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止
舟止
关注数: 765
粉丝数: 371
发帖数: 5,708
关注贴吧数: 72
刀客之魂金石之味【转图】
紫砂壶益养不益盘 紫砂壶虽然可养可盘,但是养与水相连,与品茶相得益彰,好玩之处莫过如此。而且盘壶表面沾上脂类有碍透气性。 木石类的玩物一般只可以盘着玩,与水无缘。可能许多人从小就爱玩水啊。
梅【2】
梅a
判断茶壶声音很脆,已经不具有隙泡结构了 判断烧成品材质是否为紫砂、或者说烧成品是否还保持紫砂特性的标准。 紫砂的成分,可以简单地分为石头和粘土。石头,相当于骨骼,黏土相当于肌肉(周高起将它称为“丞弼”)。骨骼,主要是石英颗粒、硅酸盐团结物,呈色和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钾钠钙等有机物都在黏土里面。 石英的熔点高,黏土的熔点低。烧制时,黏土总是先融化。高温熔化过程中,黏土中的碳酸根分解,释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形成气泡。在颗粒(团结物)中,形成封闭性气泡,在颗粒之间(或者颗粒中的气泡破裂),形成气孔。 隙泡结构的出现,需要四个条件:1、必须具有熔点不同的颗粒;2、熔点低的颗粒必须具有碳酸根;3、碳酸根分解释放出气体;4、碳酸根适度分解,气泡不能没有,也不能破裂。 黏土,因为成分单一,没有石英颗粒,所以不符合第一个条件,所以黏土烧结后(尽管是适度烧结),不会出现隙泡结构。不烧结,都是开放性气孔,渗水吐黑;烧结,就会充分融化,完全没有气孔。所以黏土制作的“紫砂壶”,要么吐黑(坯体强度也低,易碎),要么磁化,敲击起来声音很脆。 紫砂,如果不适度烧结,也不会出现或保留隙泡结构。未烧结,渗水吐黑;过度烧结,也会磁化(过度熔化)。 所以,只要看烧成品是否具有隙泡结构,就能判断茶壶是不是用紫砂材质做的、用紫砂材质做的紫砂壶是否还具有充分的实用和审美效能。
梅【1】
梅【1】
沉香茶 沉香茶其实在民间早有应用,如我国台湾著名学者林清玄大师写了一篇《沉香茶》,文字不到一千,却充分展示了沉香茶的神奇和独韵。大师喝的沉香茶,一泡出来就满室溢着浓郁的芳香,且香气摄人,茶色呈淡淡的金黄,口感温润软滑,有点淡甜味。大师还说佛教常把沉香当成最尊贵的供养,而沉香又长年供养着诸佛,供养着众生,使法界蒙熏。沉香这种木材可以在沼泽中浸染千百年不腐,甚至不管所处环境如何也不改其香。据说沉香能静心定心,其最动人的部分是它“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其香.一旦成就,无论煎熬、侵蚀、粉碎、研末,永不消散。这样好品质的木泡这样的好茶,能喝到的人真是一种福报啊。实际上沉香茶含有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量极丰富,如钙、锌、铁、锰等和维生素,是人体很好的特殊营养物的补充剂,也是保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并对体内多种不利因子的消除大有益处。长期饮用不但能修身养性,还能防病抗衰老,增强体质,是一种不可多得、适合长期饮用的绿色饮品。沉香还有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实验表明,沉香茶能明显改善心脑血管方面衰老状态(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脑中风等)的效果,并能有效清除体内垃圾、防止疾病发生。沉香茶还有镇静、止喘作用。对防治哮喘有独特的效果,也常用治肾虚喘咳。沉香茶在减肥降脂方面也有上佳的效果,许多人反映服用沉香茶后排毒养颜、神清气爽,体重也不知不觉减轻了。护肝、补肾、益胰。沉香在改善血循环的同时,独有补肾、温心之功,经配伍相应药物后,本茶对多种慢性肝病以及饮酒过度造成的肝损害有着良好的纠正效果,并可补肾助阳增强性功能,纠正性冷淡。能改善胰腺功能,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及对糖尿病人辅助治疗。最近研究表明,沉香茶还有明显的抗癌作用。总之,沉香茶可强身健体、抗衰延寿,具有自动双向调节功能(自动升降血压、血糖、心率、神经兴奋与抑制等)适用人群广,经常饮用可使人睡眠香甜,饮食正常、精力充沛、耳目聪明、体质强健、对不良环境适应力增强、青春长驻、性福长久。从而达到防衰、延寿的目的。同时冲泡时,其香气四溢,各种致病微生物均趋避,居家洁净,发生传染性疾病的机会也减少了。【网摘】
不会做壶,画张梅花祝大家节日快乐
全手能看不能吃
我的盆栽荷花
变异牵牛花
今日朱泥已非明清朱泥 朱泥十分名贵,在昔时价值为紫砂泥之50倍以上,开矿采集以斤两计价出售。但朱泥因矿源有限,且采掘困难。1973年原矿将近枯竭,红泥产品近乎停产。乃以新材质,川埠红泥、涤东山红泥取代,色泽呈色,可塑性不可拟比。1980年间,终于试制成功沾浆红泥。一度曾用沾浆红泥,替代生产的红泥水平壶,以供出口,但工序复杂,成品率低,不久停产。到1982年运用科技配方,采用川埠土黄色的岩泥〈俗称川埠红泥〉嫩泥,加入适量铁红粉作为红泥原料,从此大批量的应用,沿至今日。 【以上文字摘自网络】
电脑边儿上开的花
三尺
三尺
三尺
三尺
三尺
三尺
三尺
玩法初探 先从壶形玩起,选定一款形后,玩得感觉到每一个细节差之毫厘,牛之千里的程度。
长沙纯金毛有爱心的请领养, 我有一只纯金毛5个月大,雄性,活泼可爱,有领养的请回
无偿赠送纯金毛,只要你对它好。【长沙】 五个月,巨大,雄性。
长沙爱金毛的请进 纯种金毛5月龄,雄性,活泼可爱,无偿赠送。
有喜欢金毛的吗 我家有一只金毛5个月大,超可爱,50斤,寻爱狗人士领养
拜年 给好友拜年了!祝新春吉祥,万事如意!
真爱请进 长沙寻找爱狗人士领养我家金毛
三尺
玩着学着 先玩壶形,紫砂壶是传统文化,先把传统的壶形烂记于心,深谙其传统之妙趣,生成自己的审美定位。然后再玩紫砂料,知其本有所短,段有所长···。再然后玩名人之中的名壶。 若是搞收藏生值的就另当别论了。
注浆成型的茶壶怎样鉴别? 市场上注浆成型的茶壶多不多?
大家分享 闲聊手工壶(全手工紫砂壶) 2006-12-09 22:49 (作者:堵江华) 前些天一友人来访,闲聊间拿出两把紫砂壶说是一小有名气的民间紫砂老艺人所制,让我给看看,我看了一眼说:“不错。”然后继续给友人倒茶。友人听我说他的壶好,很是高兴,让我给认真评评壶怎么个好法。我说人家老艺人送你的壶当然要说好嘛!至于哪里好——找了半天,除了泥料及烧成尚可外,确实找不出好讲的,友人急了,大着嗓门对我说:别看这壶歪歪扭扭的,它可是一把全手工壶啊! 全手工的,有时候可以是一种措词了! 近来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有关于手工壶模子壶的议论,发现有明显误导或被误导的成分,有时候也忍不住一字半句地解释一下,但一些已经形成的误区我们业内人士还是有必要做一些合理引导。 所谓全手工壶,一般意义应理解为完全用传统工具及传统成型方法来制作完成的紫砂壶。 过去做紫砂壶通常是家传或讲师承的,与其他手艺人如木匠等一样,进师门后开始先打一段时间杂,其后师父再开始一样一样地教,如学做木匠则师父可能先教着做个板凳然后木箱。柜子一样样来,到学会做八仙桌了,就满师可以混饭吃了;学做紫砂壶一般先帮师父捶捶泥,洗洗泥浆布,一段时间后开始学打泥片,学拍身筒,学搓嘴把,做盖子,捻滴子,师父觉得差不多时,才开始将传统的几个老样子一个个地开始教:石瓢,仿鼓,掇球,合欢,寿星,洋桶-------,比较不聪明的徒弟,师父会帮着定好壶体各部位的尺寸,围片,口片,底片------,再帮着做好工具,如线梗,芘子,然后就日复一日的做着一个或几个样式的壶,也无所谓好坏,可能是三把壶换升米,也可能五把壶换升米,每天作个十把二十把换个三五升米养家,年复一年也许一辈子就做几个甚至就做一个式样的壶------尽管做了一辈子“全手工”壶,但他只有过程,没有注重结果,所以他的壶就始终只值一升米;比较聪明的徒弟会把师父传授的技法烂熟于心,然后会认真揣摩师父及前人的作品,从中找出不足,力求自己能做出更完美的作品,与他不聪明的师兄弟相比,他们做壶的过程也许完全一样,但结果却完全不同,他的壶可能从一升米到一斗米,一担米直至寸土寸金!我说这些并不是要说过程方法完全不重要,只值一升米钱,但这种过程方法确实一升米可以做到,也就是说方法过程在一件成功作品的价值中只占较小部分,真正决定这件作品价值的是最终的整体效果,是作者的艺术思维,艺术修养,艺术追求以及艺术品质的综合体现! 尽管这样,业内也好业外也好总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或刻意地强调所谓的全手工壶。手工,半手工或模子壶(需要指出的是用石膏模型,注浆成型就另当别论了),实际上它们之间没有多大区别,就成型过程来看,与所谓的全手工相比,其他的成型方法相反是多了一道用模子准型的工序,其打泥条,拍身筒等等都一样,制成的壶的结构特性也都一样,模子只是使壶身形体更加周正的辅助工具,而用辅助工具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实际所谓的全手工的壶成型时总要用辅助工具的,只是时代在进步,经验代代人在积累,可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专业,制作工具的材料也在不断进步,成型方法也在不断演变。模子在明清时就有,只不过形式与材料和今天不同。以传统款式合欢壶为例,历史上该壶的成型方法通常是先用泥制作一个虚砣(古称盔头),实际就是一个阳模,用这个虚砣把泥片虚出两个碗状,然后用脂泥对合粘接,形成一个如两碗相合的壶身主体,加口, 加圈足,接嘴把,做盖子后完成合欢壶的制作,而如今只是改用石膏制作出上下两个阴模,来完成壶身主体制作。古今相比两把合欢壶除去所用模子有阴阳之分外,其他没有任何区别,难道过去用阳模做可称全手工,现在用阴模制作就不是全手工壶了吗? 半手工壶与全手工壶的概念,不仅是外界受到误导,实际上业内也存在较大的误区,比较有意思是,感觉到有一种看似有理实际却很没有道理的倾向:在制壶过程中凡是与石膏粘边,通常会北理解成不是手工壶,用其他辅助工具则无关,举个例子,筋瓤壶的盖子,比方是做八瓣平盖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打块泥片用直尺圆规等在泥片上画出八瓣盖板形状,切出盖板样后反复比较修正,确认无误后用此作母模,用石膏浇铸出个盖板阴模,实际制作用泥片在阴模中按出一个盖板模样,在此基础上精加工,,以此达到每个盖板较一致;另一种做法是用数控机床制作出一块不锈钢盖板样(以前国内机床不够先进,据说有拿到海外加工的)。实际制作时,照此盖板样切就是了,作壶口也是用线切割机床制好样板。两种方法,一种是手工凭肉眼制作出石膏盖板样,另一种是用数控机床制作出不锈钢盖板样,这两种方法谁更接近全手工,其实很清楚,但现实中往往用不锈钢盖板的偏要强调只有自己的才是“全手工”。
紫砂壶制做工艺之明针的作用【引用】 紫砂壶制做工艺之明针的作用 "明针"是宜兴紫砂壶成型工序,表面「精加工」的主要工具。更是紫砂工艺。极其重要的特殊的加工手法。明针的材质,以牛角制者为最佳及最普遍。因为了配合茶壶形状的不同,明针样式也是非常繁多。常见的有身筒明针,嘴把明针,方头,盖头,斜头,等明针。例如作筋纹器时,也是有特殊的「筋瓢明针」。套个粗浅的比喻就好象台湾常见到的土水师傅为了粉光墙壁所用的「催刀」。「明针」的主要功用,就是在茶壶生胚制作完成时,将生胚表面,作精加工的修胚(修整,刮平...)等动作。古时紫砂艺人曾用一句话来形容明针的作用和工序特性。「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也就是利用明针将生胚修到上述的效果。在此精加工的工序动作中,胚体的器型结构,将更能严谨,轮廓线条,更加明显。现在以「筋纹器」来作浅易的说明。经此精加工的工序过程,可使口盖与壶口之间10几或更多的菊型筋瓢,在烧成后,把壶盖任意调整旋转方向,壶盖盖口都要能吻合自如。若不是靠工艺者本身的制壶修为和此精加工的修整又岂能有如此叹为观止的杰作产生。明针的另一极重要的功用就是将「泥料」,「成型」,「烧成」,三者结合,产生宜兴紫砂最特殊的工艺表现能使壶体表面,虽不像瓷器的施加釉料,就能富有光泽。虽有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的特点。于此我为了让壶友们更能了解,再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后。因用明针在做精加工时,可将胚体表面的粗泥粒子,向胚体里面挤压,使泥浆浮出,造成胚体表面平整光润,进而形成一细腻的表皮层。相对的,胚体表面泥层之下,因未经精加工,泥料矿物组成和颗粒的堆积等因素,使胚体内部保有紫砂特有的疏松的间隙,经过烧窑后,胚体内的一些物质,因被烧失及胚体本身的收缩作用,使茶壶壶体本身产生一定的气孔率,但胚体表面因经明针修整过的表皮层,在烧成后则成为一特殊较致密的烧结层。经过上面的说明之后,再来闲聊一下。壶友们,可以观察一下土水师傅,粉光墙壁时,利用催刀,催光壁面时,也是利用薄铁皮制成的催刀,将水泥浆逼出,将沙砾压下。如此,当墙壁干燥后,可形成光滑的壁面。当然啦。师傅的手艺水准高下。看壁面就一目了然了。想想,一把茶壶的表面,不也是该如此的去观察吗。因宜兴紫砂土胎的特性和工艺者本身的技巧水平及对土胎的掌握度,如何对茶壶生胚表面作何程度的精加工,将是烧成后茶壶好坏胜败的因素。那么再来就要进入主题了。因为紫砂壶的特殊泥料结构,当我们在泡茶时(只针对茶壶的部分来说明),开水的温度,将会由茶壶损耗一些热能,其中的影响因素为,胎壁的厚薄,材质的疏松,烧结的温度,颗粒的大小等等。胎壁厚,材质疏,烧结温度低,颗粒大,将损耗较多的能源。所以,当茶壶冲入开水,茶壶本身的温度和茶叶都会中和掉开水的热温,而茶壶材质的不同,更会明显的消耗不同程度的热能。再来请再注意这一段(再让大家重读一次,实感抱歉,可是这也是宜兴茶壶特殊的地方)。因用明针在做精加工时,可将胚体表面的粗泥粒子,向胚体里面挤压,使泥浆浮出,造成胚体表面平整光润,进而形成一细腻的表皮层。相对的,胚体表面泥层之下,因未经精加工,泥料矿物组成和颗粒的堆积等因素,使胚体内部保有紫砂特有的疏松的间隙,经过烧窑后,胚体内的一些物质,因被烧失及胚体本身的收缩作用,使茶壶壶体本身产生一定的气孔率,但胚体表面因经明针修整过的表皮层,在烧成后则成为一特殊较致密的烧结层。茶壶泡茶靠的也是那「闷」的作用,可是茶叶舒展开了,再闷就不妥的了。如果我们将经过明针加工过的表层,视作如同冰箱的散热管呢?这就有点眉目了吧,刚好表面较致密的烧结层,增加了和空气接触的面积,如此一来,茶壶的热力,将易于空气中散失。所以,像朱泥类的茶壶,因质地很细致(收缩比大)所以茶壶本身消耗的热能较少,易于逼茶。相对的,传热速度也较快,热能易于透过壶壁与空气中和(朱泥壶泡茶时,茶友们都会感觉壶身较烫)因此,朱泥壶发茶效果,升温快,降温也快。胎壁厚或组织较为疏松的茶壶,其泥料中的气孔多而大,刚冲热水时,消耗的热能多,可是续热能力较强,这就说明了,泡茶选用茶壶质地的原理,当然将茶泡好,需要多方的考量,也不单单只是茶壶的因素。
给个意见,谢谢。
五处
紫砂历代名家—师承篇 紫砂历代名家—师承篇 [2006-11-29 16:33:59]一、历史上师承情况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 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沈君用。 其后因缺少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二、民国时期 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场。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汪森义传汪宝根、朱可心、吴云根。 江左臣传裴石民、金阿寿传王寅春。 三、1949年以后 1954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成立,将流散在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其中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1955年: 朱可心收徒: 潘春芳、鲍新元、史志鹏、李琴仙、李碧芳、倪顺生、曹婉芬、吴庆安。 顾景舟收徒: 李昌鸿、高海庚、沈巨华、单淑芳、鲍秀云。 吴云根收徒: 高永津、史济华、许旋、朱凤英。 王寅春收徒: 许承权、王小龙、李天行、李元如。 1956年: 王寅春收徒: 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 吴云根收徒: 史玉琴、何听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 郁洪庚收徒; 徐茂棠、鲍启君。 任淦庭收徒: 徐秀棠、咸仲英、冯希雅、邵新和、王品荣、张赫棠、朱蓉娟。 1958年~1959年: 朱可心收徒: 汪寅仙、范洪泉、谢曼伦。 顾景舟收徒: 高海庚、李昌鸿、沈蘧华、周桂珍。 王寅春收徒: 何道洪、高洪英。 吴云根收徒: 吕尧臣、许慈媛。 陈福渊收徒: 潘持平、周尊严、顾绍培
再辩真伪 茗壶赏析:清·杨彭年、瞿子冶《中石瓢壶》 [2007-07-01 21:24:23]▲杨彭年、瞿子冶《中石瓢壶》 清·道光、同治,杨彭年(制),瞿子冶(铭),高:66毫米,口径:65毫米,底印:吉壶。上海博物馆藏品。 瞿子冶是继陈曼生、石梅以后第三位与杨彭年合作的书画家,他吸收了前两位书画家的宝贵经验,别有新意,颇有独到之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所绘书画功力深厚,雕刻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一纵一横,颇有逸情。
清-子冶石瓢-杨彭年制,瞿子冶铭 清-子冶石瓢-杨彭年制,瞿子冶铭加入日期: 2009-6-19 8:23:32 清-子冶石瓢 通高6.7m,口径5.7cm,底径11.5cm 杨彭年制,瞿子冶铭 苏州文物商店藏 壶的造型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把为上大下小的三角形。短直流,桥形盖钮,底有三扁圆足。壶身和壶盖衔接紧密,满水后不外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记。”壶底有“壶公冶父”阳文篆书印款,壶把下方有“彭年”小印。 图片[1]图片[2]
瞿子冶简介 瞿应绍 (1780-1850)字子冶,一字陛春。 号月壶,又号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 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 善诗文,精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鉴别金石文字。 曾设计制作紫砂茗壶,他在壶上作书绘画,别具风格,为世人所重,人称“瞿壶”。
专家鉴定语摘录 从所提供的图片看,此石瓢壶,造型臃肿,与传世顾景舟石瓢壶相比口径偏大,底径偏小,且传世壶器身不刻字。盖内款识也不同,此壶留|景舟“款,而传世品留“壶叟”款。另,证书字迹也较拙劣,且行文不合逻辑。综合看,此藏品为现代仿顾老作品,无收藏价值。 -- 顾景舟款 石瓢壶,从工艺上看,此壶为石膏模型制作,接头痕迹明显。从陶刻上说,画面布局极不合理,梅花无清心秀丽之风、鸟无神态,字迹呆板生硬无变化。陶刻的刀法很僵硬,正刀侧刀不分,一片混乱。 此壶样式为顾大师的名作,这个款式的石瓢壶,本是顾大师与吴湖帆合作的精品,可参阅 《壶艺宝典》第14~16页。 由所提供的图片来看,此顾景舟看紫砂壶造型韵味不足,包浆肤浅,款识拘谨,综合判断为现代仿品。 -- 这个款式的石瓢壶,本是顾大师与吴湖帆合作的精品,可参阅 《壶艺宝典》第14~16页。 由所提供的图片来看,此壶画面布局欠合理,梅花无清心秀丽之风、鸟无神采,字迹生硬无变化。陶刻刀法迟滞,正刀侧刀不分,综合判断此壶为现代仿品。
底款:顾景舟
“石瓢”壶艺长盛不衰 “石瓢”壶艺长盛不衰新华网 ( 2003-04-22 10:17:19) 稿件来源:新民晚报石瓢壶 陈付大作 宜兴紫砂茶具,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作石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所制石瓢壶又是一种特色,他所创作的“容天壶”一改“曼生石铫”壶无颈之习俗,在夸张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成为当代“石瓢”又一杰作。还有如汪寅仙、徐汉棠等大师的石瓢壶,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为何“石瓢”茶具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笔者以为“石瓢”就好比一位音乐家创作了一首成功的曲子,美妙动人,后来的演奏家在演奏这同一首曲子时,都能发挥自身的理解与才能,不断创作演奏出个具名人风格的新曲,从而名曲长演长新,长演长盛;也由于紫砂石瓢壶从它的形制上比例之度均符合美学的“黄金分割率”,既含有审美要素,又适于实用要求。可以说石瓢壶从诞生的一天起,就和简洁、适用之美联在一起,和人们日常生活联在一起。可以断言,只要茶文化的存在,质朴、典雅、适用的“石瓢”就一定会存在,并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而继续发展。(富文)
炼泥人堪忧 看到炼泥工人毫无忌惮的接触化工染料,数年后的健康堪忧啊···。可见行业的管理之混乱,也由此可见合理的添加更是无稽之谈啊。亟待需要行业自律,也更需要法律的约束,行政的干预。让紫砂国粹得以传承。
这把是瓢好看吗?
分享 顾景舟仿古壶 ID编号:JD163686 ┊ 日期:2007-3-27 ┊ 藏友:[davidsu] 您是本贴第3240个阅读者 [加入我的收藏夹,方便查看] -->顾景舟仿古壶,带顾景舟盖章签字及宜兴紫砂工艺厂办公室钢印的证书,请帮助鉴定一下真伪和价格,谢谢! 我喜欢喝茶 也喜欢买茶壶 前几年 要价2000多的壶你130就搞定了 一次我带我朋友去买壶 我说拿最好的看看 店主神秘稀稀的拿出一件壶说 是你要买 别人就四五千 你要两千多拿去 当时没买 过了几天 我朋友一个人去的 只有个售货员 我朋友说你老板让你把那把留的壶给我照价分 结果售货员看了看发货单 价钱是115进的 我朋友给了130说不用找了 现在的壶都是 名人壶 都有收藏书 还是买自己喜欢的 就是好壶 100多就能成 猛杀价 别觉得不好意思 只开零头就成 那样老板还赚 普9楼 来自藏友非飞 时间:2007-3-28 14:11:14 这壶要是我去买 开价50 不卖再涨涨看
徐秀棠清瞿有力的字与壶配的恰到好处
网摘醉里横笛 (既纯石黄泥制品,烧成后未经泡养应该呈黄红色,且越泡越红),已经要非常感谢从业人员的辛苦和您所接触壶商朋友的信用了,而且此类作品价格也不会太低。而对于市场上那些价格低廉,敲上去声音清脆,未经泡养就“红艳欲滴”的作品(甚至还有什么”黑朱泥“天!),作为真正想玩好一点泥料的朋友,基本就可以一眼否定之!价格低廉,不符合成本因素;声音太尖利,朱泥颗粒小所以致密音高,但一定不至于象玻璃的;不泡而红,就更不用解释了……(友情提示:看到很多壶友用壶盖敲击壶身“听音”,此行为是非常外行和被玩壶者不齿的,因为伤壶!正确方式应该是用壶盖轻磨口沿,听音就可,又不是买乐器,哈),让他们说”故事“去吧! 换一个角度思考,对于买了”加料朱泥“的朋友,您也不要太担心有伤身体的哦,铁红粉、玻璃水,分析一下就知道对身没大坏处,您就权当买了一玻璃壶泡茶吧……不就是不能欣赏养壶的乐趣和失去陶土的透气助茶的功能而已嘛,可以自我阿Q精神解嘲的:”至少便宜而不劳神,哈!“ 唉,资源枯竭的社会里,一方面要学会自我安慰,另一方面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都找到一两把好的茶壶,纳福(壶)迎祥哦……
这个观点我赞成 紫砂是陶器,内外一致才合理。至于兄所言是没烧透,何况红砖是什么厚度?壶的内外壁均接触空气,壁薄不存在氧化不充分的问题。现代工艺更不会出现兄所说的问题。
网摘 以下是引用 南门外 在 2006-7-28 10:47:13 的发言: 本人所持观点:朱泥是表面氧化产生鱿红色泽,很美丽,也很迷人; 发茶性特好,所以更适合泡绿茶的. 里面的机体色应该是黑紫... 个人意见是:朱泥表面红偏黄,越用越红。兄所说的吐黑一定不是朱泥的,二个月用出老味显然不对的,老壶的味道源于两方面,器型气度和外包浆,外包浆应是时间的缘故,通过茶养,长时间和空气自然氧化的发色。朱泥壶追求老味之一的外发色是误区,应该追求的是器型的气度,人们喜欢朱泥是因为好看,发黑的可并不美。
有请高人点评 【2】
有请高人点评
有请老师 驳论“化工泥有害健康”之说 我们不信他难道信你吗~央视曝光的紫砂壶挂羊头卖狗肉~
如意
马连道淘到的仿古如意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