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似水 如山似水
关注数: 20 粉丝数: 126 发帖数: 4,960 关注贴吧数: 90
刘心武的晚年人生哲学<转> 储劲松  ????在随笔新著《健康携梦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4月)中,已经望七之年的刘心武道出了自己晚年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做一个心态健康的携梦而行者。  ????《健康携梦人》收录了刘心武近几年的一些随笔新作,分为六辑。在我看来,《世相百态》所记之事所发之感流于平庸,乏善可陈;2006年德国世界杯赛事评论《足球异象》有充数之嫌;对于读过他“揭秘《红楼梦》”的人,《红楼新解》也已不新。所以本书精华是另外三辑。  ????在《建筑与居住》一辑中,刘心武评点中国当代建筑的得失、城市化和居住环境方面的成就与贻害。他虽非建筑业内人士,但所说却多是行话,提出的问题值得当政者和业内人士高度重视。比如在《本土建筑大师的焦虑》一文中,刘心武以中国近年所建地标性建筑,如“水蒸蛋”“大鸟巢”“水立方”的设计者均为外国设计师为例,道出了他对本土文化(包括建筑与电影等)被外来文化渐渐吞噬的忧虑,“那会导致本土文化的窒息与沦丧。”他说,保障本土文化创造的应享份额,就要相信本土文化创造者的创造能力。  ????《人性感怀》和《外面的世界》两辑,内容以怀人居多,只是这些人一中一外。在《人性感怀》里,刘心武写萧红的神秘魅力、端木蕻良的眼神、张中行的高尚人格、蔡元培的行为遗产,在平平淡淡的诉说里寄予了痛惜、思念、景仰的深情。文字虽浅,用意却深。在旅俄专辑《外面的世界》里,他写欧·亨利的袖珍住宅、托尔斯泰的寂寞青冢、普希金的无奈决斗、罗姆在俄电影史上的过渡性意义等,文字现场感强烈、充满生命之思,最为我所喜。其中他写道:“那就是一代文豪巨擘(托尔斯泰)的墓冢:绝无墓碑,亦无片石,就是一个两米来长、不足一米宽的长方形土堆,上面布满萋萋青草。”  ????读这些的时候我在想,煊赫人物身后的凄凉和安静,是否也是形成刘心武晚年“做一个健康携梦人”这一生存哲学的诱因?
刘心武《健康携梦人》书摘:夏威夷黑珍珠   姚老师每周三下午来教老伴弹钢琴。她虽然上过音乐学院,但主修的是声乐,毕业后分配在乐团合唱队,一唱几十年,六十岁以后,在合唱队排练时兼任钢琴伴奏。老伴弹琴只为自娱,姚老师指导她非常得法,两个人很合得来,两年多下来,她已经成了我们共同的朋友。  我从美国讲《红楼梦》回来,带回一些纪念品,其中最贵重的是三件首饰,全是在夏威夷买的,一件是绿宝石坠链,给了老伴;一件是黑珍珠坠链,送给了姚老师。姚老师开头不收,我就解释说,夏威夷有三宝,一是火山熔岩里开采出的绿宝石,老伴最喜欢绿颜色,几件最常穿的衣服,跟这绿宝石坠链很般配;夏威夷的第二宝是黑珍珠,姚老师爱穿灰黄调子的休闲服,配黑珍珠更显高雅;第三宝是红珊瑚,我买回一个珊瑚须尖串成的手链,留给儿媳妇。我如实报出购买的价格,让姚老师知道那由一颗黑珍珠构成的坠链绝不昂贵,实在只是为了感谢她两年来给我们家带来的欢乐,她听了觉得我确实是把她当做亲人了,也就道谢收下。  我和老伴都希望姚老师接受礼物后,能马上戴到颈上,但她却收进了提包,而且,下一个周三来我家,虽然还穿着一袭灰黄相间的服装,却并没有戴我送她的那黑珍珠坠链,而是戴了一串白珍珠的项链,我和老伴交换了个眼色,没说什么,心里都有点疑惑。难道她忌讳黑色?  姚老师指导老伴练了约一小时琴,大家就坐到餐桌边喝下午茶。我注意到,她那串白珍珠项链,品相一般。三个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一位仍在电视上露面的著名资深歌唱家,老伴就感叹,说那么多唱歌的,能有几个达到那样的知名度啊!姚老师就说,那是她大学同学,毕业以后跟她一起分到合唱团,是一个声部的。老伴就直率地问姚老师:您是不是挺羡慕她呀?姚老师说:“为她高兴。一点不羡慕。”讲起当年情况,来了外国专家,让合唱团的人一人独唱一曲,合唱团几十个人,足足唱了三天,专家也听了三天。本来,这样做是为了把合唱水平提得更高,没想到专家却从中发现了一个男中音和两个女高音,认为是三颗珍珠,值得培养为独唱演员,那两个女高音,一个就是姚老师,另一个就是现在的著名资深歌唱艺术家。我和老伴只是听,没提问题。姚老师就笑了。  又喝了一阵茶,姚老师主动接续忆旧,说那时候其实专家对她的潜力更看好,但是,她就是想站在队列里唱合唱,不喜欢站到乐队前领唱或独唱,她把自己的这种想法说出来,大家都感到惊讶,专家通过翻译跟她交谈后,说理解了她,还说,很难得,有这样的歌唱者,从灵魂深处体味到了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真谛,的确,大合唱是人类走向亲和的一种途径。姚老师说,从那以后她就一直留在合唱队,虽然永远不可能出名,却无怨无悔。“我不想做一颗单独闪光的珍珠,我总觉得,一颗珍珠还是跟别的许多颗珍珠串成链条,更有意思。”  在姚老师再一次来教琴前,我和老伴多次放送她赠我们的CD盘听,那是她参与的合唱演出的录音,我们原来提不起兴致听,现在却如闻天籁。  姚老师再来时,戴了一条完全由黑珍珠串成的项链,我送她的那一颗,串在正中间。她没问我们好看不好看。我们也没用语言去评论。确实,我们理解了,有的珍珠,是永远喜欢跟别的珍珠串在一起的。(书摘)
没有刘心武,就没有“红楼热” <转>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知道刘心武是从他的那篇成名作《班主任》开始的。还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班主任》这篇小说的态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挺让人呲之以鼻的。先不说对刘心武这个人怎么看,仅对他的一些文章而言,实在是不敢恭维,文章内容对于我这样曾经很“判逆”的学生来说,是无法接受和认同的。不过,一切皆因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而改变。   今年夏天很偶然的看到CCTV-10的《百家讲坛》正在播刘心武的节目。许久未曾看到刘心武的作品了,看到这位动不动就给年轻人忠告的“刘老师”自然很亲切,想听听他在讲些什么。耳朵竖起,腰板儿挺直,原来刘老师正在讲跟《红楼梦》有关的内容。并且讲的挺有趣,就像悬疑小说一样。记得我在高中的语文老师说过,《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涉及到到的内容相当丰富,如果以后独到必当受益匪浅。后来上了大学,才开始看《红楼梦》。刚开始看到这样的大部头,很是头疼,这书何时才能看完呀?但当我真正以阅读的状态投入《红楼梦》时,竟发现她是那么的的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之余还让人流连忘返。自己仿佛就是一个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红楼梦》是曹雪芹用尽一生精力所写。一个人的一生怎能在瞬间就可以参阅完毕;一个时代的烟云,又怎能在片刻间消失?   中国人对于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小了,尤其是在网络占据我们的生活之后。刘心武和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把沉寂很久的读书兴趣给带个起来。我真不清楚,像刘心武这样的红学门外汉都能从新让人们阅读《红楼梦》,都能从新掀起新一轮的“红楼热”,为何那些所谓的红学专家们还要炮轰刘心武呢?莫非是在吃不着葡萄硬说葡萄酸?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先生也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刘心武。这位红学学会的副会长说,刘心武没有遵循学术标准,刘心武把解读《红楼梦》当成了“猜迷”,真是让吾等可发一笑。中国的文化本来就应该属于人民大众的,不是某个人专门研究的产业,更不能是某些人骗吃骗喝的玩偶。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这比财富本来就是公众的财产,又怎能明确的规范谁应该拥有研究或发言的权利?《红楼梦》就是一部白话小说,著名红学学者周汝昌把它称为“文化小说”。那么大的学者都把《红楼梦》认定为小说了,既然是小说就是世俗的产物,既然是小说就可以让读者去分析猜测研究。国家建立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并不是等于说就你们可以拥有《红楼梦》的阅读权、解析权。《红楼梦》是全民所有的,谁都可以写文章分析评论。我想,这也能与曹雪芹的最初的梦想相吻合。即能在民众中产生共鸣。   只有专家才能享受“红学”的权利,那是封建社会的朝廷大臣。有些专家研究一辈子都没研究出个什么成果,又有何用呢?刘心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将《红楼梦》重新呈现给大众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只希望刘心武先生能够大胆的往前走,莫回头。
我看如今的先生。匆匆,又三年…… 还是叫惯了先生的。我记得三年前刚开始到这个吧的时候也是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如今,三年。当时是初一,而如今是高一了。和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我很任性莽撞,当年喜欢先生纯粹是偶然。说实话,先生是我崇拜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小时候就看过先生的一些儿童著作,那时还没看先生的红楼,纯粹是因为听有人对先生漫骂,用词很苛刻。我看不惯,顺手打了点字,被人骂成是先生的狗。一冲动,就莫名其妙承认了。再是阴差阳错做了吧主。 于是我去书店把先生当时所有的书买了回来,好好研究了一下先生的学说。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先生,迷上了先生写的东西。在先生被骂的日日夜夜,我不仅在为先生痛苦也在被别人骂,可是,我满足。 我真的很享受看先生在讲坛上谈笑风生的样子,很英朗勃发。初中是上了私立学校,半个月回一次家;现在高中是了我们这最好的高中,一个月回一次家。可是我觉得对先生的感情我没有一点点减退,初中的同学全班都知道我是柳丝,现在高中开学半年,我们语文老师和全班同学又都知道我是柳丝了。因为只要我一逮到机会就会宣传先生,呵呵! 我知道,现在看不惯先生的人很多。至于目的,我说不清楚,也许这原本便说不清楚吧。先生的压力很大很大。这么一个老人,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都这么难,我为先生揪心,生疼,生疼…… 姑且不说先生给我的对红楼梦认识的影响,光是他冒着这么大压力重返《 百》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到的吧!先生又出来讲黛玉的那次,我听到消息就哭了,为先生而哭,也为自己的执着而哭。 我是江苏人,和北京天南海北。可是我的梦想,现在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能够考到北京去。能够去找找先生,看看先生。够了。 好久没在吧里写点东西,谨以此文送给先生、一贯以来支持先生和反对先生、自己,作为08的开门礼物。 谢谢。
刘心武:玉带林中挂是黛玉沉湖的标记   早在1984年,周汝昌先生就发表了《冷月寒塘赋宓妃——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何因》一文,提出了曹雪芹对黛玉的结局设计是自沉于湖的观点。我在《揭秘〈红楼梦〉》的系列讲座和书里,承袭、发展了周先生的这一论断,主要是从古本《石头记》前八十回的诸多伏笔里,探佚出曹雪芹在已经写成而又不幸迷失的后二十八回里,安排黛玉在中秋夜沉湖而逝,整个过程构成一次凄美的行为艺术,体现出黛玉生既如诗、逝亦如诗的仙姝特质。  周先生二十多年前提出的黛玉沉湖说,似乎关注者不多,经我在《百家讲坛》弘扬后,反响开始强烈。质疑者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黛玉葬花时,她否定了宝玉提出将落英撂到水里的建议:“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浑倒,仍旧把花糟蹋了……”她主张土葬,令花瓣在香冢里日久随土化掉。黛玉对落花尚且主张土葬而拒绝沉水,她怎么会到头来自己去沉湖呢?第二个问题是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册页里,画着写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如果说后一句意味着宝钗最后孤独地死在雪天,那么前一句是不是意味着黛玉最后是用玉带挂到树上,上吊自尽呢?  正如蔡元培先贤所说,“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每一位红迷朋友,都有参与讨论、独立思考的权利。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如下,仅供参考。  黛玉是仙界的绛珠仙草,追随神瑛侍者下凡,她将其一生的眼泪,用以还报后者以甘露灌溉的恩德,眼泪流完以后,她当然就要回归仙界。黛玉沉湖,最后不会留下尸体,不存在像落花一样流出大观园去的可能。当然黛玉在回归仙界前,她又是个凡人,她被赵姨娘通过贾菖、贾菱配制的慢性毒药所害,她在《葬花词》里唱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也向往能够入土为安,但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凡间的险恶令她无法获得“香丘”,因此,在贾母去世、病入膏肓、泪尽恩报的临界点,她选择在中秋夜自沉于“这里的水干净”之区域,是可以理解的。曹雪芹用了许多伏笔(我在《揭秘》第三部中讲到六处重要伏笔)来暗示她最终自沉于大观园净水之中,葬花时的那一笔,其实并不与那些伏笔矛盾。  至于“玉带林中挂”,我的理解是,或许曹雪芹会写到一个细节,就是黛玉沉湖前,解下了自己腰上的玉带,挂在湖边林木上,这样就给寻找她的人们,留下一个记号,因为她实际是仙遁,最后没有尸体的。  《红楼梦》里多次写到汗巾,汗巾是系在外衣里面的腰带,它比较长,系法一般就是用收拢的两端交叉打个活结。那个时代常有人用汗巾上吊自尽,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大概用的就是汗巾。但玉带与汗巾并不相同,它往往是系在外衣上的,长度有限,类似于现在我们使用的皮带,收紧后不是用富余的两端打结约束,而是使用钩扣来合拢。从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玉带,是五代后周时期的,当然它并不完全是玉石制作的,基础材料还是丝织品,简单的,只是两端有玉制的钩扣,复杂的,则整条带子上缀饰着大小、形态不尽相同的玉块,如北京明定陵出土的一条玉带,全长一米四六,由两层黄色素缎夹一层皮革制成,带上用细铜丝缀连白玉饰件二十块,分别为长方形、圭臬形、桃形。《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黛玉雪中的装束: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皮里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绦就是丝制的带子,黛玉束的应该就是一条玉带,“双环四合如意”应该就是对那玉带上玉块和钩扣的形容。显然,玉带是不适于用来上吊自尽的。但黛玉沉湖前将那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挂到湖边树木的枝桠上,则是可能的。  第五回册页上的图画,具体的交代是:“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这里面影射着林黛玉、薛宝钗两人的姓名自不消说,但按曹雪芹那“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惯用手法,必定还有另外的意蕴。究竟“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的画面和“玉带林中挂”的判词,会在曹雪芹的后二十八回里如何应验,值得我们深入地探佚、讨论。(刘心武
刘心武:心财至贵 整理旧照片,其中一部分是1987年第一次访美时拍摄的,那时候刚拥有“傻瓜机”,又置身在感觉无比新奇的“西洋景”里,所以拍得特别多,几年前也曾挑出一部分进行扫描,存放到了电脑里,不过挑出的几乎全是“外景”,意在通过典型的美国风光增强那次访问的异国记忆,室内与别人的合影少部分插在了相册里,多数放在一个牛皮纸口袋里。这次着重整理的,就是牛皮纸口袋里的那些,其中一张原本没怎么特别留意的,这回忽然让我眼热,凝视良久。那张室内照,我居中间,两边各一位先生。人像颇大,显露出的背景不多,但我还是很容易回忆起来,那是在当时《华侨日报》总编辑谭先生家中。当时他家位于百老汇街南段的一座高楼里,他在家里为我到访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派对”。那种格局的公寓,我那时候才第一次见识,它一端是敞开式厨房,然后是开放式餐厅,再往下是用沙发围成的第一会客区,然后是敞开式书房及第二会客区,最后是一架三角钢琴占据的演奏区,这些连起来大约有300平方米空间的各活动区域之间,绝无墙壁隔断,两面都是高大的落地玻璃窗,将那曼哈顿的万丈红尘展露无余。后来他请我到他家小住数日,才发现书房一侧有个通道,穿过去,才是他们的卧室、儿童间和客房。那天我是主客,参加“派对”的洋人不多,满眼同胞,当然,有的已经加入美国籍,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香港,其中大部分是文化人。1987年初,我惹了事,王蒙在他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里有所叙述,可参看,这里不多说。我惹的事我承担,这本来是个局部的问题,没想到一时搞得很大,以至海外反应强烈,甚至对中国究竟还能不能坚持改革、开放有所担心。在美同胞自然也都关切。到了下半年,形势明朗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并无改变,《华侨日报》向我发出邀请,有关部门批准成行。到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第一场演讲,我的题目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以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始,个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过程里的体会,现身说法,告诉大家,无论如何,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那天的“派对”,就在哥大演讲的当晚举办。气氛很热烈。许多来宾约我合影,我把“傻瓜机”交给谭总编,他拍了许多。如今我凝视的那张照片,左边那位,分明是音乐家谭盾,右边那位,无疑是画家陈逸飞。谭盾那时候正在纽约攻音乐博士学位,他的一些刻意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融入西方曲式的创新之作已经问世,并且已经获得了国际奖项。陈逸飞那时已经开始以中西合璧的画风在美国获得非同一般的知音。但是,我要承认,当时我对他们知之甚少,虽然后来他们名气越来越大,我也记得他们曾参加过那次“派对”,但我对是否与他们合过影,始终不曾有深刻印象。恰巧这回整理旧照片前,电视台刚播出一台有谭盾参加的节目,因此翻看到那张旧照片,就觉得怎么如此眼熟啊?帮我一起整理的年轻朋友说:“呀!双名人啊!”他指出那边一位是陈逸飞,陈逸飞前岁英年早逝,对他的报道尤多,他的相貌我已熟悉,对照二十年前合拍的照片,就是此人!望着照片,我感慨万端。谭盾在电视节目里回答主持人“你最珍视的财产是什么”的提问,回答说:“想像力。”二十年过去,谭盾脱去青涩,精壮成熟。想像力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财啊!陈逸飞的想像力不仅体现在静止的油画,还体现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可惜他未拍完《理发师》就仙去。人最宝贵的财产确实是心财。当年这两位杰出的艺术家挨过来与我合影,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翻阅着那天所有的合影,觉得人虽各异,情却相通,就是他们都愿意以一种言语以外的善意,来支持一个定居北京的、参与改革开放进程的写作者和文学编辑,通过祝福我来祝福亲爱的祖国,再不要折腾来折腾去,把强国的步子迈得更坚决更稳妥。摩挲着旧照片,一股热流贯通全身:善意,革新,坚持,这是我们共同的心财啊!
揭秘:贾宝玉落魄之后最后姻缘<转> 一部《红楼梦》,引出多少人间感叹。黛玉、宝钗、湘云等众钗的命运虽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已有定论,然而贾宝玉的命运又如何?日前,作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揭开了宝玉二次出家的结局之谜:“宝玉曾因与宝钗起了冲突而出家过一次,并由甄宝玉送回荣国府。”而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对“甄宝玉送玉”一句的重新认识,也推翻了他以前的看法。 最终回目 曹雪芹写完全书一百零八回 在揭开宝玉最终结局之前,刘心武首先提到的是《红楼梦》的回数问题,因为究竟有多少回数直接影响到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他以周汝昌的周汇本《红楼梦》为前提,明确表示:“高鹗续书的后八十回命运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曹雪芹是写完《红楼梦》的。”刘心武说,“因为种种原因,八十回以后没有找到,也没有流传下来。”他如此断定的依据有二: 其一,是脂砚斋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的批语,“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已有余。”“三十八回就已三分之一有余,可见不是一百二十回。”刘心武提出,“红楼梦应该是一百零八回。” 其二,是根据曹雪芹同时代人,或后人留下的文字记录。至于后二十八回的内容,刘心武表示:“依据是前八十回的正文、脂砚斋批语以及其他清代读者的诗文——在曹雪芹去世前后文人留下诗文大体上可以探佚出来。” 最新观点 宝钗讽谏逼走宝玉 虽然贾宝玉心念林黛玉,但众所周知,他最终中了“调包计”与薛宝钗结为夫妻。但是,刘心武探佚的结果却是,宝玉是在贾母和林黛玉相继去世后才结婚的,根本不存在“调包”一说。“在曹雪芹的构思中,贾母的去世让林黛玉失去了靠山,跟着去世。于是王夫人才与薛姨妈联手促成了这桩婚事,贾宝玉才勉强结婚。”婚后,宝玉一直对黛玉念念不忘,刘心武的依据在于《红楼梦》第五回中探词《终身误》末一句“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宝玉和宝钗就是合不来,两人发生冲突,所以才会‘到底意难平’”。 宝玉二次出家 “贾宝玉与薛宝钗发生冲突后,就有了第一次出家。”对于首度提出的贾宝玉曾两次出家,刘心武先是引用了脂砚斋的批语:“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古文中出家的代名词)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成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刘心武解释道:“有懂事的丫鬟麝月,妻子薛宝钗也敦厚温柔,这在旁人看来已是十分美好,但宝玉却不能忍受宝钗的‘讽谏’,他要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所以就出家了。” 他还援引了了第三十一回中的内容,书中描述袭人说要死,宝玉一急就说:“你死了我出家。”黛玉将两个手指一伸,抿嘴笑道:“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刘心武认为就是个伏笔,暗示宝玉将出家两次。 至于贾宝玉为何一次出家不成,最终二次出家,刘心武强调:“具体内容通过探佚的确有困难,但并非毫无根据。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出戏就是大伏笔,其中的一出《仙缘》出自《邯郸记》,脂砚斋批语‘甄宝玉送玉’。此前,我对于这句批语不甚了解,认为‘送玉’的‘玉’是指通灵宝玉,但是现在通过各种古本比较才领悟,‘玉’并非指通灵宝玉,而应该是宝玉在‘六根未净’的情况下遇到甄宝玉,甄宝玉送他回荣国府。”而甄宝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并未真正出现,仅在宝玉梦中相会过一次。“不过,依着贾宝玉的性情,最后还是出家了,彻底离开尘世,飞身到了神瑛侍者的本位。” 最后姻缘 宝玉落魄后曾与湘云结合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龙恩浩荡,贾宝玉甚至参加了科举考试,这在刘心武看来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刘心武指出,曹雪芹所写的“蜡油冻佛手”引出了很大的祸事,贾家被皇帝治罪,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单说贾宝玉被抓和王熙凤一起入狱,脂砚斋就不止一次透露,他们会在狱神庙相遇。而茜雪丫鬟(此前仅出现过一次)则再度出现,成为安慰、救助贾宝玉的重要角色。”刘心武说,“贾宝玉在狱神庙做什么?曹雪芹去世以后不久,清人记录有人看到曹雪芹《红楼梦》古本中有宝玉沦为‘击柝之徒’,就是派一个活,让宝玉打更。” 刘心武推断在后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出狱后发配原籍,生活于江南。“他得到了妙玉的救助,而史湘云在丈夫卫若兰死后沦为歌伎,妙玉的帮助促使他俩重逢,宝玉解救了湘云。” 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结合,刘心武认为早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就能看出端倪。“‘白首双星’是比喻一对夫妻,指的就是史湘云和贾宝玉,他们年龄不大,但都遭遇惨痛,家破人亡。其中,卫若兰仅在秦可卿的丧事上出现过一次,但他却在后二十八回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所佩的麒麟就是贾宝玉从道士那里得来的,可以看出曹雪芹‘草蛇灰线,绵伏千里’,《红楼梦》中处处有伏笔。” 根据刘心武的探佚,贾宝玉、史湘云经历坎坷之后头发都白了,暂时相依为命,但还不是最后的结局。“当时他们两个的生活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这是脂砚斋透露的曹雪芹原笔。”刘心武说:“以前贾宝玉曾偷偷跑去袭人家,有个细节就是袭人看了家里的东西觉得总无可食之物,其实暗喻宝玉太娇惯了,脂砚斋对此的批语就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对看之后,可知贾宝玉日后生活得穷困。”
中关村图书大厦8.26排行榜 总榜名次 书名 出版社 定价1 货币战争 中信 382 名叫牛皮的插班生 接力 133 中国新基民必读全书 中国纺织 24.84 场馆篇-北京奥运场馆旅游交通图 中国地图 185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人民文学 586 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 长江文艺 227 品三国-(下) 上海文艺 258 我是你儿子 长江文艺 239 黄皮子坟-鬼吹灯II之一 合肥九歌 26.810 基金入门与技巧-(随书附送VCD光盘一张) 中国经济 25文学名次 书名 出版社 定价1 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 长江文艺 222 品三国-(下) 上海文艺 253 我是你儿子 长江文艺 234 黄皮子坟-鬼吹灯II之一 合肥九歌 26.85 巴别塔之犬 南海 226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黛玉之谜及古本之秘(第三部) 东方 287 驻京办主任-(二) 作家 258 士兵突击 花山文艺 329 灿烂千阳 上海人民 2810 光荣日-[第一季] 二十一世纪 21社科1 庄子諵哗-南怀瑾讲述(下) 上海人民 202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原版经典全译本) 新世界 333 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 南海 224 博奕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奕策略(插图本) 中国发展 295 于丹<<论语>>心得 中华书局 206 小故事大道理-(第二版)(经典珍藏版) 海潮 357 于丹<<庄子>>心得 民主法制 208 佛养心道养性-[中国人的哲学.修养与智慧] 新世界 399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最新版) 吉林文史 2810 机关的机关 金城 36经管1 中国新基民必读全书 中国纺织 24.82 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 423 基金入门与技巧-(随书附送VCD光盘一张) 中国经济 254 炒股就这几招-(绝招篇)(修订版)(随书附送VCD光盘壹张) 中国经济 255 中国股神林园炒股秘籍-(附赠VCD光盘一张) 经济日报 286 基金赚钱一点通-全彩色图解基金投资 机械工业 287 新股民入市必备全书-中国新股民必备入门读本(最新修订版) 中国商业 36.88 看盘细节-全新的股价走势分析方法 地震 269 手把手教你炒股票买基金-中国新股民新基民必读全书 经济科学 2510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新版) 中国青年 26少儿1 名叫牛皮的插班生 接力2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人民文学3 开甲壳虫车的女校长 接力4 小鲤鱼历险记16-CCTV52集大型动画系列剧 外语教研5 妈妈要参军 中国少儿6 汉堡包与炸酱面 中国少儿7 名侦探柯南(57) 长春8 我的父母我做主 中国少儿9 喜洋洋与灰太狼(10)-天外来客(附赠羊羊珍藏卡) 人民邮电10 变形金刚写真集-(电影版) 安徽少儿科技1 Java编程思想-(第4版) 机械工业2 软件工程师日语 东北大学3 Java面向对象编程 电子工业4 精通J2EE-Eclipse Struts Hibernate Spring 整合应用案例(附光盘) 人民邮电5 CCNA学习指南(中文第五版)(640-801) 电子工业6 C程序设计-(第三版) 清华大学7 C# 高级编程-(第4版) 清华大学8 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附赠光盘1张) 电子工业9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教程.网络技术:2004年版 高等教育10 Ajax实战-Ajax in Action 人民邮电
张万新出现刘心武签售现场 两人辩论异常激烈<新闻> 今天下午3点,著名作家刘心武携其新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签售即送书活动。可近日,重庆作家张万新却在博客上炮轰刘心武新著是无稽之谈,并声称要在刘心武签售时当面与他辩论。 就在刘心武的新书大卖之时,一位青年作家张万新却在博客上发帖表示对刘心武此次新作“大失所望”,并列举了多个例子论证:“刘心武断然认为曹雪芹把贾宝玉和林黛玉设定为姑表兄妹是另有深意。这太扯淡了,曹雪芹不是现代人,在他那个时代姑表兄妹结为夫妻应该是常见的事情,哪来的深意?”此外,刘心武把林黛玉的“含情眼”说成是“含露眼”也被张万新调侃了一番:“他硬要把林黛玉的‘含情眼’矫正为‘含露眼’,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林黛玉‘泪水的储存量’,他是眼科医生吗?如此视力矫正意欲何为?”张万新表示,如果刘心武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红楼梦》,应该有红迷问问这个问题。“若到时有空,我也想亲自去问问这个问题。”在听说有人将会到场进行“辩论”后,活动组织者之一的东方出版社立即发出紧急声明:本次活动纯属刘心武为答谢诸多“刘红迷”的赠书签售活动,所谓“现场辩论”不属此次活动的选项。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们欢迎各位红迷、刘红迷和读者朋友届时光临,但不希望现场因意外因素的干扰而引发矛盾。当记者打电话给刘心武时,电话那头传来十分虚弱的声音:“不要再采访了,北京桑拿天,我心脏不舒服。”
刘心武:有些抨击很可笑<转> 今年的红学热是随着刘心武重回《百家讲坛》这股热潮而起,因刘心武探轶成果成为导火索,红学界反诘刘心武再次引发口水战。周汝昌先生论红赏红的重要著作《红楼梦赏析丛话》新版也高调上市,将今年的红学热火烧至高潮。有人说,刘心武是红学投机者,是炒周老冷饭。昨日,刘心武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有些抨击是很可笑的,我是在弘扬周老的观点。”  想把黛玉立体化  有人认为,为什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会如此之火,是因为刘心武此次放弃了他的“秦学”,开始另辟蹊径再次大揭林黛玉的老底,要创立“黛说”。刘心武认为这很荒谬,“百年来红学研究我是第一个从秦可卿入手的,有朋友开玩笑说我的学说是‘秦学’,我接受了。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只研究秦可卿,更不说明我研究林黛玉就是‘黛学’、宝玉就是‘宝学’。我只是从次要人物向主要人物过渡,这是我独特之处。”刘心武说:过去主流对林黛玉的解释太简单,我要把她立体化,她的经济背景是什么样子,她的美是否具有共同审美的价值,还有她葬花时的独特设计。  炒冷饭是因为周老太冷了  刘心武从“冷月葬花魂”得出结论黛玉是沉湖而死,有人认为他是从曹公的只言片语中得出结论解析“红楼”,是以偏概全。刘心武表明,“我的许多观点是在周老的启发下而形成的,周汝昌很早写过一篇文章收在《与贾宝玉对话》书中,他提出黛玉沉湖而死,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我的努力推动下,周老也十分高兴。我为什么要炒他的冷饭,是因为他太冷了,很多年前说过的话被压抑得根本传播不了,我着急!我去《百家讲坛》讲《红楼梦》很大动机就是要帮周汝昌先生弘扬他的学术成果,我援引他所有的成果都是获得他本人同意的,他高兴得不得了。我到南京演讲时与严中会面,他还特此为我写诗。但我们也有不同,我认为黛玉沉湖是行为艺术,这是我独家的。”  第六讲未播并非怕“偷学”  年轻红学家张万新认为,刘心武所讲的林黛玉,不是现在的五讲,而是六讲。据说被央视取消的一讲,讲的是林黛玉应该继承的巨额财产被人侵吞的秘密。张万新分析央视取消这一讲是有人担心它揭示的秘密里有些潜规则会被时下的官员偷学。刘心武向记者解释,“我认为是技术原因,央视提出要在最后一集加上一段话,当时因我要出访俄罗斯,未来得及录,等回京时,他们已做完带子。最终播出了五讲。也并不是像传说的我与央视有矛盾,意见不同而未播完,无论央视怎么处理,我都能理解。”林黛玉的父亲死之前担任的是盐政官员,他的职务是肥缺,应该有大笔银子进账,这笔财产下落刘心武在书中进行了揭秘。  “揭秘薛宝钗”已经录制完  面对这些争议,刘心武已很淡然。“我欢迎批评,但我要强调,希望大家静下心认真看完书后再发表评论。我自己只是一个红学票友。2005年时我生气是因为当时很多人给我扣‘帽子’,说我引起社会文化混乱,影响红学研究发展。后来发现,也没什么部门查处我,也没连累出版社。”对《红楼梦》隐藏着多少秘密,还要揭出哪些谜底。刘心武表示,由于《红楼梦》是一部奇书,首先它不完整,也有好多弄不明白的地方,比如贾琏是长子,为什么被称为二爷?因此很多人去探轶。可以各按各的路子去对待《红楼梦》,没必要统一观点、步伐一致。“我接下来仍会继续揭秘下去,《百家讲坛》的‘揭秘薛宝钗’已经录完了,接下来是史湘云和贾宝玉,每集六讲,大约20万字,再出一本书。”
刘心武“林黛玉自尽说”引发新一轮红学大战 刘心武重返《百家讲坛》首次揭示黛玉之死等谜团,并在《当代》开设了一个栏目《红楼心语》,吸引眼球的是刘心武的最新文章《林黛玉沉湖之谜》。文章中刘心武大胆提出新论点:“林黛玉是沉湖自尽的”。由此引来新新红学派们的反驳,昨日(10日),刘心武作出回应,一场新一轮的红学论战由此拉开序幕。 编辑推荐:刘心武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再遭红学家炮轰   推测:   黛玉于月圆之夜步入湖中   刘心武大胆推测了林黛玉是在大观园里的紫菱洲沉湖而死,她是自尽而不是高鹗续作中所写的,林黛玉因得知宝玉与宝钗洞房花烛,焚烧诗稿、重病发作、气绝身亡。刘心武认为,高鹗续写情节并非曹雪芹的本意,而且破坏了读者对原作的审美享受。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瑕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因为神英侍者每日灌溉甘露,绛珠仙草才得以修成女体。下凡后,林黛玉就要用一生的眼泪,还贾宝玉的灌溉之恩。黛玉不该“气绝身亡”如此难堪,而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反驳:   在红楼作者面前耍大刀   新新红学派浩歌认为,刘心武是从只言片语中找到与水有关的所谓线索,但总感觉证据牵强、论证不充足。浩歌认为,黛玉病死是符合逻辑发展的。前80回都是写病弱身躯的,到后来病情恶化也是情理之中。跳湖自杀是烈女行为,与黛玉的气质、性格是有出入的。因为黛玉性格更多的还是多愁善感,性格暴烈、大胆自杀不是黛玉的做法。浩歌指出,刘心武的新红学要照顾红学常识。刘心武先说林黛玉是行为艺术的实践者,说葬花就是很典型的行为艺术,用时髦词汇形容黛玉葬花为哪般?原是为结局浪漫诗意做个铺垫设计的。“真是在红楼作者面前耍大刀。”   提醒:   不要陷入刘心武的泥潭   被称为新新红学派第一人的陈斯园则认为,刘心武红学之病就在于对后四十回的武断猜测,并进行天花乱坠的演绎,不仅让胡适派恼羞成怒,也让在野派各路红学家笑话。其实周汝昌的跳湖论与刘心武的沉湖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红楼文本的戕害,因为他们俩自以为是,主观臆断,都是反对后四十回而已。但鲁迅林语堂钱钟书等大家都认为后四十回很好。高鹗的40回续本是被学界和读者公认了的。陈斯园认为,胡玫导演与红楼选秀划开界限是明智之举,但若陷入刘心武派的对后四十回的“创造”将陷入泥潭。胡玫女士是清醒的,“尽量尊重原著,只要复制120回就可以了。”   回应:   高鹗与曹雪芹不能画等号   对于新新红学派们的反驳,昨日,刘心武心态平和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争论非常好,这样“红学”才能研究下去。刘心武说,“黛玉应是沉湖而死”,是一种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我的探秘和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新新红学派认为一百二十回是个定论,不能推翻是不对的。学术并非少数服从多数,他们拿名人来压人,说明什么?对后四十回不满的人多得很,不止一个周汝昌。钱钟书这么聪明的学家不去碰‘红楼’,那么今人就不能超越钱钟书吗?”刘心武反驳道,其实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曹雪芹的后二十八回。高鹗续写后四十回时,曹雪芹已过世30年了,他们根本不认识。你可以喜欢高鹗,但不能把他们画等号。 本报记者 蔡震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编辑: 邹勇 稿源: 国际在线综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