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zxlc☜ happylicong
母婴感染乙肝,自学乙肝知识很多年,欢迎交流,+yzzxlc
关注数: 705 粉丝数: 642 发帖数: 5,647 关注贴吧数: 73
武汉医保新添乙肝、丙肝等16种门诊大病 武汉医保新添乙肝、丙肝等16种门诊大病    患了乙肝、丙肝后,到门诊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前医保是不给报销的。但10月1日起,假如你参加了职工医保,医保每年最高可报销2.5万元;假如你是以居民身份参保,也每年最高可报销2万元。   10月1日起,武汉规定,16种重症(慢性)疾病,在门诊看病时,都可找医保报销医药费。昨天,武汉市人社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了这一消息。武汉市人社局医疗保险处处长李文韬介绍,这16种疾病均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血友病、儿童孤独症和脑性瘫痪等。加上之前已有的10种,武汉纳入城镇医保的门诊重症(慢性)疾病总数达到26种,数量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名。   李文韬说,16种疾病纳入医保后,参保人的负担将进一步减轻。以此次新纳入的血友病为例,参保者通过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每年可分别最高报销2万元和1.6万元。   他表示,去年,全市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人数惠及11.33万人,支付金额达6亿元。此次调整后,预计每年的支付金额将增加4亿元左右,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将增至10亿元。   新增的16种疾病   常见病、多发病居多   新纳入医保的16种门诊重症(慢性)疾病,除肝移植术后抗排异是重症外,其余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前期)、血友病等15种均为慢性病。   “对纳入医保的门诊重症(慢性)疾病的判定,目前全国尚无统一标准。”李文韬说,武汉原重症门诊的疾病标准是在2001年-2003年间制定的,此次新纳入的16种疾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且多为内科疾病,其病程长、费用高,医院对病情的诊断标准也很成熟明确了,病人在病情稳定时可以在门诊就医,不需住院。   医保报销金额大幅度提高   重症精神病额度翻了一番   武汉此次还同时提高了城镇医保部分门诊重症(慢性)疾病的支付限额。   其中,提高幅度最低的疾病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其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支付限额,分别提至1.2万元和9600元,较以往提高20%。提高最多的疾病是重症精神病,其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支付限额,分别提至5000元和4000元,较以往翻了一番。   同时,恶性肿瘤(含白血病)放化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需做肾透析治疗、肾移植术后抗排异,和此次新增的肝移植术后抗排异,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支付限额均分别为54万元和13万元(与住院、门诊紧急抢救合并计算)。   李文韬介绍,调整后的支付限额较以往平均提高了超过40%,目前武汉的城镇医保支付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患两种以上重疾   多一种病支付限额增2000元   此次调整,对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门诊重症(慢性)疾病的,其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和支付限额均有调整。   李文韬说,患有两种及以上门诊重症(慢性)疾病的,统筹基金支付限额由两部分合并构成,一是由患者从所患疾病中自行选择一个疾病的支付限额,二是其他每增加一个疾病,支付限额增加2000元(比以往增加1000元),直至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他举例,比如参保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因上述两种病的职工医保统筹年度支付限额均为7000元,该参保人可以选择其中任一疾病的支付限额,同时还可以获得额外2000元的支付限额,即一共9000元,依此类推。   此外,大学生居民医保门诊重症(慢性)疾病种类和统筹基金年度支付限额,执行有关居民医保的政策规定,其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70%。(记者谢东波通讯员彭燕娥)   来源:武汉晚报
HBV清除之前HBsAg加速下降,HBsAg定量检查可以预知何时金牌! 台北长庚医院肝脏研究所的陈怡成博士及其同事研究发现,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之前3年内会出现明显的血清HBsAg水平加速下降现象。而且,血清HBsAg水平低于200 IU/ml是自发血清学清除的强预测因素。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刊《临床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上(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doi:10.1016/j.cgh.2011.08.029])。 陈博士等人研究了46例出现自发HBsAg血清学清除(定义为在至少间隔6个月的连续2次检测中均未检出血清HBsAg,且保持至最近一次随访)的患者。在清除之前,所有患者均维持乙肝核心抗原(HBeAg)阴性达8~28年,绝大多数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持续正常(PNALT)平均达14.2年,仅有7例患者有轻度ALT升高。清除时的平均年龄为48岁。患者中87%为男性。 “鉴于持续缓解是HBsAg血清学清除的一个先决条件,选取了46例HBeAg阴性、PNALT超过10年的非肝硬化性HBV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基因型方面均与血清学清除组匹配,但HBsAg保持血清学阳性。 利用HBsAg血清学清除(对照组则为末次检测)之前5年、3年和1年时采集并保存的血清标本,检测HBsAg水平。结果显示,血清学清除组所有时间点的中位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例如,在血清学清除之前5年时,血清学清除组的中位HBsAg水平为154.8 IU/ml,而对照组为1,361 IU/ml;之前3年时,两组的中位HBsAg水平为56.3 IU/ml vs. 1,063.3 IU/ml;之前1年时为1.6 IU/ml vs. 642.6 IU/ml(所有时间点的P值均<0.0001)。 不仅如此,血清学清除组的HBsAg年下降比例也明显大于对照组。作者估算发现,血清学清除组的HBsAg每年下降0.53 log10 IU/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9 log10 IU/ml(P<0.0001)。 在血清HBsAg水平本身与实现清除之间的关联方面,作者指出:“在HBsAg血清学清除之前5年时,血清学清除组分别有55%和37%的患者的HBsAg水平分别降至200和100 IU/ml以下;而在血清学清除之前3年时,这两个患者比例分别增至81%和64%;血清学清除之前1年时,分别为100%和98%。” 由此推算,“2年内HBsAg下降超过1 log10 IU/ml,加上单次测得HBsAg水平低于200 IU/ml,是预测1年和3年内HBsAg血清学清除的最佳组合”,对1年时清除的阳性预测值为97%,对3年时清除的阳性预测值为100%。“因此,对于HBeAg阴性、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始终正常的HBsAg携带者,建议每2年检测1次HBsAg水平,以便发现其中预期可出现HBsAg血清学清除而需要每年检测HBsAg的携带者。” 作者承认本项研究还存在若干局限性,“年龄、性别和HBV基因型的匹配可能掩盖了这些因素对HBsAg血清学清除的潜在影响”。而且,有部分血清标本达不到分析所需的量。 作者称该研究获得了长庚医学研究基金和Prosperous基金会的拨款支持。一名研究者披露与罗氏、百时美-施贵宝、诺华和吉利德科技等有关联。 爱思唯尔 版权所有
骆抗先晚年生活写照 南方日报讯 (记者/曹斯 实习生/李娇 白晨晖 通讯员/吴剑鹏 谭琳玲)白天出门诊,晚上写博客,这是84岁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骆抗先教授如今的生活写照。 [p=24, null, left]2006年底,当时76岁的他在新浪网开通博客,在工作之余普及乙肝基础知识,为乙肝病友答疑解惑,迄今为止博客点击率已超过630万人次。2010年,他将此前发表的博文集结出书,成为互联网史上年龄最大的博客出书者。 [p=24, null, left]谈及为何在高龄开通博客,他感慨道:“我在临诊中接触众多乙肝患者,许多人因不了解自己的疾病而走入误区,延误了治疗。愿借网络这一迅捷平台,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 [p=24, null, left]年近八旬玩博客 [p=24, null, left]中国是肝病大国。不过,在骆抗先看来,这些患者中有许多人因不了解自己的疾病而走入误区、延误了治疗。 [p=24, null, left]如何才能更广泛地普及乙肝知识?听说了网络博客的“威力”后,老人决定写博客。2006年,骆抗先在博士生刘志华的帮助下,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开始了乙肝网络科普之旅。 [p=24, null, left]“人老了,不像年轻人一学就会。”从一位对网络毫无所知的门外汉,到熟练回复网友提问的博主,谈及所付出的努力,骆抗先说:“就是想方便病人,为了这个目的,我做再多的工作,也不觉得累!” [p=24, null, left]自开通博客后,骆抗先每周定时坐在电脑前回答网上30个病人的提问,从不间断。而博友粉丝们对他也是“呵护有加”。对于一些初出茅庐的博友提出的浅薄问题,久病成医的粉丝团会按照骆抗先之前反复解释过多遍的标准答案,自行在网上回复。 [p=24, null, left]八年来,骆抗先和刘志华共同撰写博文260多篇,为广大乙肝病友解疑答惑,迄今,博客点击率已超过630万人次。 [p=24, null, left]病人的事无小事 [p=24, null, left]“总是把病人挂在心上,心里只装着病人。”这是骆抗先家人对他最大的“埋怨”。即使在全家出游时,骆抗先也总惦记着病人。 [p=24, null, left]有一次,骆抗先到昆明作“乙肝病人的干扰素治疗”学术报告。做完报告后,主办方邀请他到西双版纳旅游,被他婉谢,“星期六上午我要出专家门诊,不能让等了一个星期的病人失望啊。”这是他雷打不动的规矩。 在病人看来,骆抗先总替他们操心。有一回,门诊已经快要下班了,一对操着外地口音的夫妇才匆匆赶来。此时专家号早已停号,他们在诊室门口张望半天,看到还有几个病人在排队,就准备离开。骆抗先赶紧叫住他们,问明情况后仔细为他们诊治,还说:“今天来了看不到病,在广州住下得花不少冤枉钱啊,说不定还延误了病情,你们这些孩子啊。” 多少年来,骆抗先已养成习惯,每次外出归来,都要到病房看一看;哪个病号的病情严重了,他都要等病情稳定后再走。在骆抗先眼里,病人的事无小事。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