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季格上校
齐季格上校
关注数: 511
粉丝数: 1,157
发帖数: 26,807
关注贴吧数: 15
给伤寒吧吧友来个夏季福利。 夏天来了,你是不是怕热,少气无力,动不动就头面出汗?不想动,就想躺着? 时医都说这是气虚,要补气,清心火.............. 但就是无效,哪怕吃一吨黄芪也照旧没用。 有什么立竿见影,提高身体抗热能力的方剂?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辩证要求. 大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注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猪肤汤不是猪皮汤. 伤寒论里的猪肤汤,后世理解成猪皮汤,完全错了。 “肤”的繁体字是“肤”。是个象形,会意字。 说白了就是皮下覆盖的组织,包括皮下脂肪,津液毛囊和汗腺。 也就是说,肤比皮要更深一层。 《易经》上说:“ 臀无肤,其行次且。” 意思就是说屁股上没脂肪,走路都不好看。 这里的肤,不能理解为皮吧,屁股上怎么会没有皮呢? 可见,对于古人来说,皮肤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能被饿瘦的只有皮下脂肪,皮肯定是不会饿没得,最多也是皮包骨头。 《灵枢·经水》:“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小,可为量度乎? 这里的肤字,显然也不是指皮,而是皮下脂肪。” 所以,伤寒论里的猪肤汤,显然应该使用带皮下脂肪的猪皮。
急性扁桃体炎----大冢敬节自医案 发热超过38度,咽痛难忍,咽口唾沫都疼的掉眼泪。用了桔梗汤和半夏散,无效。 第二天,咽痛更厉害,粘稠的分泌物覆盖在扁桃体周围,咳嗽时,全身汗出,痛苦不堪,用了祛风解毒汤,无效。
《伤寒论》佚文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恶热,宜柴胡汤”。 以上为一则《伤寒论》佚文,见于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一书所引用的高本《伤寒论》。 高本为隋唐以前的流传抄本,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本条所说的柴胡汤,根据高本与宋本第229、230、231条对照,凡宋本写作小柴胡汤的,高本均作“柴胡汤”,由此可知,这里的“柴胡汤”就是指小柴胡汤无疑。
太阳阳明并病 二阳并病、大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如此可以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不得越,其人短气、但坐、更发汗则愈。
舌诊是中医辨证水平低下的无奈产物 伤寒论里提及患者的症状,绝大多数都是病人自身的主观感受。 就一个简单的发热来说,并不象西医以体温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测量体温是升高的,但这不等于发烧,不等于中医的发热,可以称为发烧、但不能叫发热。 既然除了脉象,都是主观症状,准确辨证难度很大,这也是伤寒论为何难学的原因之一。
伤寒论条文的疑惑。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攻其表,此误也. 按照常规解释,这是津液不断流失导致. 既然如此,患者为什么没有口渴? 要知道,人夏天正常出汗都会感到口渴,而这里患者既出汗,小便也多。为何不渴?
中国古代是纯中医主导(真正意义的主导,而不是狐假虎威).
症状的合理联想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辨析。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大青龙汤医案一则。
从《太平圣惠方》看另一个版本的伤寒论条文。 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中寒是也,宜桂枝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宜术附汤。 太阳与阳明病而不利,但呕者,宜葛根半夏汤。
尺诊不是脉诊,二者不是一码事。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这是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一句话。
图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imgsa.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834b0ffa513d2697991a01a958fbb2fb4116d8a4.jpg&urlrefer=892486583e8dea22de2a7205d6a7cbb2
中医医案一则 男童,恶寒发热,体温38.5℃。 睡觉时狂叫、啼哭,怕冷的感觉不明显,胃口不好,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臭,咬牙切齿,烦躁异常,张口呼吸。 诊时,啼哭不断,用手在头部与胸前部乱抓乱击,根本无法诊脉。 舌红,苔很少。心下部按之无压痛、无痞硬。
吴鞠通不是什么中医 只不过是个中医爱好者而已,俗称“票友”。
伤寒六经的一点解释。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伤寒里的六经不是生理概念,而是病理概念。 通俗地说,人要是不得病的话,六经是不存在的。
谈谈茯苓杏仁甘草汤。 一楼防吞。
80年代的渡边谦和樱田淳子。
中医为什么反对者越来越多? 这和影视剧,文学作品不无关系。
体质辨证。 【转帖】一篇博文,非常有用,大家都来看看。
其人叉手自冒心。 用拿破仑大帝的画像来说明这句话足够了,胜过千言万语。
西乡殿不好看。 不如宛如飞翔。
关于“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文争论很多,有人认为不能仅仅凭借发热和呕两个症状就断定是小柴胡汤证。
读伤寒论感受 对书呼快不能去,刘李张朱何足论!
好文章一起分享。 转载《黄煌医师随笔:梦见跟张仲景抄方》
散落在其他书籍的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自仲景编辑成书不久后就散失了。 在那个没有纸张,没有印刷术的年代,这是常见的事。 大医令王叔和得到的本子也是残卷。 那么肯定还有其他渠道流传下来的伤寒论条文。
@平常心知止心 是骗子 http://tieba.baidu.com/p/3791085464 大家不要上当
正邪的划分是程朱理学思想混入中医的产物。 不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连解释病因也十分不靠谱。
@平常心知止心 是骗子 http://tieba.baidu.com/p/3791085464 大家不要上当
阴阳医说“用药如用兵” 36计,三国演义,大医精诚,黄帝内经...............
中医在历史上地位历来就很低。 曹操杀华佗,说杀就杀了。跟杀一只鸡没什么区别。 张仲景在正史里根本没有记载。 在国人传统观点里,医生地位很低,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大改变。 频频发生的杀医案正是这个传统思维的体现。
(杂谈)什么是经方派 我的理解,就是传统医学里的极右翼,中医最古老的派别。 崇拜的是治疗方法的快和狠,也就是一剂知。 特点是素朴,土得掉渣。
【学术交流】中医怎么治高血压? 首先,把高血压三个字扔得远远的,就当不存在。 否则,注定是治不好的。
【医案讨论】自医案后篇 前几天感觉脖子后边僵硬,不舒服。 本来有葛根汤的中成药,但我想想葛根汤吃了会出汗,大夏天的。出汗就免了吧。
【医案讨论】自医案一则 昨天可能是饮食有问题,症状为上吐下泻,阵阵烘热汗出,浑身无力。 辨证:桂枝汤证。 处方:肉桂45,赤芍45,白芍45,炙甘草30,生姜30 大枣12枚
【医案讨论】古医案一则 患者男,30岁,一日忽然下利,从早晨到中午拉了很多次。 人萎靡不振,医生用独参汤,等到了傍晚,手足厥冷,医生急忙用四逆汤救治,但患者手足逆冷更加严重。 诸医都认为没有办法了。 现状:身体冰凉,手足擗地,烦躁而号叫,腹痛,肚脐部位手不可接近。 乃与某汤,一付没感觉,再服,厥冷转热,三伏神色正常,下利减半。
看中医还用特意找温病派的? 不用去找,满大街都是。 各级中医院里,中医院校不都是温病派中医。 贴吧里就不少。 至于疗效吗,我就不说什么了。
德川三代怎么这么倒霉? 秀吉不由分说把自己的妹妹,43岁的,人老珠黄的黄脸婆-朝日姬塞到家康怀里。 秀吉又硬把再婚三次的老女人(拖油瓶,大秀忠六岁)阿江塞到给家康的儿子秀忠。 秀吉逼着家康把孙女许给自己儿子秀赖。 家康也真够能忍的。
【读书疑问】也许癌症不属于医学范畴。 西医与中医都鲜有癌症治愈的病例,癌症真的是可以治愈吗? 如果不可治愈,那就不是医学问题了。
(杂谈)您吃得丢过吗? 看晓松奇谈,高晓松吃日本厨艺大师做的料理之后产生了“丢了”(高潮)的感觉。 您吃“丢”过吗?
【读书疑问】其实我很好奇方舟子为什么不反对中国人的合餐制 一桌子人吃饭,唾液内的细菌病毒都互相交流了。
(杂谈)葛根汤预防流感 摘自日本《汉方辩证治疗学》
【伤寒学习】有汗无汗怎么确定? 这个症状仅仅是患者主观感受?
原来“大老”这个词出自孟子。 五大老五奉行。
【学术交流】桂枝汤都能治疗哪些疾病? 有人说中医辨证不辩病,是的。 从伤寒论思维角度讲是这样的。 “以证通病”,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病,只要出现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 以下列出桂枝汤治疗疾病,出自《难病奇方;桂枝汤》。
(杂谈)为什么正史不见张仲景的传记? 原因就在于,那个时代没人把医生当回事。
【学术交流】伤寒论要向日本人学习。 不管国人情愿不情愿,日本汉方对伤寒论的研究已经超过中国大陆几百年。
【读书疑问】干姜附子汤原来可以这样用。 治好了哮喘。 治好了偏头痛。 治好了10年的慢性荨麻疹。
(杂谈)不要把自己健康寄托在别人身上。 西医靠不住。 现实中遇到好中医几率等于彩票中奖。 网络世界有意无意的骗子遍地,治不好病,还要损失钱财。 除了自学自救,没有其他出路。 把自己健康寄托在中西医的各位病友彻底死心吧。
(杂谈)中西医的思考。 当年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先人能把它消化吸收,形成本土化的佛教:禅宗。
【漫谈】德川家康养生之道。 德川家康,日本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江湖幕府创立者。
(杂谈)西医对中医的冲击, 西医传入之后,对中医最致命的打击不是西医的疗效有多高,而是颠覆了中医长久以来的所谓病机病因理论。
(杂谈)中医为什么衰败。 之所以用衰败而不是衰落,是因为今天的中医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岌岌可危了。
本人是小吧,求大吧主赶紧撤掉我。 @1171674868 @绝响NO无语 @1171674868
(杂谈)希望本吧的三位大吧主先把自己来历说清楚。 @中医吧大管家 @绝响NO无语 ,1@171674868 您三位的吧主位置是如何取得? 百度空降?还是其它手段? 前任吧主到底是什么原因下课? 起码应该对吧内群众有个交代吧.
【转载自老谷的博客】心衰巧用桂枝汤 讲一个与《伤寒论》有关的真实故事。 上海有个非常出名的医院,叫龙华医院,其中一届的某院长便是从我们这儿调过去的。话说其一孙在老家,10岁,患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继发了心衰,在某医科大学附院治疗,心衰未能有效控制,后又转至某省级西医院治疗病情仍未见好转。反反复复,心衰有20余天。患者的家长急了,怎么办?求助远方的外公,当然这外公就是那院长,博导。很出乎意料的是这博导建议把小孩转到我们医院来,为什么,这博导是学中医的,深信中医临床疗效! 次日会诊,跟随我院某知名内科教授查房,推开病房门的时候,患儿口中叫冷,身子便向被中缩进,症见小孩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心电监护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教授做了常规的体查,听听心肺,也没问多少情况,把手伸进患儿的背上摸了摸摸,看完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便带着大家离开了病房。 其后那教授细阅了病历资料,便起手开了一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 不想患儿在服药的第二天,喘平,胸闷缓解,当然了,所有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也就跟着停了下来。随证调治,渐向坦途。 但有点我必需说出,当这位老教师开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时候,全科有10名实习进修的同学,还有几位工作几年的同事,竟然没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有人直问教授,这么重的心衰,你这方行吗? 为什么有些人说中医没效,那是因为你没有学好中医,中医很多的基本理论你没掌握好,扎实理论基础是指导临床不可缺少的! 这个病案该怎么分析?为什么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我想请爱友“联想的风”联系《伤寒论》有关条文给大家讲解。 提问五:你能从病案中罗例辨证用方的要点吗?教授在孩子的背上摸什么?摸到了什么? 提问六:为什么会用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提问七: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有那些?
(杂谈)红楼梦里的中医。 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医水平已经衰落沉沦到什么地步。
(杂谈)减肥的话题 本人是七零后,在青少年时期是根本见不到有胖子的。 我在省会城市,极少数情况下可以见到一半个,农村就见不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