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凉风 神农氏凉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n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关注数: 362 粉丝数: 233 发帖数: 8,506 关注贴吧数: 78
【杂谈】《封神演义》所反应的几点道教观念 《封神演义》作为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因为它的作者有着杰出的想象力,但书中所述,却也与道家和道教观念息息相关。 首先,最重要的,是文中处处都存在的周兴商亡的天命观,这种天命对于众生的影响,实质上与道教早期因果观“承负”论悉悉相关。 所谓“承负”大意是指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但承负的主体不限于某个人,而可以推广到更大的层面,比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众生除了承自身之负,承前人之负外,还需要承天道之负,大道独立而不改,天命所归,非人力可以改变,于是众生须在天道引领的天意下行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文中也多次有修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弟子被杀而徒叹奈何。 其次,本书之中透露出作者等生死、齐善恶的观念,在道教早期经典《阴符经》中透露出过这些观点,后来陆西星注解此书,曾也提到“杀机即是生机”。杀身成神,成为《封神演义》一书的一大特色,在别的神魔小说中鲜有见闻。书中不论是截教、阐教、人道三等,不论出身,不问善恶,凡战死者宜当成神。死后超脱伦回,得成正果,显现出道家特有的生死善恶观。 再次,本书透露出超脱名利的修行观。书中修道之人,被分为“截”“阐”两大阵营,作为流派,“截”有阻断之意,也可以当作断章取义解,而“阐”可以作为阐释解,孰正孰邪,一眼即分,截教为邪道,其教主被称为“通天教主”天者可以理解为儒家至上之天,也可以理解为至高无上之皇权,截教弟子也多在朝中谋官位,而阐教弟子则只是在参与封神大战时才暂时参加了周阵营,大战结束之后,除了主角姜尚,其馀之人,纷纷离开朝廷这一名利场,继续修隐去了。
【杂谈】所谓道与太一,合而不同。 道,一个无限包容的多重性概念,太一,是一个无限排他的独立性概念。是不同相提而论的。我从不认为道即是太一,也从不认为太一即是道。其实本质上都包含了无限的矛盾,太一是用矛盾的不可弥合成就了自己,而道则用其无所不包成就了矛盾可以共存于一个形体之中。所以二者名虽异,然亦有同者。 庄子谈论二三相生的过程,称其为“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未始有无也者”有与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什么,玄是幽深无尽,不可穷其尽,然而道生一生二,生三的过程,在经历了“有”逆推向“无”然后再将这个过程跳脱,再进行玄之又玄的不断深掘,这个过程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所以道也是不可得的。 思议并举,可思者可议,可议者可思,有可得而不可思议者,道家之无,佛家之空也。此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方为妙之门,亦未登其堂室也。 恒道不可道,亦不可思,更不可得,故而天、地、人皆可得一而不可得道,此之谓一者,为无,为空,皆可得而不可思议者也。道之致虚极而无,佛之法门不二,万法皆空,儒之一以贯之。 故而道有可思议之道,又不可思议之道,此外复有不可得之道。 而道之谓者,生无生有,生一生二,为万物之本源。 方其存在,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既动且静,非动,亦非静。故道与太一,有相通处也,然道非太一,太一亦非道。此亦不可不知。
【内涵】穷中华之物力,结诸佛之欢心。   张版西游记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觉得没有达到宣传时候大家的期许,不过资金有限,特技水平达不到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反响最大的失望恐怕并不在特技,而是剧情。崇佛思想之澎涨,几乎达到国内神话剧之顶峰。   观音叫如来侍奉佛祖的话,更是让无数的道教爱好者愤慨之至。   而此版所有道教仙真神圣的悲剧简直是让人不忍卒视。玉皇大帝的道貌岸然暂且不提(因为他已经道貌岸然惯了,至少十部里面会有九部半这样的。)太白金星的暗弱无能。(太白金金星本是兵事之星。)太上老君也是个悲情的角色,不仅悲情,可以说达到悲情的顶峰,便是世俗之人,也不见得低于他们。   既然编剧也知道这些位仙真如玉帝,是年久修持的,岂会不明白修持炼心之道,若不圆满,岂能得受无极大道?所以只能理解为编剧为捧佛而捧佛。为了捧佛,甚至不惜窜改剧情。我佛的“一切善法皆是佛法”的气量哪去了?   远的不说,只看力栋的《封神榜》下部,佛门的接引佛祖和准提菩萨被这样肆意践踏了么?道门的领袖真人被随意的悲剧了么?   虽然两部剧都让人病诟,但此剧编写之格局,编剧之目光境界,真让人齿冷矣!自己侍奉便罢了,恨不得让全中国人跟着他侍奉佛,尚不甘心,恨不得把自己老祖先也从坟里扒出来侍奉佛。岂不知,若他老祖先真去侍奉佛了,哪来他在此世?
【乱弹】关于二郎的些许分析 一、象征意义   二郎的出场回是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部分。按照悟元子等和社科院某些专家的解释,是代表阴偶之数出现的。如果大圣代表的是阳性的“一”,二郎代表即是阴性的“二”。如果大圣代表的是天之道,二郎代表的即是即是地之道。按照悟元子等人的分析,将账下七圣换为“六圣”用“三尖两刃神锋”皆是为了突出“坤”象。“小圣施威降大圣”即是坤上乾下,此卦是“泰”象。泰者,阴气下沉,阳气上浮,阴阳相交,即是“道”故而大圣困则道祖现,合于道则得存命。   与当时流行的二郎降猴的主角“赵昱”和治水之二郎“李二郎”相比,此二郎被更名为姓杨。帐下有一千二百草头神。暗寓性木火之意,大圣性金。故而二郎与大圣者非是为敌,而为辅也。双圣之战,暗寓炼金之法。   故而后文大圣见二郎有“向蒙莫大之恩”的说法。   需要注意的事,所谓泰卦所示,内君子而外小人也。此即是二郎品性。二郎甫一出场即道:“玉帝外甥”的身份,小人味道十足。而与大圣争斗之中,见土地庙则是动口不动手,则是君子行径。 二、身世   与传统俗神二郎神不同,此位二郎的身世与之前的传说大相径庭。成了天帝的外甥,但甥舅关系并不好。玉帝曾因二郎之母思凡,而将其囚禁,二郎则是劈山救母。甥舅相会,也未要求兑现“高升”的许诺。而玉帝方面,也似乎从未想要对这位外甥重用提升。故而可知,甥舅之间,嫌隙仍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天界征讨花果山万难之时,为何是观自在菩萨提出请二郎赴战。而不是玉皇主动宣调。而大圣脱出牢笼,便舍近求远,去请释迦如来。   除了这个舅舅外,二郎有六个结义兄弟,分别是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这便是二郎的身世。 三、其他   二郎主要的战绩有“斧劈桃山”“弹打双凤”“勾刀锁猴”“弹打鬼车”四件。从这些可以看出来他除了是居于地界的守护之神(水神、戏神等)更是以武力征伐为主的神祗。但作者又有“显化无边”的称谓,由于出场次数太少,无法判断。其主要特色明显,不同于其他神祗的祥云。二郎常常搞得狂风阵阵,阴云惨惨,究竟作者这样写是否有什么深意,则不得而知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