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隐楼兰 漠隐楼兰
关注数: 9 粉丝数: 111 发帖数: 4,445 关注贴吧数: 24
【怡路相随】盗亦有道的罗曼蒂克(代发) 和家人一起看了《罗曼蒂克消亡史》,他个人非常喜欢评价也很高,写了个影评,代发下。 以下是全文: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戏中有戏,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慢慢从其中咂摸出味道来。 影片从一开头就慢慢悠悠的散发出岁月陈旧的味道。30年代的上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有点“罗曼蒂克”。即便是在上海地界华洋通吃,呼风唤雨黑帮老大,也得讲点斯文。与工人运动领袖谈判取消罢工,文的行不通,来武的,却不明说,只是唤人:“去拿点点心来”,须臾,点心带到,确是工运领袖“夫人”的带着手镯的一只手。 当然,在之前来”文“的谈判过程中,如同陆先生所说,那位工运领袖的“夫人”也不是真的。而且也暗示工运领袖千万别“另有什么图谋”。高手过招,点到为止。至于罢工运动其实是我党领导的国统区合法斗争的组成部分,而“夫妻”是革命者假扮的,无须身为黑帮老大的陆先生去点破,因为他不是国民党,他只是上海的地头蛇,在他的地盘上要维持一种秩序,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上海好”。 但是,在历史的漩涡中,谁能独善其身,何况,陆先生虽然是黑帮老大,却也是上海地界有”身份“的人。 那位工运领袖,并没有像陆先生承诺的那样,得到离开上海的车票。照理,关押人的地址也写了,”夫人“的手也砍了。惯于”刀切豆腐两面光“的陆先生,为何不放人一条生路呢?既然在茶桌上待为上宾,为何又殴打得满面血痕后杀死呢?陆先生早已知道,却不愿点破的是:戴老板,也就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军统“,早已开始了对他身边的渗透,陆先生可以饶恕共产党,但"军统"不会。 最为有趣的是那个”车夫“,王妈用戏谑的语气在席间谈起这个能干的年轻人:又能拉黄包车,又能挑布料,又能杀人,而且每样都只拿拉车的钱。完全不需要说这个年轻人是特工,是间谍,这样太不优雅,太不罗曼蒂克了。但是席间,几乎人人都知道王妈所说的是什么。之后,王妈和这个车夫有了一次谈话,王妈说:”眼睛不要高看,也不要低看,就像演戏一样“。 后面谈话内容没有放映,其实何须放映呢?不要高看,陆先生是,而且只是一个黑帮老大而已,他没有夺取全国政权,与国民党争夺天下的雄心;但也不要低看,陆先生没有傻到看不出你是一个特工。继续演戏,你可以留在陆先生的公馆,演好你的”车夫“,但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个演员。 谈到演戏,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物:小六出来;小六本是王老板的姨太太,但风流成性,花痴得不能再花痴,为了给她一条出路,于是提议她去演戏。去请求戴老板,让她替换原来的女主角去演电影”花好月圆“。影片穿插的另一段,是另一个漂亮的女演员为了营救自己因与师长姨太偷情的丈夫,去求了戴老板,代价是,他的丈夫远调云南,而她要进入戴公馆。那么小六,这个可以演得如此端庄,内心却充满风情的女人,在戴老板的斡旋之下,最终得到了电影《花好月圆》的女主角,勾引了明星赵先生,那么她付给戴老板的酬金又是什么呢? 很快影片替我们揭晓了这个谜底,小六因风流成性,无疑给王老板戴了绿帽子,在这些杀人如捏死一只蚂蚁般的黑帮老大面前撂下了一句话:“你们不会杀我的”,是勇敢,还是另有后台?终于,王老板,杜先生决定远远遣送小六,面上功夫还要做足。在一个黑夜里,杜先生的妹夫渡边陪伴小六在路途中,镜头几次对准小六的耳饰特写,接着是企业与运送军人的卡车相遇,车上尽是耀眼的大灯和车上的军人。 不久,渡边扯下了小六的耳饰 —— 窃听器! 原来小六早已被军统招募,并且已经怀疑了渡边的身份。至此,图穷匕现,渡边后面的疯狂,小六后面的沉默都是因为双方的身份已经再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 在八年漫长的抗日战争中,只描写了三件事。第一,坚持原则,没有参加“东亚共荣银行”,并因而引来日本方面的暗杀。第二,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锄奸投靠日本人,而且即将前往南京参加汪伪政府的“二哥”,为此,杜先生甚至让自己的姨太太“老五”参加了暗杀,并壮烈牺牲。第三,当抗战胜利,杜先生营救了小六,并且组织了一场复仇,让小六手刃了自己的仇人。 至此,杜先生虽为黑社会老大,而民族大节未亏,可谓“盗亦有道”,然而,上海滩作为国、共、日三方角逐,黑帮,间谍,暗杀,层出不穷,充满血色的“罗曼蒂克”,对于普通升斗小民而言,还是远离为好,至寄生于于半殖民地畸形社会结构,那可以左右城市运转的庞大黑帮,亦随着国民党的彻底失败,终于走入了历史。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片的英文名也算贴切:“Wasted time” : 是一段华丽,但终究是被浪费的时光。
【5/10<最爱>上映】有一种演技,叫放下气场(<最爱>观感) 我对最爱的演员,往往对其会更挑剔.越是好评如潮,越是逆反的想去找茬。 盼望了很久,兴奋了几天,终于等到看《最爱》了,坐到电影院里,反倒很平静。电影开场了很一会,我最爱的女演员章子怡终于出场了。一出场,就给电影带来一股只属于大荧幕的诗意。虽然是忧愁的,甚至绝望的。但那眼神、表情,在镜头的特写下,将人物的心态情绪交待的清清楚楚,将人代入商琴琴的世界。 子怡的美是富有诗意的,子怡的特质是在大荧幕下具有独特的存在,此谓电影气场。但后者既成就了她,也限制了她。因为好的演员,是该随着角色的不同,收敛或释放自己的气场,否则,就压过了角色本身,跳出了。这也是为什么巩俐的秋菊好的原因。 所幸,子怡终于也将自己淹没在角色里,放下了气场,再无突兀。么有往常的惯用表情,在你以为马上是否就要出现章子怡式表情时,她一下打住,不再是章子怡。她是商琴琴,平平和和,淡淡忧忧的,过一分则流于程式,减一分则归于平常,恰到好处。放下气场,如此动人,隐忍内敛正常,却异常打动人。 先前我看过小毕对子怡表演的评价,虽然开心,却也担心夸张。但看了,确实子怡是超有水准的表演。外放容易内敛难,撒泼容易隐忍难,商琴琴这样一个在电影里最正常的人物,在一帮离奇古怪的角色中,是如同溪水流过野山,是水墨画中的留白,是对毒药的化解。这样的角色,正因其正常,正因其周围遍布形色各异性格鲜明怪诞的人物,凡倒最难处理。不是被湮没,就容易难掩寂寞急于跳出而失了形,打乱电影的节奏。但子怡的处理,真的很好。细腻有深度,而最难得的,是拥有诗意。 <最爱>这个片子很有些想法,有顾长卫的个人特色,其实也挺怪异的,这种怪异不为我所习惯,却可能恰恰是顾的风格和创造性所在.看的时候会觉得是否少了什么,少了力度?但这却是和原著的贴合。沉重的话题,未必非要大开大阖的展现,轻描淡写,荒诞解构,更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创造,可能更贴合主体。 不得不提的一个角色,也是里面最活灵活现的最有生命力的一个角色表演其实是唱河南坠子的郭永章老师,此为民间艺术的大师,太有感染力了!演唱时的表情,已经是绝版的彻底了吧,似乎每一根毫毛每一片皮肤都牵扯到情感的最深处,唱词中的嬉笑怒骂、人情世故,全在脸部的肌肉张合,嘴部的开合吊扯中上演了出来,毫无遮掩。 俗的通透,就成了最纯粹的艺术!
歌曲两种类型-----消遣型和艺术型 (转泰丰吧) 林林总总的歌曲,大体可分为两类:消遣型和艺术型 消遣型歌曲,顾名思义,就是供人排遣寂寞的。在环境清净时,人的感觉如同白开水,很没味儿,又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便需要点调料,使人摆脱乏味环境。这时,消遣的养耳的歌曲就需要放出来,使人心情稍稍high一点。能欣赏寂寞,不要“丝竹乱耳”的人,不是土到家了,就是大哲贤人。 消遣型歌曲的特点,一是旋律单调性:大平小不平。大平就是旋律起伏不大,且连接平滑,不至于给人的听觉以刺激。但是,旋律又不能太过于平了,否则起不到使人high一点的效果,这就是小不平。二是模糊性:咬吐字不必太真,因为这类歌曲本来就是听旋律的,调情绪的,不需要知道唱的是什么具体的东西,咬吐字太清楚了,既破坏旋律的完整性,又费耳朵。当前,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流行歌曲,就是消遣型歌曲。 艺术型歌曲,是表达明确的事物及情感,专供人们欣赏和评头论足的艺术品,不认真品不出味,不细想觉不出好来,因而必须十分考究,精雕细啄。 艺术型歌曲的特点,一是它的明确性:要准确表达某种思想情感,高兴是为何高兴,愤怒是为何愤怒,忧愁是为何忧愁。二是复杂性:艺术型歌曲的旋律并不一定优美,它的旋律必须按歌词要表现的思想情绪走,该高则高,该弱则弱,不能自由发挥;咬吐字要求高,如,一个“好”字,可能要求歌手唱出那种恨的牙根痒痒的感觉来。如果歌手不会处理,可以找老师指点;这类歌曲中,有的音域跨度大,情绪变化大,对歌手的唱工要求很高。歌剧歌曲是这类歌曲的代表。 当然,还可以有第三类歌曲―――狂躁型歌曲。如摇滚歌曲是也,其功能就是情绪发泄。这类歌曲本质上和第一类相似,情感特点是不具体,不明确。旋律起伏可能很大,但不求细致的雕刻,唯一追求的是能让听众也跟着喊起来。 (来源中华好歌吧,作者泰丰)
这等艺术 昨天看了海外华人拉丁舞比赛,业余组的比专业组跳的好。��业余组的跳拉丁果然是激情彭湃,野性十足,性感万分;专业组的放也放不开,拖个专业步子,却没有拉丁舞的心,别扭。只能跳跳殿堂里高雅的华尔兹了。��少年组的有个小胖子跳得特别好,除了身材不好,柔韧性,舞蹈的感觉,感染力都好,可惜我看好的人都得不了奖,得奖的全是北京赛区的。����今晚中央11频道放了好多经典戏曲唱段,名家名段,大块人心。尤其见到骆玉笙,哎,那个好,举手头足大气,一声一腔豪放,京韵足啊,可惜过世,为什么我现在才体会到?听到何赛飞演唱越剧梁山伯和祝英台,果然是吴哝软语,细雅精致,声音着实动听;赵志刚的声音很好,极有声音的气质,华美温润,才子书卷,但总觉有点同性恋的味道;京剧唱段自不多提,最喜钟馗李逵包龙图的花脸唱段。评剧也是我特爱的剧种,觉得评剧有种随意的爽利,好嗓音的滑溜,特别适合表现悲剧人物农村题材,这和秦腔类似,太想听秦腔了,可惜没有看到;清脆的黄梅戏,似乎我喜欢的马兰出来了。但同时也有造作的韩再芬:过分的表情,声音有股感冒味,不够清透;至于豫剧《风流才子唐伯虎》,王希玲表现得太好了,豫剧是最幽默风趣爽朗的剧种吧!��唯一不好的,就是那段昆曲《西厢记》了,男女主角老丑不说,声音太外放,一点没有昆曲的收敛美,高雅更别谈了。
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古琴 古琴简介 作者:成公亮 http://www.ebuy114.com/index1.htm 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据现有的图象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