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芳草 夕阳芳草
关注数: 3 粉丝数: 41 发帖数: 2,098 关注贴吧数: 1
钗黛 红楼梦是值得反复品位式的阅读和反复解剖式的研究.而黛钗之争也是从红楼梦诞生起就成为读者最为关心话题之一.   曹倾入了他所有的爱心在黛钗身上,赋予他们许多人所不及的才思敏捷让她们成为红楼梦中最优秀的两位女性.两人一个是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一个见识广博,一个家学深厚.黛钗两人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一个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一个冷漠无情有世俗面.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段在于他笔下的人物并不是完美无缺都有他的落后性,这使得人物非常鲜活.她们的艺术形象是难分高下的. 在第5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写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词曲中: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在预示了两人悲惨的结局时,上面可以看出的是双峰对峙时时并举,黛钗容于一首诗词中,不同于他人的一人一诗.看出曹对她们特别的关爱,他树立了两钟完全不同的典型优秀女性.曹创作红的目的是批判当时的社会,他使所有美好的事物生于这种社会中但结局最终只有被毁灭来反映当时的腐败,对于这些被毁灭少女他都是抱有极大的同情心,而不是要抬高谁,贬低谁. 在爱情上,黛钗都是心仪宝玉,但因她们方式不同.黛玉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宝钗含蓄内敛. 在文学上,黛钗全是作诗高手,他们的诗词确难分高下.但黛玉追求自我表现,希望技压群芳,宝钗认为女子无才边是德。 在生活上,黛钗虽是寄居贾府,但都深得当权者喜爱.两人的处世不同,宝钗的因其圆滑深得人心,黛玉因其刻薄不得人心. 很多读者对宝钗颇有微词,认为她是虚伪,城府深.我觉得照成这样的完全是但是的封建礼仪对她的毒害,使她自己从心里的深信不疑,时时约束自己,完全自愿得成为当时社会的牺牲品,真的很可悲,她并不是虚伪,她是真诚的,真诚的对别人对自己无情. 王熙风有对宝钗这样的评价: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来说明她常常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诚待人.但要知道她寄居贾府,身为客怎可对主人的事情加于干涉,况且贾府矛盾重重.  我是十分同情宝钗的悲剧,只希望不要对她太苛刻,虽然她有很多不足,但造成她的不足主要因为她在这个社会环境,对于一个美好生命最终的悲惨终感到深深惋惜. 黛玉是绛珠草一株,因有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才始得久延岁月.所以她即有神性又有依赖性,她有一种人文精神,很有骨气,在历来强调中庸的社会她追求自我价值体现,有着难得超前意识,这是神性的体现,也难怪宝玉独独钟情于她.但她依赖神瑛侍者,没有宝玉爱情也就无法生存.黛是充满理想和唯美的人,有着纯真的爱,加之父母早去客居在外的身世,故黛的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最为剧烈,这也正是黛的悲剧所在。钗品质上绝非坏人,她与金桂之流有着本质之不同,亦与熙凤炯异。钗的温厚,钗的学识,钗的传统美德,钗身上凝聚的女性美,使这位即是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维护者又是牺牲者的悲剧色彩略逊于黛。一本好书就是人物塑造成功,当然就回有不同的人喜爱不同的角色.另外个人认为红的成功也有些因为它的如维纳斯般的断臂之美,这样就更赋予我们想象的空间,和使更多的人去研究它的真正结局.
老庄与中国历史上的隐士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隐士层出不穷。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所谓“逸民”、“隐者”的记载,所以隐士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从〈后汉书〉开始,正史中专设〈逸民列传〉记载各朝各代著名的隐士。他们自恃清高,不屑世故,淡漠仕途,虚静养真,笑傲王候权贵,常发惊世骇俗之论。他们的思想与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老子是“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老子,隐君子也。”对于庄子先生,太史公也说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可见,归隐山林,隐而不仕是老庄和老庄型隐士的主要思想特征。在中国的历史上,隐士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伯夷和叔齐采薇首阳山,宁肯饿死也不与当权者合作,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就曾经受到孔子的称赞,将其称为“逸民”,即特立独行,操守高洁之人。老子:身处乱世之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是各不相同的。孔子为使自己的治国主张能为统治者采用,周游列国,他曾经奔走于齐鲁,亡命于陈蔡,终日栖栖惶惶,志在救世。可是,身逢乱世,又有谁能改变你自己。面对污浊的现实,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梦蝶:是啊,就是在孔子的言论中,有时也不免会流露出避世的思想倾向。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孔子的几个学生各自谈自己的志向。子路、冉有的理想是当一个政治家,公西华的志向是从事礼乐之事,而曾点的志向却与他们大不相同。他渴望的是在暮春时节,三两知已游于郊外,沐浴河中,呼吸清新空气,踏歌而归。按照我的理解,孔子是应当嘉许有为之志的,而孔子偏偏对曾点的志向表示了赞许“吾与点也”。这说明孔老之间的某种相通之处,孔子不必然反对道家的自然之说。他所倡的仁学,不也处处流露出自然的气息吗?他的仁德要求的是个体的内在自觉,是主体发乎内心的一种品性;不苛求自己,不强加于人,这是一种自然之得,不失之得。他比较推崇遇贤者避开丑恶的社会现实,隐居山林,这就是他所说的“贤者避世”。当他的社会抱负不能实现、其治国主张被束之高阁之时,他表明自己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隐士的思想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虽如此,但每个人归而不仕的缘由却不都是一样的。庄子:性格使然。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就如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孔子是生来就要成为一个大思想家的,据说他小时候玩的游戏都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当别的孩子和泥巴的时候,他却在那里模仿周礼的仪式。老天赋予每个人的天性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使命也是不同的。我则不然,我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生活穷困固然不是好事,但比起个性被压抑,行动受牵制,我还是愿意做一头嬉戏于泥潭中的快乐的小猪!梦蝶: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其最高理想都是入仕为官,而不是当学者。所以孔子有言:“学而优则仕。”只有入仕为官,才可以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即治国平天下。读书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非最高的目的,书生们苦读圣贤之书的可安慰之处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登堂入室的门槛,为官是人生理想的最后实现。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自强不息,发奋有力。当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不能实现之时,就会归隐山林。庄子:入则孔孟,出则老庄。居庙堂之高则忧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全生保身,这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真可谓从容自若,进退自如。这些人和老夫有什么相同吗?梦蝶: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从您二位这里汲取了精神养料,得到了某种心灵上的慰藉。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庄,尤其是庄子先生,是中国隐士阶层的先驱。庄子:我和你所说的那种壮志未酬而息影山林的避世之士还不完全相同。帝尧想把天下让位于许由,就对他说:“和您相比,我就如同小烛火见到了日月的光芒一样,小烛火想要和日月争光辉,那岂不是太难了吗?您就如同那滂沱大雨,既然已有时雨施降,还要我用小瓦罐去浇水,岂不是多此一举吗?若您立为天子,天下必致太平。和您相比,我如同徒居其位,不谋的尸位素餐之人,惭愧惭愧!这个天下还是交给您吧!”
转帖:一朵飘零的落花---林黛玉  一朵飘零的落花---林黛玉 转自《紫石园红楼艺站》作者:珉子 《红楼梦》里我最欣赏的人物是林黛玉。就如书中所述,她是一棵世外仙姝 。 在那“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馆,苍苔满地,幽凝冷翠,时而有潺潺的琴 声流出,那是颦儿在对香操琴,时而叹声轻闻,是颦儿在对帕题诗。寂寞时颦儿 只能对窗调鹦鹉,而“潇湘春困发幽情”又是那般说不尽的旖旎。 “黛玉葬花”,一直固执地认为,葬花是属于黛玉的专利,不管是谁,不管是 怎么样的效仿,都只会落得个东施效颦吧。独葬落花,是黛玉表达内心世界和渲 泄情感的方式,那花锄、那花囊、那花冢,那是心细如发的黛玉惜落花的飘逝零 寥,用自己那骄弱的身躯,为落花们寻得的干净的去处。薄命如花的黛玉,亦如 你自己所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黛玉是诗的化身,虽大多“伤于纤巧”,却是一种惊心的的美,作者亦是出 于对其的偏爱吧,把最美最真情的诗,都给了潇湘妃子。诗亦是黛玉表述内心情 感的唯一方式。“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 醒时幽怨同谁诉”(菊梦) ,黛玉亦诗亦是自问,同谁诉?只能对花对月,在诗中诉得几分罢。 《葬花吟》呜咽的倾诉,黛玉一颗易感的心,一腔挚情,使我不自觉地流泪 。 《咏白海棠》如李纨所叹,“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如宝玉所赞,“ 从何处想来!”黛玉亦如一朵白海棠,具梨蕊之娇洁,借得了梅花芳香孤傲的品 性。 《咏菊》《问菊》《菊影》《菊梦》几首咏菊诗,使潇湘妃子终于在诗社中 夺魁,“诗新,立意更新”“不露堆砌生硬”,使得素喜“含蓄浑厚”诗风的社 长李纨也不得不说出:“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诗人林黛玉真实的自我写照。 《五美吟》让我惊讶的发现,黛玉那如同照水娇花、扶风弱柳的躯体里,还 蕴藏着一股如此不同凡响的脂粉英雄之气。黛玉似是将自己的希冀凝聚于红拂的 形象中。 《秋窗风雨夕》的凄凉惨淡,读着它仿佛也置身于那秋花、秋草、秋灯、秋 夜、秋窗、秋梦、秋屏、秋院、秋风、秋雨之中,感受着黛玉的孤独寂寞、哀怨 愁怅。比《葬花吟》另有一种声泪俱下的振撼力。 还有《题帕三绝》的赤诚真情,《唐多令》咏絮词的缠绵悲戚...... 黛玉的至真至纯至美,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一生,这是 令人悲哀的,却也是无可奈何的。黛玉也许学不得,也没人能学得。我们永远只 能在远处静静地欣赏着---颦儿!
推荐大家一篇我认为好的文章,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多多少少有一点帮... 玉碎瓦全  尘世中的爱情,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崇高凄美;有的"不知玉碎,但求瓦全。,务实稳定平淡;有的既已玉碎何不瓦全",疲惫中带着满足。不管哪一种爱情,都是人类情感的必需。有一个女学生全身心地崇拜着她的老师,从此心灵世界再也容不下别的男士,而她的老师有着完整幸福的的家庭,她从不打扰,只能在心中埋藏自己的爱情故事。至今白发苍苍,孑然一身,从不言悔。对这些人来说,爱情是惟一的也是崇高的,像一块温润莹洁的蓝田玉,哪怕碎了,它的质地颜色始终不变。宁可守着破碎的玉守着残缺的爱,也不肯沧为一块完整的瓦!在他们看来瓦片是世俗的浅薄的随意的,他们不肯把爱情的目标降低更换,这份执著坚韧令每一个迁就瓦片的俗人透彻心肺地感动且自卑,继而自我宽慰:弱水三千,何不再取一瓢饮?对于绝大多数在滚滚红尘中忙着柴米油盐的人来说,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少年时远走着的丁香般愁怨的女孩而遁入空门呢?又怎么可能为了恋人不如想像中的完美无缺而不穿上那双不合脚的鞋呢?我们没有厌世的必要更没有赤足的勇气,我们是千楼万厦中的一片瓦,为了避风遮雨必须彼此相连。再名贵的玉,也会被岁月蒙上尘埃,掩了光华,裹掖在衣襟的一角;而一片普通的瓦,却承载着天上人间的雨水地面的风沙,庇护着人间的完满。放眼茫茫人世,密密匝匝的都是千鳞万片灰色的瓦,间或闪出一两面点玉的光华,衬着我们的滚滚红尘。
我眼中的薛宝钗 大家对薛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有我的看法,不敢让大家苟同,只是写出来让大家 做一个参考。1。薛的处心积虑。薛刚进贾府,就设计了“金玉姻缘”之说,并且持金锁到处眩耀,以此,让贾府上下相信她与贾宝玉的姻缘的必然性。从第七十回薛在柳絮词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薛的'送我上青云"句显然不是指仕途,而是她觊觎已久的"宝二奶奶"的宝座,至此,她的野心裸露无愦。2。薛的虚伪,圆滑。这个特点作者在她出现不久就作了勾勒:‘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十六个字也正是薛宝钗一生的轮廓。随后通过”认通灵“,扑彩蝶。过生日、猜谜语等几次“皴染”薛的虚伪性格便突出地显现出来。3。冷酷无情。在金钏儿死后薛的一番表演使她的这种性格得到更深刻的揭露。她明明知道金钏儿是因为挨了王夫人的打,含冤投井而死,却偏偏笑道“”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隹着,或是在井边玩,失了脚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的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在这里薛的虚伪性格达到了冷酷和残忍的地步。从本质来看,薛和王夫人,王熙凤是完全一样的,她是王夫人。王熙凤残酷压迫和摧残奴隶的重要帮凶和密探,特别是晴雯。司棋的死和芳官等被逼出家,是和她的告密直接有关的。她对待奴隶的极端残忍,从金钏儿被逼跳井以后她那种冷酷态度就可以说明,然而由于她善于用小恩注惠笼络人心,倒落行许多称赞。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也多和宝钗亲近。”这一手就显得比王熙凤更厉害了。薛和林是死对头,她们不仅在思想上尖锐对立,而且在人个的利益上也直接发生冲突。在内心里,她把林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不放过任何机会对林施行攻击和陷害;我们知道,正是这个薛,后来直接参与了封建统治者杀害林的罪恶阴谋,为了自己 爬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极其无耻地冒充林和贾宝玉结婚,残忍地扼杀了林的爱情,夺云了林的生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