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xhxsahz wsxhxsahz
关注数: 427 粉丝数: 352 发帖数: 7,930 关注贴吧数: 1,445
汉军皮制和铁制马甲的演变 战国秦汉时,铠指的是铁铠,甲指的是马甲。不过玄甲指的是甲片亮黑色的铁甲,东汉末三国魏晋时期改称为黑光铠。《史记》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正义】:属国即上分置边五郡者也。玄甲,铁甲也。) 汉朝时,作为重型马甲的全身马甲从皮甲变为铁甲,战马皮甲则占据了轻型马甲的生态位,防护面积逐渐变少。 《左传·成公二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杜预注:“介,甲也。”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里就挖出马甲了,战车用的,如下,埋葬时马甲有花纹。秦兵马俑里也有马铠,用石头雕刻表现的(考虑到石质重甲是模仿铁甲的样式,兵马俑里的石质马铠应该也是铁制)。骑文马(有纹饰马甲的战马)的骑兵被称为文骑。《七国考》卷十一兵志“孙子笺云齐宣王以文骑六百匹伐燕” 《左传-宣公二年》中“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中记载:马甲(左革右是)暓5330,就是这种马甲。由于有匈奴的威胁,文景之治后,大汉北方铁甲钢刀化,居延汉简里人手一副铁甲。南方的东海武库仍然是西汉初期的画风,仍然是皮甲和青铜武器。 《汉书》:“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也”。颜师古注:“突骑,其言骁锐,可冲突敌人也。”李贤注:“突骑,言能冲突军阵”,从西汉开始,出现突骑,不同于骑纹饰皮甲战马的文骑,突骑用的是铁甲战马。幽州突骑为汉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秀感叹“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见其战,乐可言邪?” 作为大汉对手的匈奴是有铁甲战马的。这是俄国根据墓葬复原的里海东侧的游牧民族贵族具装骑兵,月氏、匈奴中里海东侧的大概都是这个样子东汉时反映汉军大战匈奴的胡汉交战图骑着皮制前半身马甲的汉军骑兵,全身马甲的生态位已经让位给铁甲。 《后汉书·窦何列传》“中平五年(188年) ……礼毕,(汉灵)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 ”介马:给战马披甲 东汉未三国魏晋时期: 魏武《军策令》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是时士卒精练,不与今时等也。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公后日复与遂等会语,诸将曰:“公与虏交语,不宜轻脱,可为木行马以为防遏。”公然之。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公笑谓贼曰:“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胡前后大观。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震惧。 曹植表曰: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 《三国志》: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 《晋书·桓伊传》:“谨奉输马具装百具、步铠五百领,并在寻阳,请勒所属领受。” 皮质马甲面积进一步缩小,这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公元4世纪初中国陶鞍马。
清军用沈阳汉人工匠造的冷锻钢箭头,对明军铁甲兵的伤害的提升 明会典:永乐元年奏准造弓式面阔三指其力自七十斤至四十斤分为四等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里: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称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明军士兵的弓力是步弓六七力(拉满时约36-42kg),骑弓四五力(拉满时约24-30kg) 1793年英国人马夏尔尼使团访清 《帝国掠影》士兵的弓是弹木做的,外面裹着一层角皮。只有臂力达到70至100磅(约32-45kg,当时指的是弓拉满时的拉力,约合清制5-7力(约30-42kg))的人才可以拉开这张弓。绳子由细丝密密制成,箭头是钢质的,制作精良。 乾隆时清军箭头为热锻钢制,应该是沿袭自明军的惯例,用的也是北京工匠。 嘉靖以后,明军的铁甲,是士兵用热锻钢甲,将军用冷锻钢甲。 俺答汗用板升汉人工匠,按明军标准造热锻钢制的盔甲和箭头。 蒙古的弓“满至三二十步发之,辄洞甲穿胸”,且“有数十年不坏者”,而铠甲更是“以铁为之,或明或暗,制与中国同,最为坚固,矢不能入,徒跃如也。 《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瞿九思记载:“大将军仇鸾验夷器,坐纛缨用五色,顶用铜铁,喇叭用木,帽用红氆氇,靴用粉皮,袋用金甲,上用明柳叶,下用锁子,围肩绿闪色,袄黄缎边,臂手用皮吊线,裤用皮,佩香系绦。皆异常,与汉同,大惊。” 战功私录(马芳)记载: (隆庆)三十一年春,芳率先锋三骑从新平堡出边,哨至石嘴头,望见贼帐外立马数匹,乃勒马调兵伏银涧沟南梁,谋夜半潜入。众虑贼觉,来追,芳竟遣三百余骑薄之。黎明,直捣贼幕,一贼撄前甚猛,官军咸披靡。芳心自语曰:“日高则贼集,况深入虏地,势若骑虎,何惧为?”乃奋死赴之。贼矢中芳右手,不及更发矢,亟以刀砍贼甲领,贼仍发矢。芳直奋前,夺其弓,仍以刀砍贼,贼几毙。继又报有贼帐三所在后,贼矢乱发,不可近。时芳右手被矢,左手持刀,踊跃冲之,贼矢下如雨。芳奋力碎其前锋,贼惶惧少却,始竞进,裂其幕,斩贼将,殿军而返。贼众追至新平堡,芳骑中矢,危不可支,芳益奋死转突其阵,斩首三级,贼乃退。 (隆庆)三十二年春三月,贼六万余大举入寇,由青边口入。谍者五鼓报贼至答话,毁我台垣。时昌平总兵刘汉、陕西总兵王孟夏在戍,欲发兵御之。芳谓贼五更毁垣,势必猖獗,勿轻动。顷之,守堡官率步军数人登山觇贼,刘汉等以阻遏责芳。芳复论之曰:“步军遇贼可升台以免,骑军则不可”。乃坚守如初。俄贼众蜂起,我军果竟升台。贼射杀家丁刘狗歪所乘马,部军各下马争取马肉鞍辔,遂群拥至前。芳策马张弓逆之,贼矢中马,马被甲不入,力护狗歪无恙。贼攻不利,遂长驱掠深井并新旧保安等处,杀副总兵、参将各一员。贼回道出张家口,芳与刘汉率家丁五百追之。汉率兵二百五十踵贼后,芳率兵二百五十堵张家口,兼程而进,顾后惟随葛奈一人至张家口堡。时宣府总兵胡鼎、参将欧阳安、祁谦等统兵万余阵于堡门,贼二三十骑不持寸兵,往来无惮,我军亦不动。芳谓诸将盍歼此贼,咸谓贼势猖獗不可动,谓葛奈,奈亦不可,更叱奈张弓赴贼。贼易我不走,芳射中二贼,奈亦射中一骑,贼始惊怖奔大营。众军俱至,芳率众赴大营截杀三股,势分气怯,乘夜遁去,弃所掠牛羊辎重无算,全军而返。 这里马芳穿的应该是符合身份的冷锻钢甲,能抵御俺答汗部的钢制箭头的箭,所以“贼矢下如雨。芳奋力碎其前锋”。 赵士祯老早就知道努尔哈赤图谋不轨,故而他在奏折中就警告皇帝未来敌人可能有我朝旧火器,故而需要快准狠远数倍于旧器的新武备才能应付未来的危机: 《神器谱》 至于奴、素二酋,据有富饶之地,自谓金人种类,近并猛骨、孛罗部落,结揞臣憨小反青辈以为声援, 纳我逋逃,瞰我单弱,阳为输款,阴蓄逆谋。天幸用我华人龚姓者为谋主。此人不忘宗国,未致遽发。万一老死,二酋之患倘不在元吴之下。 近见宣大总督,抚按前后各塘报内称:素囊台吉以枪炮手百馀协助掩酋,及酋帐中架有铜炮;其除火器四样不知数目;炮手头目麦刀艮恰,鸟铳手三媚榜什。观其部署、头目、铳手及各色器具,则知诸酋造谋已非一日。臣自东援之后,因闻建虏奴尔哈赤于万历九年,穷三站抢去茶客龚五,凭以制造火器,以貂皮、人参易我硝黄、犁铁套。虏用年前宁夏叛卒并沙湃,抢去川兵创造火器。臣六年之内,三请储蓄神器轻车,盖知有今日之事,但不敢明言, 恐露机开[关]。已前当事诸臣不惟不为主持,且疑多事,极力排抵,视若仇雠。使臣忧谗畏讥,踏天蹋地,进退维谷。诸酋既欲兼我中国长技,我欲以神器加于虏上,必得命中、及远、猛烈、轻便,四长俱备,再加服习,方能胜之。更求前拒卫我士卒,详味李靖"夷夏急斗缓战”之旨,不被虏窘,获尽所长,斯称得算完策。若近日支离之式临阵难放,滥恶之器反致自戕,又无前拒,难于缓战。边臣但言制造,不讲教习。徒费钱粮,无益于事。 后金大量仿制明军火枪,致使八旗的弓箭训练水平下降。女真八旗达不到明军的弓力标准:步弓六力、骑弓四力。明朝时,世界各地都有使用火枪导致本国弓箭手训练水平下降的趋势。 (《清代的马上枪和弓箭手》邵宥綦:驻防于东北、以射艺打猎维生的新满洲索伦等部落, 竟然也逐渐抛弃弓箭、拾起鸟枪, 可就使得乾隆紧张万分, 惊恐不已, 连忙下令禁止:“务循旧规, 用弓箭猎兽。将现有鸟枪每枪给银一两, 概行收回。”“收回后严禁偷买,自造, 査出即行治罪。”“应体皇上怜個训导至意,凡遇围猎,毋用鸟枪,仍前专用弓箭, 务复旧习; 不但超列优等,而善马步射者可被恩升用侍卫等官”。 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621年)沈阳被后金攻占 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初四,英明汗谕: 着各固山三名游击,一游击在旗预备大炮。一位炮配马二匹,交人(管)。从余下人挑选可佩弓良人,佩弓。不能佩弓之人,倶令执三眼炮与鸟枪。 天命八年(1623)四月 将一牛录百甲,着以十人为白巴牙喇,(带)炮二位、长枪三支。再,将九十甲分之,着以四十甲为红巴牙喇,(带)炮十位、长枪二十支。又,十人(带)车盾二辆、水囊二个。黑营五十人,(带)炮十位、长枪二十支。再,每二十人携车盾二、梯一架、镢头二把、锛子二把、攀钩二个、镰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领、叉二支、连枷棍一根、水囊二个及一月用之木炭、绵甲十五领。一甲喇(带)大炮二位。 四月初一日,汗降书谕曰:“着每牛录遣甲兵百人,以十人为白巴牙喇,携炮二门,枪三枝;再将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为红巴牙喇、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十人,携盾车二辆、水壶二个。黑营五十人,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二十人携盾车二辆、梯一架、凿子二把、锛子二把、钓钩二个、镰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领、叉二把、连夹棍一根、水壶二个及一月用之木炭、绵甲十五副。每一甲喇携大炮二门。牧马时,五牛录合为一处,各汉军之马亦合之,自平虏堡以西,牛庄以东牧放。每牛录各遣一代子为首领。诸申、汉人、蒙古人之马,每十匹以一人看守。马若被逃人取去或盗贼窃去,及诸申人马肥、汉人马瘦,则罪其率往之代子。每一牛录拴马二匹,备御各拴马一匹,游击、参将各拴马二匹,副将各拴马三匹,总兵官各拴马四匹,一等总兵官各拴马五匹。” 努尔哈赤根据和明军铁甲兵的战斗经验,下令不善于用弓箭的改用火枪。女真八旗一百个披甲人中,只有3个白巴牙喇兵,10个黑营是不配火枪的,善于使用弓箭的只有13人。善于使用弓箭,估计其中一个标准就是达到明军的弓力标准:步弓六力、骑弓四力。估计还有射速和精度的相关要求。努尔哈赤刚反明时,八旗军用的是自造的铁甲钢刀,箭头也是锻铁,四力步弓无法射穿明军热锻钢甲。 由于后金骑兵骑射五步射脸,容易击溃战斗意志薄弱的明军。就算射速、精度、拉力不合格,皇太极、多尔衮时代,女真八旗/满洲八旗的披甲人使用弓箭而不用火枪。而且沈阳汉人工匠造的冷锻钢箭头,也让八旗兵的弓箭可以对明军的热锻钢甲的铁甲兵造成伤害。 三戍丛谭-(明)茅元仪撰-明崇祯(1628-1644)著 今奴之射不如西虏大率西虏射两矢纔得一耳 盖簇太重 不近不发 发亦迟钝 余尝以西虏步射东虏 东夷无不披靡 史云女真弓力不过七斗 箭簇至六七寸入不可出 非五十步不射 盖其习俗 千年不变也 这里的西虏应该指的是蒙古,奴的话应该是指努尔哈赤。这里后金八旗射速慢。 乾隆时,西宁总兵官许仕盛奏称:“查阅标协营路兵丁虽无老弱,马匹亦鲜疲瘦,惟骑步士卒技艺多生疏,弓力大半柔软,开拉撒放俱未合式。射则人马未娴,准头则十无一中”钦差尚书公讷亲奏:“遵旨查外省营伍,发现弓马鸟枪生疏不在少数,至各省兵丁弓力,能挽五六力以上者,不过十之二三,其余多系二三四力,未免过于软弱,无资实用,亦应习挽五力以上方为适中” 《清宣宗实录》向来绿营兵丁,步箭三四力弓居多,马弓则不过两力。临阵不能杀贼,即技艺娴习,亦属无益。批、现在除东三省外,皆染此习,可恶之至。又奏、臣标马步兵丁。总以六力为率。(道光帝)批:人之气力,强弱不一。六力为率,原属旧制。但马上步下均能用四五力弓,且能有准, 即可制胜。 乾隆道光时代,是士兵步弓三四力,骑弓二力。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时代也是这个弓力。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部将张国柱参与过明清战争,对满洲八旗的冷锻钢甲和冷锻钢箭头记忆尤深。 《三藩史料》卑职又闻七月十一日贼众大败,张国柱一营死伤殆尽,国柱陷在泥坑中几乎被我兵杀了,长沙、湘潭一带百姓的妇女尽行逃避入山去了。贼兵有至湘潭者云,满洲的兵,马箭是最厉害的,且云拾的满甲一副,抖出铅子升许,此等好甲鸟枪亦不能透。 女真人將鐵匠集中在其都城的北門,鐵工的居所延袤數里,專門製造鎧甲:《徐光起集》,p.108盔甲、面具、臂手、馬甲全為精鐵打造[10](《徐光起集》,p.108);完成的鎧甲拿箭來試射,不凹陷、沒刮痕則賞鐵匠,否則殺無赦。[11](《武備要略》,28-449)徐光啟說朝鮮人與女真人對壘,儘管「非無銃箭」,仍然「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原因便在於「甲堅固也」[12](《徐光起集》,p.108) 《武备要略》(《武备要略》十四卷。明程子颐着。崇祯五年(1632)刻本。):就炼造箭甲一事言之,奴之炼铁也,始以石灰,继以馬粪,淬以药水,或淬以猪羊之血。每一甲片以八两為率,五人持锤,冷端继下,不令偏胜,炼至三两而止。验以顿跌,一跌而高起尺許者入用。听其声而煞煞者為不足,嗤嗤者为已拈,丁丁而清亮者为合式。甲主坚,箭主锐,既成而试之,挽以钧石(这是宋制的一钧(指近似值的二斗)到一石拉力的弓,合明制二力到十力,正好后金八旗的实战弓,拉力最小的是骑弓二力,最大的是步弓十力(皇太极、带善都是开十力弓),明人将后金八旗用的弓概括为钧石之弓)之弓,箭不挫锋,甲不顿痕,受上值。非是则杀无赦。 《大清會典》 凡給發兵丁器械,順治五年,題准馬兵,每名各給鐵盔甲一副,弓一張,箭四十枝,腰刀一口。步兵均作三分,一分弓箭手,各給弓一張,箭三十枝。一分長鎗手,各給長鎗一桿。一分鳥鎗手,各給鳥鎗一桿。三分各給棉甲一副,腰刀一口。至直省兵丁,需用器械,悉照例給發。 凡製造官箭,順治五年,題准兵部額設官箭匠十名,每名月給銀一兩,米二斛,製造箭枝,以備欽賞。 顺治五年(1648年),八旗满洲有男丁5532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披甲人,约一万八千多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汉军45849人。 《徐光启集》卷6《记崇祯二年十一月初四日平台召对事》:臣光启复奏言:奴贼西来,经都山之险,今冬寒冰雪,岂能济师?所以积米高台堡,寄精骑万人于他部落,经年之后,方能举事。盖原来贼众止此耳,今之人众,大都掠我良民,逼令薙发,其中岂无脱身来归者?但我官兵遇之,必杀以报功,并将兵验功者亦利其有此,是绝其归正之路,坚其从贼之心,夷众日繁,夷势日盛矣。 顺治时入关前,满洲八旗一万多披甲人都是骑兵,余丁都是步兵。 蔡家楼台是“锦北传烽紧地”,“烽火严明”,是八旗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崇祯十三年五月初九黎明时分,八旗军“马步四面合围攻台”。守军每人都身中数箭,多者十余箭,少的四五箭。但明军“箭不及拔,犹各奋力周围,奔顾四应”。八旗军的四力弓的冷锻钢箭头的破甲箭可以对明军的热锻钢甲的铁甲兵造成伤害,但是中了多箭也不会失去战斗力。 八旗军的冷锻钢箭头的破甲箭,无法射穿袁崇焕与周文郁的冷锻钢甲。 广渠门之战,袁崇焕与周文郁中箭“两肋如猬”。 周文郁《辽西入卫纪事》 “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此外,在该书中还记载了另外一件事情,书中记载:“二十四日,召对,赐公狐裘一领,盔甲一副”,这是崇祯皇帝在听说袁崇焕战场上遇险后,特意将其召入京城,赐其御寒用的皮大衣一领,还有一副上好的盔甲,以资鼓励与拉拢。 杨英《从征实录》永历十二年二月段: 「吊(调)各提督统领班回思明,选练征剿。迨至,集诸将议曰:『先年护国岭杀败阿格商所拾衣甲,全身披挂是铁;所以敢下马打死仗者,恃有此耳。其如我兵精勇何?今我亦用此披挂,剿杀丑虏,诸将以为何如?』戎政王秀奇进曰:『披挂全身穿带,不下三十觔,虏有马驼,载穿带尤易,若至下马打死仗,战胜不能追赶,战败则难收退。今我兵欲以一人穿带三十斤步行,雄壮者步伐不难,痿小者未见其便』。藩曰:『须拣选雄壮强健者当之』。甘辉进曰:『岳家军多自负带,我朝戚南塘令兵卒两脚股负沙操练,岂畏重耶?要在拣练得法耳』。时适左戎旗管理大候缺将王大雄,将披挂付其穿带。雄手执战椇,步伐整齐,如赴敌状,动履如飞。藩喜曰:『似此可纵横天下矣』!遂行冯工官传督造陈启等日夜制造披挂铁面,专意为之。诸将亦以为可。大雄,长乐县人,腰大数围,力举千斤,有武艺。后因拔为左虎卫正领兵中军官。行各提督、统镇挑选勇壮者吊(调)入亲军。」 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四顺治十五年二月段: 「二月,挑选各提督壮勇者为亲军,厦门港筑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举起遍游教场者五千人,画样与工官冯澄世,监造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等项,箭穿不入者。又制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妆画五彩如鬼形,手执斩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执器械副之,专砍马脚,临阵有进无退,名曰『铁人』。」 《小腆纪年》:“成功以银山为必争地,二十二日辛亥夜,令陈魁统铁人军逼栅。守兵见之骇然,不敢出战;射之,则箭不能入。铁人冒死进,栅遂破。迟明,王师复分五路三迭压其垒而军,成功令发大炮,多鼓钧声,江水腾沸,廊瓦皆震;我兵士下马殊死战。薄午,海师益奋;我提督管效忠身冲其阵,入之而阵变,首尾相应。效忠自负旗而走,遂大败,啑血填濠。效忠部众四千人,存者百四十人,走南京;叹曰:『吾自满洲入中国十七战,未有此死战也』!” 郑成功铁人军穿仿满洲八旗白巴牙喇兵的冷锻钢甲,就能免疫八旗军的冷锻钢箭头的破甲箭。
清弓常用这种箭头,是否源自于沈阳汉人工匠造的冷锻钢箭头 清弓常用这种箭头,是否是因为箭头材质为沈阳汉人工匠造的冷锻钢,所以不适合造成破甲常用的凿子箭头,而是造成这种形状女真人將鐵匠集中在其都城的北門,鐵工的居所延袤數里,專門製造鎧甲:《徐光起集》,p.108盔甲、面具、臂手、馬甲全為精鐵打造[10](《徐光起集》,p.108);完成的鎧甲拿箭來試射,不凹陷、沒刮痕則賞鐵匠,否則殺無赦。 《武备要略》(《武备要略》十四卷。明程子颐着。崇祯五年(1632)刻本。):就炼造箭甲一事言之,奴之炼铁也,始以石灰,继以馬粪,淬以药水,或淬以猪羊之血。每一甲片以八两為率,五人持锤,冷端继下,不令偏胜,炼至三两而止。验以顿跌,一跌而高起尺許者入用。听其声而煞煞者為不足,嗤嗤者为已拈,丁丁而清亮者为合式。甲主坚,箭主锐,既成而试之,挽以钧石(30-120明斤,约18-72kg拉力)之弓,箭不挫锋,甲不顿痕,受上值。非是则杀无赦。 三藩之乱时期的记录:卑职又闻七月十一日贼众大败,张国柱一营死伤殆尽,国柱陷在泥坑中几乎被我兵杀了,长沙、湘潭一带百姓的妇女尽行逃避入山去了。贼兵有至湘潭者云,满洲的兵,马箭是最厉害的,且云拾的满甲一副,抖出铅子升许,此等好甲鸟枪亦不能透。 这些都是后金装备沈阳汉人工匠造的冷锻钢甲和冷锻钢箭头。
拿破仑时代胸甲防弹能力不如郑成功军布面铁甲 1807年,他们在那里经受了炮弹的考验。他们测试了重达4,49公斤的普通铁甲和重达3,26公斤的约3毫米厚的靠背,以及一件德国钢铁甲(这些是私下允许有教养的军官获得的)和一件七年战争时期的旧铁甲,铁甲是用锻铁层连接起来的,围兜重达6,12公斤。测试子弹是由一支175毫米口径(这很明显是M1777,沙恩霍斯特1810年的实验提到,法国步枪,20子弹=1磅(23.35g),3/4盎司装药(10.95g))的陆军步兵步枪发射的。结果是这样的:第一辆车模拟铁骑从大约一百五十米的距离冲了过来,第二辆车模拟的铁骑接着冲出,而第三辆最重的铁骑也接着冲出。接着手枪也从17米和23米的距离发射,第一个铁甲被步枪击穿,但最后两个成功通过了手枪测试。 《决战热兰遮》提到,一个郑家弓箭手和荷兰火枪手对射,虽然枪弹一直打进他的肉里(这很明显是把布面铁甲当成是布衣),但是他一直射箭还击(受到枪弹冲击后仍然可以射箭,伤害不大),荷兰人的一个黑奴,用自己的弓,射这个明军射过来的箭,才把他射倒。从荷兰方的几本相关书籍的插画看,荷兰火枪手用的是17世纪下半世纪的欧洲燧发枪,大概是弹丸33g,发射药10g。 《被忽略的福摩萨》荷兰长官揆一所著,记载的郑家军明甲防御力是,敌人的士兵用各种武器。有些人用弓箭和箭头挂在他们的背上;别人除了左臂的盾牌,右手有一把好剑;而许多人用双手将一把强大的战刀固定在一个男人的一半长度上。每个人都被保护在身体的上部,一层铁鳞,彼此相似,像屋顶的石板,手臂和腿都裸露。这使得枪支子弹完全得到保护,但仍然有足够的自由移动,因为这些大衣只能伸到膝盖上,并且在所有关节上都很灵活。 明末穿越小说里穿越者用苏尔式火绳枪(就是瑞典军的半装火枪,大概是弹丸33-50g,发射药20g),重型火绳枪(西班牙1578年的西班牙试枪记录中记载,轻型火绳枪的标准装药为8g,弹重21g;重型火绳枪标准装药21.25g,弹重56.7g。但是在实战中,士兵经常用双倍装药。16世纪的军事作者罗格威廉爵士在他的《战争简述》书中写道,重型火绳枪每8到12次射击消耗1磅火药,轻型火绳枪每20-30次射击消耗1磅火药。计算结果为重型火绳枪装药约45g,轻型火绳枪装药约为18g)还是比较明智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