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泽 阿泽
所有的个人简介都不如我有钱
关注数: 193 粉丝数: 82 发帖数: 1,795 关注贴吧数: 15
登封观星台上的炮痕〔上〕 提起观星台,我的内心总是充满自豪和敬仰。它就位于我的家乡登封市告成镇,据史料记载,观星台始建于1276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 一个天高云淡的周末,我带着儿子、侄子和外甥女一起到观星台参观。远远望去,在一片绿意的包围中,观星台庙宇一般的建筑在开阔的视野里显得格外耀眼,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孩子们的视角总是不同。进入大门没走多远,正当我在为“量天尺”的独特设计、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而赞叹不已时,孩子们却对观星台上的凹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奇怪,怎么会有两个大洞呢?”侄女脸上写满诧异,“这些洞看上去好像是有人专门砸的!”侄子疑惑地说。就在孩子们对着这些凹洞陷入无限遐想的时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微笑着向我们走了过来。 “那是弹坑!”“是当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炮击观星台,在墙壁上留下的炮痕!”老人家愤愤不平,“一颗颗炮弹呼啸而来落在上面,加上风雨侵蚀,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孩子们震惊了,一下子来了兴致,围着老人问东问西。 老人家先从观星台的选址和设计说起。他告诉孩子们,观星台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历史。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至至元十七年(1276—1280年)主持建造,此台是元初进行“四海测验”的27处观测台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台建筑。当初观星台的选址,与中国古代所谓的“地中”观念是分不开的。受“地中”观念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位于“天下之中央”的传统认识,也形成了“中国”这一国家名称。噢,原来“中国”的由来在这里,真是“我们的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啊,孩子们个个激动不已。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90多岁的老人对观星台的历史特别了解,退休后一直在这里做义务讲解。老人说,他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最爱跟孩子们讲起这些古代的天文学仪器和技术。观星台曾经很有创造力,曾经代表着全球顶尖的天文技术,我们曾经站在世界科技的巅峰。他希望,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了解、记住这些伟大的成就,崇尚科学,继往开来。
登封特色美食 登封的特色风味小吃,种类众多,主要有芝麻焦盖烧饼、牛舌头锅盔、夹心面条、油条、油旋、钱串儿、胡粕、酥肉、茶糊涂、馓子、蜜食、杂烩菜、水煎包、浆面条、糊涂面条、炒凉粉、丸子汤、酸汤面叶、麻花、面旗等,尤以芝麻焦盖烧饼、牛舌头锅盔、浆面条、茶糊涂、糊涂面条等登封小吃为最受欢迎。 1、芝麻焦盖烧饼,芝麻焦盖烧饼,传说是登封人为纪念岳飞抗金而被秦桧害死而创制的一种特色食品,起初形状类似老鳖,上有秦桧、王氏两个面人,后来演变成现在这种圆形。芝麻焦盖烧饼以色泽金黄、味鲜、香脆、形圆者为极品。以前,孙家烧饼、马家烧饼因其色香味形独占鳌头,而供不应求。 2、颍阳牛舌头锅盔,因原产于登封颍阳而得名,是和芝麻焦盖烧饼齐名的特色面食。相传青牛精祸害四方,吕洞宾变为美女咬掉其舌头而将其制服,人们为纪念此事而炕制这种形如牛舌的特色食品。其一头厚一头薄,一头大一头小,约有半尺多长,放在锅内用文火蒸烤至熟。颍阳牛舌头锅盔以质脆肉厚,筋软可口,味香宜人,面味悠长而闻名四乡。 3、浆面条,又叫小罐饭,中岳庙附近村民经常在庙会上挑着叫卖,因绿豆和小麦淘洗干净后碾碎用水入敷后再磨,面粉白而筋,再加上好调料,倍受人们喜爱。 4、茶糊涂,是人们正月十五前后因春节期间吃油腻东西过多而创制的一种特色饭食。其作法是,先将小米或黄豆炒熟,再磨成面粉做成面汤,并加入豆腐丁、黄豆、花生、枣子、芝麻、粉条末、五料面等熬制而成。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余香悠长,咸香宜人,是登封人民非常喜爱的粥食。 5、君召胡粕,因原产于登封君召乡而得名。其作法是先炕制胡粕馍,然后将其切碎,放入已炒好的菜中烩制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 6、焖子是流行于登封东部的一道特色菜肴。相传,清代时登封名人、礼部右侍郎加礼部尚书衔的景东阳幼时家贫,过年时因无钱买肉,其母亲在煮好的骨头汤秫入粉芡,并加入肉末、粉条、五料,遂熬制而成了焖子这种风味小吃。因景东阳的影响,这种小吃风行于登封东部及邻近县市。
登封八景之卢崖瀑布 卢崖瀑布 卢崖瀑布景区位于郑州市登封市东北6公里的嵩山太室山悬练峰下,落差117m,[1]有一高大的石崖,因唐玄宗年间,有一个被封为谏议大夫的卢鸿一[4],不愿做官,来此隐居,广招天下才子,在此讲学,因而称此崖为“卢崖”,称卢鸿一隐居的地方为“草堂”。[2]卢鸿一死后,唐玄宗改“草堂”为“卢崖寺”。卢崖北峡谷内,有一股泉水,终年不断,平时泉水泻崖下,好似千水珠帘挂长空,澎湃之声,如虎豹怒吼,如雷声轰鸣,太阳直射上面,其光异彩,灿烂夺目,瞬息万变,气象万千。水珠积流,形成水潭,潭上独出一个黛色圆石,明朝袁宏道在上面刻有“墨浪石”三个大字。水流其上,好似墨浪,人称此景为“卢崖瀑布墨浪流”,亦称“珍珠倒卷帘”。是登封古八景之一。 卢崖瀑布景区内崖壁陡削,奇石林立,花草繁盛,泉水自山崖逐级跌落,聚水成潭,波光粼动,形态各异,仿似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主要景观有卢崖寺、十潭九谷、卢崖瀑布、一线天等。寺后的悬练峰、鸡鸣峰之间,有一泓泉从中流过,终年不断,水从崖下腾空泻下,如云似雾,十分壮观。夏秋季节,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急流直下,澎湃之声如虎怒豹吼,震雷轰鸣,如果站在瀑布内的石庵下迎日观瀑,则奇光异彩,斑驳灿烂,珠帘碧虹,瞬息万变,那水色、山色、绿林、飞瀑汇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五颜六色天然佳景。 诗词赞誉 明 高出《卢崖瀑布》诗: 太室东来第几峰,孤崖侧削半芙蓉。 为看飞瀑三千尺,直透春云一万重。 明 袁宏道《卢崖瀑布》诗: 太室东来弟几峰,孤崖侧畔半芙蓉。 为看飞瀑三千尺,直透春韵几万重。 卢崖瀑布是登封为数不多的自然山水的代表,嵩山古八大景之一。
登封八景之嵩门待月 嵩门待月 简介 嵩山南麓有个法王寺,背后是太室,两边有峻岭,好象一把椅子,古刹位于中间。寺东有两座山峰,嶙峋崛突,相峙对立,其壮如门,故称“嵩门”。每逢中秋佳节夜晚,一轮银盘似的皎月,从这半圆形的门洞中,徐徐升起,不偏不倚,月满嵩门,好似玉镜,嵌于架中,皎洁的月光,犹如水银泻满山头,使碧绿的群山披上一层银装。景色美妙,引人入胜。自古以来,每逢中秋佳节赏月之夜,人们从四面八方,手提花灯彩龙,携带名洒佳菜,邀朋会友,云集嵩山腹地。坐在法王寺大殿的月台上,高谈阔论,饮酒欢歌,直待月出嵩门,饱览胜景。时过半夜三更,银月西斜,游人还留恋不舍。故传树崇作诗日:“嵩门待月不忍归”。 诗文记载 明朝洪武年间,上堂郑大原游觉中岳,赏罢此景后,挥毫疾书,赋诗赞颂: 嵩门胜迹冠中州,幸此登临值仲秋。 皓魄县挂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 抵圆暂息卢劳梦,民社宁忘国计忧。 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 相关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嵩门待月胜景东边的山谷大石洞中,住着一位姑娘,名叫“毛妮”。石洞南相隔一个山峰,有个山坡,那里住着一个青年小伙子,名叫“好汉”。当初他们两个都是给财主当奴隶,后来被财主剥削得没有辨法,两个人半夜里逃了出来。途中产生了爱情,两个人发誓再也不回财主家。为了怕财主发现,他们一个住南坡,一个住北洞,白天两人上山育“参苗”,夜里二人来峰不相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勤劳恩爱的行动感动了天神,天神在八月十五日晚上,一剑把山峰辟成个门。月亮就藏在圆门的山后边,等毛妮与好汉相会的时候,银盘似的明月,就从圆门洞里徐徐升起,给他二人照明引路。从那时候起,人们称毛妮住的地方为“毛妮洞”。称好汉住的地方为“好汉坡”。二人会面那个辟山处叫“嵩门待月”。毛妮与好汉育的“参苗”称为“嵩参”。
登封的另外一个风景武术学校 登封的武校真的非常多。非常出名的塔沟、鹅坡、小龙等武校,出名的原因,和他们的历史沉淀,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武校中大部分孩子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大都是很小就被送来学习武术了。很多孩子除了懵懵懂懂的,觉的自己一时崇拜武术的某个招式,就是喜欢武术。然后告知家长就被送来了。 还有一大部分是,孩子太淘气,家长无心管理孩子,就把孩子送进来了。 孩子半天的文化课,半天的武术训练课。这么热的天,孩子们还要在操场上练习基本功,很辛苦。有的小朋友才7/8岁,但是能行云流水的打一套拳法,剑法,也是吃苦又认真的孩子。 武校管理这一块,肯定特别严格,军事化管理,大部分孩子都是比较听教练的话。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来这里都变得沉闷了,怎么说,每个学校都有管理理念,要像在全日制的文化课那种理念去要求武校管理,应该不太适合武校。 所以家长不应该是一味的送孩子来武校,而是有甄别的做出选择。毕竟来学习武术,一学习就可能是好多年。 说武校好嘛,肯定好,要不然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孩子来上课。真是是有孩子借助武校这个平台而改变了自己。 也有的孩子不好,可能真的学习不到很多。真的是需要甄别后作出选择,不要一时冲动,就把孩子送来。 在武校,真的是需要特别吃苦才行。 我当时去武校接触的是一个11岁的外国小朋友,11岁,非常的独立,也不挑食,学校食堂的饭都觉得特别好吃,就是害羞,不爱说话。 如果是我,真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武校练武,独立的做一切,应该会哭。可能也不舍得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但是也有羡慕的,看这孩子苦练几年,能登台表演,能善解人意,能独立坚强,也是偏偏少年郎,也会觉得孩子练武的几年也值得。 但是一定要私下抓抓自己孩子的文化课!!!虽然武校也会有半天的文化课,但是很多孩子还是从根上面不认可,大家都知道,文化还是很重要的。 没必要让孩子都拿第一,但是做一个有文化,有思考的内涵加上武术的加持,这个孩子后续,考学校,出入社会,入职场对孩子来说都不难。 但是如果只做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真的是万万不可。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