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把浮名唱 忍把浮名唱
关注数: 69 粉丝数: 142 发帖数: 11,943 关注贴吧数: 16
【转】川端康成情书曝光:缪斯对文豪到底有多重要——文学报 7月8日,川端康成的情书在他神奈川县镰仓市故居被发现。这些情书包含一封川端康成在大学期间写给初恋伊藤千代的书信,以及十封千代给川端的回信,这些情书对解读川端的作品非常关键。巧合的是,在文学之路开始前,川端曾遇到过四个名为千代的女孩,情书中的伊藤千代是他的第四个千代。 .   这是首次能够看到川端康成情书的全文。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少女是他永恒的缪斯。即使在晚年,川端康成的作品里仍然不乏对于少女的细腻描写。正是站在少女的花影下,他一手塑造了他的文学世界。因此,这些情书对解读川端的作品非常关键。 .   川端康成这段与伊藤千代的感情成为了《南方的火》《篝火》《非常》《她的盛装》等初期作品的主要题材,也被糅合进曾被改编为电影的着名小说《伊豆的舞女》。此次发现的11封情书都长达600余字,其中的4封被川端改编,将原句中的名字替换,直接放入小说之中。 .   伊藤千代和川端康成于1921年认识,那时川端22岁,千代15岁,是东京咖啡馆的招待。不久,千代由父亲作主,给岐阜县澄愿寺的一个主持收作养女,离开东京到京都去了。次年九月,川端前往岐阜会见初代。 .   在《南方的火》和《篝火》里,川端都替换了千代的名字,描述这次相见。《南方的火》里,川端在街道上看着浓汁雨伞和岐阜灯笼,心中想着千代。而在《篝火》中,千代仿佛沉浸在快活的底层,凝视着川端内心深处的孤独。她会时而只说一声“是吗”,便默然不响了。然而在一些攀谈之后,她却向川端表白。篝火少女千代成为川端的初恋,他们一起走过长良桥,在夜晚看篝火。川端就此向伊藤千代求婚。 .   千代在《篝火》里答道:“我没什么可说的。如果您要我,我太幸福了。” .   川端与千代订婚后便立刻回东京准备结婚事宜。而就在一个月之后,千代寄给他一封“非常”的信。在被发现的情书中,我们看到了信的原文:“发生了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我不能告诉你是什么。11月7日。” .   川端康成把千代的信改编进了《她的盛装》里:“我虽然同你已经结下海誓山盟,但是我发生了‘非常’的情况,我绝对不能告诉你,请你就当这个世界上没有我这个人吧!我一生不能忘记你和我的那一段生活,你同我的关系等于零!我很对不起你。” .   收到信后,川端焦急万分,在发现的情书中,我们也看见了川端未寄出的回信:“你读到我在10月27号写的信了吗?没有你的回信,我天天都很担心,心情沉重。晚上无法入睡,担心你生病了,我真的很想你,见不到你,我什么都做不了。”在信的末尾,他写道:“请写信给我,告诉你最真实的想法。” .   信没有寄出,川端赶去了岐阜拼命挽回,但最终被千代拒绝。在《非常》里,痛苦向川端逼来,他在小说中僵硬地坐在火盆的对面。 .   但川端还是原谅了背叛他的千代,他在《非常》中为千代辩解说,他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非常”,但他明白是婚约把千代摧残了,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她才写了那封信吧。 .   正如《她的盛装》所写,纵使伊藤千代消失在肉眼未能望及的世界里,川端也并不感到失去了她,还幻想着有朝一日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的某个地方同她相会。 .   在伊藤千代之前,还有三个千代。第一个名叫山本千代,川端和她认识时,她还只是四年级的学生。川端在拜访山本千代时曾被热情留宿,她对他说:“你就把我的家看做自己的家吧。”川端因此对山本千代留情。后来他发现千代别无他意,只是好客礼貌,便只能为自己的多情而愧疚。 . 第二个千代便是最为著名的舞女千代,《伊豆的舞女》里的千代。 .   1918年,川端康成19岁,在念大学预科的第一年的十月,他离开宿舍,独身前往伊豆半岛旅行。早在五年以前,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暑假也只是寄宿在远亲家中。在从修缮寺到汤岛的途中,他与巡回演出的艺人相遇,其中的一个提着大鼓的舞女眉眼艳丽,而她便是川端生命里的第二个千代。 .   《伊豆的舞女》里,川端的第二个千代化名薰子,他这样描写舞女千代:“她有闪动的,亮晶晶的眼珠,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 .   初次偶遇后,川端和千代又在天城岭的茶馆不期而遇,他不由自主地陪伴巡回演出艺人一行去到汤野。在旅馆昏暗的浴场里,川端无意看见了舞女的裸体。《伊豆的舞女》中,川端描写千代的裸体:“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 .   舞女千代永远地改变了川端。在旅途中,舞女与同伴在川端身后行走,低声谈论着川端。川端听见千代说自己是个好人。这一句温情又显得客观的评价,一扫川端孤儿气质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他在《伊豆的舞女》中描写那一刻:连山峦都明亮起来。 .   然而旅途最终是要结束。临行前的晚上,川端邀舞女一起去看电影。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舞女曾她央求阿妈让她去看电影,但阿妈不应允,而舞女仿佛连抬头望川端的勇气也没有了。 .   第二天清晨便是分别。关于分别,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的结尾里,呈现了最为感人的一段: .   “快到码头,舞女蹲在岸边的倩影赫然映入我的心中。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东西。我身旁睡着一个少年。我们交谈了几句之后,他说:   “‘你是不是遭到什么不幸啦?’   “‘不,我刚刚同她离别了。’" .   他们直到分别也未向对方吐露心迹,而模模糊糊的余情却又保有无限的安慰。川端康成曾说,尽管同千代分别使他悲伤,他却还在打算去舞女千代的家乡同她相叙,没有觉得是永久的别离。 .   他们毕竟没有重逢。川端康成这样回忆舞女千代:“从此之后,这位美丽的舞女,从修善寺到下田港就像一颗彗星的尾巴,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不停地闪流”。 .   川端康成提笔写《伊豆的舞女》已是时隔八年之后,那时他已经失去了他的第四个千代,因而他的“两个千代”的影子都在这个久负盛名的故事里。舞女千代与他之间并未发生正式的爱恋,然而就像他对于伊豆风景的执迷一般,他对这段黑暗命途里的际遇保留了不变的情愫。 .   这之后,川端曾暗恋过一个名叫千代的女招待——第三个千代。但这段暗恋无疾而终。直到遇见伊藤千代,川端才开始真正的恋爱。 .   在经历四个千代后,川端曾疑心自己得了“千代病”。他一度怀疑是死去亲人的幽灵安排他与千代们相遇又别离,又幻想是处女作《千代》在作祟。直到1926年遇见后来的妻子松林秀子并与之恋爱结合,川端也从未将“千代”这个名字从心头拂去。每每描摹少女的样子,千代们的影子便会浮现。 .   川端最终以不明的缘由自杀(据说在好友三岛由纪夫死后,川端常被其幽灵缠绕)。虽然和松林秀子结婚了,但他却在写作中自嘲说,自己我似乎从未以爱恋的心情牵起过一个女子的手。 .   也许川端的爱恋都留在了四个千代身上。他不断地写作关于千代们的故事,去伊豆汤岛旅行。只有在伊豆,他说,他的身心才洁净得像洗涤过一样。毕竟伊豆是舞蹈开始之地。在那里,他能够平静地描写景色,把关于千代们的猛烈的、撕心裂肺的苦愁转化为柔和的、永恒的纤细哀愁。
【散文】【转】关于抒情诗的重新定义及其延伸意义 不可否认诗意的“震惊”要比哲学式的“惊奇”更具有突破力,并且指明神秘的废墟在不同的地方,平静地承认废墟,因为它曾经存在过,在同一时间不同的维度。历史的考古具有这一实证性载体(在这里指明诗的历史哲学的意义)。 以及,就一种语言的额外名称来对待某些诗人的“抒情态度”来说(抒情诗是种悖论,不是主体内部的,而是主体面对语言符号时),这几乎不能称之为“抒情”,而是一种“隐情”,这种“隐情”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进行表示——@(dam),而不是A(adm)(或许也可以与神学修辞上进行关联)。也就是说,那些通常意义上的“抒情诗”是“隐情诗”,这要复杂得多,这对这类诗人是种矛盾,在于他们所谓的“抒情”的逻辑结构很简单,可能“倾泻的线条”对他们来说无法理解。 这些旨在颠覆这种源自浪漫主义根源的反思路径,你完全可以把@(at)进行微分的无限切分之后,那一条横线不是不可逾越的,而是提供观察的(这种“不是而是”的关系因为“逾越”和“观察”而变构),他们要对当下及附近透彻到底,才有逾越这条主体界限的某种资格,他们隐藏了这点情况,进而留下的只有这种情感作为附属物的某种情感(这种“某种”或许成为暧昧),他们几乎总是表现出诗人的反思与语境是平面平行的,而不是类似于基因的螺旋结构。诗人的回归发生在诗写完之后的反思,而诗是这个地方,这种地方无法强行召唤,但或许出现在了“导泻的线条”之后的“白昼骤缩/闪烁”。 诗人的真正感性力量或许在于把更多的情感道德留在观察生活里(奥登在述说情况时无意隐藏的悲悯是这种经典,谢默思希尼也是,无意处在这种语言间),而不是在诗中放纵,然后不知道自己放纵了什么,他们“抒情”的颠覆这“倒”像某种情感的奴隶。 这种生活世界中的观察也提供了诗人间诗艺的某种比较底线,因此诗人在诗人间这种关系来说,学习才是足够合理的。以及还有一点,诗让众多单子间趋同(这是一种空间上的趋同),无论这个诗人及其其他诗人或者读者,还是这首音乐和这幅画等等,诗意的凝聚在这里,如果你发现“骤缩”或许可以表现这种凝聚,从而跨过另一界限的时间,这是诗性的运动。 在这种反讽判断上,或许那两句是抒情的:自由的情况,和得到自由的情感,这两种自由构成辩证。这里的“单子”引自费希特的“单子”,“单子”是各不相同的,A恰恰成为这种趋同图像,而不是某个干掉的蜗牛壳。 但人们不能为了趋同而趋同,因为人们为了趋同而趋同是不可能的,这在最后面的话语里作为反工具理性意识的前提条件,况且,诗的不同结构或者批评的解构已经很强烈地体现这点,因此承认才有判断意义,而不是零星几个“带来词”的泛泛说法或者某种迎合,甚至野蛮地否认。诗的自由不关沉默的注视,这样它无法被作为语言或诗人的工具。
《在图书馆沉默的电车上》 《在图书馆沉默的电车上》 一个词语踩在诗人的脚上 碰翻了工程师的铁箱子 于是历史睡下来 手看见水面 揣进天空的口袋 一块石头看着云朵 以为那是自己的倒影 然而 我不嘲笑我自己 . . 【我的回复】 楼楼这样的诗,我看多了就有点不想看了 ,不过这首还比较清新,意象也很漂亮 。修辞用得很多,每个句子拿出来都是好句子。 可是拼在一起我还是只能说,不明觉厉。 . 再谈下我个人的理解: 你在图书馆里看书, 把看一本书暗喻成在电车上。 一个词语踩在诗人的脚上, 其实是诗人的灵感一动想到了这个词。 碰翻了工程师的铁箱子——不明 于是历史睡下来——不明 手看见水面——不明 揣进天空的口袋——不明 一块石头看云朵——是你自己在看某位诗人的诗 以为那是自己的倒影——以为那首诗里有一句与你的诗句类似。 然而我不是嘲笑我自己。——大白话,我喜欢。 . 【楼主的回复】 我想了很多,写了很少,写到最后我触摸到了自己,所以总体而言心情不错。这首诗整体而言表达的更多是局限吧。 . 一个词语踩在诗人的脚上,这句话包含了我对诗最基本的理解,即词语和诗人的关系,词语处在诗人的外部,和诗人相遇,诗人醉醺醺地走着,被词语绊倒跌了。 . 患了抑郁症的雪 [host]:我开始试着写图书馆,写人类文明,后来我发现我仅仅能写天空,能写写我杯中的水,后来我看到我自己,想象着如果天空是一个湖泊,云朵是怎样的存在,这个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存在。我回过神来,周围很安静,我想到自己居然怀揣这么不可思议的想法。相比这首诗而言,我写这首诗的过程更令我自己满意。 . 再贴两首旧诗: 诗人和诗 像火柴和火 像火焰和光 更像是优雅的矿工和劣质的石矿 像一位砌墙工人和一面墙 像精神强盗和赃物 更像罪犯和犯罪现场 像一块墓地和一处遗体 像兵工厂和武器 ================================== 桥 船过去了 我就看着水面 河流停在岸边 有点战栗 我感觉它也需要 安全感 因为 一旦迷失了方向 就容易变得孤独 . . 【a605808370的回复 】 如果一个好的诗人不从某种普遍天赋的契约捍卫这种语言的诗性中立,而代之以雄辩的自我独白或者嘲讽的不明觉历,只有二流的诗人或者读者才会这么庸俗地对待诗!你是否对你的这首诗有某种沉默的了解和体悟到沉默在哪里?你的原则还非常模糊和不坚定,就像词语踩住了你的脚,而你的脚从别人的鞋子那里滑出。如果可以,我想对你这首诗的结构进行变构的解构。话说你竟然发你以前糟糕的诗,就是为了取悦吗?这根本不属于诗的东西!话说那个不明觉厉的人非常自以为是,他或许是个皇帝而不是读诗的人。 . 一个词语的来源作为某种物继续独立于诗人的脚,而这或许是最准确的一个词语,只有一个命名,这似乎有些痛苦,而不是给某些游荡诗人坐的椅子,起码公园里的街道上的。而不一定是家里的,如果诗人是存在式的,而诗人的神学意义上的使命是反存在主义的,但很多诗人恰恰相反,巴洛克式的抒情往往在心理的自我悖论里无法自拔。回到第一句的物那里,工程师的铁箱子可能被这么打翻了,散落的只有工具,而不是物,或许只有 铁箱子是真实的物,但或许锈迹斑斑。历史错过这种一个词语的定位,诗人反讽的是永恒的,你作为诗人为什么不嘲笑我自己,请注意这里的主体双重性,我自己,我被泛化了,这种效果是“你”。这种启示如同阿赫玛托娃的“你不知道你已被宽恕”的广阔,而自己已经如此被准确定位,这或许是诗对诗人的拯救,而不是恶心充满权力工具化的借诗去表达自我!诗没有这种强加的雄辩义务!从手与水,石头与云朵,这里的隐喻对象实际是重复了的,但你精致地进行某种释放,从手的具体到水的流质,变动不居的创造与变动的创造物你代之以映像的结构隐喻,但这种结构的问题在于,你或许无法确切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就像几乎澄澈的水下石头,而你觉得那是映像,手为什么要犹豫呢?而你在这种重复中迷失,不,只需要一个词就可以了。 . 那个词可能是然而,但天空的口袋实际上是有漏洞的,这首诗的模糊在于你没有完全沉默,像个嘀嘀咕咕的人,但你有说,千真万确,听不清楚又何必去嘲笑呢?这不是一首纯诗,它有两种性质组成,我建议把后两句去掉,这样才够沉默,或者够纯粹。 . . 原帖链接: http://tieba.baidu.com/p/3189424036?share=9105&fr=share . . 我羞愧难当,已把自己在原帖中的回复删了,顺带楼主自己的解读也被我删了…… . . 外一篇: http://tieba.baidu.com/p/3134864727?share=9105&fr=share
【读后感】奇书《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是我读的第四本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先生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这是一本奇书! 首先,目录就十分奇。一般的外国书都是没有目录的,但是《看不见的城市》的目录却非常精美别致,我没有看到过更精彩的目录:总共十一类题目,每类五个城市,总共五十五个城市,从城市的记忆开始,到隐蔽的城市结束。竖看,是以一种顶真的形式循环重复排列下去;横看,是整齐的顺序排列;斜看,又是另一种顺序排列。感觉有点像九九乘法表,又像是一张神奇的地图。题目简单而统一是五个字,却耐人寻味。如果我是符号学家还真的有可能说出什么更多的意思,可惜我不是;但是这不妨碍我感知这份目录的奇特,想来其他读者也会对这份目录有深刻的印象。 其次,结构是十分漂亮清爽的。总共五十五个城市,又分成九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九部分都是十篇,中间都是五篇,每部分首尾都有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以一种微弱的方式使这本书成为一个整体。说微弱,是因为这本书真的适合从任何一个地方看起,可以单独拿出一个城市来细细品读,且越嚼越有味道,仿佛在读一首诗。而整本《看不见的城市》既可以说是一整首长诗,也可以说是一组诗。从结构上看,《看不见的城市》应该具有一种建筑美。——为什么是五十五呢?我听到一个回答:“1+4+9+16+25=55” 然后,语言奇幻飘渺。语言应该是卡尔维诺先生的一大特色,《看不见的城市》毫无疑问延续着《我们的祖先》的那种独有的气质,近乎诗,近乎童话,近乎寓言……读起来的情调让我感觉到惬意愉快。这也许有张密先生翻译的功劳,但是这个故事本身貌似就是在元朝,作为中国人,读起来自然就有一种亲切感。读起来,我甚至感觉像是《山海经》与《庄子》,感觉是游记体与对话体的一次完美结合。读这样的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 即使是创作过程都有些神奇。有点像李贺的锦囊佳句,卡尔维诺先生自己说:“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而如果不是因为没有写过诗,《看不见的城市》可能就是一本诗集了。 但是,故事本身不奇怪,就是以马可波罗的故事为基础展开。值得称道的是,《看不见的城市》不是在重写《马可波罗游记》,而只是以此为背景。卡尔维诺先生也没有找一个另外的叙述者,就是普通的第三人称,真实感并不强,但是确实形成了一本书,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带着一些迷宫的味道…… 阅读《看不见的城市》,——如题目所表达的——我确实无法确切地想象出城市的模样,但是总可以发现一些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影子。我想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城市的祖先”,是现代城市的一份祖先家系谱。 我这样的一番“读后感”只是流于表面的,以后一定要一篇一篇地细读、精度。
【读后感】奇书《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是我读的第四本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先生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这是一本奇书! 首先,目录就十分奇。一般的外国书都是没有目录的,但是《看不见的城市》的目录却非常精美别致,我没有看到过更精彩的目录:总共十一类题目,每类五个城市,总共五十五个城市,从城市的记忆开始,到隐蔽的城市结束。竖看,是以一种顶真的形式循环重复排列下去;横看,是整齐的顺序排列;斜看,又是另一种顺序排列。感觉有点像九九乘法表,又像是一张神奇的地图。题目简单而统一是五个字,却耐人寻味。如果我是符号学家还真的有可能说出什么更多的意思,可惜我不是;但是这不妨碍我感知这份目录的奇特,想来其他读者也会对这份目录有深刻的印象。 其次,结构是十分漂亮清爽的。总共五十五个城市,又分成九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九部分都是十篇,中间都是五篇,每部分首尾都有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以一种微弱的方式使这本书成为一个整体。说微弱,是因为这本书真的适合从任何一个地方看起,可以单独拿出一个城市来细细品读,且越嚼越有味道,仿佛在读一首诗。而整本《看不见的城市》既可以说是一整首长诗,也可以说是一组诗。从结构上看,《看不见的城市》应该具有一种建筑美。——为什么是五十五呢?我听到一个回答:“1+4+9+16+25=55” 然后,语言奇幻飘渺。语言应该是卡尔维诺先生的一大特色,《看不见的城市》毫无疑问延续着《我们的祖先》的那种独有的气质,近乎诗,近乎童话,近乎寓言……读起来的情调让我感觉到惬意愉快。这也许有张密先生翻译的功劳,但是这个故事本身貌似就是在元朝,作为中国人,读起来自然就有一种亲切感。读起来,我甚至感觉像是《山海经》与《庄子》,感觉是游记体与对话体的一次完美结合。读这样的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 即使是创作过程都有些神奇。有点像李贺的锦囊佳句,卡尔维诺先生自己说:“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而如果不是因为没有写过诗,《看不见的城市》可能就是一本诗集了。 但是,故事本身不奇怪,就是以马可波罗的故事为基础展开。值得称道的是,《看不见的城市》不是在重写《马可波罗游记》,而只是以此为背景。卡尔维诺先生也没有找一个另外的叙述者,就是普通的第三人称,真实感并不强,但是确实形成了一本书,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带着一些迷宫的味道…… 阅读《看不见的城市》,——如题目所表达的——我确实无法确切地想象出城市的模样,但是总可以发现一些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影子。我想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城市的祖先”,是现代城市的一份祖先家系谱。 我这样的一番“读后感”只是流于表面的,以后一定要一篇一篇地细读、精度。
【读后感】奇书《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是我读的第四本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先生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这是一本奇书! 首先,目录就十分奇。一般的外国书都是没有目录的,但是《看不见的城市》的目录却非常精美别致,我没有看到过更精彩的目录:总共十一类题目,每类五个城市,总共五十五个城市,从城市的记忆开始,到隐蔽的城市结束。竖看,是以一种顶真的形式循环重复排列下去;横看,是整齐的顺序排列;斜看,又是另一种顺序排列。感觉有点像九九乘法表,又像是一张神奇的地图。题目简单而统一是五个字,却耐人寻味。如果我是符号学家还真的有可能说出什么更多的意思,可惜我不是;但是这不妨碍我感知这份目录的奇特,想来其他读者也会对这份目录有深刻的印象。 其次,结构是十分漂亮清爽的。总共五十五个城市,又分成九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九部分都是十篇,中间都是五篇,每部分首尾都有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以一种微弱的方式使这本书成为一个整体。说微弱,是因为这本书真的适合从任何一个地方看起,可以单独拿出一个城市来细细品读,且越嚼越有味道,仿佛在读一首诗。而整本《看不见的城市》既可以说是一整首长诗,也可以说是一组诗。从结构上看,《看不见的城市》应该具有一种建筑美。——为什么是五十五呢?我听到一个回答:“1+4+9+16+25=55” 然后,语言奇幻飘渺。语言应该是卡尔维诺先生的一大特色,《看不见的城市》毫无疑问延续着《我们的祖先》的那种独有的气质,近乎诗,近乎童话,近乎寓言……读起来的情调让我感觉到惬意愉快。这也许有张密先生翻译的功劳,但是这个故事本身貌似就是在元朝,作为中国人,读起来自然就有一种亲切感。读起来,我甚至感觉像是《山海经》与《庄子》,感觉是游记体与对话体的一次完美结合。读这样的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 即使是创作过程都有些神奇。有点像李贺的锦囊佳句,卡尔维诺先生自己说:“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而如果不是因为没有写过诗,《看不见的城市》可能就是一本诗集了。 但是,故事本身不奇怪,就是以马可波罗的故事为基础展开。值得称道的是,《看不见的城市》不是在重写《马可波罗游记》,而只是以此为背景。卡尔维诺先生也没有找一个另外的叙述者,就是普通的第三人称,真实感并不强,但是确实形成了一本书,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带着一些迷宫的味道…… 阅读《看不见的城市》,——如题目所表达的——我确实无法确切地想象出城市的模样,但是总可以发现一些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影子。我想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城市的祖先”,是现代城市的一份祖先家系谱。 我这样的一番“读后感”只是流于表面的,以后一定要一篇一篇地细读、精度。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