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明沙 博浪明沙
关注数: 1 粉丝数: 27 发帖数: 1,818 关注贴吧数: 3
偶然翻到,写一点点拜吧——关于“霍去病” 去者,离也,远也。走也,赶也。 病者,疾也。 霍字乃是姓,在此不作评论,对于“去病”二字,略作商榷。是否这两个字当真如一般意义而言,表达的是对一个自幼多病的孩童的祝福之意? 与内人谈到这里的时候,她深以为然,并以一位资深言情小说读者的八卦天性,认为“病”应作“恨”解,其证据乃是《左传·文十八年》阎职曰: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注》言不以父刖为病恨。这个“去病”大概就是“不悔不恨”的意思。于是结合卫少儿与霍仲孺的爱情史,她详细阐述了一位少女对于初恋的念念不忘以及此生不悔的情怀…… 这是属于人家没病而她有病的类型…… 而我以为,此“病”应作“困难”或者“不利”解,如《史记·商君列传》载:利则东收齐,病则西侵秦。结合去字的含义,以及建元元年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其名字的意义应为:消灭不利因素。 其后,霍去病自天子侍中至大司马骠骑将军,他以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他的名字所赋予他的特殊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与李广的名字相对比一下。 广者,大也,即四周无壁无依。所以,从李广将军一生的战斗情况来看,他必须要找一个“依靠”,才能打得好仗。这个“依靠”可以是长城,可以是军营或者其他的守备地,因此,他的名字注意了他对于广阔的,无倚仗的地方具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我并不是说他畏惧敌人,而是在长驱作战的时候,他有一种心中无底的感觉,害怕腹背受敌。 所以说,起名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霍去病有名无字,因为已经不需要字,他的一生已经对他的名作出了解释,不再需要画蛇添足地加上一个字。
项羽是否曾坑杀秦军二十万ZT自东方军事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这是公元前206年10月,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大军开始向秦地进发。在这支进攻秦朝大本营的军队里,收编着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当部队行至新安古城安营扎寨时,在军营中流传的“小道消息”,引发了旷古罕闻的大屠杀。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告诉记者,距离新安古城百余公里的山西晋城高平西北隅,是秦兵和赵军大战的遗址,那里是秦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地方。而在相隔54年后,新安古城却上演了另外一场惊天悲剧。 只不过这次施暴者是曾经遭受秦兵奴役的六国兵士,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把秦军当年的暴虐还给了秦军。 历史学家认为,此次大屠杀的根源,依然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这个君王在统一中国后,不惜民力,频繁征调六国劳役建陵墓、筑长城、修驰道,让那些被奴役的人们饱受屈辱。义军的兵士们没有忘记这些屈辱,现在他们有了机会,开始在路上随意虐待秦兵俘虏。 我们无法揣测降兵当时的心态,为了保命,他们或许只有忍辱负重。可是当队伍走到新安古城,眼看马上就要西出函谷关,秦军将士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 《史记》项羽本纪描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这些投降的秦军既担心项羽胜利,他们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秦朝会把他们的父母妻儿全部杀掉。所以抱怨自己的主将是难免的。但是这些悄声的议论,并没有逃过楚军的耳目。 《史记项羽本纪》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据说向项羽报告秦兵降卒动态的是九江王黥布,关于这点史书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如果是真的,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种小道消息,会给20万秦军降卒带来如此惨重的杀身大祸。 项羽得到报告后,就跟黥布、蒲将军商议,最后三人拿出意见,认为“军队里秦兵众多,如果入关后不听指挥,或者临阵倒戈,那么取胜就非常困难,不如及早杀掉,以免后患”。于是,“楚军夜间突然动手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八十二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省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四十八篇,今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六篇,都系后人所托,有英、日、法、俄等译本。《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大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是战国时的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尉缭子》:传说为战国时尉缭所作,共三十一篇,今存有五卷,共二十四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令上、兵令下。《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一百五十篇,今令术仅五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十卷。《四库全书》收录了八卷本,是后人合并的。《虎钤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全书二十卷,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主要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十卷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纪效新书》:亦称《纪效》,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十八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或问篇》作为总序,是一本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九卷、附杂集六卷,此书和《纪效新书》亦称戚氏兵书姐妹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