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壶痴💯 中国紫砂网博客
关注数: 1,431 粉丝数: 972 发帖数: 11,670 关注贴吧数: 70
六大茶类当中,红茶是全发酵茶,性质温和,滋味醇厚,尤其是暖胃养胃功效非常突出,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高的茶。   不过,想要冲泡一杯口感美味的红茶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举个例子吧,如果你将泡好的红茶倒入冰冷的茶杯当中,会大大降低红茶的热度,同时也影响了红茶香气的挥发。所以我们在冲泡红茶的时候,要用热水将茶壶及茶杯烫过一遍,等红茶泡好以后再倒掉茶杯中的水,最后注入泡好的红茶,此时的口感方为最佳的。   进入正题,我们来看看冲泡红茶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 茶与水的用量   泡茶时,泡茶要掌握好茶与水的用量比例。家庭泡茶大多是凭经验行事。对茶叶和沸水用量的配比也应酌情而定。   用壶冲泡红茶时,最少一壶的投茶量应在5克,如果茶叶太少,即使少冲水也无法充分发挥出红茶的香醇味。红茶以每克泡50毫升的水量为好。   茶与水的用量之比,还要因人而异。如果饮茶者是体力劳动者,可以适当加大用茶量,泡上一杯浓茶汤;如果是脑力劳动者或无嗜茶习惯的人,可以适当少放些茶叶,泡上一杯清香醇和的茶汤;如果没有饮茶习惯者,可泡上一杯浓淡适中的茶汤。 水的选择   红茶的香气和味道会因水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要冲泡出一壶香气袭人的美味红茶,要用含镁钙低的“软水”。水质新鲜,无色无味且含氧量高的水最适宜用来泡茶,如山泉水、深井水、溪水、市售纯净水亦可。再讲究一点,如果能选用净水器过滤的话,就会更为妥当合适。 器具选择   玻璃杯、盖碗和茶壶均可。   饮热的纯红茶,一般宜选用精美的细花瓷壶和细瓷杯配以瓷茶盘为组合,这样比较温馨并富有情趣。饮冰纯红茶,可选用瓷壶泡后,冲入有冰块的玻璃杯内饮用。 泡茶水温的掌握   高档细嫩名优红茶,如果用沸水冲泡,会使茶的叶色和汤色变黄,维生素C等营养物遭到破坏,使茶的清香和鲜爽味减少。   所以,冲泡红茶通常为90℃的温度,冲水后须马上加盖焖茶,以保持红茶品质的芬香。根据红茶的老嫩程度,粗老的90℃-100℃,嫩度高的85℃-90℃。   水温与茶叶品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茶叶品质比较好,水温高一些也不会影响红茶冲泡后的口感及耐泡度。例如,品质比较好的正山小种,用水温度达到100℃,其汤色以及冲泡次数丝毫不受影响。 掌握泡茶时间   泡茶时,如果时间太短,茶汤会淡而无味,香气不足;如果时间太长,茶汤太浓,茶色过深,茶香也会因飘逸而变得淡薄。茶汤的滋味会随着冲泡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在不同时间段,茶汤的滋味、香气也会不同。   比如正山小种红茶,一般首泡可以一分钟出汤,而高档的芽茶则35秒-40秒左右出头汤,冲泡的时间若过久,则茶叶中的单宁酸和儿茶素全部都释放出来,会使茶汤变得苦涩,若冲泡时间太短,茶叶中的氨基酸释放量不足,则泡不出正山小种红茶的香甜。 泡茶续水次数   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时间不一样,茶叶第一次冲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第二次冲泡时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冲泡时,能浸出约10%,第四次冲泡时,只能浸出2%~3%,所以大凡工夫红茶的条形茶,最好只冲泡2~3次。   红茶的红碎茶,由于在加工鲜叶时,经充分揉捻切细,只能冲泡一次,就能使茶汁充分浸泡出来。   饮用红茶的时候最好不要等其凉了以后再喝。冷掉的红茶不仅会影响到原本暖胃的功效,放置时间过长还会降低其本身的营养元素。   冲泡红茶的方法是有了,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勤加多练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经常有人问如何开壶,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开壶的那些事 开壶,是热爱紫砂壶的人们赋予的一种礼节。开壶就是开始用壶,仅仅是开端,不必想的过于繁琐,下面介绍一种最简单的开壶方法: 1先准备好清水,清洗壶(图1) 2用清水把里面冲洗干净(图2) 3壶表灰尘擦洗干净(图3) 4醒壶,开水冲淋壶身,让紫砂壶的毛细孔受热扩张(图4) 5清理干净之后将水倒出(图5) 6选用宜兴红茶(自选)开壶。(一壶泡一茶的原则,选用什么茶叶,以后就泡什么茶)(图6) 7泡到等茶水冷却之后,拿去再次清洗 ok,开壶结束,泡一壶享受下吧! 温馨提示:网上的一些开壶方法众说纷纭,有的壶友看到这里要问了,为什么不用豆腐加甘蔗去煮壶呢?豆腐开壶法导致:壶身一层白色粉末,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紫砂壶开壶所用的水为富含钙镁离子的硬水,所以附了一层白色粉末物质。怎么判断使用的水为硬水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在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果发现水中有沉淀物质的话,那么就证明水为硬水。所以紫砂壶开壶时不想紫砂壶出现白色粉末附在壶身的话,尽量不要去用水煮,更不要加老豆腐甘蔗等,就算想去煮也要用纯净水来煮。壶身出现一圈白色线是开壶煮的过程水没加满或者煮了之后水没浸满壶身导致,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锅本身也不干净。并不是有些壶友说的壶的温度烧的不到位,更不是泥料不纯。(有不懂得或者想了解更多紫砂艺术文化的壶友欢迎私信我。
关于配壶盖事 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别再埋怨人家不给你配壶盖了! “老板,可以给我配一个壶盖吗?” “你重新选一把别的吧。” 在我们使用紫砂壶的过程中,不小心打碎了壶或只是盖子也是时有发生的。如果是壶打碎了,除了心疼,几乎不会去想如何修复了,只能重新买一把或就此舍弃;如果只是将壶盖打碎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给配一个,心想配个盖应该很容易。事实上,配盖绝非易事。 在紫砂行业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为什么在壶友看来配盖很容易,而壶艺师却宁愿做整壶也不愿配盖呢?原因就在于配个壶盖所花的代价往往比做整壶花的代价还要大。 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现其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紫砂泥,按照原来的壶盖制作那么简单。 紫砂壶从生坯到烧成,要发生两次收缩: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收缩程度与泥料种类、生坯干湿度、烧制温度、烧制时间直接相关。因为紫砂壶都是拿到窑上去烧制,完全复制烧制温度、烧制时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种泥料制作的同种款式紫砂壶,每次烧制的成品,大小都会略有所区别。 所以,生坯做好后,壶盖和壶身都一定要整体烧制;如果分开烧制,放在不同的匣钵里,往往就会出现因为收缩程度不同而不相匹配的情况。这样做出来的盖子也是很难做到大小刚好的。尤其朱泥收缩得更厉害。 配一个壶盖的成本和风险是做一把壶的数倍,重制壶盖时要据其大小制作七八个,这七八个盖子烧出来能选出一个可以用的几率都比较小。即使制出的壶盖与原来的大小正好合适,千载难逢地碰上了,出来的颜色不一样还是不舒服。 因为同一块泥,在不同的温度下,烧成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做的时候,盖子和身筒是套在一起收缩的,温度刚刚好,窑的气氛也刚刚好,它颜色是一样的。如果说重新用这个泥做盖子,刚好放的窑的位置不一样了,壶放的位置高低也有不同,里外也有不同,它进入窑的气氛就不一样了,出来的盖子也会颜色不一样。 紫砂泥是纯原矿天然生成的,每一块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烧结的时候体现的杂色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跟大家说一段顾景舟大师为人配壶盖的轶事。 上海著名海派画家兼紫砂收藏家唐云(1910-1993年)藏有一把清末“日巅山馆”款的紫砂《汉铎壶》,上世纪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抄走,直到70年代末才被退回,不幸的是壶盖已失。后唐云求助于老友顾景舟为其配盖,顾景舟当仁不让一口答应。 顾景舟亲自配泥,配好泥后,叫来赵江华(1950年出生,顾大师私人医生,常跟顾学艺)与关门弟子葛陶中(1957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由赵、葛两人先捶泥,捶泥要按顺序与方向,然后切割,一道程序也不能错,整整三天才把泥捶好。 之后,顾景舟叫葛陶中做了好多个试片,按高、中、低三种温度进窑烧制,如此反复折腾,不断尝试,开窑后,看何种温度的试片与《汉铎壶》的壶体色泽相符。然后顾景舟亲自用捶好的泥制成《汉铎壶》的壶盖,按之前泥色相符的温度进窑烧制,出窑后的壶盖与《汉铎壶》的壶体色泽和谐,转动灵活,妙手天成。 由此也可以看出配个壶盖真不是简单的事,更何况这世上有几个顾景舟大师呢?所以还是多加小心和爱护你的壶吧。 壶盖如果只是碰坏一点,或可用些金银来补;如全碎不可补,则要重做。但要想找一个能真心愿为你配盖且配得好的,可就不易了。如果壶的价值高,可以尝试一下。如果壶的价值不高,可以考虑换一把壶,或者做个公道杯也不错哦~
闲话茶的治病疗效 (转) 喝茶有益健康,早已成常识,但这么说还只是偏于泛泛而谈。其实在茶文化与茶道未成形之前,茶在古人的生活中便是是作为药物而存在的。 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是茶作为药物与人类的最初结缘。华佗在《食经》里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这里的“意思”一词,当分开解:“意”,含义为心念;“思”,即思绪。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对于人体的构造,则有“精气神”之说。而“神(即心念)”是健康最根本、最基础的要义。一个人心中存诚而端正。其“意思”就自然能与他人和外物互相融洽,这就能带来身体气血运行的流畅不滞,从而自然就精力旺盛、百毒不留、身体健康。而喝茶,就有帮助人的心念思虑达到灵明澄澈的功效。梁代陶弘景的《杂录》中所说的“苦茶轻身换骨”,可视为对华佗论断的佐说。 中医有人与宇宙之一体观,体内阴阳互转互济之辨证论,其本初,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和应用。具体到中药、食疗、针灸、祝由、推拿等等,都已是流于细枝末节。今人大概受染于西式的思维方式,只知把中医之具体技艺视作中医之本体和全部,而不顾其“医道”之哲学高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似乎大有不妥。 话题回到茶的治病药效。到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进行了总结。并建立体系,认为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其功用,可以“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1/3页 “茶疗”和“茶药”的说法出现在唐代。这种说法,是源自于一位叫陈藏器的“茶医”。文明昌隆的唐代,不仅出现了茶圣陆羽,还诞生了一位被称为“茶疗鼻祖”的陈藏器。 陈藏器出生于公元687年,早了陆羽将近百年,是唐开元年间一县尉,浙江宁波人。8岁起随父采药,辩识百草。13岁时,其母病重,父配百方而无策,母不日即逝。陈立誓精研本草,以表丧母之痛,解万民疾苦。此后,他研读各类本草医书,钻研中医理论,终于撰出《本草拾遗》10卷,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论述,并最早进行了“茶疗”的实践。 其效如何呢,相传,有一韩氏布衣,家穷,久病不得医,经陈府,咳血晕阙。门丁见,速告。陈诊其肺疾,命家人备“药茶”,嘱其日饮二次。半载有余,韩氏病愈。陈赐“药茶”解顽疾之事,流传于市井,一时,八方患者,均慕名而来,陈皆施之。这是陈藏器用茶疗治好了严重肺结核的一个典故。 另有一典:开元726年,玄宗十八子李瑁怪病,只觉腹饥,倦恶进食,瘦骨嶙岣,终日卧榻,气血全无。药剂万方,未见其效,玄宗盛怒,罢太医数人。陈闻之,进殿玄宗,奉君秘方“药茶”,谓曰:“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定奇效。玄宗初疑,告陈曰:若数日内未见其效定诛九族。未料,晨时饮,午时食,半载余,李瑁即愈。玄宗大喜,赐封嘉奖,无不授予,瑁亦设宴三日,以表陈功。玄宗昭告天下。赐陈“茶疗鼻祖”。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