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321 叛逆者321
居无定所,情有所托,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关注数: 77 粉丝数: 190 发帖数: 3,989 关注贴吧数: 11
不作死,就不会死 不作死,就不会死 蔡志同 2020年,对我们来说,似乎注定了要度过一个真正的鼠年。 一场瘟疫,如上帝撒下的阴霾,轻轻击碎了所有人安定祥和的春节梦。 各种的彷徨,各种的揪心,各种无奈,各种感动… 2003年的非典,如鬼压床般的梦魇,在过去了十多年以后,依然挥之不去。我们曾经的自以为是,在与瘟疫的抗争中,总是那样的力不从心。 幸运的是,那次的非典饶恕了人类。 十七年后,悲剧重演,罪魁祸首依然没有离开一个“吃”字。在这出看似偶然的黑色幽默中,其实充满了太多的必然。天灾的背后,往往是人祸在起主导作用 在天长地久的大自然中,昙花一现的我们,常常为自己能爬到食物链顶端而自豪不已。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桌上佳肴。 然而对于警告置若罔闻后的贪婪和自私,即是对犯罪付诸了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高估了自己的智商,总觉得一切都可以征服和改变。但是在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中,我们充其量只是一枚小小的棋子,只要维系平衡的临界值发生轻微改变,在生物链最末端的病毒面前,貌似强悍的人类简直脆弱的不堪一击。 现在十四亿人宅在家里,与其说是为祖国做贡献,倒不如认为是在逃避买单,必定这个单贵的离谱了。 每天早上,增长的病例数字就像妖魔手里的念珠,随时挑逗着人们的恐惧。 雾霾何时散尽?没有答案。 痛定思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宿敌,远非SARS一族,黑暗森林中,我们的隐蔽指数已几近归零。 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植被破坏,病毒泛滥,淡水减少,各种资源濒临枯竭…… 而当我们被动的应对每一个灾难时,总会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是杯水车薪。 问题是,我们总是在以自己的聪明,试图打乱上帝精心设置的一个编程。 问题是,我们的力量太渺小了。 炎热的夏天,消暑的西瓜熟了,干燥的秋季,润肺的橘子熟了,万物应季,大道自然,倒行逆施,你不得病,那就一定是上帝病了 美丽的蓝色星球,千万年的优胜劣汰,缔造了生物的多样性,要想生存,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和平共处才是王道 不作死,就不会死
兰花香里品学兰 《兰花草》读后感 在我少的可怜的藏书中,有一本封面设计清新淡雅的《兰花草》,它是漳县文化馆的李雪兰赠送给我的。 我和雪兰的友谊,源于彼此对文字的爱好,所以在她的第三部文集出版后,我第一时间看到了《兰花草》。但作为一个文化层次很低的农民,对它的俗雅优劣真的不敢妄言。那样会笑掉别人的大牙。可有些话憋在心理着实有点不吐不快,那么下面的这些杂乱无章的文字,就算是一个普通读者对《兰花草》的读后感吧。 我一直认为,文章这种事,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拿一个喜欢甜饮的人来说,如果仅凭是否加糖来介定味道的好坏,未免显得有点武断和草率了。雪兰的作品,没有华丽的文字堆积、没有高雅的艺术装饰,然而正是这种不加糖的饮料,正如一杯浓香四溢的清茶,常常让我在静静地品尝过程中心驰神往,不能自己。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真,那就是善与爱。在中国古老的孔孟思想中,它们就成了核心的组成部分。而雪兰的作品,似乎在刻意传承和宏扬这一传统文化,她甚至将这种元素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兰花草》中,我发现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那就是“爱”。她爱亲人、爱朋友、爱事业、爱家乡……正是生命中这种本性的不段复苏,才有了诸多的灵感自雪兰的笔端源源不段的流出。她的思想之所以永远那样鲜活而年轻,正在因为她找到了生命中闪光而可贵的精华。仅凭这一点,我坚信,她的创作思维永远不会枯竭。 当我被《兰花草》那份浓浓的“爱”陶醉的时候,却发现雪兰忽略了另一种“爱”,那就是对“钱”的热爱。在这个铜臭糜天的时代,“钱不是万能、没钱却万万不能”成为最基本的处世哲学,于是有很多所谓的作家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中终于奈不得寂寞和贫穷而迷失了方向。原本神圣的笔,为了迎合低级趣味,哗众取宠、不痛不痒。更有眼光者为市场需求,斯文扫地,甘愿开辟裤裆文化,令人作呕。文字失去了原有的使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可是在品读《兰花草》时,我们感受到的只有一股圣洁而淡雅的馨香。在这片没有世俗浊流污染的净土上,心灵一次次受到真善美的洗礼。从而使我们在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找到了生命中真正需要的能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作家像雪兰一样依然坚持着这种难能可贵的写作风格呢? 在我的想象中,作家就是清贫的代名词,因为精神与物质不可能双重富有。这也符合古语中“鱼与~掌不可兼得”的逻辑思维。我听说过有“日进斗金”的网络写手,却没听说过有“不接地气”的伟大作家。办公室里的纸上操戈,可以编写出一些爱恨情仇的武侠故事,但如果创造出人类生命中真正所需的精神食粮,不去人民大众中挖掘和寻找,断不可能轻易得到。 就雪兰而言,一个在山里出生、市井小贩的吆喝声中长大的人,特殊的生活阅历使她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而使她可以通过这对心灵的窗口,不断认识和解读着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在她的眼中,爱憎分名;在她的笔下,惩恶扬善。小的方面来说,这是作人的底线,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一个时代赋予一个作家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应该肯定的,雪兰在这方面作的很好。 当然,在《兰花草》中,也许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这一点可以在雪兰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完善,从而走向成熟。总之,人无完人、瑕不掩玉,相信在爱的陪伴中,雪兰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金戈铁马汪世显 读盐川贴《汪世显诗一首》有感,下面这是原诗: 拥骑南来春正浓,鞭梢轻拂杏花红,绿林战退千山月,细柳橫拖一巷风,玉勒有时闲骏马,绵绦无力挂雕弓,六军休动三衙鼓,梦在荷溏春思中 公园1237年,秦岭山脚下的某个小镇上,花红柳绿,春意盎然。微风轻拂着刚刚吐翠的新柳,迎接着一群凯旋而归的将士们。昔日威武雄壮的战马,此时以卸去玉勒马鞍,悠闲的啃吃着返青的嫩草,远离疆场的士兵们,在结束了披星戴月的艰辛后,此时也许还沉醉在亲人团聚和憧憬未来的美梦当中呢!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祥和、美好…… 这是一副静态的水墨写意,传神的笔法再一次唤醒了处在战乱蹂躏中的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而勾勒这副画的不是什么丹青妙手,正是我们漳县人几乎家喻户晓的一代枭雄——陇右王汪世显。 元代相对于中国其他朝代,历史记载比较粗略。我们对陇右王的了解仅限于《元史.列传》中的不多文字。只知道他运筹帷幄、英勇过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帅才,出道以来,几乎屡战屡捷,1234年金亡后归顺元朝,由于战功卓著,成为巩固西北政权的核心力量,名传千古的“三王十国公”更是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家族传奇。 让我们又回到1237年春天,刚刚迈入不惑的汪世显,正值人生和事业的巅峰时期,累累战果,也为他雄居一方鉴定了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感情的迸发也就水到渠成。“鞭梢轻拂杏花红”,那份悠然自得是来自一份内心的宁静,更是来自一份长期积淀的沉稳与自信。 整首诗的背后,除了扑面而来的战争胜利带来的欣喜外,作者并未影射出丁点解甲归田或铸剑为犁的意愿,也许在多少年的血雨腥风中,残酷的现实早以将他锻造成了一名合格的军人,马革裹尸成了他无怨无悔的最终选择。但无论如何,一个“整天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在战争的间隙里,能有这样一种闲情逸致,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情态吧!
有感于拉麻花儿会 有感于拉麻花儿会 今天,一年一度的拉麻六月六会儿盛会就要告一段落,与往年相比,不论从规模、阵容、时间和热闹程度等各个方面来说,堪称史无前例,这些劳动成果,都应该归功于拉麻花儿协会全体成员一直以来不懈的努力与奔波。他们这种为家乡繁荣无私付出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倡导。 但是在一张张笑脸背后,有一个群体略显沮丧,那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由于今年经济普遍萧条,人们的购物积极性不比往年,再加上天气状况不佳,效益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在这种无法更改的客观因素的背后,还存在一种普遍抱怨的人为的主观因素,那就是摊位费电费收取偏高。 大凡拉麻人,都知道今年在石崖寺复建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除去拉麻人和所有热心人士的捐款,收支依然严重失衡。但是把收取高昂的摊位费作为摆平这种赤字的一种方式,笔者觉得不太明智。甚至有些杀鸡取蛋或饮鸩止渴的嫌疑。 我们不是要申请成立龙头山旅游区吗?我们不是想为家乡招商引资,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吗?没有商贾的介入,没有众人的口碑,我们拿什么去做发展的资本呢?生意人是最精明的,既然不存在共赢,他们不可能无休止的去做赔本的广告。那么对于以后乏人问津的旅游区,能有多高的存在价值? 很有必要讲一则故事:联合国成立之初,安理会大厦成为所有地产开发商垂涎欲滴的肥肉,却有一位傻子将自己空间中的一块无偿提供给了联合国,恰恰是这种常人看来荒唐的抉择,却成就了这位傻子的财富梦想。当所有开发商看着安理会大厦周围的荒地在一夜之间身价翻了几十倍时,终于读懂了傻子的经营之道。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们的思维半径有多长,空间就有多大;我们的头脑思索多深,路就有多远。那位傻子的高明之处就是比别人想的深了点,看的远了点,仅此而已! 凡事都应尊从循序渐进的原则,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在条件容许的范围之内,是否可以考虑适当降低预设的门槛?让所有的生意人笑着而来,笑着离去,这种看似亏本的买卖,其实会赚来一笔意想不到的隐形资产。对于这种抛出芝麻,收来西瓜的经营理念,何不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呢? 愿我们花儿协会的全体成员共同商讨,推陈出新,改革完善,稳步发展,把我们的拉麻花儿会打造成一个集花儿、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基地。 作为一个拉麻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一个新世纪的新拉麻。
山中行 山中行 寒暑移节,步履匆匆,多有俗务纷繁,犹觉心力憔悴,未老先衰。所幸偷得半日清闲,遂打点行囊,欲山中小静。 沿羊肠小道徒步二三里,入一峡谷地带,峭壁千仞、巉岩比肩,环视周遭,无有出口,偶有鸟声鸣啭,风声和弦,恰是一杯琼浆玉液,顿觉心旷神怡,令人陶醉。 谷底乱石错纵,绿苔密布。溪水潺湲,斗折蛇形于地衣植物之床。悄无声息,一路向前。石上碧草含露,小花斗艳,独不见群蝶戏嘻、蜜蜂追逐,仰视一线蓝天,竟不知金乌置于何处。 逆流而上,移步换景中,眼前豁然开朗。阳面野坰,千年古柏形态各异、攀根错节于崖畔之上,阴面杜鹃吐翠、新柳泛黄,侧耳良久,除却天籁,唯余阳光砸地之声。置身壶天日月,顿觉凡尘尽落、六根清静,遂信手折得一枝为伞,凉意轻抚,精神倍增。 继河床而上,渐闻水声愈响。蓦的一滩清水挡步,碧绿见底。遂蹲其畔,欲解垂涎。未急小饮,但见一个自己捷足先登,蓬头垢面,不胜狼狈。心悸之余,投一石块,波光粼粼中,吾亦扭曲变形。于是苦笑,当年太子归隐,亦如我般颓废潦倒?大天世界,我等蝼蚁之辈,俗务锁身,本与超脱无缘。是修为太浅?还是尘缘太深? 滩侧,一青石,卧于其上,倍感愜洽。其时盼有一壶陈酿,青石为桌,与太子共饮,放牧群峰、谈经论道,岂不快哉?恍惚间,宇宙一片淡蓝,继而吾化作一只鸟儿…… 良久,电话铃声想起,那头远道求学之女儿言曰:染囊羞涩,弹尽粮绝”,呜呼,悲哉!
读贾剑锋先生《走近露骨山》有感 妙手文章 与山同高 古今为文者,或直抒胸意、或托物言志,故大千世界,风华雪月,别之于作者慧眼,各呈异彩。如兰之淡雅、荷之清香,脍炙人口,流芳于世。 余本露骨耕夫,荷锄之暇,喜阅文字,尤以述露骨华文者为甚。然纵观古今,作品扬扬大观,各有千秋。读毕多有浅尝辄止、火候欠佳之憾。今阅《金钟文史》,偶逢贾剑锋先生“走近露骨山”,眼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斯意斯境,赞之以“与露骨齐高”,绝非溢美过奖。 余观乎行文之秒,可三美囊括,其一“意境”之美。作者才如泉涌,力透纸背,笔之所及,独压群芳。其独具慧眼之发现、独辟蹊径之思考,独运匠心之表达,超于写景,超于自我。佛家云:景为心造。然贾君笔下,有心向佛,却无意写景,行文之初,顿将立意跃升。继之文风超凡脱俗,久觅之景亦为精神乃至灵魂之归宿也。遂山以非山,何来景观?苦苦寻觅,实为一种精神寄托与夙愿矣!此等“境界”,实非“妙手偶得”,阅历、修养及驾驭文字之能力不及,焉能具次修为乎? 其二,表达之美也。凡涉猎露骨山之文字,多以赞其高奇峻险,移步换景之游记为佳,然笔者不步后尘,别开僧面,寄意识之流动,娓娓道来。看似写景,实为仰慕露骨山之高度,继而滋生“超越”之冲动。怎奈滚滚红尘,俗务绊脚,终无力登峰造极。作者笔之所及,除缺应景,以触及生命本源之探索。 其三,收笔之美也。举目文坛,凡上乘之作,皆若陈酿佳茗,饮毕余味悠长、久久难忘。而贾君之收尾岂有外乎?“走进”与“走近”,一字之差,意别千里,次等点睛之笔,非大家难以驾驭。而此等佳作,我辈安敢妄论,激动之余,仅此数语,愿为同道徒增茶余之笑尔! 2016.3.18
呜呼!追星族 追星族(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时下的年轻人,除了男的玩网游,女的看韩剧外,都是青一色的追星族,繁如牛毛的歌星影星,少男少女们会如数家珍一个不落。 想想我们的少年时代,也有自己的偶像,为民族尊严 捐躯的黄继光、董存瑞,令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歌曲,但在那个年代,除了内心里由衷的虔诚崇拜以外,没有现在年轻人的那份狂热与盲目。 我承认,自己的许多思想有点守旧,所以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彻底否定时下的“追星热”。因为像周杰伦那样令人佩服的实力派歌星也大有人在。但在网络时代,一个道德败坏的妓女,一夜之前也可以被炒作成爆红的明星。这样在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明星市场上,盲目的崇拜是不是一种无知和愚昧呢? 某歌星开演唱会,当电源出现意外故障时,观众们才发现她在假唱,我们姑且不说职业操守、人格道德,也把粉丝们的期待抛在脑后,单是那种不负责任的心态,难道不令人做呕吗? 某影星在做禁毒的形象大使时,曾在电视屏幕前冠冕堂皇。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足可以感动上帝,熟不知,当时他早以染上毒隐。他是在愚弄自己,还是在欺骗别人? 前段时间,有个吧友发了一个汪东兴先生逝世的贴子,跟贴者廖廖无几。于是我想,假如给某歌星编一段绯闻或是离婚生孩子之类的话题,我们的贴吧会不会热闹一番呢。 呜呼!也许是我病了,也许是这个社会病了,反正病的不轻了。
兰花香里品雪兰 兰花香里品雪兰 在我少的可怜的藏书中,有一本封面设计清新淡雅的《兰花草》,它是漳县文化馆的李雪兰赠送给我的。 我和雪兰的友谊,源于彼此对文字的爱好,所以在她的第三部文集出版后,我第一时间看到了《兰花草》。但作为一个文化层次很低的农民,对它的俗雅优劣真的不敢妄言。那样会笑掉别人的大牙。可有些话憋在心理着实有点不吐不快,那么下面的这些杂乱无章的文字,就算是一个普通读者对《兰花草》的读后感吧。 我一直认为,文章这种事,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拿一个喜欢甜饮的人来说,如果仅凭是否加糖来介定味道的好坏,未免显得有点武断和草率了。雪兰的作品,没有华丽的文字堆积、没有高雅的艺术装饰,然而正是这种不加糖的饮料,正如一杯浓香四溢的清茶,常常让我在静静地品尝过程中心驰神往,不能自己。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真,那就是善与爱。在中国古老的孔孟思想中,它们就成了核心的组成部分。而雪兰的作品,似乎在刻意传承和宏扬这一传统文化,她甚至将这种元素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兰花草》中,我发现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那就是“爱”。她爱亲人、爱朋友、爱事业、爱家乡……正是生命中这种本性的不段复苏,才有了诸多的灵感自雪兰的笔端源源不段的流出。她的思想之所以永远那样鲜活而年轻,正在因为她找到了生命中闪光而可贵的精华。仅凭这一点,我坚信,她的创作思维永远不会枯竭。 当我被《兰花草》那份浓浓的“爱”陶醉的时候,却发现雪兰忽略了另一种“爱”,那就是对“钱”的热爱。在这个铜臭糜天的时代,“钱不是万能、没钱却万万不能”成为最基本的处世哲学,于是有很多所谓的作家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中终于奈不得寂寞和贫穷而迷失了方向。原本神圣的笔,为了迎合低级趣味,哗众取宠、不痛不痒。更有眼光者为市场需求,斯文扫地,甘愿开辟裤裆文化,令人作呕。文字失去了原有的使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可是在品读《兰花草》时,我们感受到的只有一股圣洁而淡雅的馨香。在这片没有世俗浊流污染的净土上,心灵一次次受到真善美的洗礼。从而使我们在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找到了生命中真正需要的能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作家像雪兰一样依然坚持着这种难能可贵的写作风格呢? 在我的想象中,作家就是清贫的代名词,因为精神与物质不可能双重富有。这也符合古语中“鱼与~掌不可兼得”的逻辑思维。我听说过有“日进斗金”的网络写手,却没听说过有“不接地气”的伟大作家。办公室里的纸上操戈,可以编写出一些爱恨情仇的武侠故事,但如果创造出人类生命中真正所需的精神食粮,不去人民大众中挖掘和寻找,断不可能轻易得到。 就雪兰而言,一个在山里出生、市井小贩的吆喝声中长大的人,特殊的生活阅历使她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而使她可以通过这对心灵的窗口,不断认识和解读着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在她的眼中,爱憎分名;在她的笔下,惩恶扬善。小的方面来说,这是作人的底线,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一个时代赋予一个作家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应该肯定的,雪兰在这方面作的很好。 当然,在《兰花草》中,也许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这一点可以在雪兰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完善,从而走向成熟。总之,人无完人、瑕不掩玉,相信在爱的陪伴中,雪兰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打工日记一则 前天吃晚饭时,老板通知大家,明天有军区大领导来工地视察,全体人员休班一天。当时我就纳闷,领导视察工作,为啥就不让民工们上班呢? 吃罢晚饭,公司大佬亲临工地,百十号人统统加班,无非就是打扫垃圾,清理现场之类的应付工作。直到把红地毯铺到大门口时,已经是凌晨一点了。 难得一个自然醒,当我十点钟走出宿舍门时,院子里依然静悄悄地,硕大的工地上只有几个公司的喽落来回度步,其中一个见我便马上走过来说,别乱跑,待在屋里去,于是我想,多大的领导啊,闹的这样庄重。 就这样不能出门、不能喧哗的押到下午四点钟,门口的红地毯上,大人物始终没有出现。等到的却是老板的又一道圣旨:领导太忙来不了了,明天继续休息。在民工们的一片抱怨声中,一天的日子就这样结束了。 今天的情况跟昨天几乎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好像又多了几个四处巡逻的人,直到下午两点钟,尽管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但我反正是憋不住了,于是趁巡逻的人不注意,偷偷地溜到了二楼的一个阳台上。 可偏偏就在这时,有八辆迷彩色的越野车依次停在了工地的大门口前,紧接着车上下来了二十多个全副武装的军人,其中一个倒有点特别:他穿的不是将军尼制服,戴的也不是大盖帽,从头到脚却是青一色的迷彩装。而且在他的左右,始终有两个荷枪的卫兵,我初步确定这个就是大人物了。 为了防止自己免得被别人当作特务而发现,我找了个比较隐蔽的地方,然后开始俯瞰对面的一切。 只见那位领导抬头看了看即将完工的大楼,然后看样子是嘘出了一口高雅的二氧化碳,至于说了些什么我是没有听到,但从公司领导点头呵腰的姿势来看,他说的话应该很对很对,但我可以很有把握的断言,直到他转身踏进车里时,说过的话加起来不超过三句。视察工作从开始到结束,耗时不到五分钟。这使我彻底理解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真正含义。 几乎于此同时,各个宿舍里的哥们儿象如蒙大赦的囚犯一样,跑到了院子中,我也飞快的跑下楼,但是当我跑出大门时,就连越野车喷出的汽油味都闻不到了,转身看着欢迎某某视察的横幅时,不觉一阵苦笑:尊敬的领导啊!你的这次视察,说了三句话,耗时五分钟,可对我们每个民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六百元啊!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