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 桓水流殇
关注数: 8 粉丝数: 104 发帖数: 3,591 关注贴吧数: 6
最新版规划解读:西安向东,兰州向西,乌鲁木齐靠边。 总结一句:“西安向东,兰州向西,乌鲁木齐靠边”。 三个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获批,不出意外还是有点意外,乌鲁木齐升级明显。西安、兰州西北双雄一东一西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以下正式开讲。 —.城市性质。 最核心的省会、西部中心城市都一样,历史名城没有多大的意思。至于交通枢纽,虽有国际、全国之分,可能更多体现在航空客流对外联系上,区位因素决定了西安中西部枢纽、兰州西北枢纽、乌鲁木齐就是新疆枢纽,谁也取代不了谁,腹地枢纽交通客货运量远远超过边疆枢纽,高下立判(个人意见这个交通规划指标有待改进)。 西安独有的“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这个是重头戏,也是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隐晦表达,虽然功能单一了些,但科研文教含金量够高。 二.主体功能。 西安“发挥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兰州“发挥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 乌鲁木齐“发挥面向中亚西亚交往中心、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等功能”。 这个兰州是工业+科技,乌鲁木齐是交往+物流,西安俱全,并且明显有级别西安西部>兰州西北,西安对外不限>乌鲁木齐中西亚。西安西部经济中心这个基本上对标重庆、成都了,再一次隐喻暗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三.土地利用。 西安耕地202.48万亩,生态红线3795.6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410.77平方千米,用水总量23.35亿立方米。 兰州耕地381.37万亩,生态红线1226.8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732.66平方千米,用水总量15.45亿立方米。 乌鲁木齐耕地87.23万亩,生态红线3281.33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758.79平方千米,用水总量12.67亿立方米。 这个不多解释了,侧重不同,兰州是高原蔬菜基地,西安有秦岭山地保护,乌鲁木齐是戈壁荒漠生态。 四.空间开发。 西安“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带动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兰州“带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与西宁和河西走廊城市协同联动”。 乌鲁木齐“促进天山北坡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乌鲁木齐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这个有点意思,是不是就是这个理儿:西安向东,兰州向西,乌鲁木齐靠边。 希望三地互通,加强联系,共同推动大西北大发展! 2025.1.23
新疆是不是严重缺水地区?一并解答兰州、乌鲁木齐、银川等城市 发展用水网络纷争!(续标题) 一些人总拿全国水资源分布图表来看,说新疆不缺水,隔壁的甘肃缺水,特别是宁夏严重缺水!进而推及其省城,说乌鲁木齐不缺水,兰州、银川缺水!我虽说本人知识渊博博闻强记,也架不住这种连篇累牍的引经据典,今个天探讨一番,毕竟事非专业难免有错,权当减肥。水资源的定义据说是地球上可利用的水。这么看,兰州、银川等沿黄城市不缺水,守着黄河,等于家里通上了自来水,拧开水龙头就只管用。这就引出了问题,{兰银不缺水},用水要交费。多用多交,似乎没有问题了。又引出第二个问题,{用水有指标},也就是用水有定额,否则你用光了,别人怎么办?再引出第三个问题,{指标谁来定}?还看自产水。天赋人权,首在吃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黄河发端于青海,流经青川甘宁诸省,源头细若游丝,沿途汇集,渐成大河。上游主要补水还是在甘肃地区,约占一半。兰州段黄河径流量大约在340左右。 河流成因离不开冰川融雪,雨水汇集,其实质都是大气环流形成降水,在地面因海拔高低而赋形。甘新环绕青藏,自然都是河源上游,水流四散。 甘肃是典型的四流之地,以中间乌鞘岭为界,南北分片。南片区是外流区,又可划分南流区和东流区。北片区是内流区,也可划分为北流区和西流区。(就这么点面积的甘肃省复杂不复杂?) 说新疆就不能不扯甘肃,归并之日甘肃新疆省嘛,本就是一家子。 前述导读一下,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特质,确实是水资源富集的条件。冷酷的阿尔泰,高大的天山,宽阔的青藏,无数的冰川雪山,凝结成生命之水,滋养了新疆的人民。
一直默默无闻的兰州,1945年为何成为民国建都热门城市清風 一直默默无闻的兰州,1945年为何成为民国建都热门城市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2-01-06 08:00 关于民国建都地点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麻烦的事,历史上曾有过五次争论, 分别是1912年定都南京而后移都北京之变、1927年还都南京、1932年1月临时迁都洛阳、1937年移都重庆、1945年还都南京。 前四次不过是北平PK南京,无论如何其它城市无法插足,但在第五次,也就抗战胜利后,除了北平、南京外,还有西安、成都、重庆、兰州、长沙、武汉、洛阳、济南、长春都参与竞争首都。 建都问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后遗症之一。抗战前的首都南京被日本轻易占领,市民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屠杀,这给国人留下了异常深刻而难忘的历史伤痕, 斥南京为“国耻首都”,为此使国人对南京是否有资格成为中国战后首都的质疑。 这个时候,建都中国西部城市的声音开始出现,他们的主要观点分成几派: 民族生物说。 “站在民族生物学的立场, 一再警告国人, 东南之繁荣, 不是民族之福, 反为民族发展中最大不幸的障碍。东南愈繁荣, 全国优秀的人力, 愈向东南移动, 殊不知该处优秀人力愈多, 彼优秀民质生理的退化亦愈大。”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张君俊。他们认为中国北方气候最宜于科学文化之发展, 南方气候只宜于高度农业文化之培养, 南京决不能成为战后的国都。 历史文化说。 从古代历史中得出了建都南京“非偏安即年促”的结论, 又从对近代历史的分析中, 给南京戴上“权宜之都”、“国耻之都”的帽子。而西部诸城市如西安、洛阳均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历史上的建都时段和国运要好于南京。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历史学家钱穆。钱穆坚定的主张建都西安, 并结合历史、艺术、军事、政治、哲学、文化、经济、地理诸学科自创了“国家逆势动进”一说,即:一国的规模与精神, 有时取顺势, 而有时则取逆势。有时守动态, 而有时则守静态。取顺势守静态则为退婴时代, 取逆势守动态则为进取时代。故中国人之东南发展常在顺境静态下完成,而有退婴之象;反之, 中国人之西北发展则在逆境动态下完成,而有进取之致。同时, 中国历代大敌外患在北不在南, 所以战后中国之首都, 断然应向北迁移, 尤其西北应该重于东北, 中心重于偏隅, 大陆重于海疆。 地理中心说。 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国都后认为中国的国都应处于比较中央之位置较为适宜,而中国的地理中心就是武汉。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地理学家陈尔寿。战后的中国要做到工业区域与农业区域的兼顾、利用外资以接近海洋与国防安全考虑以远离海洋的兼顾, 而最合适的地区就是武汉,或者认为战后建国基础在西北,应以开发内部为国策, 故宜建都西安、兰州。 海防脆弱说。 从海防脆弱性角度看,南京离海太近,在中国没有海军的情况下,定都南京无疑是把国家最大的目标暴露在敌人眼下。对于南京在抗战时期的沦陷及其惨重后果,是所有反对建都南京者最直接的理由。大家普遍认为, 战争可能再次爆发, 即便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崩溃, 但谁能担保其他假仁假义之帝国主义者, 将来不会再有兵临城下之厄运呢? 经济论衡说。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沿海工业大批内迁, 有效促进了内陆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在这一有效经验的支撑下, 为了防止抗战结束后内陆地区在经济上重新被边缘化,战后应首先发展西部经济。同时借用蒋介石的话“吾国抗战基础在西南, 建国基础在西北”, 进而得出结论: 建国基础既在西北,首都为国本所系,自不能偏于东南。” 在建都西北论专家眼中,一直默默无闻的兰州成为最理想的城市。 兰州在传统中国的疆域观念中一直位居边疆, 但是辛亥革命以来,长期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冲的兰州,地理位置的优势忽然“复活”,从名不见经传的边疆小城一下子提升到中国“中心”的地位。早在1906 年,孙中山在新加坡的时候,就曾提出“统一十八省之后,可都南京;统一满、蒙、回、藏之后, 可都兰州”,也就是广为流传的“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时建都兰州”观点的由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又提出要把南京称为海都,把兰州称为陆都。而且在孙中山的总理遗教中, 曾有“中国的国都 须设在兰州”的话。孙中山的观点大幅提高了近代兰州的政治地位, 更赋予建都兰州的合理性。 支持兰州建都者认为,兰州有十个特点, 即大陆中心、半壁枢纽、水利渊薮、林牧宝库、织造巨镇、石油总站、贸易焦点、铁道动脉、各族会堂、国际名都等,建都兰州规模之宏远, 将远超汉唐盛世之长安。 反对兰州建都者认为,兰州则环顾皆山,气候干旱, 粮食较少,人口无多,对于根本重地如东北华北江淮及东南各要区, 一律距离甚遥, 交通不便。 不过,尽管社会上专家学者关于建都问题争得沸沸扬扬,但只是一场闹剧而已。1946年国民大会期间,蒋介石明确提出“请求定都问题不必列入宪法”。因为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根本就不存在迁都的问题,定都南京早已是既定的事实,历史的几次迁都,那只是形势所迫而已。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还都南京,实际上已向国人表明了国民政府的定都立场。还都南京和定都于南京,对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们需要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需要以此来捍卫其统治地位的正统性。
兰州和乌市谁为西北第二大城市,既然这么热闹,那我也说说。我就 兰州和乌市谁为西北第二大城市,既然这么热闹,那我也说说。 我就发现看好乌市不看好兰州的,西安人还比较多!(当然我只是针对网上可能爱提意见的)个中原因不外乎这些人觉得西安辐射带动人口太少,想膨胀自然抵触兰州,问题是你不看看步子太大了哪啥? 西安建大icon、长大都有知名的城市规划专业,西安人论理素养要好一点,但这里看还是来凑热闹的多。城市和区域是联动的,如关中盆地四川盆地等,多大的林子养多大的鸟!新疆深居内陆,绿洲散布,是有多个区域组成,起码是南疆北疆相对独立,历史上记载有西域三十六国,如楼兰古国icon等。今天的新疆在一个地方譬如乌市建设省会城市,小了好像有问题,我看这里争论兰乌谁为西北第二大城市很多都是面子问题,对不对?是不是大了更有问题呢? 乌市所在的天山北坡就是典型的绿洲城市,雪山滋养的天山阴坡植被相对繁茂,风景如画,山脚即连着准噶尔盆地icon,大部都是戈壁沙漠,也就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水定城,言犹在耳,乌市在最新的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严控规模!敬请各位自行搜索! 兰州所在区域是河湟谷地,即黄河湟水谷地,也可以说是黄河上游陇西黄土高原边缘河谷地带,虽说干旱贫瘠,但还是连片耕地!可以说除了关中盆地是西北人口第二密集区!并且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icon的主要受益地区之一。兰州已经国务院批复建设兰西城市群icon,说明兰州是甘青的中心城市,翻开地图看看,何止甘青,包括宁夏、蒙西等整一个堪比新疆面积的广袤地方也就是兰州居中可以做大,这点有点常识毋庸赘言! 到底是谁?谁是第二大城市?我想都不用多说!
下图是我国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的卫星照片。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这段不足38公里的长江段上,为何可以承载两座水利大坝? 你知道吗?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二者其实相距很近。有多近呢?就直线距离来说,二者的距离其实不到25公里,实际的河流流经距离不到38公里。三峡大坝晚于葛洲坝建成。 其实,葛洲坝虽然早于三峡大坝建成,但葛洲坝其实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建成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正是“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方案”。这个方案其实是我国在上世纪6、70年代时,受限于当时的国力,并且,还考虑了外部压力因素(美国和苏联)而形成的。当时考虑的不利因素是,三峡大坝一旦被炸,四分之一甚至半壁江山将被水淹没,人命和财物损失难以承受。三峡工程下游的葛洲坝工程可算是折衷和预备方案。 另外,在长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中,葛洲坝工程是三峡工程的航运反调节梯级,修建三峡工程就需要修建葛洲坝工程。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航运来说,三峡水电站在枯水期担负电网调峰任务时,发电与不发电时的下泄流量变化较大,下游将产生不稳定流,一天24小时内的水位变幅也较大,对船舶航行和港口停泊条件不利,因此,必须利用葛洲坝水库进行反调节。第二、从经济效益上来说,从三峡的三斗坪到葛洲坝之间,尚有27米水位落差可以用来发电,可发电150多亿千瓦时,效益十分可观。 因此,这段不足38公里的长江上,出现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也就不足为奇了,是充分经过专家论证的!且有着重要的航运作用和经济价值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