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显真 虚极显真
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关注数: 35 粉丝数: 2,309 发帖数: 19,265 关注贴吧数: 19
运营真的真的很重要! 、就先举一个栗子吧,蔡徐坤对“黑”他的人寄出律师函之后,风头更甚,当然,是一片讨伐之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位经常被黑的人冒出来了,他以截然相反的态度以一首《大碗宽面》获得满堂喝彩,瞬间“洗白”,还火了一把,圈了无数粉丝。真是好时机,好运营啊 、再说这边,主播这一行最需要人气(粉丝)了,但是看看官方号才多少粉?每次的打赏感觉听来听去就是那些人,涨粉速度太慢,那么就要想办法啊!之前一直可以说是毫无作为,这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才终于开了窍,借住up们加蹭了一波《芒种》的热度,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企划和歌姬,也确实有人因此入坑,我就看到视频的评论里有个小伙伴留言以前不愿意挂粉丝牌,但现在却挂上了“战姬众”的牌子 、千万不要有“哎呀,我是做直播的,所以不会去做翻唱视频这种事”,只要能涨粉、能扩大影响力,就是可以考虑一下的,你看娱乐圈里为了热度的一些人什么做不出来?当然,坏的我们不能学。其实,真的丢失了很多好机会,比如说之前ilem的2:3专辑屠版的时候,那个时候蹭一蹭,也是很多粉丝啊! 、总之,希望这次开窍以后,再多多加油,只有歌姬火爆起来了,她们才能与我们一起走的更远更久,不然,下一个走的,指不定就是什么时候 、毕竟,现实啊、是残酷的……
【修炼注意】关于打坐腿麻以及解决办法~ <关于打坐腿麻,是新人练功常遇见的事情,原因大家也都清楚,就是因为血管压迫所致。 <关于此问题,不能轻视!尤其是身体本来就气血虚弱,又长期打坐的人,下肢容易埋下隐疾,这与我们练功养生是背道而驰的。有些武术大师晚年就落得个下身瘫痪,他们是“动”的太过,不养,伤了筋骨;我们这是“静”的太过,不动,瘀了气血。 <道有阴阳,练功亦不能只静不动,这也是新人普遍的现象吧。 <如此,我便整理几套活络气血的法门给各位参考修习: ①《八段锦》关于功法可以百度百科,具体动作演示也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 ②《退符八法》一般都是推荐收功之用 ③《性命法诀明指》法门: 尔可闭鼻,脚尖向上一扬,脚跟向下蹬,遂吸气,心意由涌泉双上阴跷脉至气穴,又呼气,心意由气穴双走阳跷脉至涌泉为止。如此数回,麻木自无矣,勿使他人看出最佳。 ④《性命法诀明指》法门: 行八脉之气:闭口鼻气,心意先由生死窍起,一吸由尾闾关升到头中为督脉;二呼由前任脉降至生死窍。三吸由生死窍上升至气穴,为带脉,双分开至背后双腰眼,双上双膀窝定住。四呼由两膀窝双走两肘外,为阳腧脉,走中指至手心定住;五吸由两手心走阴腧脉,双回至胸前定住。六呼由两胸前双降至带脉,合归一处,回生死窍。七吸由生死窍直升至绛宫定住,为冲脉,不可过心;八呼由心下降至生死窍,分开双走两腿外,为阳跷脉,过脚指到足心,为涌泉穴,定住。九吸由涌泉穴双回两腿内,为阴跷脉,过生死窍,上至真气穴定住;十呼由真气穴降至生死窍定住。 此八部脉须以气通之,以能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此法门可能看起来很复杂,各位酌情练习) <<就说以上4种法门,不论是哪一种,除其效果外,用时亦是不多,方便上班上学繁忙之人 【虚极显真】
【气功基础见解】对于气功的一点看法,新人必看,老人可交流~ 回想到昨天在一位功友的问题贴子里地回复时,整理出了一些成章法的见解,特,写出来大家交流。 <<首先,我觉得气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神】,即意念,对于意念的运用,或轻、或重、或守、或空。 ②【息】,即呼吸,对于呼吸的运用,或听、或数、或随、或忘。(按某种“呼吸法”的分类,呼吸可分为六个层次) ③【形】,即身体,对于姿势的把握,或睡、或坐、或立、或盘。 <<当这三个方面融合到一起后,就形成了我们所练习的气功功法,这是一个大纲,我们一般观看练习以及理解气功都会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那么,说到新人出偏,一般都是诚惶诚恐的上贴吧来问别人,虽然有经验者能正确地回答,但我认为新人首先要做的是自省自查!自己的身体、自己地练习过程自己最清楚,怎么查? ①自己对于意念方面地运用符合功法与气功宗旨吗? ②自己对于呼吸方面地运用符合功法与气功宗旨吗? ③自己对于姿势方面地做法符合功法与气功宗旨吗? <<回想练功地过程,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这样才能进步!不然,通督了又有什么用?!没通督前是杂念不断!通督后还是杂念不断!没进步!没用!这样的功友我见过! <<请记住,没有无缘无故的出偏! <<气功宗旨是什么? 【松】【静】【自然】 虚极显真
【修炼必知】什么是津液?津液有什么好处? 《本草纲目》卷五十二载:“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若 按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来认识,“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如唾液、胃液、肠液和关节腔内的液体, 以及泪、涕、汗、尿等液体,均可统称为津液。但汁液又因清浊有所区分,其中清而稀薄的叫作“汴”,浊而稠厚的叫作“液”,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一般多用“津液”来并称。 <<古人认为,人之口中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顶者,皆因地下水气循土脉透隙而上蒸也。故修炼功夫已久,口中自然发生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寻乎常时。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虚极注:舌抵上腭的效果显现)。此津由化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补益。果能勤加修炼,勿稍间断,则第一次吞人腹中之津,又为热力蒸动,化气上升,仍至口中。此为第 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觉甘美,其补力亦更大。如是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便可使人精神光彩,延年益寿。所以,古人将这种经气化而蒸动的津液,又比喻为“琼浆玉液”、“神水”或“胎食”。后世内丹术中所谓的 “玉液还丹”和“乳转醍醐”之功理,即来源于此。 <<(虚极注:知识扩展)此法修炼至深者,便能与胎息并行,吞咽津液而不食,故称为“辟谷胎食法”。对于此类功法的修炼实效,古人讲述的较多。如《后汉书·王真传》中记载:“(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 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汉武内传》中也载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断谷二百余日,肉色光美,力并数人”。 <<<新人有何问题可以在此贴留言交流探讨 (本文摘自《侠门睡仙功》) 【虚极显真】
【修炼浅谈】气功与丹道下手工夫的区别与结果~ ~“昔日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 此段话大家耳熟能详,这是丹道筑基功法的入门法诀,但真的理解了它的含义吗? ~【气穴】一般指为人体的下丹田。 ~气功(静坐周天类)功法多半也是从下丹田起步,那为何与丹道是两个结果? ~接下来就分别谈谈丹道与气功。 ~丹道:丹道修持的基本理论,以【下丹田】为“炉”;以【后天肾精】为“矿”;以【神】为“火”;以【息】为“风”。【神】入“炉”而炼“矿”,以【息】来鼓吹而旺“火”,既而炼出先天真气,即【药物】。(注此【神】乃【先天元神】) 修炼过程与验效:通过“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之法,最终将【神】定于丹田之中,丹田内有一光球,【神】与光球渐渐相合,【息】也渐渐忘却,此时,已然没有了对身体的感知,最后只剩纯净的【元神】与【丹田】一起一伏,忽然,一股暖烟(雾)不知从何处而起,弥漫(升腾)至整个【丹田】以至于上半身,在丹道中,这叫【一阳生】,也叫【一阳初动】。感受难以言表,非气功之气感可比。 ~气功:很简单,用意识守住下丹田,守住自然呼吸。 练功过程与验效:盘膝入坐之后,用意念守住下丹田,听自然呼吸,验效的话,实修的也都有体验,就是热感,此是【后天之气】。(注:意念乃【后天识神】) ~区别:看到这里,想必区别已很是明显。 气功的修持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许多杂念,没有真正的【凝】与【静】,乃至于后面的【定】与【忘】,【神】是【后天识神】,【息】也只是入了肺,没有归根,得到的【气】,自然也就不是【先天真气】。 ~目的:此写出来,并不是贬低气功,也不是让各位去修习丹道,只是看到一些人妄谈丹道,一些新人也在盲目追求丹道,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各位功友对丹道与气功有个基本认识和区分。当然,也许我的见解也有错漏之处,如是有所看法,还望指出。(【虚极显真】亲笔~)
【新人必进】什么是气功~ (虚极:本吧每天都有新人到来,新人想要入门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气功的概念,即,“什么是气功”,以下解释相比于百度百科而言更为清晰和简洁,且少了带有“神奇”、“玄幻”等不适合新人的描述…【注】本文转自“中华气功论坛”) 气功,古称导引、吐纳、道生、行气、服气、调息、内视、静坐、养生、内功、定功、坐禅、禅修等等,是我们祖先长期与疾病斗争创造出来的祛病防疾、益寿延年的有效方法。在本世纪(上世纪,空灵注。)四十年代未和五十年代初刘贵珍同志挖掘整理此法,综合各家之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出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等功法。因其以锻炼真气为主,故统一命为气功疗法。 气功,包括内功、外功、硬气功等多种。内功也称静功,以练静为主,主用于治病保健。外功则以动练为主,主用于强身治病,也用于武术技击防卫。硬气功主要通过运气、闭气和高度意念集中而做艺术表演,如头撞石碑、腹托千斤、掌指碎石、手折钢筋等等。 气功疗法,主指内功和外功而言。不论内功和外功都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三方面进行锻炼,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内部功能、提高抵抗力、免疫力、修补再生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气功种类繁多,流派也很不少,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修真养性为主的“静坐派”,以调整呼吸为主的“吐纳派”,以练内气为主的“练丹派”三大类。其练法虽各有侧重,但确是大同小异。我们从古今书籍查考和临床实践观察得知,不论哪家哪派,其方法都离不开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调身即调练姿势,气功姿势不外坐、卧、站、跪、行五种。站行姿势因很多肌肉群要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而使机体得到锻炼,对增强体质好处非浅。静坐、静卧可使全身肌肉和意念放松,有利血液循环和高级神经的休息调整。调息,是指对呼吸的调练要求达到均匀细缓深长,多种功法要求形成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对心、肺、肝、脾、胃、肠等脏器都能起到激发和调整作用。调心,主指通过意守、默念等意念活动,排除杂念,达到入静,从而使大脑皮层呈现气功特有的活动时相,对于调理心神、治疗疾病、保健延年都有重要意义。由于气功调心、调息、调身的共同作用,从而使机体真气充沛、脏腑协调、阴阳平衡,因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疾的目的。 以上文章为北戴河气功疗养院1983年编著的《气功疗法100问》书中的第一问。在此向以刘贵珍为首的新中国第一代气功疗法开拓、整理、推广者致敬!
【浅谈修炼】修炼(入门)成功的核心与根本~ “处中以制外”(来自《周易参同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 修炼之人,只要一心不乱,念念规中,结果自有神妙不测之变化,不必去注意工夫的效验,而效验自来 ”…… 我们初入修炼,明白了气功的概念后,首先要接触的就是功法,而每部功法都有每部功法的“中”,再细者,每部功法的每一层又有它的“中”。所以,要练好气功,第一要明白的就是“中”是什么?!知道了“中”,我们就要开始抓住“中”,融入“中”,这时候,练功就是享受,练功的效验就不请自来,练出来的功才是真功,可以杜绝一切出偏走火。 那么一部功法的“中”怎么看?怎么找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它强调的那一点。 比如:《真气运行法》的第一步要求强调的就是微微意守心窝部,听呼气,这就是“中”,就是核心,如果你为了追求气感,死守心窝,呼气强送,虽然能有热感,也只不过是浑身燥热之气罢了。 又比如:《性命法诀明指》当中的第一步守祖窍,它的中在于“观空不空,听息随息”,你观实了,则头昏脑胀,口干眼燥,你观空乃空,则成顽空,无见性光之验效。再说息,如果你过于听息(追逐),则神无安宁之日。如果忽略,则神无依无靠。 ……… ………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把握核心,把握“中”,去掉欲望(追求气感、杂念等等),让身心都静下来,神息相依。 既然明白了什么是“中”,那么如何处“中”呢?心里要有个警觉,每当自己离开了“中”,离开了练功的要点,就要即时调整,即时醒悟。比如说守祖窍时杂念起,心思飘走,要立刻警觉,重新将意念拉回来定住,再听息,再观照,如此反复,自然得静。古人称之为“时时栓意马,刻刻锁心猿”,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称之为“处中”……其他功法同理…… 说了这么多,基本将心中要讲的都讲了,或有错漏,望同道指正 虚极显真~
【气功基础见解】养神与耗神~ 刚才看到@思维易图 功友讲到“烧神”,所以,我也来发表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练功的目的就是在于养,养什么?“精,气,神”。而我们的“神”在无时无刻的消耗,以怎样的方式呢?通过眼(正所谓眼漏神,所以练功要垂帘)、通过思想(大脑无时无刻的思考使我们疲惫,所以我们要静坐,要“静”)…… 再讲个对比,就是“运动”与“劳动”,大家都知道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而劳动会让人虚弱不堪。为什么?就是因为“度”的问题。“运”在我看来就是灵活运用;“劳”就代表过而不止。所以,造就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那么,再说回“养神”与“耗神”,想必大家都会明白些了,现在新人入门多半只知有为而不知无为,当然,这也是经验、时间问题。再就是过度追求气感,而去主动的引导“气”、过度的追逐“呼吸”、意守过于死板,这样的做法导致什么呢?导致我们的“神”过多的参与进去,变成了“劳”,就变成了“耗神”!这样和我们没有练功有什么区别呢?有时甚至会引起上火、多汗、头疼、燥热等即时症状……我一直在说气功的宗旨就是“松、静、自然”,“心静气自回”,“有为之中用无为”。练功那就什么都不做咯?!不对,我们当然要参与进去!只是要灵活运用,要适当参与!“听息随息”“似守非守”都是要带个“知道”的意念,这就是有为!但我又不更多的去关注它,追逐它,这就是“无为”,就是养! 说到这里,应该差不多了。 虚极祝各位功友功力精进!
“智代after”(psp版)真正完美的结局(分析+含剧透) 这部游戏玩完后本来是存了点希望,后来经过吧友数次补刀,本已绝望。但是当新的资料出现后,经过分析得出,这是一个朋也没有死,和智代过上幸福生活的结局……分析如下: “结局 在脚步声中,他的病床被推向了手术室 我也紧紧地跟在其后 明知会被医生们说教,我还是握住他的手 直到在大门前,两人分手的那一刻 手术进行了很长的时间 我苦苦地等待着 深深的相信着这一点 从结果来说 手术,并不算顺利 但是,单就取回记忆这一点来说的话 手术是成功的 两天后被推出集中治疗室时,我才终于见到了他 尽管还不能和他交谈 但是他吐出了一个词 那是我的名字 我如同孩子般地欢呼了出来 在那不久之后,他被转移到了普通病房 之后的每一天都投身于康复训练中 我们两人齐心协力,克服着困难 我们两人携手前行着 从那一天起,不论前方 等待的是怎样的未来 我们都决不会懊悔 我们如此坚信着 因为我们 已经找到了人生的宝物 最后一次与他一起看的景色 我至今也无法忘却 那是一片无尽的红霞 我们依偎在一起眺望着 我们第一次注意到,世界原来是如此地美丽 不只是在无知幼年 即使是在最为痛苦的那段时光中 我们也从未注意到这一点,未能注意到这一点 这就是世界的色彩 不知不觉间,他进入了梦乡 他的表情和神色 带着跑完全程的运动员般的飒爽 那时,他的嘴微微地动了动 传来轻微的声音 或许只是一句呓语 即便如此,每当回想起他的那一句话,我都觉得 『在那一瞬间,他也到达了同一个目的地』 我相信着我已经不会再次陷入绝望 穿越险阻 相信着永恒的爱……(后面省略)” 【注意几句话:“不知不觉间他进入了梦乡”“那时,他的嘴微微地动了动”“传来轻微的声音,或许只是一句呓语”……这几句话就足以说明朋也没有死!死了的人是进入梦乡?如果你说是为了委婉,那么死了的人嘴还会动?还会呓语?所以,估计就是成了植物人,如果没有后面添加的剧情,这就是PC版的结局吧?】 “朋也「久等了、智代」   朋也「又让你久等了…?」   智代「已经够了」   智代「不管时候、你都总是让我等个不停」   智代「从最初分别的日子开始的八个月」   智代「从你倒下后的三年」   智代「然后、你又一直沉睡不醒」   智代「到底要我等上多长时间你才甘心」   智代「我已经、如此地…」   朋也「对不起…但是、我向你保证」   朋也「再也不会抛下你一个人了」   朋也「再也不会松开你的这双手了」   朋也「接下来该轮到你幸福了」   朋也「就让我来让你幸福」   朋也「走吧」   朋也「迈向我们精彩的人生」”【这是psp版ED后的对话(也是最后的一点剧情),朋也的话是以文字出现的,这里注意智代的两句话:“从你倒下后的三年”“然后,你又一直在沉睡” 这里,“你又一直在沉睡”(就说明这里是植物人期间)……而此刻,是朋也从植物人状态醒过来之后,虽然这里智代的心态语气和前一段大彻大悟的智代不搭,略感违和。但是,没关系,能幸福美满就最好了……完结,撒花】 (还有一点就是psp版最后出现的图片,有人说这张图片在曾经寄给小智妈妈当中出现过,所以有人以此认为美满的结局是幻想,其实这张图的原因有两点:一、制作方偷懒了。二、这张图是曾经幸福生活时照的,含义就是回归到过去那样幸福的日子……) 【真正的结局:朋也没死,和智代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修行悟道】修炼的基础-观己 (南怀瑾先生庄子讲记选录) 语出《庄子·德充符》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借用孔子的嘴说,当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做镜子用。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识浪不能停止,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要认识自己,必须要把心中的杂念、妄想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 “唯止能止众止”。只有真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了脱生死。所以我们修道要了生死,要生来死去由自己把握,如禅宗许多祖师,明朝好几个理学家,都有这个本事,要走就走了,学生们跪着一哭,就回来了,过了半个月又走了,这就是生死自在。 这一篇以无腿王骀的学生人数超过孔子开始,因此常季就问,王骀何以有这样大的成就,孔子说他已经了了生死,他了生死以后,以出世的成就来处世间法:入世。所以光悟了道,功夫不到还不行,还要修止修定。佛学讲止观修定,其实老子、庄子、孔子早就传止观了。我们由“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这几句,知道了止的修养的重要。不但道家、佛家讲修养首先讲到一个止,儒家更注重,《大学》中先提到的“止于一”,止就是心念如何专一,这是最大的修养功夫。我们人的一切思想的混乱、烦恼痛苦都是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就是自己认定人生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譬如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止于善;我要做一个坏人,就是止于恶。人生做止于善的好人比做止于恶的坏人更难。道理就是说,善的行为就是停止掉恶,使恶的行为不发生作用,行为专止于至善,这在《大学》里讨论得很多。 (鼻外虚空神缠息 愈观愈虚久自静 虚极亲笔~)
【修炼知识】道教修练入静的几种方法~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 “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己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   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心除之者,便不算入静。入静后,呼吸均匀,周身舒畅,口内常有甘津,即是佳效。入静后的时间随各人功力所定或长或短,但初步静坐应以一小时为度,若时间太短,恐难见效。   总之,入静后首要牢拴意马,真清真静。此外,选择环境幽雅的地方炼功,也易于入静。俞琰说: “入静室也,其中不著他物,唯设一香一灯一几一榻而已,坐处不欲太明,太明则伤魂,不欲太暗,太暗则伤魄。……然静室亦不拘以山林,或在墨中,或居道乡,但得所托,无往不可”(《周易参同契发挥》)。从现今人们生活的情况来看,各人的环境不同,故不能一概追求外界条件,只要心静理明,处处都能入静炼功。   道教修炼有很多入静的方法,现介绍几种入静的方法,以求救于同道。 一、守丹田入静法   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为两眉之间,即祖窍,中丹田即黄庭,下丹田即脐中 (道教也有种说法认为脐下三寸为下丹田)。守丹田入静法,是道教修炼中的常行法。因道教丹法传授不同,所以炼功时守法不一,有的以守祖窍入静,有的以守黄庭入静,有的以守脐中入静观此三种守法,唯守中丹田有利无弊。守上下二丹田者各有利弊。守上丹田入静者,利在集中意念,而弊在初学炼功者不能灵活掌握,执守此处,易头昏脑胀,导致虚火上炎,守下丹田者,利在呼吸归源,真息往来,而弊在初学炼功者不能呼吸自然,易发生胸闷等不舒之感。唯守中丹田者为妙,心平气和,自无上下二田之患。   守中丹田具体入静法:过去道观修炼者,打坐时每人都要备一蒲团,而现在蒲团不易得,一般静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均可,静坐前随便活动一下,利在畅通气血。入静时两腿自然合盘,左脚向内,右脚向外,双手自然合拢,并端坐凝神内视,两眼微闭,留一线之光,舌抵上腭,牙齿相合,意守黄庭,似有意,似无意,绵绵不断。杂念若起,我即以神光默之,竖起眉毛,刚志修静,自能断除妄念,进入功态。 二、默字入静法   过去有修道者为清除杂念,往往默念一些有利炼功入静的字或词句,由此念决的意念与呼吸融为一体。默字可以使涣散的意识集中起来,常以默念为主。比如静坐后,在脑海里存想一“静”字或“清静”等字,存想的字句由炼功者自定,一般应在九个字范围内。此外,也有入静前念诵道经的。念诵道经前可先焚香,以渲染气氛。以坐默诵为好,念诵的次数由各人自定,以达入静为目的。 三、默运入静法   默运,即运气。面向南,两腿平放于床上,两手自然搭于膝上,眼微闭,视线直观脚尖,以逆呼吸法运气 (即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吸气与呼气时均要细而长。先存想气机从脚心升至会阴至尾闾及夹脊又至玉枕上升至泥丸,从泥丸经明堂至黄庭而达下丹田。如此循环运气三次毕,微存真息,意守丹田进入功态。   以上入静法,对于初学炼功者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炼功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一法,经常练习自可获益,但久习炼功者不必拘泥以上诸法。性要悟,命要传。功夫较深的修士入静时默守玄窍片刻,思想集中,真息自能归源,即可入静 (这里要有真师传授,古有无师不度之说),其能否入静及入静时间的长短,视各人功力而定。此外,功夫高深的修士入静时用无为法,即什么都不守,直入虚灵。初学炼功者,因功力浅,杂念不易根除,所以,选用以上诸法中的一种,久久行持,则会有直趋入静功态乃至大静的境地。
练功者应戒掉五荤~ 五荤 也叫“五辛”。 《本草纲目·菜部》“蒜”:“五荤即五辛,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按兴渠叶似蔓菁,根似萝卜,生熟味皆如蒜;慈葱即葱;茖葱即薤,形似韭。见《三藏法数》。 据《楞严经八》:“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疑。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从人生经历来看,这五种东西吃了之后嘴中就带有难闻的气味,不利于和人沟通。从经意来看,还不利于与神仙交流,反而会招惹鬼怪,不利于自己的修为和成长。 为什么辣椒、姜也是辛辣的,不属于五辛呢?主要就因为这两种东西吃了之后没有气味。 天地不正之气所生的食物味重气毒,吃了会伤五脏六腑;修道人心平气和,主清淡不重口味,所以戒吃! 1蒜:伤心躁火气,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2葱:伤肾耗水气,吃多情绪不稳惊慌难安。 3韭:伤肝克木气,肝火旺盛容易动怒伤情。 4薤:[xiè] 伤脾困土气,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 5兴渠:伤肺蔽金气,肺劳经常出悲观心态。 虚极:简单的说就是损伤真气、影响入静和体内的虚空感。这对练功的人来说是很严重的后果。
关于真气运行法第二步的一些问题(转)~ 虚极:“吃完饭、听着歌,心情不错。就转篇真法版主的著作给大家看看吧。”正文: 二步功理想的练功进程就是心窝部得气后意念下压真气下行,然后意随气行勿忘勿助,气到丹田完成第二步。但是,很多真法练习者虽心窝部气感很强,却不随下压而下行。这就造成了许多练功者第一步功成后,因无法按进程完成第二步而焦急,而把一些气感触动造成的感觉当成了气沉丹田,比如,有的突然感觉丹田饱胀、有的觉得一下子心窝部的气感沿督脉落到了丹田。这些都不是二步功完成的标志。因为经脉的疏通是一点一点的,一步功完成时心窝部的气感并不是真的特别强,心窝部只是聚集了真气,而不是培育了真气,初练功或仅仅靠几天功夫所聚之气是不可能一下疏通一条经脉的。况且,当真气真的疏通任脉后,沿任脉一线的脏腑应该有相应的反应,心、肥、脾、胃的一些疾患能得到相应缓解,浅层的或可治愈。总之,任脉若真的疏通了,应该是有一定功效的。 其实二步功和四步功很象,一个是真气下行、一个是真气上行,当然,真气沿任脉下行要比真气沿督脉上行要容易得多,因督脉上有三关,真气要逐一的打通它们才能通督脉,所以四步功比二步功难。到练二步功时,别说只通半段不行,就是一下子感觉通了都不行,那是假通,只是气机触动的反应而已。不管是通督还是通任,都必须有明显的真气通过脉络的反应才能证明通了,否则就没有恒量通与不通的标准。练功是自己的事,根基打得越牢越好,不能有半点马虎。 真法第一步功“呼气注意心窝部”及第三部功“调息凝神守丹田”等都好理解,大多数功友都能正确的掌握其练功方法,这里就不说了,主要说说真法的第二部功“意息相随丹田趋”。 第二部功很重要,它能降心火、疏通任脉。由于任脉处于体前正中,它所通过的范围包含了人体的三焦,三焦是个大腑,它能反映整个脏腑的综合功能。所以,当任脉中有真气流通时,真气必然会作用于人体脏腑,这样,脏腑的许多病症都能得到治疗或缓解,有些浅层次的病症还能治愈。特别是心火得降,就避面了一些阳症,诸如口腔溃疡、口干、发燥等的发生。在这里就须特别的把二步功的一些问题专门的提出来,以供功友们练功参考。 作者: 竹林逸客 虚极转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