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马三号
苏马三号
关注数: 0
粉丝数: 134
发帖数: 2,558
关注贴吧数: 2
NASA 雨燕卫星探测到疑似仙女座星系伽玛暴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雨燕卫星(Swift gamma ray burst mission)刚刚探测到了一次罕见的疑似伽玛暴,就发生在银河系最近的邻居——仙女座星系中。雨燕卫星是专门用于探测伽玛暴的卫星,它所传回的信息令天体物理学家十分兴奋。 在麦吉尔大学从事中子星研究的天体物理学家罗伯特·拉特利奇(Robert Rutledge)第一时间在推特上宣布了这一发现。他说:“一场伽玛暴从M31——仙女座星系——向我们袭来。大概五分钟之前……”M31为仙女座星系的梅西耶编号。 伽玛暴是宇宙中威力最大,也最为神秘的事件之一,由强烈的短脉冲辐射组成,在传播数十亿光年后还能在地球上被观测到。如果伽玛暴发生在银河系,并且直接面向地球的话,将很可能把臭氧层一扫而空,造成严重的生物灭绝。幸运的是,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伽玛暴事件与地球的距离都足够遥远,并不会对地球生命造成威胁。 伽玛暴首次被注意到还是在冷战时期,当时的卫星本来是用于探测苏联的核试验,而它们却探测到了来自数十亿光年之外的星系中发生的伽玛暴。绝大多数伽玛暴只持续数秒时间,很可能是巨大的恒星——数十倍于太阳——塌缩的结果。 还有一些伽玛暴只持续几分之一秒,其来源更加神秘。有一种假说认为,这些短暂的伽玛暴是由于两颗中子星碰撞而产生的。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之后的残余,具有极高的密度和极强的磁场。在推特上,一些科学家推测此次伽玛暴便来自这类中子星的碰撞。 以往观察到的伽玛暴通常发生在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系,而此次的疑似伽玛暴就发生在距离地球250万光年的仙女座星系,这一点令科学家十分兴奋。这或许是有史以来记录到的距离最近的一次伽玛暴。尽管实际的爆发发生在差不多250万年前,但这些伽马射线在过去几小时中就已经掠过了地球。 此次疑似伽玛暴可以为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提供大量有关这类事件起源的数据。在科学家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之前,我们还不能确定这是否是一次真的伽玛暴。有些观点指出,这可能是一个“超亮X射线源”,而这更加令人着迷,因为我们还不清楚这类事件的起因。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D·奥特则认为,此次爆发可能是一次软伽马射线复发源(soft gamma repeater,SGR),来自一颗中子星的塌缩。不过,无论这次伽马射线爆发的具体原因如何,这都是一次令天体物理学界兴奋不已的大事件。仙女座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中子星碰撞所产生的伽玛暴
科学家发现吞食电子的细菌 堪称世上最怪食客 在自然环境下,这种细菌依靠铁来为它们提供产生能源所需要的电子。但是实验室测试表明,铁本身对于这个过程并非决定性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将电子依附到细菌繁殖器皿上之后,细菌能够从非金属源获得电子,这就表明它们或许也依赖于自然环境中其它富含电子的矿物。 研究人员还借助遗传工具鉴定出一种基因,它对于吸收电子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Girguis说道,当关闭这种基因的时候,细菌吸收电子的能力就会下降三分之一。我们对于这种基因在电子吸收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感到好奇。自然界的其它微生物中有着类似的基因,而我们并不清楚它们的作用。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据,其它微生物或许也在进行这个过程。我们一直都认为所有的生物体事实上使用电子来进行工作。这项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名为细胞外电子转移(EET)的过程,也就是电子出入细胞的过程。我们能够展现的就是,这些微生物吸收电子参与到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种微生物能借助阳光来产生能量,但是它们需要的铁沉入在土中。为了获得电子,微生物已经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它们似乎通过天然的矿物传到材料吸收电子。随着它从铁中吸收电子,它们会在周围的土壤中制造出氧化铁晶体。而这些晶体能够成为传导物并且成为“电路”,让细菌氧化它们无法够到的矿物。最新研究表明,一种常见的细菌能够从土壤深处的矿物质中吸收电子
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其人 最近有一个叫吴恩达的人火遍了中国互联网。 吴恩达是谁? 这要从图灵说起。作为人工智能的鼻祖,图灵在1950年的一篇举世闻名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即隔墙对话,你将不知道与你谈话的,是人还是电脑。 超前吧?不过这个问题,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中,始终无法获得即使只是有一丁点希望的进展,以至于人们开始质疑人工智能是不是“伪科学”。 有蟹粉可能会问,难点在哪里?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成为现实?据了解,困难在于科学家们始终没有找到办法解决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能够自动学习归纳,产生新的知识。 也就是说,无论多么高速的CPU、无论多大容量的存储,本质上,在过去的计算机发展史上,电脑还只是一个仅仅具有记忆能力的玩具——与精密复杂的人类大脑无法相比。 转机发生在2012年,一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机器学习教授Andrew Ng(吴恩达)和在大规模计算机系统方面专家JeffDean共同主导,用16000个CPU Core的并行计算平台训练一种称为“深度神经网络”(DNN,Deep Neural Networks)的机器学习模型,其令人惊讶之处在于——当你把海量的数据投入进去,作为机器,他自己产生了意识——能够自己领悟到“猫”的概念。 于是,人工智能在人类的科技史上最终大的突破在于机器终于第一次有了自己总结和归纳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人类学习新知的基本能力。 不过很遗憾,这位吴恩达先生当时作为谷歌大脑的中枢人物和机器学习科学家,其在公众的知名度显然不如他作为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更有名。 但是,最近这位吴恩达却频频出现在国内的媒体报道上。 原因在于这位吴恩达将作为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度娘的研究院,其中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在于进一步推动Baidu Brain计划。据了解,“Baidu Brain”计划被视为决定度娘未来战略计划之一,通过用技术模拟人脑思维,度娘大脑现在大约已经相当于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度娘掌门人Robin甚至声称未来将对吴恩达整个研发中心投入3亿美元,并且把整个团队的人数扩张到200人左右。 Robin对吴恩达的重视可见一斑,Robin曾特别提及“百度大脑(Baidu Brain)”融合深度学习算法、数据建模、大规模GPU并行化平台等技术,拥有200亿个参数,构造起深度神经网络,将在政府、NGO、制造、金融、零售、教育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 机器智慧或许将不再遥远——这也是Robin为何敢夸下海口的底气:未来几十年内,度娘大脑将具有十几岁甚至二十岁的成年人的智商。今年5月16日,百度宣布将在美国硅谷投资3亿美元成立百度美国研发中心,同日宣布任命世界公认的人工智能泰斗吴恩达为百度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研究院。这一震惊全球互联网业界的消息,不仅吹响了百度向“全球创新中心”进军的号角,也意味着“百度大脑”在与“谷歌大脑”的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正在全面冲刺。
美国宇航局发现一处神秘的宇宙“黑域”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图像中出现一块神秘的“黑域”,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块黑色的暗斑十分怪异,尤其是周围存在大量的发光天体。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神秘“黑域”大约距离我们1.6万光年,其中存在大量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其结构和质量说明阴影部分有可能在未来演化成新的恒星系统,在该黑域周围存在一些恒星集群,它们的形成长期困扰着科学家,从中可以窥视出恒星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对生命元素的诞生构成影响。 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迈克尔·巴特勒为本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其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文中提到研究人员通过对星际气体云、尘埃结构和质量的计算推出可能与大质量恒星、星团形成有关的细节。科学家根据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发现这里聚集的天体质量相当庞大,大约相当于将7万个太阳质量集中在不到50光年的时空内,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恒星的材料将这片区域“变成”了黑色,厚厚的尘埃云、气体进一步阻止了多个波段的观测成像。 宇宙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恒星形成环境,我们的宇宙学理论对低质量恒星集群的研究较为充分,那么大质量的恒星集群是如何形成的依然缺乏可靠的研究数据支撑。因此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所发现的“黑域”将为我们提供大质量恒星集群的早期画面,同时也有助于揭示O型恒星的形成过程,其至少也有16倍以上的太阳质量,表面释放出耀眼的白蓝色光芒,表面温度可超过3万摄氏度。 O型恒星的寿命较短,很快进入超新星爆发阶段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形成生命所需要的重元素。关于大质量恒星及其集群的形成理论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充分,科学家认为未来我们将对“黑域”中的气体云质量进行测量,促进新理论的形成。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观测图像中出现的神秘“黑域”
科学家找到“核冬天”致恐龙灭绝学说证据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5月22日报道,恐龙曾经称霸地球,但其消失的原因仍众说纷纭。有说法称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陨石撞击,导致地球进入“核冬天”,恐龙不堪恶劣环境最终灭亡。科学家最近找到实质证据证实这一说法。 科学家指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地球,扬起大量烟尘遮蔽天空,地球环境进入“核冬天” (nuclear winter),太阳被遮蔽致使气温严寒,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缺乏氧气,让一度支配地球的恐龙走向衰亡。 该理论源自科学家预测核战造成气候灾难,核武器攻击城市会让大量的烟和煤烟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 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指出,约6500万年前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被陨石撞击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之后,全球气温陡然下降,海水水面温度降到摄氏7度。 证据隐藏在德州布拉索斯河地区,沉淀物生成的石头经过分析显示,与冲击坑的石头年龄相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科学家魏勒库说,“陨石冲击扰乱原本相对稳定、温暖的气候,可能对地球生命造成很大压力。” 这个冬天据说持续不超过20到30年,可是足以消灭海陆空各种生物,以及许多其他生命形式,科学家如是说。 从电脑对“核冬天”的模拟中可见,冲击后数小时,地球发生地震、海啸与火灾。接下来尘土与硫磺液体在空气中聚集,挡住太阳光。最后照在地球的阳光仅剩下原本正常水准的20%。
科学家发现地球微生物可在火星环境生存 据国外媒体报道,数十亿年前的火星被认为存在与地球相似的液态水环境,甚至是大型海洋、湖泊,这意味着当时的火星很有可能存在生命,但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没有发现火星微生物的痕迹。不过,最新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微生物可以在火星条件下生存,这就是产甲烷菌,其属于地球上最古老、最简单的微生物之一,可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并与氢一同代谢产生甲烷。 地球上存在产甲烷菌,我们可以在沼泽等环境下找到它们,在诸如牛等食草生物体内也可以找到,同时腐烂的物质也是产甲烷菌的栖身之处,此类微生物为厌氧型,它们的代谢过程不需要氧气参与,因此可以在无氧的天体环境中生存,更重要的是其生存不需要传统的有机营养物质,符合在极端环境下演化的基本要求,比如火星表面。 事实上,火星表面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地方,火星具有一定的稀薄大气环境,表面具有土壤、岩石等地貌,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火星地表下数米处的辐射环境可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这位火星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契机。产甲烷菌不需要氧气、可以利用二氧化碳等物质,是一种潜在的火星表面微生物,对此来自阿肯色大学空间与行星科学博士丽贝卡对可能的火星微生物进行了对比,他发现沃氏嗜热产甲烷杆菌和甲酸甲烷杆菌是两种潜在火星微生物。 实验室研究发现这两种微生物可以在火星条件下生存,如果那里存在冻融循环的地表环境,那么这些微生物可以在温度回升时复苏,其中沃氏嗜热产甲烷杆菌可以在55摄氏度环境中生存,而甲酸甲烷杆菌可以在37摄氏度环境中生存。但是火星表面的温度变化较大,可达到零下90摄氏度左右,但如果火星表面某些地方出于解冻的状态,那么这两种微生物就可以生存在火星地表之下。火星上的低温环境可以抑制这些微生物的生长,一旦回暖时就可开始复苏。产甲烷菌或可在火星地表下生存
全球最大射电天线将“召唤”飞行36年的飞船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在1978年发射了国际太阳-地球探索者3号飞船,对日地环境进行探测,该飞船于1997年停止了科学任务。现在,一个私人研究团队正准备在5月14日重新启动这艘已达36年的航天器,费用大概为12万美元,工程师希望将飞船的航向进行调整,时间不会超过6月中旬,因为那时探索者3号飞船会接近地球,科学家通过位于波多黎哥的巨型阿雷西博天文台天线对其进行信号传输,并定位在拉格朗日点1上,距离地球150万公里。 探索者3号是一艘接近36年的飞船,在1991年后美国宇航局使用该飞船对日冕物质抛射进行观测,这是一种温度极高的等离子体爆发,直到1997年前都在执行对日观测任务。目前该飞船运行在绕日轨道上,本次轨道接近地球后如果不捕获,那么未来30年至40年将不会返回,如果能捕获这艘废弃的飞船,可能为空间探索提供廉价的服务。 项目负责人丹尼斯·温格认为阿雷西博天文台为我们提供了控制飞船的最佳机会,巨大的天线能够重新让我们获得控制权,因此每一天对我们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飞船上仍然有推进剂,早一点获得控制就可以修正弹道。显然这艘运行36年的飞船还有很大的剩余价值,因此该小组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扩展探索者3号的任务,科学家目前制定的计划将定点在L1上,但探索者3号有可能不会完成这个任务,但项目负责人表示可以对一颗彗星或者空间天气进行研究。 不论探索者3号的命运如何,该飞船的“阅历”确实很丰富,1978年离开地球后就对宇宙射线、太阳风进行研究,并在1985年追上彗星Giacobini–Zinner,这是太阳系中一颗周期彗星,探索者3号深入调查了该彗星的彗尾结构,并在1986年重新修正了轨道向著名的哈雷彗星飞去。1991年,美国宇航局又修改了飞船轨道,用来研究日冕物质抛射,到1997年该飞船退役时仍然对太阳进行研究。 本月初,科学家确定探索者3号上仍然有一些燃料,另外一些探测装置还可以正常工作,但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能够重新控制该飞船,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几位美国宇航局退休的科学家也参与到飞船的重新控制任务中,这毕竟是一艘36年的老飞船。探索者3号已经飞行了36年之久
科学家发现数学有助翻译“外星人”语言 据国外媒体报道,关于外星人目击和接触的传言很多,但有一个人称自己有办法与外星人进行交流,来自搜寻地外生命计划的天文学家向我们揭示了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来翻译外星人的语言,显示出数学是一种宇宙中最强大的工具,甚至是每个文明共同的“语言”。研究人员认为数学算法能够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语言,因此我们有一天可以使用该体系来解码外星人的信息,如果我们有一天收到了外星文明的信号,就有办法翻译出其中的意思。 约翰·艾略特博士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解码各种语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对人类语言进行了数学上的研究,当我们面临第一次文明间的接触时,语言上的障碍就可以被打破了,我们甚至可以回应对方。对约翰·艾略特博士而言,宇宙中的语言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在数学框架下会变得更加“透明”,他在1990年代完成博士学位后就开始参与寻找外星智慧生物,其专业是自然语言处理。 通过对地球上近60种不同语言的研究,约翰·艾略特博士认为能够由此推算出其他的未知语言,该论文引起了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机构的兴趣,因为此前没有人进行过这项研究,很多人都在监听宇宙中不明信号,但问题是我们即便获得了信号,该如何去翻译,这项研究为此提供了新的解释。事实上,我们的语言建立在一个底层结构上,从中演化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比如中文和英文相比,从数学的角度上看几乎是类似的语言,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性。 研究人员还发现,海豚的语言也有类似的结构,虽然其频率较高,但也可以从中分析出类似的现象,这为我们研究宇宙中不同生物的语言提供了途径。约翰·艾略特博士认为如果我们发现了外星文明的信号,最重要的是要分析其结构,而且外星文明的信号肯定会被捕捉到,其中会携带着某种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警惕外星文明的智慧程度,更高级的文明会在消息中携带更加复杂的结构,这是高级文明所共有的特点。 科学家总结了发现外星信号后的“标准步骤”,首先需要解读其物理特性,观察内容是否是随机的,有没有明显结构,确定其是否仅仅是一个信号;其次如果这是一个外星文明消息,就必须进行识别和分析,可从数学角度解析其结构特点;第三,识别其是否与我们的语音结构相似,并推测其信号来源和发射信号的组件;第四,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层次划分,进一步解读和识别其中的信息;第五,通过矩阵等数学工具赋予其语法意义,并翻译出其中的内容。1977年,天文学家通过射电望远镜发现了奇怪的信号,持续了72秒,来源于太阳系之外(也有可能是智商更高的恶作剧),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外星生命,此后再也没有类似的信号出现。 1959年,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在一篇论文中讨论了可能使用射电波进行恒星间通信,一年后,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第一次使用直径25米的射电望远镜寻找外星文明,此后的10年内苏联开始大规模使用射电波搜索宇宙,但也没有成功,1970至1980年代,美国宇航局、搜寻外星文明机构开始全面调查夜空信号,1992年,第一颗系外行星被发现,其存在于一颗脉冲星附近,这里肯定无法居住,2009年,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发射升空,接下来几年发现了大量系外行星,上个月,第一颗大小与地球非常接近的行星被发现,被命名为开普勒186f。腾讯科学讯(罗辑/编译)射电望远镜是目前监听外星文明信号的主要工具
40亿年前月球或遭受严重撞击致位置偏转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我们的月球可能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是一个静止而枯燥乏味的地方。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地球的这颗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大约40亿年前曾经遭受一次严重的撞击,那次撞击导致其自转方位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每天看到的月球表面很有可能并非当初面对着地球的那一部分。 这项研究的有关论文发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上,这是由一个日本研究组完成的工作。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来自两颗月球探测器的数据,其中包括日本的“辉夜姬”,以及美国的月球勘测者号探测器。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除了此前我们所知的地球遭受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之后形成月球的那次事件之外,月球本身可能在其早期历史上也曾经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撞击。(晨风)主流科学界认为月球是地球早期与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相撞之后形成的。而近日一个日本研究团队的成果表明月球本身在其历史早期也曾遭受过一次严重的撞击现在和过去?左侧是我们今天看到月球的样子,而右侧是月球在40亿年前遭受严重撞击之前可能的样子,可以看到月球发生了偏转
最近研究发现宇宙中存在很多“钻石星球” 据国外媒体报道,钻石是一种非常昂贵的物品,钻戒动辄数万元,但从某种角度上看钻石的“价值”其实是很低的,钻石本质上碳的同素异形体,与石墨一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从整个宇宙的角度看,碳族元素更并不是稀罕物,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宇宙空间中存在含碳的有机物,而且宇宙中有一种天体几乎充满了碳元素。近日,科学家公布了最新的系外行星观测结果,这颗行星的表面布满了钻石和石墨,可以认为这是一颗“钻石行星”。 从天体物理学的角度似乎也可以研究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碳排放”问题,虽然这颗系外行星距离地球很远,但其丰富的碳族元素储备量使科学家充满了兴趣,如果我们能充满利用“碳”元素,那么似乎可以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地球上的板块构造和其他地质过程,甚至是生命进程。人类是一种碳基生物,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碳元素使得我们对地外生命充满了想象,这是否也说明地外生命很可能也是一种碳基生命呢? 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约翰·莫里亚蒂认为尽管地球上的碳没有这颗“钻石行星”多,但对这颗行星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碳循环在宇宙天体上是怎么一回事儿,尤其是那些富含碳的行星是否具有更好的宜居性。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岩质系外行星很大程度上与地球类似,比如由铁、氧、镁和硅组成,碳只占了一小部分,而如果是富含碳的行星,那么其碳的含量可以达到四分之三,远远超过地球的0.005%,显然这些富含碳的“钻石行星”是非常令人向往的。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确认了超过1000颗系外行星,另外还有超过3000颗系外行星的候选者有待进一步确认,通过对系外行星碳含量的调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规律,碳-氧比与行星轨道半径有关,富含碳的行星轨道半径会远离其恒星,因此其比较并不容易形成生命,因为距离恒星太远接受到的能量就弱一些,而碳氧比低的行星比较接近恒星,但太接近恒星也不利于生命的诞生。宇宙存在数量不少的“钻石行星”,表面布满了钻石和石墨
美国两名太空人接受训练为登陆小行星做准备 据台湾“中央社”5月13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13日表示,两名太空人已经开始接受训练,参与野心勃勃的真实任务,以降落于小行星为登上火星铺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透露,这项任务是在水底筹备,在模拟无重力环境的巨型水槽内练习。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这项太空总署任务要到2020年代才会展开,但太空人没有因此停止在詹森太空中心深12米的游泳池内,模拟降落于小行星的任务。 参与测试的太空人之一勒夫表示:“我们正在测试有朝一日可能派上用场的技术与工具,探索将由自动太空船捕捉并携带至环绕月球轨道的小型小行星。” 他说:“当小行星在那边时,我们可以派出人员采取样本并近距离观察。”并表示,这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正在研究将用到的工具与采样方法。 据报道,勒夫与同事波温共有超过62个小时太空漫步亲身经验,他们上周潜入詹森太空中心游泳池,练习从猎户星座太空船模型爬出,登上一颗假小行星。 报道称,在水里进行训练是因为待在水底可以创造无重力环境,可以让太空人练习太空漫步。(实习编辑:夏诗雨 审核:谭利娅)
小行星撞击产生“核冬天”是恐龙灭亡元凶 据国外媒体报道,灾难性的“核冬天”造成恐龙的灭绝,这场6千5百万年前的灾难是由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科学家们最近发现的物理证据表明,在撞击后曾出现全球性的温度急剧下降。这种影响也会出现在大规模的核战争之后,包括其产生的尘埃遮蔽了太阳的激冷效应。 研究表明撞击所产生的“核冬天”,导致全球海洋温度至少降低了7°C (45°F);而生物生存进化需要一个温暖、绿色、葱郁的环境,骤降的温度带来的影响可谓是毁灭性的。而这个“冬天”据估计持续了至少二三十年,足够导致恐龙、爬行动物以及其他一些生物的灭绝。适者生存,鸟类和哺乳类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仍统治地球。 这些物理证据来自德克萨斯州布拉索斯河流域发现的沉积岩,岩石中与行星撞击地球同时期的板层中含有贝壳的碎片,这可能是巨大陨石坠入大海产生的海啸造成的。在沉积岩中还发现了小行星撞击后产生的异乎寻常高浓度的铱。 通过分析沉积岩中留存的海洋生物的脂肪分子也能够了解撞击后海洋表面温度的情况。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发现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温度下降变化,一些样本显示温度下降了7°C (45°F)。来自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全球性的撞击冬季带来了黑暗和海洋表面水温骤降,扰乱了相对稳定的、温暖的白垩纪气候。 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显示,撞击后的地球如同地狱般,地震、海啸以及酷热引发的全球森林大火接踵而来,紧接着充满着尘埃和硫磺的空气遮挡住了日光,有机物燃烧后产生的吸热烟灰使得情况更加糟糕。“黑暗期”影响绿色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造成海洋和陆地食物链的破坏。根据模拟的情况,撞击后地球表面的日照比正常时下降了至少20%,相对温暖的海洋与冷空气相遇带来的是巨大的风暴,而风暴又增加了空气中的尘土含量。小行星撞击如同核弹攻击,撞击后地球表面的日照比正常时下降了至少20%
美政府秘定撤离计划 应对黄石火山喷发? 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喷发,数以万计的美国公民将移民到巴西、澳大利亚以及阿根廷。南非的一家网络媒体披露,非洲国民大会如果愿意为美国建造供应火山喷发时所需的临时住房,将会连续10年收到每年10亿美金的资助,而这些临时住房正是美国撤离计划的一部分。 自从有影像资料显示黄石公园的大批动物正在逃离之后,博客写手与阴谋论者关于这项撤离计划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周,尽管公园管理员声明这些动物是受到游客的惊扰。公园发言人表示,这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不是世界末日,就好像春天来临一样,动物们是欢闹的。 如果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喷发,那么美国将会被火山灰覆盖。然而,研究人员表示没有发现任何火山即将喷发的迹象。美国地质调查局加利福利亚火山科学中心的副主任表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遇上黄石喷发的几率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最新的大量研究表明,隐藏在黄石公园之下的超级火山实际上几乎已经是死火山了。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水和空气,发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可能正在消亡。研究团队检测了水样中的酸度以及空气中的氮含量,作为了解黄石公园现状的研究,同时他们也分析了水气在上升过程中是如何混合的,以便改进火山喷发预测的方法以及明确公园中最不稳定的区域。 黄石公园的火山当前已被认定处于休眠期,距其上次喷发已有7万年。去年11月,来自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地质地理学家Sims带领下,对猛犸温泉附近的白色梯田展开地质调查,此处的水池堆积如山,而池中的水清澈透明。 出于对这座世界上最大火山可能喷发的担忧,黄石公园仍将会是最重要的研究基地,吸引着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前来探寻这座火山隐藏在地表之下的巨大能量。黄石公园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表现到了极致,然而它仍能带来新惊喜。美国地质机构绘制的图像显示在过去210万年三次超级喷发的覆盖区域,如果其再次喷发,那么数百万人将面临迁徙
太阳系中存在海洋的星球又增加一颗 据国外媒体报道,木卫三是我们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科学家近日公布的最新消息显示木卫三上可能存在生命。上月初,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对土星的卫星进行了调查,发现土卫二表面存在表面冰层,暗示其表面下方可能存在海洋,那么现在木卫三这颗天体又是一个潜在的生命乐园。土星和木星拥有数量众多的卫星,有些卫星体积较大,拥有岩质核心,只不过体积和重量比地球要小很多,此前科学家已经在木卫二和土卫六上发现了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显然它们都是太阳系中非常有趣的星球。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最新报告,木卫三是可能存在地下海洋,木卫三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如果这个发现被证实,那么木星和土星卫星群是一片潜藏生命的世界,这意味着木卫二、土卫二这些星球上可能隐藏生命。有趣的是,木卫三上的地下海洋有些与众不同,有点像分层蛋糕,如图中所示,地下海洋被包裹在一些地下结构之中,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将其比喻为“三明治海洋”。 科学家对木卫三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地下海洋与其他结构相互叠加,这就像一个大三明治拥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口味”,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史蒂夫·万斯认为木卫三的地下岩层中覆盖的海洋可能是咸水,而不是冰,并且有一些新的证据来支持这个发现。史蒂夫·万斯所在的研究小组在去年已经提出了层状海洋的理论,并且对在其中加入了盐度的模型,验证盐度较高的环境中是否有助于形成大规模的液态水海洋。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盐度较高的条件下可以避免海水冻结,这样就有助于分层海洋的形成。当然,这只是对木卫三海洋的猜测,如果要进一步调查这里是否存在生命,就需要发射探测器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科学家同时也认为,最好不要对木卫三的生命有太多的期望,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木卫二、土卫二这样的潜在拥有生命的星球进行调查,更不用说飞往木卫三了。(罗辑/编译)木卫三地下海洋的示意图
冥王星地表之下也存在神秘的海洋? 冥王星曾经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处于太阳系的“边缘”轨道上,但在2006年于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之后,冥王星遭到降级,理由里冥王星太小了,且冥王星的行星资格一直以来就受到质疑,于是其被降级为矮行星。那么处于太阳系边缘地带的冥王星上面到底有什么呢?到目前为止,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等对冥王星进行了观测,发现冥王星上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有机化合物,以至于其呈现出红色,成分中夹杂着甲烷冰等物质。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美国宇航局发射了最新的冥王星探测器:新地平线号对冥王星进行调查,这是一艘专门对冥王星及其卫星系统展开研究的探测器,此前一直没有专用的探测器对冥王星进行研究。目前新地平线号已经旅行过半,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接近飞出太阳系日光层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预计在2015年抵达冥王星轨道。 天文学家正在猜测冥王星的表面以及近地面会存在哪些物质,由于其距离太阳过于遥远,表面温度极低,显然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很低,但是科学家仍然猜测冥王星上可能存在远古海洋的痕迹,这是因为冥王星与它的最大卫星卡戎的身世之谜仍然没有揭开,目前的理论认为冥王星与卡戎形成于一次较大的天体撞击事件,之后产生了大量热量,以至于将冥王星上的冰层融化了,这就提供了一个潜在海洋的存在时期。 但是寒冷的轨道环境绝不允许这个海洋存在太长的时间,因此地下环境仍然有助于延长海洋的存在时间,科学家认为浓度较高的物质有助于降低冰点,这就像我们在冬天时往道路上撒盐一样,因此地下的液态环境可以在降低的温度环境中保持。同时,科学家还期待新地平线号能探测到冥王星表面出现大尺度冰盖位移和断层结构,这是因为冥王星的卫星卡戎距离它太近了,在引力作用最强的时候就会导致冥王星表面构造发生变化。 总之,冥王星调查是一个令人非常期待的发现,这是位于太阳系边缘的矮行星,事实上太阳系中的矮行星数量并不多,美国宇航局即将调查的谷神星算是主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冥外天体也将是新地平线号的调查目的地之一,这里尘封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奥秘。冥王星探测器是一艘专门对冥王星及其卫星系统进行研究的飞船
尼斯湖水怪千年谜团 苹果手机地图发现“行踪” 在英国苏格兰尼斯湖里,到底有没有水怪?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人类1500年。英国《每日镜报》18日称,两名尼斯湖水怪爱好者日前通过苹果手机的卫星地图应用程序发现了“水怪踪迹”。 据水怪爱好者提供的卫星成像显示,平静的湖面中央泛起一片涟漪,湖面上并未看到有船只经过。这一发现让全世界尼斯湖水怪爱好者激动不已,因为有关尼斯湖水怪的踪迹——即便只是传闻,也已很久没有出现过。 英国博彩公司威廉·希尔曾专门设立“年度尼斯湖水怪最佳发现奖”,奖金为1000英镑。《每日镜报》称,有关尼斯湖水怪的传说最早能追溯到公元565年,在近1500年的历史中,尼斯湖水怪共计被“发现”1036次,但绝大多数均不属实。
最新发现的“宜居星球”上可能有极光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如果你生活在“开普勒-186f”星球上,傍晚岸边将看到地平线附近有四颗行星和一颗橙色“太阳”,夜晚绚丽的极光带在空中舞动。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开普勒-186f是迄今发现最小的宜居带内系外行星,同时,这颗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夜晚被极光照亮。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托马斯-巴克莱(Thomas Barclay)说:“我们观测的所有行星之中,开普勒-186f是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据悉,研究成果是他和同事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测数据获得的。 发现的系外行星中仅有10%体积大于地球,开普勒-186f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小系外行星,它环绕运行在一个宜居地带,适宜冰水物质的存在。天文学家现已发现在恒星宜居地带环绕运行的其它小型行星,此前最接近地球体积的是“格利泽-667Cf”和“格利泽-667Ce”,它们的体积是地球的1.4倍,存在于一个三星系统中。理论模型表明,接近该体积大小的行星可能拥有岩石表面,但它也可能更像海王星,较小的星球可能被蓬松大气层覆盖。 开普勒-186f环绕一颗昏暗的红矮星运行,所以即使是晴朗的天空也不会比地球阴天更明亮。如果这颗星球具有类似地球的大气层,夜晚就变得更加有“活力”,这颗红矮星有比地球略大的4颗行星环绕运行,它们过于接近红矮星,无法适宜生命存活。但是它们的光芒可以照射在开普勒-186f的黎明或者黄昏。 同时,这颗红矮星具有较强活跃性,产生高频耀斑和较强的辐射风。开普勒-186f略比地球大一些,如果它有类似地球的内部结构,将存在一个较强的磁场。任何潜在大气层和恒星辐射产生的交互性,将使开普勒-186f较大区域形成时常出现、清晰可见的壮观极光现象。艺术家描绘的宜居带内系外行星Kepler-186f,最新研究表明,这颗星球可能被极光照亮。
甘肃现1.1亿年前蜻蜓化石 翅膀保存完好 住在城里的娃娃们,如今想看到蜻蜓几乎不太容易。事实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亿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硕士研究生郑大燃和导师张海春,在甘肃酒泉发现了生活在1.1亿年前的远古蜻蜓——巴依萨昼蜓的化石。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它们和现代蜻蜓的模样没啥差别。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硕士研究生郑大燃的桌上,摆放着各类动物化石。这些化石,都来自酒泉老玉门油田附近的一个地层中。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张海春说,这次,巴依萨昼蜓化石是郑大燃他们在2010年前后采集到的,一共采集到30块左右。这些远古的蜻蜓化石,没有身体,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为什么只有翅膀没有身体呢?张海春分析说,1.1亿年前,巴依萨昼蜓死后,落在湖泊里,它们的身体有可能很快就变成了鱼的美食,而翅膀剩了下来。 另外一种可能是,蜻蜓的身体特别容易腐烂,而翅膀比较坚硬,被火山灰掩埋后,变成了化石。“死亡后,蜻蜓的身体容易破碎分解,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张海春说。 巴依萨昼蜓和现代的蜻蜓有什么区别?郑大燃说,如果用肉眼来看,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个头和现代蜻蜓也差不多。只是它们已经灭绝了。 “其实,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甘肃酒泉发现的化石,和辽宁西部的热河生物群都差不多的。”郑大燃说,这说明,酒泉的古生物生活年代和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生活年代差不多。 让专家们感到疑惑的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还有珍贵的带毛恐龙化石,而酒泉没有。“这也许是两地的环境不太一样。也许1.1亿年前,辽西的环境更好,生物种群就更丰富。”专家说。 曾经有专家推断,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影响昆虫个头大小的重要因素。距今3亿年前后,当时地球大气的含氧量达到27%—35%,而现在地球大气的含氧量在21%左右。 “但我们研究发现,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个头比它的近亲——原蜻蜓类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变得最大。”张海春介绍说,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现,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也逐渐变大。 可惜“好景不长”,它逐渐受到了翼龙的捕食,“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反而是个头小的因为灵活而容易存活。到了侏罗纪后期,随着鸟类的出现,蜻蜓们来自空中的压力更加大了,为了生存,所以体型越来越小。.1亿岁古蜻蜓化石
宇宙到底有多大?可视直径至少920亿光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似乎和宇宙年龄有多少一样令人捉摸不透,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观测到宇宙大爆炸后7亿年左右的早期天体,望远镜就如同一台时间机器,可以看到过去的“情景”,那么宇宙有多大呢?科学家认为宇宙有多大无法用数字来形容。 目前可观测的宇宙年龄大约为138.2亿年,由于时空距离和光速之间的关系,意味着我们宇宙的直径将是138.2亿光年的倍数,如果按138.2亿光年估算,并考虑宇宙加速膨胀,那么我们的宇宙的可视半径会达到460亿光年,这意味着宇宙直径在920亿光年。 在观测宇宙时,我们似乎总以观察者为中心的角度看宇宙,这就像一艘在地球表面大洋中航行的轮船,如何确定宇宙到底有多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无法看到宇宙的边缘并不意味着我们处于宇宙的中心,我们可能处于大爆炸与宇宙边缘中间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推出宇宙可视半径在460亿光年。 科学家认为宇宙的大小取决于它的形状,目前的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可能是一个球体,类似马鞍状的负弯曲形状,该理论源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的外形如同一个吹起的气球,我们则生活在宇宙的“表面”。 同时,科学家也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调查,宇宙可能是平坦而无限的,2013年的调查发现如果宇宙是平坦的,那么误差只有0.4%。(罗辑/编译)
美宣布发现迄今最像地球行星 表面或有液态水 人类一直探索的除地球以外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有了新的进展。据香港“东网”4月18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艾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昆塔纳领导的团队,17日宣布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迄今“跟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其体积跟地球相近,位处宜居带,且表面肯定有可供人类立足的岩层地面。 据报道,这颗新发现的行星取名为开普勒-186f(Kepler-186f),距地球500光年,围绕天鹅座一颗红矮星公转,因该颗红矮星较太阳细小和暗,故开普勒-186f只需要130日便可公转一周。根据科学家团队公开的发现,开普勒-186f的体积较地球大上10%,表面很可能有液态水,平均温度较地球低。 报道称,有科学家提出,暂时还不能确认开普勒-186f是否拥有大气层,如果有的话,便很可能充斥二氧化碳。 自2009年投入使用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共确认了961颗行星的存在,但只有少数位处于宜居带,而当中大部分均是类似木星和土星般的气体行星,根本无法供人类居住。即使近年有科学家发现一些所谓“超级地球”,但均不清楚它们是否拥有岩层地面。(实习编辑:张红艳 审核:谭利娅)画家笔下的开普勒-186f
美国升级版引力波探测器2015年投入使用 据国外媒体报道,前不久,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宇宙诞生之初的引力波事件,这个发现使得我们可以窥视到宇宙诞生甚至未来的命运,之所以引力波探测显得非常困难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探测手段非常“落后”,设备的灵敏度不够,因此科学家一直在试图打造更先进、更灵敏的引力波探测器。2015年,最新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就将正式上线,使用激光去调查宇宙中“虚无缥缈”的引力波,尤其是黑洞、中子星事件背后的引力波现象。 事实上,引力波就像是时空的涟漪,如果将时空想象成水面,那么天体碰撞事件就如同一块石头落入水中所引发的水波,只不过引力波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为了寻找引力波,科学家需要借助宇宙中的极端事件,比如黑洞合并、中子星事件等,因为大质量天体等可以产生相对较强信号的引力波。 最新建造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在华盛顿州与路易斯安那州之间架设了两个引力波探测器,其原理使用了迈克耳逊干涉仪等,使用臂长达到4公里的装置架设反射镜,激光则在反射镜中来回发射,这样就会形成干涉条纹,如果引力波传播到地球上,那么就可以引起干涉条纹的位移。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灵敏度是空前的,但科学家也不十分肯定能否探测到引力波,可以肯定的引力波在宇宙中是存在的,这需要宇宙级的碰撞事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认为两颗中子星碰撞或者黑洞事件可产生强大的引力波,并传播至地球,只不过如此事件较为罕见,在银河系内平均每1万年会发生一次。 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内,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可以探测到3亿光年远的引力波事件,但科学家认为要发现信号强大的引力波还需要更远、更灵敏的探测器,预计在2017年我们可以具备对5亿光年外引力波事件的调查能力,总之要想探测到引力波,就需要足够灵敏的探测器。(罗辑/编译)黑洞这类质量巨大的天体可产生强大的引力波,但传播到地球附近会被削弱很多,因此我们要更加灵敏的探测器来发现微弱的引力波
美科学家在湖北发现五亿年前罕见胚胎化石 据国外媒体报道,密苏里大学地质科学系的一位博士生Jesse Broce在湖北省发现了罕见的化石胚胎。科学家认为这些化石来自于寒武纪时代,具有5.4亿年到4.85亿年历史。这些化石能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世界生态系统快速向多样化转变的历史时期。 参与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对化石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独特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研究早期动物的起源以及发展。研究人员也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够对以后进化历史的诠释有所帮助。 密苏里大学地质科学系的助理教授James Schiffbauer声称:“贝壳和外骨骼形成的化石能够让科学家了解数百万年以前的生物体如何存活。了解这些化石如何保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的化学物质组成也能够为我们提供生物体原始组织特性的线索。” Schiffbauer补充称:“地球对于死去的生物有着相当完善的清理方法。但这些化石并未发生细胞的自毁机制,而且软组织得到完好保存。在对这些化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超过140个球形化石,其中一些仍然处于胚胎分裂阶段。”研究人员接下来的研究将探索这些胚胎父母的真正身份。(过客/编译)
筑波大学研发新型计算机 可用于研究宇宙之谜 据日本《产经新闻》4月15日报道,日本筑波大学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研发的超级计算机“COMA(PACS)”将于15日开始投入使用。 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相当于五万台普通计算机的总和,用于研究宇宙、基本粒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问题。 “COMA”是筑波大学耗时30多年研发的第九代计算机,其上一代机型为今年2月停止运行的“T2K-Tsukuba”计算机。该计算机运算速度最快可达每秒约1000万亿次,与2013年10月筑波大学研发出的另一台超级计算机不分上下。 “COMA”可在计算机内部模拟出因极其复杂而不能进行的实验。可以用来进行大量的天体是如何形成的、人体内的药物与蛋白质是怎样起作用等研究。
30亿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曾经导致海洋沸腾 据国外媒体报道,关于恐龙灭绝的调查显示,早在6500万年前地球遭到了一颗小行星的撞击,撞击导致的巨大爆炸以至于整个地球都陷入了黑暗之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削弱使得绿色植物大部分灭绝,直接影响了食草生物的生存。现在,科学家发现在大约32.6亿年前,地球上曾遭到巨大的天体撞击,小行星的块头更大,达到了23至36英里,相当于37公里至57公里,比6500万年前杀死恐龙的小行星规模大六倍,并形成了直径在500公里左右的撞击坑,产生的地震波超过了有史以来任何一次地震。 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Jay Melosh认为这次小行星撞击是地球演化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以至于在过去数十亿年左右的时间内没有任何一次撞击超过这次规模。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赞同这个看法,并对南非的巴伯顿绿岩带进行了调查,这里的区域岩层记录了那次惊天撞击的细节。但有科学家认为32.6亿年前的超级撞击可能远离巴伯顿,我们可能永远都找不到这次撞击所留下的直接证据,但是在南非及其周围的岩石中可以间接发现其踪影。 本次撞击对地壳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能带动了早期构造体系的演变,并对今天的板块构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质学家弗兰克·凯特认为小行星撞击对板块重塑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对地球上的生命进程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研究人员推测,撞击导致地球天空中充满了尘埃,并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温,地球海洋上层甚至出现了沸腾。32.6亿年前的超级撞击对地壳影响较大
美国宇航局最新观测到火星表面神秘心形陨坑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火星表面存在着一个心形陨坑,它接近于一个巨大火山或者火星表面。美国宇航局指出,这种奇特陨坑结构可能是火山喷发所致。 美国宇航局对心形陨坑颇感兴趣,计划使用望远镜再次观测这颗“破碎之心”,并计算出这个陨坑的面积大小。拍摄这张照片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相机(HiRISE)研究人员称,这一陨坑结构的确看上去非常像一颗心脏。 它位于艾斯克雷尔斯火山南部,这个大型火山在塔尔西斯火山高原之中,其特征很可能是火山喷发过程形成的。该结构相对周围地形隆起,我们能够看到陨坑中心的同轴山脊。 美国宇航局指出,很可能心形陨坑是一处远古火山喷口结构,比周边地区更具侵蚀抵抗性,因此它类似于“反转地形”。 地形倒置或者反转地形经常出现于火星表面充满岩浆或者沉积物的较低区域,这些物质较硬,比周边物质具有更强的侵蚀抵抗性。 侵蚀作用移除少量周边抗性物质,留下新的抗性物质,它们以山脊的形式出现。目前,美国宇航局计划再次勘测这一陨坑结构,并测量山脊。 心形陨坑其它图像形成的立体数字地形模型能够精确测量高度和斜坡陡度,有助于进一步评估该结构特征。 同时,研究小组还揭晓心形陨坑表面沙层呈现紫色,通常情况下,火星沙层是暗色,紫色沙层可能来源于像熔岩流的火山岩。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相机(HiRISE)最新拍摄到火星表面存在一个心形陨坑。
美科学家捕捉黑洞“进餐”一瞬 美国研究人员观测到银河系中央黑洞附近存在一团G2气体云,这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研究黑洞“进餐”的机会,由此将发现黑洞的质量增长之谜。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黑洞周围的气体云可揭示黑洞成长的信息,图中显示了位于银河系中央附近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 *及其附近的G2气体云情景,蓝线的标记记录了黑洞周围的天体轨道,周围聚集的气体云将成为黑洞的“晚餐”。虽然我们知道黑洞的活动与吞噬大量的天体物质有关,但是科学家很少有机会看到黑洞“进食”的情景,位于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气体云非常靠近黑洞,比如这片被称为G2的气体云,研究人员达里尔·哈格德一直密切关注这片气体云。 美国东部时间4月6日举行的天体物理学进展会议上公布了相关研究成果,科学家通过两个世界级的望远镜对银河系黑洞及其周围气体云进行研究,这两台望远镜分别为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和甚大望远镜阵列,等待着黑洞吞噬这片气体云的时刻。达里尔·哈格德认为来自钱德拉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显示,黑洞及其周围的X射线并没有出现增强的现象,这说明黑洞吞噬气体云的进程可能还没有开始。 天体物理学进展会议也是美国物理学会在四月份会议内容的一部分,在达里尔·哈格德看来,这项工作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知道黑洞的质量、规模都很大,而且也清楚黑洞的位置,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如此庞大的天体是如何获得质量的。尤其是中等质量的黑洞一直是观测上的薄弱环节,那么黑洞是如何成长的呢,这个问题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由于我们观测到银河系黑洞周围存在G2气体云,很可能被黑洞吞噬,这将是研究黑洞质量增长的重要环节,能观测到黑洞“进餐”就能推测出黑洞质量增长之谜的答案。前不久,科学家还发现了磁中子星SGR J1745–29,该天体似乎围绕着黑洞运行,这为科学家研究黑洞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黑洞周围的天体系统也变得更加有趣。(罗辑/编译)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 及其附近的G2气体云
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是微生物释放甲烷所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最悲剧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可能是由细菌导致的。该物种大灭绝事件发生于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在恐龙出现之前),微生物“突然”释放大量甲烷等温室气体。 从海洋释放出来的废气导致90%地球物种灭绝,在不足2万年的时间里,蜗牛、小型甲壳纲动物、早期形态蜥蜴和两栖动物相继灭绝。 之前研究人员认为导致物种大灭绝的是小行星碰撞、火山爆发等因素,但目前认为是由一种叫做甲烷八叠球菌的微生物所致,它们释放大量甲烷进入大气层,显著改变气候和海洋化学成分。 由于无法及时适应气候变化,无数物种逐渐消失灭绝。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效应同时出现于现今,人类活动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或许未来不久也将出现类似的物种灭绝现象。 通过分析碳沉积层揭晓该物种大灭绝时期含碳气体(二氧化碳或者甲烷)指数升高,但是该时期火山喷发事件不会释放如此多的碳物质,沉积在岩石层中。 各种迹象表明导致此次物种灭绝事件的根源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种群逐渐增多,导致二氧化碳、甲烷等含碳气体以指数级增长,甚至速度较快。 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甲烷八叠球菌快速大量繁殖,第一,甲烷八叠球菌基因变化使海洋二氧化碳沉积层中释放甲烷;第二,火山喷发导致镍元素迅速增多,这种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帮助微生物增殖。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悠悠/编译)图中是甲烷八叠球菌,这是一种气候变化所致的微生物,最新研究表明,这种微生物可能导致地球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科学家最新精确测定月球年龄:45.1亿岁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月球的形成与地球存在更大的关系,模型显示46亿年前,在太阳系的形成之初,地球曾遭到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随后形成了月球。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地球和月球的矿物进行调查,发现其是否有着相同的起源,最近科学家公布了最新的研究结果,月球的年龄在45.1亿岁,也就是说月球具有非常老的“资格”,在太阳系形成之后的9500万年就形成了。该研究所使用的模型还可以用于调查水星、金星以及地球等天体的演化过程。 科学家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了一种“地质时钟”,可以推算出月球形成的时期,这有助于澄清月球到底在太阳系形成之后的多少年内形成的。此前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月球在太阳系形成后大约3000万年,而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形成的年代在太阳系形成之后的1亿年左右。来自国际研究小组的行星科学家认为后者是正确的,计算过程借鉴了地球上的地质演变过程,也被称为“地质时钟”,科学家发现天体撞击与月球的形成模型相互吻合,显示了地球在遭受其他天体撞击后可形成月球大小的天体。 该方法的先进性在于不需要使用放射性衰变的原子核来确定天体年龄,而是通过地质学上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天体年龄。来自法国天文台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时钟”来研究月球等天体的年龄问题,不需要借助同位素测量。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月球的形成与天体撞击模拟较为匹配,这就是所谓的大碰撞假说,这颗神秘的天体被命名为“忒伊亚”,是一颗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行星,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与地球发生了碰撞,于是形成了月球。“忒伊亚”天体的大小接近火星,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月亮女神。我们所处的太阳系被认为形成于46亿年前,形成过程为主流的行星系统演化模型,原行星盘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太阳系各大行星。(罗辑/编译)科学家绘制的原始太阳系模拟图,月球起源于地球与火星大小的天体碰撞事件中
科学家模拟太阳系诞生过程 月球或已45亿岁 月球到底形成于什么时候?科学家一直没有定论。据香港“东网”4月3日报道,多国科学家近日合作,用电脑模型重制太阳系诞生及行星形成的情况。结果发现,月球在约45亿年前形成。 据报道,美国、德国及法国的科学家利用259部计算机模拟太阳系初形成时的环境,了解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的成长过程,他们发现,太阳系初诞生时,尘埃及碎屑如何累积的过程,从而形成被称作星子的初生微行星。研究人员分析数据时,发现地球发生撞击与地球物质增加之间的连系,就像一个地质时钟(Geological Clock),不需再单靠计算原子核的辐射流失去计算星体年龄。 据报道,以往有科学家认为,太阳系在约46亿年前形成后,月球便于此后约3千万年形成,另外一派科学家则认为于1亿年后形成,此次发现显示后者的说法较正确。研究同时显示,地球花9500万年才形成,在太阳系众多行星中需时最长。(实习编辑:张红艳 审核:谭利娅)
科学家发现距今2.6亿年的蜘蛛足迹化石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研究人员用半个世纪的时间研究一些微型足迹化石是哪种动物留下的,目前最新一项研究才确定这是一种远古蜘蛛,其历史可追溯至2.6亿年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古生物学家雷蒙德-阿尔夫(Raymond Alf)在亚利桑那州北部发现这些动物足迹化石,直到目前科学家才表示这些足迹化石是6.35厘米长、狼蛛大小的蛛形纲动物。这些化石陈列在雷蒙德-阿尔夫古生物博物馆足迹化石大厅。 据悉,1968年一支探险队在亚利桑那州沙漠探险时发现这些足迹化石,伴随着阳光照射,沙子中的水份留下了足迹,最终永久地保存下来,沙子变硬成为岩石。 发现这块足迹化石之后,阿尔夫在印泥和纸张上模拟足迹化石的外型和尺寸,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与行走蜘蛛和蝎子进行对比。1993年,地质学家克丽斯塔-萨德勒(Christa Sadler)重复进行了这些测试,以上实验得出结论,这些足迹化石来自于一种狼蛛大小的蜘蛛。 考古专家安东尼-马汀(Anthony Martin)称,足迹化石揭晓这种远古生物身体每一侧腿部不同步移动,这是陆地节肢动物典型的特征。 雷蒙德-阿尔夫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安德鲁-法尔克(Andrew Farke)强调,这种蛛形纲动物很可能体长6.35厘米,暗示着该化石的历史可追溯至2.6亿年前。 目前,研究人员称这种远古蜘蛛定义为一支新种属——Mongolarachne。蜘蛛化石非常罕见,因为它们的身体很柔软,这个足迹化石存在于火山沉积层中,专家认为可能掩埋在湖底,完整地保存下来。图中的动物足迹化石是1968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的,其历史可追溯至2.6亿年前,目前最新研究表明,这是一种狼蛛体形大小的动物留下的,体长约6.35厘米。
太阳爆发超级耀斑 能容纳下35个地球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观测到巨大的太阳耀斑释放的情景,其大小相当于35倍地球体积,这项观测研究有助于日地空间环境的预报,对保护地球的电磁环境提供新的途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还发现了在巨大耀斑形成时出现了高度扭曲的磁场分布情况,显示出太阳表面存在巨大的能量积聚并释放的过程,由此可以推出在太阳耀斑发生时可伴随着强大的磁场行为。强大的太阳耀斑可破坏地球上的电网,对全球电网构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也会影响到轨道上的卫星和通信网络。 太阳耀斑不仅会对地球上的电网构成威胁,同时也会造成极区出现极光现象,强大的带电粒子流穿过宇宙空间后与地球高层大气发生接触,导致极光的发生。为了研究太阳耀斑等能量释放事件,科学家开始研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这就需要强大的空间观测能力。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和数艘观测太阳的探测器已经展开了对太阳的调查,现在科学家观测到太阳耀斑形成背后的机制,这也是第一次观测到这一事件的形成过程,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耀斑发生时太阳表面会出现扭曲的磁场。 本次科学家观测到的耀斑事件相当于地球的35倍,并且伴随着强大的磁场事件,巨大的能量积累让科学家未来可能对耀斑的发生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如果我们能提前观测到扭曲的磁场以及能量释放前奏,就可以预测耀斑的发生位置,同时给出能量喷射的方向。这一成果可以让地面上的科学家对空间环境进行预警,有些卫星可以提前避开耀斑的作用方向,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而航空公司也可以改变航班时间。 太阳耀斑具有极高的温度,峰值可达到2000万摄氏度,如此高温度是如何达到的呢,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有分析显示极端的温度与太阳磁场有关。本次耀斑事件达到了X级,在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值。(罗辑/编译)
NASA研制花朵型太空遮光罩助拍摄系外行星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初看起来这就像是太空中盛开的花朵,但实际上这是美国宇航局正在尝试开发的一种最新设备,宇航局希望这一设备能够对那些可能存在生命的遥远行星进行成像。这台设备看似盛开花瓣的部分可以遮挡星光,从而让望远镜能够对围绕其运行的微小行星体进行成像。专家们希望这项进展将革新我们对于系外行星的理解。 天文学家们早在15年前便已经开始采用一些间接的手段搜寻系外行星,但要想真正拍摄这样一颗行星已经被证明是极端困难的。研究人员们表示要想从比其亮度高出数十亿倍的恒星周围找到那颗暗弱的行星光点就像是从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如果我们所要找的目标是像地球这样小型的岩石质行星时,情况就更是如此。 为了达成这项目标,科学家们正在开发可以阻挡明亮的恒星光芒的设备,但与此同时要保留并暴露出其身旁所要拍摄的行星体的微光。这项技术被称作“星光阻滞”。 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工程师们正在建造一朵巨大的“空间太阳花”——一台星光遮蔽器。这台特殊的设备投入使用时将于空间望远镜协同工作。它可以非常精确地将自己定位于望远镜与所观测的目标天体之间,从而遮挡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其无法对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构成影响。 当星光被遮挡之后,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的暗弱光芒才会显露出来。使用这项技术,天文学家们将有望实际拍摄到系外行星的图像,这将提供有关这些天体上是否存在生命的关键线索。而这项设计中所采用的花瓣形状也正是其如此高效的原因之一。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斯图尔特·沙克兰(Stuart Shaklan)博士是这项星光遮蔽计划的首席工程师,他说:“花瓣的形状,当你从远处观察,将会构成一个较为平缓的边缘,从而避免光线的过度弯折。光线弯折程度的降低就意味着经过我们遮蔽之后的阴影中将会漆黑一片,这样空间望远镜才能拍摄到原本被淹没在恒星光芒之中的行星体。” 星光遮蔽方案还有一个方面与其他空间设备不同,那就是如前所述,它仅仅是与空间望远镜一同构成一整套观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沙克兰表示:“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一台此前就已经发射升空的望远镜开展观测活动。这台空间装置带有推进器,可以自由移动位置从而遮蔽不同的恒星。” 杰里米·卡斯丁教授(Jeremy Kasdin)是星光遮蔽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来自普林斯顿大学。他表示:“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所有花瓣都能在太空中准确展开到正确的位置,其精度要达到毫米级。这样一个项目将让我们有能力直接对那些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进行成像,而这是我们在地面上万万做不到的。我们将能够给人们出示一张上面有一个小点的照片,然后告诉他们说,这是另外一个地球。”(晨风)美国宇航局正在测试中的一个“花瓣”原型完全展开。这将是一台巨型太空遮光器
南半球最强射电望远镜先导阵列试运行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南非的科技部长宣布南非射电望远镜阵(MeerKAT)首批64座天线中的第一座完成对宇宙的观测,MeerKAT射电阵是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平方千米阵(SKA)”的前期工程,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将参与射电望远镜阵的核心建设,并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该望远镜阵。MeerKAT射电阵列属于厘米波射电望远镜,该项目建成后将被纳入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中,此外欧洲的LOFAR低频望远镜阵和澳大利亚的观测站也将被纳入这个全球性的观测网中,共同对宇宙进行观测。 南非在MeerKAT望远镜阵中已经投入了3亿美元,全部阵列有64座射电望远镜组成,这将是南半球灵敏度最高的望远镜,来自牛津的理查德·格雷泽博士认为能参与这个国际项目是非常荣幸的,平方公里阵是全球性的射电观测阵列,有许多国家和组织参与,而MeerKAT望远镜阵将被纳入其中。 平方公里阵是人类史上建造的最大规模射电望远镜,共投资达到20亿美元以上,由接近3000个直径15米的射电天线组成,其建设的目的在于研究宇宙极早期的问题,比如宇宙早期比氦还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宇宙中第一批星系的形成过程与演化趋势等。该望远镜分布在澳大利亚与南非,两个国家共同建设这个超级规模的望远镜阵,其中望远镜的主体将建设在南非,其中包括了大部分的射电天线。 平方公里阵将世界上主要的射电望远镜纳入观测网中,组成一个更大规模的射电观测网,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对宇宙进行观测,而且比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天线快数千倍,有评论认为平方公里阵的高灵敏度甚至可以监听到外星文明的信号。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阿尔伯特·泽吉尔斯达等认为虽然平方公里阵将给我带来许多惊喜,但是南非目前正在建设的MeerKAT望远镜阵也是个令人兴奋的射电望远镜,可以对宇宙中神秘的脉冲星进行观测,并发现新的脉冲星,同时也将对银河系和邻近星系进行调查。图中显示的是MeerKAT望远镜阵射电天线的照片,背景是银河和麦哲伦星云
空客建火星任务模拟场:铺设300多吨沙子 不久前,英国商务大臣文斯-凯布尔造访赫特福德郡斯蒂夫尼奇的火星任务模拟场“火星场”。这一设施启动后的温度只有零下63摄氏度同时缺少氧气,旨在模拟火星上的环境。火星场由空中客车集团旗下空客防务与空间部门建造,长98英尺(约合30米),宽43英尺(约合13米),铺设了300多吨沙子,允许工程师测试欧洲的新一代火星车ExoMars。 在设计上,ExoMars能够在一天内自主行进230英尺(约合70米),无需地面控制中心进行导航。ExoMars将在火星场接受测试,帮助负责导航和控制的研究小组了解自治导航系统的性能并最终敲定这一系统。凯布尔表示:“ExoMars火星车代表着英国高端制造业最顶尖的技术。作为这一项目的组成部分,工程师研发了一系列技术,例如自治导航系统、新焊接材料和技术。这些技术将对其他部门产生切实影响,帮助他们保持领先优势。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欧洲的下一项火星任务将是英国制造。我们在欧洲航天局身上的投入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回报,在英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凯布尔、英国航天局首席执行官大卫-帕克博士以及欧洲航天局科学与机器人探索主任阿尔瓦罗-希门尼斯参加了火星场的揭幕仪式。希门尼斯博士表示:“类似这样的设施能够让我们研发先进的导航系统,‘教授’火星车如何在这颗红色星球上自主行进。对于ExoMars火星车项目组以及未来的任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火星场的墙壁、房门和所有内部表面都被漆成红褐色,模拟火星的背景颜色。此外,火星场还有一幅巨大的火星地貌壁画。这些设计旨在让火星车的导航相机看到的景象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火星地貌。在ExoMars发射前,火星场将一直充当测试场,在2019年ExoMars登陆火星后仍将继续服役,便于工程师在地球上进行模拟,解决ExoMars遇到的任何问题。ExoMars火星车的制造工作将于2015年初启动,在此之前将首先在斯蒂夫尼奇建造一个先进的绝对无尘室。ExoMars预计于2018年发射。空客防务与空间部门负责人科林-佩恩特表示:“ExoMars是一项引人注目的火星探索任务,火星场让我们在顺利发射的道路上又往前迈进一步。”(孝文)英国赫特福德郡斯蒂夫尼奇的火星任务模拟场“火星场”,英国商务大臣文斯-凯布尔站在火星车“布里奇特”旁赫特福德郡斯蒂夫尼奇的火星场,火星车“布里奇特”(左)和“布赖恩”赫特福德郡斯蒂夫尼奇的火星场,火星车导航与控制组工程师本-尼耶正在做最后的调节工作火星场的墙壁、房门和所有内部表面都被漆成红褐色,模拟火星的背景颜色。此外,火星场还有一幅巨大的火星地貌壁画。这些设计旨在让火星车的导航相机看到的景象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火星地貌
移民其它星球需要改造人类基因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人类目前的身体机能只能在地球上活动,进入宇宙空间后就可能出现各种不适的情况,比如骨密度开始降低,腿部机能逐渐退化等,宇航员在空间站中的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当然这还是在近地轨道上,进入宇宙深空就更加深不可测了。如果人类要移民其他星球,那就要使自己的身体机能适应外太空的飞行环境,由此科学家提出了改造人类基因组的构想,让人类的身体能适应其他星球的环境,或者说在长时间深空飞行后不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如今,我们的地球已经遭到破坏,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将使得地球变得不太适合居住,尤其是能源资源的消耗迫使科学家不得不去外太空寻找其他能源。现在,多个航天机构已经着手研究在其他星球的居住问题,比如研制充气式居住舱等,但是关于人类本身的问题还需一段漫长的时间进行进化,基因工程似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宇航员在空间站中进行了长时间的生活,微重力环境导致人体机能出现了下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腿部功能退化,因此国际空间站上配备了跑步机等来锻炼腿部肌肉。 在遗传的问题上,人类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实现太空环境繁衍后代,微重力环境与宇宙射线非常容易导致可怕的后果,即便是健康的宇航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宇宙射线危害,对此科学家试图了解在微重力与辐射环境中人类基因组中的哪些基因会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坏。除了生理机能上需要有所改变外,人类的心理也不适合深空飞行,在封闭空间中进行长时间的飞行,会造成严重的精神问题,孤独感和恐惧感使得深空飞行变得深不可测。 距离我们最近大型天体要数火星,这里是人类很有可能移民的地方,但前往火星需要数百天的时间,几个月内的深空飞行可能导致一些疾病、心理问题,看似很小的问题都会造成任务失败,比如阑尾炎发作,这个情况在地球上并不是问题,如果在太空中就是一个大问题。美国国家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所Dorit Donoviel博士认为前往火星是个艰巨的任务,即便是机器人登陆火星难度也不小,更何况载人登陆火星。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小行星携带行星环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们首次在一颗小行星周围发现了行星环。该行星名为查里克罗(Chariklo,也叫女凯龙星)。在此之前,人们已知拥有光环的太阳系天体,也仅限于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土星曾被认为太阳系内唯一拥有环状结构的行星,目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小行星存在着两个岩石环。这颗小行星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间环绕太阳运行,之前仅认为土星拥有环状结构,由灰尘、岩石和冰晶构成。它最初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这里拥有大量的冰矮行星和彗星。 “查里克罗”小行星从柯伊伯带被抛出,它是太阳系内土星和天王星之间椭圆轴线的最小天体。据悉,天文学家使用几台望远镜偶然发现环绕这颗小行星运行的环状结构,其直径为250公里。 女凯龙星位于土星和天王星之间,直径约250公里。为了获知行星准确的大小和形状,2013年6月,天文学家观测了女凯龙星将恒星遮掩的现象。正是这次掩星观测过程才让天文学家们发现了那些光环。他们在掩星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分别看到两次恒星亮度减弱。 天文学家指出,这两处亮度减弱信号是由两个非常窄的光环导致的,其宽度分别为7公里和3公里。小行星的光谱分析显示光环是由冰物质组成的。女凯龙星运行时,其行星环有时侧向面对地球上的观测者,当它正向面对观测者时,小行星的亮度会提高40%。 光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一个谜团。天文学家们猜测,可能是另一个小天体撞击了女凯龙星,导致大量碎屑物被溅射出来,形成了光环结构。还有一种推测是,在小行星的两条光环之间,可能还有一颗小小的卫星。微陨石撞击卫星溅出的碎屑物形成了女凯龙星的行星环。 这两个环状结构直径仅3-7公里,厚度数百米。目前,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实习编译:丁育苗 审稿:陈薇)
美在太阳系边缘发现直径450公里粉色星球 据英国《镜报》3月27日报道,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天文学家斯考特·谢泼德(Scott Sheppard)在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粉红色星球,并以美国副总统(VP,Vice President)的名字命名它。 这是一颗矮星,被命名为2012 VP 113。它的直径为450公里,位于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地区,科学家曾认为那里没有行星。这个由粉红色冰和岩石组成的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转。 这颗行星是在太阳系与被称为“内奥尔特星云”的外太空之间的神秘地区发现的第二个天体。天文学家们认为,或许在距离太阳极远地带,还有数千颗前所未知的物体围绕太阳运行。科学家们认为,新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方式预示出“超级地球”存在的可能,它可能围绕太阳远距离运行。 发现这颗粉色星球的天文学家谢泼德说:“如果将一颗超级地球放在数百个天文单位以外,重力会引导这颗新星球进入之前的轨道。” 一个天文单位大约有1.5亿公里远。 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系有9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但是这种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被推翻,当时科学家们发现冥王星正围绕柯伊伯带(Kuiper Belt)运转,这里有数以千计的冰冷天体。而在柯伊伯带以外只有一个天体存在,即矮星Sedna。最新发现显示,太阳系在边远地区也有许多行星。(杨柳)
科学家发现一颗恒星在同伴爆炸中幸免于难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和部分陆基望远镜发现一个独特超新星残骸系统,一颗恒星曾是双子星一部分,令人惊讶的是,在同伴恒星超新星爆炸过程却完整地保存下来。 超新星残骸DEM L241是大麦哲伦星云发光气体灰尘云,距离地球199000光年,超新星残骸被认为非常炽热,在超新星爆炸数千年之后形成,是钱德拉望远镜观测大麦哲伦星云X射线余辉的最佳目标。 曾作为双子星的一部分,一颗超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耗尽氢燃料,天体物理学家猜测中子星(恒星内核高密度旋转外壳)或者黑洞残骸存在后方,如果得以证实,这是超新星爆炸之后形成的第三个包含超大质量恒星(黑洞)、中子星构成的双子星系统。 通过分析钱德拉X射线数据,天文学家发现超新星残骸中富含氧、氖和镁,这暗示着超新星爆炸之前恒星质量是太阳的25-40倍。 陆基望远镜观测分析该系统内残留恒星的轨道速度,通过细致测试轨道速率变化,其轨道周期仅10天,天文学家有望测定该恒星究竟环绕一颗中子星还是黑洞环绕运行。 在遥远的未来,恒星残骸物也将以超新星形式爆炸消亡,潜在形成双中子星系统,中子星-黑洞系统或者双黑洞系统。最新观测显示,一颗同伴恒星幸存于邻近恒星的超新星爆炸。
欧洲航天局首次拍摄到地球之外的彩虹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种光环是非常类似于彩虹的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雾或者云层这样的白色背景时,水滴向后散射阳光形成的。与彩虹的拱形不同,这种光环是围绕着一个明亮的圆形中心形成的同心圆。从根本上说,这种光环看起来类似于现代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中出现的圆形透镜光晕。 多亏了欧洲航天局的努力,在另一颗星球上的这种光环首次被完整拍摄下来。这次拍摄到的光环出现在金星上。在地球上,当飞机的飞行高度、云层的白色背景以及太阳的位置这些条件达成时,你通常就能够从飞机上观察到。 要想形成这种光环,散射阳光的粒子必须是球形的,而且它们必须有着类似的大小。科学家认为金星的大气中有着硫酸液滴,它们成为了形成光环所需要的水滴的替代品。通过定位金星特快车号在太阳和金星云层之间的位置就能够观察到光环。 第一张照片中的两种光环分别模仿了金星和地球上的光环景象,但是第二张照片中有点类似于壁纸色彩的光环是欧洲航天局成功拍摄于金星的真正光环。虽然金星的光环不会突然揭开金星的秘密,但是它至少让我们所有人确定圆形的太空彩虹相当漂亮,而且或许能帮助我们揭开金星大气内的化学构成。(过客/编译)欧洲航天局在金星上拍摄到的彩虹光环。金星和地球上的彩虹光环对比。
NASA发现火星神秘新沟渠 成因尚未知 据美国《连线》杂志3月19日报道,科学家在火星一处倾斜的环形山岩壁上发现了一道新的沟渠,但具体形成原因尚属未知。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在使用火星勘测飞行器上的高像素摄像机HiRISE对火星进行拍摄。日前,科学家在对比2010年11月和2013年5月拍摄的两张照片时,意外发现了一条新出现的沟渠。 这条沟渠位于火星的萨瑞南高地(Terra Sirenum),似乎是一条原有带状沟渠的新的分支。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尽管这条新的沟壑看起来像是由水流冲刷而成,不过更有可能是由于斜坡上累积的干冰过重引发崩塌,裹挟着岩屑等物质顺流而下,侵蚀岩壁表面而成。 不过,由于这组照片拍摄时间较早,科学家还无法确定这条新沟渠形成的具体季节。据悉,对于沟壑的形成时间及方式等具体细节,科学家们将继续展开研究。(实习编译:房磊 审稿:陈薇)
土卫六上观测到神秘闪光:或为海洋波涛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土星卫星的天文学家们表示他们可能观测到了土卫六上液体的波纹——如果被证实,这将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观察到液体波纹。 此前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飞船对土卫六开展的考察已经发现其地表存在液态海洋,其中充满粘稠的碳氢化合物,如甲烷,而不是水。 在历次飞掠任务期间,这艘探测器已经对土卫六地表进行了大量成像,但似乎这颗星球的表面总是水平如镜。 而现在,最新拍摄的图像上发现在土卫六上面积最大的海之一的Punga Mare范围内存在不寻常的闪光,科学家们相信这源自这里海面上细微的波纹。 美国爱达荷大学行星科学家杰森·巴内斯(Jason Barnes)在本周的LPSC(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上做了有关报告。如果这一消息得到确认,那么这将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观察到海洋的浪涛。 卡西尼项目科学家,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拉尔夫·劳伦兹(Ralph Lorenz)表示:“土卫六上可能泛起了波痕。海洋学不再只是地球上的科学了。” 不过,正如巴内斯在大会上座报告时所说的那样:“但不要急着计划去土卫六冲浪,因为那里的浪高还不到2厘米,而且那里的温度大约是零下180摄氏度。” 另外,这项发现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证实,仍然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比如这里可能并不是液体表面,而是一片泥滩。这些可能性目前都还无法完全排除。 这一消息来的正是时候,美国宇航局前不久刚刚宣布为一项木星冰卫星探测项目拨款。该项目将考察冰层覆盖的木卫二,科学家们相信这颗冰冻卫星的巨厚冰盖下方存在一个巨型海洋,其中不但存在波浪现象,甚至不排除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而谈到在不太可能存在水的地方发现水的话题。就在上周,科学家们宣布,对一颗罕见类型的金刚石的分析结果支持一项大胆的理论,即认为在地球的内部深处可能隐藏着一个大洋那么多的水体。(晨风)天文学家们表示他们可能观测到了土卫六上液体的波纹。如果被证实,这将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观察到液体波纹
宇宙原初引力波隐藏着大统一理论的证据 据国外媒体报道,3月17日哈佛科学家发现的宇宙大爆炸引力波涟漪不仅是可指向宇宙“暴涨”的直接证据,也对物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消息公布之后,科学家表示将继续对其进行验证,如果得到普遍认可,那么说明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后出现了极具膨胀,在体积上呈指数倍扩大,来自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肖恩·卡罗尔认为我们已经接触到宇宙诞生不到一秒时的数据,这有助于告诉我们暴涨的动力来自于何处,或者是什么能量驱动暴涨的发生,与物理学上超高能研究有关。 暴涨理论认为宇宙在140亿年前发生了一次体积极具膨胀的事件,在10的负35次方秒内就完成时空膨胀,而宇宙大爆炸后遗留下的光逐渐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个时间点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38万年左右,我们目前所探索的就是微波背景辐射信号,从中分析出与大爆炸有关的信息。科学家所发现的引力波信号是虚拟时空涟漪,在1916年时,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引力波的存在,科学家通过引力波可以回溯到更加遥远的过去,几乎可以获得与宇宙大爆炸有关的许多信息。 BICEP2望远镜所发现的偏振引力波来源于银河系外偏振成像背景调查,这就与偏振光的性质一样,科学家根据调查结果可推出在极早期宇宙的某一时刻,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是统一的,表现为同一种力。研究小组探测到引力波信号强度在暴涨期时达到2乘以10的16次方吉电子伏特,比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能量高出许多,科学家认为新探测到的引力波能量与大统一理论所预言的相匹配。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Uros Seljak认为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个巧合,或者它将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宇宙大爆炸的信息,而这一发现最终或导致包括引力在内的大统一理论形成。除了确认大爆炸发生后的暴涨期外,本项研究首次表明在量子尺度上的引力行为,也就是引力量子化。在暴涨过程中,一切都是量子力学行为,其中也包括了时空,而间和时间的剧烈膨胀、震荡产生了引力波。(罗辑/编译)
科学家称非洲祖先进化出黑皮肤是预防癌症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癌症或许促使人类进化出了黑色皮肤。科学家们认为,出现在一百多万年以前的暗色皮肤,是我们非洲祖先为了防止患上皮肤癌进化而来的。当古代人类摆脱掉大部分体毛而且进入阳光普照的非洲大草原探险之后,才出现了这种变化。之前,他们的皮肤就像现在的黑猩猩一样,在毛发下有着苍白的皮肤。 最新证据表明,在120万年到180万年以前,太阳光线的致命效应给早期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选择压力。只有那些具有较暗皮肤的个体受到更多的保护,他们逃脱了年纪轻轻就死于皮肤癌的危险,而且自由的将他们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这一理论一直都不被承认,因为科学家们认为,皮肤癌很少会杀死那些具备生育能力的年轻人。 但是最新的证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来自非洲的白化病黑人患者承受了最多的紫外线辐射,他们几乎全部患上了皮肤癌而且很年轻就去世。这项研究表明,位于赤道的非洲各国,至少80%的白化病患者在30岁之前死于皮肤癌。 白化病是一种缺乏黑色素的遗传性疾病。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特性也与非洲外其它热带国家的皮肤癌疾病有联系。研究人员认为,黑色皮肤除了防止皮肤癌之外还有其它的好处,比如防止汗腺损伤并且保留叶酸,叶酸对胎儿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来自伦敦癌症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Mel Greaves教授说道:“查尔斯-达尔文认为皮肤颜色的变化并非适应性的体现,而且其他研究人员也认为癌症并非人类进化史上的一种选择力。但是白化病患者的临床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致命性癌症或许在早期人类的进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皮肤富含暗色素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新研究声称,暗色皮肤的出现是为了防止非洲祖先患上皮肤癌。
霍金预测人类50年内移居月球 世纪末迁居火星 据香港《文汇报》16日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早前表示,人口急剧膨胀令天然资源需求不断上升,人类须制订“B计划”应对。他相信太空旅游对未来100年或之后的人类非常重要,并预测人类将于50年内开始移居月球,更希望到本世纪末能迁居火星。 霍金忧虑地球会爆发核灾及被小行星撞击,认为“若旧世界面临威胁,我们就应寻找另一个宜居的新世界”。 科学家一直相信火星是地球以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太阳系星体,但来回火星可能需时约500天。
科学家称“灵魂出窍”的感觉并不罕见 科学家认为,大脑左侧与动觉表象有关的几个区域,是导致一个人产生灵魂脱离躯体,并飘浮在上面的感觉的原因,拥有类似体验的人可能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多。当体验者灵魂出窍时,中和上眶额叶脑回(A、B、D)、缘上回(B)和颞下回(D)变得更活跃。研究人员偶遇一位心理学学生,她自称能在睡着前按照个人意愿体验灵魂出窍。这位24岁的学生透露,她可以看到自己飘浮在身体的上方,在空中水平翻转,有时是从高处看着自己的真身
科学家发现地幔蕴含的水量相当于全部海洋 最新研究表明,来自地幔过渡层的亲水矿物质尖晶橄榄石含有水分子,科学家猜测地幔有巨型蓄水池,相当于海洋总和。
英国著名的巨石阵或是古代一种乐器 我们都知道巨石阵的石头是从200多英里(约321公里)以外的地方运过来的,但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人们为什么建造巨石阵。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这些石头具有特殊的音质,巨石阵或许曾经作为一种钟一样的乐器。 我们最早听闻这种理论是在11月份,当时英国媒体报道称,英国考古学家被准许敲击这些巨石,他们发现这些石头的回响互不相同,而且发出不同的音效。它们发出的声音几乎就像木质或者金属钟。这就使他们认为,这些石头过去的用途几乎就像教堂的钟,也甚至有可能是一种远距离的通讯方式。 巨石阵的这些石头被称作lithophones,在敲击的时候能够产生音调,而且它们的这种用途在威尔士已经使用了很长的时间。事实上,一个名为Maenclochog的威尔士村庄甚至在18世纪以前就一直使用蓝砂石作为教堂大钟。据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所说,新石器时代巨石阵的崇拜者或许向威尔士传输了他们自己神圣的岩石音乐。 去年夏天,这个团队被允许在巨石阵进行试验,通过以圆形的石英石锤敲击,来查明他们的理论是否经得起考验。但是他们并不被看好,因为一些石头已经被混凝土固定住了。然而令研究人员惊奇的是,他们测试了所有的石头,有几块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而且,巨石阵的许多石头都有遭受敲击的痕迹。 这是一项绝对惊人的发现。人类的古老祖先真的是以这种纯现代的方式彼此通信吗?那么当巨石阵响起来的时候会是什么状况?事实上这种石头的使用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都很常见,比如说越南和埃塞俄比亚。一位研究人员称其为不可思议,而且认为它的声音有可能从半英里(约800米)外听到。在项目组的网站上,你也能够听到敲击巨石的录音,每一块岩石都会发出不同的音调。(过客/编译)研究人员称,巨石阵或许曾经是一个巨大的钟琴。
科学家使用分析光谱的方式寻找外星生命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之外是否存在宇宙生命?科学家已经开始了寻找地外生命的旅程,太阳系内有数颗星球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比如火星和一些卫星,即便现在不支持生命,并不代表其过去不支持,这一情况非常适合火星,科学家认为远古的火星拥有液态水环境,因此生命也很可能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生命的痕迹。但也有科学家将视野投向太阳系之外,通过系外行星探测器的数据来发现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同时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发现系外生命存在的信号。 传统的光谱分析法可检测出系外行星大气环境,如果系外行星上存在液态水,那么它的光谱就会与众不同,诸如凌日法这样的系外行星调查途径有助于发现系外行星上的大气组成之谜。但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天文学家阿米特米斯拉和他的同事公布了一个新的调查方法,该技术依赖于一种被称为“二聚物”的物质,调查技术基于系外行星上的大气分子,通过这个方法,科学家可以发现诸如氧气等物质是否存在于系外行星的大气中。 当一颗行星通过其恒星盘面时,恒星光就会穿过其大气,并在茫茫宇宙中传播,直到被我们的望远镜所捕获,在滤光器上安装特殊的装置就可以调查某种特定的二聚物特征,目前科学家所设定的调查对象为氧气。米斯拉的研究团队中有一位天体生物学家,他的任务就是寻找基于氧气的外星生物,如果科学家观测到某个行星上具有较强的氧二聚体信号,那么就说明这颗行星上的大气中存在氧气,非常有可能存在光合作用的生物。 但是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需要新的望远镜技术来支持,目前美国宇航局最先进的望远镜要数哈勃空间望远镜,其继任者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在2018年10月发射升空接替哈勃望远镜,届时我们将获得更强大的观测能力,可以收集到遥远恒星及其行星系统的光谱数据,这对系外生命的调查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罗辑/编译)光谱分析法可使我们获得遥远行星大气的基本参数,从而发现那些拥有含氧大气的行星
五月将现大型流星雨 俄采取措施预防陨石危险 据俄罗斯《晨报》3月3日消息,据科学家估测,五月底将有一场大型流星雨降临地球,北美为最佳观测点。对此,俄罗斯正采取紧急措施预防陨石危险。 据天文学家预计,林尼尔彗星流星雨将于5月24日降临地球,这次流星雨将成为过去近14年来规模最大的流星雨之一,届时每小时将有数百颗流星划过天空。北美将是此次流星雨的最佳观测点。 为应对此次5月底的流星雨,俄罗斯加大了应对陨石威胁的力度。其中,俄联邦紧急情况部建议推行相应的紧急情况法律。俄紧急情况部部长弗拉基米尔·普奇科夫呼吁,为此应创建设有轨道卫星以及超强望远镜的国际空间设施。(实习编译:蒲幸子 审稿:翟潞曼)
科学家称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危险 据国外媒体称,许多科学家预测我们正逐步走向第六次大灭绝。世界上的物种已经以违反常理的速度不断减少,而且人类也不断给地球带来深远的影响。那些变化促使更多的物种走向了灭绝的边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一项报告称,如果地球持续变暖,20%到30%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将在本世纪面临着不断增加的灭绝风险。那么如果灭绝速度增加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是《纽约客》科学栏目作者Elizabeth Kolbert在她的新书《第六次大灭绝》中探讨的问题之一。 为什么完全适应于地球生活的动物会走向灭绝?乔治·居维叶的理论被称作劫数难逃论。查尔斯-莱尔和查尔斯-达尔文则声称:“那是荒谬的,我们从未看到过大灾难,那是因为它们并不存在。”那种争辩一直持续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直到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和他的父亲提出理论称,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 如今科学家们意识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灭绝,第一次大灭绝事件似乎是由于某种突然的寒潮导致的,但是没有人确切了解如何发生的。而其它大灭绝事件的起因仍然很模糊,人们一直尝试找到其中的真相。 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理论称,2.5亿年以前的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是由一场持久的巨大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爆发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相当可怕的是,我们也正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人们越来越多的将两件事进行对比。这是发现于1990年的世界最大的霸王龙化石,它们的灭绝被认为源于小行星撞击地球。
国际空间站将造宇宙最低温环境 接近绝对零度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空旷的太空极度寒冷,但“寒冷之最”的桂冠可能很快就将让位于国际空间站。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冷原子实验室,科学家们计划在空间站上创造出温度几乎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从而使他们可以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开展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罗伯特·汤姆森(Rob Thompson)表示:“我们计划将有效温度降至大约100皮开,这相当于绝对零度以上仅100亿分之一度。”当铷和钠的原子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它们将同时表现出粒子和波的特征,构成单个的物质波。这就是所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CEs),这种现象最早是由爱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在20世纪初预言的。美国宇航局的冷原子实验室使用磁阱技术限制粒子,并使其冷却至几乎达到绝对零度的极端低温环境
美国宇宙飞船Cygnus前往际空间站运送补给 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物资的一艘宇宙飞船Cygnus已经上路,尽管人们起初担忧太阳表面的强烈尘暴可能导致该飞船偏离轨道。 轨道科学公司星期四中午从美国的维吉尼亚州发射了这一无人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 轨道科学公司起先曾说,本周太阳尘暴的规模可能干扰该无人补给飞船上的电子设备,尤其在关键的发射升空过程中。美国航空航天局从12月以来已经三次推迟这一运载火箭的发射。 官方说,这次太阳尘暴对目前在空间站的宇航员并不构成威胁。 航空航天局星期三表示,他们将把国际空间站的运作时段延长4年,直到2024年。 这个耗资1千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已经运作了15个年头。
科学家发现独特三体系统 可用于验证相对论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绿岸望远镜(GBT)发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三体系统,其中有两颗白矮星和一颗超级致密的中子星构成 ,更加令科学家疑惑的是,三颗天体竟然“挤”在不到一个天文单位(一个日地距离)的空间中,显然如此近的轨道环境存在非常复杂的引力相互作用,国家射电天文台科学家斯科特·兰塞姆认为如此极端的引力环境可以进一步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揭示三体系统是如何运行的,该天体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宇宙引力实验室。 西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生贾森·博伊尔在绿岸射电望远镜脉冲星搜索任务中发现了这颗脉冲星,其发出的射电波“横扫”周围的空间,被认为是宇宙的灯塔,距离地球大约4200光年,每秒旋转速度可达到366转,如此快速旋转的脉冲星也被称为毫秒级的脉冲星,天文学家认为研究毫秒级脉冲星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引力本质的重要机会,而且还包括难以捉摸的引力波。进一步的观测发现这颗脉冲星周围的轨道上还存在一颗白矮星,组成了一个双星系统,然而这个双星系统还环绕着另一颗距离更加遥远的白矮星,这个情况就将该天体的复杂性推向了更高的程度。 对此,科学家开始使用绿岸射电望远镜、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以及韦斯特博克射电望远镜进行了一次密集的观测,同时还研究了来自斯隆数字巡天、GALEX卫星、亚利桑那州基特峰WIYN望远镜以及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共同研究这个奇特的三体系统。研究人员认为该系统中每个成员的引力摄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我们通过测量脉冲星脉冲抵达的时间计算出该系统中的基本参数,其中恒星的相对位置甚至可以精确到数百米,体现了脉冲星的天体测量上的精确度。本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5日的《自然》期刊上。研究人员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绿岸望远镜(GBT)发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三体系统,其中有两颗白矮星和一颗超级致密的中子星构成
2040年或有小行星撞地球 现正研究躲避方法 据俄罗斯“亚洲报道”新闻网1月5日消息,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消息称,2040年或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致使地球遭受严重损失。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消息称,2040年2月5日,一颗代号为2011 AG5的小行星或将撞击地球,该行星直径约为150米,于2011年1月被科学家发现。据称,当该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时,会导致数以万计的人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球上物种的完全消失。 目前,科学家正研究避免地球与小行星相撞的方法。有科学家设想,可研制一款特殊的运载火箭,由它将小行星运送到距地球相对安全的距离,或者改变小行星的飞行方向,从而避免小行星与地球相撞。 未来,天文学家还将继续对2011 AG5小行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新年首场流星雨光临地球 现场犹如天降火球 2014年01月04日,山东省青岛市,4日午夜至凌晨,今年的首个天象--象限仪座流星雨如约而至。令所有观测者没有想到的是,壮观火流星数量非常之多,4点至5点之间共出现了17颗,犹如天降火球一般。记者与一百多名市民一起,冒着-3度的严寒在位于胶州艾山的城市星光公园内全程目睹了此次流星雨的爆发过程,共观测到流星194颗,并成功拍摄下两颗火流星的身影。
人类文明处于关键时期:要想不灭亡必须改变 国会图书馆的一位天体物理学家David H. Grinspoon说道,至少45亿年以来,地球一直都是依靠自然灾难塑造的,比如杀死恐龙的小行星或者生物学力量,再比如蓝藻的崛起为地球带来了富含氧气的大气。 但是在现代,人类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地球。Grinspoon说道:“与以前相比,地球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我们人类成为了幕后黑手,而这一时期被部分人称作人类纪。”栖息地毁坏、人口增长、全球变暖以及现代文明面临的其它挑战使人类处于风险中。问题在于,尽管人类无意中对地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并未有意控制那种影响。” Grinspoon称,现在文明正处于十字路口:如果全球变暖和其它地球改变的现象继续不加抑制,人类有可能灭亡。但是如果人类能够克服那些挑战,幸存的人类就能够建造一种更持久的文明。Grinspoon说道,好消息是人类现在正尝试塑造地球的未来。比如说,许多国家正采取行动来减少臭氧空洞、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且正寻找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 Grinspoon说道,为了使人类拥有幸存的能力,我们必须学会广泛的使用技术。人们也必须发生改变,从全球角度主动意识到人类在地球命运中的重要角色。搜索地外文明学会的一位高级天文学家Seth Shostak说道:“人类文明正面临一个瓶颈,最终你或者需要控制人口,或者做其它的事情,比如说进入太空生活或者采集矿藏资源。我们通常无法看到未来,但是我们必须想出办法来避免大灾难。”
2013年十大物理科学突破:实现时空穿越 1、穿越时空可实现(微观世界)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好莱坞电影描述了许多时空穿越的科幻情节,目前,科学家指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预测存在穿越时空的通道。 物理学家通过控制类似电子的微小粒子μ介子周围引力,现已实现发送这些粒子抵达未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该技术将很快实现人类穿越至未来时空。
宇宙到底有多老?138.2亿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空间局的普朗克探测器已经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全景图,这些“游荡”在宇宙中的最古老“光线”记录了关于宇宙诞生时的奥秘,这些信息有助于科学家确定宇宙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年龄可能只是一个数字,当如果涉及到宇宙的年龄,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科学家探测的宇宙年龄为138.2年,宇宙年龄的调查可以与一些最古老的恒星发现联系起来,宇宙中出现的第一批恒星大约在7亿年左右,其寿命非常短,它们是宇宙中的第一缕光线之源。 恒星的生命周期在于其质量,科学家发现质量越大的恒星其燃烧的生命越短,比如质量是太阳10倍的恒星可以支持大约2000万年的燃烧,然而一颗质量仅为太阳质量一半的恒星可以燃烧大约200亿年,其远远超过了当前宇宙的年龄,恒星的质量不仅与恒星的寿命有关,还与其亮等有关,质量较大的恒星一般都非常“明亮”。宇宙有一种天体被称为球状星团,这里是一群恒星的聚集地,科学家已知最古老的球状星团大约为110亿年至180亿年之间,这个区间的最大值显然超过了宇宙的年龄。 为了确定这些参数,美国宇航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探测器都在为此进行调查,通过探测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信息来确定宇宙的密度、组成和膨胀速率。2012年,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估算的宇宙年龄为137.72亿年,并且有大约5900万年的误差,2013年普朗克探测器计算的宇宙年龄为138.2亿年。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探测器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估算宇宙年龄为138.2亿年
英国工程师认为埃及金字塔从里向外建造 几个世纪来,专家一直认为古埃及人沿着专门建造的坡道向上拖运沉重的花岗石块料,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但英国纽波特工程师彼得-詹姆斯称这不可能,认为这样的坡道需要四分之一英里长,否则它们就会因过于陡峭而无法拖运这些巨大石料。 这位专家说:“埃及人先用更小更轻的石块建造内部之字形坡道,然后通过脚手架把更大石头放在外部。”这意味着金字塔是一层层建造的,而且顶部是从外面借助脚手架建成的。詹姆斯及其公司Cintec是建设领域的专家,在过去18年中一直试图重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专家认为,胡夫金字塔建成时据信高481英尺(约合144.3米),但由于稍微下沉,现在高约455英尺(约合136.5米)。刚建成的时候,胡夫金字塔和其他的金字塔一样,外层是贴有光滑的装饰用的石块,但现在这些石块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它们以前所覆盖的金字塔的主体。詹姆斯说:“一些当地人声称这些石料被偷了,但我并不认为会有人爬到那么高的金字塔上去偷这些石料。这些石料是从塔体上自行脱落的,很简单,是因为昼夜温差大,外层石体热膨冷缩,时间长了,导致松动。”詹姆斯称,长期以来认为埃及人用外部坡道建造金字塔的理论不可能成立。他认为,埃及人先用更小更轻的石块建造内部之字形坡道,然后通过脚手架把更大石头放在外部。建造不同的金字塔时,埃及人从以前的建筑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建造后来更为结实的金字塔。工程师詹姆斯说,这些金字塔是反复试验的结果。照片显示,胡夫金字塔和其他金字塔外部最初覆盖着光滑的石材。但现存的金字塔都失去这个外部结构,只剩下核心部分。詹姆斯认为,更大石块在长达4000年的高温暴晒中破碎脱落了。
月球表面或将建造菲涅尔反射镜大型电站发电 据国外媒体报道,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也是唯一一颗质量较大的卫星,科学家设想了多种在月球上建设外星工厂的情景,其目的就是利用月球上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庞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大量的热能资源。其中热能资源的一方面就是来自太阳的光照,月球表面只有极为微量的稀有气体,近似于真空环境,如果在月球表面建造太阳能发电站,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太阳能,然而来自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还提出了一种方案,使用大型反射镜和斯特拉发动机打造成一个大型月球发电站。 这个计划也被称为镜子系统,通过对月球表面土壤的加热来获得能量,月球表面夜晚可以持续大约14天的时间,在此期间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50摄氏度,如果月球车或者月球工厂需要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运转,就需要使用其他能量源比如核动力等,我国的嫦娥3号携带的月球车就使用了核动力,其实也就是同位素电池衰变释放的能量。 当太阳光线照射到反射镜面后,通过菲涅尔反射镜原理作用到风化层月壤上,加热系统产生的气体可传递到斯特林发动机上,由此进行发电。相比较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而言,其产生的电力更大,使用月球上的风化层土壤,产生电力可以存储起来,用于14天漫长的月球黑夜。如果未来人类选择在月球上开拓定居点,载人任务必须用到大量的能量,这与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环境不同,无法完全通过布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足够的电力。大规模开发月球表面资源时就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如何获得足够而且经济的能量源是个大问题,聚变和裂变反应固然能产生大量能量,但在月球上建造一个核反应堆造价不菲,行星际的空间资源开发应该倾向于就地取材。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