经的同学,我们讲经班的同学。老师星期三讲《楞严经》,我星期四复讲,我就找这个六个同学来听,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给我指正,所以我也圆圆满满讲了一部《楞严经》。以后出去讲经有信心,我是经过六个同学听的,他们对我有批评、帮助我指正,所以出去讲,很难挑出毛病。我在台湾各地一共讲过七遍。当年我学习的概况,十遍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印象才深;一遍、二遍不行,没有根。要欢喜讲,要想尽方法找机会。有人听、有机会、有时间、有地点给你讲,永远保持不要中断,决定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超过一个星期就比较麻烦,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一次,次数越多越好,这是训练自己、成就自己。所以这经上说“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我们跟老师比,不如他,智慧、德行不如他,善巧方便不如他。 我们看是不善,在他作为,真的度了那个人。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统统是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你能够认识他、你能够向他求指教,“故必证菩提也。” 【解】《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 这是为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佛教里面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导他善事、明师。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个老师一定是亲自“临事指示”。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发菩提心,发心之后问菩萨行。 【解】文殊亦不具说。 文殊菩萨没有详细给他说。 善知识如父母、眼目、脚足、饮食、日月、身命般重要 【解】但令亲近善友, “善友”就是善知识。 【解】遂指德云比丘,展转令往矣。” 在文殊会上他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得“根本智”。如何行菩萨道?这是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教化众生,这是“后得智”,就是“根本智”把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活的、这不是死的。在哪里学?生活当中学。这一段含义很深!“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统统去看,你去拜访他们、向他们请教,智慧就现前,无所不知。必须要到得“根本智”之后,才有“后得智”;如果没有“根本智”去参学,那个麻烦可就大了。一定要得“根本智”,也就是一定要得定,然后才能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智慧之后才能参学;没有开智慧参学,那就麻烦了,那就是杂乱无章,你听得多、学得多,样样都懂得一点,样样都没有深度。所以它这是两个阶段,我们要懂得。 【解】复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 我们看这二十一喻喻善知识,第一个: 【解】谓父母、眼目、脚足、梯橙(橙同凳)、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 善知识是父母;善知识是眼目,有眼目你才能看,有脚你才能走;善知识好比梯橙,有楼梯、有凳子,你才能向上爬高;善知识是饮食;善知识是宝衣,我们人离不开衣食,修道离不开善友;善知识是桥梁,帮助我们渡过河流;善知识是财宝,让我们在菩萨道里面没有缺乏;善知识好比是日月,白天太阳照我们,晚上月光照我们;善知识是身命。这等等。 【解】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 为 什么叫你亲近?善知识功德太大了!他真的能成就你、帮助你。 跟善知识学必须具足“真诚、清净、恭敬” 【解】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于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 佛在大乘经上,像这些劝导太多了,我们一般人遇到了不认识,真可惜!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没有人认识,非常感慨!学生当中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就少:真诚,清净,恭敬。我在年轻时候,这三个条件有,跟古人比不及格;跟现代人比,也就难能可贵了。我自己常说,我的真诚、清净、恭敬可以达三十分,跟古人比不及格,古人至少有六七十分,他们的成就扎实,我只有古人一半。能够获得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的教诲,凭什么?就凭这一点。别人跟我比,大概只有五分、十分,我有三十分,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真诚、恭敬心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小时候父母教的。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孩童的时候这桩事情比什么都重要,会影响他一生,不是短时间。 方老师的学生多,李老师的学生更多,为什么成就有限?问题不在老师那边,在学生心态。这个心态不是长大学来的,是从小培养的,所以找不到传人。老师找不到传人,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找不到?没有父母从小培养子女,这就难了。现在整个社会把这桩事情疏忽了,到哪里去找传人?早年,我们在庐江办传统文化,那是实验,成败关键在老师。我们采取网络报名,报名的人将近四百人,三百多人,精挑细选,选出三十七个人,那是什么?就是具足真诚、清净、恭敬;真正有爱心、有使命感,才做成功了,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们两个月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了,做出最好的榜样才能开始教学,才能感动人,言教、身行。所讲的统统自己能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讲,讲了人家不相信。首先要求自己,才能教化众生。 善知识所讲的有没有做到? 【解】是故《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且恭敬善知识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难。 善知识对你要求的什么?他所讲的有没有做到?你要是做不到就难了。 【解】故云“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善知识真的难遇难识,不容易遇到;遇到,彼此认识,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认识老师,老师认识学生,这个学生可不可教、能不能传,老师会看到。学生对老师有信心、没有怀疑;如果老师教的,对他有怀疑、有成见,那就真难了,这个老师无法教你。 【解】盖善知识难遇难识,今幸求得,倘于彼善知识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则良医束手。如是则遇同未遇。 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他再好,也无法帮你忙。一定要听话!一定要依教奉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
净空老和尚就是我们的善知识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621集 2014年2月16日讲于香港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 夜晚,这个人,这人不是个好人,是个恶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为他是个恶人,我就不跟他走了、“不取其照”了。 【解】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是故彼经结云: 经上有个总结说: 【解】“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故必证菩提也。 我们要认识人!认识人标准怎么定?我听这个老师讲经、教诲,这个老师所说的,跟经的意思有没有违背。如果他讲的是跟经里面意思是相违背的,知见有问题,这个就不能跟了;如果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应、不相违背,纵然这个老师有什么过失,我们还是要跟定他。过失,有些过失我们见不到,我们以为过失,其实他没有过失,我们冤枉他了。冤枉一个善知识罪很重!老师要发现学生对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则的话,有疑他得不到法益。亲近老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真诚;第二个条件是清净、清净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净;第三个是恭敬。有这三个条件,真正能得法益;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我跟李老师学经,他开了个经学班,专门教学生讲经的。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在旁边看李老师教学,他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特别尊重,这些学生有过失,老师决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有打有骂,见面没有好脸色。我怀疑,我也不敢问。大概两个月之后,老师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间去,房间就我一个人,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惑。我说有、真有。老师告诉我:那个挨打挨骂的,是真正想学的,打他骂他,让他记住这个地方挨过骂的,让他不会忘记;那几个特别好的,那是不能教的,为什么?那些人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的,他脸上就红了,那会结冤仇,那怎么办?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了,原来老师二十几个人因人施教,对每个人教的方法、心态不一样。这高明之处!认真负责。以前我跟方老师,学生一个,没这些问题;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学生也只有一个,没这个问题;老师这次开班,学生有二十多个人,我看到了,才知道老师用心之苦。对我认真教诲,我真正受利益,所以在台中我的进度很快。我除了真诚、清净、恭敬之外,还有两个一般同学没有的:我的记忆力很好,听老师讲一遍,一个星期之内我要复讲的话,大概可以跟他讲的差不多,有这个能力;第二个,理解力比同学们强,我真听懂了、真搞明白了,进度大概是一个月学一部经,小部经。那时候没出家,在台中这个班上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都讲得还不错,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教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六个学期,我才用了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佛学院很不满意,学不到东西。你看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十三部经;在佛学院里面学三年,一部经都不会讲,那不叫浪费时间吗?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了不起,他们真有智慧,教学要让学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决定不能同时学两样东西,为什么?他用心他分心,他不能专就学不好,一定是一部。一部学完了,老师认同了,认同就是要讲一遍给老师听,老师点头,你没讲错,这一部才算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步;老师没有认同,不可以换第二部。那么我在台中学习的标准,学习一部经,至少讲十遍,这一部经才可以告个段落,再学一部。每一部经都讲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今天在张三家里讲,明天到李四家里讲,所以我同学、同修很多,轮流去讲。听众一个、二个、三个、四个都可以。一定要讲!不讲不行,讲完之后请同学批评。不肯讲,那没办法;一定要欢喜讲、肯讲,千锤百炼才会有成就。大部经讲比较困难,为什么?它时间长;小部经,最小的三天,就是三次就讲完了;一般的大概五次到七次,到外面去讲五天、一个星期。讲一部小经,这个比较容易。大部,我学《楞严经》,这部经老师讲三年。我找了六个同学,包括我七个人,好像一个小组一样的,那么这七个都是讲经的同学,我们讲经班的同学。老师星期三讲《楞严经》,我星期四复讲,我就找这个六个同学来听,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给我指正,所以我也圆圆满满讲了一部《楞严经》。以后出去讲经有信心,我是经过六个同学听的,他们对我有批评、帮助我指正,所以出去讲,很难挑出毛病。我在台湾各地一共讲过七遍。当年我学习的概况,十遍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印象才深;一遍、二遍不行,没有根。要欢喜讲,要想尽方法找机会。有人听、有机会、有时间、有地点给你讲,永远保持不要中断,决定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超过一个星期就比较麻烦,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一次,次数越多越好,这是训练自己、成就自己。所以这经上说“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我们跟老师比,不如他,智慧、德行不如他,善巧方便不如他。 我们看是不善,在他作为,真的度了那个人。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统统是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你能够认识他、你能够向他求指教,“故必证菩提也。” 【解】《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 这是为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佛教里面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导他善事、明师。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个老师一定是亲自“临事指示”。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发菩提心,发心之后问菩萨行。 【解】文殊亦不具说。 文殊菩萨没有详细给他说。 善知识如父母、眼目、脚足、饮食、日月、身命般重要 【解】但令亲近善友, “善友”就是善知识。 【解】遂指德云比丘,展转令往矣。” 在文殊会上他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得“根本智”。如何行菩萨道?这是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教化众生,这是“后得智”,就是“根本智”把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活的、这不是死的。在哪里学?生活当中学。这一段含义很深!“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统统去看,你去拜访他们、向他们请教,智慧就现前,无所不知。必须要到得“根本智”之后,才有“后得智”;如果没有“根本智”去参学,那个麻烦可就大了。一定要得“根本智”,也就是一定要得定,然后才能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智慧之后才能参学;没有开智慧参学,那就麻烦了,那就是杂乱无章,你听得多、学得多,样样都懂得一点,样样都没有深度。所以它这是两个阶段,我们要懂得。 【解】复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 我们看这二十一喻喻善知识,第一个: 【解】谓父母、眼目、脚足、梯橙(橙同凳)、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 善知识是父母;善知识是眼目,有眼目你才能看,有脚你才能走;善知识好比梯橙,有楼梯、有凳子,你才能向上爬高;善知识是饮食;善知识是宝衣,我们人离不开衣食,修道离不开善友;善知识是桥梁,帮助我们渡过河流;善知识是财宝,让我们在菩萨道里面没有缺乏;善知识好比是日月,白天太阳照我们,晚上月光照我们;善知识是身命。这等等。 【解】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 为 什么叫你亲近?善知识功德太大了!他真的能成就你、帮助你。 跟善知识学必须具足“真诚、清净、恭敬” 【解】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于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 佛在大乘经上,像这些劝导太多了,我们一般人遇到了不认识,真可惜!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没有人认识,非常感慨!学生当中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就少:真诚,清净,恭敬。我在年轻时候,这三个条件有,跟古人比不及格;跟现代人比,也就难能可贵了。我自己常说,我的真诚、清净、恭敬可以达三十分,跟古人比不及格,古人至少有六七十分,他们的成就扎实,我只有古人一半。能够获得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的教诲,凭什么?就凭这一点。别人跟我比,大概只有五分、十分,我有三十分,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真诚、恭敬心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小时候父母教的。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孩童的时候这桩事情比什么都重要,会影响他一生,不是短时间。 方老师的学生多,李老师的学生更多,为什么成就有限?问题不在老师那边,在学生心态。这个心态不是长大学来的,是从小培养的,所以找不到传人。老师找不到传人,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找不到?没有父母从小培养子女,这就难了。现在整个社会把这桩事情疏忽了,到哪里去找传人?早年,我们在庐江办传统文化,那是实验,成败关键在老师。我们采取网络报名,报名的人将近四百人,三百多人,精挑细选,选出三十七个人,那是什么?就是具足真诚、清净、恭敬;真正有爱心、有使命感,才做成功了,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们两个月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了,做出最好的榜样才能开始教学,才能感动人,言教、身行。所讲的统统自己能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讲,讲了人家不相信。首先要求自己,才能教化众生。 善知识所讲的有没有做到? 【解】是故《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且恭敬善知识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难。 善知识对你要求的什么?他所讲的有没有做到?你要是做不到就难了。 【解】故云“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善知识真的难遇难识,不容易遇到;遇到,彼此认识,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认识老师,老师认识学生,这个学生可不可教、能不能传,老师会看到。学生对老师有信心、没有怀疑;如果老师教的,对他有怀疑、有成见,那就真难了,这个老师无法教你。 【解】盖善知识难遇难识,今幸求得,倘于彼善知识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则良医束手。如是则遇同未遇。 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他再好,也无法帮你忙。一定要听话!一定要依教奉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
净空老和尚就是我们的善知识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621集 2014年2月16日讲于香港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 夜晚,这个人,这人不是个好人,是个恶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为他是个恶人,我就不跟他走了、“不取其照”了。 【解】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是故彼经结云: 经上有个总结说: 【解】“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故必证菩提也。 我们要认识人!认识人标准怎么定?我听这个老师讲经、教诲,这个老师所说的,跟经的意思有没有违背。如果他讲的是跟经里面意思是相违背的,知见有问题,这个就不能跟了;如果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应、不相违背,纵然这个老师有什么过失,我们还是要跟定他。过失,有些过失我们见不到,我们以为过失,其实他没有过失,我们冤枉他了。冤枉一个善知识罪很重!老师要发现学生对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则的话,有疑他得不到法益。亲近老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真诚;第二个条件是清净、清净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净;第三个是恭敬。有这三个条件,真正能得法益;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我跟李老师学经,他开了个经学班,专门教学生讲经的。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在旁边看李老师教学,他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特别尊重,这些学生有过失,老师决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有打有骂,见面没有好脸色。我怀疑,我也不敢问。大概两个月之后,老师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间去,房间就我一个人,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惑。我说有、真有。老师告诉我:那个挨打挨骂的,是真正想学的,打他骂他,让他记住这个地方挨过骂的,让他不会忘记;那几个特别好的,那是不能教的,为什么?那些人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的,他脸上就红了,那会结冤仇,那怎么办?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了,原来老师二十几个人因人施教,对每个人教的方法、心态不一样。这高明之处!认真负责。以前我跟方老师,学生一个,没这些问题;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学生也只有一个,没这个问题;老师这次开班,学生有二十多个人,我看到了,才知道老师用心之苦。对我认真教诲,我真正受利益,所以在台中我的进度很快。我除了真诚、清净、恭敬之外,还有两个一般同学没有的:我的记忆力很好,听老师讲一遍,一个星期之内我要复讲的话,大概可以跟他讲的差不多,有这个能力;第二个,理解力比同学们强,我真听懂了、真搞明白了,进度大概是一个月学一部经,小部经。那时候没出家,在台中这个班上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都讲得还不错,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教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六个学期,我才用了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佛学院很不满意,学不到东西。你看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十三部经;在佛学院里面学三年,一部经都不会讲,那不叫浪费时间吗?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了不起,他们真有智慧,教学要让学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决定不能同时学两样东西,为什么?他用心他分心,他不能专就学不好,一定是一部。一部学完了,老师认同了,认同就是要讲一遍给老师听,老师点头,你没讲错,这一部才算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步;老师没有认同,不可以换第二部。那么我在台中学习的标准,学习一部经,至少讲十遍,这一部经才可以告个段落,再学一部。每一部经都讲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今天在张三家里讲,明天到李四家里讲,所以我同学、同修很多,轮流去讲。听众一个、二个、三个、四个都可以。一定要讲!不讲不行,讲完之后请同学批评。不肯讲,那没办法;一定要欢喜讲、肯讲,千锤百炼才会有成就。大部经讲比较困难,为什么?它时间长;小部经,最小的三天,就是三次就讲完了;一般的大概五次到七次,到外面去讲五天、一个星期。讲一部小经,这个比较容易。大部,我学《楞严经》,这部经老师讲三年。我找了六个同学,包括我七个人,好像一个小组一样的,那么这七个都是讲经的同学,我们讲经班的同学。老师星期三讲《楞严经》,我星期四复讲,我就找这个六个同学来听,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给我指正,所以我也圆圆满满讲了一部《楞严经》。以后出去讲经有信心,我是经过六个同学听的,他们对我有批评、帮助我指正,所以出去讲,很难挑出毛病。我在台湾各地一共讲过七遍。当年我学习的概况,十遍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印象才深;一遍、二遍不行,没有根。要欢喜讲,要想尽方法找机会。有人听、有机会、有时间、有地点给你讲,永远保持不要中断,决定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超过一个星期就比较麻烦,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一次,次数越多越好,这是训练自己、成就自己。所以这经上说“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我们跟老师比,不如他,智慧、德行不如他,善巧方便不如他。 我们看是不善,在他作为,真的度了那个人。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统统是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你能够认识他、你能够向他求指教,“故必证菩提也。” 【解】《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 这是为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佛教里面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导他善事、明师。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个老师一定是亲自“临事指示”。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发菩提心,发心之后问菩萨行。 【解】文殊亦不具说。 文殊菩萨没有详细给他说。 善知识如父母、眼目、脚足、饮食、日月、身命般重要 【解】但令亲近善友, “善友”就是善知识。 【解】遂指德云比丘,展转令往矣。” 在文殊会上他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得“根本智”。如何行菩萨道?这是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教化众生,这是“后得智”,就是“根本智”把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活的、这不是死的。在哪里学?生活当中学。这一段含义很深!“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统统去看,你去拜访他们、向他们请教,智慧就现前,无所不知。必须要到得“根本智”之后,才有“后得智”;如果没有“根本智”去参学,那个麻烦可就大了。一定要得“根本智”,也就是一定要得定,然后才能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智慧之后才能参学;没有开智慧参学,那就麻烦了,那就是杂乱无章,你听得多、学得多,样样都懂得一点,样样都没有深度。所以它这是两个阶段,我们要懂得。 【解】复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 我们看这二十一喻喻善知识,第一个: 【解】谓父母、眼目、脚足、梯橙(橙同凳)、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 善知识是父母;善知识是眼目,有眼目你才能看,有脚你才能走;善知识好比梯橙,有楼梯、有凳子,你才能向上爬高;善知识是饮食;善知识是宝衣,我们人离不开衣食,修道离不开善友;善知识是桥梁,帮助我们渡过河流;善知识是财宝,让我们在菩萨道里面没有缺乏;善知识好比是日月,白天太阳照我们,晚上月光照我们;善知识是身命。这等等。 【解】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 为 什么叫你亲近?善知识功德太大了!他真的能成就你、帮助你。 跟善知识学必须具足“真诚、清净、恭敬” 【解】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于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 佛在大乘经上,像这些劝导太多了,我们一般人遇到了不认识,真可惜!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没有人认识,非常感慨!学生当中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就少:真诚,清净,恭敬。我在年轻时候,这三个条件有,跟古人比不及格;跟现代人比,也就难能可贵了。我自己常说,我的真诚、清净、恭敬可以达三十分,跟古人比不及格,古人至少有六七十分,他们的成就扎实,我只有古人一半。能够获得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的教诲,凭什么?就凭这一点。别人跟我比,大概只有五分、十分,我有三十分,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真诚、恭敬心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小时候父母教的。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孩童的时候这桩事情比什么都重要,会影响他一生,不是短时间。 方老师的学生多,李老师的学生更多,为什么成就有限?问题不在老师那边,在学生心态。这个心态不是长大学来的,是从小培养的,所以找不到传人。老师找不到传人,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找不到?没有父母从小培养子女,这就难了。现在整个社会把这桩事情疏忽了,到哪里去找传人?早年,我们在庐江办传统文化,那是实验,成败关键在老师。我们采取网络报名,报名的人将近四百人,三百多人,精挑细选,选出三十七个人,那是什么?就是具足真诚、清净、恭敬;真正有爱心、有使命感,才做成功了,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们两个月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了,做出最好的榜样才能开始教学,才能感动人,言教、身行。所讲的统统自己能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讲,讲了人家不相信。首先要求自己,才能教化众生。 善知识所讲的有没有做到? 【解】是故《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且恭敬善知识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难。 善知识对你要求的什么?他所讲的有没有做到?你要是做不到就难了。 【解】故云“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善知识真的难遇难识,不容易遇到;遇到,彼此认识,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认识老师,老师认识学生,这个学生可不可教、能不能传,老师会看到。学生对老师有信心、没有怀疑;如果老师教的,对他有怀疑、有成见,那就真难了,这个老师无法教你。 【解】盖善知识难遇难识,今幸求得,倘于彼善知识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则良医束手。如是则遇同未遇。 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他再好,也无法帮你忙。一定要听话!一定要依教奉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
净空老和尚就是我们的善知识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621集 2014年2月16日讲于香港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 夜晚,这个人,这人不是个好人,是个恶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为他是个恶人,我就不跟他走了、“不取其照”了。 【解】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是故彼经结云: 经上有个总结说: 【解】“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故必证菩提也。 我们要认识人!认识人标准怎么定?我听这个老师讲经、教诲,这个老师所说的,跟经的意思有没有违背。如果他讲的是跟经里面意思是相违背的,知见有问题,这个就不能跟了;如果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应、不相违背,纵然这个老师有什么过失,我们还是要跟定他。过失,有些过失我们见不到,我们以为过失,其实他没有过失,我们冤枉他了。冤枉一个善知识罪很重!老师要发现学生对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则的话,有疑他得不到法益。亲近老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真诚;第二个条件是清净、清净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净;第三个是恭敬。有这三个条件,真正能得法益;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我跟李老师学经,他开了个经学班,专门教学生讲经的。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在旁边看李老师教学,他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特别尊重,这些学生有过失,老师决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有打有骂,见面没有好脸色。我怀疑,我也不敢问。大概两个月之后,老师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间去,房间就我一个人,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惑。我说有、真有。老师告诉我:那个挨打挨骂的,是真正想学的,打他骂他,让他记住这个地方挨过骂的,让他不会忘记;那几个特别好的,那是不能教的,为什么?那些人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的,他脸上就红了,那会结冤仇,那怎么办?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了,原来老师二十几个人因人施教,对每个人教的方法、心态不一样。这高明之处!认真负责。以前我跟方老师,学生一个,没这些问题;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学生也只有一个,没这个问题;老师这次开班,学生有二十多个人,我看到了,才知道老师用心之苦。对我认真教诲,我真正受利益,所以在台中我的进度很快。我除了真诚、清净、恭敬之外,还有两个一般同学没有的:我的记忆力很好,听老师讲一遍,一个星期之内我要复讲的话,大概可以跟他讲的差不多,有这个能力;第二个,理解力比同学们强,我真听懂了、真搞明白了,进度大概是一个月学一部经,小部经。那时候没出家,在台中这个班上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都讲得还不错,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教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六个学期,我才用了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佛学院很不满意,学不到东西。你看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十三部经;在佛学院里面学三年,一部经都不会讲,那不叫浪费时间吗?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了不起,他们真有智慧,教学要让学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决定不能同时学两样东西,为什么?他用心他分心,他不能专就学不好,一定是一部。一部学完了,老师认同了,认同就是要讲一遍给老师听,老师点头,你没讲错,这一部才算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步;老师没有认同,不可以换第二部。那么我在台中学习的标准,学习一部经,至少讲十遍,这一部经才可以告个段落,再学一部。每一部经都讲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今天在张三家里讲,明天到李四家里讲,所以我同学、同修很多,轮流去讲。听众一个、二个、三个、四个都可以。一定要讲!不讲不行,讲完之后请同学批评。不肯讲,那没办法;一定要欢喜讲、肯讲,千锤百炼才会有成就。大部经讲比较困难,为什么?它时间长;小部经,最小的三天,就是三次就讲完了;一般的大概五次到七次,到外面去讲五天、一个星期。讲一部小经,这个比较容易。大部,我学《楞严经》,这部经老师讲三年。我找了六个同学,包括我七个人,好像一个小组一样的,那么这七个都是讲经的同学,我们讲经班的同学。老师星期三讲《楞严经》,我星期四复讲,我就找这个六个同学来听,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给我指正,所以我也圆圆满满讲了一部《楞严经》。以后出去讲经有信心,我是经过六个同学听的,他们对我有批评、帮助我指正,所以出去讲,很难挑出毛病。我在台湾各地一共讲过七遍。当年我学习的概况,十遍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印象才深;一遍、二遍不行,没有根。要欢喜讲,要想尽方法找机会。有人听、有机会、有时间、有地点给你讲,永远保持不要中断,决定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超过一个星期就比较麻烦,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一次,次数越多越好,这是训练自己、成就自己。所以这经上说“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我们跟老师比,不如他,智慧、德行不如他,善巧方便不如他。 我们看是不善,在他作为,真的度了那个人。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统统是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你能够认识他、你能够向他求指教,“故必证菩提也。” 【解】《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 这是为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佛教里面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导他善事、明师。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个老师一定是亲自“临事指示”。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发菩提心,发心之后问菩萨行。 【解】文殊亦不具说。 文殊菩萨没有详细给他说。 善知识如父母、眼目、脚足、饮食、日月、身命般重要 【解】但令亲近善友, “善友”就是善知识。 【解】遂指德云比丘,展转令往矣。” 在文殊会上他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得“根本智”。如何行菩萨道?这是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教化众生,这是“后得智”,就是“根本智”把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活的、这不是死的。在哪里学?生活当中学。这一段含义很深!“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统统去看,你去拜访他们、向他们请教,智慧就现前,无所不知。必须要到得“根本智”之后,才有“后得智”;如果没有“根本智”去参学,那个麻烦可就大了。一定要得“根本智”,也就是一定要得定,然后才能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智慧之后才能参学;没有开智慧参学,那就麻烦了,那就是杂乱无章,你听得多、学得多,样样都懂得一点,样样都没有深度。所以它这是两个阶段,我们要懂得。 【解】复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 我们看这二十一喻喻善知识,第一个: 【解】谓父母、眼目、脚足、梯橙(橙同凳)、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 善知识是父母;善知识是眼目,有眼目你才能看,有脚你才能走;善知识好比梯橙,有楼梯、有凳子,你才能向上爬高;善知识是饮食;善知识是宝衣,我们人离不开衣食,修道离不开善友;善知识是桥梁,帮助我们渡过河流;善知识是财宝,让我们在菩萨道里面没有缺乏;善知识好比是日月,白天太阳照我们,晚上月光照我们;善知识是身命。这等等。 【解】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 为 什么叫你亲近?善知识功德太大了!他真的能成就你、帮助你。 跟善知识学必须具足“真诚、清净、恭敬” 【解】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于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 佛在大乘经上,像这些劝导太多了,我们一般人遇到了不认识,真可惜!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没有人认识,非常感慨!学生当中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就少:真诚,清净,恭敬。我在年轻时候,这三个条件有,跟古人比不及格;跟现代人比,也就难能可贵了。我自己常说,我的真诚、清净、恭敬可以达三十分,跟古人比不及格,古人至少有六七十分,他们的成就扎实,我只有古人一半。能够获得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的教诲,凭什么?就凭这一点。别人跟我比,大概只有五分、十分,我有三十分,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真诚、恭敬心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小时候父母教的。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孩童的时候这桩事情比什么都重要,会影响他一生,不是短时间。 方老师的学生多,李老师的学生更多,为什么成就有限?问题不在老师那边,在学生心态。这个心态不是长大学来的,是从小培养的,所以找不到传人。老师找不到传人,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找不到?没有父母从小培养子女,这就难了。现在整个社会把这桩事情疏忽了,到哪里去找传人?早年,我们在庐江办传统文化,那是实验,成败关键在老师。我们采取网络报名,报名的人将近四百人,三百多人,精挑细选,选出三十七个人,那是什么?就是具足真诚、清净、恭敬;真正有爱心、有使命感,才做成功了,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们两个月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了,做出最好的榜样才能开始教学,才能感动人,言教、身行。所讲的统统自己能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讲,讲了人家不相信。首先要求自己,才能教化众生。 善知识所讲的有没有做到? 【解】是故《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且恭敬善知识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难。 善知识对你要求的什么?他所讲的有没有做到?你要是做不到就难了。 【解】故云“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善知识真的难遇难识,不容易遇到;遇到,彼此认识,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认识老师,老师认识学生,这个学生可不可教、能不能传,老师会看到。学生对老师有信心、没有怀疑;如果老师教的,对他有怀疑、有成见,那就真难了,这个老师无法教你。 【解】盖善知识难遇难识,今幸求得,倘于彼善知识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则良医束手。如是则遇同未遇。 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他再好,也无法帮你忙。一定要听话!一定要依教奉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
孝是人之根 如果我们真正有愿心求无上菩提,也就是我们真正有心走成佛的这条道路,无上菩提就是成佛之道,那就应当要求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 怎么个求法?就应当像《圆觉经》上所说的,末世众生,末世就是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用现在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影响,影响的范围有多大?我们凡夫所见的是整个地球,我们今天讲的全世界,这是从面上讲广;从时间上来讲一万二千年。佛的教化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会影响一万二千。一万二千年当中,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也就是说影响力特别强。跟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多大差别,这叫正法,能如佛的教诲,依照戒律修行,人人都能证果,足以证实大乘教里常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真的是头头是道,法法皆如。 正法时候的人,人心淳朴,没有邪思,没有疑惑。所以接触到了他就能成就。即使是“三皈”、“五戒”、“十善”都能证果,这就是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不平等是众生根性不平,不是法上有分别,法没有;众生根基有分别,善根不一样,福德不一样,因缘不一样,法上没有不一样。所以《金刚经》上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三皈”、“五戒”能成佛。 到像法时期人的根性差了,也就是人的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比不上正法时代,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不能证果了。为什么?诚敬心不足,清净心不足,恭敬心也不足。要修定来补足它。定是什么?定是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用这个办法行,也能得三昧。三昧帮助你开智慧,可以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跟正法时期有同样的成就。不过人少了,只有少数上上根人可以做到;大多数修行人只能得定,不能开慧,得定。上上根人超越六道轮回,中下跟人多半在天道,在色界天,在欲界天,算是小成就。 到末法时期,难了。末法时期人心比不上像法,妄想、杂念起来了,所以参禅不能入定,当然开慧是没指望了。只能够修善,连积功累德都很难做到。为什么?断恶修善不着相才是功德,着相是福德,谁不着相?福德,他的果是人天福报。末法时期不错了,如果心行不善,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起心动念损人利己,在这个世间短短几十年当中,可能得一点福报,但是来生必定是三途苦报,这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看到做错事情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是小不孝、小不敬。鞭打父母、杀害师长、侮辱圣贤,造这种业,虽然他还活在世间,身心不安,晚年忏悔,后悔莫及,那个罪业能消除吗?太难了!带着这么重的罪业,来生果报可想而知。
孝是人之根 如果我们真正有愿心求无上菩提,也就是我们真正有心走成佛的这条道路,无上菩提就是成佛之道,那就应当要求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 怎么个求法?就应当像《圆觉经》上所说的,末世众生,末世就是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用现在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影响,影响的范围有多大?我们凡夫所见的是整个地球,我们今天讲的全世界,这是从面上讲广;从时间上来讲一万二千年。佛的教化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会影响一万二千。一万二千年当中,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也就是说影响力特别强。跟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多大差别,这叫正法,能如佛的教诲,依照戒律修行,人人都能证果,足以证实大乘教里常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真的是头头是道,法法皆如。 正法时候的人,人心淳朴,没有邪思,没有疑惑。所以接触到了他就能成就。即使是“三皈”、“五戒”、“十善”都能证果,这就是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不平等是众生根性不平,不是法上有分别,法没有;众生根基有分别,善根不一样,福德不一样,因缘不一样,法上没有不一样。所以《金刚经》上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三皈”、“五戒”能成佛。 到像法时期人的根性差了,也就是人的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比不上正法时代,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不能证果了。为什么?诚敬心不足,清净心不足,恭敬心也不足。要修定来补足它。定是什么?定是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用这个办法行,也能得三昧。三昧帮助你开智慧,可以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跟正法时期有同样的成就。不过人少了,只有少数上上根人可以做到;大多数修行人只能得定,不能开慧,得定。上上根人超越六道轮回,中下跟人多半在天道,在色界天,在欲界天,算是小成就。 到末法时期,难了。末法时期人心比不上像法,妄想、杂念起来了,所以参禅不能入定,当然开慧是没指望了。只能够修善,连积功累德都很难做到。为什么?断恶修善不着相才是功德,着相是福德,谁不着相?福德,他的果是人天福报。末法时期不错了,如果心行不善,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起心动念损人利己,在这个世间短短几十年当中,可能得一点福报,但是来生必定是三途苦报,这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看到做错事情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是小不孝、小不敬。鞭打父母、杀害师长、侮辱圣贤,造这种业,虽然他还活在世间,身心不安,晚年忏悔,后悔莫及,那个罪业能消除吗?太难了!带着这么重的罪业,来生果报可想而知。
孝是人之根 如果我们真正有愿心求无上菩提,也就是我们真正有心走成佛的这条道路,无上菩提就是成佛之道,那就应当要求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 怎么个求法?就应当像《圆觉经》上所说的,末世众生,末世就是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用现在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影响,影响的范围有多大?我们凡夫所见的是整个地球,我们今天讲的全世界,这是从面上讲广;从时间上来讲一万二千年。佛的教化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会影响一万二千。一万二千年当中,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也就是说影响力特别强。跟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多大差别,这叫正法,能如佛的教诲,依照戒律修行,人人都能证果,足以证实大乘教里常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真的是头头是道,法法皆如。 正法时候的人,人心淳朴,没有邪思,没有疑惑。所以接触到了他就能成就。即使是“三皈”、“五戒”、“十善”都能证果,这就是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不平等是众生根性不平,不是法上有分别,法没有;众生根基有分别,善根不一样,福德不一样,因缘不一样,法上没有不一样。所以《金刚经》上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三皈”、“五戒”能成佛。 到像法时期人的根性差了,也就是人的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比不上正法时代,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不能证果了。为什么?诚敬心不足,清净心不足,恭敬心也不足。要修定来补足它。定是什么?定是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用这个办法行,也能得三昧。三昧帮助你开智慧,可以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跟正法时期有同样的成就。不过人少了,只有少数上上根人可以做到;大多数修行人只能得定,不能开慧,得定。上上根人超越六道轮回,中下跟人多半在天道,在色界天,在欲界天,算是小成就。 到末法时期,难了。末法时期人心比不上像法,妄想、杂念起来了,所以参禅不能入定,当然开慧是没指望了。只能够修善,连积功累德都很难做到。为什么?断恶修善不着相才是功德,着相是福德,谁不着相?福德,他的果是人天福报。末法时期不错了,如果心行不善,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起心动念损人利己,在这个世间短短几十年当中,可能得一点福报,但是来生必定是三途苦报,这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看到做错事情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是小不孝、小不敬。鞭打父母、杀害师长、侮辱圣贤,造这种业,虽然他还活在世间,身心不安,晚年忏悔,后悔莫及,那个罪业能消除吗?太难了!带着这么重的罪业,来生果报可想而知。
孝是人之根 如果我们真正有愿心求无上菩提,也就是我们真正有心走成佛的这条道路,无上菩提就是成佛之道,那就应当要求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 怎么个求法?就应当像《圆觉经》上所说的,末世众生,末世就是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用现在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影响,影响的范围有多大?我们凡夫所见的是整个地球,我们今天讲的全世界,这是从面上讲广;从时间上来讲一万二千年。佛的教化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会影响一万二千。一万二千年当中,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也就是说影响力特别强。跟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多大差别,这叫正法,能如佛的教诲,依照戒律修行,人人都能证果,足以证实大乘教里常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真的是头头是道,法法皆如。 正法时候的人,人心淳朴,没有邪思,没有疑惑。所以接触到了他就能成就。即使是“三皈”、“五戒”、“十善”都能证果,这就是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不平等是众生根性不平,不是法上有分别,法没有;众生根基有分别,善根不一样,福德不一样,因缘不一样,法上没有不一样。所以《金刚经》上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三皈”、“五戒”能成佛。 到像法时期人的根性差了,也就是人的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比不上正法时代,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不能证果了。为什么?诚敬心不足,清净心不足,恭敬心也不足。要修定来补足它。定是什么?定是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用这个办法行,也能得三昧。三昧帮助你开智慧,可以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跟正法时期有同样的成就。不过人少了,只有少数上上根人可以做到;大多数修行人只能得定,不能开慧,得定。上上根人超越六道轮回,中下跟人多半在天道,在色界天,在欲界天,算是小成就。 到末法时期,难了。末法时期人心比不上像法,妄想、杂念起来了,所以参禅不能入定,当然开慧是没指望了。只能够修善,连积功累德都很难做到。为什么?断恶修善不着相才是功德,着相是福德,谁不着相?福德,他的果是人天福报。末法时期不错了,如果心行不善,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起心动念损人利己,在这个世间短短几十年当中,可能得一点福报,但是来生必定是三途苦报,这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看到做错事情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是小不孝、小不敬。鞭打父母、杀害师长、侮辱圣贤,造这种业,虽然他还活在世间,身心不安,晚年忏悔,后悔莫及,那个罪业能消除吗?太难了!带着这么重的罪业,来生果报可想而知。
放生为辅,孝为主 (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放生是涨养我们的慈悲心,如果是有目的,是为了求财,求病好等等之类,应该效果感应不会太明显,如果加以孝悌那又不一样了。佛法的根也是孝,佛是把孝做到至真至纯的人。所以希望我们放生的人以孝养父母为根,放生救物命会得大利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忏悔吧,我们的亲人还在流浪 有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 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安徽金寨的。” “哪年入伍呀?”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go-vern-ment协助云云。 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Communistparty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看完后,心情沉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希望大家能把这帖帖满全国各地的论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现在还有着这么一些人!我没什么话说,能做的就是转发一次,仅此而已。 请看过帖子的朋友都顶一次好吗?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够看
忏悔吧, 有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 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安徽金寨的。” “哪年入伍呀?”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go-vern-ment协助云云。 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Communistparty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看完后,心情沉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希望大家能把这帖帖满全国各地的论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现在还有着这么一些人!我没什么话说,能做的就是转发一次,仅此而已。 请看过帖子的朋友都顶一次好吗?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够看
我们的亲人在流浪,
我们应为之忏悔 有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 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安徽金寨的。” “哪年入伍呀?”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go-vern-ment协助云云。 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Communistparty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看完后,心情沉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希望大家能把这帖帖满全国各地的论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现在还有着这么一些人!我没什么话说,能做的就是转发一次,仅此而已。 请看过帖子的朋友都顶一次好吗?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够看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祈福,愿他们早日回归极乐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顶礼净空老和尚,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今天放生了二三十条小鲫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