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里感受 在记忆里感受
关注数: 0 粉丝数: 36 发帖数: 544 关注贴吧数: 3
转帖:[原]也说《太湖三白》 偶尔逛菜市场或在餐饮等其他场合,总能听到对“太湖三白”的误解,很多人把有一种叫白鱼的也位列,以为是白的就是了吗。其实据我所知真正的三白是太湖独有特产的白虾、银鱼、梅鲯(俗称鲯鱼)。其中尤以银鱼为最美,并根据传说中的逍遥美食作法又称为“绝世之白”。 影响中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生产大队按照人民公社的规定,每年只有在秋分前后约9月底左右才能开湖捕捞,所以即便是号称“鱼米之乡”的太湖之滨在一年之中也鲜见三白。 太湖白虾,当属虾类的一种,一般生长在一寸之间,偶尔也鲜见有二寸长的,这是极品,假如再带上满腔的虾籽,那更是极品之极了。活的白虾除了比平常河虾的肤色略显浅色外,不太了解的用肉眼几乎分辨不出来,只是平常河虾在脱水后甚至过一段时间,还能存活于水中,但太湖白虾却不能,只要是一离开太湖水便一绝世尘而寰。 关于太湖银鱼更有一段美丽而动人的传说,那个曾经惊天地、泣鬼神地哭到秦王苦心经营造就长城的孟姜女,在千万里的追寻心爱丈夫未果后,回到太湖边上日夜思切,不停痛哭,滴滴情泪坠入湖中就化作了被后人尊为“绝世之白”的银鱼。游弋在太湖水里的银鱼通身透明,除了两点眼睛呈现黑色外,全部身躯几乎看不见,就和湖水一色。一般市场能看到的在一寸左右长吧,二寸长的几乎很少,记得见过三寸长的只一次也寥寥几尾,那好象是78年哥在暑假里勤工俭学贩卖梅鲯时,夹带在里面看见的,以后一直至今从没再见到,成绝版了。 还记得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吧,不知哪位好事者翻版现代“黔之驴”,把太湖银鱼引殖到又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昆明滇池,后来据说原本娇柔幼滑的银鱼移殖成功了,但在滇池里傻乎乎一个劲地长,结果也就失去了最美丽的本色了。 至于梅鲯,平常能到太湖流域以外的影响力就相对比前二白小了些,其实梅鲯的体形、肉质与现在逐年时兴起来的长江刀鱼差不多,而且梅鲯刺多可却细软不卡喉。唯刀鱼体大,要比梅鲯论倍数地算呢。我小时候吃到过的梅鲯最大也只有一大半学生直尺长。 太湖三白有个共同点,那是绝不能离开太湖水,即便是河塘水最清最美也照样不行,因为从出生到成长都享受着大环境的孕育和熏陶,它们的基因、所谓的骨子里刻的就是太湖。活的三白总是不会让人们轻易的看见需要的白,只有死了的和经过烹饪后的才能给人们真正领略到那是纯洁至上的、无比的白!2006-8-9-21:56星期三/农历丙戌狗年七月十六记于家中
转帖:[原]《绝世之白》 太湖边上的秋色很能吸引人,早晨去湖堤上看日出时,就能领略到漫漫清雾、湖天一色的另类闲趣,空气中夹杂着水气的滋润,还隐约显现着秋的韵味,放眼堤内到处都是诱人的收获。而这一切也似乎预示着,此刻就是能品味到传说中的太湖三白之冠、无与伦比的绝世之白的最佳时节。 所谓的绝世之白当然不仅仅是看出来的白,而是用银鱼来做成菜肴后吃出来的白、体会出来的白!而且既近流失于世。在现今公开传世的各地菜系、菜谱中,有关于银鱼的做法好象也就江淮菜(或者扬州菜、苏州菜,具体不是能划分的清楚了)、杭帮菜两派中有那么两道:如做法、用料都号称“讲究”的,能上得了高档宴席的银鱼羹;还有就是平常百姓的普通家常做法的鸡蛋炒银鱼了。而如果拿以对比“绝世之白”的话,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或者说都没得资格去比。 传说当地南山寺庙的方丈为答谢一乡绅的捐资之功,允诺为其谈经论法,但终究考虑到佛法博爱宏大,非一般二般之人所能参悟,所以便点解了一道后来被那乡绅喻作至高无上的菜谱。而正值乾隆爷下江南途径此地,乡绅绞尽脑汁献媚邀宠,然终究无法按照菜谱所叙完成制作。只因菜谱是禅说之法,也即佛说,连乾隆爷也不愿御赐其他方法来如愿以偿,只得望湖兴叹:绝世之白!于是便由此得名。 但后来又传说,其实乡绅在贡献菜谱时故意作了改动,原因是得到佛禅的赏赐是能庇护子孙后代,当然胜过自己的一时功名利禄,于是就冒了天下之大不违。再后来的一年,那乡绅在人们逐渐淡忘此事后,曾经找了一家渔户包船出湖,就是在秋晨漫雾中,还夹带着那菜谱中所列的一干辅助什物,据说是领略到了那绝世之白的绝世之美。写在后面的话: 绝世之白的传说确有其事,但是否乾隆爷所御还无从考究,而且此传说其实在当地也流传甚少,大多数知道的只晓得菜谱的最后一句话,包括地志的记载中好象也无笔墨。 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父亲与友登船尝湖鲜,品味长成一斤三两的瓜子鱼!(瓜子鱼一般生长在河塘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但能长成五厘米长的已经也少见了,而长一斤三两的,恐怕也属绝世之尾了)席间,船老大喝到痛快时,就把绝世之白的故事传说了我父亲,并告知那乡绅所雇渔户正是其先辈。 传说写到这儿其实没完,最精彩的当属绝世之白的具体操作方法、所谓的菜谱了,原本是想再写下去,但我寻思着既然称得上绝世,就让它保留一点神秘色彩吧,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显得意义不大了。听说侄儿有意于厨艺,假如有那么一天,我看到时再传他吧。2006-8-11-22:23星期五/农历丙戌狗年七月十八记于家中
回复:宜兴哪个镇最有名? 宜兴最有名镇当属——丁蜀镇。历史上就是天下闻名的四大名镇之一:陶都鼎山镇~!丁蜀镇,其实叫鼎蜀镇,俗称:丁蜀镇或丁山镇。有丁山镇和蜀山镇合并而成(最明显的结合貌似1964年丁蜀大桥的建造)。小时候听老一辈的说,站在南山的水山顶上往北鸟榄,能看见蜀山、黄龙山、青龙山(目前两条龙均遭人为破坏),三座山就像一个“鼎”,故此,鼎山由此而名。丁蜀镇又以蜀山镇为先,而蜀山镇是有座蜀山而直接命名(丁山镇却没有山)。蜀山又名“独山”,貌似孤零零的,是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次不经意的语漏而得名,其传世之意大概是:东坡先生来此地讲学,晚上到达。当第二天以清早推开窗户后,给江南的烟雨天气特征一下懵住了,寻思曰:怎么一下子回到了蜀地?当时的蜀地指的是四川。故此独山一直沿用蜀山至今。独山地区远在三国时期,属于江东小霸王东吴孙策的管辖范围。其弟孙权在没即位时,一次领兵剿灭太湖匪患中,由于年轻气盛,吃了败仗后落荒而逃之该地方,幸亏赶上有5位村姑忙农活,见孙权气昂吁吁(现在的话来讲,在他败仗之后仍然不失常态,不愧为一方霸主啊)的属于“好人”,就将其藏在农场上的草堆中,而后却指点随后追至的湖匪往溧阳方向去了。5村姑自然知道湖匪追不到会返回拿人的,与其受凌辱还不如自寻短见,结果就上了山头坠身而亡。若干年后当孙权即位后,记得这5位村姑的救命之恩,吩咐下人找寻,然而却不知地名,孙权就记得:该地独有一山、、、独山也因此而名。当得知5村姑的悲惨结局后,孙权命属下在山上建造了庙宇以示后人,名曰:娘娘庙。(暂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