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xhxsahz wsxhxsahz
关注数: 427 粉丝数: 352 发帖数: 7,930 关注贴吧数: 1,445
努尔哈赤时代给女真八旗兵配的火枪是鲁密铳吗? 赵士桢《神器谱》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因闻建虏奴尔哈赤于万历九年,穷三站抢去茶客龚五,凭以制造火器,以貂皮、人参易我硝黄、犁铁套。虏用年前宁夏叛卒并沙湃,抢去川兵创造火器。”考虑到努尔哈赤偷学明军火器,建议明军改用鲁密铳加鹰扬炮(佛郎机式超重型火绳枪) 满文老档 四月初一日,汗降书谕曰:“着每牛录遣甲兵百人,以十人为白巴牙喇,携炮(抬炮/抬枪)二门,枪(火枪)三枝;再将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为红巴牙喇、携炮(抬炮/抬枪)十门、枪(火枪)二十枝,又十人,携盾车二辆、水壶二个。黑营五十人,携炮(抬炮/抬枪)十门、枪(火枪)二十枝,又二十人携盾车二辆、梯一架、凿子二把、锛子二把、钓钩二个、镰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领、叉二把、连夹棍一根、水壶二个及一月用之木炭、绵甲十五副。每一甲喇携大炮(轻型佛郎机、虎蹲炮之类的轻型火炮)二门。 实战记录 五十步射箭,二三十步火枪齐射。 今奴(努尔哈赤军)之射不如西虏(蒙古) 大率西虏射两矢纔得一耳 盖簇太重 不近不发 发亦迟钝 余尝以西虏步射东虏 东夷无不披靡 史云女真弓力不过七斗 箭簇至六七寸入不可出 非五十步不射 盖其习俗 千年不变也” 徐光启《略陈台铳事宜并陈愚见疏》 辽左再败之后,贼则昔无今有,有而且多;我则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虽旧有,用之甚拙;贼虽创有,用之甚工。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有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已。夫假铳诱敌近而后发,则势险节短,此用器要术,臣尝密与诸将吏言之,不谓贼巳暗合,患皆在于怯也。若我兵则初见敌尘便巳发铳,无一中者,敌近则委而去之,两者巧拙何如也。 《清宫武备》中留存的抬炮分明是鹰扬炮(佛郎机式超重型火绳枪),那么努尔哈赤时代自称后金汗后的女真八旗兵配的火枪是鲁密铳吗?如果是,那么后金的火器是紧跟明军更新换代的。
拉力上,秦汉四钧弓=宋一石弓=明十力弓。 之前看过英金山水的《中国古典传统弓折算磅数考》,里面认为张弓测量弓力法所得弓力=(不张弓)尺张测力法所得弓力*50%。 本人觉得不是这么算,想了一个粗略的换算,不知道可不可行。 拉力上,秦汉四钧弓=宋一石弓=明十力弓。 汉代一尺为21.35——23.75cm,取中间数22.55cm,3汉尺67.65cm,4汉尺90.2cm. 宋代一尺为31.68cm,3宋尺95.04cm,3宋尺相当于4.2汉尺,粗略按4汉尺算。 《中国古典传统弓折算磅数考》中提到‘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这是东汉也就是郑玄时代测量弓力的方法,可以认为是春秋战国到隋唐,中国境内一般条件下的测量弓力方法,其步骤是:弓力测量需要将弦卸下,用一根绳子穿起两梢,在绳子下每加重量一石,弓张开一尺,加两石,张两尺,加三石,张三尺。这种测量方法,有别于我们今日将弓箭上弦后,依靠测量尺在弓弦加挂重物的张弓测量弓力法,汉代测量弓力的方法是一种不上弦直接测量弓力的方法,可称之为不张弓测量弓力法,或简称“尺张测力法”。 按这个算法,接下来就是加四石,张四尺,加五石,张五尺。 弓档就是弓在不拉开的情况下弓把到弓弦的距离,那么我们要知道汉弩的做功距离是多少就必须知道汉弩弓的弓档多少,不过这比较困难,汉弩的弓已经不复存在了,好在我们可以从秦弩以及弓上面略知一二:https://tieba.baidu.com/p/2133834716本吧此精品贴经过测算得到两把秦弩的弓档在17.602cm和22.857cm,土耳其弓弓挡7-9英寸 就是18-23cm(感谢@鬼畜无害的炮灰 ),@wangkfbenny 提到射过的弓里面卡萨的弓档过20cm,其他一般都在14.5-18cm之间,在传统弓箭吧中也有个人提到自己的弓是18cm的弓档: 以一人高的步弓弓档约23cm,相当于一汉尺。弓上弦,相当于用先将弦卸下,用一根绳子穿起两梢,加装重物,让弓达到拉距3汉尺,弓把和两梢中心点间距1汉尺,然后上弦。这样上弦后弓身受到的力相当于不张弓测量弓力法拉开3汉尺时弓身受到的力。接下来按照宋张弓测力法,开弓达到拉距3宋尺,这相当于继续开弓,再多张开了3汉尺。也就是宋张弓测力法3宋尺时的拉力大约相当于汉不张弓测力法6汉尺时的拉力,相当于汉不张弓测力法三汉尺时的拉力的2倍。 用来测量弓弩拉力的重物,在造好后,能保存使用很久,会从一个王朝的初期用到末期。测量弓弩拉力用的斤、钧的数值标准,从秦朝到晋朝,再到唐朝是不变的。西汉继承秦制,一斤约250g,一直到唐朝弓弩拉力用的小斤,都是采取一斤约250g。不随着王朝官方的斤的变化而变化。 战国时的庄子曰:以十钧射者.晋朝一斤见天而不见云.以七钧射者.见鹄而不见鶬.以五钧射者.见鶬而不见雀。《晋书》: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 战国一斤取250g,一钧7.5kg,五钧37.5kg,六钧。晋朝一斤220g,一钧6.6kg,四钧26.4kg,参考战国和晋朝,可以猜想中间的汉朝时实战常用步弓达到拉力四钧、五钧。 一斤约250g,一钧30斤,7.5kg。一石=四钧=30kg,2倍就是60kg。五钧37.5kg,2倍就是75kg。 宋代从北宋熙宁时期到南宋中后期,一斤约640g(一斤从北宋初680g降到南宋末633g甚至625g),沈括记载当时弓弩拉力一石为92.5斤,约60kg。翠微先生北征录(宋)华岳──步射弓:诸军皆用一硕一斗、一硕一斗并一硕,此皆废物。今制合用九斗、八斗、七斗,内九斗放少,八斗、七斗放多造。这里疑似是印刷错误,应该是一石、一石一斗、一石二斗。翠微先生北征录记载南宋初的宋军步弓拉力一石、一石一斗、一石二斗,60kg到72kg,并认为这些是废物。 参考当时的另外一条记录,建炎二年 上边事备御十策 臣嘗觀金人之軍兵器便利衣甲堅宻所以多勝中國之軍兵器不便利衣甲不堅宻所以多敗何以言之金人之軍皆是民兵平時賦斂至薄而緩急以丁軍原注謂如)兩丁一丁之類器甲鞍馬無非自辦平時家居日逐擐甲胄而習弓矢所以器甲各適用中國之軍莫非黥卒器甲從官給身軀短小者或得長甲修長者或得短甲力能挽七斗弓者或授以一石弓力能勝兩石弩者或付之以三石弩致弓弩不適用反與短兵同寒餓之卒無力自辦器甲可勝嘆哉昔馬燧製衣甲必分三等蓋有深意晁錯曰甲不堅宻與袒裼同射不能及逺與短兵同夫驅人於行陣之間以肌肉冒鋒刃而甲不堅宻器不適用良可哀也又北兵遇敵步人騎兵皆全裝所以心固而敢戰漢兵遇敵馬軍全裝步人則衣甲不具所以心怯而畏戰原注步人戴笠子不能禦箭有弇心則無披膞之類是也非特此也金人軍行有車乘牛畜原注多係三五十人共一車搬載器甲所以步人可以全裝我師之行無搬載器甲之具步人全裝則困於負擔矣此又為將者當講議措畫也臣願詔五軍統制官使之講論其事今日合如何措置條具以聞庶使士卒之心堅固敢戰臣所謂分器甲者此也備水戰。 当时宋军体力训练都差,拉不动制式弓箭。 这么看来,汉军和宋军的弓力是一个等级的。 而一石为92.5斤这个别扭的数字,是从唐不张弓测力法的一石弓,换算成宋张弓测力法后,根据宋一斤的重量得到的数字。 明朝一斤约600g,而弓拉力的一力则是9斤14两,约6kg,折合宋640g一斤的9斤4两。这就是为什么,关于明朝弓拉力的一力,有的记载是9斤4两,有的却是9斤14两,因为是明9斤14两=宋9斤4两。明朝弓匠,按照宋几斗弓的拉力重物,造出来的弓,就叫几力弓。 拉力上,秦汉四钧弓=宋一石弓=明十力弓。
拉力上,秦汉四钧弓=宋一石弓=明十力弓。 之前看过英金山水的《中国古典传统弓折算磅数考》,里面认为张弓测量弓力法所得弓力=(不张弓)尺张测力法所得弓力*50%。 本人觉得不是这么算,想了一个粗略的换算,不知道可不可行。 拉力上,秦汉四钧弓=宋一石弓=明十力弓。 汉代一尺为21.35——23.75cm,取中间数22.55cm,3汉尺67.65cm,4汉尺90.2cm. 宋代一尺为31.68cm,3宋尺95.04cm,3宋尺相当于4.2汉尺,粗略按4汉尺算。 《中国古典传统弓折算磅数考》中提到‘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这是东汉也就是郑玄时代测量弓力的方法,可以认为是春秋战国到隋唐,中国境内一般条件下的测量弓力方法,其步骤是:弓力测量需要将弦卸下,用一根绳子穿起两梢,在绳子下每加重量一石,弓张开一尺,加两石,张两尺,加三石,张三尺。这种测量方法,有别于我们今日将弓箭上弦后,依靠测量尺在弓弦加挂重物的张弓测量弓力法,汉代测量弓力的方法是一种不上弦直接测量弓力的方法,可称之为不张弓测量弓力法,或简称“尺张测力法”。 按这个算法,接下来就是加四石,张四尺,加五石,张五尺。 弓档就是弓在不拉开的情况下弓把到弓弦的距离,那么我们要知道汉弩的做功距离是多少就必须知道汉弩弓的弓档多少,不过这比较困难,汉弩的弓已经不复存在了,好在我们可以从秦弩以及弓上面略知一二:https://tieba.baidu.com/p/2133834716本吧此精品贴经过测算得到两把秦弩的弓档在17.602cm和22.857cm,土耳其弓弓挡7-9英寸 就是18-23cm(感谢@鬼畜无害的炮灰 ),@wangkfbenny 提到射过的弓里面卡萨的弓档过20cm,其他一般都在14.5-18cm之间,在传统弓箭吧中也有个人提到自己的弓是18cm的弓档: 以一人高的步弓弓档约23cm,相当于一汉尺。弓上弦,相当于用先将弦卸下,用一根绳子穿起两梢,加装重物,让弓达到拉距3汉尺,弓把和两梢中心点间距1汉尺,然后上弦。这样上弦后弓身受到的力相当于不张弓测量弓力法拉开3汉尺时弓身受到的力。接下来按照宋张弓测力法,开弓达到拉距3宋尺,这相当于继续开弓,再多张开了3汉尺。也就是宋张弓测力法3宋尺时的拉力大约相当于汉不张弓测力法6汉尺时的拉力,相当于汉不张弓测力法三汉尺时的拉力的2倍。 用来测量弓弩拉力的重物,在造好后,能保存使用很久,会从一个王朝的初期用到末期。测量弓弩拉力用的斤、钧的数值标准,从秦朝到晋朝,再到唐朝是不变的。西汉继承秦制,一斤约250g,一直到唐朝弓弩拉力用的小斤,都是采取一斤约250g。不随着王朝官方的斤的变化而变化。 战国时的庄子曰:以十钧射者.晋朝一斤见天而不见云.以七钧射者.见鹄而不见鶬.以五钧射者.见鶬而不见雀。《晋书》: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 战国一斤取250g,一钧7.5kg,五钧37.5kg,六钧。晋朝一斤220g,一钧6.6kg,四钧26.4kg,参考战国和晋朝,可以猜想中间的汉朝时实战常用步弓达到拉力四钧、五钧。 一斤约250g,一钧30斤,7.5kg。一石=四钧=30kg,2倍就是60kg。五钧37.5kg,2倍就是75kg。 宋代从北宋熙宁时期到南宋中后期,一斤约640g(一斤从北宋初680g降到南宋末633g甚至625g),沈括记载当时弓弩拉力一石为92.5斤,约60kg。翠微先生北征录(宋)华岳──步射弓:诸军皆用一硕一斗、一硕一斗并一硕,此皆废物。今制合用九斗、八斗、七斗,内九斗放少,八斗、七斗放多造。这里疑似是印刷错误,应该是一石、一石一斗、一石二斗。翠微先生北征录记载南宋初的宋军步弓拉力一石、一石一斗、一石二斗,60kg到72kg,并认为这些是废物。 参考当时的另外一条记录,建炎二年 上边事备御十策 臣嘗觀金人之軍兵器便利衣甲堅宻所以多勝中國之軍兵器不便利衣甲不堅宻所以多敗何以言之金人之軍皆是民兵平時賦斂至薄而緩急以丁軍原注謂如)兩丁一丁之類器甲鞍馬無非自辦平時家居日逐擐甲胄而習弓矢所以器甲各適用中國之軍莫非黥卒器甲從官給身軀短小者或得長甲修長者或得短甲力能挽七斗弓者或授以一石弓力能勝兩石弩者或付之以三石弩致弓弩不適用反與短兵同寒餓之卒無力自辦器甲可勝嘆哉昔馬燧製衣甲必分三等蓋有深意晁錯曰甲不堅宻與袒裼同射不能及逺與短兵同夫驅人於行陣之間以肌肉冒鋒刃而甲不堅宻器不適用良可哀也又北兵遇敵步人騎兵皆全裝所以心固而敢戰漢兵遇敵馬軍全裝步人則衣甲不具所以心怯而畏戰原注步人戴笠子不能禦箭有弇心則無披膞之類是也非特此也金人軍行有車乘牛畜原注多係三五十人共一車搬載器甲所以步人可以全裝我師之行無搬載器甲之具步人全裝則困於負擔矣此又為將者當講議措畫也臣願詔五軍統制官使之講論其事今日合如何措置條具以聞庶使士卒之心堅固敢戰臣所謂分器甲者此也備水戰。 当时宋军体力训练都差,拉不动制式弓箭。 这么看来,汉军和宋军的弓力是一个等级的。 而一石为92.5斤这个别扭的数字,是从唐不张弓测力法的一石弓,换算成宋张弓测力法后,根据宋一斤的重量得到的数字。 明朝一斤约600g,而弓拉力的一力则是9斤14两,约6kg,折合宋640g一斤的9斤4两。这就是为什么,关于明朝弓拉力的一力,有的记载是9斤4两,有的却是9斤14两,因为是明9斤14两=宋9斤4两。明朝弓匠,按照宋几斗弓的拉力重物,造出来的弓,就叫几力弓。 拉力上,秦汉四钧弓=宋一石弓=明十力弓。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