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苦瓜甜
蒂亚戈在路上
见善无怠,时至无疑,去恶无处。
关注数: 97
粉丝数: 175
发帖数: 10,857
关注贴吧数: 10
感官和感受 这两个词很值得玩味。 当我们欣赏一种美时,首当其冲的往往是感官。而当欣赏的足够多,足够久了以后,感官就会越发鈍感了起来。再看待何为美时,就会转向感受。 人,终归是要回归内心。或早或晚而已。 佛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古人认为,世间种种相中,道理者始终如一。所以文人追求洒脱,随意。求神轻形。化繁为简。 所以一幅画如果带给你的是身临其境,那么它可以称得上佳作。但,如果它能使你感同身受,那它才是神作。
谈玄说空。 我们知道的世界由无和有循环往复。因此,无和有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而转化的方式,我理解为看得见和看不见。所以说无为空,也为虚空,虚无。 空是没有。虚是中空。其共同所指皆为物质无,空间有。故称为虚,成为空。这大概是想象的极限。也是空和无的概念具有意义的前提。 然而,有没有一种概念可称为实无,或绝对无呢?这是我目前无法想通的。即:无空间,无物质,无能量。无论如何我的大脑构想不出此景此物来。 可换个角度想,但凡能想象的,可认知的,便不能称之曰无。但凡有意义的,便不能名之曰空。无和有可互变,那便具有时空属性。 那么,关于无,更绝对的概念,是不是就等同于逻辑上的“不存在”?既不存在,便不能作为起点。故其不同于虚空,不同于无。 不存在是静态的,永恒的。它生不出东西,也装不进东西。可它却是无意义的。 所以人更愿意接受的无,是动态的无,即使死亡,也不视为不存在,而视为生命的形式变化。所以我们说人生而有灵。因为人不愿意接受,死去即为不存在。 我们再检查一下这个说法,不存在即,无任何看得见看不见的,也无时间空间。这样一个定义。它的问题是,如果它作为有的对立,那么,有则为凭空而出,如神笔马良或障眼法。如此,世间事就再无因果可循了。 先只能想到这里了。
快乐者,暂得于己耳 前赘 人的一生会读很多书,做很多事,遇很多人,走很长路。有一些是被动的,有一些是主动的。有一些走了心,有一些只不过是敷衍。无论对的错的,彼时的你总无法强求自己用心不用心。但却无一不得不承担后果。这就是命运和机缘。在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事,便自然能够用心。在错的时候遇上对的事,勉强用心,也终不可及。人生各有差别,然则活在社会关系里则有高下之别。衡量高下的无外是财富,成就而已。这乏味却是人活于世不得不面对的。 读书也是如此。 我曾读书万卷,过去用心的以之为乐的,时过境迁,如今却多觉索然乏味。反而,一些过去读时不做重点,或模棱两可的,到了人生一个时期,却突然似茶后回甘一样,不自觉的涌上脑海。这大概也算的上是我之机缘吧。 这个帖子盖不会有什么条理,逻辑。很有可能是我想到写到。若有观者,莫做考究辄可。
一些有意思的话 有意思的几句话 1.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有了光,于是也就有了画面。如果说人是智慧的载体,那么人所获取的智慧便是以光的形式。而上帝在光之前存在,也就意味着,圣经认为智慧先于光而客观存在。而智慧本身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概念。于是有了下一句话, 2,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 天道和说道,哪个为智? 3,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看来圣人眼中,言不过是小智。圣人效法天地,而为大慧。于是, 4,中庸曰: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 于是又回来了,遵道而行是谓智。 至于如何遵道? 5,体悟。体悟的来源? 6,眼耳鼻舌身意也。 若只到此,则仅仅是修身哲学,不为高明也。 还不够……
论天命 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顺承。何也?人生而不同,有生于陇亩,有生于工薪家庭,有生于官宦世家,有生于大富大贵。生而不同,造成生来的盘子不同,非谋取而所得,便是天命所赐。或者宽泛一点来讲,农家子弟开小超市,是天命之中,做省长便是天命之外。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区别就是相对自由和平等,而这种自由和平等可信吗?我的回答是至少在中国,是不可信的。它和封建社会的天命之不同,唯在于它将其扩大到一个范围,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换句话说,生来不同,导致可供选择的实质不同。而表面上,可供选择的选项是一样的。但是,通俗来讲,一个农家子弟或工薪子弟,如果他立志要做省委书记,这会被认为不现实,而一个官宦子弟和富二代选择去开个小超市,会被认为没出息。我们受这种导向主导,从未想过,这些评价是合意的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呢?因为他们没有安于天命。一个是要求的太多,一个是想要的太少。要求得多,被视为贪婪,想要的少,被定义挥霍。常规的脑筋,认为这很自然,就是道理。 我要说的是,那只是因为你默认了现存的规则。当然,我上面的省委书记和开超市,你可以理解为抽象的指代,如果只是针对这两个例子来驳斥我,我将不作具体辩解。下面,将会全面展开对于天命的各方面思考。
浅谈《九地》 孙子曰:善用兵者,如转圆石于万仞之山。 张预曰:用兵之地,其势有九。 所谓九地,就是因地制宜,善于用势,获取胜利。 兵事如此,人事亦然, 本贴就具体讲讲这九地。
《民主新论》每章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书中对民主观念作了抽丝剥茧的说明,不但阐明了西方古代民主同及断奶民主的区别,而且论证了自由主义民主通非自由主义民主的重要区别。
蒂群解孙子兵法 随性而起,逐句而解。欢迎补充纠正。
班超事迹 1,三十六人夜袭匈奴使团,降服鄯善。 2,将计就计擒贼擒王斩首于阗巫,平定此国。 3,授意田虑,刺死疏勒王,兵不血刃下其国。 4,焉耆攻汉督护,杀督护陈睦。 5,李邑谗言班超。班超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 6,疏勒王被买通,背叛班超。班超擒而不杀。 7,三年后疏勒王又想叛,设诈降计。班超将计就计,斩之。 8,班超和于阗合攻莎车,龟兹等国救。敌众我寡,用生间迷惑敌人,最终破敌。 9,月氏向汉求娶公主,班超不许。月氏叛,七万人攻超,超坚壁清野,后出兵邀击其使(欲向匈奴求救,班超料到了)。月氏服。 10,龟兹降汉,班超废立其君。(西域第一大敌国) 11,率龟兹,鄯善等国攻焉耆。至边界,派使说服。焉耆王不亲至,派使至,班超怒。手下劝杀之,不许。以为打草惊蛇。 12,绕道进入焉耆,出其不意,焉耆上下大惊,王欲逃亡山里。其左候遣人告密,班超斩其使,示不信。大会诸国国王,扬言重赏,焉耆王闻风而来,其相国等逃亡。班超问王,知其何故逃亡否?(因前攻杀汉督护而畏罪)于是斩王等人于前督护陈睦故城。立那个告密的左候为焉耆王。
九地 孙子曰:善用兵者,如转圆石于万仞之山。 张预曰:用兵之地,其势有九。 所谓九地,就是因地制宜,善于用势,获取胜利。 兵事如此,人事亦是如此, 本贴就具体讲讲这九地。
八王之乱略 贾后(晋惠帝后)、楚王司马玮(司马炎子)杀杨太后(武帝后)和杨骏(杨后父); 楚王杀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子),贾后杀楚王,贾后杀太子。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子)、孙秀诛贾后。赵王废帝自立。 齐王司马囧(司马攸子)杀赵王。 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子)杀齐王。 河间王司马顒(司马孚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侄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子)杀长沙王。 东海王杀河间王,成都王。
答不庸
古书常出现的典故之——许由和巢父 尧帝是上古时候的明君。他到晚年的时候,想把天下让给有贤德的人。人们都说许由是一位高士贤人,隐居在箕山里头。尧就跑到山里去找许由。 到了许由隐居的地方,尧就开口了:“先生啊!如果日月高挂在天空,那么火把就是多余的了;如果天上下起大雨,那么还用得着人工浇灌吗?现在有您这样的高士,我还尸位素餐做什么呢?请您出来治理天下吧!” 许由说:“我看还是算了吧。你治理天下已经很好了,我再出来当天子,难道是为了博得名声吗?名声这玩意,是很次要的东西,我实在用不着。 打个比方吧,就算一大片树林都归鹪(jiāoliáo,一种鸟)所有,它也不过在一根树枝上筑巢;就算一整条大河都归鼹鼠所有,它喝水也不过充满它的小肚皮——我要那么大的名声好干啥呢?你还是回去吧。就算厨师不做饭,尸祝(管祭祀的人)也不该代替他去准备呀!”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越俎代庖”出自此处) 尧还不死心,嘟嘟囔囔地在一旁劝说。许由不耐烦了,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意思是说尧说的这些话脏了他的耳朵。尧帝看见人家这么决绝,也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这时候,一个叫巢父的人,牵着牛从河边经过,看见许由在洗耳朵,就问是怎么回事。 许由把尧让天下的事情告诉了巢父。巢父听了,撇着嘴一笑,说:“你快别假充高人隐士了。你如果是真的隐士,自己悄悄地呆在山里,谁又会知道你呢?像你现在这样,搞得满城风雨,连天子都知道你的名声,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隐士吗?” 一边说着,巢父牵着自己的牛往河上游走去,说:“我的牛要到上游去喝水,别让你洗耳朵的水脏了我的牛的嘴!”
随手翻读《孟子》一则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对知行合一的一些观点 传习录原文如下: 卷中 132: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唐宋词举要 一天一词。
古代的三班衙役
形、势、情 形,大体得失。 势,时宜权变。 情,人心向背。
御制《望江南》八阕 湖上月,偏照列仙家。水浸寒光铺象簟,浪摇晴影走金蛇。偏称泛灵槎。光景好,轻彩望中斜。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枝花。开宴思无涯。 湖上柳,烟里不胜垂。宿露洗开明媚眼,东风摇弄好腰肢。烟雨更相宜。环曲岸,阴覆画桥低。线拂行人春晚后,絮飞晴雪暖风时。幽意更依依。 湖上雪,风急堕还多。轻片有时敲竹户,素华无韵入澄波。烟水玉相磨。湖永远,天地色相和。仰面莫思梁苑赋,朝尊且听玉人歌。不醉拟如何? 湖上草,碧翠浪通津。修带不为歌舞绶,浓铺堪作醉人茵。无意衬香衾。晴霁后,颜色一般新。游子不归生满地,佳人远意寄青春。留咏卒难伸。 湖上花,天水浸灵葩。浸蓓水边匀玉粉,浓苞天外剪明霞。只在列仙家。开烂熳,插鬓若相遮。水殿春寒微冷艳,玉轩清照暖添华。清赏思何赊。 湖上女,精选正宜身。轻恨昨离金殿侣,相将今是采莲人。清唱满频频。轩内好,嬉戏下龙津。玉琯朱弦闻昼夜,踏青斗草事青春。玉辇是群真。 湖上酒,终日助清欢。檀板轻声银线暖,醅浮春米玉蛆寒。醉眼暗相看。春殿晓,仙艳奉杯盘。湖上风烟光可爱,醉乡天地就中宽。帝主正清安。 湖上水,流绕禁园中。斜中暖摇清翠动,落花香缓众纹红。萍末起清风。闲纵目,鱼跃小莲东。泛泛轻摇兰棹稳,沉沉寒影上仙宫。远意更重重。
我的闲言碎语
祸起萧墙
如果不存在剩余价值,那么生产该以何种方式支撑 如题,无利可图时,生产的动力在哪?资本家创造出的剩余价值与其劳动价值有没有区别?或者存在存在一种可能性,即:一个社会既有身份的平等,又有财富的公平?
孰是孰非? 来一起看古人撕逼。
长短论 长短者,以正观之谓之长,以反用之谓之短也。长短,阴阳,正反,同体而不同质也。长以有短,故名长;阳以有阴,故名阳;正以有反,故名正。天有白昼寒暑,四时之别,人岂有殊?故阳谋阴谋,因时而用,因事而别,不可偏恃。兵者,鬼道也。况人事乎? 兵法云:“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矣。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智者宜明察之,善谋者用物以长,制物以短;示敌以阳,驭敌以阴;观物以正,格物以反。独阳而治天下,独阴而立身者,未之有也。 然世事纷繁,长短、阴阳、正反者,无定数也。因时而变,无时不变。故非聪明睿智、明察秋毫之人,不可知其理也。不知其理,则困于表。困于表而浑然不觉者,愚人也,徒增笑耳。智愚之分,亦如阴阳正反。皆愚则无智,皆智亦无愚。圣人云:“上智与下愚,不可移也。”故处世之法,惟能者是居。有能而不谋正位,是不德;无能而居正位,是祸乱天下。 以天下计,君子可不谋乎?是故智士当无所不用其极。阴阳捭阖,纵横天下,岂可拘于小节?因小义而失大德,妇人之仁,不足取也。有志者,宜慎思之。长短计议,正反相察。切不可明小而暗大,见进而盲远。失志,惑心,取败亡之道也。
阳谋 田单好施 田单在齐国为相,一次过淄水,看到有老人过河寒冷。田单把大衣脱下来给老人。襄王知道了,很愤恨,说:“田单厚施,是不是在图谋取国呢?不早除掉他,恐为后患。”贯珠者告诉襄王:“大王不如嘉奖田单,就说,寡人忧人之饥,单收而食之;寡人忧人之寒,单解裘而衣之。称寡人意。”
浅谈《大学》《中庸》的修身之道 为人之道在修身。修身靠什么呢?靠正心,正心,靠诚意,诚意靠格物致知。这是《大学》里面讲的。而格物致知,与其看作一个境界,不如视为一种过程,是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我们努力去做到的,也只是‘近乎中庸’。 而近乎中庸,就要靠着格物致知这一过程,就如佛说的“渡”,离开这个“渡”是开不了“般若”的。也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小人的区分也在于此。 说到格物致知,如何做到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要素,缺一门,意不能诚。意不诚,心不正。心不正就不能达到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便不能中庸。这里面,佛家说真心和妄心,妄心的贪嗔痴即是。 所以说,君子要慎独,时刻警醒,温故知新,敦厚崇礼。善于察觉自己的内心,以便及时匡正,“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这便是诚,”诚其意,勿自欺”的诚。 说了这么多,那么为什么这个“诚”如此重要呢?中庸里面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通过学习,通过修身,能回复到初心,就是诚。这里面,我把这个天命和明德,理解为佛说的真心。没有亲爱,贱恶和畏敬,也没有哀矜和敖惰。正如那句,上善若水。水,无臭,无色,非直非曲。朱子说的“虚灵不昧”,都是这个东西。
【求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吧里面有多少学儒学的,留个名。以便经常交流切磋。
妙语 世说新语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谈古说今——战国策 秦攻宜阳 战国策 东周卷 有篇秦攻宜阳 东周的策略 大致如下: 宜阳属于韩国,韩国在东周附近,秦攻宜阳,东周派兵救韩,楚国也派大将景翠领兵救援,楚强周弱,楚又疑周助秦。这种情况下,东周君臣商议了如下对策: 游说楚国,按兵不动,秦拔宜阳后,军队疲惫不堪之时,楚军攻宜阳,此举一可以击退秦军,秦军割地求和,二援助韩国收复失地,韩国必定以宝献上。三促成楚周之盟好。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治学 龙渊、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砻之以砥砺,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学亦人之砥砺也。
光武计杀李轶 李轶当年和光武“首谋造汉”后来参与绿林诸将密谋杀盖光武的哥哥刘演。政治投机,加入更始麾下。光武刘秀平定河北后,李轶时为更始舞阴王,带兵据守洛阳,与光武大将冯异隔河对峙。时值赤眉军(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进攻长安。更始政权内外焦困,冯异心生一计,致信李轶,劝李轶投降刘秀。李轶本就是个政治投机者,所以冯异此计正合时宜,李轶也致信冯异,做了明确答复,兵请冯轶向刘秀转达归顺的诚意,请刘秀摒弃前嫌,念及旧日一起“首谋造汉”的情谊。冯异发兵北攻上党,南下成皋,又斩杀河南太守武勃,李轶均“闭门不救”。后来冯异向刘秀说屡屡获胜均因李轶内应之功,并把那封投降信给刘秀。不想光武却说:“李轶这个人多有诈术,把投降信给守,尉们看,让他们警惕。”大家都在不理解刘秀的做法,但是没过多久,更始方面便知道了这李轶暗通冯异的事情,并刺杀了李轶。
宜兄宜弟吧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纵观今之贴吧,清谈高论者众,诚于务学者寡。不知不畏者众,谦谨恭良者寡。今道之不行者,盖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之由。吾欲以拳拳之心,切磋琢磨,克明峻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常以自新,以至去道之不甚远。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若有志同意合者,翼共勉之,若有得道长者,如蒙不弃,翼明教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