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毛男将 胸毛男将
我知道,吹过的牛逼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
关注数: 111 粉丝数: 235 发帖数: 23,002 关注贴吧数: 73
“裤衩漂白剂”陈虎称:中美军事差距有3~40年 新华网专稿:这些年涉及如何评价中国军队建设的时候,网络上有一种被称为“红裤衩”的现象:凡是国防科研新装备基本上大家普遍都会高看一眼。比如说讲到中国四代机就会去跟美国的F22、F35“PK”一下;讲到中国发展超音速导弹,就会说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实际上不光在网络上,在媒体中这种现象也是相当的普遍。比如媒体报道部队训练和演习最常用的一些词就是“首次”、“第一”、“最”、“突破”,和网络上的“红裤衩”现象遥相呼应。 其实这种现象从某些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网友和军事爱好者们看到军队建设的一点点进步都会感觉很兴奋、都会往上“顶上一顶”。 从部队的角度来说,训练和演习也希望吸引眼球、多出成果,让全国人民看到我们在加紧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在这种心理引导下出现“红裤衩”现象很正常,但是这样的“红裤衩”现象毕竟是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 十八大报告在加速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一节中有明确的表述,就是国防军队现代化的目标和时间节点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战争史上第一场信息化战争,从这个角度来衡量比对,可以说我们2020年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目标是瞄准了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前的水准。 可能有人感觉这个指标太低,因为到2020年我们和美军还有20年的差距。但是细想一下,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目标。因为从现在的总体评价来说,比较客观的专家们普遍都认为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还要有三、四十年的差距。 我们用几年的时间把这么大的差距缩小到二十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目标也体现了中国国防建设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真实差距,也就是说“红裤衩”现象跟现实状况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料敌要从宽、料己要从严,看到差距才会有压力,才会促成我们的军队建设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向前推进。 如果过多的对军队建设的一些成果夸大渲染、沉迷于“红裤衩”现象,对军队建设反而有害,也为某些国际势力制造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所以看待军队建设,“裤衩还是别太红”。(陈虎)
中国公开激光武器,可击落低空无人机,三滚们进来看评论 【正文翻译】 BEIJING: China has developed a highly accurate laser weapon system that can shoot down light drones at low altitude, state media reported. The machine has a two-kilometre range and can bring down “various small aircraft” within five seconds of locating its target,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said, citing a statement by the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CAEP), one of the developers. 据报道,中国已经研发了一种高度精确的激光武器系统,可以击落低空飞行的无人机。 该武器射程为2公里,能够在5秒内定位目标,新华社的报道引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位研发人员的话。 Xinhua showed pictures of large metal boxes in camouflage paint and the wreckage of a small drone, some of it burning. It is expect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ensuring security during major events in urban areas” and address concerns on unlicensed mapping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Xinhua. 新华社报道的图片显示图着伪装漆的大金属箱和一架小型无人机的残骸,其中一些残骸在燃烧。 该系统有望在城市地区重大事件的安全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 It is effective up to a maximum altitude of 500 metres and against aircraft flying at up to 50 metres per second (112 mph), Xinhua said. It cited Yi Jinsong, a manager with China Jiuyuan Hi-Tech Equipment Corp, a firm under the academy, as saying that small-scale, unmanned drones were relatively cheap and easy to use, *** them a likely choice for terrorists. 新华社称,该系统能够有效对付飞行高度达500米,以及速度最高每秒50米(112英里每小时)的无人机。 报道引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九院高科技装备公司经理易劲松的话,称小型无人机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容易使用,使得其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选择。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毛子专家评价中印之间的区别,看了怪不好意思滴。。。 中国是一个具备全面军事,政治等完善体系的国家。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贸易,仅限于中国弥补自身不足而采取得采购。较之印度,印度则是采取“全面更新”以俄罗斯技术来全面替换自己混乱地技术。印度拥有冷战时期获得前苏联技术,我们的技术。而印度一直以来试把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其结果是,结合的越多,漏洞就越大。反观中国他的融合力度很好。 中国把自己的才智用于很多方面的融合。对于在1艘护卫舰上同时可以出现来美国,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不同形式,类别制造机制截然相反的装备。在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都能很好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而印度主要是以“购买,全部购买”为为原则。在自行研制基础上,印度也远远落后中国。 瑞典军事军事评论界认为:中国可以吸纳几乎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军事技术,而且他们可以把这些技术应用在同一个单位上。中国1艘军舰,可以安装俄罗斯产反舰导弹,瑞典技术的近防速射武器,法国形式的指导雷达。通信。美国技术的反潜设备。 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能力把这些反向物质融合在一起。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已经不止一次这样去做了。在这一点上,印度与中国是根本不能同时比较的。印度以德国豹2技术,加之俄罗斯T80技术研制自己的坦克。结局是很悲惨的。而印度战斗机,LCA自8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截止到今天。依旧是带着“伤疤”装备。由于他的经济起步是以自主为主的半封闭式的崛起,因此他们与中国的全开发式的模式不能对比。 在技术吸纳领域中国可以认为成是一个太空中的黑洞。他可以吸纳包括光线在内的全部的物质。而且进入就再也难以出来。在1993年中美联合试验发射卫星之际,前者,美国邀请中国专家进入参观。后期中国发射的新的卫星技术上,很多外观与美国设备相似的产品出来了。这使得美国感到十分不满。后期,在发射美国星之际,美国严禁中国人进入他们的“存放间”。而相比印度,即使是俄罗斯手把手教授印度来研制武器。但是,由于印度人太笨,没有任何成效。 最终俄印联合制造,还是存在很多缺陷。 欧美军事技术界有一句笑话:中国人只要眼睛看到1/3,手就可以做到剩下的2/3.而印度人即便是是你把全部的拿到他们面前,他们的手还是作不出任何的东西。这很可能就是区别。一位在印度与中国都曾经带过的俄罗斯军事工程师说:与中国人打交道,很容易,中国人很快就可以接受与融合你。而印度则是截然不同,你休想能使他们掌握。
专家: 阿穆尔技术不成熟,中国正在研制第四代潜艇 近日有俄媒报道称,中俄正在谈判协商“阿穆尔”级型的潜艇技术外观,暂时还没有签订合同的具体日期。军事专家尹卓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阿穆尔”级潜艇使用了最新的AIP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制阶段。军事专家宋晓军指出,中俄若合建“阿穆尔”级潜艇可取长补短。 阿穆尔级潜艇是俄罗斯拉达级潜艇的出口型武器,也是俄罗斯第四代常规动力潜艇。 新潜艇装备AIP动力系统 尹卓介绍称,“拉达”级潜艇研制的周期长,研制的过程曲折,而且研制中还出现过一些事故,该潜艇技术尚不成熟,目前仍处于研制阶段,俄罗斯军方尚未装备该型潜艇。“阿穆尔”级潜艇的一个新特点就是采用AIP动力技术,动力系统可以不依赖空气,通过携带大量液氧,延长潜艇水下航行时间,对水面舰艇的威胁较大。 宋晓军指出,苏联1991年开始研制“拉达”级潜艇,作为“基洛”级潜艇的下一代,并且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建造,但后期的测试显示其战场适应性不佳,项目被搁置,后来又与意大利合作建造,但都没有大的突破。俄罗斯拥有大量军工企业和研究所,军工体系完整,在某些关键技术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实践证明,它所拥有的技术若想建造一艘新型潜艇仍然未必全面。同时,俄罗斯目前又因乌克兰问题遭到西方国家制裁,所以若中俄合建潜艇,双方可以取长补短。 宋晓军说,中国第一代潜艇是从苏联购买的,后来中国也自我研制了一些,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中国购买了俄罗斯技术成熟的基洛级潜艇,目前中国的潜艇研制也开始向第四代方向发展。 中俄将以2+2模式制造潜艇? 据媒体报道,2013年的3月,中俄签订重大军售框架协议,中俄将以2+2的形式为中国海军联合设计和建造4艘先进的“拉达”级AIP潜艇,其中两艘在俄罗斯造,另外两艘在中国制造。 尹卓表示,2+2这个模式在商业上经常运用,能比较好地平衡交易双方利益。但是,目前军方并没有披露相关消息,而俄罗斯媒体向来喜欢炒作,所以该报道的真实性还有待核实。如果属实,其中有两艘潜艇在中国制造,俄罗斯方面提供零配件,中方进行组装,这将涉及到技术转让的问题。这种合作,中方也会有收获,毕竟阿穆尔级潜艇采用的是AIP系统,有自己的特色。(徐金玉)
【福音】中航工业投资千亿打造航空版迪斯尼乐园 博物展示中心全景   荆楚网消息(记者雷杉 通讯员任疆)8月20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北京宣布,将在全国建设5-6个大型综合航空主题乐园项目“航空大世界”,总计投资将达1000-1200多亿元。   航空大世界以航空文化为基底,以科技、创新、创意为翅膀,形成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的三大航空主题,让航空更加贴近人类生活、更加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航空大世界剥去了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的枯燥,改进了传统科技馆单一技术展示的乏味,增加了大量互动和体验的新奇内容,是在世博会航空馆基础上的极大拓展与提升,堪称航空版的迪斯尼乐园。核心游乐区由3大板块,9大功能板块组成。每一个功能模块都会配上“核心体验展项”,囊括了十多个极具特色的游乐项目。飞行时空隧道全景展示长廊   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由投资带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中航工业将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相结合、将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将航空制造业优势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超前布局,跨界谋划,努力推进航空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历时数年研发了航空大世界这一大型综合航空主题乐园项目。创意工厂飞机组装展示   每个航空大世界大约占地5000亩,每个项目总投资大约200-300亿元。目前,中航工业已经与陕西、四川、江苏、广东等省份进行了接触,就航空大世界的投资事项进行了沟通。根据计划,首个项目预计2017年建成对外开放。
『崇军尚武』红箭12让中国反坦克导弹跃进20年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7月23日 近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欧洲萨托利”展会上公开展示新型单兵反坦克导弹——“红箭-12”。该导弹据称是中国第一种单兵“发射后不管”反坦克导弹,与美国“轻标枪”反坦克导弹类似,并据称已装备解放军部队。 据简氏报道称,这是红箭-12导弹首次公开亮相。这种导弹使用非制冷式红外焦平面成像引导头,这可以为其提供全天候和夜间作战能力,同时厂方还提供一种仅安装电视成像引导头的同型导弹,仅供昼间使用。 根据媒体报道,可以看出红箭-12拥有三大技术突破: 第一,中国反坦克导弹首次实现了“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这主要得益于红外焦平面成像技术的突破; 第二,中国大威力反坦克导弹首次具备单兵便携作战能力,便捷性匹敌火箭筒,比需要安装发射箱的红箭-73更方便使用; 第三,是最具实战意义的一项,就是具备了“软发射”技术,可在建筑物或碉堡内发射。不论是此前的国产反坦克导弹还是火箭筒,均不具备这项能力,发射时的后射火焰极大,不仅危险而且隐蔽性差,几乎无法适用于楼宇内从事巷战。 可以说,红箭-12的技术突破是革命性的,机动性、灵活性和精确制导技术均实现了巨大进步。尤其是“软发射”技术,带来的作战方式革命将使中国陆军战斗力发生颠覆性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陆军的反坦克导弹技术一直落后于西方,尤其是缺乏轻型便携式导弹。早已经严重落后的红箭-73导弹,至今仍是步兵反坦克主力。另一方面,红箭-8和红箭-9等导弹受到技术限制,应用范围很窄,即使是较先进的红箭-9导弹,由于重量太大,只能用于单一型号的反坦克发射车。 近年来,中国虽然装备多款新型步兵战车,但配套反坦克武器居然仍是红箭-73,可见反坦克导弹的落后已经制约了中国陆军战斗力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中国反坦克导弹的技术提升,主要局限在战斗部威力上,而红箭-12带来的技术进步则是全方位的。 红箭-73和红箭-8都是1970年代的产品,红箭-9也不过代表1990年代初期的技术,而红箭-12已进入了21世纪世界先进导弹的行列。尤其是在国产轻型反坦克导弹领域,红箭-12的技术跨度至少达到了20年以上,有望全面取代已服役30年的红箭-73。(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 中国红箭-12便携式反坦克导弹(资料图)
中国红箭-12使中国反坦克导弹跃进20年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7月23日 近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欧洲萨托利”展会上公开展示新型单兵反坦克导弹——“红箭-12”。该导弹据称是中国第一种单兵“发射后不管”反坦克导弹,与美国“轻标枪”反坦克导弹类似,并据称已装备解放军部队。 据简氏报道称,这是红箭-12导弹首次公开亮相。这种导弹使用非制冷式红外焦平面成像引导头,这可以为其提供全天候和夜间作战能力,同时厂方还提供一种仅安装电视成像引导头的同型导弹,仅供昼间使用。 根据媒体报道,可以看出红箭-12拥有三大技术突破: 第一,中国反坦克导弹首次实现了“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这主要得益于红外焦平面成像技术的突破; 第二,中国大威力反坦克导弹首次具备单兵便携作战能力,便捷性匹敌火箭筒,比需要安装发射箱的红箭-73更方便使用; 第三,是最具实战意义的一项,就是具备了“软发射”技术,可在建筑物或碉堡内发射。不论是此前的国产反坦克导弹还是火箭筒,均不具备这项能力,发射时的后射火焰极大,不仅危险而且隐蔽性差,几乎无法适用于楼宇内从事巷战。 可以说,红箭-12的技术突破是革命性的,机动性、灵活性和精确制导技术均实现了巨大进步。尤其是“软发射”技术,带来的作战方式革命将使中国陆军战斗力发生颠覆性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陆军的反坦克导弹技术一直落后于西方,尤其是缺乏轻型便携式导弹。早已经严重落后的红箭-73导弹,至今仍是步兵反坦克主力。另一方面,红箭-8和红箭-9等导弹受到技术限制,应用范围很窄,即使是较先进的红箭-9导弹,由于重量太大,只能用于单一型号的反坦克发射车。 近年来,中国虽然装备多款新型步兵战车,但配套反坦克武器居然仍是红箭-73,可见反坦克导弹的落后已经制约了中国陆军战斗力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中国反坦克导弹的技术提升,主要局限在战斗部威力上,而红箭-12带来的技术进步则是全方位的。 红箭-73和红箭-8都是1970年代的产品,红箭-9也不过代表1990年代初期的技术,而红箭-12已进入了21世纪世界先进导弹的行列。尤其是在国产轻型反坦克导弹领域,红箭-12的技术跨度至少达到了20年以上,有望全面取代已服役30年的红箭-73。(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 中国红箭-12便携式反坦克导弹(资料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