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restwei
Forrest_zq_wei
关注数: 196
粉丝数: 319
发帖数: 1,238
关注贴吧数: 6
云试听 云对比 女声《你喜欢的有几个》 IE900 VS 小林韵
耳机云试听 《竹韵》耳机:小林韵VS IE900
云试听 入耳VS大耳 《再见大别山》
一个耳机,最难做的是高频泛 质的低频更难做,高质的低频是以优秀的高频泛音作为基础的,这如这个视频,开头灵动的高频是后面高质低频的基础[br]#云试听#
小耳听交响 云试听《Dance of the Tumblers》[br]#云试听##耳机#
耳机云试听 入耳式VS头戴大耳[br]
云试听 《娘子写》#HIFI耳机##云试听##音乐##女声#
高手寂寞,挑战原声#HIFI耳机##云试听#
入耳耳机难见的低频动态#HIFI耳朵##云试听##动态测试##福徕斯##小林韵#
天籁女声 《阿里郞》 耳机云试听#HIFI耳机##云试听#
云试听 张学友 《离人》#耳机# # 云试听# #福徕斯# #小林韵#
这男声大叔控听了便堕入爱河#耳机# #耳机测评# #耳机云试听#
大叔控听了就会fall in love#耳机云试听# #小林韵耳机# #福徕斯耳机#
焊锡对比测试(四)
焊锡对比测试(三)
焊锡对比测试(二)
焊锡对比测试(一)
能量感,原声与录音的本质区别 我之前有说过不必过分追求还原原声,现在再进一步聊聊这个问题。 可以说,录音永远都不可能还原成原声的,录音只是录了声音的声,也就是频率,但声音还有能,也就是能量,我们录音虽然是声音的能量推动麦克风的振膜来获得声音的信号,但麦克风得到的声能相对原声的声能来说是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所以要还原声能,那是不可能的,能量感也就成了原声与录音的本质区别。 我有几次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一次在一个郊野公园,一位大伯在湖的那边吹小号,我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感觉到他那股发自丹田的能量,那种音量不是很大,但却能传很远的能量感。一次是在虎门,那时虎门时装节即将开幕他们在彩排,我经过他们的鼓方阵,在他们击鼓的瞬间,我感觉到有一阵阵的气浪扑面而来。还有一次是在小区里面,那天有人在小区里搞活动,刚开始我没注意,以为他们放的是音响,后来感觉到这声音不像是音响,到阳台一看,原来是一个音乐培训机构在小区里搞的活动,那钢琴声是小朋友现场弹的钢琴。 所以说原声是声与能的结合,也就是说,不仅有声,还有氛围感,这是录音没还还原或者表达的,这就好像现场与照片,照片只是影像,但在现场你还可能感觉风,温度,气味等等,所以相片永远也无法还原现场。 但是不是说,录音相片就一无是处呢?其实也不是,我们知道,相片通过后期处理,会比现场看到的更好看,录音也是同理,录音通过后期处理之后虽然在能量感方面比原声相差比较远,但在音乐性方面,是有可能超过原声的。 我们听耳机,听音响是在享受音乐性,便利性,其实这就够了。
能量感,原声与录音的本质区别 我之前有说过不必过分追求还原原声,现在再进一步聊聊这个问题。 可以说,录音永远都不可能还原成原声的,录音只是录了声音的声,也就是频率,但声音还有能,也就是能量,我们录音虽然是声音的能量推动麦克风的振膜来获得声音的信号,但麦克风得到的声能相对原声的声能来说是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所以要还原声能,那是不可能的,能量感也就成了原声与录音的本质区别。 我有几次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一次在一个郊野公园,一位大伯在湖的那边吹小号,我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感觉到他那股发自丹田的能量,那种音量不是很大,但却能传很远的能量感。一次是在虎门,那时虎门时装节即将开幕他们在彩排,我经过他们的鼓方阵,在他们击鼓的瞬间,我感觉到有一阵阵的气浪扑面而来。还有一次是在小区里面,那天有人在小区里搞活动,刚开始我没注意,以为他们放的是音响,后来感觉到这声音不像是音响,到阳台一看,原来是一个音乐培训机构在小区里搞的活动,那钢琴声是小朋友现场弹的钢琴。 所以说原声是声与能的结合,也就是说,不仅有声,还有氛围感,这是录音没还还原或者表达的,这就好像现场与照片,照片只是影像,但在现场你还可能感觉风,温度,气味等等,所以相片永远也无法还原现场。 但是不是说,录音相片就一无是处呢?其实也不是,我们知道,相片通过后期处理,会比现场看到的更好看,录音也是同理,录音通过后期处理之后虽然在能量感方面比原声相差比较远,但在音乐性方面,是有可能超过原声的。 我们听耳机,听音响是在享受音乐性,便利性,其实这就够了。
第一代耳机发烧友烧的是什么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烧耳机的那批人可以说第一代耳机发烧友了,那他们烧的是什么呢? 当时的耳机只有开放式才平头耳机,入耳式耳机还没有出现,当时可选的耳机牌子也不多,也就爱华和索尼,索尼的耳机一般是配他们的随身听卖的,单独卖了很少。所谓高端的耳机就只有爱华了。爱华的耳机当时有两个型号:金装,也就是这一条,旁边镶有一块金色的装饰物,金装的耳机头有一个突起,能更好更稳地卡在耳朵里,声音方面最大的感觉就是低音更好,价格是五十多元,这个版本我后来查了一下,现在叫小金条。银装便宜一些二十多块。当时家里穷,舍不得买金条,然后天天蹭听舍友的。 耳机的选择虽然不多,但其它的器材却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当时CD随身听出现了,但由于价格等方面的原因,用的人不多。大家主要还是用磁带随身听,当时的磁带随身听选择的范围也很广从几十块的到上千块的都有,当时一些高端的磁带随身听已具有内录的功能,也就是可以把收音机播放的录到磁带上。 磁带的选择也非常多样化,各种质量各种价格的磁带应有尽有,在学校的市场上还可以淘到那些剪了角的磁带。 当时有个比较高级是玩法是灌录磁带,也就是把选好的歌曲灌录到空白带里,定制自己最喜欢的磁带,不过这也很贵,一盒好的空白带十多块钱,灌录一首歌一块,这样下来,一盒磁带就要三四十块了。
实用技巧:如何减少听诊器效应
自建家用静音室
实用技巧:如何减少听诊器效应 很多耳机发烧友都碰到一个问题,如果一条耳机的耳机线比较粗比较硬,走路的时候耳机线摇晃碰到衣服或者与衣服产生摩擦,耳机与衣服碰撞或者摩擦产生的声音会通过线材传到耳朵,这种声音传播的方式与医生用的听诊器原理一样,所以发烧友们把它称为听诊器效应。 要解决听诊器效应有三个方法。 一,尽量用比较软的线材。 二,佩戴方式改为绕耳式,因为线材绕过耳朵,耳廓可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三,要懂得用好耳机线夹和线材滑块。 最简单的就是把线材通过线夹固定在衣服的前面,这样可以减小一定的线材与衣服碰撞和摩擦的机会,可以减小一定的听诊器效应。 但最好的方法是下面这个方法,线材向后,移动滑块向上拉紧两边的线材,再用线夹把线材固定在衣领上。这种方法可以说几乎可以杜绝听诊器效应的产生,舞台上唱歌跳舞的明星都是这样的,这样的佩戴方式即使是跑步也几乎听不到任何是听诊器效应。
耳套对声音与线材对声音的影响有何不同? 耳套对耳机的声音有比较大的影响,这一点可能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了,下面这个图是同一个大小型号三个不同品牌的耳套测试出来的频响曲线,大家可能注意到变化比较大的是高频,因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中孔直径,不同的中孔长度会影响高频的输出。如果不同大小型号的耳套放在一起比较,差异就更大了。 我在前面介绍线材的功能的时候有个朋友说线材的改变没有耳套的改变对声音的影响大,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在之前讲过,频响与声音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指标,这两者就如一条路的路基和路面,改变耳套,就如改变了路基的平直度,改变了线材就如改变了路面的粗糙度,这是两个不同的改变,可比性不是很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红色那条,高频波动幅度最小的曲线是我们福徕斯自己开模具生产的福徕斯专用耳套。
耳套对声音与线材对声音的影响有何不同? 耳套对耳机的声音有比较大的影响,这一点可能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了,下面这个图是同一个大小型号三个不同品牌的耳套测试出来的频响曲线,大家可能注意到变化比较大的是高频,因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中孔直径,不同的中孔长度会影响高频的输出。如果不同大小型号的耳套放在一起比较,差异就更大了。 我在前面介绍线材的功能的时候有个朋友说线材的改变没有耳套的改变对声音的影响大,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在之前讲过,频响与声音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指标,这两者就如一条路的路基和路面,改变耳套,就如改变了路基的平直度,改变了线材就如改变了路面的粗糙度,这是两个不同的改变,可比性不是很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红色那条,高频波动幅度最小的曲线是我们福徕斯自己开模具生产的福徕斯专用耳套。
调音如练武 上一次我说过调音如炒菜,火候很重要。 这一次我想说的是,调音还如练武。 练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练招式,一种是练功力。 练招式的容易被人看得到,这是外向型的,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欣赏和掌声。而练功力的练的是内涵和寸劲,四两拨千斤,于无声处有声,往往只能孤芳自赏,而我自己,应该属于是后者。 什么是练招式的调音呢?那就是有什么新单元就马上往耳机里堆的那种,而新单元的效果如何不需要关心,有个新东西看得到摸得着的放在里面自然有脑放、有掌声。 练功力不强调新单元和堆单元,而是整合传统的经过时间检验过的材料,借以提升耳机的声音密度,从而提升耳机的听感。 我之前有讲解过,一个耳机好不好听除了频响曲线还有声音密度。 新的单元或者能改变频响曲线,或许能让调音新手比较容易地调出老鸟才能调出的曲线,但频响曲线是看得到的,还是属于招式这一类。 而声音密度是不能通过曲线直观看到的,需要反复比较和仔细听的才能听出来的,如果您没有一定的经验也许还听不出其中的差异,这是属于功力这一类。 当然以上所讲的练招式和练功力对于武者来讲都很重要,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练功力就特别重要了。 有个名词叫“声音的高级感”,其实就是调音功力的表现。
调音如练武 很抱歉,有三周时间没有更新了,主要是暑假带小孩出去转一圈,回来后又处理了手头上一些紧急的事情。 上一次我说过调音如炒菜,火候很重要。 这一次我想说的是,调音还如练武。 练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练招式,一种是练功力。 练招式的容易被人看得到,这是外向型的,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欣赏和掌声。而练功力的练的是内涵和寸劲,四两拨千斤,于无声处有声,往往只能孤芳自赏,而我自己,应该属于是后者。 什么是练招式的调音呢?那就是有什么新单元就马上往耳机里堆的那种,而新单元的效果如何不需要关心,有个新东西看得到摸得着的放在里面自然有脑放、有掌声。 练功力不强调新单元和堆单元,而是整合传统的经过时间检验过的材料,借以提升耳机的声音密度,从而提升耳机的听感。 我之前有讲解过,一个耳机好不好听除了频响曲线还有声音密度。 新的单元或者能改变频响曲线,或许能让调音新手比较容易地调出老鸟才能调出的曲线,但频响曲线是看得到的,还是属于招式这一类。 而声音密度是不能通过曲线直观看到的,需要反复比较和仔细听的才能听出来的,如果您没有一定的经验也许还听不出其中的差异,这是属于功力这一类。 当然以上所讲的练招式和练功力对于武者来讲都很重要,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练功力就特别重要了。 有个名词叫“声音的高级感”,其实就是调音功力的表现。
调音如炒菜 我前一段时间发了FLC8S的物理调音原理,最近几期又发了林韵的电子调音原理,有关心我们的朋友私下里同我说,我们是不是把太多的技术秘密公开了。 我同他们说,调音如炒菜,即使原料,配料和配方都公开了,每个人炒出来的菜都不同,所以不用担心。 炒菜除了原料配料配方之外还有火候,火候有时比原料配料配方还要关键。而影响火候的因素很多,有火的大小,翻炒的时间和翻炒的频率,甚至锅的大小厚度都有关。 炒菜最简单又最考技巧的就是炒青菜了,饭店里炒的青菜又嫩又绿,我们自己炒的青菜又黄又老,是什么原因呢?归根到底还是火候,饭店里的灶是喷火的,他们的锅是比较薄的那种,薄锅传热快,在猛火之下,翻炒几下就熟了。而我们家用的燃气灶火力小,要炒很长时间才熟。炒的时间长了,青菜里面的水分被炒了出来,会变得又老又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解决方法分两步:一,用热水泡一下青菜,让青菜预热到50度左右,这一步很重要,特别是冬天。二,用比较厚比较大的锅,里面放几勺油,把锅加热两三分钟,这叫储热,当锅烧到比较热之后放入预热了的青菜,翻炒几下后又嫩又绿又可口的一盘青菜就可以出锅了。 调音相对炒菜来说更复杂,更多因素需要考虑,如线材,焊材,单元,包括单元的灵敏度,阻抗,相位,分频电路,阻尼器,腔体等等。不同的单元,要怎样和腔体线材和分频电路和焊材相匹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把这些因素都结合考虑起来,更需要相当的火候,哪怕它们之间只是一点点的差异,也会造成最终输出的大的差异,这就是古人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个火候的掌控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不可能一蹴而就,起码要十年以上的功力。
调音如炒菜 我前一段时间发了FLC8S的物理调音原理,最近几期又发了林韵的电子调音原理,有关心我们的朋友私下里同我说,我们是不是把太多的技术秘密公开了。 我同他们说,调音如炒菜,即使原料,配料和配方都公开了,每个人炒出来的菜都不同,所以不用担心。 炒菜除了原料配料配方之外还有火候,火候有时比原料配料配方还要关键。而影响火候的因素很多,有火的大小,翻炒的时间和翻炒的频率,甚至锅的大小厚度都有关。 炒菜最简单又最考技巧的就是炒青菜了,饭店里炒的青菜又嫩又绿,我们自己炒的青菜又黄又老,是什么原因呢?归根到底还是火候,饭店里的灶是喷火的,他们的锅是比较薄的那种,薄锅传热快,在猛火之下,翻炒几下就熟了。而我们家用的燃气灶火力小,要炒很长时间才熟。炒的时间长了,青菜里面的水分被炒了出来,会变得又老又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解决方法分两步:一,用热水泡一下青菜,让青菜预热到50度左右,这一步很重要,特别是冬天。二,用比较厚比较大的锅,里面放几勺油,把锅加热两三分钟,这叫储热,当锅烧到比较热之后放入预热了的青菜,翻炒几下后又嫩又绿又可口的一盘青菜就可以出锅了。 调音相对炒菜来说更复杂,更多因素需要考虑,如线材,焊材,单元,包括单元的灵敏度,阻抗,相位,分频电路,阻尼器,腔体等等。不同的单元,要怎样和腔体线材和分频电路和焊材相匹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把这些因素都结合考虑起来,更需要相当的火候,哪怕它们之间只是一点点的差异,也会造成最终输出的大的差异,这就是古人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个火候的掌控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不可能一蹴而就,起码要十年以上的功力。
什么是耳机的素质?什么是听感? 今天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少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由于这个主题比较短,所以并入另一个主题:什么是耳机的素质,什么是听感?这个主题也是计划外的,上次介绍了林韵的电路图,有朋友对比了林韵和某个耳机,提到了素质与听感,所以我借机谈谈这两个话题。 上两个视频我通过电路图说明了多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说明了多单元耳机的优势是中频密度高,劣势是高频信息被分给多个单元高频变薄了,在这里我进一步说明一下,我之前笼统地说高频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准确来说应该是高频泛音变薄了。 少单元耳机则是相反,整体声音密度不是很高,但在相同频响的情况下,高频泛音密度是要比多单元耳机高的。 这些年来,随着耳机材料(如线材等)的发展,少单元耳机的声音密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下面谈谈耳机的素质与听感。 大家如果细心一点就发现,很奇怪,“素质”这个词是耳机(特别是多单元耳机)特有的,音响界并没有这个词,素质是什么呢?这么多年来也没有一个人能解析清楚,我今天就尝试着到解析这个问题,不一定正确,大家参考参考。 我们还是再看这个电路图,如果我们再并入几个动铁,我们就会发现,6000Hz左右所有的单元都会发声,并且每个单元的声音都会传到耳朵,造成6000Hz左右的声音密度非常高,而另一方面,13000Hz以上的高频泛音一方面是很多单元根本就发不出这个频段的声音(或者说声音非常小),有些是能发出这个频段的声音,但单元后置,这个泛音也传不出来,而一个两撑门面的高频单元却又被分走了部分信号,造成声音密度变低,高频泛音被覆盖,这就造成说6000Hz左右的频段特别抢耳,解析特别好,素质特别高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素质”。 而那些高频泛音处理得好的耳机,由于高频泛音做得好,整体声音柔化,虽然没有高素质的感觉,但听感却非常好,我想,这就是“听感”。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福徕斯FLC一直追求听感,追求优秀的高频泛音,这也是一批老烧友一直都追随我们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耳机的素质?什么是听感? 今天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少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由于这个主题比较短,所以并入另一个主题:什么是耳机的素质,什么是听感?这个主题也是计划外的,上次介绍了林韵的电路图,有朋友对比了林韵和某个耳机,提到了素质与听感,所以我借机谈谈这两个话题。 上两个视频我通过电路图说明了多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说明了多单元耳机的优势是中频密度高,劣势是高频信息被分给多个单元高频变薄了,在这里我进一步说明一下,我之前笼统地说高频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准确来说应该是高频泛音变薄了。 少单元耳机则是相反,整体声音密度不是很高,但在相同频响的情况下,高频泛音密度是要比多单元耳机高的。 这些年来,随着耳机材料(如线材等)的发展,少单元耳机的声音密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下面谈谈耳机的素质与听感。 大家如果细心一点就发现,很奇怪,“素质”这个词是耳机(特别是多单元耳机)特有的,音响界并没有这个词,素质是什么呢?这么多年来也没有一个人能解析清楚,我今天就尝试着到解析这个问题,不一定正确,大家参考参考。 我们还是再看这个电路图,如果我们再并入几个动铁,我们就会发现,6000Hz左右所有的单元都会发声,并且每个单元的声音都会传到耳朵,造成6000Hz左右的声音密度非常高,而另一方面,13000Hz以上的高频泛音一方面是很多单元根本就发不出这个频段的声音(或者说声音非常小),有些是能发出这个频段的声音,但单元后置,这个泛音也传不出来,而一个两撑门面的高频单元却又被分走了部分信号,造成声音密度变低,高频泛音被覆盖,这就造成说6000Hz左右的频段特别抢耳,解析特别好,素质特别高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素质”。 而那些高频泛音处理得好的耳机,由于高频泛音做得好,整体声音柔化,虽然没有高素质的感觉,但听感却非常好,我想,这就是“听感”。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福徕斯FLC一直追求听感,追求优秀的高频泛音,这也是一批老烧友一直都追随我们的主要原因。
拨杆调音耳机的鼻祖:林韵 上个视频我讲解了耳机的基本分频电路,今天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讲解这个分频电路。 这个实例就是我们的旗舰产品林韵。林韵是2016年开始研发,2019年才上市的产品,林韵结合了物理可调音结构和电子可调音结构,有135种声音。林韵的电子可调音结构采用两个拨动开发来完成,可以说是拨杆调音耳机的鼻祖。 以下是林韵的电路图,通过拨动开关,把信号引到不同的电容从而实现可调音。下面这几条频响曲线是信号经过不同的电容所得到的曲线。这个是4.7u的:这个是100u的:这个是22u的:以下是录音。 通过上面的实例演示,相信大家对耳机基本电路图有更深的理解。 我在之前的视频《FLC8s调音技术详解》中说到,其实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调音原理,只是要做成可调音的结构,还是需要一定的灵感,这句话放到这个视频还适用。 如果大家弄清了《FLC8s调音技术详解》中的物理调音原理,再弄清了这两个视频的电子调音原理,大家相信大家就能零基础做耳机了。 前段时间我加入了一个群,可以说群里聚集了中国耳界最有影响力的KOL, 其中一位朋友说:反正我认识某些做diy的匠人,都对福莱思(福徕斯FLC)表示服气,能让diy无话可说,那就是真的强。大家觉得这位朋说得有道理吗?
拨杆调音耳机的鼻祖:林韵
拨杆调音耳机的鼻祖:林韵 上个视频我讲解了耳机的基本分频电路,今天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讲解这个分频电路。 这个实例就是我们的旗舰产品林韵。林韵是2016年开始研发,2019年才上市的产品,林韵结合了物理可调音结构和电子可调音结构,有135种声音。林韵的电子可调音结构采用两个拨动开发来完成,可以说是拨杆调音耳机的鼻祖。 这个是林韵的电路图,通过拨动开关,把信号引到不同的电容从而实现可调音。下面这几条频响曲线是信号经过不同的电容所得到的曲线。 这个是4.7u的这个是100u的这个是22u的以下是录音。 通过上面的实例演示,相信大家对耳机基本电路图有更深的理解。 我在之前的视频《FLC8s调音技术详解》中说到,其实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调音原理,只是要做成可调音的结构,还是需要一定的灵感,这句话放到这个视频还适用。 如果大家弄清了《FLC8s调音技术详解》中的物理调音原理,再弄清了这两个视频的电子调音原理,大家相信大家就能零基础做耳机了。 前段时间我加入了一个群,可以说群里聚集了中国耳界最有影响力的KOL, 其中一位朋友说:反正我认识某些做diy的匠人,都对福莱思(福徕斯)表示服气,能让diy无话可说,那就是真的强。大家觉得这位朋说得有道理吗?
耳机分频电路原理详解 之前我发了FLC8s的调音技术详解,那个视频主要讲解物理分频,这个视频讲一讲电子分频。 其实这个视频是计划外的,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分频电路的视频,评论中有个朋友还是不明白,于是我回复了一下,才有做这个视频的想法。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视频对上个视频进行补充说明。分频电路我就直接截图那个视频的,从这个分频电路我们可以看出耳机的分频电路其实很简单,就是电阻、电容、电感,电感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元件,但电感体积比较大,耳机腔体比较小,装上单元之后基本上没上电感的空间了,所以耳机的分频电路很少用到电感,所以这个基本电路也就没有加上它。从这个图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元件和单元都是串联的,这是因为如果是并联,有一部分的信号就会通过并联元件泄走了,信号就损失了,所以一般都不用并联电路。 当一个单元的电路中串了一个电阻,电阻就挡住了一部分的信号,通过该单元的信号量就减小了,该单元所有频段的频响都下降,电阻越大,下降得越多。电阻挡住的那部分信号,会分给其它的单元,其它的单元的频响曲线会上升。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串电阻呢?如果几个单元中,有一个单元灵敏度特别高,整体频响曲线也特别高,那就要串一个电阻把频响曲线压下来和其它单元相匹配。 上面说了串了电阻的单元所有频段的信号都被挡了一部分,那么串了电容会怎样呢?串了电容的单元只是某个频段被挡住了,被挡住的频段的信号也被分给其它单元,其它单元该频段的频响会升高。电容的容值越大,挡的频段越窄,比如100μF的挡100赫兹以下,47μF挡住200赫兹以下,22μF挡住600赫兹以下,10μF挡住1000赫兹以下,1μF挡住6000赫兹以下,当然这些数据不一定很准确,只是举例说明。 再回到这个电路,单元1串了个电阻R1,单元1所有频段被挡的信号都分给了单元2和单元3。单元3串了一个电阻R3一个电容C2,这个R3的作用与R1一样,C2为1μF,挡住了6000赫兹以下的信号,这些被挡了的信号分给了单元1和单元2。单元2串了一个电阻R2和一个电容C1, 电阻R2的作用和R1 R3一样,C1为10μF,挡住了1000赫兹以下的信号,挡住的信号包括其自身的,也包括C2分给它的,所以1000赫兹以信号变为单元1独享,1000到6000赫兹的信号是单元1和单元2共享,6000以上的信号为三个单元共享。 这个电路进一步说明了,我上一个视频中所说的:多单元的优势是中频密度高,但对于高频延展来说却是劣势,高频能量本来就小、容易损失,你再把本来就少的能量分给那么多个单元,要命的是,绝大多数的单元对于高频来说是只吃饭不干活的观点。 再补充说明一下,如果R2、R3为零且单元2和单元3是复合单元且C1大于C2,那么C2一般会焊在复合单元上,这个电路图就变成下面的这个。
耳机分频电路原理详解 之前我发了FLC8s的调音技术详解,那个视频主要讲解物理分频,这个视频讲一讲电子分频。 其实这个视频是计划外的,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分频电路的视频,评论中有个朋友还是不明白,于是我回复了一下,才有做这个视频的想法。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视频对上个视频进行补充说明。分频电路我就直接截图那个视频的,从这个分频电路我们可以看出耳机的分频电路其实很简单,就是电阻、电容、电感,电感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元件,但电感体积比较大,耳机腔体比较小,装上单元之后基本上没上电感的空间了,所以耳机的分频电路很少用到电感,所以这个基本电路也就没有加上它。从这个图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元件和单元都是串联的,这是因为如果是并联,有一部分的信号就会通过并联元件泄走了,信号就损失了,所以一般都不用并联电路。 当一个单元的电路中串了一个电阻,电阻就挡住了一部分的信号,通过该单元的信号量就减小了,该单元所有频段的频响都下降,电阻越大,下降得越多。电阻挡住的那部分信号,会分给其它的单元,其它的单元的频响曲线会上升。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串电阻呢?如果几个单元中,有一个单元灵敏度特别高,整体频响曲线也特别高,那就要串一个电阻把频响曲线压下来和其它单元相匹配。 上面说了串了电阻的单元所有频段的信号都被挡了一部分,那么串了电容会怎样呢?串了电容的单元只是某个频段被挡住了,被挡住的频段的信号也被分给其它单元,其它单元该频段的频响会升高。电容的容值越大,挡的频段越窄,比如100μF的挡100赫兹以下,47μF挡住200赫兹以下,22μF挡住600赫兹以下,10μF挡住1000赫兹以下,1μF挡住6000赫兹以下,当然这些数据不一定很准确,只是举例说明。 再回到这个电路,单元1串了个电阻R1,单元1所有频段被挡的信号都分给了单元2和单元3。单元3串了一个电阻R3一个电容C2,这个R3的作用与R1一样,C2为1μF,挡住了6000赫兹以下的信号,这些被挡了的信号分给了单元1和单元2。单元2串了一个电阻R2和一个电容C1, 电阻R2的作用和R1 R3一样,C1为10μF,挡住了1000赫兹以下的信号,挡住的信号包括其自身的,也包括C2分给它的,所以1000赫兹以信号变为单元1独享,1000到6000赫兹的信号是单元1和单元2共享,6000以上的信号为三个单元共享。 这个电路进一步说明了,我上一个视频中所说的:多单元的优势是中频密度高,但对于高频延展来说却是劣势,高频能量本来就小、容易损失,你再把本来就少的能量分给那么多个单元,要命的是,绝大多数的单元对于高频来说是只吃饭不干活的观点。 再补充说明一下,如果R2、R3为零且单元2和单元3是复合单元且C1大于C2,那么C2一般会焊在复合单元上,这个电路图就变成下面的这个。
多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
多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 继续讲耳机,这次讲一讲多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 当然,多少单元为多单元,多少单元为少单元,这个也没有标准。 首先说出我的观点,耳机并不像汽车,排量越大越好,耳机也不是单元越多越好。 2003年左右,音乐播放器从之前的磁带机,CD机转向数码播放器,由于转型初期的技术限制,加上当时音频录制水平和线材等等因素,高频延展和声音密度都不是特别好,造成了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比较差,多单元能增加中频密度,突出了人声,强行地把人声从乐器中拔高出来,实现了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分离度。 当时随着动铁单元的技术进步,动铁的产量与质量提升,也让耳机多单元的实现成为可能。 由于商业营销宣传的需求,多单元,堆单元的现象愈演愈烈,有些甚至一边耳机堆了几十个单元,这就让多单元耳机走向极端了。 多单元的优势是中频密度高,但对于高频延展来说却是劣势,高频能量本来就少、容易损失,你再把本来就少的能量分给那么多个单元,要命的是,绝大多数的单元对于高频来说是只吃饭不干活的。 还有个问题是:单元多了,单元就要后置,造成出音导管加长,加长了的导管反过来又防碍高频信号的传出。 我是很早就接触多单元耳机的,当年我参与了UE TF10的开发,2009年左右,我就有一条UE18的定制耳机,当时售价一万多,但我并不喜欢那种声音,厚、闷,我也没听多少次,后来我借给了一位朋友听了很久,拿回来后发现偏音了,某一天心血来潮想自己修,把外壳敲碎之前看到里面的一堆连线,心烦又不想修了。 由于上述的原因,我并不太热衷于多单元耳机的开发。而是专注于少单元,专注于高频密度的提升。
多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 继续讲耳机,这次讲一讲多单元耳机的优势与劣势。 当然,多少单元为多单元,多少单元为少单元,这个也没有标准。 首先说出我的观点,耳机并不像汽车,排量越大越好,耳机也不是单元越多越好。 2003年左右,音乐播放器从之前的磁带机,CD机转向数码播放器,由于转型初期的技术限制,加上当时音频录制水平和线材等等因素,高频延展和声音密度都不是特别好,造成了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比较差,多单元能增加中频密度,突出了人声,强行地把人声从乐器中拔高出来,实现了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分离度。 当时随着动铁单元的技术进步,动铁的产量与质量提升,也让耳机多单元的实现成为可能。 由于商业营销宣传的需求,多单元,堆单元的现象愈演愈烈,有些甚至一边耳机堆了几十个单元,这就让多单元耳机走向极端了。 多单元的优势是中频密度高,但对于高频延展来说却是劣势,高频能量本来就少、容易损失,你再把本来就少的能量分给那么多个单元,要命的是,绝大多数的单元对于高频来说是只吃饭不干活的。 还有个问题是:单元多了,单元就要后置,造成出音导管加长,加长了的导管反过来又防碍高频信号的传出。 我是很早就接触多单元耳机的,当年我参与了UE TF10的开发,2009年左右,我就有一条UE18的定制耳机,当时售价一万多,但我并不喜欢那种声音,厚、闷,我也没听多少次,后来我借给了一位朋友听了很久,拿回来后发现偏音了,某一天心血来潮想自己修,把外壳敲碎之前看到里面的一堆连线,心烦又不想修了。 由于上述的原因,我并不太热衷于多单元耳机的开发。而是专注于少单元,专注于高频密度的提升。
质量太好,把自己搞倒闭了?
由比亚迪U8想到的。。
南宁的一个“劫”
频响曲线和声音密度的关系 今天来聊聊频响曲线和声音密度的关系, 其实这两点的关系,也就是耳机与线材的关系,只是绝大多数的朋友都还没有弄清楚这个关系罢了。 频响曲线其实就是从20-20K赫兹的频段之内,取几十个点然后连成的一条曲线,它是反映不出来声音密度的。 而声音密度呢,是和线材有密切的关系的。 不少的朋友说换线如换耳机,其实就是改变了声音密度,让声音变得不同了。 但是频响曲线与声音的密度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打个比方大家就很清楚了,频响曲线就像一条路的路基,那条路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陡的还是平的就是路基,就是频响曲线。 声音密度其实就是一条路的路面,路面它是用什么材质做的,是用沥青是柏油路呢还是水泥路?甚至你用柏油路 但是里面用的柏油的比例,比如说沙子的比例,还有小石子的比例等等都影响到这个路的路面,影响到行车的顺滑度。所以说这个两者的关系,就是路基与路面的关系,路很平路基很平但是路面用的是很大的石头沙子,走起来照样不好走,就是路可能是有点陡不是很平,但是你的路面是非常平整的柏油路面,行车也非常顺滑。这样一比喻,大家可能就很容易的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 还有一点我需要说明的是,前两个视频我说了一个“电子思维”是耳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实在线材上面反映出这种电子思维,比如说一条线材上面有很多个转接头和很多个插头插针,其实也是影响这种声音密度的。这种转接头,插头,插针其实我们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比如说是一条顺滑的柏油路面上有几个沙井盖,可能你平时都不会去注意那几个沙井盖,但是当你行车的时候,你的车轮压过那个沙井盖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沙井盖对行车有多大的影响。
频响曲线和声音密度的关系 今天来聊聊频响曲线和声音密度的关系, 其实这两点的关系,也就是耳机与线材的关系,只是绝大多数的朋友都还没有弄清楚这个关系罢了。 频响曲线其实就是从20-20K赫兹的频段之内,取几十个点然后连成的一条曲线,它是反映不出来声音密度的。 而声音密度呢,是和线材有密切的关系的。 不少的朋友说换线如换耳机,其实就是改变了声音密度,让声音变得不同了。 但是频响曲线与声音的密度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打个比方大家就很清楚了,频响曲线就像一条路的路基,那条路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陡的还是平的就是路基,就是频响曲线。 声音密度其实就是一条路的路面,路面它是用什么材质做的,是用沥青是柏油路呢还是水泥路?甚至你用柏油路 但是里面用的柏油的比例,比如说沙子的比例,还有小石子的比例等等都影响到这个路的路面,影响到行车的顺滑度。所以说这个两者的关系,就是路基与路面的关系,路很平路基很平但是路面用的是很大的石头沙子,走起来照样不好走,就是路可能是有点陡不是很平,但是你的路面是非常平整的柏油路面,行车也非常顺滑。这样一比喻,大家可能就很容易的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 还有一点我需要说明的是,前两个视频我说了一个“电子思维”是耳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实在线材上面反映出这种电子思维,比如说一条线材上面有很多个转接头和很多个插头插针,其实也是影响这种声音密度的。这种转接头,插头,插针其实我们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比如说是一条顺滑的柏油路面上有几个沙井盖,可能你平时都不会去注意那几个沙井盖,但是当你行车的时候,你的车轮压过那个沙井盖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沙井盖对行车有多大的影响。
如何试听耳机 今天来聊聊如何试听耳机。 大多数的朋友试听耳机不是用《渡口》就是用《加州旅馆》,要不就是《命运交响曲》,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要想找到一条优秀的耳机,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用非寻常的方法去试听。 所谓非寻常的方法就是:用你平时不喜欢听的甚至讨厌听的歌曲或者歌手去试听,你平时喜欢听旧歌,那就试听新歌,你平时喜欢听原唱那就试听翻唱,平时喜欢中文就试听英文,平时喜欢只流行就试听古典,平时不喜欢周杰伦就试听周杰伦的歌……,当你这样听一圈下来,结果发现这些你平时不喜欢的现在居然还能听下去,甚至有点喜欢上他们了,那恭喜你,这条耳机是真的很优秀。 我平时给耳机调音也是用这种方法去试听,通过这种方法,我喜欢上张杰、陈粒、田馥甄等等一批新派的歌手的歌,妙音唱片发行的以翻唱为主的《绝对发烧》成了我现在最主要的试听曲目。
如何试听耳机? 今天来聊聊如何试听耳机。 大多数的朋友试听耳机不是用《渡口》就是用《加州旅馆》,要不就是《命运交响曲》,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要想找到一条优秀的耳机,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用非寻常的方法去试听。 所谓非寻常的方法就是:用你平时不喜欢听的甚至讨厌听的歌曲或者歌手去试听,你平时喜欢听旧歌,那就试听新歌,你平时喜欢听原唱那就试听翻唱,平时喜欢中文就试听英文,平时喜欢只流行就试听古典,平时不喜欢周杰伦就试听周杰伦的歌……,当你这样听一圈下来,结果发现这些你平时不喜欢的现在居然还能听下去,甚至有点喜欢上他们了,那恭喜你,这条耳机是真的很优秀。 我平时给耳机调音也是用这种方法去试听,通过这种方法,我喜欢上张杰、陈粒、田馥甄等等一批新派的歌手的歌,妙音唱片发行的以翻唱为主的《绝对发烧》成了我现在最主要的试听曲目。
频响和声音密度的关系
如何试听耳机
耳机系统四要素之线材 今天来讲线材,线材是耳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之前的视频把它归类为耳机系统的四要素之一。 但也有人认为线材只是玄学,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认识线材的作用呢? 我前面的视频打过比方,线材是后勤,是搬运粮草弹药的,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比喻其实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由于受电子思维的影响,加上没有一个直观的量化指标,所以它的重要性很容易被怱视。 这里说的线材是广义的线材,包括插头、插针,导体的材质,导体的粗细,导体的绞距和焊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这里先不展开来讲,以后会结合录音进行讲解。 线材有很多种,有铜线,银线,铜镀银,铜银合金线,有金银合金线等等。 线材的作用是把播放器产生的信号传输给耳机,这个过程中,损失越少越好,对于我来说,导电率最高越好。 但为何有些人还是喜欢导电率不是很高的线材,比如一些贵金属合金线呢?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他们的耳机没能设计好,层次感不太好,如果用导电率好的材料作线材,各种声音会乱,会互相干扰。 我们是非常重视线材开发的,早在2012,2013年就开始用镀银线,当时中国耳机行业刚刚起步,所能买到的线材选择也不多,我们选择了比较硬的铁氟龙镀银线,到了2014年,我们就自己采购并定制了5N单晶铜线来做FLC8的原配线,2015年又定制了7N单晶铜线作为FLC8S的原配线。 我在耳机的开发过程中,有时线材开发所用的时间远远比耳机本体开发所用的时间多,我们的旗舰林韵,在开发的过程中,线材开发所用的时间比耳机声学开发所用的时间还要长两三倍。
耳机系统四要素之线材 今天来讲线材,线材是耳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之前的视频把它归类为耳机系统的四要素之一。 但也有人认为线材只是玄学,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认识线材的作用呢? 我前面的视频打过比方,线材是后勤,是搬运粮草弹药的,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比喻其实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由于受电子思维的影响,加上没有一个直观的量化指标,所以它的重要性很容易被怱视。 这里说的线材是广义的线材,包括插头、插针,导体的材质,导体的粗细,导体的绞距和焊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这里先不展开来讲,以后会结合录音进行讲解。 线材有很多种,有铜线,银线,铜镀银,铜银合金线,有金银合金线等等。 线材的作用是把播放器产生的信号传输给耳机,这个过程中,损失越少越好,对于我来说,导电率最高越好。 但为何有些人还是喜欢导电率不是很高的线材,比如一些贵金属合金线呢?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他们的耳机没能设计好,层次感不太好,如果用导电率好的材料作线材,各种声音会乱,会互相干扰。 我们是非常重视线材开发的,早在2012,2013年就开始用镀银线,当时中国耳机行业刚刚起步,所能买到的线材选择也不多,我们选择了比较硬的铁氟龙镀银线,到了2014年,我们就自己采购并定制了5N单晶铜线来做FLC8的原配线,2015年又定制了7N单晶铜线作为FLC8S的原配线。 我在耳机的开发过程中,有时线材开发所用的时间远远比耳机本体开发所用的时间多,我们的旗舰林韵,在开发的过程中,线材开发所用的时间比耳机声学开发所用的时间还要长两三倍。
电子思维,耳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曾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试图去开发一款高频延展非常好但又没有齿音的理想的耳机,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达成这个目标。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对耳机的四要素,包括耳机的单元、焊锡、线材、插头、音源、播放器,作了一个全面的分析。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 电子思维是耳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那么什么是电子思维呢?电子思维就是导通即OK的思维。 我曾拆开几个播放器,试图作此简单的改动让其在音质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在其中一台播放器里我非常惊讶地发现耳机的输出线路居然是一片小小的FPCB,上面是几条细细的线路,然后看看耳机插孔,3.5插孔是一个点接触,4.4插孔是两个点接触,看到这些情况,我真是哭笑不得,我们做耳机的,想方设法提高线材的纯度,粗度,搞来搞去才发现最大的瓶颈却在播放器。 3.5插孔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了,这四十年来它点接触的结构一直都没有改变,这个结构到了现在其实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大家试想一下,每一极只有一个点接触,再加上插头与弹片的磨损及氧化,其信息损失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 4.4插孔则是两点接触,比3.5的好一丁点,但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那些做插座的工厂,如果能重新设计一下,把点接触改为环形接触,耳机的音质肯定能有大幅的提升。 3.5插座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电子思维很普遍,最典型是就是线材无用论,大家可以细心去体会。
电子思维,耳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曾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试图去开发一款高频延展非常好但又没有齿音的理想的耳机,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达成这个目标。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对耳机的四要素,包括耳机的单元、焊锡、线材、插头、音源、播放器,作了一个全面的分析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 电子思维是耳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那么什么是电子思维呢?电子思维就是导通即OK的思维。 我曾拆开几个播放器,试图作此简单的改动让其在音质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在其中一台播放器里我非常惊讶地发现耳机的输出线路居然是一片小小的FPCB,上面是几条细细的线路,然后看看耳机插孔,3.5插孔是一个点接触,4.4插孔是两个点接触,看到这些情况,我真是哭笑不得,我们做耳机的,想方设法提高线材的纯度,粗度,搞来搞去才发现最大的瓶颈却在播放器。 3.5插孔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了,这四十年来它点接触的结构一直都没有改变,这个结构到了现在其实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大家试想一下,每一极只有一个点接触,再加上插头与弹片的磨损及氧化,其信息损失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 4.4插孔则是两点接触,比3.5的好一丁点,但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那些做插座的工厂,如果能重新设计一下,把点接触改为环形接触,耳机的音质肯定能有大幅的提升。 3.5插座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电子思维很普遍,最典型是就是线材无用论,大家可以细心去体会。
耳机系统四要素之线材篇
电子思维,耳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播放器及其推力
播放器及其推力 很多朋友经常问播放器的推力够不够大?能否推得动耳机? 那么推力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推力这个词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声音密度,另一个是功率。声音密度就是解码出来的信息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却最容易被忽略,因为它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能定量,现在一般都是靠人耳去听去鉴别。 声音密度可以说是越高越好,一套耳机系统可以说都是围绕声音密度去建设,但功率是否也是越大越好呢,那可不一定,功率太大,容易引起失真,反而不好听了。 除非是一些特别高阻低敏的耳机,一般的耳机普通的播放器是可以推得好的,有些高端的播放器有大功率输出的选择,但选择大功率输出时并不会更好听,这说明在声音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功率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播放器除了声音密度、功率,还有其固有的EQ,也就是它固有的风格,这些都是选择播放器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个人喜欢声音密度高、高频延展好的播放器。
播放器及其推力 很多朋友经常问播放器的推力够不够大?能否推得动耳机? 那么推力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推力这个词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声音密度,另一个是功率。声音密度就是解码出来的信息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却最容易被忽略,因为它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能定量,现在一般都是靠人耳去听去鉴别。 声音密度可以说是越高越好,一套耳机系统可以说都是围绕声音密度去建设,但功率是否也是越大越好呢,那可不一定,功率太大,容易引起失真,反而不好听了。 除非是一些特别高阻低敏的耳机,一般的耳机普通的播放器是可以推得好的,有些高端的播放器有大功率输出的选择,但选择大功率输出时并不会更好听,这说明在声音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功率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播放器除了声音密度、功率,还有其固有的EQ,也就是它固有的风格,这些都是选择播放器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个人喜欢声音密度高、高频延展好的播放器。
耳机系统四要素之音源 上一个视频我把音源比作国家资源,这足够说明它的重要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音源就是米,米的质量直接影响饭的质量,这一点很多朋友都明白,所以很多朋友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音源,音源的格式也从最初的MP3压缩模式到无损的WAV,FLAC,到DSD,一首歌曲的大小从最初的三四兆到三四十兆,到现在的几百兆。 我也曾花了很多的精力去找音源,加入各种各样的资源群,有分享的,有购买的,也有CD直接抓轨的,但总体来说都不是很满意。 经过一番的折腾之后我终于明白,音源的格式及大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的制作水平,制作水平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录制设备的好坏,制作成本的多少等,录制设备同时又受到时代科技水平的限制。 很多朋友喜欢欧美流行,一方面是由于旋律比较好,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他们的录制水平比较高,音质比较好。 我是两广人,会粤语,粤语歌曲曾是我的最爱,但现在我基本上很少用耳机听粤语歌曲了,相反,我现在更喜欢听的是最新或者翻唱的歌曲,俗称“口水歌”,因为口水歌大量采用了电子乐器,高频延展特别好,所以在乐器分离度,层次感及高频泛音等方面比二三十年前录制的旧歌好太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喜欢口水歌的并不只我一个,很多老烧都很喜欢,于是我在某视频上写了一个弹幕“听原唱的都是听情怀,听翻唱的都是听HIFI”,这个弹幕居然还收到一个赞。
耳机系统四要素之音源 上一个视频我把音源比作国家资源,这足够说明它的重要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音源就是米,米的质量直接影响饭的质量,这一点很多朋友都明白,所以很多朋友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音源,音源的格式也从最初的MP3压缩模式到无损的WAV,FLAC,到DSD,一首歌曲的大小从最初的三四兆到三四十兆,到现在的几百兆。 我也曾花了很多的精力去找音源,加入各种各样的资源群,有分享的,有购买的,也有CD直接抓轨的,但总体来说都不是很满意。 经过一番的折腾之后我终于明白,音源的格式及大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的制作水平,制作水平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录制设备的好坏,制作成本的多少等,录制设备同时又受到时代科技水平的限制。 很多朋友喜欢欧美流行,一方面是由于旋律比较好,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他们的录制水平比较高,音质比较好。 我是两广人,会粤语,粤语歌曲曾是我的最爱,但现在我基本上很少用耳机听粤语歌曲了,相反,我现在更喜欢听的是最新或者翻唱的歌曲,俗称“口水歌”,因为口水歌大量采用了电子乐器,高频延展特别好,所以在乐器分离度,层次感及高频泛音等方面比二三十年前录制的旧歌好太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喜欢口水歌的并不只我一个,很多老烧都很喜欢,于是我在某视频上写了一个弹幕“听原唱的都是听情怀,听翻唱的都是听HIFI”,这个弹幕居然还收到一个赞。
耳机系统的四要素-耳机和播放器哪个更重要? 今天来讲一下耳机系统,一套耳机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 音源,音源包括CD碟,MP3格式文件和各种无损格式的文件等等。 2. 播放系统,就是播放器,包括解码及功放系统。 3. 线材,很多人把线材当作耳机的一部分,但我把它分出来,以突显它的重要性。 4.耳机。 如果把一套耳机系统当作一场世界大战,那么音源就是国家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 播放系统就是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线材是后勤;耳机是前线的将士。国家资源少,就如二战中的德国及日本,经不起持久战。科技发展落后就如中国,那么大的国家也被小小的日本吞了一半,后勤跟不上,前线上的将士多勇猛也因缺少粮食弹药而被打败。 经常有人问这四个部分哪部分最重要? 这个情况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只是随便听听,选好一点的耳机就可以,就如打零零散散的游击,士兵灵活勇猛就可以了;再更一层的话升级线材是性价比较最好的,就如中型以上的战斗就要考虑后勤了,再就一层的话就要考虑音源及播放系统了,就如升级到国与国的全面战争就要考虑国力层面上的因素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