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遥o 梦遥o
千里东风一梦遥
关注数: 54 粉丝数: 197 发帖数: 14,468 关注贴吧数: 12
玉簟秋·迭字连环诗 玉玉 簟簟 秋秋 时时 抱抱 忧忧 堪堪 比比 玻玻 璃璃 月月 满满 楼楼 黄黄 叶叶 紫紫 鹃鹃 啼啼 若若 溪溪 子子 夜夜 清清 歌歌 起起 水水 西西 一一 片片 碧碧 莲莲 花花 影影 斜斜 白白 石石 木木 樨樨 老老 紫紫 芽芽 垂垂 死死 月月 明明 中中 夜夜 风风 满满 树树 花花 飞飞 尽尽 残残 红红 败败 绿绿 不不 堪堪 看看 佩佩 兰兰 一一 簇簇 暗暗 香香 夜夜 气气 寒寒 萧萧 疏疏 意意 孤孤 情情 何何 以以 寄寄 江江 南南 风风 景景 秋秋 来来 异异 当当 时时 笑笑 折折 牡牡 丹丹 枝枝 叶叶 动动 花花 摇摇 醉醉 赋赋 诗诗 千千 首首 一一 壶壶 桑桑 落落 酒酒 芬芬 芳芳 人人 倚倚 宫宫 墙墙 柳柳 色色 非非 故故 日日 物物 华华 违违 我我 去去 武武 陵陵 不不 复复 归归 渔渔 父父 已已 迷迷 芳芳 草草 路路 漫漫 漫漫 秋秋 思思 无无 穷穷 数数 不不 尽尽 萧萧 萧萧 黄黄 叶叶 陨陨 西西 风风 过过 雁雁 声声 声声 紧紧 断断 肠肠 诗诗 客客 远远 怀怀 乡乡 万万 里里 一一 影影 萧萧 然然 逝逝 尘尘 世世 熙熙 以以 目目 观观 心心 曳曳 玉簟秋,玉簟秋时时抱忧。 抱忧堪比玻璃月,堪比玻璃月满楼。 满楼黄叶紫鹃啼,黄叶紫鹃啼若溪。 若溪子夜悲歌起,子夜悲歌起水西。 水西一片碧莲花,一片碧莲花影斜。 影斜白石木樨老,白石木樨老紫芽。 紫芽垂死月明中,垂死月明中夜风。 夜风满树花飞尽,满树花飞尽残红。 残红败绿不堪看,败绿不堪看佩兰。 佩兰一簇暗香夜,一簇暗香夜气寒。 气寒萧,萧疏意,疏意孤情何以寄。 孤情何以寄江南,江南风景秋来异。 风景秋来异当时,当时笑折牡丹枝。 笑折牡丹枝叶动,叶动花摇醉赋诗。 花摇醉赋诗千首,千首一壶桑落酒。 一壶桑落酒芬芳,芬芳人倚宫墙柳。 人倚宫墙柳色非,色非故日物华违。 故日物华违我去,我去武陵不复归。 武陵不复归渔父,渔父已迷芳草路。 已迷芳草路漫漫,漫漫秋思无穷数。 秋思无穷数不尽,不尽萧萧黄叶陨。 萧萧黄叶陨西风,西风过雁声声紧。 过雁声声紧断肠,断肠诗客远怀乡。 诗客远怀乡万里,万里一影萧然逝。 一影萧然逝尘世。 尘世熙熙以目观,以目观心心曳曳。
何永康:晚明散文家、史学家张岱   这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农民战争的风暴摧毁了腐朽的朱明王朝,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清帝国建立,封建制度正用文化专制主义配合铁蹄、刀剑和镣铐来延缓自己的没落和衰微。到处是苦闷、镑徨和幻灭,到处也有抗争和求索的思想火星在迸射……   在浙江剡溪流域的一个山村中,一位五十开外的学者正在“遥思往事”,“一一忏悔”①,写他的“忏悔录”。剡溪的湖山月影是美好的,他无暇顾及,每当“鸡鸣枕上,夜气方回”②,更是思绪翻腾,倍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③。   这位“大梦将寤”,无路可走,“饥饿之余,好弄笔墨”④的学者,便是晚明散文家、史学家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晚年号六休居士⑤,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8月25日,约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之前去世。   张岱原籍四川,出身于累代仕宦之家。高祖张天复,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吏、兵二部,视全楚学政,后调云南臬副。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65)进士,先后做过兵部主事、山东主考、南都刑部、贵州主考、广西参议、福建副臬。父张耀芳,几番就试皆不售,天启四年(1624)以副榜贡谒选,授鲁藩长史⑥。这是一个并不很阔气的封建世家,但祖上的余荫和家私已颇够张岱受用的了。如今,“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⑦,这不能不令他回首往事,顿生“隔世”之感。他坦率地承认:“少为纨绔子弟,极好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⑧这一种严肃冷峻的自我剖析与忏悔,实在不可多得。一方面,在历史动荡的电闪雷鸣中照察自我,鞭挞既往;一方面,又深感自己一无所长,擎天无力,痛切地审视自己的现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⑨   这当然是一种愤激之辞。胸中有块垒,哪能不吐?他有自己的武器,那就是手中的笔。比他稍晚些年月的曹雪芹,在反思与忏悔的时候,留下了血泪斑斑的小说巨制《红楼梦》;张岱寄希望于散文,用“梦忆”、“梦寻”来追念乡土和故国,留下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琅嬛文集》中的许多散文篇章。这些文字,记录了晚明社会生活的种种琐事,包括西湖的许多掌故,篇幅短小,内涵极丰,戚而能谐,歌哭同声,旧梦中微露新梦的曙色,轻松中含蕴着寒冰下的艰涩与呜咽。《梦忆序》说得何等深沉:“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伍崇曜跋《陶庵梦忆》亦指出:“昔孟元老撰《梦华录》,吴自牧撰《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兹编实与之同。”斯言中的。   张岱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交接过许多朋友,“大江以南,凡黄冠、剑客、缁衣、伶工,毕聚其庐”,“以故斗鸡、臂鹰、六博、蹴踘、弹琴、劈阮诸技”无所不为⑩。如此阅历,为他的散文开拓了广阔的题材园地。从文学素养上看,张岱自幼读书“遵大父(张汝霖)教,不读朱注”,强调“或一年,或二年,或读他书,或听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忽于此书有悟”⑾,所以,他的书读得很活,才思相当敏捷,常有“石火电光,忽然灼露”⑿。他曾经不无得意地讲过一个小故事:六岁时,祖父张汝霖带他去见云间陈眉公,此公曾接受汝霖赠与的一头角鹿,常常竹冠羽衣,骑鹿往来于长堤深柳之下,见者啧啧称为“谪仙”。这一回,眉公对汝霖说:“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因指屏上《李白骑鲸图》说:“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不假思索地对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赞道:“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⒀如此聪颖的张岱,一旦在饱经沧桑离乱之后,驾驭他亲闻亲睹的那些纷纭杂沓的生活素材,其创作的凝聚力是可想而知的了。故《陶庵梦忆》原序云:“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
乍暖还寒,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惊蛰时节,蛰虫惊而出走矣。 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大地回春,进入仲春时节的惊蛰,桃红梨白莺鸣燕来,姹紫嫣红三春晖,收于绫罗一卷。 友禅是在布料上进行染色的传统技法,原本是使用淀粉或米制成的防染剂,进行手工描绘,染色成形后呈现出缤纷色彩的染色技术,而今使用型染或者数码印刷的类似技法样式,亦都被统称作友禅,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染色技法之一。在白色绢布上进行绘画后染色,常用于表现传统和服的多彩图案。尤其擅长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动植物、风景等。自从外国传入了鲜艳多彩的化学染料后、色彩愈加丰富起来。 友禅的名称来源于始创者江户时代的扇绘师“宫崎友禅斋”,于京都创作出友禅染后命名为“京友禅”,随后又将这一技法带到了加贺藩(今,石川县)的金泽地区,并发展形成有别于京都的独自样式,成为“加贺友禅”。到了明治时代,广濑治助依据“捺染”技术,创立出的“型纸友禅”进一步拓宽了友禅染色的技法范围。在一匹布面上进行多彩多样的染色在世界上也十分罕有,以线绘纹样被称作“友禅模样”。当时设计纹样的是日本画的画师,因而喜好日常绘画所用的日本画颜料“青黛”、“艳红”之类的传统自然色彩,直至1856年化学染料的诞生,带来色彩的多元化,本已华美的少女及未婚女性穿着的长袖和服“振袖”,与刺绣、金彩并用亦变的更加斑斓起来。友禅的染色技术由工序诸多的手绘依次完成,多分为艺术家独立创作与分业制作两种模式。艺术家的创作显而易见的是独立完成全部流程工序,相比之下分业制的情况比较特殊。染色工房的职人会先从历代积累下来的资料中选取图案参考,随后开始草稿描绘。将从“大帽子花”中提取的青花色素用作颜料,进行初绘,因青花色素易溶于水,可使在正式染色时布面不留下草稿的痕迹,因而不受到影响。接下来就要正式描绘图案了,在已画好的纹样上,用米或阿拉伯树胶等此类制成的糊状防染剂,沿着纹样轮廓进行精心细致的描绘。此时常使用纸卷制成的自制工具,前端镶有真鍮金属片,勾线细微慎密可是需要相当的娴熟技艺不可。勾画的线被称作“糸目”,染色完成后的图案轮廓上会呈现出纤细的白线,这也成为友禅染色的主要特征。描绘完纹样的轮廓后,用刷笔蘸染料进行染色,这道工序称作“色插”,顾名既为将色彩“插入”轮廓线的范围之中,好似我们儿时的蜡笔涂色。以前则是将蓼蓝、红花、苏木、茜草、紫草、荩草等制成的植物染料,并同介壳虫等动物性染料等自然界获取的恩惠加工使用,现在经由化学合成的染料变的越来越常见。为防止色彩间自然晕染,通常都要待一个颜色晾干后再进行另一的着色,可见靠天自然之力的工作会耗费相当多的工夫。在“色插”上色完成后,进行腾蒸用以固定色泽,80度左右的高温加热20~40分钟,蒸汽所产生的热量使自然颜料发生变化,附着固定于布面上。 完成轮廓的描绘后就要进行整块布料的染色了,将前面使用的防染剂(糊状)再次将已染好的轮廓纹样描绘覆盖,使布面露出底色需要染色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会由染色职人完成。植物染料如蓼蓝是经过发酵,会产生大量活性酶,再加上蒸、染、煮多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才可进行,春暖花开天气渐暖的时节是适宜的开始。
【转载】世界宗教简史 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企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其特点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和实体。认为这种神秘力量具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决定着人的命运与福祸,因而对之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情感心境,并形成相应的信仰体认及礼仪活动。本质上反映了人在面临支配自身的异己力量时的那种自我意识、自我感觉和自我行为,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表现为人对其自我主体、以及对这一主体与外在客体关系的沉思。因此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参与并探讨着人生的发展和意义,与人类思想文化的进程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构成密不可分。 起源和发展 宗教一词在西方语言中,一说源自拉丁语的religio,意为敬神,一说源自拉丁语religare,意为联结、再结,即“人与神的再结”。在汉字语源中则由“宗”、“教”二字合并而成,“宗”字按《说文》的解释为“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教”字原初含义则指上施下效、从学入道,表示人们对于大道的仰从。在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宗教”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佛教术语。佛教所言“宗教”专指崇奉佛陀及其弟子的教诲,其中“教”指佛陀所说,“宗”指佛陀弟子所传,“宗”是“教”的分派,二者共同构成佛教的教理。只是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进程中,人们才开始把汉语中“宗教”一词的含义与西方的宗教概念联系起来,对二者有了相同的理解。
张爱玲《爱》赏析 a 070701120 肖喻文 张爱玲原文: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爱》赏析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的散文,但却不敢多读,因为她的散文几乎都带着淡淡的忧愁,读一两篇可以宁神静气,读多了却觉得整个世界都充满荒芜,深深地触及生活,只剩透心的悲伤。 她的这篇《爱》是我最喜欢的一篇,简简单单的300多字,却字字珠玑,读《爱》,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台湾歌手奶茶的《原来你也在这里》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啊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 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赎心情 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奶茶温和的声音正好完美地诠释了张爱玲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这篇文章,《爱》是苍凉惆怅的,而《原来你也在这里》却有着温暖的曲调,奶茶用她暖暖的声音,填补了张爱玲半个世纪多的荒芜,终于圆满了这段错过后终于相聚的爱情。 《爱》总是给我一种心酸惆怅的感觉,尽管她并没有动用痛彻心扉痛心疾首这些惊天动地的词来写这个故事,这里面浅浅的哀愁的情绪却像上好的法国香水,不管离多远闻都是这个味道,若即若离,袅袅绕梁,其中的惆怅让人一两天也不得停息。这个故事想必肯定是张大小姐杜撰的,生活优裕出身豪门的她自然是不太可能有机会接触到散文里这种中下层民众的,但这篇文章却有着最高贵的华美。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这个开头比较普通,但里面却隐隐有她的影子,张爱玲本身出身也比较高贵,因此她笔下的女孩子没有一个是很贫困的,就算是一个村庄里的女子,也要生在小康之家,她不舍得让她笔下的女孩子在经济上受委屈,颇有点怜香惜玉之感,太过与被金钱所局限的女子总会少了那么一点艺术感,多了几分现实。“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一个好女孩在面对一段朦胧的邂逅之前肯定是冰清玉洁的,这样她便有了骄傲的资本,享受着被众人青睐的小小的高姿态,这也很像张爱玲的风格,遗世独立的孤傲,从小便抱着她的“天才梦”,追求与众不同的风韵,因此主角也是比较受人追捧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细腻的笔锋接着转折,顺理成章而且十分美好,这个女孩子注定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春天的晚上想象起来是十分美好的,柔和湿润的微风,也许还有星星如碎钻般镶嵌在深蓝色天鹅绒似的天空上的夜幕,远处依稀有稻子的清香和人家橙色温暖的灯火,张爱玲再给这个小院里种上一颗桃树。春天,刚好是桃花开的季节,一树的粉红花瓣纷纷扬扬在地上 ,些许还间或落在女孩子的发梢上,衣服上,溅了一院的清香,女孩穿的是月白色的衫子,本身长得又美,想来便如月中嫦娥,却比嫦娥多了一分人间的亲切。张爱玲本是喜欢鲜艳刺目的颜色的,例如她自己说的她穿了油绿的旗袍上绣着大朵中国红玫瑰的旗袍在上海的街道上走着,或是家里布置着海蓝色配着橘黄色的家具,那么引人注目。而这篇文章里的女孩子却是穿了月白色的衫子,背景是粉红色的桃花瓣。相比她的风格是很浅很清纯的,也许这就代表了她最少女的情怀,清新纯洁。是她心里最深层朦胧的梦。因此纤尘不染,超凡脱俗。
再谈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姜守鹏 东北师范大学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国内外史学界的意见基本有两种:一是靺鞨论者;二是高句丽论者。我在1980年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的文章(注:姜守鹏:《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求是学刊》,1980年第3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的观点:渤海国的主体和建国者是靺鞨人。20年来,在关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少论著,对问题的论述,明显地在深入,但是分歧至今亦然存在。我认为有必要对争论的焦点再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在争论中,持高句丽论的学者,提出的一个主要论据是以《旧唐书》为代表的某些古代文献称渤海靺鞨为高丽别种,而高丽别种就是高句丽人。比如有的学者认为:《旧唐书》“渤海传的开头写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这里所谓‘别种’,并不象动植物的种那样,除了某一种之外,还有与之相近的亚种和变种,也就是说,这并不意味着大祚荣是稍稍有别于高句丽人的某个变种。《旧唐书·东夷列传》的其他项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如‘高丽者,出自扶余的别种’,‘百济国,本亦扶余之别种’,‘铁勒,本匈奴别种’,‘室韦者,契丹之别种也’,‘,匈奴之别种’等等。今天的历史学证明,这个所谓的别种,并不是什么别的种族,而是同一种族。高句丽就是扶余族,而不是它的什么变种,同样,大祚荣也就是高句丽人。”(注:朴时亨:《为了渤海史的研究》,《历史科学》,1962年第1期。) 有的学者认为:“别种有时指后裔,这是第一种用例,‘鲜卑东胡之别种’便是一例。鲜卑族与乌桓族都是东胡族为匈奴所破之后,其余众分别集聚而成的,此时,原来称作东胡的族属已不复存在。‘铁勒匈奴之别种’也是同样的意思。第二种是将高句丽称作扶余别种的类型。此时的别种,对于某一作为基准的本族而言,是支派、别派,或者指与嫡系相对的旁系集团。假如中国人以为并存的两个集团有别种关系,这就意味着二者在族系上是同种,而且表明二者不仅有共性,同时还有若干差异。”“这就意味着他(指大祚荣)很可能是居住在粟末水流域边境地带的高句丽人,即‘高丽别种’。”(注:卢泰敦:《渤海的居民构成和族源》,历史学会编《韩国古代的国家和社会》,1985年版。)
【诗词】中国最美的情诗整理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玻璃简史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确切发明地尚无定论,据考古和玻璃历史研究成果判断,玻璃的发源地应该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在地中东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埃及是一个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奥秘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 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然而,这段时期中东地区的玻璃工艺还在继续发展。叙利亚工匠把银盐注入玻璃溶液,炼出了有金属光泽的玻璃。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是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 到了11世纪,德国发明了手工吹筒法。就是把玻璃液吹成圆筒型,在玻璃仍热时切开、摊平,形成最初的平板玻璃。这种技术后来被13世纪威尼斯工匠继承。从那以后,玻璃开始被用在建筑物的窗户上,最典型的就是中世纪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不过,那个时候玻璃很贵,只有非常有钱的人才用得起。 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威尼斯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是15世纪到16世纪,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逃离海岛,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13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皿,被称为“森林玻璃”。典型作品是一种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边缘。到16世纪,上端边缘向上伸展,形成小碗。这种式样延续至今,被称为“莱茵玻璃酒杯”。 17世纪,欧洲的玻璃工业发展迅速,法国已经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英国人发明了两项最重要的技术:一是铅玻璃生产技术;二是熔化技术的革新,燃料由木材变为煤炭,并使用闭口坩埚。此外,瑞士人狄南还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 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了路布兰制碱法。19世纪又发明了氨碱制造纯碱,使过去依靠天然碱和烧木制灰法的状态得到彻底的改变。当时在教堂的窗户上已经陆续使用玻璃。 20世纪初出现了机械吹筒法,可以将玻璃液吹成直径0.5m,长2m的圆筒,制成玻璃的面积比手工吹筒法增大许多。仅仅过了20年又相继发明了“平拉法”、“压延法”、“有槽垂直引上法”、 “无槽垂直引上法”,“旭法”,平板玻璃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获得很大的提高。当时的平板玻璃除了用于住宅采光外,经过磨光后还用于汽车、制镜。 1952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开始研究浮法工艺,1959年向世界宣布研制成功,1962年建成第一条生产线。随后一些玻璃公司也对浮法工艺进行了研究开发,最终形成目前并存的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和中国浮法三大浮法工艺。 浮法是目前生产平板玻璃的主体工艺。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之伊朗文明的发展 作者:汝信 一、稚利安部落的迁入 公元前两千纪,伊朗和印度境内开始出现印欧语系的印度伊阴语居民。这些居民通常称为雅利安人,这是因为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的缘故。稚利安人本意为“高尚的人梦或“贵族”.最初大概是部落首领的称号。根据现有资料,公元前3千纪中期他们仍然是一个部落共同体。双方不但称呼相同,语言相近,而且在社会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公元前2千纪中期,雅利安部落共同体开始解体。一些部落经伊朗 高原进入印度,这就是印度雅利安人。另外一些部落继续留在伊朗,他们仍然称为雅利安人。伊朗人即雅利安人的异译。现代伊朗国名就得名于雅利安人,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 伊朗部落进入伊朗高原的时间,大致在伊朗青铜时代结束、铁器时代开始之际(约公元前1300年),他们可能是分成几批,逐渐进人伊朗高原的。整个迁徙过程比较和缓,持续几百年之久。 伊朗部落进入伊朗高原的路线,学术界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一般认为他们可能是从欧亚大草原经高加索地区进入伊朗,或先进入中亚,再由中亚进入伊朗;或者同时从高加索和中亚地区进入伊朗高原的。俄国学者通常把伊朗部落分为东、西两大支。他们认为东伊朗部落从中亚南迁时间在公元前2干纪中期之前。迁徙的主要路线是捷詹河一赫里河谷地(今土库曼、阿富汗与伊朗交界地区〕之间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比较平坦。宜子农牧业居民 活动。但也有些伊朗语部落(A特人、花喇子模人、西徐亚人和塞种部落)仍然留在原先居住的地区,没有进人伊朗高原。西伊朗部落(米底、波斯等部落)并不是从中亚进入伊朗的。他们的故乡是甫俄罗斯草原,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后期经高加索地区进入伊朗.〔但也有学者认为西伊朗部落更有可能是从里海两侧的道路同时进入伊朗高原,分布在邻近的地区。 伊朗部落进入高原的初期,井不带有征服性质。相反,他们最初大多依附于当地原有统治者,为某些小王公充当骑兵,后来才逐渐夺取政权,建立自已的国家.同时,伊朗人开始同化当地土著居民。这种同化在莱些地区出现较早,而且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在伊朗部落中,最强大的是米底和波斯部落。公元前843年,亚述王沙勒马耶沙三世(Shalmaneser“)远征乌尔米耶湖南部,洗劫了当地某个名叫Parsua的地区,学术界通常认为Parsua就是波斯。这是波斯第一次见于文字记载。公元前834年,他收到波斯27位“国王”(部落首领或城市国家的国王)的贡欺,并和米底部落发生战争。公元前8世纪末,波斯部落开始南迁。他们先后在苏莱受尼亚和扎格罗斯山东南部地区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来占领了埃兰东部安善地区。这里后来就因为波斯人而称为波斯,成为波斯人的第二故乡。 根据资料记载,伊朗部落大迁徙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形成宗法奴隶制关系。他们是比较发达的、定居的农牧业居民,掌握了冶铁、犁耕、养马、骑马和驾车技术,但带有农牧业部落的流动性。在长期的迁徒过程中,他们将养马技术传给了各地居民,像印度稚利安人一样,古代伊朗居民也存在种姓〔等级)制度.伊朗最早的3个种姓是祭司、武士和农牧民。祭司在种姓制度中名列首位,但其实际地位却在武士之下。他们的职责主要是 维护宗教伦理和法律,充当统治者的谋士和精神导师.国王出自武士种姓,拥有很大权力,农牧民种姓则是普通公民或奴隶主.种姓制度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分化,有利于阶级社会的形成。部落的观念早已存在.但它并不是政治组织的基础.当时起主耍作用的是地域单位“省”和“国”,其统治者又是大祭司和法官。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