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 维修NPC
关注数: 16 粉丝数: 429 发帖数: 8,478 关注贴吧数: 16
我想出来一个应对威慑失败的想法 我把它称作“影子计划”。书中既然人类知道暗中安排反执剑人在万有引力号上,人类就不会也暗中安排一个三体人不知道的,可以广播威慑信息的人在地球吗。这个人是执剑人的影子。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广播的手段还是逻辑最初用的核弹,摇篮系统控制。最难的是这一步。要在三体人不察觉的暗中布置好。以后的事就简单了。 找一个身体健康的平常人,工厂里面的打工仔就行了。带上那个摇篮系统。告诉他,他是执剑人的影子。平时没什么事就是工作,一旦引力波天线被摧毁,他就要站出来重建威慑。给他在政府机关安排一分混日子而且待遇好的工作。把他监管起来。满足他的一切合法需要。他是哪国人就用哪国的法律。(个人认为中国人最合适)许诺他工作完成后保他全家的荣华富贵。但是同时告诉他,如果敢扎刺,把这个事说出去,将会用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刑罚惩罚他。我想正常人应该知道怎么做。 这样就给威慑上了一道保险。 影子计划第二 如果第一个影子计划的第一步核弹布置难以暗中进行,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给威慑中心的执剑人安排一个照料饮食起居的人。这个当然是特工。如果执剑人在五分钟内威慑不住三体人这个影子就抢过执剑人的遥控器,进行威慑。这个办法只能增加威慑度,没有第一个办法可靠。如果剩下的时间还威慑不住,那就只能玉石俱焚。
格斗术流派的思考 这个世界上格斗术有很多种,有打击技术,有降服技术,有摔投技术。当然也有综合技术。 有人统计过,有上百种。 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截拳道,合气道,柔道,柔术,蒙古跤,拳击,散打,踢拳,桑博,马伽术,法国踢腿术,中国功夫等等。 其中以中国功夫流派最多。太极,形意,八卦,八极,大成,咏春,永春,铁砂掌,降龙十八掌,黯然销魂掌,虎拳,鹤拳,猴拳,蛇拳,猫拳,狗拳 有的很能打,可以街斗中KO对方,威慑敌胆。有的勉强能打,打普通人能占上风,有的根本不能打,只是胡吹大气,一出手就是小丑跳梁。 我认为格斗有着客观规律。格斗的规律就是双方力量,速度,准确性,体能,抗击打等等能力的综合较量。(不考虑胆量,因为是在双方都不用考虑后果的条件下讨论。如果加入胆量因素,就复杂了,就超出了格斗的范畴,将是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凡是能打的格斗术都是符合格斗规律的,勉强能打的部分符合格斗规律,不能打的格斗术和格斗规律背道而驰。 格斗的规律就是科学的规律,能打的符合物理学和生物学规律,不能打的编一套玄学加以解释——其实准确的说是忽悠。 能打的个人认为大同小异,各有所长。抱架大同小异,斜面对敌,强侧置后,舌头抵住上颚,下颔微收。出拳无外乎直摆勾加转身,踢腿无外乎扫,蹬,踹,转身。肘法泰拳是一绝,凶狠而刁钻,据我所知,无出其右者。有些小的不同,拳法有些冷门技术,如抛拳,甩拳,杯形手等等。扫踢有的打击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是用胫骨,有的是用脚背,有的是用虎趾。各有所长。都符合格斗的规律,有些小的不同也完全正常,因为是不同国家的人创造的,如果完全一样那才不正常。所以看上去没明显的个性。 不能打得格斗术很有个性,各个门派有不同的招式,招式的名称意境很深远,很有文化各种自己的理论。听上去玄妙无比,看上去五花八门。如果没有正确的技击,那么力量和速度就无从谈起,没有实战对练,就不可能有准确性和抗击打,不拉练就不能保持体能,打上三分钟就累成狗了,哦我错了,不能打的还想打三分钟,一分钟内挺尸,确实不必体能训练。 最后借用老梁说过的一句话,打人的技术都是大同小异,骗人的五花八门。 科学看格斗
苻坚为什么不派大将伐晋,而御驾亲征 就算苻坚不听王猛的,坚持要发动统一战争。苻坚为什么不派一员心腹大将伐晋,自己坐镇长安统筹策应。这样有便宜就捞一把。没便宜就撤。就算败了也就是小亏,不至于淝水之战那样地动山摇。姚苌,慕容垂不是想打吗?就让他两打先锋。这样的安排比御驾亲征好吧。 其实本人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但凡御驾亲征的,大多没有好果子吃。刘邦当年亲征匈奴,被人家围了,差点被捉去。走女人路线才得以幸免。曹操亲征东吴,赤壁大败。如果曹操打下江陵,停下来休整。在江陵过年,等来年春暖花开,军队不流行疾病的时候。派夏侯惇,曹仁等大将伐吴,结果一定比赤壁之战好。孙权亲征合肥,被张辽打出了阴影,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啼。刘备亲征东吴,夷陵惨败。这些前车之鉴在那,苻坚不是没有文化的。为什么还要亲征。之后的隋炀帝亲征高丽,直接导致农民起义,因此亡国。唐太宗亲征高丽,一世英名毁了。宋太宗亲征契丹,损兵折将,靠着自己的车技才逃过追兵。明英宗亲征鞑靼,自己被捉到北边打猎去了。“北狩” 可见御驾亲征,看着声势大,决心大。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打仗决胜要用险招,奇招。最高领导在军中,底下人自然不敢用险招。当然会求稳。但是打仗,不敢冒险就是最大的危险。还有,皇帝亲征,往往讲究排场,奇谋诡计有损皇帝的人君风度,一般也不会被采用。 所以晁错因削番惹出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问他对策,他要汉景帝御驾亲征结果汉景帝立马把他杀了。刘秀自从称王后就坐镇后方指挥,亲自提刀砍人的事就再也不干了。 还有个有趣的现在,历次的统一战争,都是皇帝坐镇都城,几员大将完成的。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元灭南宋,明朝北伐,清朝入关,渡江战役。 由此得出一点肤浅的认识,人啊,应该各安其份,各司其职。一个统帅要做的是坐镇中央,统筹全局,知人善任。而不是去攻城略地,斩将刈旗,扬威疆场。
诸葛亮北伐曹魏,到底有几次,和谁对垒,过程如何,很多人只知道 诸葛亮北伐曹魏,到底有几次,和谁对垒,过程如何,很多人只知道个大概。现在就来理一理。 首先说一说诸葛进军的路线,蜀魏两国以秦岭为界,诸葛要北伐,就要越过秦岭,自西向东有五条山道。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洛道,和子午道。子午道终点在长安,离洛阳最近。就引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第一次北伐,出祁山,这次是最接近成功一次,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投降。但是马谡无能,失街亭,街亭是蜀军运粮的要冲。这一次打退诸葛亮的是张郃,张郃出手果断,直打要害,围山,断马谡的取水道,放火烧山。拿下街亭,蜀军无法运粮,全线撤退,已得到的三郡得而复失,还赔了武都,阴平两郡。这一役司马懿没有参与,所以就根本不存在什么空城退敌。 第二次北伐,出陈仓道,陈仓太守郝昭坚守陈仓,诸葛亮强攻不克,粮尽而返。 第三次北伐,收复了第一次北伐丢失的武都,阴平二郡,见好就收,就没有再前进了。 第四次北伐,出祁山,围祁山。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这时候才开始。司马懿的办法就是拖,坚守不出,诸葛亮粮尽而返。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褒斜道,司马懿在五丈原和诸葛亮对垒,办法仍旧是拖。最后拖的诸葛亮没办法,送女装侮辱司马懿,司马懿穿了。这事《晋书》有记载。最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 《三国演义》写的是六次北伐,是把第三次北伐后,曹真试图反攻,被诸葛亮打退也算进去了。 由此可见 1说五出祁山或六出祁山是错误的,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出祁山。 2现在人都认为诸葛亮五次或六次北伐都是司马懿打退的。仿佛没有司马懿,曹魏就会被诸葛亮灭了一样。只有第四次和第五次是司马懿打退诸葛亮的。第一次是张郃,第二次是郝昭,第三次诸葛亮收复二郡就没继续前进了。
葵花宝典的一些思考 《笑傲江湖》老爷子明说了,是一部政治隐喻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当政治人物来写的。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各种搏击赛事的兴起,大家也越发明白实际格斗和武侠小说里的武功根本就是两码事。所以《葵花宝典》我的思考就不是什么武功秘籍。而是隐喻政治斗争的手段——极端的厚黑。 首先《葵花宝典》的作者是前朝太监,太监,中国古代政治的独特产物。太监处在权力中枢,自然是见贯了各种权力斗争,有时自己也参与权力斗争。把这些事一一记录下来。用政客们斗争的“招法”来比喻武功的“招式。” 其次,练《葵花宝典》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宫。宫刑的残酷大家都知道的。第一,要承受剧烈的生理痛苦。第二,要承受整个社会的歧视。第三,要承受断子绝孙的恶果,等等。能够对自己的生殖器下得刀的,就是心黑。能够不理会社会歧视的就是脸皮厚。能够对自己这样残忍的人,对别人就更残忍了。在斗争中谁狠谁占优势。练《葵花宝典》第一部就是自宫,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后面就没什么难的了。李宗吾说,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不过脸厚心黑罢了。 东方不败到底还是输给了任我行 东方不败自宫了,任我行没有,为什么东方不败最后还是输了?因为,东方不败的厚黑只具其形,任我行是厚黑到骨子里去了。任我行的不自宫,胜过东方不败的自宫。东方不败的自宫,有一种流于形式的意思。东方不败胜利后没有处死任我行,想起了当年对自己提携之恩,只把他关在了西湖底,对任盈盈也很好,为日后埋下祸根。在黑木崖上,如果不顾及杨莲亭性命,全力以赴,令狐冲,任盈盈,任我行,向问天都得死。因为顾及杨莲亭性命,被偷袭。他可以不顾自己生死天真的求任我行饶杨莲亭性命。而任我行则不然,绝对的六亲不认,谁敢挑战他的权威,一律杀无赦。救他出狱的向问天也不例外。冷血无情,刻薄寡恩。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顾女儿的生死。合格的独裁者。即使如此,任我行胜东方不败,有很大的偶然性,运气占很大的比重。在我看来东方不败是物质上自宫了,任我行是精神上自宫了。 其实东方不败这个人物并不是什么大反派,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甚至很有人情味。篡位有对权力的迷恋,可能也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能力。也感恩任我行对自己的提携,没有斩草除根。对自己的爱人也很好,可以不顾自己性命保护。左冷禅,岳不群,任我行则是合格的政客。 文笔不好,书不能尽言?
最近看到一种说法,有人说庞统之死是刘备干的。庞统道号凤雏,和 最近看到一种说法,有人说庞统之死是刘备干的。庞统道号凤雏,和诸葛亮卧龙齐名,时人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物,还没怎么浪就被流矢射死了。很蹊跷。至于动机嘛,是庞统批评了刘备。刘备打下涪水关后,大排宴席庆祝。庞统批评了他,说:伐人之国以为乐,不是仁人。刘备当时就生气了,要他出去。庞统就出去了。第二天刘备酒醒了,觉得自己的做法不妥,又问庞统,昨天那事是我错了?指望庞统就坡下驴,结果庞统回答:昨天的事君臣都有错。刘备就决定要整庞统了。他不能容忍手下人这么傲娇。所以在攻打洛城的时候跟庞统换马,他明知的卢马妨主。还跟庞统换马,换了马之后等于是让庞统做他的替身。结果庞统死于落凤坡。刘备还能用庞统的死找到伐刘璋的借口,激励士气。可谓一石二鸟。 就有人分析了,刘备一直以仁厚,爱才的形象示人为什么一反常态呢?其一,刘备窝囊了大半辈子,东奔西走,寄人篱下。忍气吞声。现在得了荆州,益州也块有了,有一种穷人乍富的心态。其二,君就是君,容不得臣如此放肆。他说有诸葛亮如鱼得水,但诸葛亮赤壁之战后,永安托孤前这段时间没什么作为,估计是沉默了,这种沉默是否有自保的成分?永安托孤也不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给他设了个副,和他不怎么对付的李严。可见君就是君。其三,刘备前半生东奔西走,寄人篱下,靠的是一张厚脸皮,所谓的仁厚形象都是装的。根据厚黑学的理论,厚与黑是相辅相成的,脸皮厚的人一旦得势,心也会很黑,反之亦然。 当然这都是别人说的,分享一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