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两千
幻象两千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5
粉丝数: 2,761
发帖数: 47,641
关注贴吧数: 11
二战地理:战争期间的苏军太平洋舰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澳、加、新、荷、甚至自由法国的军舰与日军对抗,都快把太平洋打沸了。而北太另一支强大的舰队——苏太平洋舰队却在坐山观虎斗。 二战开始时苏太平洋舰队有两个水面舰队支队、四个潜艇支队、一个鱼雷艇支队、数个其它船只和巡逻艇独立大队、若干航空兵旅、海岸炮连和海军陆战队。 早在1941年4月,苏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分别承认对方扶植的伪满和外蒙,苏专注于欧洲、日专注于对华作战。在二战的大部分时间里,苏日没有对抗,双方贸易如常。 下图:海参崴金角湾,俄太平洋舰队。
二战地理:日军攻击过美国本土吗? 都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可能也知道阿留申战役。但珍珠港在夏威夷、阿留申群岛在阿拉斯加,这俩都不属于所谓的“美国本土48州”。 那么二战期间日本攻击过美国本土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攻击过美国本土,也攻击过加拿大。 1942年2月,日军潜艇“伊-17”号浮出水面,炮击了美国加州圣巴巴拉的油田。同年6月,“伊-26”号潜艇炮击加拿大温哥华岛西岸的埃斯特万角灯塔,另外一艘“伊-25”号潜艇则炮击了俄勒冈州哥伦比亚河口的史蒂文斯堡。 只是,这几次袭击的收效甚微,只造成了价值几百美元的建筑和物品破坏。 (照片拍自加州洛杉矶附近海岸)
二战地理:设在加拿大内陆地区的德意战俘营 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旅行时,我曾在一个叫梅迪辛哈特(Medicine Hat)、人口只有6.3万的小城住过一宿。这地方属于加拿大西部,远离二战时期的欧洲和北非战场。但1943年到1946年间此地曾设有一座战俘营,关押着1.25万名德意战俘。 战争期间战俘管理是个大问题。安全起见,这些战俘被送到了远离战场的加拿大关押。当时加拿大设有约40座战俘营,其中梅迪辛哈特这个“132号营地”是容量最大的一个。1946年4月最后一批战俘被遣返回欧洲后,该营地关闭,原有建筑也陆续被拆除,现已无迹可循。
夏天的温哥华确实舒服,适合户外运动 今夏最高气温只有27度,大部分日子白天的气温在20~25度之间。
二战地理:美国领土曾被攻占过吗? 二战期间,美国领土曾被日军攻占,而且被占领时间长达一年之久。 1942年6月,日军入侵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西端的两个小岛基斯卡岛和阿图岛。日军占领阿留申群岛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横跨北太平洋的大环航线,并以此为基地展开对美国西海岸的空袭。 由于群岛地处偏远以及恶劣的天气和地形,美国和加拿大联军直到1年后的1943年5月和8月,才分别夺回这两个被占岛屿。 阿留申群岛战役是二战期间唯一发生在北美洲土地上的战役,因知之者甚少,也被称为“被遗忘的战役”。此役造成盟军方面1481人死亡、640人失踪、3416人受伤。日军则有4350人阵亡。 我没去过阿留申群岛,但到过阿拉斯加的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照片上是安克雷奇市内的战争纪念碑。
二战地理:墨西哥参加二战了吗? 参战了!墨西哥政府曾派出一个战斗机中队到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 但墨西哥对二战最大的贡献是基于墨美之间于1941年达成的一项协议:允许在美的墨西哥人加入美军。因此有25万墨西哥人随美军奔赴欧洲和亚太战场。 (照片拍自墨西哥城宪法广场)
加拿大亚北极地区的居民点,教育、医疗、收入如何 这个地方叫“卡克罗斯”(Carcross),在加拿大的育空地区,其纬度为北纬60度10分。人口仅317人(2021年普查数据)。 卡克罗斯不是行政村镇,只是一个居民点,行政上它归育空政府和育空原住民组织共同管理。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家可提供初级诊断、治疗以及急救的诊所(进一步的治疗要去74公里外的白马市总医院),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皇家骑警警局,消防站,公共图书馆等。 当地经济来源主要是旅游服务。2020年卡克罗斯15岁以上人口中位数年收入43200加元,其中全职从业者中位数年收入71000加元。 卡克罗斯属于亚北极气候(Dsc),最冷月的日均气温-13/-23度,最低气温记录-55度。
实际观感远超预期的城市,看得出是哪里吗? 每去一个地方旅游,总会事先有所期待。等到了实地一看,有的符合预期、有的低于预期、有的超出预期。 这个城市就属于是远超出我预期的,甚至可以的说有点惊艳!在我去过的50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个城市中,它可以排进最好的10%。
有喜欢这个调调的吗?英格兰乡下小镇…… 照片拍自英格兰坎布里亚郡、温德米尔湖东岸的湖滨小镇鲍内斯,人口3800。
魁北克算是河港还是海港? 从这里圣劳伦斯河水面骤然变宽、形成长达500公里的河口。圣劳伦斯湾的海水潮汐可以直抵魁北克城下。
安克雷奇今天新闻霸屏了。十年前去过一次…… 美国偏僻小城的样子,没什么太大的特点。从这两天的新闻镜头上看,与十年前似乎没多大变化。
因为喜欢一部电影,去了一座城市 锡拉库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主要外景地。照片上是大教堂广场,电影中的经典场景。 你有因为看了一部电影而去了或者特别想去电影拍摄地吗?
哪些行业不应当允许罢工 加拿大航空公司乘务员工会宣布罢工。加航官网发布紧急通知,为已订购8月15至18日机票的乘客办理退改签。 在温哥华,我见识过公立中小学教师罢工、公交系统罢工、酒店服务员罢工、政府雇员罢工,等等。据说,早年还发生过警察罢工,但后来立法规定这一行不允许罢工。
没去过南极,但到过“南极”门口…… 人口不到两万的智利南部城市纳塔莱斯港,有家叫做“南极”的中餐厅。这个名字不是瞎起的,因为这地方离南极不远了。 港口里停着的是“国家地理探险家”号,这是一艘极地旅游邮轮,每年冬天在南极运营、夏天在北极运营。
假如三战(核大战)发生,哪里最安全? 首先排除各拥核国、军事大国,因为必是对手核打击的目标。 第二是离核战区越远越安全,核污染风险低。 第三是食品、能源能基本自给。 可能会有人说这个话题很无聊。其实我想说的是个地理相关题:地球上确有这么一个孤独偏僻、资源丰富、与各大国关系都不错的国家:
加拿大的公园是这样的…… 照片上是位于温哥华以北约70多公里的“加里波第省立公园〞。在温哥华周边百公里内,有上百个这样的省立公园。 这些省立公园可开展徒步、露营、划船、游泳、垂钓、攀岩、山里自行车等户外活动,是加拿大人消磨假日的主要去处。
温哥华白浪迎来史上最大牌球员 白浪至今无美职联冠军。本赛季目前在少赛一轮的情况下排在西部赛区第2位。希望穆勒能帮白浪夺冠。
如果把你丢在这样的城市里,你能忍受多久? 这组照片拍自加拿大城市乔治王子城。这个城市是其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地区政府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中心,故有North Capital之称,人口约8万。 拍照地点是市中心。大白天的,街上几乎没有行人,甚至过往车辆都很少,冷清得像个鬼城。 其周围500公里内,没有比它更大的城市。离它最近的百万级人口城市在700公里外。
前英国殖民地大多是右驾左行,为何加拿大是左驾右行? 显然是为了与左驾右行的美国保持一致。加美交往密切,无数条公路往来于两国之间,如果两边驾驶规则不同,很容易造成混乱。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加拿大并非一直都是靠右行驶。1920年代之前,临大西海岸的海洋三省、临太平洋海岸的BC省,以及1947年前的纽芬兰,都是靠左行驶,后来才切换为右行。而东部的安大略、魁北克两省以及中西部的草原三省,则一直是右行。
遇到特别郁闷的事,你怎么排解? 比如你支持的球队表现很烂,气得你砸电视的心都有。这种情况你怎么排解负面情绪? 我是关上电视出去跑步,跑5公里,而且会比平时跑得更快。出一身汗,平均心率干到130以上。跑完后会发现,心情好多了。
我去过摩洛哥,那里的咖啡很纯粹…… 不为装比,也不为提神解渴,这就是当地的平民文化。一杯咖啡、一瓶矿泉水,花上10~20迪拉姆,一坐就是大半天。虽然不富,但日子过得悠闲。
进清真寺看看……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清真寺,建于1986年至1993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法国建筑公司施工。有世界第二高的宣礼塔(210米),祈祷大厅约2万平方米,顶部可以开合。内部装饰采用大量北非阿拉伯特色工艺,气势宏大、细节精美。
远离大海岸线60公里的“海滨小镇〞 看着像河口,实际上是峡湾。峡湾多出现在西海岸高纬度地区,是冰川运动形成的特殊地貌。 峡湾尽头的小镇叫Squamish,人口2.4万,虽然离浩瀚大海足有60公里,但却是名附其实的海滨城镇。以斯阔米什为中心,周边有多个省立公园,是温哥华附近热门的户外活动区之一。
温哥华的海啸风险高吗 因为堪察加半岛发生大地震,位于加拿大西海岸的BC省发布了海啸预警。温哥华是加西最大的海滨城市,那么,这里的海啸风险高吗? 温哥华虽然临海,但并不直面大洋,外侧有温哥华岛为屏障,因此不会受到海啸的直接冲击。BC省将其海岸地区按照海啸风险由高到低划分ABCDE五个区域,大温哥华地区属于其中风险等级最低的E区(图5上的绿区)。
海外见闻:低收入者居住的市中心酒店,还是个文保建筑 去温哥华市中心办事,见到这栋老楼挺漂亮的,但细一看却很破败,窗玻璃碎了也不修补。 上网查了一下,这是一家酒店,建于1912年,建筑风格是理查森罗马式,其典型特征是上部的圆形石拱和底层的乡村风格门面。是温哥华市B级历史保护建筑。 这个酒店2003年后就一直租给低收入者居住,双人间月租金800加元,单人间平均月租金447加元。 由于酒店业主得不到政府的运营补贴,租金收入又不足以支撑正常的管理与维修,所以就收多少钱、办多少事,于是酒店就成了现在我们看的样子。
卡萨布兰卡为什么是间谍之都 好莱坞经典老片Casablanca的中译名之一是《北非谍影》。看过该片的都知道,谍战并非是情节主线。但是,二战期间确实有大量间谍、情报贩子聚集在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也因此有“间谍之都”的称号。 一座城市成为谍报中心,总得有点原因。卡萨布兰卡因何吸引各路谍报人员聚集于此的呢?
本届加拿大侨民杯,中国队成绩…… 侨民杯(The Nations Cup)是加拿大西海岸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业余赛会制足球比赛。由各国移民社区分别组队代表母国参赛。比赛分年龄组进行。今年已是第44届,以下是各年龄组中国队的成绩: 男子公开组(不限年龄):3战皆负 男子30+组:1胜2负。 男子38+组:1平2负 男子45+组:1平2负 男子52+组:1胜1平1负 男子59+组:亚军 女子公开组:1胜2负 女子30+组:未报名 这个成绩和往年差不多,年纪越轻、成绩越差。这也暗合中国足球的情况:过去40年,中国足球水平是一路下滑,越来越差。 这个状况也不难理解。现在五、六十岁这代人,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常踢球,现在北京的野球场上,这个岁数的人仍然不少。但您再看现在的小孩,敢说“经常踢球”的恐怕百中无一。
为什么棒球在中国发展不起来 我小学初中是在宣武区上的,那时候我们学校有垒球队。垒球与棒球的规则基本一样,只是球软一点,场地小一点。现在,垒球队、那所学校、宣武区,都没了。 我以前不太理解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喜欢棒球。闲着没事儿上网查了一下,大概有以下这些原因: 1、棒球是少有的建立在个人表演基础之上的团队运动,比较符合美国人的性格。 2、棒球根植于家庭与社区,是父子、兄弟、邻里、朋友之间交流聚会的媒介。 3、棒球的比赛节奏特别适合广播电台解说、适合电视直播时插入广告、适合在看台上售卖食品,这些商业因素对这项运动的推广、职业化十分有利。 除了北美,棒球在日本也极为流行。但少有人知道,中国人打棒球的历史不比日本晚。棒球在清末民初由赴留美学生带回中国,流行于当时的大学与高中。另一方面在延安时期,八路军就有棒球队、打棒球比赛了。当时129师刘帅认为棒球的投掷、挥棒击打、跑垒都近似军事动作,适合作为军体运动开展。 其实垒棒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也没有强烈的身体冲撞,适合在中国开展。但由于棒球不是奥运亚运稳定的正式比赛项目,所以这个项目长期被冷落。但是在近几年,棒球、冰球这些冷门球类运动作为“爬藤捷径”,在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中悄然流行起来了。 (附图,加拿大温哥华的社区棒球场)
温哥华超市里比北京还便宜的,恐怕只有这个了 温哥华本地产的蓝莓,这么一盒两磅,售价5.88加元,约合17元人民币一市斤。查了一下北京超市里的蓝莓(产地云南)价格,125克8.9元,合36元一斤。 蓝莓、小红莓(cranberry)这类浆果是大温哥华地区的特产,本地很多农场都种,产量大。甚至一些自然公园、野地里都有(图2、图3是我在一个自然公园里见到的野生蓝莓)。现在正是吃蓝莓的季节。这东西不好保存,所以卖得便宜。
旅游学地理:墨西哥有多少西班牙裔? 西班牙自1519年入侵墨西哥,在这块土地上殖民近三百年。墨西哥现有人口1.3亿,通用西班牙语。那么,现在的墨西哥人当中,有多少是纯西班牙裔?有多少是西班牙与印地安的人混血? 下图:墨西哥城,艺术宫,街心公园。
十九世纪之前,又高又直的松柏有一项重要用途 而且这一用途难以被其它树种所替代。 下图是位于大温哥华地区本拿比市的中央公园,这座公园里的大片林地属于温带雨林,是大温哥华城市建成区内残存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花旗松、西部铁杉和西部红柏组成,这些树种大多又粗又高又直。 历史上这片森林曾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保留区。问题来了:海军圈起一片森林干什么? 答案是制造舰船所需的桅杆。所以在19世纪中叶之前,这些树种高大的针叶林曾是重要的军用战略物资。
夏天极为舒适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旅游学地理:介绍几种摩洛哥美食 世界各地的美食应该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吧,在地理写这个不算跑题。 摩洛哥是北非阿拉伯国家,其饮食属于马格里布地区的风格,其中有几样挺有代表性的…… (镇楼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凉爽的夏天……
加拿大“世界杯”,意大利3比0完胜秘鲁 另一块场地上,中国队0比1小负伊朗。
加拿大业余版世界杯,中国对伊朗,猜猜比分。。。 这个比赛叫The Nations Cup,今年是第44届了,各国移民代表母国参赛。 这场比赛刚结束。穿白色球衣的是中国队,红色的是伊朗队。
最近在看什么书? 这本刚看了个序言……
摩洛哥的农业条件:从地中海气候到半干旱气候 乘车从卡萨布兰卡南下到马拉喀什,经过两个行政大区:卡萨布兰卡-塞塔特大区和马拉喀什-萨菲大区。 从卫星地图上就可以看出,北部的卡萨布兰卡-塞塔特大区一片葱绿,南部的马拉喀什-萨菲大区一片土黄。前者是地中海气候区,后者则是热带半干早气候区。 照片:卡萨布兰卡郊区,沿A3公路南行。
旅游学地理:先有马拉喀什,后有摩洛哥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第四大城市(人口约93万),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所谓“四大皇城”,指摩洛哥历史上曾当过首都的四座城市:非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拉巴特。 但曾几何时,世界上没有“摩洛哥”这个概念。直到 20 世纪初,摩洛哥还被称为“马拉喀什王国”,因为此前大部分时间该地区王朝的首都是马拉喀什。时至今日,波斯语、乌尔都语以及一些南亚语言中摩洛哥的名字仍然是“马拉喀什”。而且,摩洛哥的欧洲名称(Marruecos、Marrocos、Maroc、Marokko 等)都直接源于Murrākush这个名字。
旅游学地理:非洲最繁忙的广场 杰马艾夫纳广场是摩洛哥马拉喀什旧城的一个广场,也是一个大型的露天市场,是马拉喀什首屈一指的观光景点。 自11世纪末马拉喀什成为穆拉比特王朝首都以来,这个广场一直是城市的中心,广场周围有许多餐馆、茶楼、咖啡馆,广场上满是各种商业和娱乐活动。 其实我对逛市场这件事儿兴趣不大,但到广场旁边的茶楼上喝杯茶、看看景儿,还是挺惬意的:
一部电影让一座城市出名,除了卡萨布兰卡,还有哪里? 其实影片《卡萨布兰卡》整个是在美国搭影拍的,摄制组并没有去到卡萨布兰卡。 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而知道卡萨布兰卡,但未必真看过这部电影。我就是先去了卡萨布兰卡,才找出这个片子看了一遍。 二战爆发后,很多欧洲人想逃亡美国。当时摩洛哥是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投降后,摩洛哥在维希政府拉制下。所以“巴黎-马赛-摩洛哥丹吉尔港-卡萨布兰卡”这条线路是行得通的。到卡萨布兰卡后,再想办法弄到飞往里斯本的机票,再从里斯本去美国。电影即以这段史实为故事背景。
实拍:摩洛哥,巴希亚宫 巴希亚宫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属于近代建筑,建于1860~1900年之间。
发展校园足球并与职业足球对接,或许是条出路 东亚杯日本队有十几个球员是大学/高中球队出来的,韩国队也有八九个是大学队出来的。 日韩有“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这样一条学校体育的进阶通道。其校园联赛的训练、比赛的强度和密度,不逊于职业具俱乐部的U18、U15梯队。 中日韩同属一个文化圈,都注重孩子的教育、都看重升学考学。如果没有学校体育这条通道,恐怕少有家庭敢让孩子离开学校去练体育:费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承担得起孩子没练出来、耽误了学业的后果。 精英青训模式不是不好,但门槛儿太高了,会把一大批有天赋、但不敢离开升学通道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太富裕的孩子挡在门外。运动员很大程度上是“选”出来的,选材面被限制在万八千人,能出几个好苗子? 有人说,如果靠踢球就能进985、211,高考这条赛道恐怕就没有公平可言了。但话说回来,哪有全是利、一点弊没有的事情?只不过是要权衡利大还是弊大罢了。
倍儿简单的早餐,每天如此,几乎不换样儿 实际上是早午餐,十点多才吃。下一顿直接晚饭了。
旅游学地理:卡萨布兰卡最重要的广场 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是卡萨布兰卡一个具有历史和象征意义的公共广场, 建于1916年,由法国元帅、摩洛哥首任总督于贝尔·利奥泰主导、法国建筑师亨利·普罗斯特和约瑟夫·马拉斯特设计。 图1:广场坐东朝西,面向大西洋方向。正面的主建筑是司法宫(法院)。 图2、图3:司法宫南北两侧的两栋“双胞胎建筑”:法国总领事馆、武器广场。 图4:广场南侧的卡萨布兰卡旧市政厅。
翻越大阿特拉斯山脉,看看山脉两侧的景色变化…… 大阿特拉斯山脉位于摩洛哥境内,东西走向,隔开北部的近海大陆与南侧的撒哈拉沙漠。我曾乘车从马拉喀什前往瓦尔扎扎特,其中有约100公里的山路,自北向南穿越大阿特拉斯山脉。短短两个小时车程,沿途景色变化强烈。 山脉北坡,是这样的:
旅游学地理:墨西哥的文化核心是什么? 很特别,是历史不同时期出现在这块土地上的三种文化的共存与融合。 这三种文化是指古代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与现代墨西哥文化。 这种文化概念的具象体现,就是首都墨西哥城的“三种文化广场”。这个广场上有分别代表这三种文化的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遗址、建于16世纪的西班牙天主教堂、建于1950年代的墨西哥现代建筑。
听说韩国升学也很卷,怎么还有那么多学生踢球? 看了韩国足协的一个报告,他们有高中、初中、小学三级学生联赛,774家俱乐部、注册球员10万人。每年9月初开赛、来年7月初结束,周一至周五课后训练,周末比赛。
整个城市的建筑都是红色的,猜猜是哪儿 这一地区的岩土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现出赭红色。自11世纪建城伊始,该市即以当地的红砂岩和红粘土为主要建材,全城建筑皆为红色。这种自然色彩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显著特征,因此得名“红城”。
经常参加哪项体育运动?不运动的原因是? 看到加拿大统计局2023年的一份调查报告。该国15岁以上人口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是55%。参与率最高的三个项目分别是游泳(35%)、自行车(33%)、跑步(27%)。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前三个原因分别是没兴趣(35%)、没时间(33%)、年龄太大(24%)。
好山、好水、好…… 上山下山4个多小时,中途只碰到几个人
俗称“迈阿密”的海滨大道 这条道路正式的名称就叫“海滨大道”,因为旁边有家叫“迈阿密海滩”(Miami Plage,图3)的餐馆,故此常被称为“迈阿密海滨大道”。 大道北侧就是大西洋。大洋对面的迈阿密,也有以这个城市命名的餐馆和酒店。这是大西洋两岸的两座世界名城互相致敬吗? 这个城市是哪里?不用猜,答案在图6。很大程度上,是那部电影让该城市蜚声世界。
旅游学地理:撒哈拉沙漠中的“切比尔格”(Erg Chebbi) 尔格(Erg)这个词来自于阿拉伯语,是指由风吹沙形成的、像大海波涛一样连绵起伏的沙丘地貌。在沙漠中,尔格地貌一般只占20%至40%,更多的还是石漠、戈壁地貌。但说到沙漠,人们脑子里浮现出的画面往往就是这种沙海一样的尔格地貌。正因为如此,一些比较容易去到的沙漠尔格,就成了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比如本贴介绍的这个“切比尔格”……
在加拿大聊加拿大:加拿大的国庆日是哪天? 每年的7月1日是加拿大的国庆日(Canada Day),全国放假一天。这个日子庆祝的是1867年7月1日《宪法法案》通过。据根该法案,魁北克、安大略、新不伦瑞克与新斯科舍四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 算起来,加拿大成立有158年了。 (下图: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三个不同角度的国会大厦)
旅游学地理:“沙漠之门”瓦尔扎扎特 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是摩洛哥瓦尔扎扎特省(省市同名)的首府,位于大阿特拉斯山脉南部的高原地带,海拔1160米,人口7.1万。从这里再往东南方向走,就进入撒哈拉沙漠地区了,故此有“沙漠之门”的称谓。 瓦尔扎扎特属于热带沙漠气候(BWh),最热月气温39/23度,最冷月17/2度,年降水最115mm。
旅游学地理:古代的跨撒哈拉贸易 撒哈海并非“死亡之海”。早在公元3世纪,柏柏尔人就依靠骆驼穿行于撒哈拉沙漠地区。从公元8世纪起,阿拉伯人控制了从沙漠南部廷巴克图到到地中海地区的贸易线路。据资料记载,当时一支骆驼商队平均有上千头骆驼。分布在沙漠中的绿洲为商队提供被给。直到16世纪初葡萄牙人打通大西洋航线后,这条跨越沙漠的古老商路才逐渐被海上贸易替代。 (下图:现在骑骆驼是撒哈拉最热门的旅游项目。照片拍自摩洛哥境内的Erg Chebbi。)
摩洛哥荒原地区的度假酒店,很有当地的地理、文化特色。。。 这是我在摩洛哥住过的一家酒店,在德拉-塔菲拉勒特大区的瓦尔扎扎特市。这里是大阿特拉斯山脉东南侧的高原地区,南望撒哈拉沙漠。酒店的设计充满当地的地理、文化元素,比如土红色的撒哈拉沙漠色调、棕榈等热带植物、柏柏尔传统民居的圆屋顶、阿拉伯石膏镂空雕刻、马赛克瓷砖装饰、彩绘天花藻井等。荒原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水就成了庭院设计的主题:泳池、喷泉、水渠……整个酒店虽不奢华,但很有北非阿拉伯特色,也让人感觉舒适。
上次看完一本纸质书是什么时候? 不想整天抱着手机,去图书馆借了本书看。强耐着看上二三十页,就忍不住放下书又去拿手机了…… 其实这本书的情节挺吸引人的,但玩手机已然成了习惯。
这种荒漠地区挺适合建影城拍电影的 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影城”,建在大阿特拉斯山脉东南侧的荒漠地区。这里拍过的影视作品包括阿拉丁、木乃伊、角斗士、权力的游戏、越狱…… 大量影视剧的故事背景都是蛮荒之地,所以这种地貌挺适合搭建影城拍电影的。我以前去过宁夏的“西部影视城”,也是这种。
为什么法国人这么喜欢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第四大城市,地处内陆。在这里我发现遍街都是说法语的白人游客。当然摩洛哥各地的法国游客都不少,但在马拉喀什这里绝对是个峰值。上网一查,有媒体称马拉喀什已经连续四年(2021至2024)成为法国人最喜欢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城市。 下图:马拉喀什,以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命名的街道。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