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止 舟止
关注数: 765 粉丝数: 371 发帖数: 5,708 关注贴吧数: 72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从粪便识别信鸽疾病】希望对你有用。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从粪便识别信鸽疾病】希望对你有用。 作者:为民 信鸽疾病种类很多,有的疾病可能是单一出现,有的疾病也可能是混合出现,这对于不是动物医务人员来讲,就很难判定是什么疾病,然而,许多信鸽的疾病,又是可以从信鸽粪便的形状、颜色、异味等反映出来,这也是动物医务人员,经常用来诊断信鸽疾病的方法之一。作为鸽友也可通过信鸽粪便的形状、颜色、异味等,再结合信鸽的体温及其它症状,综合判断出信鸽是何种疾病,并给予对症施治,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一、从鸽粪便的形状分。 信鸽粪便的形状是观察信鸽身体健康与否的方法之一。 1、健康信鸽的粪便。一般健康信鸽粪便的呈螺圈状,鸽粪小而硬,上面还有一点白色,这就说明此鸽消化系统良好,身体状态尚佳,基本上可以判定此鸽没什么疾病,是一只健康信鸽。 2、非健康信鸽的粪便。如信鸽的粪便出现水便、稀便、散便等现象,这些症状都是此鸽身体不健康的表现,这时鸽友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迅速查明原因,对症施治,防止信鸽疾病的蔓延和扩散,造成更大的危害。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多数孵蛋鸽由于运动量小,消化功能差,会出现大而软的粪便,这仍属于基本健康信鸽之例。 二、从鸽粪便的颜色分。 信鸽粪颜色是信鸽疾病的集中反映,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信鸽粪便的颜色反映出来,这既是鸽友日常观察信鸽不可忽视的功课。也是诊断信鸽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鸽子拉水样条状便。一般为霉浆菌感染,此病对信鸽不会构成太大的危害。用一般的抗菌素类药均可达到治疗效果。 2、鸽子拉黄、绿、乳白、灰绿色稀便。一般为沙门氏菌感染,此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对信鸽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可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菌必克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对鸽舍进行消毒。 3、鸽子拉铜绿、棕绿色稀便。一般为鸽霍乱病毒感染,此病也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样对信鸽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可用复方敌菌净、链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对鸽舍进行消毒。 4、鸽子拉白、绿色粘便。一般为大肠杆菌感染,此病也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样对信鸽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可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敌菌净、氯霉素、利高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对鸽舍进行消毒。 5、鸽子拉稀血色便。一般为痢疾或球虫病,可用氯苯胍、球虫液、青霉素、呋喃唑酮药物进行治疗,并对其它信鸽作预防性治疗。 6、鸽子拉黄、灰白色或淡绿色稀便。一般为巴氏杆菌感染,此病也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样对信鸽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可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疫苗、氟哌酸纯粉、青霉素肌注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对鸽舍进行消毒。 7、鸽子拉大量水样稀便。一般为新城疫病毒感染,此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对信鸽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病没有特效药物,可用鸽新城油乳剂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对病鸽要实行隔离,并对鸽舍进行消毒。 8、鸽子肛门肿胀,排粘液便。一般为肠炎或副伤寒病,此病也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样对信鸽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可用氯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敌菌净、四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对鸽舍进行消毒。
春化-----转来给朋友提个醒 冬至到大寒期间,是我国各地气温最低的季节,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隆冬。提起隆冬时节的艺兰,我们不能忘记兰花的春化问题。   所谓兰花的春化,是指兰花生殖生长期间必须要经历的低温阶段,它对促进花蕾的生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春化程度如何,事关兰花开花的好坏,不可等闲视之,须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春化要充分。一般而言,小雪至大寒期间是兰花的最佳春化时期,这一时期的温度最好控制在0°C至12°C。春化时间一般不能低于一个月,特别是冬至到大寒这段时间尤为重要。   第二,春化期间忌温度过高或过低。春化阶段气温切忌波动过大,低于零下5°C的低温和高于15°C的气温都不利于花蕾的正常生长,易导致兰花僵蕾,影响花莛的拔高,春兰往往会出现“借春开”现象,使花品大打折扣。   第三,春化期间忌湿度过高。   大自然中的兰花,春化时期是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最低的时期。而大自然中兰花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在兰室内养兰的业者必须努力营造的方向。因此,春化阶段的空气湿度和盆土湿度都不宜过高,否则容易烂蕾和烂根,非常不利于兰蕙来年的生长。   实践反复证明,低温春化是兰蕙生殖生长不可逾越的阶段,养兰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人为改变它。为了兰花开得更好,必须让兰花充分春化。(史宗义)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韩延祥 [2】 “气局”一说,可以这样定义:画中空白,与画的布局、构体之间的虚实关系。画中结体有一种饱满的张力,布局空白处令人觉有气之充溢,气势有一定方向感,在画中流布,趋势相生,形成了画中风水。不空再添一笔,再减一笔,增减皆有损益,不可移易。气局之充溢,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圆通的“气场”,令人几不可伸手触摸画中构局之诸结体、笔墨之间能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相互作用的律动与气势的流走,并且有极其生动的方向性和相生、相反的诸多关系。气在画中之四角、四边有封有守,有趋有溢,有气口出入,正是气局得以灵动的必由之处。画外之四周,有气逸出,有一定方向趋势,产生一种流动性,延伸至画外。如画无真气内充,形式感上无气的流走趋美,则画局、气局为败弱,衰萎;反之,真气内充,外形流美,趋势跃动,有气口自如出入,如人之呼吸,则气局为佳,小则顺畅通达,大则磅礴,撼人心魄了。空白,虚实,无笔墨处也藏着深厚感情。守住气口,连贯和谐,构建中和之美。 一幅画的气机,要有守有放。画幅四个角,一定要有封守,有开流。形成气势、气运的流向,画才会透气,不板不死,自然灵秀,生生不息。看中国画,要追寻的就是流势(而不是看块面、三角对称、透视等洋玩艺儿),这是中西画审美评判的差异所在。一、“留白”的流变与理论依据 中国画之构图与表现样式中的“留白”现象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按中国哲学理念来解释中国画中的“白”,“白”就是“无”,也就是“虚”。落到画面上,便是“虚景”之谓。最初的“留白”属于“绝对无意识”地体现在原始的岩画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中。这时候的“画中之白”当是世界共通性的。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赖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后被日本等亚洲系国家所效仿。究其根源当起自于中国人的哲学理念“道”与“气”引延于绘画领域之中。 中国画“留白”自觉的历史当从先秦的“错彩镂金”算起,而至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成长期在唐,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中国画中以“留白”营造我想原因除一般意义上的审美需求以外,宋代的理学观念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这种理念体现在当时的文人绘画中,如南宋的马远、夏圭于诸多画作中,均以虚实间求得大自然中辽阔深远,在“一角”与“半边”间直舒胸臆,“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而这种“虚实”于宋代的建筑也有所体现,如宋代民居的白墙黑瓦。元代继宋文人画风,将中国画之留白风格推向空灵处,像倪瓒的画作所呈现的“天真幽淡,逸笔草草”之风。这对明清的绘画风格影响是很深远的,同时这一时期的画理也是画史的最成熟期。所以关于中国画的“留白”现象也得到了理论上的充分重视,笪重光、王翚、恽寿平等都论及到有画处与无画处,实景与虚景的关系问题。 中国画中的“留白”现象延续于今,其思想依据,一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气”理宇宙说;二是道家的美学思想“气”归“道”,而“道”为“虚无”,如老子的“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中国画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审美之必须。 二、“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说是“布白”,是要艺术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致高境界。以虚衬实是从审美的需要出发,有意识的将主体物象设置与画面中心位置,并以虚白巧设空景,使实景更加突出。李方鹰有画题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这大概就是鉴于其艺术形式与审美取向而显示出关于“取”与“舍”的心理定向。“取”的两三枝为“实”;而“舍”的千万朵便是“虚”的“空白”了。这种“舍”的有意,是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心理特征的,这也是一种由广范如精微的审美上的高明的表述。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见竹林桃花便想有茅屋草舍不远于前;见蜂蝶逐马之蹄腿便想是为踏花归来;……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韩延祥 [待续】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韩延祥 中国画中的空白,实在是很大的学问。 这种空白,就是气,并随着画中所绘,形成了一种动势,向一定的方向在运动着。这就是“气局”。所以画不在大小,在乎气局要大。有的画咫尺有千里之势;有的画尺幅再大,气是散的,也形不成气局,琐碎而凌乱,是散的。因此画要讲构局、经营、位置。中国画本来就讲舒卷开合,舒放开来,气盈六合,卷合起来,可藏于密处。这种气局、气运之妙,就赋赋予了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产生了画中的动感、局势。中国画除了三度空间外,还有四度空间,即时间性。中国画不是纸上的平面,空白处已隐喻了天地自然,而且画的四周和内在形成了时间的顺序和延伸。在高帧巨幅中是如此,在长卷或古代壁画看得更为分明。 中国画从来就没有如后来西方形成的“透视”概念。有一种“散点透视”的说法,但“散点”如何“透视”?完全是以西方概念硬套中国画,胶柱鼓瑟。中国人讲的是,“三远”或“六远”(“三远”见于郭熙《林泉高致》,即“平远、高远、深远”。“六远”则是韩拙著作《山水纯全集》中,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补充了“阔远”、“迷远”、“幽远”三法),并不讲透视。中国人讲的是气运、气局。 中国画对时间的重视远甚于对空间的凝视。中国画中空间的连属,呼应开合,完全顺乎气运的流走,是“气”在驱动一切。明白了这些,对中国画也许就思过其半了。中国画的构局,关乎气运的变化,气的流走。“六法”中有“经营位置”之说,因此“位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古人并没有“对角线”或“对角构图”的说法,但这种意识是远从先古就存在的。《河图》、《洛书》,就是关于对角、对边的数理的敏悟,成了《易经》的来源。画中之气,充乎沛乎,在运转着,回旋着,不可随意旁泄。画中的四个角,极为重要,是“气”进出之处,可以称为“气口”。四个角,一般有两个或三个角须守住,封住气口,不让“气”随便泄漏出去,而留一个角,透“气”,气有吞吐、开合,这样画才可“呼吸”,才如生命一般,活起来,这就是气运生动。对于中国画而言,右下或右下角对于画中气运是尤见重要的。这个部位,也可名之为“亥”位。画中各个部位,如用《河图》、《洛书》之意,或者紫薇宫盘之标志,从画下部自右而左顺时针而转,以十二地支标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至右下角正是“亥”位。这个位置,可举李迪《风雨归牧图》为例,画中的一切风雨动势、气势,均由左上向右下压来,而牧童的一顶竹笠正好被风雨吹下,落在“亥”位。这是全幅气机的结穴,气之流走运势汇结于此,全幅都在动观风雨之中,尤见生动。为什么画的右下角尤见重要呢?想来其中蕴涵着极深的中国哲理,或易理。另外一个原故是因为这里是人的视线习惯性游走的落点所在。比如以中国文字来说,每个汉字都可看成一幅画,其中空间疏密流走,其最末收笔处往往是向右或右下,正是气之收局“呼应开合”之处。这样比较就会明白,这一“亥”位的重要作用了。在古典名作中,此例也极多。比如李迪的另一名作《枫鹰雉鸡图》,鹰踞于左上枝头,俯窥右下,一只雉鸡,急速逃窜向“亥”位而去。全幅的“势”与悬念,在左上至右下大的对角之间戏剧般地展开,振起全图,用现代话说,正是极具“张力”。再简单说说“气局”。画幅的大小与画的气局并无定式。画幅虽小,气局却可大,如宋人册页团扇,咫尺山水,却令人如感千里之遥。反之,亦有其例,画幅很大,气却是散的,显得柔弱无足观。
借图转文说匏尊壶的故事 匏尊不是景舟的原创。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受人们喜欢的苏东坡,有两把涉及他的紫砂壶同喜欢苏翁,又喜爱砂壶的朋友结下了千年之缘。那壶一把是东坡提梁壶,一把是匏尊壶。人们说提梁壶的多,提匏尊壶的少。我想说说苏翁和匏尊壶。我想到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一走进《前、后赤壁赋》,一咏起《赤壁怀古》,就浮现出影响中国文化史的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辞赋创作。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匏尊是匏瓜做的饮具。匏瓜,俗称“瓢葫芦”, 多不供食用,成熟后可做水瓢、饮具。匏瓜,古代用作男人无妻的象征。曹植《洛神赋》:“叹匏瓜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勤。”阮瑀《止欲赋》:“伤匏瓜之无偶,悲织女之独勤。”具有此意。匏瓜,瓜不供食仅于做水瓢,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论语阳货》:“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以不食,得系滞一处。”陆游《别曾学士》诗有“匏系不得从,瞻望抱悁悁。”的佳句。匏有苦叶,孤独无助,苦啊!苏翁岂止孤独无助、不受重用,还蒙冤入狱,险些掉了脑袋。他从监狱出来,以一个流放罪犯的的狼狈,出汴梁,过河南,度淮河,抵黄州,住进一座寺庙,环顾四周一片寂静,举目远近无一个亲戚,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孤单的像匏尊,凄楚的似匏瓜。这时他喝水、饮酒,用的也只有那匏瓜做的水瓢。匏尊,难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在这时走进了苏翁的生活,化入了他的辞赋。匏瓜帮助了苏东坡的苦涩生活,苏东坡也成就了“匏尊”的千载诗话,缘分呐。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凄苦生活在黄州的苏东坡,他从“乌台诗狱”的灾难中成熟了。他成熟在穷乡僻壤的黄州,成熟于无亲无友的匏尊旁,他成熟的象征,就是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匏尊和辞赋一同向今天走来。苏东坡心中匏尊的命运和他自己多么相像、多么和谐,孤寂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紫砂“匏尊”壶的形象,也是这种神色。陈曼生设计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壶是有关匏瓜的,经典的“匏尊”壶,就是他“匏壶”的升华。看来陈曼生也是读懂了苏翁的“匏尊”和他在黄州的艰辛生活与辞赋创作,不然如何解释他四分之一的创意都来自有苦意的匏瓜。 赞同 9 | 评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