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静伊 美丽静伊
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关注数: 124 粉丝数: 135 发帖数: 20,885 关注贴吧数: 60
佛语人生 1、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2、时间总会过去的。   3、算命不如认命。   4、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5、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6、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7、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8、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9、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1、一刹便是永恒。   12、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13、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14、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15、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16、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17、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18、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19、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20、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21、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   22、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23、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24、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25、善恶一念之间。   26、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7、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28、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29、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30、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31、量大福大。   32、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33、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34、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35、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36、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37、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38、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39、知足常乐。   40、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4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42、众生皆平等。   43、有其因,必有其果。   44、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45、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46、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47、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   48、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49、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50、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51、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52、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53、佛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54、人既生亦死。   55、随心、随缘、随性。   56、万法唯心。   57、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58、一切皆为虚幻。   5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0、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6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62、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63、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64、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65、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66、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67、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68、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69、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7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71、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72、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73、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74、祸往者福来。
佛语人生 每日静思语 佛语人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佛语有云:勇于追求是一种精神,勇于舍弃却是一种境界。的确,尘世中有太多的功名利禄,人浮于世,便有了太多的追求思慕。然而生命毕竟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旅程,揽住了明月,就挽不住清风。 为了追求大山的巍峨伟峻,就必然要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为了追求大江的波涛浩瀚,就必然要舍弃小溪的清流婉转;为了追求大漠的孤烟耸立,就必然要舍弃小园的豆苗稀疏。 果实舍弃了花朵的美丽,换来了秋实的丰硕;小草舍弃了温室的舒适换来了生命的刚强;幽兰舍弃了婀娜的姿容,换来了清新的暗香;雄鹰舍弃了低空的浅飞,换来了高空的壮美;烟花舍弃了安静的闲逸,换来了五彩的神奇。 舍弃了花团锦簇的渲染,一抹衰兰数枝瘦竹才能勾勒出画的风韵;舍弃了八音齐奏的喧嚣,五尺桐木几缕弦才能流尚出泉的天籁;舍弃了浓辞艳赋的堆砌,一藤一树一鸦才能点缀出秋的悲凉;舍弃了推杯换盏的更迭,一盏清茶半碗米粥才能烘托出人的情操。 学过茶道的人都知道有一道工序叫做舍弃,超脱红尘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境界叫做舍弃,深谙人生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智慧叫舍弃。 舍弃了五斗米,陶渊明吟出“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舍弃了官场名利,李白道出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清幽;舍弃了富贵生活,杜甫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的悲怆;舍弃了浮世华美,王维悟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雅致。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需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 人生本就是一条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路,途中会有鸟语花香,会有花红柳绿,但前进的脚步不能止住,因为我们追逐的是梦想,寻求的是明天,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舍弃那些看似美好的温柔陷阱,才能追求那些遥远的人生梦幻。 生命亦如是,生命只是我们借来一用的资本,经营的项目由我们自己选择,但资本有限,这样我们就须舍弃一些非必需的项目,那么当生命归还时,我们可以仰望苍天自豪地吟啸:“我是最后的赢家!”纵然归还了资本,我们还有盈利,可供世人享用。 佛语蕴含着无限禅机,人亦是灵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
听不懂的佛语!!! 好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事路过刘家桥,正值午时,烈日当空,热得人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但见村口树荫下有一皓首老妪在浆洗衣裳,忙走上前去,道一声;“阿婆,阿可讨碗凉水?”老妪抬起头,连声道:“这么热的天,罪过、罪过,阿官人,你稍等,我去给你拿水。”说完,站起来蹒跚着向附近的一户人家走去,不一会,老妪一手端着一个海碗、一手拿着一个马扎颤颤巍巍走来,我赶忙迎上前去,接过将海碗,只见满满一碗凉水,回到树下,老人放下马扎道:“快坐下歇歇,又说这是矾打水,可解暑气,阿官人你尽管喝,完了我再给你舀去。”海碗很大,道完谢,一口气喝下半碗,只觉沁人心脾,浑身道不出的舒服。细看老人,瘦小的身躯,一头稀稀拉拉黄兮兮的白发,满脸皱纹,像个核桃,身上的衣服打着很多补丁,但倒还整洁。我问道:“老人家高寿多少?”老人说:“阿官人见笑,老婆子七十开外了。”我小口地喝着水,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老人拉着,好一会,我伸伸懒腰,站起来正准备和老人告辞,”老不死的“冷不防一声恶狠狠的叫骂声把我下了一跳,转身望去,但见一高大的健妇边骂边快步从村里走来。老人脸色顿变,催我道:“阿官人,我儿媳来了,你快走吧!”迟疑间,健妇已走到面前,她指着老人破口大骂。说什么水要从河里挑来,明矾要用钱买来,你凭什么平白无故地让陌生人要喝就喝?等等、等等。看那少妇,三十开外年纪,健硕的躯体,脸皮白里透红,眉眼长得倒还周正,只是叫骂时扭曲的吓人,我暗道,这泼妇,枉配一付好皮囊!泼妇越骂越起劲,越骂越难听,许多脏话简直不堪入耳,老人也不争辩,只是一声声地念着我听不懂的佛语。事由我起,我实在忍耐不住,说道:你也休得这样发飙,我还你茶钱就是,只不过,你这样忤逆不孝,早晚是要遭报应的。说完,扔下五分硬币,头也不回地快步离开了那是非之地
念佛到底应该应念六字还是四字? 原则上“六字”、“四字”都可以,你不要因此而忐忑不安。为什么我们会讲“六字洪名”呢?因为大多数念佛的人,他们的信心不足,所以就要通过六个字,尤其是通过前面“南无”这两个字,来建立跟阿弥陀佛的那种亲切的关系。 “南无”(读音“拿摩”)是梵语,多义不翻。它有恭敬、礼拜、归命、归原、救我等意思。你只要“南无”,跟阿弥陀佛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阿弥陀佛就紧紧地将我们摄取不舍了。所以初学者一般宜念“六字”。 如果你已经建立了“南无”的心态,“四字”里已经包含了“南无”的时候,念“四字”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六字”或“四字”。 莲池大师有一次也碰到一个居士问他:“有的人念六字,有的人念四字,大师您是念四字还是念六字啊?”莲池大师回答的很有意思,他说:“六字随众,四字自念。”随众的时候他是念“六字”,但是自己念就念“四字”。 原来我在福建的时候,有一位八十岁的老居士,念佛念得很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雷打不动。他就是念“四字”。他一直这么念,每天早上两点钟佛号就会把他叫醒。但是他念的是“四字”,而叫醒他的佛号是“六字”。他就来找我,问我是不是要改成念“六字”。我说你倒不需要改,这不是说明你的“四字”里面有“南无”吗,叫醒你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吃素增福寿 吃素增福寿 ⒈ 素食少病又健康   我们佛家吃饭,完全都是素食;这在三千年前,释迦佛就这样提倡了。现代人毕竟比以前的人更聪明,也知道素食的好。象医学界就有位瑞士籍的医学博士,写了一本书,叫做“为什么要素食”,他以医学的观点强调人要是长期吃素,就没什么大病;就算是有大病也容易好。不但病容易好身体也较快复原。 ⒉ 素食营养又卫生   有人认为吃素不够营养,如果是四、五十年前,说吃素营养不够,或许还合点情理;   那时候,就是吃荤,营养也不够,连饭都吃不饱嘛!现代人营养太多了,所以许多文明病,大都是营养过剩引起的。   很多运动家都是素食者,因为吃素不但营养够,身体健康又有后劲。素食确实营养丰富又最清洁卫生,这是营养学家、科学家、医学家所共认、倡导的。   这些都是现代的知识,现代人怎么还会有吃素营养不够的落伍思想?你看牛、马都吃些什么?还不都是吃草!看它们长得那么壮,力气也大,哪里是素食没有营养呢?素食确实是有营养,而且又没有血、肉所具有的毒素呢! ⒊ 杀生偿报苦无期 要知道,畜生被宰杀的时候,因为极端痛苦,怨气难消总想报复。大家看这个“肉“字,   从字形上来看有两个人,这两个“人”不是并排,而是一上一下;就是指你骑在他头上时,他任你宰割;但等到他一翻过身来,他又要吃你了。这就是楞严经上讲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也就是“人吃人”啊!轮回六道就是这样上上下下的打转。   有一则实例可做警惕:过去有位证了六通的罗汉,出去托钵乞食,经过一户人家,正在办喜事娶新娘。这位有天眼通、宿命通的罗汉,六道轮回的真象看得清清楚楚,看到这些吃喜酒的人,就感慨的说了四句话:“堪叹人生苦,儿孙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这四句话怎么说呢?可叹人生颠颠倒倒,真是太苦了。原来新娘的前世事是新郎的祖母;祖母因疼爱孙子,转世做了小姐,情感所使嫁给她这个孙子。你看颠倒不颠倒!那些来贺喜的客人,前生都是被吃的牛、羊等等畜生;而在锅里煮、准备给客人吃的那些肉,正是前生吃那些牛羊的六亲眷属。轮回就是如此苦,活生生的事实,一点也不假! ⒋ 刀兵冤业由口来 平时人死了埋在坟墓里,吃荤的人把大鱼大肉吃到肚子里,那肚子不是变成了动物的坟墓了?把动物埋在肚子里,你看脏不脏?卫不卫生呀?现在还有人吃蛇、吃猫.........真令人不敢想象!动物一吃到肚子里,冤魂就跟到肚子里;有一天找你算帐、要你命时,你怕不怕呢? ⒌ 方便素食肉边菜   各位听了有没有发心吃素呢?如果你认为吃素不方便,那都是自己找籍口,真的不方便就吃“方便素”好了。什么叫做“方便素”呢?这不是叫你方便吃肉,是说你在家里就吃的清清静静,出外就方便点。比如去亲戚家赴宴,主人用荤锅煮素菜;甚至没有素菜可以吃就吃方便些,吃肉边菜也可以。 ⒍ 慈悲善巧煮素食   有时,家人不喜欢吃素,身为家庭的一份子,就要发菩提心化度家人,使他们不要造恶业。这点一定要突破,尤其是家庭主妇,一定要好好学会烧一手好素菜。不要只会烧荤菜,不会烧素菜。因为你将素菜烧的没味道,家人当然认为素菜不好吃。其实不是素菜不好吃,是你不会调味;如果荤菜也不调好,一样没味道的。   以后要改变观念,好好学习,把素食烧的比荤菜有味,家人当然喜欢吃;把荤菜烧的没味道,或随便调味,煮的半生不熟,自然使家人不喜欢吃。其实家人吃饭,只要好吃、合口味就好,怎会管营养不营养?要讲营养,素食营养价值最高了。学佛法要开智慧,要慈悲,懂的善巧方便。   人的观念很重要的,只要他晓得素食的好处,自然就会吃素,所以在家里可以常提吃素的好处。另外准备一些素食方面的书,放在家里给先生、儿女们看;他们看了就知道“哦!原来吃素这么好!”要用心,要想办法来化度家人,使大家都能一条心向善才好。   如果家人业障重,还是喜欢吃肉,逼得你没办法;那么,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你就本着悲悯的心,切肉、烧荤食时,切一刀,念一句阿弥陀佛;炒一下,念一句阿弥陀佛,回向它们往生西方。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⒎ 戒口念佛必生西   我总是希望所有佛教徒都能戒口吃素,最起码来灵岩山打过佛七的信众,回家之后要戒口吃素;不要在这七天肚肠已吃的清静,回去后又是大鱼大肉的往肚里吞。在这里带着佛光回去,可是一吃了肉,心中的佛就被臭血腥熏跑了!大家要有好心肠,用心香供佛,不要用臭东西熏佛。   佛陀大慈大悲,视一切众生如亲子,你把众生肉吃到肚子内,如同杀他的亲子来吃。这种杀业,大慈悲的佛陀看了,心中有多么难过啊!
学佛的个人感悟——改变人生要靠自己 很多人都在问人生是什么? 人为什么活的这么累啊? 实际很简单, 是因为选择的不对,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可是很多人都没这么想过。 难道你们没有发现你能掌控和改变的只能是现在也就是今天, 你不能改变你的前一秒钟所做的事,但是你可以改变下一秒钟你用什么态度和结果来对待人生, 有人说: 生命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皱眉,它会对我们皱眉;当我们对它微笑的时候,它会对我们微笑! 人生如戏,生命是舞台,每个人就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且让每个人都好好走过有意义的一趟。 生命只有一次,今天只有一天。 如果你现在的心情如果是郁闷的,你就应该改变一下你的心情, 让自己快乐起来。因为你只能掌控和改变的是现在。 如果你连今天都掌控不了,你将不会成功。 你的人生也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不是一个积极的人生。 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会怨天怨的抱怨, 自己的命运为什么那么坎坷,为什么他(她)的运气会那么好, 你觉得这样做有用吗?你觉得这样做你的命运就会改变吗? 答案是不会,你的抱怨只会加大你的心里压力,你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的,终究有一天你会彻底的崩溃的。 你会变得消沉,萎靡。 你会想人活着真累啊!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吗? 因为你现在做的事情都是对你的人生发展没有意义的事情。 你觉得你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没用的。 今天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 问问自己你在忙什么?在为谁忙? 真正的为自己忙过吗? 你想过你几年后的结果吗? 为什么不在努力一点呢! 为什么不用你现在的努力去改变你下一秒钟的生活呢? 难道让成功的机会在你面前溜过吗? 快放弃你那愚蠢的做法吧! 现在就重新塑造自己吧! 现在就改变你的命运吧! 实际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了。 那就是“选择”和“改变”! 选择总是在努力之前, 而改变总是在选择之后! 现在就改变你的郁闷的心情吧! 现在就改变你的人生吧!去积极的面对你的人生! 要大声的说:“我要改变现在的自己,做人生的强者,改变我的命运,我相信我是最棒的”。你也可以! 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露笑容; 我不能控制别人,但我可以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 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努力得到明天想要的结果; 我不能样样第一,但我可以付出全部做第二就好; 从你开始,改变世界········· 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是自己在改变自己的命运,是自己在改变自己的人生。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戒律和生活制度。佛教僧团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实行托钵乞食制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民俗风情,中国僧人食物的来源、饮食形式与内容,就形成了另一番风貌。寺院除严格素食外,还根据有关戒律制定了相应的用斋过堂仪轨,这已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过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在僧伽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每日早晨和午前,当云板响起,大众僧穿袍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先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作为一种对佛菩萨供养和感恩心的表达,同时也是不忘提醒自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然后再取出少许食物至超升台施食给畜生及饿鬼,通过念诵变食真言等,观想七粒米可变四十九,四十九可变无量无数如须弥山,施予“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及“旷野鬼神众”等,以此体恤饥困的众生,此称为“生饭”或“出生”。这是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体现了佛弟子慈念六道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之后是僧人进食,食时须心存“五观”,用斋毕还须为施主祈福回向。 僧人用食的各个过程分别有不同观想和祝愿回向之文。饮食,乃为增益身心,不可拣挑美食,故佛陀教诫弟子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应受此食。 因出家之食悉由十方檀越信施而来,食时心存五观,是告诫出家佛弟子不要平白受食。吃饭时,不可作贱饭粒,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应该想到农夫的辛苦,而带着感恩的心情受食。不可计较食物多寡、好坏,而存好恶之心,要思忖己德,是否经得起十方善信的供养,由此心生惭愧,警惕自己对食物勿妄起分别心,而以离贪瞋痴三毒习气为宗旨。对出家僧人而言,食物只是治疗饥病、滋养色身、长养慧命的药物而已,绝不可恣意贪食。故应将饭食作药食想,借假修真。 《四分律资持记》云:“初即观食,二是观身,三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也强调要将进食与身心的修行紧密联系起来。所以一般寺院斋堂里有一副对联是:“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食存五观,说明凡受食时,当生惭愧之心,加勤精进用功办道,否则若三毒未了,则信施滴水难消。宋代著名学者黄庭坚曾撰写《士大夫食时五观》,将佛教的上述思想融入到儒家的理念之中,表明它对于世人反省自律、养成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有着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佛陀明白教诫弟子,食为行道而不为益身,故修道之人于受食时(先吃三口淡饭不吃菜)须作如下三愿:一、于初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一切身、口、意恶业,悉皆断尽。二、于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所修之一切善法,悉皆圆满具足。三、于后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所修之善根,回施众生而普共成佛。这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菩提大愿每天于受食时念念增长,为将来的成佛种下无边的资粮。 食时摄心用功,食毕则为施主祝愿回向。祝愿即是为施主祝愿,令获大功德利益的意思。《盂兰盆经》曾说到:“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然后受食。”《禅苑清规·赴粥饭》云:“粥是大良药,能除饥渴消,施受获清凉,共成无上道。”又说:“施者受者,俱获五常,色力命安,获无碍辩。” 现在丛林早斋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则唱“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僧众结斋时一般这样祝愿:“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佛陀在经中多处讲到供养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三宝是无上福田,施主由供养财物功德,必然获福无量,乃至将来共成无上菩提,这也正是佛陀出现世间的本怀,所以大众僧也作如是祝愿回向,感念信施护持,祈望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和安乐。 佛教的饮食仪制属一种修行教化型的饮食文化,它在自我修心养性和摄受教化众生方面起到的身教作用非是言教可比拟的。虽然中国僧人不再出外乞食,但过堂规制开辟了另一个成就道业的最佳坛城。僧人进食所作的各种观想,反映了佛教对饮食的态度及其作用与目的的看法,体现的是一种出家佛弟子节俭感恩、平等慈悲的精神。简朴的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小小的一钵里,盛满的永远是十方的护持与僧人的自省,在一粥一饭、一饮一啄间,不断地提醒着每个时代的僧人时时反省、精进办道。
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 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 昔日,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我要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要一心谛听,善自思惟。’比丘们齐声称是,专注聆听佛陀的教导。 佛陀说道:‘何谓“恶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为豪门望族而来出家学道,其余比丘皆为卑贱之身而来出家,因而心生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极为精进持戒、如法如律,其余诸比丘皆不精进持戒,而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又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修行有功,三昧成就,其余诸比丘未得三昧,心意错乱,不得禅定,并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 ‘此外,若有比丘常念:我智慧第一,其余比丘皆无智慧。若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即为“恶知识法”。再者,若有比丘常念:我常得饮食、床褥、卧具、医药等供养,其余比丘皆不能得此供养。若此人因利养之物而生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比丘们!所谓恶知识人,即是行此邪业之人。’ 佛陀又说:‘什么是“善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出身豪门望族,其余比丘虽不是出自豪门,然彼此佛性并无不同,此即“善知识法”。或者,善知识人不会因自己精进持戒,其余比丘不持戒行,就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亦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善知识法”。又或者,善知识人不会认为自己三昧成就,其余诸比丘未得三昧,修行无定,就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更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善知识法”。’ ‘此外,善知识人不因自己智慧成就,其余比丘无有智慧,而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亦不会因此心生贡高我慢,诋毁他人,即为“善知识法”。再者,善知识人不会因自己常得饮食、床褥、卧具、医药等供养,其余比丘无此供养,而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更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名为“善知识法”。’ 佛陀告诉诸比丘:‘今日,我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应当远离恶知识法,修持善知识法。’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后,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八》 省思: 一般人修行学佛后,知道要精进用功、持守戒律,却容易以自己的标准来检视、要求他人。修行应以宽厚、包容、谦卑的心,来看待他人的修行,因为人人皆有佛性,此佛性不因贫富贵贱、聪明愚钝而有分别,亦不因根器或修行成就而有不同,因此不能看轻任何人。修行是‘但见己过,不论人非’,一颗谦虚、宽容的心,才是修行人的‘善知识法’。 善择正法 当摩竭提国的频婆娑罗王得知佛陀来到善住天寺祠祀林中的消息,立刻带领上万的车马与数千万的婆罗门前往拜见佛陀。频婆娑罗王等人恭敬顶礼佛陀后,便各自就座。此时,大众看见一直是事火外道的优楼频螺迦叶也身处其中,不禁起了同样的疑惑:‘我们现在是以佛陀为师,还是以优楼频螺迦叶为师?’ 佛陀深知大众心中的困惑,故意询问优楼频螺迦叶:‘你曾长期修习事火法门,现在是什么因缘让你决定舍离?’优楼频螺迦叶回答:‘我过去修习事火法门时,仍然贪爱美味,无法放下五欲之乐,这些都是让身心不得自在的秽垢,所以我决定舍离事火法门。’ 佛陀说:‘我知道你已不再贪着五欲之乐,能否说说看,你现在所深信、喜乐的又是什么呢?’优楼频螺迦叶尊者回答:‘我过去非常愚痴,不认识真实法而修习事火苦行,以为能从中获得解脱,就像盲人般看不见解脱的正途。直到佛陀为我开示正知正见,才知道无为法是真正的修行之道,能够调御烦恼,解脱生死,自利利他,饶益一切。而佛陀所开示的正法,让众生都看见了智慧之光。’此时,佛陀说了一偈: ‘汝今为善来,所求事已得,汝有善思力,能别最胜法。汝今应观察,大众之深心,为其现神变,使彼生敬信。’ 频婆娑罗王听到佛陀所说,疑惑顿消,对佛所教,信受不渝,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省思 佛陀出世,宣说正法,引领众生远离苦海,得究竟大乐,这是佛陀济世本怀。所以欲出离生死、解脱烦恼,应依循大善知识的教导,如同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所提示,若能时时以智慧心来选择真实法,如法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布施务急立愿居先 在佛法中的发愿,好比常人所说的树立志向确定目标,或者亦可以说是明确自己的理想。由于愿力在一定因缘下会完全变为现实,也就是如愿,所以一切众生在发愿的问题上,必须无比谨慎。在未做布施前,或平时没有布施因缘的情况下,应当发愿:愿我从今日起,直至菩提,永戒一切偷盗恶行远诸悭贪、常得见闻值遇供养无上福田、常得慈悲施予一切众生,随其所需,一一令其满足,无有乏少;愿我所施之财皆为清净之财,愿我施时心境平等恭敬慈悲,离诸不净及于攀缘。布施圆满后,应当如是发愿回向,愿我仗此供养布施财物之功德,从今以后直至菩提,生生世世常怀施意,无诸悭贪,永戒偷盗;愿我生生世世常以净财供养三宝施诸众生;愿我生生世世常得值遇诸佛世尊并亲蒙教诲,信解行证诸佛胜妙之法;愿我生生世世财富资具,如意丰盛,并依佛法教诲,善用一切财物;亦愿一切众生同得我之胜益!此处仅仅是从利于将来财富丰足的立论来讲,所以将发愿回向的重点放在了财富方面,行者如果还有其它自己要回向圆满的愿望,以及具有经典依据的发愿回向和大德们提倡的发愿回向,都可以在布施圆满后应用。比如,应当诵念《菩贤菩萨行愿品》后的偈颂部分,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念至“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样的发愿才最为圆满。
佛教发财的方法  (一)勤劳   “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二)节俭   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三)宽厚   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   佛光山在中国电视公司,每星期四下午十点十五分,有一个“信心门”的节目,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五)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六)布施   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这块福田一个叫悲田,一个叫敬田。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这是叫做“悲田”,一种是对于长辈、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这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佛教还说到“七圣财”,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我们这三天,为了给来此听闻佛法的大家,听了“佛教的财富观”,也能种一点福田,所以有人建议我们现场服务的法师,在大家听完解散以后,他们在门外向你们托钵,不一定多少,那个“钵”就是一块“田”,能多多少少放在里面,种一点福田,就能一收百、千收万,能长成无限的果实。因为你们种下去的种子,将来可以为大家做许多佛教慈善、文化、救济的事业。
佛教认可的财富 (一)是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认可的财富。   (二)是生活的如意   有财,烦恼很多,生活不如意,那不算真正的富有,就算不是大富大贵,如果生活得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那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   (三)是前程的顺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终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业。如果要前程顺利,这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果,前程一顺利,那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四)是眷属的平安   家财万贯,难比平安之人,所以我们在佛光山提倡,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美丽而热闹,可见平安人人喜欢。   (五)是合法的钱财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我们佛教要赞美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是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心内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说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也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我们心里的能源。像弘一大师,物质那么贫乏,他不以为苦,像大迦叶,那么刻苦修行,他不以为少。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那么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   这以上六点,都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
金财因缘品 我听佛这样说过;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聚会,当时城中有一大户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孩,起名金财。这个男孩相貌堂堂,世上少有,他出生的时候,两只手攥着拳头,父母都很惊恐,怕有什么不祥,把孩子两只手掰开,只见两只手里有二枚金钱,父母很是欢喜,就把钱收了起来,收起之后,又攥上了。掰开之后,又是两钱。就这样取而复生,家里放钱的地方装得满满的,而孩子手中的金钱怎么也取不尽。   孩子长大之后,要求出家,父母没有反对,就任他出家了。金财来到佛处,向佛磕头行礼说:“愿世尊能够怜悯我,让我出家,修行正道吧!”佛即允许,于是金财须发落下,穿上袈裟,成为一个沙弥。等落了年头,该受大戒之时,便和其他僧人一起去受具足戒。其到戒坛,依次行礼,待到金财行礼之时,用手拍地,即落两枚金钱,凡是金财去行礼的地方,所到之处,皆有金钱落下。 受戒完毕,金财勤奋学习,刻苦修行,得了罗汉果。   这时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不明白这个金财比丘,前世修了什么福缘,今生以来,手里就攥着金钱?但愿您向我指教”。佛告诉阿难:“现在我向你解释,你听了好好想一想。”阿难说:“是,我会认真听您说的。”   佛说:“往昔九十一劫的过去世时,世上有位名叫毗婆尸的佛,其在当时用佛法教化人们,普度众生,不可胜数。毗婆尸佛和众僧巡行诸国,富贵人家都向他们施舍饮食,供养佛和众弟子。当时,有一穷人,无钱无物,常在野外,砍柴卖钱。这天正赶上他卖柴得了两钱,见佛和众僧受王室恭请,心生欢喜,即把手中仅有的两钱布施给佛和众僧。佛怜悯此人,就收下了。”   佛对阿难说:“当时的那个穷人,因为把仅有的二钱布施给佛和僧,故从此以后的九十一劫中,总有金钱财宝,他的钱财是无有穷尽的。如今的金财比丘,正是当年那个未曾得道的穷人。他以后总是要得果报的,而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阿难,一切众生,皆应精诚勤恳地把布施当作自己的责任。”   当时阿难和在场的众比丘听佛这样说,心中疑团顿释,皆信佛说。从那以后,他们中间有得初果的,有得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的,有发无上真正道的,还有得住不退地的。会中大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禅与财富 物质上的财富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人对财富的态度以及处理的方式。圣经上说,骆驼穿针眼比富人进天堂的门还容易。佛经没有这种说法。相反的,有许多例子指出,有钱有势的人也可以是很好的修行者。而且,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许多有钱人大力护持佛陀。一些有钱人,不管是男是女,都是护法者和很好的修行者,有些还证得三果的阿罗汉。他们之所以没有达到四果,是因为没有出家,但他们对物质财富抱持着恰当的态度。   正确认识物质上的成功是很重要的。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以说世上的任何东西都属于你,而同时没有一件东西属于你。即使某些东西在常人看来属于你,但也应该知道那只是你的业果。你只不过暂时拥有这些东西,而且有义务要善加处理。从更广的层次而言,人们可以说整个地球都是众生所有,但不是要让我们拥有和滥用,而是要让我们照顾、尊敬并传给世世代代。   具有正确态度的有钱人,有利于护持佛法,他们善用自己的财产。释迦牟尼佛曾经待在几位富人家中,接受供养,包括国王的家,而他自己也是王室的一份子。   如果你有钱,而且接受财富属于众生的观念,也许会认为:“我要把所有的钱送给身边的人或需要它的人。”但这么作并不是正确的方式,因为可能是浪费。这种决定应该伴随着良好的判断,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财产,其他人则不知道。具有智慧和财富的人,有计画地处理财富,并遵循既定的原则。这也适用于寺院。虽然许多比丘、比丘尼可能住在寺院里,但住持并不觉得必须提供他们一切。比丘、比丘尼进入寺院时,随身带来一些物质和技能,这些财产其实是每个人的业果。然而,住持不鼓励出家人随心所欲地使用或拥有任何东西,即使他们的财产是个人业力的结果,这些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善加利用,反而造成浪费,必须要有智慧的人,才能适当处理财富。   兼具智慧和财富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处置财富。有钱人继续有钱也是件好事,佛教不主张共产。另一方面,佛教徒不会说:“我所拥有的一切绝对属于我个人,我会运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佛教鼓励人们布施,帮助他人。在严格的资本主义中,人们尽可能累积财富,这种想法不符合佛法,而且很具毁灭性。   其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可能也是有害的,也就是说,把财富当成个人安全的保障,或成功、成就与地位的象征,抱持这种态度的人会尽可能的累积财富。如果他们有一千元,就想要有一万元,如果有一万元,就想要有一百万元,他们会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累积财富,希望子孙不但能维持他们的财富,而且让财富增长。他们一直想以各种方式来增长财富,担心失去所拥有的。一个人心中有这么多关于财富的事,就很少有时间想其他事,尤其是修行。   再说,这种人有一种很深的观念,认为钱是很难赚的,因此不愿割舍一部分来帮助他人。对于任何事情抱持着累积的心态,是和修行南辕北辙的,另一种相反的态度,就是对财产不用心、不经心,那也是与修行相反的,那种态度是不负责任的。   佛经鼓励人们善用自己拥有的,但在一无所有时也能泰然自若。不应该太依赖自己的财富,也不该把所有的快乐建立在财富上,而该学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满意足。   曾经有个关于着名的禅修者庞居士的故事。据说他非常富有,在开悟后把家里所有的金银财宝装到船上,丢到河里。他和家人一无所有,甚至连住的房子都没有,而是靠着贩制篮子为生。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把金银财宝送给需要的人呢?”庞居士回答说:“我不要害任何人。如果给人财富,他们很可能造下许多恶业。相反的,如果你要他们修行,他们就会得到真正的财富。”这个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却有个很好的意旨:最好能清心寡欲,生活得简简单单、心满意足。   如果在物质上很富有,很可能就增加了责任的负担。累积和处理财富需要时间、精力,修行的时间也就更少了。然而,如果把自己视为财富的守护者,而财富其实属于众生,就可以修行得很好,那时会以无执着心、无得失心来使用财富。   不需要害怕拥有或累积财富,但也不该沉溺于财富所带来的欢乐,应该有节制地使用自己所有的,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护持佛法僧三宝。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修学佛法首先要具足正知正见,知见决定一切。知见就是方针,修行人没有方针就如同飞机没有航标飞上天,你往哪里靠?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知,不能体悟自己的自性就是佛性,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与佛无二。如果不能体悟这层道理,任你念经打坐多好仍然是佛教的门外汉,仍然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一直执著心外的佛,心外的法,素不知心外无佛亦无法可得。 有人跟大悟的祖师来求法,说:“师父啊!我心里很束缚,我想求解脱。”祖师就告诉他,你本来就没有束缚啊?法法本空,法法平等,哪里束缚呢?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本来我们的心就是解脱的,谁来束缚你呢?由于我们活在一种强烈的感官意识形态的错觉之中,把假的当真的,把无常变化的事物当作永恒不变的,颠倒、分别、执著,自己把自己束缚在这样一个假象之中,迷失在虚妄的错觉之中,所以产生种种的烦恼,其原因就是无明,没有智慧不认识自己的本心,从而忧悲苦恼,无法跳出自己的那个格。因此我们要明白就算我们在造种种的恶业,起种种的恶念,也只是妄心在造作,我们清净的本性(佛性)还是如如不动,乃至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堕落到地狱、恶鬼、畜生我们的佛性也没有减少一点,甚至升天、成佛我们的佛性也没有增加一点,可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的本性(佛性)与佛无二,与一切众生无二,八大宗派共一个佛心,南传、北传、藏传共一个佛祖,心、佛、众别生三无差别!诚然也! 佛法不是语言文字也不是一般的哲学理论,不是硬知识,是绝对的究竟、绝对的解脱,语言文字只是方便说、方便引导;我们修学佛法就是借助佛陀证悟的般若思想,这样慢慢熏习,从而去除一些虚妄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知见;放下一些对立的执著和妄念,通过点点滴滴的累积和体悟,慢慢的放下放下再放下,扩大扩大再扩大,再加以沉淀,先有禅定的功夫拥有般若的思想,最后见到我们自己的真如自性(佛性),与刹那之间即见永恒,豁然开朗,就如同千年暗室一灯照明;又如同钻木取火,先见到烟再慢慢见到火,一旦见性的火种点燃了清净的内心世界,刹那间我们的智慧与佛不二,万法皆从此出,那我们这个生命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念佛的要把我们心中的佛念出来,自性即是弥陀;参禅的要把我们本来面目找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佛法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真正的法在我们心中,就是要通过种种的方法和工具把我们心中的清净自性显发出来,然后去体悟再体证,最后从本性流露与佛无二的智慧,获得究竟无碍的解脱。故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无论修学哪一宗哪一派都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拥有正确的知见烦恼少,念佛才得力,烦恼多念佛的力量就小,这个是一体两面的,只知道念佛却不懂得开智慧是不行的,所以要好好的听经,好好的闻法开智慧,智慧开莲花朵朵开!
一句阿弥陀佛要落在实处 所以我现在特别提醒大家,学佛之后第一个要忏悔自己业障,第二依着三宝能种福,第三靠着三宝超度自己的冤亲债主。这三点特别重要,忏罪、积福、超度冤亲债主,这个三步骤特别的重要。 否则的话,有的人业障犯犯,学佛搞来搞去,一辈子几十年,自己的业障把自己打倒了。有的是冤亲债主上门,你要进步,它拉着偏不让你走。还有的就是光偏在理论上,没有好好的依止善知识,没有积福的话,一句阿弥陀佛的含金量不高,念到后来还是像在虚空里荡来荡去。 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师父,今天我们来拜他,拜他我觉得很值得,因为平时在我们心里面就是跟佛一模一样的。以前我空下来会去看师父,现在还是像跟着师父一模一样,就是那种感觉,已经没有其他的分别。 那句阿弥陀佛也是,这样子的话,师父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师父。那就相应了,就很充实了,那心里面那句阿弥陀佛含金量就高,落在实处。 我们现在能够感觉到师父的这种力量,那自己内心里也有点底了,可以有能力帮助他们,不是说空对空导弹,讲讲没用的,我们自己首先要有把握。 生活还是这样子,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法不离世间觉,行住坐卧不离于其中,静下来好好一心办道。但是还是不能放松的,业障是无孔不入的,我们静静地回向冤亲债主、回向十方,还是要继续回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