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把浮名唱 忍把浮名唱
关注数: 69 粉丝数: 142 发帖数: 11,943 关注贴吧数: 16
【转】卡尔维诺与《看不见的城市》 作 者 :王鸿博 来 源 :天津师大报   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名作《看不见的城市》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元代的故事。中国皇帝忽必烈汗接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后者向皇帝汇报一生游历的各个城市的奇谈异闻,用默思或神交的方式向皇帝传达人生的哲理乃至宇宙的意义。作品主要由二者的谈话和马可的叙述构成,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不同,作品并无传统观念中的情节发展可言。文字充满着奇妙的比喻和象征,恬静委婉,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如优美的抒情诗,被认为是卡尔维诺“最美丽的书”。 全书共分9章,根据各章的叙述可以整理出11个主题,即“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愿望”、“城市与标志”、“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连绵的城市”、“细小的城市”、“隐蔽的城市”。头尾两章各写了10个城市,其它7章各写5个城市,每一标题前后描述了5次,总共描述了55个城市。中间7章按照标识的顺序依次为“54321”。这种奇妙的安排受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影响,追求一种表层构架的深意。 古代题材并不乏现代痕迹。“连绵的城市之一”的莱奥尼亚,人们过着不断更新的生活,而城市却被成堆的垃圾包围着。未来,城市将被垃圾淹没,别的城市将占据这块土地,再次延续这一循环。生产的社会化,科技的高速发展,是为社会中每一个体谋尽可能多的福利,或套用经济学的术语叫“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这种无休止的物质欲求,曾经和将来会给人类生存处境带来危险,甚至灭顶之灾。肆无忌惮地从自然中攫取,最终招致酸雨、飓风、沙尘暴……与其说是上天的惩罚,莫不如说是人类咎由自取。小说结尾,马可默默思考超脱的方式:“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持续下去,赋予他们空间。”这里,“地狱”不妨看作工业社会畸形发展的隐喻。 卡尔维诺的书,一向可以满足热衷心智游戏的读者。他说的故事也许并不稀奇,然而稀奇之处在于他独特的说故事的方法,以及解释故事的方式。卡尔维诺本来就是一个特别关心说故事方法的小说家。马可的描述,不管在不在于提供道德寓意,可以确定的是具体解说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忽必烈汗则扮演读者或接受者的代言人,一面聆听如谜的描述,一面诠释、发问、辩驳,并尝试找出其中的类型。忽必烈汗的听讲方式正是作家暗示我们的阅读途径——“现在,每当马可描绘了一座城市,可汗就会自行从脑海出发,把城市一块一块拆开,再将碎块调换、移动、倒置,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组合。”这种写法,类似巴塞尔姆等人提倡的“拼贴”技巧,是专供那些拥有发达大脑的“小众”读者的。 《看不见的城市》还体现出卡尔维诺未竞之作《美国讲稿》中“轻逸”之奥义。打开这部书,只能感受到一阵又一阵的轻风变幻不定,迷失于命运和美的无限可能性。“轻逸”,主要是关于文学技巧的见解,包括“语言的轻巧”、“高度抽象的任何描写”与“轻盈的视觉意象”。有些话语,仿若佛教箴言,比如“她只知道起航,却不知道返航”;“马可在一座城里,看见某人在广场上所过的一生或一个瞬间,而这一生成一瞬或许就是他自己的;假如时间能停止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那个人可能就会是他自己;假如他当年没有在岔路口上取道相反的方向,在漫长的旅行过后,或许自己也会在广场上取代那个人的位置。”此等言说堪称谜语,只能靠读者自己耐心的体会了。
【转】卡尔维诺与《看不见的城市》 作 者 :王鸿博 来 源 :天津师大报   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名作《看不见的城市》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元代的故事。中国皇帝忽必烈汗接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后者向皇帝汇报一生游历的各个城市的奇谈异闻,用默思或神交的方式向皇帝传达人生的哲理乃至宇宙的意义。作品主要由二者的谈话和马可的叙述构成,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不同,作品并无传统观念中的情节发展可言。文字充满着奇妙的比喻和象征,恬静委婉,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如优美的抒情诗,被认为是卡尔维诺“最美丽的书”。  全书共分9章,根据各章的叙述可以整理出11个主题,即“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愿望”、“城市与标志”、“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连绵的城市”、“细小的城市”、“隐蔽的城市”。头尾两章各写了10个城市,其它7章各写5个城市,每一标题前后描述了5次,总共描述了55个城市。中间7章按照标识的顺序依次为“54321”。这种奇妙的安排受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影响,追求一种表层构架的深意。  古代题材并不乏现代痕迹。“连绵的城市之一”的莱奥尼亚,人们过着不断更新的生活,而城市却被成堆的垃圾包围着。未来,城市将被垃圾淹没,别的城市将占据这块土地,再次延续这一循环。生产的社会化,科技的高速发展,是为社会中每一个体谋尽可能多的福利,或套用经济学的术语叫“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这种无休止的物质欲求,曾经和将来会给人类生存处境带来危险,甚至灭顶之灾。肆无忌惮地从自然中攫取,最终招致酸雨、飓风、沙尘暴……与其说是上天的惩罚,莫不如说是人类咎由自取。小说结尾,马可默默思考超脱的方式:“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持续下去,赋予他们空间。”这里,“地狱”不妨看作工业社会畸形发展的隐喻。  卡尔维诺的书,一向可以满足热衷心智游戏的读者。他说的故事也许并不稀奇,然而稀奇之处在于他独特的说故事的方法,以及解释故事的方式。卡尔维诺本来就是一个特别关心说故事方法的小说家。马可的描述,不管在不在于提供道德寓意,可以确定的是具体解说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忽必烈汗则扮演读者或接受者的代言人,一面聆听如谜的描述,一面诠释、发问、辩驳,并尝试找出其中的类型。忽必烈汗的听讲方式正是作家暗示我们的阅读途径——“现在,每当马可描绘了一座城市,可汗就会自行从脑海出发,把城市一块一块拆开,再将碎块调换、移动、倒置,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组合。”这种写法,类似巴塞尔姆等人提倡的“拼贴”技巧,是专供那些拥有发达大脑的“小众”读者的。  《看不见的城市》还体现出卡尔维诺未竞之作《美国讲稿》中“轻逸”之奥义。打开这部书,只能感受到一阵又一阵的轻风变幻不定,迷失于命运和美的无限可能性。“轻逸”,主要是关于文学技巧的见解,包括“语言的轻巧”、“高度抽象的任何描写”与“轻盈的视觉意象”。有些话语,仿若佛教箴言,比如“她只知道起航,却不知道返航”;“马可在一座城里,看见某人在广场上所过的一生或一个瞬间,而这一生成一瞬或许就是他自己的;假如时间能停止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那个人可能就会是他自己;假如他当年没有在岔路口上取道相反的方向,在漫长的旅行过后,或许自己也会在广场上取代那个人的位置。”此等言说堪称谜语,只能靠读者自己耐心的体会了。
【精品】我看韩寒——非黑非粉 韩寒,我当然知道,知道很久了,但是我没看过他的书,因为家里没有他的书,——一直喜欢看实体书——我走进书店也不会专门去买他的书。不过我还是看过一点点吧。 《通稿2003》在书店匆匆翻阅过,感觉当然不能说讨厌,整体感知还是可以接受的,有些观点也让我深以为然。比起郭敬明——我同样不讨厌郭敬明,我欣赏他的坦然,做个商人写书没什么好指责的——我确实更愿意看韩寒的文字,印象中韩寒比郭更有“责任感”,好像他在马航之后发了一条微博,我至少在五六家杂志上看见。 后来,无聊看看同学的《长安乱》感觉很有趣,但故事不是非常懂,看完笑完结尾哀伤一下就忘了。——算了我不能继续讲这个,要批评讨论一个人,爱者应该看完,恨者也应该看完,不爱不恨可以不看。话说纳博科夫有资格批评拓翁,托翁有资格批评莎翁,——那是他们看完之后批评的。但是我对韩郭等作品了解近乎为零。 还是说说印象中的韩寒,他是个幸运儿,——但是成功就是成功了,他肯定有资格成功——年轻,公知,有个性,爱赛车,貌似挺文艺挺装逼的。只是我对这个一直不感兴趣,不是只针对韩寒,我就是不看那些年轻作家的作品。——看经典总是没有错的。 他主要的新闻好像是“代笔”和方舟子抄?——这种新闻我真的是不小心看到的,也不是非常了解。当时的想法是:方先生真厉害,确实还是要有这种人;如果“代笔”是假的,韩寒完全可以不用理会。——冯唐说的对,内心混蛋到强大,比什么都重要。韩寒当时怎么做的我忘了吧,反正我知道这种事情肯定不会有定论,果然热闹几天娱乐大众也就淹没无闻了。谁也不会有事,——知名度更高了。 然后是“全民岳父”,我还问我同学发生了什么事情,知道后感觉微博上回复的人真逗。——小野确实好可爱——真的,我觉得任何玩微博玩贴吧都是空虚的体现。我现在玩就是因为空虚,因为空虚想聊天,朋友没什么好聊的,来贴吧里水,“以空虚打败空虚”。——暗想韩寒“色格是色格”(家乡方言,厉害是厉害),更出名了吧。——咦,他以前不是玩博客的吗?怎么有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了?不过我当时还是关注了一下,只是现在不玩微博了。——韩寒这个父亲当得让我有些担心。 最后是上快本了。——这近三天我开始玩韩寒吧,因为无聊,觉得韩寒吧人怎么那么多,看韩寒的人素质应该不错,我就来了,本来在文学吧受不了了,来享受韩寒吧干干净净的水,纯粹得不含一丝掩饰的水。——那些撕书的我都没有点进去看,个人感觉撕书属于愚蠢行为,无论好书坏书都不该撕,我们应该敬畏字纸。——顾城写诗可是在旧日历上写啊——撕书者估计都是在说笑水贴;若真有,唯鄙视之。在贴吧里,我们都是小人物,小人物再怎么闹也是逗,自己找没趣,真是愚蠢的行为。——看看黑韩国人的,你们黑也就是自娱自乐,人家都不知道有贴吧,真可怜。——然而要撕就撕,反正你买了,那是你的处分权(没错吧?),还发贴纯属找存在感。——恩,我也是在找存在感,我对广大的群众表示理解。 韩寒真的就上快本了,吧友普遍失望,更有甚者就像信仰坍塌。我觉得,如果真的爱韩寒,应该理解他。——海明威是我喜欢的硬汉但是他自杀了,我表示理解(可参看《重读<老人与海>》)——他想上就上呗,他不是年青人中的神,他也是人。他现在拍电影他自己想拍,跟其他人没有半分钱的关系。——但吧友们吐槽也属人之常情,可是请保持理性;不理性,我都不知道你们为什么喜欢韩寒了。——真的是为了装逼?装逼应该学我,看经典。 《后会无期》和我无关,因为我一般不看电影。——《小时代》我与同学一起看的,如果有同学要看,我估计也会去看。不过看样子是要去看了,与好坏无关,与韩寒无关,茫茫人海中我也是会随流的……也没必要那么夸张地说什么真的跟韩寒后会无期了。——有人说他成为了他讨厌的人,那么吧友们何尝不是呢?如果曾经把韩寒当偶像,现在不喜欢了,我想说:不爱就不爱,不爱就走开,也不必诋毁什么,毕竟你曾经爱过,干脆利落。而对那种不爱后还死烦的人会有些无奈。 最后关于韩寒吧,确实基本与韩寒无关。韩寒吧看了三天,我水了三天,我一直致力于认真回复,新人完全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只是感激@被哟过了一开始给我的直播置顶;感谢深夜有很多吧友在;感谢萌萌哒的韩铁粉@少司命霏雪;感谢@纯真教我怎么申精,感觉他看的书也非常多;感觉那些分成两派(是两派吧)的韩寒粉都挺厉害的。——只是我个人不想把任何人当作信仰,我就看书,我喜欢看书,现在先看经典。——不要信仰别的凡人,那样始终有信仰崩塌的危险。 总之,黑韩寒的人我觉得可怜可笑,若可以收获快乐也随便了;超级粉韩寒的人我觉得略幼稚,没必要搞得全部都是韩寒一样,偶像不是宗教。贴吧只是放松娱乐的地方,不必特别在意,而应该为有共同的爱好愉快啊。——提到这个,我感觉爱韩寒的人总不会只看韩寒吧。我们可以谈谈其他的好书,不过我觉得我读得还是太少太少了。经典没有看完,我还是要五十年后看韩寒。 最后强烈推荐《树上的男爵》《幻影书》《鼠疫》
玉兰赋并序 癸巳之年,九月之望,明月素皓,长夜阒寂。小梦方歇,中有所忆。而高中月余矣,故所思者,惟书院之玉兰也。 玉兰者,顾名思义,如玉之兰也。尤三载之前,余方得入其门,始见玉兰之姿,以为尤物,其间百看而无厌。余日可见其姿容,盖其植于我必由之路也。而今之日,每饭罢,相驰而行,不亦悲乎? 阳春三月,其略无绿叶,第如霜之苞,布缀于纤纤之枝。近则月桂之皎洁,远则伊人之憔悴。诚非寻常草木之相争,仿佛兮遗世而独立。 居数日,其花始盛开,更无碧绿之衬托。欣欣然也,自是白衣卿相。适料峭之寒雨,即纷纷而脱,曾不多情。故满地堆积,凄美绝然。 俟花落尽,叶始展眉。余观之,美人之善睐,赤子之乳齿,星辰之璀璨,珠玉之流光。 又数日,其叶肥矣,宜可以赏心悦目。 其四时之景不同,其可思者亦无穷,但草草志之。 或曰,曷以独爱玉兰焉? 余会奋而相语云:夫玉兰者,外属高洁,质本清正,可与荷争其君子之谓;冬则含苞,可夺梅之独傲雪之态;春则繁华于忽然之间,虽梨花无可撄其光采;夏则衣碧玉之服,端端大方,独立不奇,更甚于飘飘之杨柳;秋则洗尽铅华,不落修饰,疑为月桂……宜誉以为圣哉! 时春暖花开,适风清云淡,书院中往往明丽晓畅,温婉宁静,若佳人之空谷。 午时散学,值漫天浮白,乌耀日粼粼之灼华,惟佳木静植与道旁焉。是伤之春也。 然望之怡人。 间二三春来迟,彼花落尽此方开,款款之姿,翩翩之意,泠泠然是真美人。故余久徘徊之,乃独爱此间玉兰者也。 余乃长念之,直无诗于斯,不知我之粗鄙,古之疏漏邪?每念此,颇不平,故欲以蚍蜉之身为乔木之颂,谓为《玉兰赋》乎?嘻!一绝句而已矣: 二月玉兰愁叶碎, 纵是花开色憔悴。 寂寂凭阑广寒宫, 伶仃月桂引人醉。
废话与笑话 三月也该是残忍的月份。 我开始写随笔。 在开篇,我很嚣张地写下: 我要说废话。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到现在已经写了近五十页。 总觉得自己还是说太多了。 将自己危险的思想都赤裸裸地摆了出来。 不能否认,我是在逃避,我的懦弱也可见一斑,我的思想非常危险。 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想要自由,就先完成任务。 大概,家长们与老师们,不会拦着学霸做任何事情。 可我想想自己是不可能做学霸了。 在说废话时,我似乎是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口吻。 但我还是一个学生,那么多多少少也会让老师们看了会发笑。 就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所以我必须肯定现在的教育。 也许,现在是有一些小问题,但却是现在中国最公平的方式。 与八股取士相比,不知有多么快乐! 现在的教科书,可比四书五经好玩多了,我怎么能抱怨? 况且哦,我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所谓应试教育也不见得磨灭了我的小心思;中国人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功不可没。 我的同学们也没有谁被抹杀成学习机器。 我们的学习还是很愉快的。 社会环境也十分安宁。 与民国时期大师云集的场面相比,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缺少国难当头的危机感。 这种感觉是很关键的。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谓,乱世出英雄。 而我如果连高考这种小事情都没有勇气去战胜,又能有什么奢望? 在此,必须感谢我的老师,始终陪伴我走过最初的崎岖。 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自然会选择自己的路。 不小心走上了但丁的路,我必须小心,不能被发现。 请父母勿挂念。(我爸妈对我有多么仁慈与自由?我坦然翻着的日记,他们绝无半点好奇。这极大地尊重了我。) 我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除了英语。 信心是种奇怪的东西,不小心就变成了骄傲; 信心是种奇怪的东西,不是我想有就有的。 对于随笔,我将继续坚持我的废话与笑话。 我将乐此不疲地挥洒废话,将自嘲与吐槽与思考写得都像笑话,光明正大地反对又容忍,批判又接受,诅咒又歌颂。用自由与杂乱的形式宣泄,用狂妄且零散的片段表达,用诚实而错误的记录反抗!
【原创】拿什么送给你,我的爱人 微博上《青年文摘》杂志的一个问题:遇到喜欢的人你会以什么方式表达好感? 我当时想一想,写下:送她《霍乱时期的爱情》、《情人》、《围城》、《生死疲劳》、《你的朋友》、《万物静默如谜》……现在想想,我应该说说我的理由。 第一本书送《情人》附加一纸《当你老了》,只想先告诉她:我爱你,不只是你的容貌;我爱你,我愿意等待你;我爱你,爱你的全部,包括你的痛苦。 第二本书送《霍乱时期的爱情》,只想证明我的爱的坚定,可以跨越岁月。 第三本书本来送《生死疲劳》,我本来只想她看一部分,看蓝解放与庞春苗的疯狂,告诉她我可以一样疯狂,不知道她是否愿意。——但是我想,还是不送了。我承认,自己不是会疯狂的人。所以第三本送《浮生六记》加一篇《项脊轩志》,不是故意想诅咒她早逝,只不过想证明自己与沈复和归有光一样的痴情,希望,一种恬静的生活。 第四本送《围城》,我觉得中国最好的小说之一。提醒她和我,不能走进婚姻的围城。 第五本送《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的诗集,我只是希望她也喜欢诗。因为爱诗的女子笃定是美丽的;爱如此的女诗人的女子,笃定非常美丽。 第六本送《你的朋友》吧,我愿意做那个安安静静地看着你的人,写你的故事。——就像沈从文先生写的: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第七本送《经典情诗选》,这本书我想自己编,偷偷地加一些,自己拿不出手的情诗,然后一定要不动声色地给她看,让她读…… 第八本送什么呢?!我也要自己写,记录一起的故事,用自己的心写文字,带着爱,打败时间的冷酷无情…… …… 总而言之,我要送给她我的全部。然后,我并不要求回赠。 我看过很多爱情了,曾经很相信,曾经不相信,曾经鄙弃,曾经热捧,曾经痴想,曾经自嘲……到现在,我很淡定,爱就愿意全心全意付出,不爱就不要太多情。 别人在羡慕林徽因的美丽,羡慕她得到徐志摩这样的诗人的爱时,我只看到了守候她一生的金岳霖。这让我突然知道爱的模样。让我甚至讨厌林徽因。而久久不能忘怀金先生理性的爱。 我的爱人,我不知道存在与否。但是,我早已准备孤独,孤独者自有孤独的快乐。 拿什么送给你,我的爱人?我其实只拥有一颗未经鉴定的真心,要么等待爱我的人慢慢腐朽,要么自己打磨成永恒。我都愿意,我都不后悔。我坚定自己的信仰。我只希望彼此快乐。 然后,我感觉不会再爱了。找一个这样的女子,很难吧。——送书也可让我心疼了…… 所以,现在,早上好,世界,早安,我未知的爱人。 ——2013年7月18日01:09
【7月4日】霍桑诞辰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独具一格。他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天赋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他是一位真正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英美和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 霍桑同时代的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一八五0年写的一篇题为《霍桑和他的<古屋青苔>》的评论文章中,深情的表达了他对霍桑的崇敬和赞颂,甚至认为霍桑和英国的莎士比亚不分轩轾。他对美国的读者大声疾呼:“同胞们,提起与我们有血肉之亲的优秀作家,除了霍桑以外,还有谁更值得我向你们推荐呢?霍桑不模仿他人,而他人也模仿不了霍桑。”次年,麦尔维尔把他刚写就的长篇小说《白鲸》题献给霍桑,“以表达我对他的天才的仰慕”。值得注意的事,麦尔维尔在写那篇文章时,还没有见到过霍桑,也还来不及对刚发表的《红字》评论。 十九世纪后期的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对霍桑也赞美不已,说“他的作品将世代流传......他的名字将流芳百世”。 进入二十世纪,美国的文学日趋成熟,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这些作家无不从霍桑那里深受教益,无怪乎有人称霍桑是“作家中的作家”。 ——源自豆瓣网
【读后感】重读《老人与海》 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老人与海》,因为《老人与海》实在太有名了,而且篇幅不长。 那时,《老人与海》给我的印象简单而深刻,那个与大海搏斗的老人成为小小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还多次在作文中提及: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每次面对失败,我总可以以此为安慰。 早上惊闻“今天是海明威的祭日”,于是重新取下这本小说,慢慢读…… 重读的第一感觉是心酸,圣地亚哥与曼诺林的对话让我有一刹那流泪的冲动:幼小的曼诺林,乖巧善良,懂事又体贴;年老的圣地亚哥,瘦骨嶙峋,乐观而永不言败。他们在一种贫困的悲哀中讨论,关于生活,关于棒球,关于捕鱼……圣地亚哥安慰曼诺林: “我想还有,何况我还知道很多诀窍。”(P3) “也许我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健朗,”老人说,“但我掌握很多诀窍,而且我还有决心。”(P9) “今天我信心十足。”(P10) ——只要我想起结局,我就格外心酸,可他不停地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尊严、自信以及能力。再想想目前的他:八十四天未捕到鱼,瘦骨嶙峋,厌食好久,临走前也没有睡个好觉,——我觉得他一直想向曼诺林证明自己——为了叫醒曼诺林。 圣地亚哥终于起航了,他喜欢飞鱼,他为飞鸟难过,他觉得大海仁慈漂亮又残暴,他把大海想象成女人,他理解大海,他喜欢玳瑁,他为海龟伤心……他想:“我的钓线深度很精确,之不过是我不走运而已。可是谁知道呢?也许就在今天呢。每天都是个崭新的日子。走运固然不错,不过我宁可保持精确。那样,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我觉得他在安慰自己,可是我也看见了他内心的一种坚持与善良,这是一个傻得可爱的老头,让我又情不自禁地敬佩。 于是他迎来可第一个收获:一条长鳍金枪鱼。他说:做钓饵倒不错,总有十磅重吧。”(P16)同时开始第一次想念和曼诺林在一起的日子,并想起棒球……他开始大声说话:“别人要是听见我在大声说话,会以为我疯了,不过既然我没有疯,我也就不在乎了。有钱人在船里有收音机和他们说话,还给他们传来棒球赛的消息。”(P16)——想起《赫索格》的开头:如果我真的疯了,我什么也不在乎。——此后他多次大声说: “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P19) “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帮帮我也见见这种场面。”(P21) “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P22) “真希望那孩子在这儿。”(P22)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还有一点盐就好了。”(P25) “那孩子要是在这儿,就可以替我揉一揉了。”(P28此处为想) “我告诉过那孩子,我是个怪老头,现在是我必须证明这话的时候了。”(P30) “那孩子要是在这儿,就回弄湿线圈。是的。要是那孩子在这儿。要是那孩子在这儿。”(P38此处为想) 除了说起曼诺林,他还多次想起迪马乔: “但我得有信心,要对得起名将迪马乔。”(P31) “你认为名将迪马乔守着一条鱼,能像我守这条鱼那么久吗?”(P31) “不过我想名将迪马乔今天会为我感到自豪。”(P45此处为说) “我刺进了它的脑袋,不知道名将迪马乔会怎么想。”(P48) “圣彼得是个渔夫,就像名将迪马乔的父亲是个渔夫。”(P49) 总的仔仔细细地看《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出航时一直在愚蠢地自言自语,愚蠢地乱想,——这毫无疑问是愚蠢的行为,如果是他年轻最自信的时候,他一定是专心于捕鱼——并反复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甚至作为一个无信仰的人,他开始寻求圣母和天父的庇护……在一个独自与大海搏斗的过程中,我越是反复地阅读,越是能体会到一种孤独与绝望。圣地亚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自信的行为让我叹息、同情又敬佩。——冒出一个想法,迪马乔是不是圣地亚哥的儿子?——对于这样一个顽强的老人,我已经不愿意说他是一个硬汉了,他已经很老了,我觉得所有人都不应该对他有过多的希望,他真的很累很累了,他理应退休在家啊!<?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让我唯一宽慰的是圣地亚哥在与大鱼的搏斗之后,尽管伤痕累累,但是终于杀死了大鱼。——这是对圣地亚哥的一次真正的肯定,是对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肯定回答。只是接下来得五拨鲨鱼,彻底击败了圣地亚哥,——尽管他勇敢如年轻时一样杀死前三拨击退后两拨,可是无益于挽回老人的失败。——成功前最后的打击比任何时候的打击都可怕,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最后,圣地亚哥疲惫而悲伤地带着只剩头和尾的大鱼回到了岸上,他近乎绝望地对曼诺林说:“它们击垮了我,曼诺林,它们确实击垮了我。”——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再一次出现流泪的冲动:这样一个坚强的老人,在残酷的大海面前,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放弃了他曾经想要维护的尊严、自信与能力。然后我表示理解,并给予他更深的同情——不,我不该同情,我必须敬佩他!同时我对海明威的自杀也表示更深的理解,投以更深的敬佩。 再次读完《老人与海》:“老人正梦见狮子。”——我感觉到老人也多次梦到狮子,小说多次描写了老人美丽的梦——这样一个平静的结尾,在波澜壮阔的老人与海的战争之后,给我不算安慰的安慰。再想想,海明威在称呼圣地亚哥时用的是“老人”,这个称呼是饱含深情的,他也许不是在塑造一个硬汉,他也许只是在塑造一个老人,他也许是想表达内心的脆弱。记得他当时的很多作品都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认可,《老人与海》可能就是他的心声:我不是一个硬汉,我无比脆弱,我感到孤独绝望,请不要对我有太多的要求。——这也是我想说的:我显然不是天才,更不勤奋,我的理想很简单,请不要对我有太多的要求。 译林软精装版导读里写着:“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推崇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他们在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如果人人都对失败者有着理解、同情与敬佩,老师可以理解、同情差生,国人可以理解、同情并敬佩银牌和铜牌……作为失败者,如果也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面对自己……这个世界可以更加和谐愉快吧。 最后在脑海里勾勒圣地亚哥的轮廓,我又想起他把星星看作兄弟,把大鱼看作兄弟,他想:“它的行为、它伟大的尊严让谁都不配吃它。”(P35)他还有过罪感:“你杀它是出于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喜欢它,死了你还是喜欢。要是你喜欢它杀了他就不是罪过。要不,会不会是更大的罪过?”——尽管貌似是有一些牵强,但是我依然表示理解。我就此愿意更深地提出一个猜想:海明威表现的是生活与社会对人的强迫!让圣地亚哥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干起了渔夫这样算是残忍而卑微的职业,怎么可能不算是对人性的漠视和抹杀呢?而曼诺林,这个可爱的孩子,老人的安慰,无疑也将走向老人的道路吧。虽然人的勇气也将传承下去,可是这职业本身是残忍的,是面对社会的无奈之举。——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出海打渔,一代又一代重复的悲哀,《老人与海》是否可以看作另一个《百年孤独》呢? 今天是海明威的祭日,我很高兴我重读了一遍《老人与海》。经典就是这样充满了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地阅读,并得到更多更深的收获;流行则不一样,流行只能让人读一次。对于《老人与海》这样的中篇,重读是最合适的了。
重读《老人与海》 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老人与海》,因为《老人与海》实在太有名了,而且篇幅不长。 那时,《老人与海》给我的印象简单而深刻,那个与大海搏斗的老人成为小小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还多次在作文中提及: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每次面对失败,我总可以以此为安慰。 早上惊闻“今天是海明威的祭日”,于是重新取下这本小说,慢慢读…… 重读的第一感觉是心酸,圣地亚哥与曼诺林的对话让我有一刹那流泪的冲动:幼小的曼诺林,乖巧善良,懂事又体贴;年老的圣地亚哥,瘦骨嶙峋,乐观而永不言败。他们在一种贫困的悲哀中讨论,关于生活,关于棒球,关于捕鱼……圣地亚哥安慰曼诺林: “我想还有,何况我还知道很多诀窍。”(P3) “也许我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健朗,”老人说,“但我掌握很多诀窍,而且我还有决心。”(P9) “今天我信心十足。”(P10) ——只要我想起结局,我就格外心酸,可他不停地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尊严、自信以及能力。再想想目前的他:八十四天未捕到鱼,瘦骨嶙峋,厌食好久,临走前也没有睡个好觉,——我觉得他一直想向曼诺林证明自己——为了叫醒曼诺林。 圣地亚哥终于起航了,他喜欢飞鱼,他为飞鸟难过,他觉得大海仁慈漂亮又残暴,他把大海想象成女人,他理解大海,他喜欢玳瑁,他为海龟伤心……他想:“我的钓线深度很精确,之不过是我不走运而已。可是谁知道呢?也许就在今天呢。每天都是个崭新的日子。走运固然不错,不过我宁可保持精确。那样,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我觉得他在安慰自己,可是我也看见了他内心的一种坚持与善良,这是一个傻得可爱的老头,让我又情不自禁地敬佩。 于是他迎来可第一个收获:一条长鳍金枪鱼。他说:做钓饵倒不错,总有十磅重吧。”(P16)同时开始第一次想念和曼诺林在一起的日子,并想起棒球……他开始大声说话:“别人要是听见我在大声说话,会以为我疯了,不过既然我没有疯,我也就不在乎了。有钱人在船里有收音机和他们说话,还给他们传来棒球赛的消息。”(P16)——想起《赫索格》的开头:如果我真的疯了,我什么也不在乎。——此后他多次大声说: “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P19) “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帮帮我也见见这种场面。”(P21) “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P22) “真希望那孩子在这儿。”(P22)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还有一点盐就好了。”(P25) “那孩子要是在这儿,就可以替我揉一揉了。”(P28此处为想) “我告诉过那孩子,我是个怪老头,现在是我必须证明这话的时候了。”(P30) “那孩子要是在这儿,就回弄湿线圈。是的。要是那孩子在这儿。要是那孩子在这儿。”(P38此处为想) 除了说起曼诺林,他还多次想起迪马乔: “但我得有信心,要对得起名将迪马乔。”(P31) “你认为名将迪马乔守着一条鱼,能像我守这条鱼那么久吗?”(P31) “不过我想名将迪马乔今天会为我感到自豪。”(P45此处为说) “我刺进了它的脑袋,不知道名将迪马乔会怎么想。”(P48) “圣彼得是个渔夫,就像名将迪马乔的父亲是个渔夫。”(P49) 总的仔仔细细地看《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出航时一直在愚蠢地自言自语,愚蠢地乱想,——这毫无疑问是愚蠢的行为,如果是他年轻最自信的时候,他一定是专心于捕鱼——并反复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甚至作为一个无信仰的人,他开始寻求圣母和天父的庇护……在一个独自与大海搏斗的过程中,我越是反复地阅读,越是能体会到一种孤独与绝望。圣地亚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自信的行为让我叹息、同情又敬佩。——冒出一个想法,迪马乔是不是圣地亚哥的儿子?——对于这样一个顽强的老人,我已经不愿意说他是一个硬汉了,他已经很老了,我觉得所有人都不应该对他有过多的希望,他真的很累很累了,他理应退休在家啊!<?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让我唯一宽慰的是圣地亚哥在与大鱼的搏斗之后,尽管伤痕累累,但是终于杀死了大鱼。——这是对圣地亚哥的一次真正的肯定,是对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肯定回答。只是接下来得五拨鲨鱼,彻底击败了圣地亚哥,——尽管他勇敢如年轻时一样杀死前三拨击退后两拨,可是无益于挽回老人的失败。——成功前最后的打击比任何时候的打击都可怕,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最后,圣地亚哥疲惫而悲伤地带着只剩头和尾的大鱼回到了岸上,他近乎绝望地对曼诺林说:“它们击垮了我,曼诺林,它们确实击垮了我。”——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再一次出现流泪的冲动:这样一个坚强的老人,在残酷的大海面前,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放弃了他曾经想要维护的尊严、自信与能力。然后我表示理解,并给予他更深的同情——不,我不该同情,我必须敬佩他!同时我对海明威的自杀也表示更深的理解,投以更深的敬佩。 再次读完《老人与海》:“老人正梦见狮子。”——我感觉到老人也多次梦到狮子,小说多次描写了老人美丽的梦——这样一个平静的结尾,在波澜壮阔的老人与海的战争之后,给我不算安慰的安慰。再想想,海明威在称呼圣地亚哥时用的是“老人”,这个称呼是饱含深情的,他也许不是在塑造一个硬汉,他也许只是在塑造一个老人,他也许是想表达内心的脆弱。记得他当时的很多作品都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认可,《老人与海》可能就是他的心声:我不是一个硬汉,我无比脆弱,我感到孤独绝望,请不要对我有太多的要求。——这也是我想说的:我显然不是天才,更不勤奋,我的理想很简单,请不要对我有太多的要求。 译林软精装版导读里写着:“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推崇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他们在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如果人人都对失败者有着理解、同情与敬佩,老师可以理解、同情差生,国人可以理解、同情并敬佩银牌和铜牌……作为失败者,如果也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面对自己……这个世界可以更加和谐愉快吧。 最后在脑海里勾勒圣地亚哥的轮廓,我又想起他把星星看作兄弟,把大鱼看作兄弟,他想:“它的行为、它伟大的尊严让谁都不配吃它。”(P35)他还有过罪感:“你杀它是出于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喜欢它,死了你还是喜欢。要是你喜欢它杀了他就不是罪过。要不,会不会是更大的罪过?”——尽管貌似是有一些牵强,但是我依然表示理解。我就此愿意更深地提出一个猜想:海明威表现的是生活与社会对人的强迫!让圣地亚哥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干起了渔夫这样算是残忍而卑微的职业,怎么可能不算是对人性的漠视和抹杀呢?而曼诺林,这个可爱的孩子,老人的安慰,无疑也将走向老人的道路吧。虽然人的勇气也将传承下去,可是这职业本身是残忍的,是面对社会的无奈之举。——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出海打渔,一代又一代重复的悲哀,《老人与海》是否可以看作另一个《百年孤独》呢? 今天是海明威的祭日,我很高兴我重读了一遍《老人与海》。经典就是这样充满了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地阅读,并得到更多更深的收获;流行则不一样,流行只能让人读一次。对于《老人与海》这样的中篇,重读是最合适的了。
重读《老人与海》 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老人与海》,因为《老人与海》实在太有名了,而且篇幅不长。 那时,《老人与海》给我的印象简单而深刻,那个与大海搏斗的老人成为小小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还多次在作文中提及: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每次面对失败,我总可以以此为安慰。 早上惊闻“今天是海明威的祭日”,于是重新取下这本小说,慢慢读…… 重读的第一感觉是心酸,圣地亚哥与曼诺林的对话让我有一刹那流泪的冲动:幼小的曼诺林,乖巧善良,懂事又体贴;年老的圣地亚哥,瘦骨嶙峋,乐观而永不言败。他们在一种贫困的悲哀中讨论,关于生活,关于棒球,关于捕鱼……圣地亚哥安慰曼诺林: “我想还有,何况我还知道很多诀窍。”(P3) “也许我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健朗,”老人说,“但我掌握很多诀窍,而且我还有决心。”(P9) “今天我信心十足。”(P10) ——只要我想起结局,我就格外心酸,可他不停地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尊严、自信以及能力。再想想目前的他:八十四天未捕到鱼,瘦骨嶙峋,厌食好久,临走前也没有睡个好觉,——我觉得他一直想向曼诺林证明自己——为了叫醒曼诺林。 圣地亚哥终于起航了,他喜欢飞鱼,他为飞鸟难过,他觉得大海仁慈漂亮又残暴,他把大海想象成女人,他理解大海,他喜欢玳瑁,他为海龟伤心……他想:“我的钓线深度很精确,之不过是我不走运而已。可是谁知道呢?也许就在今天呢。每天都是个崭新的日子。走运固然不错,不过我宁可保持精确。那样,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我觉得他在安慰自己,可是我也看见了他内心的一种坚持与善良,这是一个傻得可爱的老头,让我又情不自禁地敬佩。 于是他迎来可第一个收获:一条长鳍金枪鱼。他说:做钓饵倒不错,总有十磅重吧。”(P16)同时开始第一次想念和曼诺林在一起的日子,并想起棒球……他开始大声说话:“别人要是听见我在大声说话,会以为我疯了,不过既然我没有疯,我也就不在乎了。有钱人在船里有收音机和他们说话,还给他们传来棒球赛的消息。”(P16)——想起《赫索格》的开头:如果我真的疯了,我什么也不在乎。——此后他多次大声说: “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P19) “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帮帮我也见见这种场面。”(P21) “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P22) “真希望那孩子在这儿。”(P22)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还有一点盐就好了。”(P25) “那孩子要是在这儿,就可以替我揉一揉了。”(P28此处为想) “我告诉过那孩子,我是个怪老头,现在是我必须证明这话的时候了。”(P30) “那孩子要是在这儿,就回弄湿线圈。是的。要是那孩子在这儿。要是那孩子在这儿。”(P38此处为想) 除了说起曼诺林,他还多次想起迪马乔: “但我得有信心,要对得起名将迪马乔。”(P31) “你认为名将迪马乔守着一条鱼,能像我守这条鱼那么久吗?”(P31) “不过我想名将迪马乔今天会为我感到自豪。”(P45此处为说) “我刺进了它的脑袋,不知道名将迪马乔会怎么想。”(P48) “圣彼得是个渔夫,就像名将迪马乔的父亲是个渔夫。”(P49) 总的仔仔细细地看《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出航时一直在愚蠢地自言自语,愚蠢地乱想,——这毫无疑问是愚蠢的行为,如果是他年轻最自信的时候,他一定是专心于捕鱼——并反复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甚至作为一个无信仰的人,他开始寻求圣母和天父的庇护……在一个独自与大海搏斗的过程中,我越是反复地阅读,越是能体会到一种孤独与绝望。圣地亚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自信的行为让我叹息、同情又敬佩。——冒出一个想法,迪马乔是不是圣地亚哥的儿子?——对于这样一个顽强的老人,我已经不愿意说他是一个硬汉了,他已经很老了,我觉得所有人都不应该对他有过多的希望,他真的很累很累了,他理应退休在家啊!<?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让我唯一宽慰的是圣地亚哥在与大鱼的搏斗之后,尽管伤痕累累,但是终于杀死了大鱼。——这是对圣地亚哥的一次真正的肯定,是对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肯定回答。只是接下来得五拨鲨鱼,彻底击败了圣地亚哥,——尽管他勇敢如年轻时一样杀死前三拨击退后两拨,可是无益于挽回老人的失败。——成功前最后的打击比任何时候的打击都可怕,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最后,圣地亚哥疲惫而悲伤地带着只剩头和尾的大鱼回到了岸上,他近乎绝望地对曼诺林说:“它们击垮了我,曼诺林,它们确实击垮了我。”——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再一次出现流泪的冲动:这样一个坚强的老人,在残酷的大海面前,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放弃了他曾经想要维护的尊严、自信与能力。然后我表示理解,并给予他更深的同情——不,我不该同情,我必须敬佩他!同时我对海明威的自杀也表示更深的理解,投以更深的敬佩。 再次读完《老人与海》:“老人正梦见狮子。”——我感觉到老人也多次梦到狮子,小说多次描写了老人美丽的梦——这样一个平静的结尾,在波澜壮阔的老人与海的战争之后,给我不算安慰的安慰。再想想,海明威在称呼圣地亚哥时用的是“老人”,这个称呼是饱含深情的,他也许不是在塑造一个硬汉,他也许只是在塑造一个老人,他也许是想表达内心的脆弱。记得他当时的很多作品都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认可,《老人与海》可能就是他的心声:我不是一个硬汉,我无比脆弱,我感到孤独绝望,请不要对我有太多的要求。——这也是我想说的:我显然不是天才,更不勤奋,我的理想很简单,请不要对我有太多的要求。 译林软精装版导读里写着:“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推崇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他们在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如果人人都对失败者有着理解、同情与敬佩,老师可以理解、同情差生,国人可以理解、同情并敬佩银牌和铜牌……作为失败者,如果也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面对自己……这个世界可以更加和谐愉快吧。 最后在脑海里勾勒圣地亚哥的轮廓,我又想起他把星星看作兄弟,把大鱼看作兄弟,他想:“它的行为、它伟大的尊严让谁都不配吃它。”(P35)他还有过罪感:“你杀它是出于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喜欢它,死了你还是喜欢。要是你喜欢它杀了他就不是罪过。要不,会不会是更大的罪过?”——尽管貌似是有一些牵强,但是我依然表示理解。我就此愿意更深地提出一个猜想:海明威表现的是生活与社会对人的强迫!让圣地亚哥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干起了渔夫这样算是残忍而卑微的职业,怎么可能不算是对人性的漠视和抹杀呢?而曼诺林,这个可爱的孩子,老人的安慰,无疑也将走向老人的道路吧。虽然人的勇气也将传承下去,可是这职业本身是残忍的,是面对社会的无奈之举。——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出海打渔,一代又一代重复的悲哀,《老人与海》是否可以看作另一个《百年孤独》呢? 今天是海明威的祭日,我很高兴我重读了一遍《老人与海》。经典就是这样充满了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地阅读,并得到更多更深的收获;流行则不一样,流行只能让人读一次。对于《老人与海》这样的中篇,重读是最合适的了。
【散文】为什么文学吧没有这样的评论? 2009年《逃离》刚刚出版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回来看,当时我只读过门罗零星的一些短篇小说,不过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对《逃离》充满了期待。但李文俊的翻译着实让人倒胃口,满篇的“嘛”这种撒娇似的语气词,还有地方化眼中的方言土语偶尔出现,像苹果里的蛀虫一样让人恶心。好在门罗这样的大师往往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表现出自己伟大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大师级的作家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逃离》非常震撼人心。短篇小说集能够达到统一的艺术水准并表达达统一的主题不是件容易的事,《逃离》在这一点上臻于完美。 爱丽丝·门罗虽然并不热衷于后现代文学艺术形式的开发,但她的小说风格却远非平常的现实主义可以概括。应该说她在短篇小说的创作领域走得比以前的大师们更远,因为她将现代文艺作品的多远写作方法完美地融入到现实主义短篇作品的创作中,赋予了短篇小说更加立体深远的表现力,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融合”的不刻意,读者甚至在阅读中忽略掉了那些精湛复杂的写作技巧。正是凭借这种无与伦比又浑然一体的技巧,门罗才经常性的在短篇小说领域创造出“无声惊雷”的效果。有一个不太恰当的词可以简单形容这种效果——意境,人们在她的作品中体验到的是无法诉诸言语的感觉——类似“大音希声”。 ---------------------------------------------------------------------------------------------------------------- 说说你的文章。 我说希望你“整理”一下,结果你就只是去掉一些口头语“拼凑了”一下,以至于这篇文章基本沦为个人经验类的所谓“读后感”。 开头太矫情,又是病句,是这篇文章最大的败笔。 你似乎渐渐明白了文学艺术所特有的魅力,也在尝试用语言来表达,不过还是表达不出来。这一点慢慢来吧,毕竟有天赋的人还是少数。 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人物和情节,不要用故事的眼光。 先说这些。
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 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一出向狄德罗致敬的三幕剧,他称为对狄德罗的一种变奏。这是我认真看到第二本剧本——第一次献给《雷雨》了,还有一次不认真地看完了《垮掉的一代》,完全不敢说自己看过——我开始发现戏剧的精彩。 剧本乱七八糟地讲了三个故事,最混乱的地方是第一幕第五场之后,有个提示:两场对话交叉进行。两个时空的故事拼接到了一起,既可以剥开也可以连起来。——但是我真的混乱了。 到第一幕第六场时,我读到了一些富有哲思的句子,雅克和他的主人开始讨论创造他们的大师,——他们知道自己在戏剧之中!我非常喜欢这一场,我读出了讽刺——“青年诗人总是成群结伙的。他们每年差不多增加四十万。这还是在法国。在文化不发达的国家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第二幕讲了德•拉•波默莱夫人的故事,我完全没有理清。全剧断断续续地讲了雅克的故事和主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鲜明的对比。——精彩在于叙述者之间的互相打断,对话中套对话,这是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本来就有的特色,而狄德罗又是学习《项狄传》。——我由此想看《项狄传》。 我也没有什么好多说,只是剧中主人与雅克的对话,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记下来: 你认为人们相信重写我们的故事的人?他们不会去读“原作”,看看我们本来的面目吗? —— 先生,除了我们的故事,人们还重写了很多东西。所有地上发生的事情已经被重写成百上千次了,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实际上发生的事。人类的历史反复被重写,人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了。
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 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一出向狄德罗致敬的三幕剧,他称为对狄德罗的一种变奏。这是我认真看到第二本剧本——第一次献给《雷雨》了,还有一次不认真地看完了《垮掉的一代》,完全不敢说自己看过——我开始发现戏剧的精彩。 剧本乱七八糟地讲了三个故事,最混乱的地方是第一幕第五场之后,有个提示:两场对话交叉进行。两个时空的故事拼接到了一起,既可以剥开也可以连起来。——但是我真的混乱了。 到第一幕第六场时,我读到了一些富有哲思的句子,雅克和他的主人开始讨论创造他们的大师,——他们知道自己在戏剧之中!我非常喜欢这一场,我读出了讽刺——“青年诗人总是成群结伙的。他们每年差不多增加四十万。这还是在法国。在文化不发达的国家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第二幕讲了德•拉•波默莱夫人的故事,我完全没有理清。全剧断断续续地讲了雅克的故事和主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鲜明的对比。——精彩在于叙述者之间的互相打断,对话中套对话,这是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本来就有的特色,而狄德罗又是学习《项狄传》。——我由此想看《项狄传》。 我也没有什么好多说,只是剧中主人与雅克的对话,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记下来: 你认为人们相信重写我们的故事的人?他们不会去读“原作”,看看我们本来的面目吗? —— 先生,除了我们的故事,人们还重写了很多东西。所有地上发生的事情已经被重写成百上千次了,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实际上发生的事。人类的历史反复被重写,人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了。
冷门与热门 我不是故意看冷门的,我也会看那些畅销书,比如《追风筝的人》确实很不错。 只是我初中的时候,心好像比较叛逆。凡是考试要求必读的书目,对考试的厌恶压制了我对那些名著的好奇,我也倾向于看简介就完事了,应付考试而已。自己更喜欢看不在推荐之列的经典,于是自己打印了一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录。感觉诺贝尔文学奖上的书冷门而且经典。 高中以后,人也许成熟了些,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可笑,——那些名著是无罪的。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幼稚,那些确实还是比较经典的,我不该有这种毫无理由的偏见。那些热门的,我觉得还是可以值得认真一看的。 鲁迅先生说,看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什么都可以看。(大意如此吧)我也觉得书本身是不分好坏的,热门、冷门不是评价书好坏的一个标准。而且热门很多都是被炒起来的,如《百年孤独》那真的是突然地火起来的,以前没有版权的时候《百年孤独》也应该是真正的冷门书,后来一夜间所有人都在讨论《百年孤独》,所有的书店都摆满了《百年孤独》——我感觉到一种悲哀,我觉得现在《百年孤独》依旧是冷门书。经典的书,也许注定是冷门的。我读冷门,是想读经典而已。 只是我现在读的是外国小说,好像外国小说也注定是冷门,——除了推理小说。 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我读冷门真的是无意间的事情。我不是以冷门为标准读书的,只是因为大多数的经典总是很无奈地被人冷落。然而热门的经典仍然是经典。 不过,我确实感觉冷门一点的书更需要被关注。 冷门一点的书装逼就不好用了,因为你装逼的对象可能不知道。 热门的书反而能引起他的回应:我也看过啊!
瞎扯 有时难免消极,我需要一种强烈的欲望来摆脱。 例如,我不甘死于平凡 。 或者,暂时地别想太多。 所以,我敢坦然地说,我是个乐观的人。 而且,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至于,为何会消极,我还是有些清楚的。 大概,也许,是被老子庄子传染的。 中国的士人们,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达则儒,穷则道。 信佛的也有。 万幸,我一点也不信佛。 其实,我也不喜欢儒家,但是我喜欢孔子; 其实,我也不喜欢道家,但是我喜欢庄子。 因为,他们实在是妙人、趣人。 我觉得他们做到了知行合一,而我不能。 中国的“儒士”文化都被封建摧残成畸形的文化了,甚至还遗留到今天,成为民族的劣性。 终于,逼得鲁迅先生那般的勇士来批判。 外国的文化,受封建摧残的少,更多受宗教的束缚;可宗教比封建可就温柔多了,不能否定其中引人向善的一面。 欧洲大概是“骑士”文化,日本大概是“武士”文化。 都比中国有侵略性。是好事,也是坏事。 我从不认为中国文化逊色他国,但如何培养、引导国人成为真正的儒士,真是个难题。 需要法家的法律意识,儒家的出世精神,道家的辩证思想,墨家的悲悯情怀,还有向来被视作“奇技淫巧”的创新能力……我就奇怪,为什么这些东西支离破碎呢? 我觉得,这些才是素质,才是真正的文化。 而知识,只是营养与沃土,是用来滋养素质的。
独亡 我会伤心,因为我还没有死心。 我记得小时候看的一部电视剧《第8号当铺》,人可以借此与魔鬼交易,用人本身的任意事物来换取财富之类的东西。例如用一只手,用视觉,用痛觉,用寿命……我当时也许已经看了足够多的爱情悲剧,我果断地想我不用爱情。 但是我从未想过,维持友情还要我的苦心经营。 我讨厌自己,当你们讨厌我时。 可是我害怕被动,害怕孤独,我无法忍受一个人。 哪怕我知道我始终一个人孤独,我还是想表面热情。 我觉得自己还是知道的太多了。 当我自己都觉得不在乎的时候,其实我会记住。 我不是太宽容的人。 我的聪明不是我的智慧。 我会因为无力而无用地挣扎。 曾经以为我们还是朋友,曾经以为至少还是同学,曾经我自己习惯了麻木。 我不在乎很多,可是我其实在意。 我始终还是一块石头,我不是水。 曾经以为自己的心足够强大,我无所谓。 可是水滴石穿,我会有裂痕。 太多的人,我想在意,可是我们并不是无法分离。 其实我本来已经习惯了孤独,我为什么要在流沙里独自挣扎? 每一个人原来都没有关系。 缘分是可笑的捉弄。 我一直会反省自己,我会觉得自己什么都错。 我会有不必要的罪感。 想过很多,又不想。 我总以为看穿,原来还是没有。 我总是把自己当圣人么,可我怎么会是! 我似乎喜欢披上画皮,肆无忌惮地表现自己,恶心别人,也恶心自己。 我不是必然的存在,每个人都终归尘埃。 可是悲观的我还是想乐观地活。 越是在地狱,就越是仰望天堂。 希望是娼妓,我不寄托于她,却总是被她的影子拽住。 我想是我应该改变自己,而不是渴望别人的改变。 我还是觉得全是我的错。 我为什么想和你们做朋友? 何必。何必呢! 孤独是无解的方程,我永远不会真正地看穿你心思,你也永远不会在乎我。 无解的方程,我为何想用其他方法来破解? 我曾经随遇而安,我曾经真的无所谓,我又告诉自己不能这样。 不该在沉沦里奋力飞翔。 我本是一粒尘埃,我为什么一定要学会飞翔? 为什么又要给自己希望! 想和你们走近,想有个人聊聊天。 我好想被动。 我会原谅,即使我的心支离破碎洒满一地似雪花,我还是会原谅。 因为是我的错。 你们不用理我的。 在空间里当个无聊的主动的小黄鸡,我就知道,我已经无可救药。 我还是会自作多情地以为全世界与我有关。 自作多情,我不自知。 我曾经以为不会后悔,我现在确实也没有后悔我曾经做了多少荒谬,我知道自己为荒谬而存在。 即使我死去,你们还继续。 我们算是并联的灯泡吗?呵呵呵。 我想,我的盲目可笑,我的自作聪明,我笑我自己。 我想,我还是一个人吧。 我想,何妨心死。 不再看别人,别和我多说。 我们有距离,最好不要再见。 各自的世界,各自的日月星辰。 我看到每一个人都是孤独地死去。 似乎还有放不下的东西,呵呵呵呵。 我佩服那些能自杀的人。因为我不会。 即使我死去,你们还继续。 所以我不死,所以我心死。 人来人往里,我独亡。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