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心理🐾
不理不怕不对抗
关注数: 205
粉丝数: 7,276
发帖数: 9,327
关注贴吧数: 31
大家帮我看看左眼左边是什么 是猫癣吗?如果是能治好吗?怎么治?有什么后遗症?
社交恐惧症康复书籍下载兼问答贴 一楼敬百度和吧主。
【本地求助】平邑哪里有茶花 想入手几盆大棵的茶花,平邑哪里有?
保太集上卖什么我经常去耀佳花木市场买苗木,有人知道保太集上卖 保太集上卖什么 我经常去耀佳花木市场买苗木,有人知道保太集上卖苗木的多吗?或者还有什么地方卖的多。
痛苦的本质就是拒绝 心理层面有一个定律:越是抗拒的,越会持续存在。我们来做个实验:现在请你不要想到苹果,一定、千万不要想到苹果。结果怎么样?越是不想想起,就越会想起。就好比一些失恋的人,拼命的想忘记对方,却记得越来越牢固;越是怨恨对方,却总是能想起对方的好。对于我们的负面情绪也是如此。在感到紧张的时候,如果不允许自己紧张,排斥、抗拒自己的紧张,拼命的告诉自己:不要紧张!绝对不能紧张!却总是会越来越紧张,最后紧张感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催眠学上来说,当我们暗示自己“不要紧张”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自动的过滤掉“不”字,那么接收到的指令就是:要紧张!对于紧张如此,对于担心、害怕、难过、伤心…等负面情绪同样如此。总结起来就是:痛苦的本质是拒绝,痛苦因拒绝而持续的存在。
导演人生的思维方式 人快乐与否,来自于当下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不同的评价,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感受,从而影响后续的行为表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编剧、导演和主演,我们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导演我们当下和以后的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
退行的心理防御机制 退行是指人在承受过多和过大的压力,或遭受难以面对和承受的挫折和失败,或面临重大威胁和痛苦的时候,放弃已经学会的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如面对、理解、接纳和承担,而倒退采用早期生活阶段乃至童年的应对方式,如回避、否认和隔离,或让自己看起来更无能、可怜、可爱和无辜等比较幼稚的方式。再比如想让自己回到过去,像过去那般的没心没肺和无忧无虑,或总是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伤痛。来降低当前的焦虑或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
负面情绪的躯体反应 有些身体上的不舒服,其实是情绪的问题。如果是没有客观原因的头晕脑胀、胸闷气短、身体僵硬、肠胃不适、体乏困倦、辗转难眠、胡思乱想……并且在充实、轻松和愉快的时候就会减轻或消失,往往就是情绪的躯体反应。常见的负面情绪有担心、害怕、难过和生气,是在亲密/人际关系、学习或工作上有某种期待无法实现,对生活现状感到不满,对未来感到担忧,有回避倾向和控制欲望,并且与自己、他人、事情和周围生活环境形成了某种对立。
心态、行为与结果 结果由行为决定,而心态决定行为。比如小明担心考试不及格,从而焦虑不安,无心备考,结果考试真的没及格。再比如小张也期待考试通过,担心考试失败,感到焦虑,于是带着焦虑认真备考,随着准备的越来越充分,内心也越来越安定,最后顺利通过考试。
情感上的奖励与惩罚 人心不是对错,是情感,哪怕别人的评价都是好的、对的,自己做着就是不舒服,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惩罚。反而言之,只要自己做着轻松、快乐和感到满足,就是一种奖励。人们看的不只是利益,还有情感上的关怀和对未来的希望感。
动起来,做点事情 人要总是呆着不动、不做事情,就容易胡思乱想,然后焦虑、抑郁,不管身体和情绪状态怎么样,都要动起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会有轻松、快乐和存在的价值感。
思维和语言建构了事实 我们怎么想和怎么说决定了事实是什么,而且每个人所认为的事实都不一样。比如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做过心理咨询的人就会知道心理咨询是疏导和启发,没做过心理咨询的人则会认为心理咨询是提问或听课。再比如,不同的人对我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就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是不是、会不会、有没有,认知有相对性,好坏、对错、是非、善恶、得失、高低、成败、输赢等都是相对的,追求一个方面,其对立面也会凸显出来,会形成无休止的辩论和对抗。所以要学会以平等、平常和慈悲之心看待万事万物,就允许一切如其所是,也允许一切皆有可能。
梦境的两个现实意义 梦的意义,在人恍恍惚惚或者睡着的时候,理性防御减退,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期待、不满和担忧等)就会以梦境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梦里的感受是真实的,画面和声音则是抽象和象征性的。有的梦境也有预示作用,这是我们的潜意识在获取信息后进行了自动化的加工后所做的预演,虽然不一定就会成为事实,然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平等、平常和慈悲之心 是不是、会不会、有没有…认知有相对性,好坏、对错、是非、善恶、得失都是相对的,追求一个方面,它的对立面也会凸显出来。我们要学会以平等、平常和慈悲之心看待万事万物,减少比较、评判和对立。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有:绝对化、以偏概全和灾难性。对于自己、他人和事情,比如:我必须比他强,我不应该紧张,她必须服从我的安排,她不应该有情绪,这件事情只能这样做,那件事情不能再改变;我是一个失败者,他是一个大坏蛋;我会一败涂地,她会离我而去。
要看到心理问题背后的... 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形成现在的对自己、他人、事情和环境的基本观念,并在做事情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自动化思维,用来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并做出归因,评价自己、他人、事情和环境,推理和设想未来,并引发相应的情绪、身体、态度和行为反应。症状只是表象,要看到心理问题背后的自动化思维、核心信念、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
人际关系的内在模式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人际/亲密关系模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与他人交往时的感受和反应,有的朋友在过去的人际/亲密关系经验里总是被重要他人苛求、挑剔和指责,所以现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总是会经验性的感觉他人在苛求自己、会挑剔和指责自己,从而担心自己会犯错、失败和出丑,担心别人会看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极力掩饰真实的自己和做出伪装,也就会过分的在意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看法。
心理基础的建设 负面情绪和症状的存在,是因为内心缺乏能力感、自信心和勇气,在这些心理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负面情绪和症状是无法被直接消除的,而随着内心能力感、自信心和勇气的提升,那些负面情绪和症状会自己减退。有些朋友就是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试图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症状,而一直忽视心理基础的建设。
森田疗法电子书大全下载 下载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eQy3c0U&urlrefer=51f4035ec75b80cf841846461ba03d91
沉着冷静的状态 遇事沉着冷静靠的并不是伪装或自我强迫,而是随着经验的累积和能力感、自信心的提升,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状态。如果遇事容易紧张、慌乱,就是缺乏成功经验和能力感、自信心。
心理分析的基本过程 各种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异常的背后是思想和情感,思想和情感的背后是生活经验和观念。会形成心理困扰的模式是:期望,不满和担忧,回避、控制和对立。比如有位朋友期望被他人认可和喜爱,但对过去和现在的自己非常不满,也担忧未来,但又找不到好的办法实现和证明自己,就只求安全,从而回避风险和痛苦,试图控制自己和环境,与自己和环境形成了对立,引发焦虑、疑病、恐惧和强迫的心身症状。
心理问题的蜕变之路 - 于飞 在生活中的遇到压力或挫败,产生失望、不满或怨恨的情绪感受,对未来感到焦虑,逐步形成负面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回避现实的风险和痛苦,在头脑中制造出一些假问题去解决,以表达负面情感、证明自己和消除焦虑。如焦虑、疑病、强迫症状的担心自己犯错、失败、生病、痛苦和被他人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排斥、侵犯,反复的思虑、检查、求证、确认。这些症状本身就是灵丹妙药,在某些时候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在回避风险和痛苦这一方面,没有什么能比这些方式更为有效,只是症状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影响生活。原因是: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感到焦虑,并没有通过现实的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采用仪式化的症状缓解了自己的焦虑,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而且问题越积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和焦虑,也就需要更多的症状去回避风险和痛苦。到了这个时候,当事人就会想要控制自己不去思虑、检查以恢复正常生活,可是不去实施症状就会非常的焦虑,于是就进入与症状对抗或向症状屈服的往复循环模式。
面对和接纳的生活态度 - 于飞 在说接纳之前要先说说回避和控制,有心理问题和生活困扰的朋友大都是在回避风险和痛苦,控制自己的身心反应或他人的言行态,是一种回避和控制的生活姿态,陷在回避和控制的恶性循环里,越回避越失败、焦虑和回避,越控制越失控、恐惧和控制。我们要做的是接纳风险和痛苦,追求自己想要的--正确、成功和身心健康;名誉、人脉、财富和地位;被他人重视、需要和喜爱。立足于当下,面向未来,脚踏实地的提高和实现自己。
关系中的习惯性回避 - 于飞 主要体现人群是有社交或亲密关系障碍的朋友,因为过去的关系经验,习惯性的担心、害怕、难过、生气和回避,担心自己会犯错、失败,担心会被他人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和疏远,为此也会感到难过和生气,故而回避犯错、失败和被他人忽视和看不起的可能性,回避他人和社交场合,并且还会迎合和讨好他人,又因为焦虑而有意无意的依赖和控制他人,别人在和自己的关系里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忽视、回避、依赖和控制,为此感到不舒服,真的就会回避和疏远自己,就这样重复演绎关系的失衡和破裂,持续增加失败的关系经验,这是个恶性循环。
不良归因和无效做法 - 于飞 不良的归因和无效的行为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维持和加重生活、情感或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觉察自己观念、思维和行为模式,以便做出调整,以更有效的面对和解决问题。
信念与自信心 人们都需要信念来指导自己解释、归因、评价、推理和做出选择,如果信念不够坚定,就会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和进退不能。如果一个信念一直给人带来获益和快乐,就会越来越坚定,但如果经常给人造成损失和痛苦,就会动摇。其实担心犯错、失败、生病和被她人忽视、拒绝、嘲笑、疏远都不是问题,信念牢固的人不会如此,只会相信自己的选择。但如果信念本身就有问题,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在提示我们,某些信念已经不再符合现在的生活环境,需要动摇和重建,使之更有利于个人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信任危机与心理问题 - 于飞 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也就是关系问题--和自己或他人的关系。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是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如果在过去的关系经验中,更多的是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和疏远,就很难相信自己和他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被他人喜欢,也不相信他人会喜欢自己,还会担心自己无力自保和被他人伤害,也就会形成消极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回避、控制的行为模式,引发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等负面情绪和症状。如果在过去的关系经验中,更多的是关注、接纳、肯定、欣赏与亲近,也就更容易相信自己或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被人喜欢,也相信他人会喜欢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自我保护和别人不会伤害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 - 于飞 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人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就是为了被自己在意的人看重和欣赏。缺乏存在感的人会空虚、寂寞、孤独、焦虑、恐惧和感觉没有意义。那存在感要怎么获得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获取方式,有的人在追求名誉,有的人在追求财富,有的人在追求地位,有的人在追求情感,也有的人在追求自由。那么拥有了这些东西就会有存在感吗?这可不一定,有名的人想要钱,有钱的人想要地位,有地位的人想要感情、有感情的人想要自由,人是永远不知道满足的,得到的同时也在放下,然后继续追求下一个。那么人们这么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存在感,想被自己在意的人看重和欣赏。
再谈回避的恶性循环 - 于飞 首先是整体的大循环,因为回避生活中的失败和痛苦,而脱离现实,活在过去和未来,为过去自卑,为未来焦虑,陷入回避的恶性循环,越回避越自卑,越自卑越焦虑,越焦虑越回避,越回避越失败,问题持续的泛化,负面情绪和症状越来越严重。其次是回避的小循环,主要包括两种:在生活中,对他人和社交场合的回避和控制会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差,在学习或工作中的回避和控制会使自己越来越失败;在自己心里,对思维、负面情绪和心身症状的回避和控制会使自己的心身越来越失控。
遇到压力的反应模式 - 于飞 在自然界中,几乎每个生命体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的,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会激发战斗、逃跑或装死的反应,这不需要思考。动物的反应是围绕当时进行的,当时有危险才会激活应对反应,而人类因为具有了思考功能,会凭头脑中的推理预设危险,提前产生战斗、逃跑或装死的反应,特别是在不确定、危险未知的情况下,因为无法应对不确定的危险,会产生更大的焦虑感,更倾向于逃避。也就是说,人类所战斗或逃避的对象,大多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欲望和恐惧的关系 人类大部分的思想、态度、言语和行为做法,都是在被欲望或恐惧驱动着的,这里的欲望是指生存、繁衍、健康、满足、快乐、信仰、道德、名誉、财富、地位等原始或社会性的需求,要么是在追求什么,要么就是在避免什么。终极追求是存在感,就是被他人关注和重视,终极恐惧是不存在,就是死亡和被他人忽视、看不起。而且欲望和恐惧是成正比的,欲望越强恐惧就越强,恐惧越强欲望也就越强,越想得到就越害怕得不到或失去,越害怕失去也就越想留住,如此这般的轮回。
回避造就悲剧人生 当回避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悲剧就从此开始,最初是回避现实生活,如社交、情感、学习或工作上的问题,造成大量的失败和失落,继续回避就是焦虑和疑病,越回避越焦虑,越焦虑身体就越不舒服,越不舒服越疑病,越疑病越焦虑,越焦虑就越回避,进一步回避就是恐惧,如果再加上过多的控制就成了强迫,越控制越失控。如果控制长期失败就会进入抑郁状态,彻底逃避,逃避自己,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成为躁狂状态,到处抨击社会的不公,与人冲突或攻击他人。
心理问题即情感问题 - 于飞 因为过去的生活经验和观念,始终无法相信他人,总是担心他人会看不起或讨厌自己,回避和戒备他人,导致他人始终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真心,无法与自己建立信任关系和感情基础,关系就只靠一些外在的条件维系着,如外貌、能力或价值,也会引发其他的焦虑,如担心自己做错事、说错话,或担心自己生病、发疯,或担心自己得罪他人,在关系里就总是回避或讨好他人,也会依赖和控制他人,还会在内心里萌生出对他人的排斥,然后无意识的寻找理由挑剔他人,如性格不合、观念冲突或生活习惯不同,甚至谴责他人的道德或人品,最终导致关系破裂,悲剧再次上演,并成为新的生活经验,巩固原有观念,继续恶性循环。很多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疑病或强迫,说到底都是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问题。就是担心自己会出什么问题,会被他人看不起和讨厌,会得不到或失去爱,而这些都是过去的亲密关系经验。
变化、转换与包含 这个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非、对错、好坏、善恶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相互包含。我们无法回避,也控制不了什么,更无法对抗,不如坦然的面对、接纳和承担,活在每一个当下,对回避、控制和对抗死心,脚踏实地、面向未来,促进身心的灵活,临机应变。
害怕失控和失去 如果从小就生活在不安全的家庭关系环境里,比如妈妈比较焦虑、变化无常,或父亲比较强势、盛气凌人,自己很难把握或反抗,就会害怕冲突或失去,在以后的生活中就总是压抑自己的情感,讨好或回避他人,外表变的越来越理性或冷漠,内心变的越来越失控或狂热。改变需要新的关系经验,即使自己表达了不满,也不会失去,要一遍遍的验证,关系是牢固的,自己是安全的。这既不是压抑自己,也不是辱骂他人,而是要以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无法被填满的欲望 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无法被满足的,持续的追求,得到了还想要更多,就好像在说:快给我更多…这谈不上对错,人就像漏斗,放进去多少就漏出去多少,得到的同时就在失去,永远填不满,很多人迷失在了自己的欲望里,看不到自己的本心。欲望也会衍生出恐惧,越想得到就越害怕得不到或失去。于是也就有了回避和控制,陷入回避和控制的恶性循环。
规则和标准的奴隶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些规则和标准,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是在过去的生活经验里形成的,迎合这些规则就会被认同和获得满足,违背这些标准就会被谴责,只不过有些规则和标准已经不再符合现在的生活情境,反而还就会阻碍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成为自己的枷锁,并且也会用来绑架他人。我们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自动化思维归纳出自己的规则,然后重新审视这些标准,看看它们是如何的绝对化和以偏概全。
正常人和患者的不同 前者是在面对、接纳和承担,后者是在回避、控制和对抗,模式不一样,前者越努力越幸福,是面对和接纳的良性循环,后者越努力越痛苦,是回避和控制的恶性循环,前者是成长,后者是倒退,有的患者面对和接纳了十几年还是痛苦,因为它们的初衷还是回避、控制和对抗,正常人也会回避、控制和对抗,不过他们的初衷是为了面对、接纳和承担。
核心信念与思维方式 - 于飞 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解释、归因、评价、推理和联想,思维的内容是无穷无尽的,也无法被全部觉察与改变,有些想法会让我们快乐,而有些想法会让我们担心、害怕、难过或生气,并且还会引发相应的躯体反应。比如解释为自己的错或他人的错,归因为自己无能或他人自私,评价自己是糟糕的或他人是邪恶的,推理自己会犯错、失败、生病、死亡或被人忽视、拒绝、否定、指责、嘲笑、疏远,联想到灾难性的或恐怖的情节或画面,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以上这些思维、情绪和躯体反应还会引发不良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比如在做事情或与人交往的时候回避、控制、依赖、抗拒或攻击,导致事情失败或被他人排斥,又会成为负性的生活经验强化着自己的思维模式。有的朋友认识到了是自己的想法引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于是就控制自己不去想,一开始还能控制的住,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越控制越失控,引发了更为强烈的失控感,更加焦虑。
回避问题的恶性循环 - 于飞 一开始是回避社交、学习或工作中的困难和挫败,或回避他人对自己的拒绝、否定、指责、嘲笑和疏远,进而回避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症状,越回避越严重,陷入回避问题的恶性循环,成为焦虑、恐惧、抑郁或强迫的神经症患者。所谓的正常人在遇到困难、挫败或被他人拒绝、否定、嘲笑、疏远的时候也会有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也会对生活有影响,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去消除负面情绪和症状,而是积极、主动的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靠自己是否可以康复 康复主要就是靠自己,但自己一个人容易迷失方向,人在面临痛苦的时候会无意识的自我欺骗,试图摆脱痛苦,这就会产生很多认知和行为上的问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只是靠自己往往会走很多弯路,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成本。心理辅导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改变的方向,帮助自己调整想法和做法,可以更快的走出心理困境,回归正常生活。
幻想与现实 我们头脑中会有很多的想法,在回避现实或者现实感缺失的时候,有些想法就能取代现实产生真实的体验,这就像是在自我催眠,单凭头脑中的想象就能产生真实的情绪和躯体反应。那些不符合现实情境的担心、难过、难过、生气的负面情绪和症状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归当下,增强现实感,看清想法的虚假性,用真实的体验取代头脑中的想象。
建设性的焦虑 每天可以拿出特定的时间,梳理一下自己正在担忧的事情,分析原理和成因,拟定对策,如果想不清楚可以写下来,做好时间安排,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条不紊的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接纳。这样就可以恢复身心的秩序和控制感,也就可以减少漫无目的焦虑。
正向思维与负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而负向思维是想摆脱什么和不想做什么,两种思维方式会引发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导致不同的结果。具有正向思维的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作所为也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具有负向思维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在回避和抗拒,避免犯错、失败、痛苦和被人看不起,从而陷入消除问题的死循环。
如何改变一个人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通过讲道理或指责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但往往都是无效的,甚至会起到反效果,对方是越来越顽固。对方之所以会那样说或那样做,是在表达情感或寻求满足,需要我们去理解和接纳他的情感和需求,然后再给出恰当的回应和建议。如果他能够被我们理解和接纳,并且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越逃避就越恐惧 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团黑影,感到很害怕,转身就跑,然后感觉那个黑影在追自己,就更加用力的逃跑,越跑越害怕,又感觉后面是一只恶狼在追自己,就更加拼命的逃跑,又感觉是一只猛虎在追自己,更加害怕,更加拼命的逃跑,又感觉是一个魔鬼在追自己,恐惧的浑身发抖,拼尽全身的力气逃窜,最后精疲力竭,实在是跑不动了,就瘫坐在地上等死,直到这个时候才敢回过头去看看到底是什么在追自己,竟发现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狗,顿时所有的恐惧烟消云散。有些时候就是如此,我们还没有看清楚自己害怕的是什么,就开始逃跑,在逃避的过程中恐惧不断的被放大,也就有了异于常人的过度反应。
自信心和安全感 没有自信心就没有安全感,也就更容易出现担心、害怕、难过、生气等负面情绪和症状。自信心的基础是能力感,就是自我感觉有能力面对和解决自己会遇到的问题。有了能力感,也就有了自信心、控制感和安全感。提升能力感要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社交、学习或工作上的问题。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回避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而消除负面情绪和症状,从而陷入问题的恶性循环。
平等心和尊重 有了评判心,也就有了对“好”的期待和对“不好”的排斥。如果把过去的事情解释为不好的,就会难过;把现在的自己评价为不好的,就会自卑;把未来的可能设想为不好的,就会担心。平等的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平等的看待这世间的一切,尊重一切的发生,也包括尊重一切的负面情绪和症状。
自动化思维和无意识认同 身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刺激无处不在,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解释、推理和联想,这是无法控制的自动化思维,而有些想法会让我们感到担心、害怕、难过或生气,我们可以改变个别的想法,但要改变所有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可以做的是观察和出离自己的想法,做一个旁观者,就看着自己的想法而不认同,就像是在看戏。并且对自己的身体、他人和现实情境保持觉知,认清什么才是客观事实。
过去、现在与未来 尽管自动化思维太多无从改变,但有几个基本的主旋律是可以改变的,包括对过去事情的解读、对自我的诠释和对未来的设想。有一些经常浮现出来的过去的事情,会让我们感到自责或后悔,而事实可能和我们理解的完全不同,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加合理的看待那些事情。对自我的诠释是基于过去的生活经验,我们会认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比如自己是无能和没价值的,而这样的自我诠释会使我们感到自卑和失落,我们可以全面的认识自己,更加客观的诠释自我。我们对未来的设想是基于对自我的诠释,比如自己未来会失败、生病和没有希望,这样的设想会使我们感到担心和沮丧,我们可以更加积极的设想未来,并且用有效的行动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无效沟通与一致性交流 无效的交流就像是自言自语,没有倾听他人,没有理解他人的意思,也没有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就是自己在想当然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对方是怎么想的和需要什么,就很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一致性沟通是基于尊重和接纳,倾听他人的表达,理解他人的意思,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如果有疑问还可以向他人求证和确认,然后以他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做出表达,有效沟通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活在当下 都说要活在当下,那为什么要活在当下?怎么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为了增加对现实的感知,也就能减少头脑中的虚构,而很多担心、害怕、难过和生气的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都是头脑中的想象引发的。活在当下就是要启动自己的外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触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品尝,感知自己的身体、他人和外部环境,增强现实和真实感。也包括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能力感、建立自信心。
讲故事的人 就像在我们的头脑中住着一个人,他在不停的向我们讲故事儿,故事的内容有期待、要求、评价、指责、假设和恐吓,如果我们相信了他讲的故事儿,我们的情绪、身体反应和行为反应就会跟着他走,很多担心、害怕、难过、生气的负面情绪、躯体症状和行为异常就是这么产生的,我们可以试着和故事拉开距离,就像是在看小说、听广播、看电影或看电视,做一个读者、听众或观众,做一个旁观者或局外人,而非参与者。
陷阱流沙的人 有一个人陷进了流沙里,他非常的恐惧,不停的挣扎,可是越挣扎就陷得越深,他也知道自己要平静下来想办法出去,他也尝试过停止挣扎,可是要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还在不停的下陷,他非常的焦急和恐惧,只能继续挣扎以试图摆脱危险和恐惧,最后被流沙淹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就像陷进流沙的人,不停的挣扎试图摆脱问题,然而越陷越深,后来听说要停止挣扎才能得救,但尝试之后发现还是出不去,就又继续挣扎试图逃脱。要出去是一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在这个过程里要接纳危险和恐惧,明确自己的目标是要出来,然后想办法实现目标,发现和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自己出来。
精神分析贴吧学习交流群 精神分析研讨QQ群:556430167 欢迎精神分析爱好者、心理困扰自助者入群一起学习交流。
森田疗法贴吧学习交流群 森田疗法研讨QQ群:383303770 欢迎森田疗法爱好者、心理困扰自助者入群一起学习交流。
于飞心理谈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的核心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也就是:带着症状去生活。对于自身的想法和情绪感受顺其自然,允许各种想法和情绪感受的存在和发生,并且积极、主动的投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得新的体验、感受,从而获得新的看问题的角度,从而改变认知、观念。通过行为做法的改变,来带动整体心理状态的改变。可以说森田疗法是一种傻瓜版的自助疗法,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有的是简单的理念和行为做法。通过这样的做法普遍能够获得较好的改善。
于飞心理《神经症的自我疗愈》下载 这是一本心理问题(强迫症、焦虑症、失眠、惊恐发作、疑病症、社交恐惧症)综合自助工具书,你可以从本书目录中检索出您需要了解的内容,并根据您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阅读。 百度云盘下载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iEzoU&urlrefer=4b79f4c8c8c0fe1b3c8fc2c38e69fb83 如果您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对您有所启发,欢迎传播,让这本书帮到更多的人。
于飞心理《神经症的自我疗愈》下载 这是一本心理问题(强迫症、焦虑症、失眠、惊恐发作、疑病症、社交恐惧症)综合自助工具书,你可以从本书目录中检索出您需要了解的内容,并根据您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阅读。 百度云盘下载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iEzoU&urlrefer=4b79f4c8c8c0fe1b3c8fc2c38e69fb83 如果您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对您有所启发,欢迎传播,让这本书帮到更多的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