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居士 高楼居士
关注数: 156 粉丝数: 2,441 发帖数: 11,836 关注贴吧数: 12
初见朱大哥,感觉就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一样 有幸通过滨州珍珠的联络,全面跟踪朱大哥来棣行程,能够第一时间与朱大哥见面相识。 我们匆忙赶到朱大哥临时休息的地方,他正在简单吃晚餐的盒饭,我们不便打扰。朱大哥很快吃完,与随行人员及一路媒体记者到隔壁小休息室接受采访,然后大门紧闭,我们不便打扰,也不想不忍心打扰,就站在门外等待采访完毕再见面。 内有人出来一闪门缝,朱大哥扫描到门外有熟悉的面孔,赶紧站起来让进来。工作人员纷纷说,等等,别进来,朱大哥上前招呼大家进屋,嘴里不停地说:进来吧,没事,没事……尽管屋内采访声、并不大声的讲话声有些嘈杂,但听到朱大哥说话的声音确实是独树一帜,穿过嘈杂的空间,直穿透到门外,声音洪亮但悦耳,讲话也有音乐感,正如刘大成初见面说:“我听他说话就知道,他嗓子一定很好”,乔军说“他讲话就跟一般人不一样”,著名声乐教育家马秋华先生更是顺口就说“讲话发声就不一样,很明亮”。我们听到这声音,是既熟悉又亲切,想一见大明星风采的愿望真的实现了! 孙国庆问朱之文“穿透力知道吗”,大哥说“知不道”。其实他们两个人说的话声音就给了诠释,前者就叫做没有穿透力,至多5公分,后者穿透力有50米强吧。孙国庆不耻一下问“你知道古代欧洲歌剧院是没有麦克的,知道吗?”朱大哥也只好说:“知不道,俺以为古代欧洲歌剧院从原始社会就用麦克风呢!” 我第一眼见到朱大哥的感觉是:非常熟悉!就像相识!连玉华、他身边的人都那么熟悉,可不像是初见面的感觉,真的要比长时间没见面的朋友都熟悉一样。大哥大嫂的朴实、真实扑面而来,这种可谓名人身上的朴实和真实,足能够把我们身上的层层面具层层剥落,回归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
朋友们今天要把偶的手机打爆了,难道偶也要出名?! 常言道,“坏事不出门,好事传千人”,自从偶昨天真的见到了朱之文,看来自己也不经意偷漏了点风声,好家伙,一天下来手机都快被打爆了,这样继续下去,偶可能也要换手机号码了。来直接找偶的也是络绎不绝,偶只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也理解了朱大哥常年被采访、被节目回答着同样的问题,是多么地劳累啊!答而不厌,回而不倦,的确需要圣人之境界。 大家问的问题诸如“你咋弄有能耐啊,还真的见到了朱之文”、“你是咋知道的,咋进去的”、“和朱之文握手了吧?”、“没照像吗?没签名吗?”、“你太幸福了!”……这些问题,偶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分别回答,心想真不如像那公交车上的报站点录音一样,事先录好了,问到什么问题,直接按电钮录音回答了。下次再见到就这么办了。 做珍珠时间久了,对于身边的人对朱之文的看法、态度,正确与错误,好意与歹意,可以从一言一行中就能辨别清楚。因此,偶在回答问题时也颇有外交家的斟酌,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有的是耐心回答详细解说,有的是置之不理无可奉告,有的是给予斥责狗血喷头,有的则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因为很多人对于朱之文的了解只停留在“穿大衣、是农民、没文化”的阶段,对于朱之文的了解是道听途说、盲人摸象,更多的人是以己之心胸来度量朱之文之人格,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还有朱之文这样的人。朱之文身上可以说的东西太多太多,可以学的东东太多太多,用偶之对人生的一般理解,还不足以评论之。 朱之文的歌声让人百听不厌,朱之文的“滚滚”唱得家喻户晓,朱之文唱得经典再超经典,朱之文又上元宵又上春晚,朱之文在央视节目是密密连连,多少大牌歌唱家交口称赞?朱之文天赋谁人比?刻苦地科学地风雨无阻地三十余载如一日的功夫谁人比?朱之文唱得好就对了,唱得不好倒成问题了。何来“一夜爆红,一日成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