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LVIEENVANO LLLVIEENVANO
关注数: 197 粉丝数: 330 发帖数: 18,492 关注贴吧数: 49
生日贴刺激了我。你们都给我听着!! 我注定是搞电影的啦!!看看和我生日是一天的人吧!!      1893年——诺玛·塔尔梅奇(Norma Talmadge),美国影星,是早期影坛“布鲁克林三姐妹”中的大姐,代表作:《一个女人的道路》。      1895年——保罗·卢卡斯(Paul Lukas ),匈牙利影星,凭借《守卫莱茵河》(Watch on the Rhine)夺得第1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1907年——约翰·韦恩,美国影星,他作为西部片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美国的象征,是那个时代所有美国人的化身,凭借《大地惊雷》(True Grit)夺得第4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1908年——罗伯特·莫利(Robert Morley),英国影星。          1911年——本·亚历山大(Ben Alexander),美国童星,三岁便登上银幕,长大后成为个性演员。      1912年——杰伊·丝沃黑尔(Jay Silverheels),加拿大影星。      1913年——彼得·库欣(Peter Cushing),英国影星。      1917年——刘月生,共和国少将。      1920年——佩姬李(Peggy Lee),美国歌手,以《Why Don't You Do Right 》一曲成名,是20世纪和Ella Fitzgerald,Billie Holiday,Sarah Vaughan,Betty Carter 等人齐名的最佳的女歌手之一。      1926年——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 ),美国爵士乐手,素有“黑暗王子”之称,代表作《Kind Of Blue》专辑将爵士乐从和弦的架构中解放出来,拱出音阶为独奏基础的结晶创作,被乐评评为爵士史上的不朽之作。      1929年——弗朗索瓦·莱特瑞尔(François Leterrier),法国导演。      1935年——理查德·哈里森(Richard Harrison),美国影星。      1938年——特蕾萨·斯特拉塔斯(Teresa Stratas),加拿大歌剧女高音歌唱家,曾参与演出《歌剧阿依达》。      1944年——王时政,中国台湾导演。      1946年——尼古拉·皮奥瓦尼(Nicola Piovani),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管弦乐指挥,是希腊作曲家Manos Hadjidakis的弟子,为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美丽人生》谱写的配乐,使他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金像奖。      1948年——史蒂薇·妮克丝(Stevie Nicks),美国歌手,除了是加州知名乐团佛利伍麦克(Fleetwood Mac)的灵魂人物,也是影响西洋乐坛后辈甚巨的代表。      1949年——帕姆·格里尔(Pam Grier),美国影星。          1955年——桃丽丝·多利(Doris Dörrie),德国导演,执导《男人们》(Men)使她一炮而红,当时的影评人盛赞桃丽丝·多利找回了德国的拍片方向。      1956年——丽莎·尼米(Lisa Niemi),美国影星。      1957年——玛格丽特·柯林(Margaret Colin),美国影星。      1959年——西蒙·亨特(Simon Hunter),英国影星。奥勒·博内代尔(Ole Bornedal),丹麦导演。      1960年——道格·休切逊(Doug Hutchison),美国影星。      1961年——塔西姆·辛(Tarsem Singh),印度导演。      1962年——鲍勃·格德斯维特(Bob Goldthwait),美国导演。      1963年——穆赛塔·万德(Musetta Vander)      1964年——蓝尼·克罗维兹(Lenny Kravitz),美国摇滚歌手,四届格莱美最佳摇滚男歌手,摇滚巨星JOHN LENNON,JIMI HENDRIX 90年代最强悍的接班人,为当代最杰出的摇滚歌手之一。傅艺伟,中国演员。      1966年——海伦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英国影星,她在世界影坛盛名很早,到90年代晚期,海伦娜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一流的重要演员。      1968年——弗雷德里克·安德烈·亨利克·克里斯蒂安,丹麦王储。崔秦豪(Jin-ho Choi),韩国导演。费尔南多·莱昂·德·阿拉诺亚(Fernando León de Aranoa),西班牙导演。      1970年——和月伸宏,日本漫画家。奥利韦尔·布格·寇特(Olivier Bugge Coutté),丹麦剪辑。朱利安·波义塞利尔(Julien Boisselier),法国影星。      1971年——马特·斯通(Matt Stone),美国影星、导演。      1974年——天野梢,日本漫画家。陈德容(Vivian Chan),中国台湾演员。      1977年——伊东美咲(Misaki Ito ),日本演员。卢卡·托尼,意大利足球运动员。      1978年——马修·罗宾逊(Matthew Robinson),美国导演。      1979年——伊莉莎白·哈诺伊斯(Elisabeth Harnois )美国影星。      1979年—— 梅米特-奥库 土耳其篮球运动员,现效力于NBA犹他爵士队      1981年——李必立(Philip Lee),韩国演员。艾米丽·山德伯格(Emily Sandberg),美国影星。      1985年——蒋祖曼,中国香港演员。          2006年——金斯顿·罗斯戴尔(Kingston Rossdale),英国歌星加文·罗斯戴尔(Gavin Rossdale)与美国歌星格温·史蒂芬妮(Gwen Stefani)之子。
请大家不要再较真了 我发现最近这里有不少人都来凑热闹。这对我们吧是好事,但是大家都好较真。非要上纲上线地争个什么,好多理论非要给奥斯卡贴上一个什么标签。无论是捧阿凡达的痛斥奥斯卡远离群众,还是捧拆弹的赞美奥斯卡追求艺术。我觉得大家都是在无形之中被概念化了。或者说奥斯卡被概念化了。 首先,稍微了解奥斯卡的规则的人就不可能得出什么“今年奥斯卡的调调是什么”“奥斯卡因为政治”“因为金融危机”“因为忽视同性恋边缘人群”而不给谁奖这样的结论。奥斯卡是一个松散的评委机制,3000多名对好莱坞电影工业有贡献的电影人以家庭为单位发出选票。试问,谁来给谁定调子?我国的华表金鸡在十几个评委的茶话会之下的确可以直接左右奖项的归属原则。但是这个松散的奥斯卡评委大家庭却不具备这样的情况。所以大家不要骂奥斯卡,它只是一个奖项,一个真正由专业的,多数人评选出来的。 至于电影类的“最佳”,我认为很难有什么特定的标准。拆弹在主旨和剧本的控制上充满新意,导演冷静克制的手法充分体现了优秀的定义。阿凡达在剧本上做成与狼共舞的光环版,无论是条例和故事处理都是老手法,甚至我认为连贯性还不如老卡的终结者2.但是阿凡达也值得获奖。因为它对电影工业的推动和技术上的巨大推进是一个创举,我一直认为,导演在讲故事方面的能力是伟大的,但是如果你的技术层面能够有像卡梅隆这样追求,突破局限,那么你也应该是同样伟大的。 如果我是评委,我会选阿凡达。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感觉。但是3000人中还是会有人选拆弹。所以,奥斯卡偏向了谁?其实谁都没有,只不过是一个命运罢了,拆弹的得票也许之比阿凡达多了几张,可是这是游戏规则。并不是说奥斯卡就抛弃了阿凡达,因为我相信选择阿凡达的不会比拆弹的少多少。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把它当成一场简单的游戏,如今戏散了,我们应该去期待明年的精彩。而不是在这里做些无谓的辩论。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