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元贞茶社 信阳元贞茶社
茶,一片树叶而已,却包罗了人间万象。
关注数: 536 粉丝数: 1,137 发帖数: 6,351 关注贴吧数: 53
华夏第一茶社 元贞茶社 信阳八大茶社 /黄执优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唐时茶叶被列为贡品,进献朝廷。宋时苏东坡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明末,因茶税过重,又遭匪劫,遂砍伐殆尽。但在茶农辛勤培育下,终于能代代相传下来,并不断改进栽培、采制技术。晚清以来,茶业复苏,风格独特的“信阳毛尖”基本形成,闻名遐迩,成为全国名茶之一。清末明初,甘以敬(秀才)、陈雨人(翰林)、薛温伯(秀才)、蔡竹贤、王选青、刘墨香等人提倡开山种茶和垦复老茶园,集股筹资,先后在西、南部山区开荒种茶,相继建立元贞、宏济(车云)、裕申、广曾、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八大茶社。城里也相继开办专营毛尖的茶庄。1913年戴象山首建“祥记茶庄”之后,和记、恒记、车云等茶庄陆续开办。本山毛尖,十分畅销,当时还远销开封、南阳、北京、天津等地。1915年,车云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解放后,“信阳毛尖”在五十年代就被誉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而后多次荣获省、部和国家优质名茶奖。产品皆出自这些老茶社所在地的名山上。 八大茶社的创建,为古老的信阳茶区写下了不寻常的一页,为信阳茶叶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的情况呢?现按建社先后顺序分别简述如下: 元贞茶社 创建于清光绪29年(1903年),在东双河乡雷山村震雷山(今属平桥镇,下同——编者注)。震雷山位于城郊浉河南岸,海拔340米。《重修信阳县志》(1936年)记载:“山上有二石沼,其水清冽,洋溢无增减。相传有龙潜于内,人以石投下,则訇然作声,如雷震然。天将雨即有浮云笼罩,故称‘雷沼喷云’,为信阳八景之一。其双尖形如乳峰,尤为奇特(又名奶头山)。清末邑人于其麓种茶,味甚佳。上有真武庙(雷峰寺),每年三月三日香火甚盛,咸(丰)、同(治)年间人修寨避难。”浉河、东双河依山而过,山青水秀,土质肥沃,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适宜种茶。故当时甘以敬(李家寨人,秀才,热心兴办实业)与其亲戚王子模(秀才,商会会长)、彭清阁和刘墨香等人集股筹资在此创建“元贞茶社”。派人到安徽六安、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购买茶子,种茶3万余窝(约合30余亩),并从六安请来一个姓余的茶师指导生产。数年后产茶500来斤,但由于销路欠佳,生产茶叶除分送各股东和亲友外,其余积压在山,生产一时未得发展。民国时,逐步发展,茶树达6万余窝(60余亩),年产茶1600余斤,年获利合银元650元。后因战乱不安,茶园荒芜,解放时,年产茶叶仅200余斤。解放后,1954年,主管茶叶生产的省、地农业部门在此投资建立“信阳雷山茶叶试验场”,省农林厅虎兰生、信阳地区农业局蔡光云等茶叶技术干部亲临勘查,帮助规划建场。武舒金首任场长,吸收当地茶农周金友、朱道荣等五十余人,逐年开辟新茶园,兴建新厂房,国家先后调配彭中良、李明义、方培仁、黄道培等近10名茶叶专干,从事茶叶生产、科研技术指导工作。至今,茶园发展到380余亩,年产茶叶3万余斤,产值30多万元。全场干部、职工70多人。汽车公路、高压电线直通场部。白墙红瓦的生产车间和两层办公大楼掩映在一片葱绿茶园中。时值春天,姑娘们出没在园中采茶,谈笑风生,茶歌阵阵,好一派茶乡胜景。 近年来,试验场不断开辟,新式茶园实行生产、科研相结合,茶叶采制技术得到提高,丰产园的亩产达300多斤,生产出具有传统特色的毛尖,条细色翠,茸毫满披,汤绿鲜艳,清香味醇,曾参加广州国际贸易交流会,并有少量出口国外,深受好评。近十多年来,该场还开展了茶树良种培育工作,本地良种的选育和外地良种的引进试验,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水为茶之母(转 信阳毛尖吧) 信阳毛尖,绝对的好茶! 好茶,必须好水来冲泡。信阳,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出好茶,也出好水。 一杯好茶的冲泡,茶好,必是前题,好要在于,产地-必须原产地,贮存-必须合适的环境下贮存。信阳当地的水泡茶毋庸置疑,最好不过。我们北方的朋友泡茶,尽量不用自家自来水烧开来冲泡,水质硬,水垢多,有异味。条件允许的话,用上当地干净、卫生的桶装水,个人感觉矿物质水优于纯净水(毕竟家里如果喝白水,还是补些矿物质好) 水好,更要烧好,不是我在这里故弄玄虚,同样的水,不同的人,不同的烧水方式,水的口感都不是一样的。自家柴火烧的水,电磁炉烧的水,热得快烧的水,煤气烧的水以及烧水壶烧的水,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加热原理,烧热点,会使同样的水烧出细微的差距。甚至器具,烧出的水口感也有差别。不锈钢优于铝锅,而铁锅则会优于不锈钢。本人最近在研究不同的烧水器具,方式会对同一款茶所会产生的不同口感,所以在这里跟大家互相沟通,交流一下,大家不要吐槽,说我钻牛角尖啊!器具也很重要,当然,首选就是玻璃,或者陶瓷等中性器具,不会影响茶汤,且,毕竟我们的信阳毛尖也是具有观赏性的。 水烧好了,水温也重要。或许很好的高山茶,开水泡没问题,我没有具体研究过。目前的状况,众所周知,信阳毛尖,头泡包括洗茶(有人认为不用洗,暂不讨论)需用80-90度的水来冲泡,饮至1/3加开水续满,继续饮用。(为何续水可以用开水,本人理解是1还有剩余茶汤,温度已经较低,加之沸水也不会把毛尖泡坏2随着毛尖一直浸泡,略低的水温无法将茶完全泡开) 因为去毛尖的故乡-信阳 深入产地,虚心学习,了解,偶然发现我们有些朴实、勤劳、善良的茶农们,没有注意一些泡茶的方式,温度,器具等,特此发个小贴。失言支出,还请各位朋友指教!
茶叶术语 茶叶术语 01、茶性:口感的刺激性。包括香型和苦涩度,常用“强、弱”来形容 02、茶质:汤质在口腔中的饱满度。包括滑度、甜度、回甘度、底蕴及耐泡程度,常用“厚薄”、“重、淡”来表达 03、香气:鲜叶在制作工艺中产生,分为扬、平、沉等 04、苦、涩: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苦是由茶叶内含物中的茶碱产生,涩是口腔中细嫩组织收敛的表现 05、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消失过程中产生的甜 06、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小气泡不断的涌出 07、收敛性:品茶后,舌面和口腔四周出现的紧绷感,多为涩感的表现 08、甘韵、甜质:是甘于甜的表达方式 09、水性:指茶汤带给口腔的每种不同的感觉,如滑、化、活、砂、厚、薄、利 10、层次感:层指重叠之象,次指先后顺序。指茶汤香气和滋味在口腔中转变的感觉 11、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如甘、润、锁喉 12、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的一种充实感 13、烟熏味:由人工烘焙时产生,并非指不好的气味,有火香味,随时间陈化,会挥发转化而产生其它香味 14、果酸味:品茶汤时带有鲜味,像新鲜的酸果味 15、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干,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16、水味:冲泡或储藏不当产生的茶水分离 17、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18、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觉不安、烦躁等 19、茶气:是由茶叶中有机锗与多糖类结合而溶于水产生。茶气在老茶中易出现,常表现有打嗝、身体发暖、发热、发轻汗等 20、陈韵:经岁月陈化而产生的韵味,常在有一定年份的旧茶中易感到 21、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 22、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23、入口即化: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的吞咽,自然入喉 24、爽朗:经岁月的陈化仓储优良的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25、舌底鸣泉:生津的最高境界,重点在“鸣”字,接连不断之意 26、药香:百年陈年老茶的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是对老茶香气的最高表达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