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龙星君青羽 紫龙星君青羽
网络给某些人多加了一层人皮,就觉得自己是个神了。
关注数: 290 粉丝数: 644 发帖数: 19,096 关注贴吧数: 97
军师联盟:历史线,人物关系与艺术创作之浅谈 军师联盟 历史线,人物关系与艺术创作之浅谈 评1星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从学术角度,三国志没有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吹毛求疵的没有必要,其次华佗和很多名儒关系很好,衣带诏有参与可能;《尚书》诸多版本,有伪造之作有藏壁古文,现代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秦汉时期的儒士与方士》一书振聋发聩,“司马迁和郑玄的历史成果不过整齐故事而已”。三国志的记载不过只作参考,故而有裴注查漏补缺。纠结历史线反而有无理取闹之嫌。司马师昭之出世确实值得吐槽,但从艺术创作角度,为后续铺垫也值得原谅一二。至于杨修过黑,虽然作为曹植助手,确实可能与司马懿明争暗斗,不过绝不会如此早,也不会如此明显。 上面是我的短评,下面细说: 一、历史线之疑问 对于曹魏的三个阶段的三位谋划代表,普遍认为是荀彧、贾诩和司马懿。荀彧时期有郭嘉程昱荀攸,贾诩时期有刘晔董昭满宠蒋济刘放孙资,司马懿时期有贾逵陈群。按照现有可判定的材料,在官渡之前,司马懿没有出场的机会,但是编剧把线提前到这里,我个人认为和“军事联盟”四个字的主题有关。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平民百姓尚且喜欢关公战秦琼的戏码,作为三国背景的“军事联盟”语言描绘众多著名谋士同在一镜头下的期望,而官渡作为三大战役之首,主线中缺少了必然是遗憾,所以只能把司马懿的登场提前,让他成为真正的主线,贯穿三大战役,这是一种取巧的手段,所取舍和考量的,只有两者:戏剧的圆满,历史的真实。这是一部戏剧,所以编剧必然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这也是国人或者大多数编剧的原则:戏剧可以戏说历史。吐槽时间线的,我想应该能体会一下其中取舍。 二、人物关系之疑问 对三国背景有了解的,应当知道东汉门阀的巨大危险。剧中所谓汉臣其实都是门阀世家,河内司马家(司马防司马懿),关中杨家(杨赐杨彪杨修),汝南袁家(四世三公),太原王家(王允王凌王昶),这些世家的潜力非常可怕,尤其是察举制的辅助,门生弟子故吏的力量何其可怕。荀彧叔父荀爽,受三公举荐,虽然没有应征,却也算故吏,为之守孝三年。所以剧中荀彧要救的可不仅仅是汉臣,更是父辈的上司、家族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具体可参杨联陞先生《东汉的豪族》一书。杨彪的父亲杨赐是多少人的师父?王朗宋衷颖容高堂隆董昭董访,曹操用这些人不用杨修岂能服人?这也是他必杀杨修的原因之一。郑玄开创郑学,号称“经神”,为太学博士,东汉末多少人游学太学,崔琰王基郗虑国渊孙乾公孙方赵商都是他的弟子,曹操为什么敬重郑玄,还不是因为郑学结束了四百年今古文之争,收徒不论寒门豪门,所以王基能做到魏国三公,崔琰如不是崔家最出众的领军人物,恐怕也未必会死。荀爽代表的荀氏八龙、子辈荀彧荀衍荀悦荀谌,孙辈荀攸,以及同为颍川望族的陈纪陈忠兄弟、子辈陈群,乃至整个颍川、整个兖州豫州的士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陈群的爷爷,陈寔陈仲躬,也就是陈太丘,(参《世说新语》),至于他的弟子,邴原管宁王烈,许靖和“二龙”许劭、许虔能够开月旦评,和陈寔带动的风气不无关系,若说他们没有拜访、求教过陈寔,根据当时风气,是绝无可能的,颍汝的名士也不会认。可以说,搅动汉末风云的就是马融、杨赐和陈寔的弟子门生,刘备公孙瓒是卢植弟子,张辽是郭蕴弟子,而郭蕴卢植郑玄华歆都是马融的弟子,顺便说一句,管宁王烈为青州之宗,而诸葛三兄弟的父亲诸葛珪是青州泰山郡的郡丞,这个关系…… 【暂停,后文继续】 好,继续。 这个关系要说有,没有确切史料,但是管宁“聚名士千余家”,多少和诸葛家族是认识的。当时名士之间的紧密性是可以的。所以对于一些正史未载的人物关系,未必就没有。 三、艺术创作 记得以前邓公评论《白毛女》的时候说过:戏剧可以戏说。黄世仁本是一个不错的地主,且杨白劳才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派,结果在剧中颠倒,也算让黄世仁蒙冤了。 针对一群一星及挂演员评剧的,就来谈谈艺术创作吧。 问题的症结在两点上:历史剧是否需要尊重历史及能否做到尊重历史;戏剧,小说,相声,说书等创作体裁与正史之差别。 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必须要尊重历史,否则就是无立足之本,但“能否做到尊重历史”又成了问题了,怎么样算尊重?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这个恐怕编剧比所有人都想搞清楚。作为讨论者,只能讲讲个人之看法了。 拍司马懿,最靠谱的就两部书:《三国志》《晋书》,这两部书有问题么?有。怎么用?挑选有用的及必用的材料,比如五丈原交锋,比如司马防与曹操的交情,这些是明确记载的,且大部人承认的历史,所以适当拓展一下细节,勾勒一下人物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司马师官渡前出生”和“八岁曹植争位”这么牛的桥段,说破大天去也是硬伤,挂个“不尊重历史”没得反驳,如果有强行洗地的……各位自行脑补。 如果做不到完全尊重历史,那就要看做到了几分,千禧年以来,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两部历史剧《贞观长歌》和《汉武大帝》就是带有强烈戏说风的,当然后者稍轻,也都没有本剧中可怕的硬伤,(马周和绿袖不知道算不算硬伤,没看过史书,不好轻易说,不过个人看着觉得是很不靠谱……)。问题来了,历史剧中如此戏说,算不算尊重历史?个人觉得算,这个就是史实比例问题。绝大部分,如历史走向,人物性格,著名事件,经典战役,传世之语等等,而在这些之外,补充到剧中的是数之不尽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只能是编剧原创或者收集各类资料脑补,最后由观众给一个客观性的评价。这也就是“历史可以戏说”以及“历史不得不戏说”两大观点的由来。全部脑补,那是架空,大部脑补,算是穿越,个别脑补,说真的,在现在为止我国所有历史剧中,已经算可以得了。《亮剑》原型材料扎实,也有部分脑补,这是很难避免的,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剧。 第二个问题,是继承第一个问题来的。三国志,前四史的第三部,官定史书,现行本子如果记得不错,应该是《武英殿本三国志》和《金陵本三国志》,陈寿所写的是不是就是这个呢?肯定不是,但是估计相差无多。这里要说的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而这个本子和现行《毛批百二十回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有很大出入的(现行本说真的,作者应该是毛氏父子加罗贯中)。《演义》是戏说,但罗贯中有句话,相信很多人没见过(当然也有很多人知道):原著为晋平阳陈寿,东原罗贯中编纂之。明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有类似言语:“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说明什么?正史以外,小说家言,也就是私人脑补,古之已有,更勿谈近代之戏曲、相声、说书等各种曲艺了。举个例子,说书的“讲史”,是把它当成历史看呢还是当成民间的艺术创作呢?肯定是后者,非要抓个说书的跟他讨论三国志,人家骂街都算是轻的。 易中天教授早年《品三国》时候就区分了人物形象,历史形象是一方面,艺术形象是另一方面,混为一谈就没有必要了不是么?虽然我个人对《易中天中华史》不是很认同,但仅就这一点而言仍是支持的。 艺术创作与正史本就当区分,学史或者想要看史,请转《裴注三国志》《三国志集解》《晋书集解》等等,随意,都好,扒拉个影视剧你讲史实,那我只能说哪部剧都是坑,更何况豆瓣这样的评分,评得是一部剧的艺术水平,拍得如何,演得如何,制作是否精良,逻辑是否合理,等等,这些是影响一部剧水平的因素,而不是它是否符合事实。这部剧叫《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不是《司马懿传》,也不是《晋高祖本纪》。 临了,说一下那些吐槽的,吐槽我不反对(这事儿我也常干),但是这个属于个人自由,而非骂街的理由。一票不喜欢演员的挂演员打分,吐槽时间线的,甚至骂街都出来了,与其花大把时间浪费在吐槽和教训演员上,真不如多学学表演和提高审美,一个人只有提高自己方才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深邃。 这是对一个剧组辛苦成果的起码的一点尊重。
一剑萍舟 . 楚天行 统汉决卷一番外 · 觅剑踪 在那个梦境里,我看到那柄剑。 虎魄,我苦苦追寻的虎魄。 天行前辈曾告诉我,虎魄这柄剑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就遗失了,曾经风云际会、龙魂虎魄并出,夺天地造化,可惜,世人再也见不到那柄传说中的神器了。 莫剑终,六岁学剑,而今四十七载,以一柄“散篪”剑位列地榜第五。 父亲一直让我学剑,每当我把剑挥舞地很漂亮的时候,父亲在不远处总是会露出笑意,我知道,这是我让父亲欣喜的唯一方法。 他好战,原本只是江湖中不见姓名的人,却一直追逐自己的剑道,他常常告诉我,等到他悟出自己的剑道,一定能够挑战地榜第八,等到那一天到来就放下自己的剑,再也不挥动了。 那时候,我觉得父亲的梦真的好伟大,将来我也一定要达到父亲的剑法境界。 可是我没有一柄好剑,父亲说,传说中,有一座神兵山庄,就在这茫茫的云梦大泽中,那里到处都是神兵利器,如果将来有一天能从里面选择一柄剑,一定可以让我悟出自己的剑道。 突然有一天,父亲对我说,他碰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他不适合练剑,除非能够找到传说中遗落的“虎魄”剑,以虎魄锻体,否则今生成就仅限于此。 然后他说,不要再练剑了,放弃吧。 他与他梦想超越的那个人、武林传说中的地榜第八,约战,他说那是他的最后一战,此战过后,他和我都不会再碰剑。 父亲战败了,那个地榜排名第八的人,只是轻轻挥了几下手臂,我便看见父亲的剑断了,整个人像断了线的纸鸢,被风吹起,又重重落下。 我看到了父亲目光中的痛苦,也看到了他生命的流逝。 我抱着父亲的身体,在狂暴的雨中坐了整整三天。 我埋葬了父亲,此后,我生命的价值,便是寻找到那柄“虎魄”剑。 那一年,永和三年,我九岁。 我要完成父亲的遗愿,那也是我唯一的愿望。 云梦大泽,千重万重,我在里面发疯似地找了两个月,精疲力竭,直到碰到一个翩翩青年,他一身素衣长袍,披头散发,却是那样清晰、那样轻松。 他问我:你在找什么? 我说:我在找一柄名叫“虎魄”的剑。 他看着我,摇了摇头,说:“九十三年前,虎魄便遗失了,在一场大战中湮没,从此没有人见过那柄剑,你找不到的。” 你找不到的。 那样一句话,他说得竟如此轻松。 我不相信他说的话,我发疯似的在云梦大泽里找起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我饿了给我递吃的,我渴了给我递水,我晕倒了就把我救醒。 他跟了我整整一个月。我没有找到虎魄,什么都找不到。 终于,我跪在他身前,请他收我为徒。 他说:“我不收徒,你这般孤苦,跟着我也就是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名字是“一剑萍舟”楚天行,当代神兵山庄之主楚天歌的同胞弟弟,也是当代天榜第二,那年他刚刚二十八岁。 他教我剑术,见过他那精妙无双的剑法,我才知道,什么地榜、高手,在天榜人物的面前,不过如同蝼蚁。 他告诉我,世界上没有什么剑道,有的不过是用剑人的执念,所谓“执念”,便是明知不可得而得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心不满,永无止境。 我问他:我的执念是什么? 他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将来你能碰见个能看破人心的人,或者是个能窥得你梦境的人,那个人才会看得清楚,你和我,都看不清楚。 他替我改了名字,人生不可悔子,切莫以剑为终。从此,世间没有了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有的只是得了“散篪”的“散篪无踪”莫剑终。 我在神兵山庄一住四十年,以为此生再也不会觅得我的答案。 终于,让我看见了那个人。 神兵山庄 · 地榜第五 · 莫剑终 起点中文网《青羽统汉决》
【剧评】历史线、人物关系与艺术创作浅谈 评1星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从学术角度,三国志没有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吹毛求疵的没有必要,其次华佗和很多名儒关系很好,衣带诏有参与可能;《尚书》诸多版本,有伪造之作有藏壁古文,现代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秦汉时期的儒士与方士》一书振聋发聩,“司马迁和郑玄的历史成果不过整齐故事而已”。三国志的记载不过只作参考,故而有裴注查漏补缺。纠结历史线反而有无理取闹之嫌。司马师昭之出世确实值得吐槽,但从艺术创作角度,为后续铺垫也值得原谅一二。至于杨修过黑,虽然作为曹植助手,确实可能与司马懿明争暗斗,不过绝不会如此早,也不会如此明显。 上面是我的短评,下面细说: 一、历史线之疑问 对于曹魏的三个阶段的三位谋划代表,普遍认为是荀彧、贾诩和司马懿。荀彧时期有郭嘉程昱荀攸,贾诩时期有刘晔董昭满宠蒋济刘放孙资,司马懿时期有贾逵陈群。按照现有可判定的材料,在官渡之前,司马懿没有出场的机会,但是编剧把线提前到这里,我个人认为和“军事联盟”四个字的主题有关。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平民百姓尚且喜欢关公战秦琼的戏码,作为三国背景的“军事联盟”语言描绘众多著名谋士同在一镜头下的期望,而官渡作为三大战役之首,主线中缺少了必然是遗憾,所以只能把司马懿的登场提前,让他成为真正的主线,贯穿三大战役,这是一种取巧的手段,所取舍和考量的,只有两者:戏剧的圆满,历史的真实。这是一部戏剧,所以编剧必然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这也是国人或者大多数编剧的原则:戏剧可以戏说历史。吐槽时间线的,我想应该能体会一下其中取舍。 二、人物关系之疑问 对三国背景有了解的,应当知道东汉门阀的巨大危险。剧中所谓汉臣其实都是门阀世家,河内司马家(司马防司马懿),关中杨家(杨赐杨彪杨修),汝南袁家(四世三公),太原王家(王允王凌王昶),这些世家的潜力非常可怕,尤其是察举制的辅助,门生弟子故吏的力量何其可怕。荀彧叔父荀爽,受三公举荐,虽然没有应征,却也算故吏,为之守孝三年。所以剧中荀彧要救的可不仅仅是汉臣,更是父辈的上司、家族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具体可参杨联陞先生《东汉的豪族》一书。杨彪的父亲杨赐是多少人的师父?王朗宋衷颖容高堂隆董昭董访,曹操用这些人不用杨修岂能服人?这也是他必杀杨修的原因之一。郑玄开创郑学,号称“学海”,为太学博士,东汉末多少人游学太学,崔琰王基郗虑国渊孙乾公孙方赵商都是他的弟子,曹操为什么敬重郑玄,还不是因为郑学结束了四百年今古文之争,收徒不论寒门豪门,所以王基能做到魏国三公,崔琰如不是崔家最出众的领军人物,恐怕也未必会死。荀爽代表的荀氏八龙、子辈荀彧荀衍荀悦荀谌,孙辈荀攸,以及同为颍川望族的陈纪陈忠兄弟、子辈陈群,乃至整个颍川、整个兖州豫州的士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陈群的爷爷,陈寔陈仲躬,也就是陈太丘,(参《世说新语》),至于他的弟子,邴原管宁王烈,许靖和“二龙”许劭、许虔能够开月旦评,和陈寔带动的风气不无关系,若说他们没有拜访、求教过陈寔,根据当时风气,是绝无可能的,颍汝的名士也不会认。可以说,搅动汉末风云的就是马融、杨赐和陈寔的弟子门生,刘备公孙瓒是卢植弟子,张辽是郭蕴弟子,而郭蕴卢植郑玄华歆都是马融的弟子,顺便说一句,管宁王烈为青州之宗,而诸葛三兄弟的父亲诸葛珪是青州泰山郡的郡丞,这个关系…… 【暂停,后文继续】 好,继续。 这个关系要说有,没有确切史料,但是管宁“聚名士千余家”,多少和诸葛家族是认识的。当时名士之间的紧密性是可以的。所以对于一些正史未载的人物关系,未必就没有。 三、艺术创作 记得以前邓公评论《白毛女》的时候说过:戏剧可以戏说。黄世仁本是一个不错的地主,且杨白劳才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派,结果在剧中颠倒,也算让黄世仁蒙冤了。 针对一群一星及挂演员评剧的,就来谈谈艺术创作吧。 问题的症结在两点上:历史剧是否需要尊重历史及能否做到尊重历史;戏剧,小说,相声,说书等创作体裁与正史之差别。 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必须要尊重历史,否则就是无立足之本,但“能否做到尊重历史”又成了问题了,怎么样算尊重?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这个恐怕编剧比所有人都想搞清楚。作为讨论者,只能讲讲个人之看法了。 拍司马懿,最靠谱的就两部书:《三国志》《晋书》,这两部书有问题么?有。怎么用?挑选有用的及必用的材料,比如五丈原交锋,比如司马防与曹操的交情,这些是明确记载的,且大部人承认的历史,所以适当拓展一下细节,勾勒一下人物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司马师官渡前出生”和“八岁曹植争位”这么牛的桥段,说破大天去也是硬伤,挂个“不尊重历史”没得反驳,如果有强行洗地的……各位自行脑补。 如果做不到完全尊重历史,那就要看做到了几分,千禧年以来,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两部历史剧《贞观长歌》和《汉武大帝》就是带有强烈戏说风的,当然后者稍轻,也都没有本剧中可怕的硬伤,(马周和绿袖不知道算不算硬伤,没看过史书,不好轻易说,不过个人看着觉得是很不靠谱……)。问题来了,历史剧中如此戏说,算不算尊重历史?个人觉得算,这个就是史实比例问题。绝大部分,如历史走向,人物性格,著名事件,经典战役,传世之语等等,而在这些之外,补充到剧中的是数之不尽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只能是编剧原创或者收集各类资料脑补,最后由观众给一个客观性的评价。这也就是“历史可以戏说”以及“历史不得不戏说”两大观点的由来。全部脑补,那是架空,大部脑补,算是穿越,个别脑补,说真的,在现在为止我国所有历史剧中,已经算可以得了。《亮剑》原型材料扎实,也有部分脑补,这是很难避免的,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剧。 第二个问题,是继承第一个问题来的。三国志,前四史的第三部,官定史书,现行本子如果记得不错,应该是《武英殿本三国志》和《四库本三国志》,陈寿所写的是不是就是这个呢?肯定不是,但是估计相差无多。这里要说的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而这个本子和现行《毛批百二十回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有很大出入的(现行本说真的,作者应该是毛氏父子加罗贯中)。《演义》是戏说,但罗贯中有句话,相信很多人没见过(当然也有很多人知道):原著为晋平阳陈寿,东原罗贯中编纂之。明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有类似言语:“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说明什么?正史以外,小说家言,也就是私人脑补,古之已有,更勿谈近代之戏曲、相声、说书等各种曲艺了。举个例子,说书的“讲史”,是把它当成历史看呢还是当成民间的艺术创作呢?肯定是后者,非要抓个说书的跟他讨论三国志,人家骂街都算是轻的。 易中天教授早年《品三国》时候就区分了人物形象,历史形象是一方面,艺术形象是另一方面,混为一谈就没有必要了不是么?虽然我个人对《易中天中华史》不是很认同,但仅就这一点而言仍是支持的。 艺术创作与正史本就当区分,学史或者想要看史,请转《裴注三国志》《三国志集解》《晋书集解》等等,随意,都好,扒拉个影视剧你讲史实,那我只能说哪部剧都是坑,更何况豆瓣这样的评分,评得是一部剧的艺术水平,拍得如何,演得如何,制作是否精良,逻辑是否合理,等等,这些是影响一部剧水平的因素,而不是它是否符合事实。这部剧叫《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不是《司马懿传》,也不是《晋高祖本纪》。 临了,说一下那些吐槽的,吐槽我不反对(这事儿我也常干),但是这个属于个人自由,而非骂街的理由。一票不喜欢演员的挂演员打分,吐槽时间线的,甚至骂街都出来了,与其花大把时间浪费在吐槽和教训演员上,真不如多学学表演和提高审美,一个人只有提高自己方才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深邃。 这也是对一个剧组辛苦成果的尊重。
咨询一下,我这算不算侵权? 作品相关——论剑第一“六相” 《统汉决》是《青羽》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公子青羽十年蜕变的残壳。   有时回想,十年于我,能算几何?仔细想想,不过只是那日一把火焚尽的百万字《统汉决》手稿。   我的字不好看,可是我喜欢写,喜欢手握笔尖的质感,每个字是如此扎实,终了虽已成飞灰,便当作是一次涅槃重生。   《统汉决》是一个关于“剑”的故事,或许是受了仙剑奇侠传十多年来的影响,“剑”,君子之器,百兵之灵,于史、于士、于我,皆为影响至深之物,我对“剑”的向往、执着,有时我自己都不明白。   我很喜欢当年**书盟的《剑仙》,作者为平民百姓。当年攒了大半年的钱,买了两册,存留至今。今日去看,或许作者文笔不足与《诛仙》相比,却仍是我所珍藏的小说之一。   转眼十四年,我愈发痴念“剑”,于是笔下有了“孙原”这个人物。   紫檀沉香剑匣,本是“上代天道八极之首”剑圣楚天行为亡友所造之物,这个名字其实就是霹雳国际多媒体的第七十二部布袋戏《霹雳天命之仙魔鏖锋》中重要人物“楚天行”,我从2016年刚开始追霹雳,对这个人物的结局总是舍不下一分遗憾,于是特地改成这个名字,一来向霹雳致敬,二来也算是对霹雳中那个未曾施展过武学的可惜人物的一个重新诠释。   至于那个“亡友”,其实无需解释,人之一生,经历千百,何须讲尽,“六相”其实已算得一个解释,那人是男是女、是真死还是假亡,都已不再重要。   “六相”的第二个人,就是孙原。孙原的人生是最迷茫的,他只知道去做,却从未有过一个终极目标,尽管他可以把要做的事情做好,但他没有明确的目标,便是注定他没有明确的未来,所以“六相”,他只能做到“相逢”“相识”,甚至是“相知”,却永远做不到“相守”,永远做不到“相忘”。他的结局充满变数,可最后无论结局如何,读者们都只会有一个想法,那便是“本当如此”。因为孙原口口声声说着“不失本心”,而唯一“没有本心”的便是他自己。   “六相”的第三个人,是孙宇。孙宇的“执念”与孙原的“执念”不同,不同所在是孙宇对“掌刑天道”的追求,他的“孤傲”、“执着”,乃至“天下无敌”、“唯我独尊”,其实到最后都只是“恐惧”两个字,“恐惧”的源头,不是他对孙原的逼迫、不是他对“天道”强大的向往,而是人生的孤独。   “掌刑天道”的“倚天剑”,其实是很多平凡人生活当中都想得到的,“天道”就是“命运”,“掌刑天道”就是掌握命运,孙宇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他想掌控的不是所谓“霸业”所谓“天下”,而是“命运”。“倚天”就是“胜天”,人定胜天么?没人知道,人能胜天却不能抵抗命运,这便是“人”生来矛盾所在,于是便有了“本心”“真我”的千年之辨。   “六相”的第四个人,也是最后一个人,管宁。风华六剑,心雨最迟,但心雨是唯一能窥破“真我”“本心”的剑,因为它无所谓天道,无所谓命运,心湖荡漾细雨绵绵,管宁知心所在,随心而往,“忧郁九问”虽是对这宇宙过往、千载人心的执着之问,可管宁从最开始便已知晓答案,所以从出楼、筑阁,到生死、问情,不过是“出世即随心,归世即纳心”的轮回而已。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挣扎的,多面的,无解的,所以每个人的“本心”都难以回归,于是每个人都会做出与自己性格不相符合的事情,这是我在文中特地留下的破绽,若这世间都是随心行事的洒脱之人,便也不会多那些痛苦烦心,人生来复杂,古人如是,今人如是,伯牙子期如是,曹操郭嘉如是,清韵公子亦如是。    2017.浙江丽水
咨询一下,这样算不算侵权? 咨询一下,我这算不算侵权? 作品相关——论剑第一“六相” 《统汉决》是《青羽》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公子青羽十年蜕变的残壳。   有时回想,十年于我,能算几何?仔细想想,不过只是那日一把火焚尽的百万字《统汉决》手稿。   我的字不好看,可是我喜欢写,喜欢手握笔尖的质感,每个字是如此扎实,终了虽已成飞灰,便当作是一次涅槃重生。   《统汉决》是一个关于“剑”的故事,或许是受了仙剑奇侠传十多年来的影响,“剑”,君子之器,百兵之灵,于史、于士、于我,皆为影响至深之物,我对“剑”的向往、执着,有时我自己都不明白。   我很喜欢当年**书盟的《剑仙》,作者为平民百姓。当年攒了大半年的钱,买了两册,存留至今。今日去看,或许作者文笔不足与《诛仙》相比,却仍是我所珍藏的小说之一。   转眼十四年,我愈发痴念“剑”,于是笔下有了“孙原”这个人物。   紫檀沉香剑匣,本是“上代天道八极之首”剑圣楚天行为亡友所造之物,这个名字其实就是霹雳国际多媒体的第七十二部布袋戏《霹雳天命之仙魔鏖锋》中重要人物“楚天行”,我从2016年刚开始追霹雳,对这个人物的结局总是舍不下一分遗憾,于是特地改成这个名字,一来向霹雳致敬,二来也算是对霹雳中那个未曾施展过武学的可惜人物的一个重新诠释。   至于那个“亡友”,其实无需解释,人之一生,经历千百,何须讲尽,“六相”其实已算得一个解释,那人是男是女、是真死还是假亡,都已不再重要。   “六相”的第二个人,就是孙原。孙原的人生是最迷茫的,他只知道去做,却从未有过一个终极目标,尽管他可以把要做的事情做好,但他没有明确的目标,便是注定他没有明确的未来,所以“六相”,他只能做到“相逢”“相识”,甚至是“相知”,却永远做不到“相守”,永远做不到“相忘”。他的结局充满变数,可最后无论结局如何,读者们都只会有一个想法,那便是“本当如此”。因为孙原口口声声说着“不失本心”,而唯一“没有本心”的便是他自己。   “六相”的第三个人,是孙宇。孙宇的“执念”与孙原的“执念”不同,不同所在是孙宇对“掌刑天道”的追求,他的“孤傲”、“执着”,乃至“天下无敌”、“唯我独尊”,其实到最后都只是“恐惧”两个字,“恐惧”的源头,不是他对孙原的逼迫、不是他对“天道”强大的向往,而是人生的孤独。   “掌刑天道”的“倚天剑”,其实是很多平凡人生活当中都想得到的,“天道”就是“命运”,“掌刑天道”就是掌握命运,孙宇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他想掌控的不是所谓“霸业”所谓“天下”,而是“命运”。“倚天”就是“胜天”,人定胜天么?没人知道,人能胜天却不能抵抗命运,这便是“人”生来矛盾所在,于是便有了“本心”“真我”的千年之辨。   “六相”的第四个人,也是最后一个人,管宁。风华六剑,心雨最迟,但心雨是唯一能窥破“真我”“本心”的剑,因为它无所谓天道,无所谓命运,心湖荡漾细雨绵绵,管宁知心所在,随心而往,“忧郁九问”虽是对这宇宙过往、千载人心的执着之问,可管宁从最开始便已知晓答案,所以从出楼、筑阁,到生死、问情,不过是“出世即随心,归世即纳心”的轮回而已。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挣扎的,多面的,无解的,所以每个人的“本心”都难以回归,于是每个人都会做出与自己性格不相符合的事情,这是我在文中特地留下的破绽,若这世间都是随心行事的洒脱之人,便也不会多那些痛苦烦心,人生来复杂,古人如是,今人如是,伯牙子期如是,曹操郭嘉如是,清韵公子亦如是。    2017.浙江丽水
试论辽人的“中国观” 试论辽人的“中国”观 2017-06-10 赵永春 古籍 学术界虽然对辽代华夷观、正统观问题有所研究①,但对辽人“中国观”问题,尚无专文讨论。有人以为辽人的“中国观”与“正统观”、“华夷观”是一回事,实际上,辽人的“中国观”与“正统观”、“华夷观”并非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而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辽人的“中国观”具有辽宋同为中国、华夷懂礼即为中国以及“正统”和“非正统”同为“中国”等特点。 中国古代的“中国”一词,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有“中央”、“中央之城”、“都城”、“京师”、“国中”、“王畿”、“一国之中心”、“天下之中心”、“中原及中原政权”、“汉族及汉族政权”等多种涵义,又有“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等文化涵义。辽人即利用和发挥了历史上比较宽泛的“中国”概念,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取“中国”一词的不同涵义,附会成为自称“中国”的理论根据,形成了自己的“中国”意识和观念。 关于辽人自称“中国”的问题,学术界虽然已经取得了共识,但在辽人何时开始自称“中国”的问题上,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刘浦江认为:“辽朝人中国意识的觉醒,大致是兴宗以后的事情。”②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契丹建国之初,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的影响,就已经因袭鲜卑人附会“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观念,开始以“炎黄子孙”自诩,并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以“中国”自居了。 据《辽史·世表》记载,契丹族称其先世出于东胡,匈奴冒顿单于“以兵袭东胡,灭之。余众保鲜卑山,因号鲜卑”。后来,为“慕容晃(皝)所灭,鲜卑众散为宇文氏,或为库莫奚,或为契丹”。东胡和鲜卑,早已自称“炎黄子孙”,并被记载到相关的史书当中,如《晋书·慕容廆载记》认为,慕容鲜卑“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十六国春秋·前燕录》则更加具体地说:“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邑于紫蒙之野,世居辽左,号曰东胡。”有熊氏即黄帝,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后代,将东胡族说成是有熊氏的后代或帝喾少子厌越的后代,都是认为东胡是黄帝的后代。由东胡族分出来的鲜卑族,也称自己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如《魏书·序纪》认为,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氏就以黄帝之子昌意少子为自己的直接祖先,“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因称自己为鲜卑拓跋氏。《周书·文帝纪上》则称控制西魏政权的宇文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宇文泰之子、建立北周政权的宇文觉更为明确地说:“予本自神农。”③将自己所从出的宇文鲜卑说成是炎帝神农的后裔。
剑非道、墨倾池与法儒 道剑 . 剑非道 武器: 道剑相忘 道剑相忘,剑非道的专属兵器,「相忘」取自《庄子·秋水》中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忘江湖,可以说是剑非道待在道镇伏魔崖,镇守玄冰结界的一个信念。剑身乃是叹希奇采辟阳奇矿,融入北冥铁晶,煅以南岳离火,并取不冻冰玄水淬炼而成,是其毕生巅峰之作。 最初登场时,道剑相忘尚包覆在剑袋之中,但经过道具师的点睛妙笔,成了剑非道的另一处焦点。万堺尘涛第三章压轴,剑非道、狂刀帅气联手伏魔,为道剑相忘首次出鞘,道具师为此设计了一个画面给编剧参考,剑袋解开,仙尘霜雪从剑袋口气势喷出,随即一道锋芒飞掠上空,在一片白霭降雪中,道剑相忘正式现世,一听就很有画面。 道剑相忘剑身轻薄如冰,代表它是一把斩妖除魔卫道的绝世利器,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剑柄,乃是道具师以灯座为原型所设计的,而这个灯座还有个亮点,就是——它会发亮(还真是亮点啊!)道具师还依此顺便想了一个「道雪仙尘一剑灯」的招式名送编剧。 刀剑忘机 刀剑·剑非刀时期所用兵器,由剑和刀组成,平时刀剑同体,战斗时会分开使用。刀剑同质而异形,相引相斥,存乎一念。刀,乃霍羽心遗物,后来在战斗中被崇玉旨所得,杀死剑非刀,而后不知所踪;剑,最后被复活的剑非刀感叹无用,用剑指砍断,扔入湖中。在剑非道使用独钓寒江雪之招时,剑非刀会持剑出现。 天极剑 天极所留遗物,外形为一把青铜色剑身的宽阔古剑,在天极去世后,剑非道承接府尊之位,手持天极遗物杀入罗魍罪恶,击杀魔傅旷神愉以报杀师之仇。 武学: 剑法:玄天剑印、寒空动烟雪、江天雪意云撩乱、风卷寒云暮雪晴、萍断飘余千峰寒、萍断飘余千峰雪、晴夜封霜月流苏、日暮天寒万剑雪、霜雪凝剑破天华、道雪仙尘一剑灯、雪天共一色·烟水独忘机、至微无形·至大不可围·至道之剑·天地苍茫无偶·独钓寒江雪、雪起江湖道剑晴、掌心相印·剑灯相忘·仙路明道雪中灯 师承绝学(天极、地限所传):南溟真功·【大烈土山焦、大焚海川烬】、玄冰罡劲、冰玄亘古道伏魔 仙门秘招(天迹所传):天罡玉旨 自创心法:《道晴仙诀》:破九除一 先浑沌而和合 功体:小浑沌圆力 特殊能量:帝女之吻(圣君士所在启示国度的神迹真力,后被夔禺疆取出,一半归还启示国度) 著作:《刀典》(赠予霍家堡)、阴阳八卦化·坤之心法 所有物 玄笛、“天”字玉枢令、八纮钥一号(古原争霸任务品,后交还任平生)、《古剑天道》(后归还巧天工)、剑非刀的帽子和竹筏(曾借给巧天工,后还回)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