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泽 阿泽
所有的个人简介都不如我有钱
关注数: 193 粉丝数: 82 发帖数: 1,795 关注贴吧数: 15
嵩山七十二峰,以峻极为至尊,连天为最高,而如果说起险峻挺拔、居高临下,上接天穹,势压诸峰的,则非紫霄莫属。 太室山三十六峰: 峻极峰为太室最高峰,据县志等史料记载,上有玉井、玉女窗、封禅坛、石室(韩退之偕芦仝、李渤曾宿其中),有中顶寺、栖禅升道寺(曰嵩顶三寺),下有双林寺、中天池、高登崖、乳泉、丹皂盆、松树洼。现在除自然景观外,寺已毁坏仅有遗迹可寻。太室三十六峰均有典故和传说,宋朝诗人楼异写了二十四峰咏,明代傅梅又补作了十二峰赋。这些诗、赋和传说耐人寻味,引人向往。如玉女峰:峰北有石似玉女,上有天篆七字,人莫能识,诗曰:“玉仙曾此驻云车,日满窗纱映雪肤,七字天书人不辩,定知玉女手中符。”三十六峰(其实不止36峰)峰名如下: 太白峰、望都峰、观香峰、积翠峰、立隼峰、独秀峰、玉女峰、玉人峰、虎头峰、玉镜峰、子晋峰、会仙峰、河带峰、玉柱峰、卧龙峰、胜观峰、老翁峰、华盖峰、凤凰峰、桂轮峰、三鹤峰、起云峰、金壶峰、松涛峰、狮子峰、遇圣峰、浮丘峰、周到峰、万岁峰、黄盖峰、悬练峰、鸡鸣峰、青童峰、春震峰、翠盖峰、玄龟峰。 少室山三十六峰: 根据其地理位置,又将其分为东、南、西三个部分。东十三峰分别是:迎霞、朝岳、太阳、少阳、明月、连天、紫霄、天德、檀香、丹砂、玉华、药堂、白道。南十一峰分别是:宝柱、卓剑、清凉、宝胜、紫薇、紫盖、翠华、琼壁、凝碧、瑞应。西十二峰分别是:望洛、石城、石笋、香炉、系马、钵盂、七佛、罗汉、灵隐、来仙、白鹿、白云。
登封打造中国功夫国际旅游目的地 国家旅游局新近公布了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登封市位列其中,将创建中国少林功夫国际旅游目的地。登封将把创建工作做为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重要一环,进一步擦亮“少林功夫”这一世界级的“金字招牌”。 少林武术起源于嵩山少林寺,是全球最著名的武术流派,以风格突出、特点鲜明、内容丰实、文化内涵深厚而久享中华武坛。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映,极大推动了嵩山少林寺的文化旅游,武术产业迅速做强。登封现拥有武术院校46所,常年在校习武的海内外学子达8万多人,是全球最大的武术教育培训基地,名副其实的“世界功夫之都”。“少林弟子”的功夫表演足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少林武术风靡全球,成为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纽带,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 近年来,登封成功举办了10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强化了少林功夫的世界性影响,少林功夫的“国际化、特色化、品质化”步伐不断加快。通过全球功夫文化交流中心、功夫观摩修学中心和功夫产业基地建设,登封全面融合少林功夫文化博物馆、功夫健身馆、功夫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功夫体育赛事,为游客和功夫业内人士提供一个研究、修炼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其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带动提升功夫旅游、功夫教育、功夫演艺、功夫动漫、功夫影视、功夫研究等多项产业发展,正致力于把少林禅武文化旅游区打造成国际功夫文化研究传播基地。2015年,登封全年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亿元。 据了解,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经各地方政府自愿申报,省级旅游部门推荐并组织专家审核认定,最终全国30个旅游目的地进入创建名单。据悉,创建工作原则为2年时间,国家旅游局将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验收,对验收通过的,正式授予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相应品牌称号。登封市旅游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以创建工作为抓手,2016年,登封市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拓展打造“中国国际历史文化、功夫养生旅游目的地”,把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培养成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为主导的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少林寺塔林:中国古塔艺术的博物馆 少林寺塔林位于登封市少室山麓,少林寺西300米处,占地面积14000余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现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个朝代的砖石墓塔241座。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状各异,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被称为“塔林”。 少林寺塔林集古代砖石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之大成,被专家学者誉为“古塔艺术博物馆”,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林寺塔林中的塔造型多姿多彩、种类繁多。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最高达2米;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形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 法玩禅师塔位于塔林中北部,建于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是塔林中现存最早的一座砖塔。法玩禅师塔结构严谨,造型优美,尤其是塔刹雕刻精湛,为唐代雕刻艺术的代表。 智浩塔位于塔林中西部,建于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十一月,为方形单檐式砖塔。塔用水磨砖砌成,塔身边长106米。 裕公塔位于塔林中部,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为六边形七级密檐式砖塔,高10米余,是塔林中最高大的古塔之一。裕公塔结构严谨,工艺精湛,为古塔之精品。 照公和尚塔在塔林中部,建于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背面有石铭一方,铭文为日本国僧人邵元撰文并书丹。 小山和尚塔位于塔林中南部,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春,为喇嘛式砖塔,高10米余。塔基须弥座硕大,呈六边形,中间束腰处四周有砖雕图案。塔身为一瓶状体。小山塔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明代建筑工艺的代表作。 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说:作为一种建筑上的遗物,就反映和突出中国风景特征而言,没有任何建筑的外观比塔更为出色了。 少林寺塔林可以说不仅仅是一种建筑,也不单是佛教文化,而是一种容纳了中国传统的智慧的文化载体。这也正是少林寺塔林诱人的巨大魅力所在。
少林功夫是怎样炼成的 少林武术名扬天下。没到过少林寺的人都听说少林武僧因练武把大殿中的地面跺出了坑;游过少林寺的人都知道,那些脚坑就在少林寺常住院的千佛殿内。千佛殿的地面由方砖铺成,地面上排列着48个深浅不一的锅样脚窝,最深的有50厘米。这些脚窝是练武踏成的吗?为什么只有48个?为什么深浅不同却排列整齐呢? 少林武术特别重视腿上功夫,就是俗称“南拳北腿”里的“北腿”。进寺学武,必须先练3年站桩、蹲桩等腿功。师父教弟子,要求腿上的基本功特别严格。几十个人在千佛殿内,两手侧平举,前后左右拉开距离。因受着四壁和12根屋柱、中间毗卢佛龛位置的限制,能够活动开的最大容量也只有48个位置。经常固定在这些位置上习练腿上功夫,久而久之,也就踏出了这48个脚窝。 为什么中间的两行脚窝比较深呢?原因就在于“少林拳打一条线”这个特点上。俗话说“心意把功,三年不成”,练“心意把”要求是跃起如燕子凌空,落下犹泰山压顶,一起一落只能在两米左右的位置上完成。师父要求弟子要严格练好高难度动作“心意把”。练这种功夫,师父常采用单个教练的办法,便于纠正动作,久而久之,中间两行脚窝就比其他的深一些了。 千佛殿脚窝是练腿上重功形成的,少林功夫也特别讲究腿上轻功。轻功又是怎样练的呢?练轻功要先练绑沙袋,将铁砂、石砂等装袋后绑在脚踝上部的小腿处。开始每条腿上只绑一斤,绑上之后,只有在洗澡时可暂时去掉,洗完澡就要重新绑上。等练得毫无负重感时,沙袋的重量再半斤、二两地增加,可以一直增加到10斤、20斤或更多。但当每条腿上绑到5斤重的沙袋时,全身上下就要开始带“重身”了,以便上下重量配合适当,否则脚重头轻影响练武和劳动。“重身”就是铁袖圈、铁护胸、铁护背、铁压肩……也可因练武之需自行设计制造。 在绑沙袋、带“重身”练功夫的同时,还要练“跑滑板”“跑立砖”“跑石筐”“踢石”“插沙”等。此外,还要练习眼力,除用弓箭射标之外,就是去打梅花铜柱。还有用头撞石枕以练“金钟罩”,用抱玩牛犊以练臂力……总之,没有固定的练习格式,只要长期坚持,苦练到家,就能有所成就。
古元古代嵩山群之五指岭组 二、五指岭组 主要分布于嵩山以东五指岭地区。根据岩石组合分为三个岩性段: (一)五指岭组一段卢崖寺寺里沟北出露齐全,岩性为灰白、浅黄褐色石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互层,顶部为紫红色石英岩和不稳定的白云岩,白云岩之下局部有一层厚约10米的紫红色绢云千枚岩,微含磷,个别地方P205达15%,厚104米。 五指岭组展布于嵩山东坡,位处大塔寺复背斜向三官庙复向斜过渡的一个平卧倒转背斜的倒转翼上,地层褶皱强烈,次级构造发育,是研究嵩山群第一世代构造形态的好地区。 (二)五指岭组二段出露在登封唐庄铁匠沟西至张家门北。岩性为青灰色,浅灰色千枚状石英绢云片夹薄层石英岩,顶部有一不稳定的白云岩,厚304米。 五指岭组二段二云石英片岩铷——锶法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7.99亿年。 五指岭组二段剖面末端的纸坊水库一带,嵩山群第二世代构造变形比较发育,它强烈地改造和掩盖了第一世代构造形迹。根据褶皱样式、方位、轴面面理性质褶皱再褶曲、面理交切、线理截割等标志,可以分辩两个世代的变形和迭加关系。 (三)五指岭组三段出露在登封唐庄井湾岩棚至庙坡一带,底部为一层厚10.3米的浅紫—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含绢云、绿泥石英岩,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特征明显。往上多为绿泥绢云片岩,夹石英片岩,铁质石英岩,绢云片岩,上部具数层厚8—10米的假象磁铁矿层。顶部为铁质绢云石英片岩、铁质石英岩及含炭绢云石英片岩,总厚301米。 在庙坡山顶处可以见到五指岭组三段与庙坡山组的接触关系。五指岭组三段顶部为深灰色含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庙坡山组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岩,二者为整合接触,地貌标志明显,容易辩认。
游少林山门 品千年文化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因为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名。山门的盛行与禅宗有很大的关系,禅宗伽蓝七堂制中规定了山门是必须要建造的,其目的是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让僧众能够静心修行。 少林寺的山门为常住院大门,由正门和东、西掖门组成,创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中间正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架。门首正中悬有长1.93米、宽0.9米的黑底金字匾,上书“少林寺”三字,为清朝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圣祖玄烨所书,匾正中上方有篆书“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章。 据《少林寺志》记载,山门上的匾原先是悬挂在天王殿正门上方的,后来天王殿被烧毁,才移到此处。如果仔细看的话可能会发现,匾上的“少”和“寺”这两个字下部笔触不协调,应为后人修复的痕迹。 山门两侧为面阔各一间的硬山式门庭,其前八字形砖墙,东墙内书“大乘胜地”,外书“嵩山少林寺”,西墙内书“禅宗祖庭”。墙字皆由宋书范1980年所书。 山门前面是由东西石牌坊、石狮、旗杆组成的大广庭。广庭内有密布的柏树林,使少林古刹显得更加神秘而古朴。一对高1.67米的清代石狮子,蹲在高1.75米的石雕须弥座上,威武精神,几百年来守护着少林古刹。 广庭东西石坊为二柱单楼式石牌坊,东西相对,成为山门前导区的东西标志。东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坊东面额题“祖源谛本”四个大字,柱子上刻对联,上联为“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下联为“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初元”。西面题额“跋陀开创”四字。西坊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坊东面额题刻“大乘胜地”,对联上为“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下为“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坊西面题额为“嵩山少林”,对联上为“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下为“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 进入山门,看到雅致的殿宇,漫步在充满诗韵的曲径回廊,感受着雄浑悠扬的古刹钟声,会深深地被少林寺这座古朴典雅、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千年古刹所吸引。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