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瓦特尔 塞·瓦特尔
关注数: 0 粉丝数: 453 发帖数: 4,002 关注贴吧数: 1
埃及法老单城挑战通关了,神标盘古征服胜利 几点体会 1、第一关键是地图,作为埃及首先必须有马,其次离AI近,第三粮食产能科研都不能少。最好还能碰到好邻居,这个比较难,反正我是收了维多利亚这个蘑菇,军事上几乎没给我神马帮助,无奈。 2、征服胜利最重要是兵力,然而单城要兼顾造兵、奇迹、伟人等所有任务,兵力肯定暴不过AI。所以要攒兵,从头开始攒,尽量减少战损,我开局十几辆马车一直升级到枪骑,高经验部队威力杠杠的。维护费倒不用担心,单城挑战除了养兵也没什么开支了,以战养战。 3、减少战损,关键点就是高级部队打低级部队,保持科技领先。单城科研鸭梨山大,所以贵金和村子很重要,前者保证前期科研进度,后者保证后期。 4、种族选择方面,印加无疑是首选,最霸道的UU,地图要求低,领袖特性也很合适。因为不能扩张,理财是唯一能提升国力的特性。勤奋的作用也很大,整个中期都在敲各种奇迹,有了勤奋加速才能腾出宝贵的时间造兵。 5、我选的埃及,UU很强大,出得也很早,然而最大的缺点是挑图,为了马就必须迁就其他。我这局没有高粱,只有1个冲击1个贵金,唯一值得称道的是2牛1马产能充足。其他种族过OCC,最好选早期强力UU,如波斯等。神罗的保国弓不是UU,那个经典的神罗OCC战报是马拉松,我觉得神标下神罗过OCC比较难。 6、本局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早期马车压制,抢神谕秒封建,抢大图,速出官僚,抢自由秒炼钢(这个失败了,秒了化学) 7、最后吐槽维多利亚,这货铺到十个城,出兵还没我一个城多,兵种质量更是不敢恭维,也就在科研上能帮到我。整个征服流程就是烧烧烧,烧掉无数奇迹圣城,阿门
现代科学七大未解之谜(五)——宇宙大爆炸 为什么会发生“宇宙大爆炸”?   唯物论者们最希望看到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因为他们坚持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却没办法合理解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它自己又是从何而来的。所以假如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中,那么物质就是永恒的存在,也就不需要回答物质如何起源的问题了。   然而唯物论者们的美梦,被“宇宙大爆炸理论”打破了,我们来看看这一理论是怎么回事。   1666年,牛顿发现白光其实是一种复合光,它在通过三角形棱镜时,能分解成彩虹一样的多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做“色散”,分开的单色光依次排列而成的光带叫做“光谱”。后来人们将望远镜聚焦在一个单独的恒星或星系上,观察从那里射来的光线的光谱,根据“多普勒效应”,通过分析这些光谱,可以确定这些星体相对于我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在朝着我们而来,还是在离我们而去。假如它们在离去,那么我们接收到的光,波长将较长,光谱会向红端移动,这叫“红移”;反之则会向蓝端移动,叫“蓝移”。20世纪20年代,当人们利用这一原理来观察那些遥远星系时,原本预料会发现同样多的红移和蓝移光谱,因为那时以为星系是随机运动的。然而事实出人意料,在对银河系外的其它星系进行观测时人们发现,除了少数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外,几乎所有河外星系都表现出红移来,它们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离得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这一现象应该如何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人们想到了一种可能:宇宙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正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所以宇宙空间的任何两点都在相互远离。这一想法促成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诞生。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的一个“奇点”,然后出现了爆炸式的膨胀,生成了眼前这个广袤的宇宙。宇宙膨胀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它就像是一个从那时一直被吹到现在的气球。这一理论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科学家们拿出了有力的证据。大爆炸理论预言,宇宙诞生时大爆炸的余波,至今应仍在宇宙中回荡。结果1964年美国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偶然中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个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后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爆炸理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个奇怪的理论。这一理论表明,宇宙有起始,极可能也有终结,并不是永恒的存在。   在大爆炸理论中,存在一些很容易让人误会的问题。第一个是“奇点”。说到奇点,许多人很自然地就会认为,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但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奇点其实只是一个起始的时点,一个界限,而不是具体的实物,它指的是宇宙诞生的那一个瞬间。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这样说:“整个宇宙完全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其创生过程符合量子物理的定律。这样的宇宙在其成长过程中创造了一切物质、一切能量,从而建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这样,这种理论说明了一切物理性的东西(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创生。这种量子时空模型并不规定一个不可知的奇点来给宇宙开头。”   第二个是“爆炸”。有人说,宇宙诞生之前并没有物质,既然没有物质,那么怎么可能发生爆炸呢?其实他们是误解了这个名词。之所以用“大爆炸”这个词来命名这种理论,主要是用来形容宇宙膨胀的突兀和迅速,并不是真的有什么东西在宇宙诞生时被点爆了。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艾弗琳·盖茨这样说:“尽管名字听起来很吓人,但大爆炸并不是空间中发生的爆炸,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起点——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当前人类对物理学的领悟能把我们带到最接近起点的地方。”大爆炸理论是否正确,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它是对的,也还会有一个疑问在等着我们:为什么会发生宇宙大爆炸?它是出于什么样的缘由?是造物主按下了创世的按钮?   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现代科学七大未解之谜(二)——超越光速 “超光速”存在吗?   在经典物理中,判断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对于同样的运动物体,假如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推测光速并没有绝对值。假如一束光向你照过来,初始速度为C,当你以速度V向着光源的方向运动时,那么以你为参照物,光速就会变成C+V;而当你朝背着光源的方向运动时,你眼中的光速就应该是C-V。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不存在“超光速”的问题了。然而1886年,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麦克尔逊和爱德华·莫雷进行了物理学史上赫赫有名的“MM实验”,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地球朝着不同方向运动时,检测到的光速竟然没有丝毫变化。这意味着,经典物理学的推测完全错误,不管你是在朝着光源运动,还是在向垂直于光源的方向运动,或者在背着光源运动,你看到的光速丝毫不会发生变化,都保持着恒定的速度C。   后来爱因斯坦用“狭义相对论”解释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高速运动物体的时间流速会变慢,自身的长度会缩小,正是因为时间和空间存在这样的弹性,才导致不管你在哪里、从哪个方向见到的光,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大约每秒30万公里,从来不会发生变化。   但相对论有这样一个前提:真空中的光速C是一个绝对量,是一切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也是一切实在的物理作用传递速度的极限。爱因斯坦说,世界上不存在“超光速”的运动物体和信息传输,这是相对论的基石。   然而“超光速” 真的不存在吗?相对论的这个前提,现在已经被量子论中的“EPR实验”推翻了。“EPR实验”是1935年爱因斯坦与两位同事发表的一个旨在推翻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思维实验。爱因斯坦指出,假如哥本哈根解释是对的,那么分裂的两个小粒子之间即使相隔几十亿光年,也必定会存在某种即时联动,但相对论规定了任何信息的传输都不可能超过光速,宇宙中不存在超距作用的因果关系,所以小粒子之间超越光速的即时联动是根本不可能的,哥本哈根解释肯定有问题。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莱恩·阿斯派克特带领一个小组做了这个实验。它的结果意义是如此的重大,以至于被一些人称为“上帝的裁决”。实验结果竟然是爱因斯坦输了,事实证明分开的小粒子之间确实保持着一种微妙而神奇的联系,类似于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这种关联有一个拗口的专业名词叫“量子纠缠”。“EPR实验”表明,确实存在超光速的信息传输。爱因斯坦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想用来否定量子论的思维实验,最后反倒成了否定相对论的武器,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幽默。除了存在超光速的信息传输之外,事实上超光速的运动速度也是存在的,例如电子表面的旋转速度就要高于光速。   超光速确实存在,相对论还能成立吗?   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现代科学七大未解之谜(一)——最小粒子 存在“最小粒子”吗?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曾经认为物质、时间、空间这些东西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庄子·天下》中这样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这段话,意思就是你可以把1尺长的棍子进行无数次对半分割,第一次对半分割得数是0.5尺,第二次是0.25尺,第三次是0.125尺……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人们可以将它无限地分割下去,我们永远也得不到一个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但很早就有人怀疑“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观念,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相信最小颗粒是存在的,他把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一种不可穿透、不可分割的实体,一切原子都有着相同的性质,只是在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上有所不同。万物有生有灭,但组成它们的原子却不会跟着毁灭,只会从死亡的物体转移到新生的物体身上。   后来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了原子的存在,但它却不是最小的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被胶子束缚着的夸克组成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子和夸克似乎都是最小的“基本粒子”。之所以说它们是基本粒子,是因为任何与这些粒子的结构相关的现象,在实验中都没有观察到,它们像是一个不可再分的点,而不像质子、中子、原子核和原子那样,有可测量的大小。。   粒子物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标准模型,来解释目前已发现的所有粒子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但并不像德谟克利特说的那样,只存在“原子”这样一种最小粒子,标准模型中包括了62种基本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刚刚被找到,这样标准模型中所有粒子的存在都已得到了证明。   然而这些今天被称为基本粒子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吗?人们以前曾经认为原子是最小粒子,但后来发现它其实是个复合体。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今天不可再分的东西,明天有没有可能发现它又只是个复合体呢?   这样的过程,有没有尽头呢?假如从量子论的角度来看,世界不是光滑的,在粒子世界中,物质、能量、时间、空间都表现出不连续的特征来,因而世界必定不可能无限分割下去,最小粒子必定存在。   但这种分割,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最小粒子究竟是多小呢?   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讨论】“量子纠缠”会推翻“相对论”吗? 相对论有这样一个前提:真空中的光速C是一个绝对量,是一切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也是一切实在的物理作用传递速度的极限。爱因斯坦说,世界上不存在“超光速”的运动物体和信息传输,这是相对论的基石。   然而“超光速” 真的不存在吗?相对论的这个前提,现在已经被量子论中的“EPR实验”推翻了。“EPR实验”是1935年爱因斯坦与两位同事发表的一个旨在推翻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思维实验。爱因斯坦指出,假如哥本哈根解释是对的,那么分裂的两个小粒子之间即使相隔几十亿光年,也必定会存在某种即时联动,但相对论规定了任何信息的传输都不可能超过光速,宇宙中不存在超距作用的因果关系,所以小粒子之间超越光速的即时联动是根本不可能的,哥本哈根解释肯定有问题。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莱恩·阿斯派克特带领一个小组做了这个实验。它的结果意义是如此的重大,以至于被一些人称为“上帝的裁决”。实验结果竟然是爱因斯坦输了,事实证明分开的小粒子之间确实保持着一种微妙而神奇的联系,类似于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这种关联有一个拗口的专业名词叫“量子纠缠”。“EPR实验”表明,确实存在超光速的信息传输。爱因斯坦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想用来否定量子论的思维实验,最后反倒成了否定相对论的武器,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幽默。除了存在超光速的信息传输之外,事实上超光速的运动速度也是存在的,例如电子表面的旋转速度就要高于光速。   超光速确实存在,相对论还能成立吗?
根据计算,两人口出工人比一人口出工人更好吗? 以下文字引用自一篇攻略: 由于开出的地图是千变万化的,我只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对于其他的情况,我相信大家都能用类似的方法得出大致上正确的结论。 在这个例子里,1个粮食与1个锤子均算作1个产值,并假设城市经济区内所有格子都提供3个产值。第一个市民在唯一的3粮格子上工作,而第二、第三个市民在2粮1锤的格子上工作,城市经济区内存在可开发的格子(也就是你的工人出现时,你能拥有相应的科技使得他能建造Farm或是Pasture)。 如果一人口出工人,15回合出工人,21-23回合人口涨到2 如果二人口出工人,8回合人口涨到2,20回合出工人 所以,两者相比,由于后者新增的第二名市民要比前者的第二名市民出现得早,后者的粮食锤子总产量将比前者多13-15。但是前者的工人要比后者早出5回合。所以,要捞回成本,所开发的格子将总共需要提供3个产值的额外产出。你可以通过开发1个格子(当你有沿河的Corn/Wheat或是Pig/Cow时)或是多个格子(例如开发一片不沿河的Corn和一片Flood plain)达到提供3个产值的额外产出的目的。 例如对于一个不沿河,就在城市中心旁边的Corn(这时只能提供2个产值的额外产出) 一人口出工人,15回合出工人,19回合Farm完成,21回合涨到2人口,到24回合,总积累是37粮食12锤子 二人口出工人,8回合人口涨到2,20回合工人完成,24回合Farm完成,总积累是36粮食16锤子 明显,仅从初期来看,后者要稍占优势。 公式总结:比较(开发格子提供的额外产出)*(工人早出现的回合数)与(新增人口提供的额外产出)*(新增人口早出现的回合数)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