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私语 命运的私语
Fate's
关注数: 5 粉丝数: 72 发帖数: 32,952 关注贴吧数: 127
缺乏自爱的原因 缺乏自爱的原因很多。很少只是由一种原因造成的,大多是同时由几种原因引起的。 主要原因几乎可在每一个人身上找到;一个小时候得不到爱的人,就不可能有透过爱的眼睛被人们所认识、接受的体验。结果是,这类人由于有了得不到爱、不为人所认识和接受的体验,从而也没有学会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最基本的体验:非爱 爱是一种意识形态,要求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可是许多父母亲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还没走得这么远,去追求这种形态,因而还不能去爱他们的孩子。同样,只有少数父母给予自己的小孩绝对的支持。极少数的人小时候有爱的体验,有的只在很短的时间或瞬间,父母双亲或者只有母亲或父亲给自己的孩子以绝对的支持。 一个孩子要学会自爱,就需要被爱的体验,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体验,那么他就既不知道自己是值得爱的,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各个方面顺其自然地发展。同样,一个孩子需要被人认识、被人接受的体验,从而学会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被爱的感受,没有每时每刻都值得爱的把握,他就会看轻自己。他就不再敢经历以及表达家长认为“坏”的东西,使自己更加适应家长的愿望和想法。 父母的谎言 除了上述这种最基本的体验外,孩子还不允许察觉也不允许揭露父母有关爱自己孩子的谎言。这一点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是忌讳的。孩子在惩罚-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威胁下,再也不提到这一点。 由于大多数小孩遵守这一禁令,把非爱从自己的视野中渐渐抹去-即使他们受到虐待-他们不但没看到非爱,还视之为爱,因而他们背离了自己内在的真实,从而也背离了自己。后果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而往往迷失在错误的事情或方向中-物质主义、极端主义等等-或者成为信奉某种意识形态的一个派别的成员等等。 由于这种抹去,使得我们寻找充满爱的、健康的交往的主管器官失灵了,使得我们小时候或年轻时,以及成年后对非爱视而不见。这让我们一再得到很多令人失望的体验。 自我闭锁 缺乏自爱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年轻时或长大后闭锁自己,因为他: 不愿感受因缺少家长的爱而引起的痛苦; 认为无法忍受别的痛苦,无法忍受软弱无力的感觉; 不想感受一种体验,例如受虐待-不管是肉体上还是心理上; 想避开事物或人们; 不想看到自己的问题、无能或弱点及其阴暗面的某个部分; 不愿学会某些心理调节能力, 比如释放情绪-尤其在生离死别的时候。 这种行为大多在成年后得到巩固,僵化成一种不愿去认识的行为,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事情。作为“平衡”,他建立起一种牢固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没人可以“侵犯”和怀疑。其结果是,他越来越少去认识自己,从而也不能爱自己。 品行不端 缺乏自爱的又一个原因要从这方面去找:我们在小时候就不得不从学习中知道,并非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没有问题,或者说我们在某些地方品行不端。 如果我们做了某一件事,感受到某一件事或者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待人接物,使我们周围的人根据他们的价值观觉得不喜欢,或者使他们有麻烦时,不是我们的表达就是我们整个人被称为“坏”或品行不端。为了避免别人品头论足,我们开始自我评价或自我批判,使自己适应大方向,不再让人产生品行不端的感觉。 自身的阴暗面 一个小孩为了成为人们所确定的那样,即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错的小孩,就会不可避免地把一切没有被评价为“好”的东西抛掉。他开始否定自己,压制自己;他否认自己的感情、思想、看法和行为方式,抑制或渐渐地抹去自己的内心状况,或不愿感受自己的内心状况。 这样黑点就一个个地发展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而成阴暗面。在这个阴暗面里隐藏着一切人们不愿向自己和别人表露的东西。这部分东西,这些人自己也不喜欢。 可是人们只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来爱,爱不能割裂或分割开来,这个阴暗面极大地阻碍了自爱。 同时,一个不表露自己或不敢表露自己的人,往往不重视自己。 不容纳自己 不容纳自己的后果:就是一个人学会了在许多方面不接受自己。这一点通过他对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他从别人那儿乖乖学来的)得到了加深;这一评价在他身上引起了如此糟糕的感觉,以至于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正视自己。这会导致他使自己不断地变坏或者在许多方面自暴自弃。 当然,不容纳自己也可能是一种诡计,用来防止别人对自己作出反应。它也可能是为自己不“能”正视自己或不爱自己的一种辩护,或者是不需学习的一种借口。 不想学习 不想学习也是缺乏自爱的一个常见的原因。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从生活中学点什么或者常常抗拒学习的话, 那么他总会对自己有点失望,觉得百无聊赖,毫无目标,因此也不会真正容纳自己。这样又导致了同一后果;他不自爱。 自私自利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并不想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他宁可把自己视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为了使自己在自己及别人面前过得不错,他当然得压制、隐藏以及抹去许多东西。此外他很容易得到自爱的假象,因为他往往围着自己转。 由于自私自利阻碍了一个人的发展, 他就不能迈向自爱, 不愿意认识自已 人们为什么不自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构成自己的所有方面不认识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愿意认识自己。这是由于我们小时候没有为爱的眼睛所认识,因而没有学会把目光对准自己,把自己或别人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一切视为好的,值得爱的。因为只有充满爱心的父母才会认识孩子的一切,对孩子作出反应,而不用“好”和“坏”来对孩子加以评价,也不贬低孩子,认为他们品行不端。同时父母保持着对孩子的关爱,即使是在生气或伤心的时候。在这种气氛下孩子才能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 没有爱心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身上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当孩子正好是父母不希望的那样,比如吵闹、调皮捣蛋或任性时,父母就用这种教育方式来处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品行不端,不值得爱。同时他们往往也不再给孩子以关爱。 孩子身上因此就不会培养起最基本的感觉-不管这个孩子实际怎么样-品行端正,可爱。相反,孩子相信只有符合别人的期望他才是个好孩子;其他的一切都不允许表露出来,有时甚至连在心里有这种感觉都不行,比如当他妒忌的时候,当他认为自己对的时候。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学会经历人生的一切,认识自己的一切。同时,他培养了自己的一个符合周围人的价值观的形象(本我),并依此行事。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开始自我控制,只表露符合这一形象的东西。这个形象久而久之固定下来,从而使已成年的他很难接受其他认识自己的方式。 当一个人由于受到的教育,缺乏在每种情况下认为自己对或可爱的土壤时,他难以在自己的各个方面认识自己。因而他宁可不正视自己,相反却封闭自己,拒绝比如在自己身上出现“不符合期望”的东西,或者对应该看到的东西加以否认、否定,甚至排斥。这样,他越来越少地认识自己,最终失去了自爱的基础。 你可以 在自己的人生中 扮演主角 或一个配角- 完全随你所愿。
加拿大的温哥华的气候如何? 加拿大是北美洲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比较经济发达的一个国家。加拿大有非常好的生活环境,有非常舒适的生活氛围。在这里生活可以比较的享受,可以比较的纯净。这个国家地广人稀,福利特别的好,所以说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生活,那么小编就介绍一下加拿大的气候。加拿大位于北温带,同时接近北寒带,所以加大的气候总体特征是属于大陆性温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与我国北方的气候是差不多,冬天特别的寒冷,而其他三个季节是比较凉爽舒适的,是比较适合人生活的。加拿大的东部基地区,它的温度稍微低一些。因为东部地区靠着大西洋,同时也有北冰洋影响。所以,冬天的时候比较寒冷一些,像我国东北地区一,喜欢白雪的人可以去加拿大东部居住生活。加拿大的南部地区,它的气候适中。这种气候特别适应人们的生活,一年四季不冷不热,没有特别严寒,也没有特别炎热的天气,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是非常的惬意的,是能够享受生活乐趣的。加拿大的西部地区,它的气候温和湿润,也是比较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加拿大的北部地区是寒带的气候,就像俄罗斯西伯利亚那样一年四季都是白雪皑皑的,非常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和生存。所以说加拿大的气候总体来说是比较宜人的,是比较凉爽的,喜欢这种湿润温和气候的人们可以选择去那里生活。
真正的传销到底有多可怕,测试一下你能坚持多久 真正的传销到底有多可怕,测试一下你能坚持多久 韩廷天 我认真的看了下弹幕,发现B站确实有很多心智不成熟的用户,非常幼稚(注意,幼稚和年龄没有必然连系)。这个人描述的是很多人的处境,他说的很多话都是真实的,是对的。“不满现状,渴望做出改变”这种理念也能喷,我真不知道这帮喷子还能不能长点脑子,为喷而喷真的很蠢。但这也真是传销的可怕之处,他们的话是对的,但引导你去做的行为是错的。有太多弹幕是在无脑骂这个人,骂他说的话,实际上最大的问题的是传销组织误导无知群众去做的事而已,而不在于他们通过演讲术表达的话上面。如果他们说的东西本身就是错的,那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被洗脑了。运用语言的感染力以及其他手段进行诱导,去做错误的事,让心智不坚定的人深陷其中,才是传销的可恨之处。 来自安卓客户端2019-10-31 01:01890回复 御宇龙枭 弹幕里嘲讽传销头子的人,我觉得真的是没能了解警察叔叔们做这个视频的良苦用心。这些话不是在你春风得意或者小日子还有盼头的时候说给你听的,当你在绝望中挣扎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些话可怕的力量才会显现。请不要嘲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理智的聪明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是985的高材生,普通人终究是多数。我也不过是个想要追求卓越的普通人。 弹幕里说选择考研的朋友,我很欣慰我们能有同样的选择和想法。 来自安卓客户端2019-11-01 00:13288回复
应该指的是这个屠龙少年 应该指的是这个屠龙少年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尾随者返回村庄说出了这个秘密。他告诉人们:第一,我们要团结在一起去打败恶龙;第二,我们要警惕每一个英雄,不让他们受财宝吸引而堕落。尾随者受到村民们的拥戴,被称为“导师”,并率领村民再次打败恶龙。在村民们紧密的监视下,参战的英雄们也没有堕落,和平持续了几十年。  导师去世后,参加最后一战的英雄们开始声称根本没有“英雄堕落”这回事,是导师欺骗了村民。他们囚禁了导师的亲人和朋友,结伙搬去了龙穴居住,并索取村民们的供养。他们把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片状物、越来越长的条状物都称作“英雄特色”,并且宣称这种变化是一切人类无可避免的宿命。  日子就这样过去,终有一天,一个绝望的村民无意间发现了导师的坟墓。村民们发掘了墓穴,突然明白英雄们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因为在那白石的墓穴里,水晶的灵柩间,躺着的并不是恶龙的遗骨,而是一个他们似曾相识的,凡人。这就是世上唯一一位没有堕落的英雄的故事。
谈人们对叔本华的误解 谈人们对叔本华的误解 误解一:叔本华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澄清:叔本华曾经用悲观主义来描述自己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删除了这个词。叔本华认为人能够通过陶醉于艺术以及否定意志活动来实现痛苦的消除。显然,他是抱有希望的。如此看来,叔本华就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误解二:叔本华提倡自杀。 澄清:叔本华是明确反对自杀的。因为人是宇宙意志的化身,个体的消亡不能使宇宙意志消亡。只要宇宙意志还在活动,构成人类身体的原子就会在很多年后重新变成生命,从而继续受苦。 误解三:叔本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 澄清:很多人对叔本华的了解仅限于《人生的智慧》以及他的文选,因而产生了叔本华是文学家而不是严肃的哲学家的错觉。而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体现的哲学素养毫无疑问是十分专业的。 误解四:叔本华提倡禁欲,却在餐馆里大吃大喝。 澄清:叔本华认为人消耗的精力越多,人就应该吃得越多。所以这谈不上言行不一。 误解五:叔本华嫌女邻居吵,把她推下楼梯。 澄清:实际情况是,那位老妇人赖在叔本华家的前厅,而叔本华那天要在前厅接待客人,老妇人不肯离开,叔本华就抱着她出去,结果她坐在地上,声称叔本华推倒了她。 误解六:叔本华厌恶黑格尔是因为他在柏林大学当哲学讲师时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黑格尔。 澄清:叔本华厌恶黑格尔是因为哲学观点的不同。叔本华很早就跟朋友借过黑格尔的《大逻辑》,最后告诉朋友自己并不认可这本书的大部分观点。另外,黑格尔以康德传人自居,而叔本华坚持物自体的理论,比黑格尔更加接近康德。 误解七:希特勒喜欢叔本华。 澄清:希特勒年轻时喜欢向别人背诵叔本华的句子以展示自己的文化水平,而实际上他最喜欢的哲学家是费希特。此外,叔本华和尼采只是厌恶犹太教,并不厌恶犹太人,可是希特勒歪曲他们的本意,摘抄他们反犹太教的句子,以宣扬他的反犹主义。
加拿大主要岛屿面积排名,大岛真多就是人少 面积排名 全球排名 名称 面积 (km²) 位置 人口 (2001) 1 5 巴芬岛 507,451 努纳武特 9,563 2 8 维多利亚岛 217,291 西北地区, 努纳武特 1,707 3 10 埃尔斯米尔岛 196,236 努纳武特 168 4 16 纽芬兰岛 108,860 纽芬兰 485,066 5 24 班克斯岛 70,028 西北地区 114 6 27 德文岛 55,247 努纳武特 0 7 32 阿克塞尔海伯格岛 43,178 努纳武特 0 8 33 梅尔维尔岛 42,149 西北地区, 努纳武特 0 9 34 南安普顿岛 41,214 努纳武特 721 10 40 威尔士亲王岛 33,339 努纳武特 0 11 43 温哥华岛 31,285 不列颠哥伦比亚 638,213 12 46 索默塞特岛 24,786 努纳武特 0 13 54 巴瑟斯特岛 16,042 努纳武特 0 14 55 帕特里克王子岛 15,848 西北地区 0 15 61 威廉王岛 13,111 努纳武特 960 16 69 埃勒夫灵内斯岛 11,295 努纳武特 0 17 72 拜洛特岛 11,067 努纳武特 0 18 77 布雷顿角岛 10,311 新斯科舍 140,893 19 78 查尔斯王子岛 9,521 努纳武特 0 20 90 安蒂科斯蒂岛 7,941 魁北克 266 21 97 康沃利斯岛 6,995 努纳武特 215 22 101 格雷厄姆岛 6,361 不列颠哥伦比亚 4,475 23 104 爱德华王子岛 5,620 爱德华王子岛 135,294 24 107 科茨岛 5,498 努纳武特 0 25 111 灵内斯岛 5,255 努纳武特 0 26 116 麦肯齐·金岛 5,048 西北地区, 努纳武特 0 27 127 斯蒂芬森岛 4,463 努纳武特 0 28 158 曼塞尔岛 3,180 努纳武特 0 29 161 阿基米斯基岛 3,001 努纳武特 0 30 170 鲍敦岛 2,794 西北地区, 努纳武特 0 31 172 马尼图林岛 2,766 安大略省, 最大的淡水湖中岛 11,933 32 175 莫尔斯比岛 2,608 不列颠哥伦比亚
75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4 ……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信念,都要有一定的信仰,我要相信它能做成,我才能做成,但是我又知道我的这种信念是有限的,我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的信仰很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儿,但是我现在需要有个信仰,所以我就去相信他,如果缺乏这样一种有意识的自欺的态度,你就会觉得黑格尔这个人真的会折腾人,他好不容易给人建立起了某种信心,但随之就摧毁了这种信心。 很多人听黑格尔的讲演,当时就有这种反应,黑格尔一个一个把所有的人都摧毁了,把所有的观点都摧毁了,所以学生们就起哄起来了,你讲了这么多,什么都是不对的,那你讲什么是对的? 黑格尔说所有这些都是对的,对不对不在于某个观点,而在于你把所有东西都建立起来又摧毁了这个过程本身,这就是绝对知识,绝对知识是一条怀疑之路,它一路都在怀疑,但它毕竟有一条路,这个路是对的。 这个路就是对的,所以黑格尔把人经常的抛在一种无助的状态之中,一种完全丧失信仰的一种状态之中,这个是不能怪黑格尔,只能怪你自己,这说明你的创造力贫乏,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一旦被摧毁,你就无所适从了,这说明你创造力贫乏,你的想象力受限制,你的胸襟不够开阔,你要那种开阔的胸襟,你要能够容得下犯错误,容得下包括自己犯错误,你自己犯错误没关系,你不要满足于某些具体的命题和概念,你要给未来的可能性留下足够的空间……
旧周刊丨独身将是人类最后的生存状态?新周刊已认证的官方帐号关注他1 人赞同了该文章◎提倡“精神恋爱”的柏拉图,他认为男人之间的爱慕是世间最高级的情感。 独身是人类最早的生存状态,婚姻则是后来人类发展到家族社会、父权制社会的产物。有想象力的人这样遐想未来:搞不好独身会是人类最后的生存状态? 文/谭山山 《新周刊》第328期 一本宣称写给“剩男剩女”看的书这样告慰现在、将来都可能单着的人们:英雄,好比超人、神奇女侠,都是单身;而终极的超级英雄,也就是上帝,也是单身! 可以说,独身是人类最早的生存状态,婚姻则是后来人类发展到家族社会、父权制社会的产物。有想象力的人这样遐想未来:搞不好独身会是人类最后的生存状态?因为人越来越自我,科技的发展则使得独自生存乃至无性繁殖成为可能。 西方:思想者总是不结婚的 其实要找独身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必扯上上帝。早就有人整理过独身名人名单,哪怕粗略统计已经过于冗长: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薄伽丘、哥白尼、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伏尔泰、休谟、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荷尔德林、尼采、维特根斯坦、萨特、波伏娃、福柯、恩格斯…… 这还仅仅是哲学界别的,其他界别的,比如文学界的安徒生、卢梭、福楼拜、卡夫卡,音乐界的贝多芬、舒伯特,艺术界的拉斐尔、梵高,妇女界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简·奥斯汀、嘉宝、可可·夏奈尔、邓肯、南丁格尔,军事界的上杉谦信(日本战国时代的一方诸侯),等等,不胜枚举。套用托尔斯泰的说法,不婚的结果是相似的,不婚的理由则各有各的不同。1937年的夏奈尔。夏奈尔享受情爱,接受男人的资助,但却终身未婚。 哲学界是不婚现象的高发区,有人做过统计,古往今来的西方哲学家中,有三分之一是不婚者。柏拉图往往被认为是独身鼻祖,其实,独身的传统早就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那里、乃至比苏格拉底更早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里就开始了。有记载说,雅典政治家梭伦震惊于泰勒斯无妻无子的孤寂,泰勒斯遂派人假扮成雅典来的信使,带来梭伦之子身亡的噩耗。梭伦悲痛不已之时,泰勒斯告知真相并说:像你这样意志坚强的人尚且不能承受丧子之痛,这就是我不娶妻生子的原因。如果从理论层面来解释,思想者需要超脱经验世界,专注于自己的小宇宙中;这个内心世界既然连尘世生活都容纳不下,独身也只是一个附带结果。这就是思想者的宿命。 所以,最富于戏剧性的,莫过于柏拉图之死。他在81岁之时,参加一次婚宴,在谈笑风生之际溘然长逝。 东方:不婚的人是可耻的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家就很少有不婚的。《孟子》中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已经有点狠叨叨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则这么解读:“及龄不嫁之女子,往往性情乖张,由生理而影响心理之不平常,此谓之怨女;及龄不婚之男子,往往游荡于外,无所归宿,最易滋事,此谓之旷夫。”二者皆“有害于社会之秩序与和谐”。这就是儒家传统的道德观。《红楼梦》中,“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但宝玉还是娶了宝姐姐;像庄子那样,妻子死了“鼓盆而歌”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是怪胎。而上杉谦信因为信奉畀沙门神而终身不婚,就有人质疑他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隐秘。 到了20世纪初,康有为写就《大同书》,第一次将“去家废婚”上升到理论层面——他的观点其实因袭自柏拉图的《理想国》。五四时期“去家废婚”渐成潮流,20年代还发生了一场关于“废婚”的大论战。废婚派以“自由的人格”为出发点,理论依据仍然是古希腊哲学家那一套,比如有人直斥“婚姻制度是万恶之源”,更有人抨击婚姻是一种买卖关系,是“生殖器的买卖”,“拿恋爱做手段,性欲做目的”。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施存统也多次撰文,力挺废婚派。 但再激烈的论战也只是论战而已。反废婚派认为,废婚的主张太过于理想主义无法实施,这样的观点反而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再后来,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不仅仅是“意难平”了,那是以革命的名义结成伴侣。尼采曾在妓院染上梅毒,因此对女人恨之入骨,从此远离女色。 现状:其实每个人都是独身 巴黎艺术职业高等学院教授让·克洛德·博洛尼在新著《独身与独身者历史》中梳理了独身在西方世界中从崇尚、蔑视到成为一种趋势的历史:独身现象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以柏拉图为代表的那帮哲学家为独身给予了理论支持;到了耶稣那里,耶稣作为一个独身者向另一些独身者教诲:“在这个世界,男人们结婚;而在另一个世界,没有丈夫也没有妻子。”结婚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滥情放纵;中世纪后独身者开始被妖魔化,著名的放纵单身汉伏尔泰也写下“结婚的男人越多,犯罪越少”这样的话;最近20年来,独身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仅仅在法国,就有800万人自称是独身,且有64%的人宣称他们对现状很满意。博洛尼的看法是,独身已经变成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状态,从保持个体的自由人格而言,他得出了一个近乎极端的结论:其实每个人都是独身。 博洛尼还注意到,即使处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男女双方也希望保持相对的“独身”状态,各开各的车,各住各的房间,度假也是各走各的。传统婚姻追求的两位一体、休戚与共如今受到了很大挑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二人生活(不管是男女还是男男/女女)视为一种脆弱的、临时性的关系,有些人选择婚姻,也有些人选择不结婚——幸运的是,这在今天都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刊发于2010年8月1日《新周刊》第32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