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ffe20 jaffe20
关注数: 4 粉丝数: 114 发帖数: 2,303 关注贴吧数: 4
经济观察报头条,万颗卫星上天难 还是有大媒体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2025年,一笔“泼天的富贵”砸向了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却硬生生卡在了发射环节。 所谓“泼天”,具象为一个总预算6.16亿元人民币的火箭发射订单,招标方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目的是为旗下“千帆星座”的规模化组网寻找火箭运力。 然而,从2月到8月,这笔订单反复启动招标,又反复宣告失败,理由很简单: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而根据《招标投标法》相关规定,投标人少于3个不得开标,只能重新招标。 接二连三的失败,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现实:市场上能接下这笔大单的“民营火箭公司”,凑不够数。这让卫星公司们很“着急”,因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先到先得”的规则,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是有“保质期”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环环相扣的时间节点,完成规定比例的卫星发射,否则申请的资源就会失效。 当前,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和另一家中国星网的“GW星座”申报的卫星总量已突破30000颗,发射任务可谓艰巨。公开信息显示,从7月底到8月中旬,中国星网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前后共使用了4种不同型号的运载火箭;而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截至2025年3月,也已将90颗卫星部署在轨。 与此同时,市场的热度也已传导至遥感、对地观测等细分赛道。2025年8月底,航天宏图(688066.SH)公告其与国际客户签订了一份价值约9.9亿元人民币的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而在稍早前的5月,北京的微纳星空也中标了四川一个价值8.04亿元的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卫星产业的“米”已满仓,但市场却忽然发现,能把这些卫星稳定、廉价送上天的火箭,却还不够用——自2014年政策开闸以来,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已经奋战了10年,全行业依然缺少一款能够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在运力指标上成熟、在成本上具备优势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ishare.ifeng.com%2Fc%2Fs%2F8mSDWXzivqn&urlrefer=0e3f7329347db7b630449643f8e1597a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