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溶土
淋溶土
关注数: 163
粉丝数: 725
发帖数: 45,861
关注贴吧数: 94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因为工作一直很忙碌,已经好久没有回到百度来。祝福百度唐朝吧的伙伴们新年快乐!健康如意!虎虎生风!祝福唐朝吧昌隆兴盛! 淋溶土敬上 2022.2.1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大家新年快乐! 因为工作一直很忙碌,已经好久没有回到百度在线来。祝福百度生态保育吧的伙伴们新年快乐!健康如意!虎虎生风! 淋溶土敬上 2022.2.1
【简讯】新冠肺炎疫情也促使世界性的塑料污染暴增 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由于为了卫生考虑,人类使用一次性塑料的情况更为加重,也造成更多废弃物因而流入海洋之中,并引发海洋生态的危机与负担。根据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ISWA)发现,疫情爆发后,亚洲的一些海岸天天都有乳胶手套和口罩被冲上海滩,同时由于外带餐点的顾客越来越多,掩埋场也爆量性的塞满一次性的塑料餐具与包装纸,这些都成为了环境的负担。最新发布在《科学》期刊(Science)上的研究认为各国政府与公司企业都应该要有积极作为,否则塑料垃圾在未来20年间可能会暴增三倍以上,一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很可能从1100万公吨增加为2900万公吨,这相当于300万只蓝鲸重量的塑料垃圾,足以对海洋生物造成致命的威胁。并进而影响人类环境的安全。
【简讯】三江源震后重建十年新风貌 最近有网友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萨呼腾镇拍摄了震后十年重建的闹丛村格桑小镇。玉树地震之后,经过了十年,玉树这个坐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的高原区域犹如凤凰一般浴火重生,重新建立一个绿色植被遍地、交通与城市设施现代化的高原新城,并且杜绝了荒漠化的危机,见证着灾后重建的人们重新赢回的希望之城。
【简讯】撒哈拉南部国家防沙初见成效 NASA的卫星空照图片。这个图片显示了撒哈拉沙漠表面上的萨夫萨夫绿洲。底部(使用雷达)是其下方的岩石层,隐约显现了一条黑色的河道,该河道被一条曾经为绿洲提供食物的古老河流的蜿蜒曲折所切割。 近几年撒哈拉南部多个国家的绿色长城策略有一部分的成效。当地居民以树桩来阻止风吹砂所带来的沙漠覆盖与土壤劣化。一些在小灌木掩护下的农作物如小米也增产了七成。这对于撒哈拉对抗沙漠化的前线区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近几年,科学家从考古数据与气候数据,已经确认包括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国、墨西哥的玛雅文明、柬埔寨的高棉王朝、以及中国的唐朝与明朝等等区域的阶段,都曾受到旱灾与荒漠化进程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深远的,甚至也造成农业的崩坏与影响国家的安全等等。在气候变迁日益严重的二十一世纪,防治荒漠化仍旧是生态保育很重要的一环!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健康平安!鼠年行大运! 今年虽然刚刚一开始就遭遇了重大的病毒流行病疫情,但是无论如何,祝福每一位身在各方的朋友们都能健康如意、新鼠年行大运!有的伙伴可能正在第一线投入防疫救灾,或是正在对抗疾病的侵袭,有的伙伴则在新年期间仍然身在行政岗位为国为民、劳心劳形,无论如何,在这里也为每一位对抗疫情的工作者和抗病者给予祝福和打气!你们便是大众的扁鹊!每一个投入抗疫的医者、护理人员、科学研究者、军警、后勤工作者与决策者等等,大家都真的辛苦了!大家要有信心,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转贴】做好黄河下游治理 应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转自东方财富网 今年两会,河南省政协常委、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带来了关于黄河下游治理问题的提案。他从黄河河道近年来的现状谈起,深入剖析黄河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认为做好黄河下游治理,应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互动合作机制。 近年来黄河来水来沙量明显减少,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使得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黄河实现了多年不断流,下游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恢复 2017年黄河潼关站实测径流量197.7 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少41%,与1987—2015年平均值比较少19%;潼关站实测年输沙量1.3亿吨,比多年平均值少87%,与1987—2015年的多年平均值相比少75%。 “从水、沙减少的比例差异来看,二者关系明显不协调,水少沙多仍然是黄河复杂难治和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王清义说。 2002 年以来,连续进行了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的调水调沙,逐步恢复了河道主槽排洪输沙功能;近年来多次实施的黄河下游生态调度,增加了河道基流及入海水量,保障了黄河干流连续二十年不断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和水环境质量,尤其是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萎缩趋势得到遏制,鸟类和鱼类的种类及数量增加,如濒危物种黑嘴鸥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生态系统有所恢复。 王清义认为,黄河的防洪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任何情况下防洪仍然是黄河治理的头等大事。黄河的泥沙问题虽然得到缓解,但是也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如果遭遇超强暴雨也有可能发生集中输沙的可能。 此外,高强度的用水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遭受极限压力。黄河流域除满足流域内九省区的供水任务外还承担着大规模的域外补水任务,如引黄济淀、引黄济津、引黄济青等,使得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更造成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打造统一的黄河生态廊道 王清义表示,黄河滩区治理主要考虑因素包括防洪行洪和滩区群众的经济发展问题。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具备条件的可以进行滩区改造提升,部分滩区继续推进居民迁建工作。 王清义建议,积极推动桃花峪水库工程的早日上马。兴建该工程后,可进一步扩大我省黄河水资源供水的覆盖面,可将黄河南北两岸形成水系连通,对缓解豫北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建议全省建立省级层面的联席会议机制,统筹解决沿黄各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方面的信息孤岛和同质化竞争问题。 整合现有沿黄湿地保护区,打造统一的黄河生态廊道。一是划定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生态管控空间,综合考虑防洪要求、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要求,适度划定生态廊道建设的范围;二是结合河南省面临的黄河滩区居民的迁建问题,开展滩区生态治理与修复。同时兼顾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的要求,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牧场及生态旅游业,构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三是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和防洪工程建设及日常河湖管理之间的关系。四是严格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管控,构建区域与流域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河道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制度执行督查,保护黄河生态廊道健康发展。 建设沿黄旅游精品路线,统一规划沿黄文化景观和博物馆体系,打造黄河文化长廊。省政府协调各沿黄地市从本地自然文化资源发掘,统一打造沿黄旅游精品路线,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形成旅游协同发展局面。
【转贴】中国治理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图片:世界荒漠化分布图 转自林业环境 十二月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指出,2019年全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26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25万公顷。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已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年均减少38.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3.45%。 中新社报导,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多项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 然而,即使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中国仍是世界上荒漠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但是中国所取得的荒漠化治理成果实际上也是捍卫亚太区域环境免受荒漠化影响,包括抑制沙尘暴、阻遏沙漠扩张等极为重要的第一线功臣。这是值得努力的成就。 此外,今年还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行动。义务植树网站访问量已突破1608万人次,募集捐款资金超过2亿元人民币,建立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6个。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2020年要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以治理流域和区域为基本单元,采取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综合措施,全年计划完成造林1.01亿亩、森林抚育1.2亿亩,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推进保护古树名木,完成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第二批试点。
【转贴】养殖章鱼商业化将可能严重干扰全球海洋 科学家在2019 年 5月于《科学与技术问题》(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论文中认为,人们永远不该养殖章鱼,原因不只是这些八爪生物拥有过人的智慧,还有养殖农场将会对环境造成的伤害。然而即使科学家振臂疾呼,随着全球市场需求增加,章鱼养殖业早已开始。 环境科学家指出,养殖渔业生物粪便将造成海水氮、磷污染,疾病传播,养殖与野生鱼类杂交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养殖渔场也将压缩原生鱼类的栖息地。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章鱼的食物来源,章鱼和大部分的鱼类一样需要鱼油和蛋白,但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只食用活体。
【转贴】2018年祁连山园区荒漠化面积减少 植被生态质量继续趋好 文字转自人民网 图片转自百度百科 近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省气象局联合发布《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监测公报》。《公报》显示,园区荒漠化面积减少,与近十年平均相比,重、中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分别减少31.92%、16.23%和8.12%。 为全面反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科学制定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重要依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省气象局联合发布了《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监测公报》。《公报》基于地面监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2018年草地、积雪、冰川、冻土、河流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了监测,对土壤墒情、土地荒漠化及植被生态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评估,分析了区域内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园区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持平略减;牧草长势良好,平均产量每亩197公斤,8月达到年最大值,综合评定为“丰年”;积雪面积扩大,较上年度同期增加2倍,积雪日数增加;冰川面积持平略增,与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相比,八一冰川面积略有减少,岗格尔肖合力冰川和团结峰冰川面积略有增加;最大冻土深度与近十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相比,西部地区呈增加或持平趋势,东部地区呈微弱减小;大通河年径流量与近十年平均年径流量基本持平,为26.70亿立方米;6至8月土壤墒情总体好于上年度同期,中部土壤水分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荒漠化面积减少,与近十年平均相比,重、中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分别减少31.92%、16.23%和8.12%;植被生态质量继续趋好,核心保护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上升趋势略低于一般控制区。 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公报》提出了建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健全生态资产核算机制,全面提升当地居民福祉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和区域治理对策,为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及优化管理提供智库支撑。下一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将不断深化与省气象局合作,加强生态监测科研投入,科学布局生态气象遥感监测网络,完善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全力打造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研高地。
【转贴】海洋含氧量下降 恐影响生态系平衡 文字摘自环境衡博览 图片引自百度百科网页 海洋中的氧气量下降,恐造成危害生态系的连锁反应!根据国外最新研究发现,地球上海洋的氧气量在过去50年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共有约700个海域受到影响,气候变迁被认为是造成此改变的主因,且可能会连带造成生态系的破坏。 海洋中含氧量下降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导,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结合来自17国共67人的研究团队发布最新报告指出,世界上海洋的氧气含量在1960年到2010年间下降了2%,该现象被称作「脱氧反应」,主要因气候变迁造成,另也有可能受其他人为因素导致,例如营养盐污染等。 「海洋中含氧量下降程度看似不多,不过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在氧气量充足的环境。」海洋生物保育专家兰福利比喻,若人们来到圣母峰的顶端,2%的氧气流失就会有巨大影响。他也提到,海洋中的氧气不是均衡分布的,在一些热带海域中,氧气流失量可达到40%至50%。 生态系将受影响 《英国广播公司》的报导指出,海洋中含氧量的改变可能会对生态造成冲击,低含氧量的海域对水母的生存有利,但对于较大型且游泳速度快的物种,例如鲔鱼、马林鱼、及部分种类鲨鱼,就不是个好消息了。据该研究报告,这些大型鱼类将被迫迁移到较浅的海域,但同时也得承受更高的过度捕捞风险。 「海洋中氧气量的减少,代表栖息地与生态多样性的流失。」海洋生物学家艾普斯表示,「这会改变海洋中的能量与生物化学循环,然而我们尚未知道这些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 兰福利表示,海洋中的氧气耗竭现象来自于海水暖化与酸化,将会为危害到海洋生态系,若要终止低氧海域的扩张,人们需要果断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来自农业或其他陆上来源所排放的营养盐污染。
【简讯】北极最厚实的冰层已减损95% (图片引自百度百科) 最近根据美国地球物理联盟所做的最新研究指出北冰洋当中拥有全球最古老、最厚实的冷冻水层在过去的35年当中,其质量已损失了惊人的95%。如果这样的态势持续下去,则到了2030年,北极圈的夏季可能完全缺乏海冰。这意味着当地区域的生态系统与全球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都将受到剧烈的冲击。
【简讯】海南正在积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海南最近正在发展五指山椰仙有机茶生态观光园,并且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病虫害物理防治、种植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情况。同时发展具有生态保护底蕴的绿色生态经济,同时也包括深海科技的投入和海洋科研的持续发展。
【转贴】謎底揭曉…三峽「水怪」撈上岸 原來是橡皮囊 三峡坝区近日传出疑似出现尼斯湖「水怪」,安徽官员辟谣称「水怪」的「真身」应是防晒网。17日上午,网传黑色的「三峡水怪」被打捞上岸,原来是造船厂废弃的橡皮气囊。「水怪」事件自此落幕,同时也显示长江中的塑料、微塑料污染仍不容忽视。 澎湃新闻报导,安徽省池州市长江汽车轮渡管理所周所长表示,17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网传黑色的「三峡水怪」被工作人员打捞上岸。经查看,该黑色物体是某一造船厂废弃的气囊,是橡皮材质。该气囊长约20米,目前,被放置在码头,稍后将作为废弃物品处理。他推测该气囊来自长江上游。 另据新京报报导,「水怪」之谜被破案,也是一堂科普课。但水体被塑料污染的「心魔」,再次笼罩在民众心头。 水中水下黑色橡皮囊和塑料多,是造成塑料污染的重要原因。橡皮囊当然不等于塑料,但橡胶(皮)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塑料的一类。无论是废弃塑料还是橡胶进入环境,最后进入河流和海洋,都会生成大量微塑料。 报导说,微塑料和塑料碎渣会进入饮水、食品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其他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和生态链进入人体。尽管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尚无完全的定论,但有结论认为,足量后可能会致癌、致畸,或干扰内分泌。 虽然,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此次出现的「水怪」仍表明,长江中的塑料、微塑料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问题还是不容忽视。这次事件中,无论20米长的气囊是造船厂乱扔,还是冲刷至此,都在提醒,长江的塑料污染防控还得再加码。 报导指出,某种程度上,不止是长江,中国诸多江湖和近海都存在「水怪」,但这不是怪力乱神意义上的「怪」,而是塑料、微塑料及其他污染物。「三峡水怪」的确是假的,但塑料污染问题严重却是真的,这也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工作来防治。
【转贴】19国科学家赴北极研究气候变化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来自19个国家的联合科学家团队日前乘坐德国「北极星」科考船前往北极。他们将在为期一年的全季节周期里,以北极为中心,展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这是迄今最大规模的北极科学考察项目。 这一科考项目取名为MOSAiC,耗资约1.4亿欧元。据项目官网介绍,来自德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的超过70个科研机构的联合科学家团队已于20日夜间乘船从挪威北部特罗姆瑟起航,目前正在奔赴北极途中。 团队途中就会在冰上布置科研观测站,科学家会轮流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据悉,整个项目期间参与其中的科学家有约600人。 团队负责人、来自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马库斯·雷克斯在行前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他们希望能在北极收集急需的数据和信息来理解地球气候。 雷克斯说,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心」,却是人类在气候系统中了解最少的一环。在当前气候研究领域的诸多气候模型中,北极地区都是存在「最大不确定性」的区域,但又是全球变暖最快速的地区。
【简讯】俄罗斯2019的冻原森林大火 最近气候暖化日益严重,也使得永冻土融解并释放甲烷。这样的情形使得俄罗斯的冻土森林在最近几年经常发生森林大火。也使得极圈和副北极区域的自然环境极度脆弱。自2010年的西伯利亚森林大火之后,西伯利亚曾发生多次的火灾。今年夏天的森林大火又比往昔更为猛烈,年内被焚毁的林地面积已超过了1,200万公顷,俄罗斯总统普丁最近紧急调派军队前往救灾。美国总统川普也致电莫斯科表达愿意提供支持,不过西伯利亚的地方官员却不以为然,打算在节省预算、不影响人命安全的前提之下,放弃救火,坐视目前300多万公顷的森林地野火失控燃烧,并希冀由大自然的恢复力自行灭火。俄罗斯的大火仍有可能因为季风等因素而影响邻近国家。且大火所毁坏的森林碳汇也可能进一步释放更多二氧化碳,加深全球暖化的劣化情形。图片:2010年西伯利亚森林大火后的场景(取自公共资源网页)
【简讯】衣服的使用习惯也可能制造大量微塑料污染土地与海洋…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调查报告,微塑料造成的污染远超过我们想象。危害海洋的塑料问题中,家用及工业排放的微塑料占15%至31%,其中我们的衣服所使用的微塑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课题。制衣使用的聚酯纤维碳排量几乎是棉花的3倍。同时除了制造过程的污染,消费后端更会产生大量无法分解的废弃物,而全球已经风行已久的服装界『快时尚』更会加重这样的问题。国际学者建议各类服装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将衣服寿命的耐穿程度作为优先考虑,而非大量生产抛弃式产品。使得产品不仅可以禁得起多年穿着,并且可以在报废后进入完整的回收系统中重新被利用。 (引自国际环境瞭望网页)
【转贴】「死亡之海」披上绿装 治理有成 (转自2019-05-16 04:09联合报 大陆新闻中心/综合报导) 库布其沙漠内的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综合示范项目,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工业旅游」的立体化新型产业模式。 (中新社)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位于河套平原上黄河「几」字弯南岸,横跨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等5个旗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这里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曾被认为是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但通过20多年的治理后,大风天气减少,环境越来越优美,也更加宜居。 中新社报导,据官方资料,库布其沙漠一度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1997年,杭锦旗政府联合企业、农牧民在沙漠上开建「穿沙公路」,拉开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序幕。翌年,全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三级沙石路面全面贯通。之后,当地民众与企业开始在这里栽树、种甘草……昔日黄沙漫漫的库布其,开始一点点出现绿色,直至连贯成今日的「绿色长廊」。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牛俊雁说,20多年来,当地官方综合施策推进荒漠化防治,库布其沙漠治理总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库布其沙漠逾1/3的地方披上了绿装。 「最初在沙漠中植树基本上是在烧钱,面对茫茫无际的沙漠,能不能看到绿色、看到效益,谁都没底」。在当地治沙近30年的沙漠治理技术专家韩美飞说,从最初种10棵树只能活一棵,到现在利用气流植树法、螺旋钻植树法、无人机植树技术等,树木成活率逐步提高,沙漠越来越绿,来的人越来越多,当地农牧民不仅在这里开办农家饭馆,还搞起了旅游,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在鄂尔多斯召开。大会达成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鄂尔多斯宣言」。宣言明确提出,推广政府、私营部门和当地小区三方合作模式,提供经济和生态服务,使企业和受土地退化和贫穷影响的当地农户能够分享成果。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绿色经济」就是此类合作成果体现。 牛俊雁表示,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治理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巴黎气候大会称为「中国样本」。
【转贴】印度洋深处发现神秘蓝光水母 「五大洋深处探险计划」(FiveDeeps Expedition)的科学家近期在印度洋(IndianOcean)爪哇海沟(JavaTrench)7000米海底发现了某种有趣的全新水母,会发出蓝光,该科学家相信这是从未见过的水母物种。近几年虽然科学家陆续有从海洋当中寻找到新物种。但是海洋的污染和破坏仍在持续进行着。2048年可能会达到崩溃的临界点。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更为重视并且爱护海洋环境。 引自海洋生物的家网页
[轉貼]聯合國:100萬物種面臨瀕絕…消失速度百倍 引自東森新聞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最新報告,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昂,有100萬個物種面臨瀕絕,消失的速度比以往高出數十到幾百倍;其中,棲息地減少、人類過度開採自然資源等,都是造成物種消失的原因之一。 這份報告由來自50個國家的145名專家一同撰寫,全球總計約800萬個物種中,其中有100萬個物種有滅絕的危機,顯現出人類貪得無厭的消耗習慣正在摧毀大自然。 IPBES於6日發布的報告指出,物種面臨瀕絕的主要原因,包括棲息地減少、自然資源的開發、氣候變遷以及汙染;40%以上的兩棲動物、33%珊瑚礁與超過三分之一的海洋哺乳動物都有瀕絕危機,且速度越來越快。 IPBES主席沃森(Robert Watson)表示,若要拯救地球就必須實施轉型變革,「我們與其他所有物種所依賴的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正比前所未有的速度惡化。」6個月前,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也曾發布報告警告,人類要避免災難性的全球暖化,只有不到12年的時間。 沃森補充,儘管未來充滿著不祥畫面,只要現在立刻開始從地方到全球都帶來改變,還不算為時已晚;世界在經濟體制上必須進行徹底改革,改變政治人物與社會的心態。 根據報告,人類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罪魁禍首,占據地球75%的陸地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66%,此外,過去50年以來,全球人口從37億增加到76億;世界上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以及75%的淡水供應,都用於種植農作物或發展畜牧業。 科爾多瓦大學生態學教授迪亞斯(Sandra Diaz)是報告的共同作者,她告訴CNN,人類是時候做出改變,各國政府也要立刻實施重大的變革,避免糧食與氣候安全在未來10到20年間面臨危機。 報告建議,人類可以規畫景觀,藉此提升農業的永續性,並支持物種繼續生存,供應鏈除了要改革之餘,也要減少食物浪費;而在海洋方面,政府應制定有效的捕撈配額,設計出保護區域,避免陸地的汙染流入海洋。
[轉貼]青海湖正隨氣候暖化持續擴張 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湖面積不斷擴大,較10年前增加了108平方公里,是17年來最大。同樣位於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湖泊面積也在增加。阿里地區去年還發生罕見的大規模冰塌,約1400個足球場面積被巨大冰塊覆蓋,9人被活埋,數百頭氂牛失蹤。專家表示,全都與地球暖化脫不了關係,至今仍未找到有效解決辦法。(引自科學報)
【簡訊】東太平洋海星在近幾年正遭受疫情影響 近五年來,東太平洋海星從墨西哥到阿拉斯加一帶正遭逢重大的疫情,有一類病毒引起這一波「海星破壞綜合症」(sea star wasting syndrome)。自2013年疫情被發現以來,數以百萬計的海星因為染病而自我解體破壞致死。科學家正詳細研究致病機制和其與環境氣候變遷等關聯性。
【转贴】移民缺粮北漂 学者归咎于气候变迁 大批来自危地马拉、宏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的非法移民,正取道墨西哥往美国迈进,尽管非法移民们异口同声指控,是帮派暴力逼得他们远离家园「北漂」,但有学者指出气候变迁才是促使他们出走的隐形推手,未来数十年内恐将有数百万中美洲人偷渡赴美谋生。 美利坚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的艾尔布罗指出:「中美洲人民北漂的主因是没有东西吃,因中美洲气候严重不稳,造成粮食不足。」 干旱导致农地歉收 上周跟着大队非法移民在墨西哥歇脚的宏都拉斯偷渡客卡南指出,干旱和气候变迁害得他农地屡次歉收,他才会在本月放弃田地到国外求生,「今年没雨,去年也没雨,我投入所有财产,却赚不到钱,玉米田根本啥都种不出来。」 美国海关暨边境保护局数据显示,偷渡到美国边境的宏都拉斯西部咖啡农人数增加,举家北漂的咖啡农拉拉说:「以前咖啡还值一点钱,但最近7年价格很差。」尤其2012年咖啡叶锈病传进宏都拉斯,过去只要夜间低温就能杀死致病真菌,但如今全球暖化,夜间也很温暖,真菌死不了,灾情扩及7成咖啡产区,收成锐减。 德州大学中美洲移民专家路德特分析:「无法温饱的农夫会先到城市谋生,然后可能在城里碰上黑帮暴力,才会想去美国。美国人问他为什么来,他可能会说是因为黑帮暴力,但其实气候变迁才是推力。」 (引自气候瞭望台)
[簡訊]南極磷蝦往南遷移 根據英國的研究指出最近已證明南極磷蝦正受到氣候暖化影響而向南遷移,這樣的情形再加上人類近幾年大量捕殺磷蝦,很有可能會讓南冰洋的其他海洋動物在棲息範圍與覓食受到更大的緊縮,可能會加速此一區域的海洋生態系統走向崩潰。因此這是值得大家深思注意的問題
2019新年快樂! 新的一年,祝福大家諸事圓滿。一切順利。
【转贴】北极冻土突然解冻将加速温室气体释放 几十年内即达峰值 2018-08-21 09:31:03 文字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房琳琳 ;图片来源:NASA 科技日报北京8月20日电 (记者房琳琳)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近日报道,NASA资助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北极永久冻土带消融及由此造成的温室气体释放,可能会因一个鲜为人知的突然解冻过程而加速。这种突然解冻可能发生在被称为热岩溶湖的北极湖之下。 当深层土壤中的大量冰融化成液态水时,会形成热岩溶湖。湖泊中的水使得冻土沿海岸融化,并以比逐渐解冻更快的速度,扩大湖泊的大小和深度。 这一研究属于NASA为期十年的“北极—北方脆弱性”项目。阿拉斯加大学凯特·沃尔特·安东尼带领的国际团队结合计算机模型和现场测量发现,与逐渐解冻相比,突然解冻过程让冻土中储存的古碳释放量增加125%—190%。 北极地区的冰冻土壤里,储存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有机碳,而随着地球气候不断变暖,冻土消融,土壤中的微生物醒来并消化有机物质,从而将碳转化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然后释放到大气中,导致气候变暖加剧。 更重要的是,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确定的未来变暖情景预判中,即便人类减少全球碳排放,仍可能发生突然解冻导致的大量碳释放。安东尼说:“我们不需要等待二三百年,几十年内,永久冻土碳释放量就将达到峰值。” 责任编辑:夏青
【新闻】蚊虫也会传递塑料微粒 引用自环境小报 英国雷丁大学(theUniversityof Reading)生物学系副教授寇乐涵(AmandaCallaghan)的科研团队,最近发表1份研究指出蚊子幼虫会摄食塑料微粒,并会使得这些塑料微粒进入食物链之中。 研究团队发现,蚊子的幼虫会吃塑料珠子,在长大后,身体仍会残留这些塑料微粒,捕食这些蚊子的动植物也将同时吃进牠们体内的塑料微粒。鸟类、蝙蝠、蜘蛛捕食蚊子后,又被其他的动物吃掉,塑料微粒就会因此进入到更高层的猎食者体内。 寇乐涵指出,这项研究发现的重要性是,塑料微粒的传播途径可能比世人想象的还要广泛。除了蚊子之外,其他生命周期中曾活在水中的昆虫,也可能有同样的状况。 寇乐涵说,这基本上是过去从来没有被想到过的污染路线。她表示,虽然这项研究结果是在实验室中得到的,但大自然中可能早就有更多真实发生的案例。 寇乐涵警告说,环境生态中的塑料微粒是个重大的问题,并且为祸的年代将会非常久。
【转贴】打造贵州特色绿色交通品牌 图片:7月29日,果农在贵州省玉屏县朱家场镇前光村黄桃基地采摘黄桃。近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种植的8000余亩黄桃进入丰收季节,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包装黄桃,供应市场所需。据了解,玉屏全县黄桃种植面积达2.26万亩,其中投产面积8000余亩。近年来,该县采取在线和线下同时销售的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新华社发(杨文斌摄) 2018-07-30 08:50:56 來源: 貴州日報 驱车盘(县)兴(义)高速公路,处处绿意盎然,让人好不惬意——这段贵州首条“绿色公路”,被交通运输部列为“绿色示范公路”,是贵州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的一个缩影。 近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我省将以建设绿色交通省为引领,全面推进“1+4”绿色交通发展重点任务:“1”是加快建设绿色交通省,“4”即推动绿色公路、绿色港航、绿色运输、绿色管理,全面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打造生态文明交通。 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为我省交通运输主旋律。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38万公里,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运的省份,为全省生态文明发展和加快建设绿色交通省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测算,全省已通车高速公路(平均)较二级公路缩短里程30%以上、行车时间节省50%以上,货运效率比平行普通公路提高40%,单位时间单位周转量油耗减少30%以上。 与此同时,我省坚持将“大环保”理念融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实施贵阳市、遵义市2个绿色交通城市区域性示范项目和道真至瓮安、盘县至兴义2条绿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获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奖补资金7553万元,带动节能减排项目投资57.28亿元,实现节能量68299吨标煤;制定《高速公路隧道LED照明调光控制技术指南》,对LED灯技术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我省新建隧道照明全部采用LED灯替代高压钠灯,使用率达70%以上;在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货运输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汽车、新能源汽车,截至2018年6月,全省在用公交车10136辆,其中天然气公交车3591辆,占在用公交车比重35.43%;新能源公交车4067辆,占在用公交车的比重40.12%;在水运方面,预计到2018年底,全省将累计完成老旧船舶拆解30艘,生活污水防污染改造500艘,新建3艘LNG示范船。 今年3至4月,省交通运输厅组建16个调研小组,派出调研人员100余人次,对全省在建的高速公路、航运、航电枢纽及港口项目、普通国省干线项目、公路客货运站场项目进行全覆盖、全方位的环境保护调研,分类召开了5场环境保护专题培训会,对全省公路水运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1100余人进行了培训;成立公路水运环境保护工作专家组,对公路水运项目的勘察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全过程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依托QQ、微信等实时通讯软件,建立贵州省公路水运环境保护交流平台,及时为公路水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专业化指导,提升从业人员环保专业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建设、运营单位聘请专业环保服务机构作为项目“环保管家”,为企业或项目提供一站式环保服务和环保问题解决方案;出台《贵州省公路水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发布《贵州省公路水路环境保护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全方位、多层面践行“生态文明交通”理念,把建设绿色交通省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省将以建设绿色交通省为引领,推进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管理、绿色运输、绿色出行“五项行动”,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交通品牌。(李黔刚 记者 黄喜文)
【转贴】海鸟吞下塑料塞满胃 无法进食活活饿死 英国广播公司摄影团队在澳洲偏远的豪勋爵岛,捕捉到塑料污染严重以致危害野生动物的画面,海鸟胃部被塑料塞满,无法再进食,因而活活饿死。 英国广播公司第一台(BBCOne)播放的纪录片「淹没在塑料海中」(Drowning in Plastic)显示,在澳洲东岸外海600多公里远的豪勋爵岛(LordHoweIsland)筑巢的成鸟飞到海上,俯冲捕捉小鱼和乌贼,以喂食幼鸟。 海洋生物学家莱弗斯(JenniferLavers)说:「这些鸟是不偏食的猎食者,牠们会吃下任何被喂食的东西,这就是牠们成长茁壮的原因,完全不挑食。」 「但当海洋中有塑料时,这意味牠们分辨不了什么是塑料,什么不是塑料,全都吃下肚。」 成鸟在不知情下喂食雏鸟塑料,使得雏鸟胃部满满是塑料,缺乏营养,因此无力飞到海面上,自行到海中觅食。 BBC团队拍到生物学家用细管灌海水到海鸟胃部,让牠们自行吐出塑料块。 主持人邦宁(LizBonnin)说:「看到一只雏鸟可以吐出这么多塑料,太令人震惊了。我们在第2天晚上,看到一只雏鸟吐出90块塑料。」 「但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有时会从死去的海鸟胃部拉出或帮海鸟吐出200到250块塑料。」 摘自联合新闻网
【简讯】纽西兰寒冷海域出现不常出现的暖区鱼类 气候变迁与海流转变正在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今年热浪袭卷纽西兰各海域,在其各海域都出现了不寻常的海洋生物,包括达尼丁港出现黄条鰤,克马得群岛(纽西兰北方1000公里处)出现花园鳗,纽西兰北岛出现雀鲷、条纹躄鱼和安娜裸胸鳝,以及威灵顿港出现狮鬃水母。值得人们持续关注。
【祝福】端午节快乐! 各位生态保育吧的吧友端午节快乐!也祝愿这个地球节庆快乐!
【简讯】每年随手丢弃的烟蒂超过4.5兆个正对于世界海洋造成毒害 近期欧美正在探讨一项问题,那就是塑料材质的烟蒂所对于世界海洋的毒害。这一问题也让吸烟原先所可能造成的健康问题,逐渐抬升成为环境问题,尤其是对于水域环境的危害。吸烟行为除了直接可能造成小区域性的空气污染,当烟蒂被丢弃后,流入下水道、河川,又造成原来如尼古丁等生物有毒物质流入土地、河水和海洋,进而伤害水域生物与海洋生物的健康。 据统计,每年被随手丢弃的烟蒂超过4.5兆个,已对海洋环境及淡水水域均带来重要的影响,即便只是随手丢弃在停车场,一些弃置的烟蒂也仍可能透过下水道与河川,漂流到数公里外的海滩或海洋。在海滩或海上直接乱丢烟蒂,更是加剧此问题的严重性,部分香烟的毒素还有可能集中在塑料滤嘴上,并藉由流水的运送,将这些毒素所沾染的各类物品被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误当成食物而吃下。
【簡訊】大型動物所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褐林鴞是喜馬拉雅山系的著名鳥類,曾在冰河時期遷移往周邊的區域。大型動物的遷移最近被科學家發現不僅影響食物鏈以及生物間的交互作用,生物排遺更是許多生態系統土壤與植物重要的養分循環來源。熱帶雨林、海岸濕地都已被發現假如動物生態衰弱,則也會間接造成養分循環逐漸出現遲緩與衰退。目前有一些科學家也正在研究高山區域的動物遷徙影響。
【簡訊】元宵節快樂喔! 各位吧友,特別是經常還來逛這裡,或是許久不見的朋友們,元宵節快樂!新年快樂!
【轉貼】有关短期气候污染物的常见问题 引用自世界衛生組織網頁 通过减缓短期气候污染物降低全球健康风险的报告概要 1. 什么是短期命气候污染物 短期气候污染物是指在周围环境(户外)和室内空气污染中发现,能产生强烈气候变化效果,但只在大气中停留较短时间(从短至几天到大约十年的时间)的污染物。短期气候污染物中“短期”的意思是如果采取果断行动降低排放,则能快速改善空气质量并降低近期气候变化的速度。 黑碳(或称“煤烟”)、甲烷和臭氧等主要的短期气候污染物均直接与健康相关,三者都与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相关。黑碳是细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与过早死亡和发病最为相关的空气污染物。臭氧对呼吸道健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而甲烷则有助于导致臭氧形成。 气候专家相信坚决地采取行动降低短期气候污染物排放,能让气候变化的速度在未来几十年降低达0.5摄氏度。尽管如此,还需要注意的是,短期气候污染物减缓措施只可作为补充措施,而不能代替降低二氧化碳等长期温室气体排放的气候稳定行动。
转贴: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同学们开展了新活动啦~_生态学吧_... 这是一个在生活中实践生态教育的实例. 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同学们开展了新活动啦~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5485636138?lp=5028&mo_device=1&is_jingpost=0&red_tag=b0478648245
【轉貼】植物光合作用有益地球生態系統 轉貼自Hinet新聞 自1997年開始地球的變化都被SeaWiFS記錄下來。四季的變化如乾旱、森林大火、人為造成的氣候暖化、森林濫墾或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透過衛星的紅外線觀測,意外揭開了地球的生命歷程。 法媒《科學與未來》(Sciences et Avenir) 報導,1972年首次發射的Landsat已展開全球性的數據蒐集與分析工作,包括森林、河流或耕地等資料。而從1985年開始,這顆衛星才逐漸投入觀測植被、雨量或土壤濕度等,所蒐集到的數據皆用在預測農穫量。 據NASA說明,SeaWiFS(Sea-viewing Wide Field-of-view Sensor)或寬視場海洋觀測傳感器有別於Landsat進行16天一次的全球圖資蒐集工作,持續進行全球陸地與海洋的觀測。經過20年的記錄,這些從衛星發送器回傳的龐大數據,可以把對地球的生命觀測成果,壓縮成幾分鐘的迷人的影片供人觀賞與研究。 《科學與未來》更進一步指出,若把數據拆開來判讀,研究人員還可利用部分數據,研究某一特定區域的農田活動。另外,針對全球暖化的問題,SeaWiFs也可以進行觀測。隨著海水溫度上升,衛星也意外的記錄下浮游植物種群在全球五大海洋盆地的生態變化。海水溫度愈高,浮游植物種群的繁衍速度就愈慢,而海洋生物沙漠化的現象也會逐漸擴大。相反的,北冰洋(Arctic Ocean)的微生物因海水溫度低,種群繁衍速度快。面對持續加劇的溫室效應與氣候暖化,NASA認為應該先理解清楚植物生命的光合作用,因為在未來,這可能有益於全球生態系上的碳移動監控。
【視頻】为什么要停止过度捕鱼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ODg4ODA3Mzk2.html%3Fspm%3Da2h0k.8191407.0.0%26from%3Ds1.8-1-1.2&urlrefer=1790345516354553c7568b184e442260 古代有句成語叫做『竭澤而漁』,其實用在今日全球海洋的過度漁業捕撈,是非常貼切的。人們一直以為大海的資源無窮,但其實海洋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當魚群不斷損耗而沒有辦法獲得喘息,小的魚無法來得及長大,而較有繁殖力的大型魚類成體又都被捕的甚多(很多海魚的巨型成體往往比較具有繁殖能力,因此海洋生態學者針對新一代的捕魚尺寸建議反而傾向中型的尺寸,留下噸位極大而繁殖能力較好的老熟成體以及還沒長大的小魚),因此也就讓魚類資源日益短缺了。
【視頻】國外所發展的海洋垃圾回收筒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QyMzg3NjY0OA%3D%3D.html%3Fspm%3Da2h0j.8191423.module_basic_relation.5~5%212~5~5%213~5%212~1~3~A&urlrefer=9ca4c458715e0703b5c908e4f04d6033 也算是一種創意。
【轉貼】氣候暖化導致棕熊吃素 (引自科技新報)高緯度國家的國寶棕熊,站在溪水中與鮭魚奮戰的畫面總是讓人直呼好可愛!每年夏天吸引全世界愛好大自然的遊客到阿拉斯加一睹棕熊獵食景象,但是全球暖化悄悄改變棕熊的棲地生態,科學家發現,個頭大的棕熊現在已經不吃鮭魚了,改吃一種極地生長的接骨木果實。
【簡訊】海洋垃圾日益增加,已逐漸影響我們日常生活。 過去以來海洋垃圾的擴增,固然已形成龐大的垃圾洲與垃圾漩渦,但大抵都是影響海鳥、海龜和魚類等海洋生物。但自去年以來,科學家陸續在精煉的海鹽中發現微型塑料碎片,當中的尺度有的已達微米級甚至納米級,因此對我們的飲食生活也日益造成影響。甚至塑料垃圾的微細碎片也可能順著季風傳送到內陸區域。因此改善垃圾問題,已成為未來人類頗重要的要務。
【简讯】九寨沟地震后大家仍需在平时作好地震防灾的工作和演练 (图片引自美景小页) 九寨沟的地震其实和上一次的汶川大地震是在同一个地质应力作用的区域。且川疆先后强震,在之后仍需注意是否有余震。近几年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都属于较为活跃的时期,平时就必须作好防震的工作。九寨沟目前已经受地震影响变化的景观,专家表示不宜在往后作人工的修复,属于自然地质力量所造就的美景,则还是应该归于自然的作用力。以避免修复工程后对于地质稳定性不好的负面影响。
【转贴】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召开各方聚焦可持续发展 北京新浪网 (2017-08-01 23:02) 中新社北京8月1日电 (沙晗汀)「中国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起到了领头羊作用。相信中国在未来会协助其他国家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未来正是属于年轻人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普拉蒂普·蒙雅(Pradeep Monga)在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上告诉中新社记者。 2017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暨青年环境领袖营于1日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来自联合国机构、中国政府、社会团体等官员学者,与青少年代表一起,就未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青少年环保事业等议题展开讨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花楠表示,现在的世界环境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应该采取更加迫切的行动。花楠同时呼吁年轻人应该更多地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共同努力来实现变革。 谈及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署国家官员蒋南青认为,这个议题可以大到联合国为全人类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水资源、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各大领域,小其实也可以小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他说,「关注地球、关注资源,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都是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环境自媒体名人杜少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归根结底是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如果企业家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就不会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利益。如果民众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就会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他同时认为对年轻人环保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未来是他们的,环保事业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蒙雅认为,尽管世界上很多国家还存在土地荒漠化、干旱、沙尘暴等问题,但是也有国家已经在治理相关环境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中国等。「在各国政府、企业以及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战胜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我相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会如期实现,并且我们会做的更好。」蒙雅同时透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将于9月在中国内蒙古举行。届时,各国将就全球土地使用、土地保护等关键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此次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由联合国环境署、中国日报社共同主办。(完)
【转贴】荒漠化治理需多元主体参与 图片:北撒哈拉的防沙网(引自地球环境看守者) 文字来源:科技日报 地球荒漠化现象被称为“地球上的癌症”,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近日举办的国际防治沙尘暴大会上,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引发关注。 荒漠化问题的产生由来已久。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由于人类部分活动的过度开发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导致土壤退化成沙。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另一个明显的后果是,荒漠化加剧了沙区的贫困,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应该说,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目共睹。纵观中外种种治沙行为,不少治沙要么依赖政府的主导行为,或者一味以当地群众为主,要么不惜资金大造树林,亦或是过于迷信先进的技术手段。尽管在短时期里看,这些手段取得一定的治沙效果,然而这种各自为战,过于倚重单股力量的方式常常难以为继。 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基于荒漠化问题的复杂性和持续性,除了发挥政府的效果,更需要调动当地群众、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从而使得治理变得真正可行有效。 从目前国内外治沙的状况来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组合拳”式打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我国对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可以看到多元主体共治的特点。在政府部门和政策支持下,相关企业主导与投资治沙的设施和投入,以市场运作参与沙漠治理,并与当地农牧民共同从治沙中实现了盈利。 需要指出的是,荒漠化由来已久,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根治。基于此,我们更需要有整体意识。这样的整体意识体现于正视并尊重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让与此相关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荒漠化治理的整个过程中,在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基础上,成功实现对荒漠化治理的博弈。
【转贴】瑞士研发「鳗鱼机械人」可助监控海洋污染 引自海洋科学小站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参照鱼类设计搭载浮游生物而塑造了一个「鳗鱼机械人」,近日已完成试验并公开测试,它不仅可以代替人类潜入水中进行高危工作,例如寻找污染海水的源头,机械人的身上还装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生物体(如鱼类细胞、改良细菌等),可随时制定不同功能。研究人员表示,「鳗鱼机械人」的化学传感器可用于感测污染水源的导水率和温度;而生物体则用于测试水中的污染物成分,例如它可存放小型浮游水生物「水蚤」,通过分析牠对于水质的反应,可解读水质是否发生毒害的问题。
【轉貼】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切实担责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3日 11 版)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6月1日在华盛顿宣布,美国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深感遗憾和失望。 分析称,美国这一决定将影响各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力度,为气候治理增加了不确定性,但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引发广泛忧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对全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全球安全的努力来说“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 位于德国波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对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表示遗憾。秘书处在1日发表的声明中说,《巴黎协定》是一份由194个国家签署,经147个国家批准的历史性协定。《巴黎协定》不会因为单个缔约方的要求而重新协商。 欧盟门户新闻网站“欧盟动态”2日报道称,欧洲大陆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发表联合声明,同声谴责特朗普的决定,拒绝与其就该协定进行再谈判。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措辞十分严厉,认为特朗普的决定是“大错特错”。 非洲时代新闻网评论称,特朗普谈到气候问题的“公平”,却从未提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于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的负面影响,也没有认识到美国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发表声明,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深感失望”。 巴西外交部和环境部对美国这一决定表示失望,对其在多边对话合作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 泰国国家发展学院教授素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可能延缓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对全球的气候科学研究将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不会中断 《巴黎协定》凝聚了国际社会最广泛的共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明确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减排已成世界发展的潮流,美国的退出不会终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截至今年5月30日,《巴黎协定》已得到全球147个缔约方批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82%以上。美国的退出,也不会影响协定生效的门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愿与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成果,推动协定实施细则的后续谈判和有效落实,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内罗毕发表声明指出,中国、印度、欧盟等国家和组织已经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0多个国家决心要保护我们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一个国家的政治决定不会中断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非盟与欧盟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对于完全执行《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呼吁所有相关方坚持2015年达成的协定内容。声明表示,非盟和欧盟将于11月在科特迪瓦阿比让举行的非欧峰会上把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议题进行讨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不发达国家集团主席格布鲁·让贝尔表示,“最不发达国家集团坚定地支持《巴黎协定》,我们呼吁所有国家都这么做”。 德、法、意政府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巴黎协定》产生的动力不可逆转,三国将继续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和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国家,帮助它们实现气候保护和适应的目标。 欧盟气候行动与能源委员米格尔·阿里亚斯·卡涅特称,欧洲将加强现有的伙伴关系,寻求建立新的联盟,盟友包括世界各大经济体、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岛国,还将包括众多声明支持《巴黎协定》的美国企业、公民以及团体等。欧洲及其伙伴已经准备好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俄罗斯、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国也相继作出声明,表示继续支持《巴黎协定》。 (本报记者高石、李秉新、殷淼、许立群、任彦、冯雪珺、李永群、李志伟、陈尚文、吴云、杨讴、张远南)
【轉貼】2017全国"放鱼日"山西投放水生生物苗种38万尾 人民网太原6月9日电 6月6日,以“增殖水生生物 促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7年全国“放鱼日”山西同步增殖放流活动仪式在吕梁市文水县世泰湖举行。活动当天,共投放各种水生生物苗种38.286万尾,其中鲤草鱼种10万尾,鲢鳙鱼种28万尾,黄河鳖幼鳖2860只。现场投放鲤鱼种5万尾。 按照年度增殖放流计划,今年山西省将在25个宜渔水域和重点河段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计划放流各类苗种1100万尾。 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又一次实际行动,也是保护黄河水域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山西省水利厅积极落实中央及山西省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部署,认真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2009年以来平均每年投放苗种1000多万尾,使全省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孟希雄在讲话中指出,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保障这一活动长期、有效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全省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增殖放流制度,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对放流苗种的选育和管理,确保山西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要认真落实和完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各项制度,不断探索水产资源保护新措施。继续加强渔政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渔政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大水生生物资源的管护力度,保护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成果,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和生态建设力度,更好地使这项事业长期有效地开展。 开展本次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将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保护渔业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效探索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黄河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关心与支持,共同保护好母亲河珍贵的水域生物资源。 本次活动由山西省水利厅、吕梁市水利局与文水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张婷婷 魏永平)
【轉貼】2017全国"放鱼日"山西投放水生生物苗种38万尾 人民网太原6月9日电 6月6日,以“增殖水生生物 促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7年全国“放鱼日”山西同步增殖放流活动仪式在吕梁市文水县世泰湖举行。活动当天,共投放各种水生生物苗种38.286万尾,其中鲤草鱼种10万尾,鲢鳙鱼种28万尾,黄河鳖幼鳖2860只。现场投放鲤鱼种5万尾。 按照年度增殖放流计划,今年山西省将在25个宜渔水域和重点河段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计划放流各类苗种1100万尾。 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又一次实际行动,也是保护黄河水域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山西省水利厅积极落实中央及山西省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部署,认真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2009年以来平均每年投放苗种1000多万尾,使全省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孟希雄在讲话中指出,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保障这一活动长期、有效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全省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增殖放流制度,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对放流苗种的选育和管理,确保山西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要认真落实和完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各项制度,不断探索水产资源保护新措施。继续加强渔政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渔政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大水生生物资源的管护力度,保护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成果,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和生态建设力度,更好地使这项事业长期有效地开展。 开展本次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将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保护渔业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效探索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黄河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关心与支持,共同保护好母亲河珍贵的水域生物资源。 本次活动由山西省水利厅、吕梁市水利局与文水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张婷婷 魏永平)
【簡訊】東鴨地區最近幾年應慎防各類極端降雨。 近期強勢的梅雨也讓一些歐美和亞太的氣候學者在以模型推估未來區域性的氣候形式,東亞地區未來仍須注意較為集中的降雨類型,並作好農損及城市防災的各類準備。
【祝福】但願四川土石崩塌事件的救災一切順利! 截至目前為止,據說還有很多人還在最近這起山崩意外的瓦礫堆下,救難人員辛苦了,但願生還者陸續都能被救出!
【转贴】濒危的水獭渔法与濒危的孟加拉水獭 转自动物新闻 运用动物捕猎鱼群在亚洲大致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较为有名的鸬鹚捕鱼法。这在我国阳朔、桂林地区的漓江仍有完整的传承。而在泰国、越南北部也有部分捕鱼人家使用。日本则以岐阜县的长良川较为有名,并且发展出了特殊的观光业。然而水獭传统捕鱼法则现今只剩下孟加拉国国仍然保存着。且牵动孟加拉国国水獭的保护。 孟加拉国国渔民将当地水獭从小饲养。然后在夜间到凌晨之间进行捕鱼。每个月渔民透过这种方式可净赚约一千五百多元人民币。但近几年由于恒河流域的污染日益严重,渔获量大为降低,渔民人口也大幅减少,由于养水獭的照顾成本约占捕鱼收益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劣势之下,渔村人口日渐外移,渔业面临崩溃的危险。,而本来因为渔业活动而受到保护的水獭,未来可能将面临濒危的风险。
【简讯】气候变迁可能导致植物迁徙 图片:温带树林(引自植物图集) 植物也正在迁徙?!最近由《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期刊上指出,由于气温与湿度的改变,科研团队追踪超过86种美东树种当中,发现有65%的树种正在迁徙—它们新生树苗的生长分布正逐渐向西迁移,约55%的树种则有往北移动的趋势。这份来自普度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田纳西大学和美国林业局的共同研究指出,有些改变类似1万年前至8000年前之间发生的迁徙事件,但过去的迁徙过程历时数千年,最新研究所观察到的迁徙仅历时几十年,显示眼下气候变迁影响植物的动态似乎有加速的情形。
【原创】关于伊丽莎白‧菲尔波特和早期鱼类演化的研究 图片:伊丽莎白‧菲尔波特图片:曾经在古生代盛极一时披有厚甲的盾皮鱼类图片:泥盆纪早期发展的带有头甲的无颔鱼类 最近几年,有关鱼类的演化有更多全新的发展,包括2015年恒温鱼类月鱼的发现,以及近几年鲨鱼多元性繁殖策略的发现等等,而有关鱼类的起始和鱼类演化为两生类的关键性化石也有很多新的进展,尤其还发现和地球上曾出现的重大的灭绝事件有所关连,像是二迭纪-三迭纪灭绝事件以及白垩纪灭绝事件等等。而这些也有很多引起科学家对比和今日环境剧烈变迁之间的关连。说起鱼类的演化。有一位鱼类演化的女化石学家很值得被提起。 伊丽莎白‧菲尔波特(Elizabeth Philpot,1780–1857)是十九世纪早期的业余化石采集者与古生物学者。菲尔波特家共有三个姐妹,三个姐妹都是业余化石采集者。但以年纪最小的伊丽莎白成就最高,她认识不少那时期的地质学家,并且经常被邀约参与科学讨论。伊莉萨白‧菲尔波特出身在律师家庭,也或许因为这因素,而让她得以参加当时很不容易被女性所参与到的科学讨论和研究课题。伊丽莎白的化石采集活动主要是在英国莱姆地区。她也同时启发了另一位比她更为量产的女性科学家玛莉安宁(Mary Anning),后者出身为极贫寒的木工无产阶级家庭并且家中时常以化石采集作为兼差谋生,伊丽莎白和玛莉一见如故,因此把她所对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理解几乎都传授给了玛莉安宁,并启发后者发现了包括鱼龙、蛇颈龙和翼手龙等化石。 伊丽莎白与威廉·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亨利·德拉(Henry De la Beche)等当代著名地质学家都常有化石采集的对话和交流,她也提供了这样的人脉背景给玛莉安宁。让根本连小学资历都没有的玛莉安宁后来得以摆脱下阶层社会,而投入到玛莉自己想象不到的学院殿堂。甚至后来被英国科学院遴选为院士。 伊丽莎白曾和玛莉安宁一起研究了当时科学家所无法得出眉目的箭石目(belemnite),后来玛莉透过墨囊的发现而确认了箭石目(belemnite)是一种古代带壳乌贼的事实。而伊丽莎白则发现古老化石墨囊中干掉的墨汁仍然可以与水混合使用来重现油墨,这后来成为重要的化石颜料。伊丽莎白在早期泥盆纪至三迭纪时期的鱼类化石都有一些断片上的搜集,虽然她不是那种发现完整化石的极著名科学家,相较而言玛莉安宁显得有名多了,有研究早期鱼龙和蛇颈龙的人应该都会读到玛莉安宁的名字,但无疑地,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就不会启发玛莉安宁,而伊利莎白在鱼类化石上长期的默默研究也还是对后来人类对鱼类演化的了解以及鱼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理解有莫大的帮助。像是泥盆纪早期鱼类为了往河流发展而产生厚重的头甲以及用以大量累积所需矿物质而强化发展出的脊椎。以及之后因应河川陆化和沼泽盛行所发展出肉鳍类(转往陆地发展)和产生日后极盛于河海的辐鳍类等等。鱼类的变化其实也可以提供我们对于古代生态环境变异的诸多线索,并对比研究未来地球环境的变化。
【转贴】历史性撤退!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文字引自黃金頭條,圖片引自中外國度 王维丹 · 2017年06月02日 06:06:11 特朗普宣布将终止执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所有条款,称协定牺牲美国就业,将开始谈判,尝试能否以对美国“公平”的协议重新加入,将努力确保美国的全球环境领袖地位。此后德法意联合声明称,坚信巴黎协定不容重新谈判。 种种消息都指向了今天的结局:特朗普终于明确,美国将撤出有历史性意义的全球减排协议。他指责协议牺牲美国的利益,未来不排除以对美国“公平”的条件重新加入。 本周四,特朗普宣布将终止执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所有条款。他认为,巴黎协定是伤害美国的范本,牺牲了美国的就业,美国的财富被它“大规模地重新分配”。经济增长需要所有形式的美国能源,美国退出对巴黎协定本身影响不会太大。他说: “协定并没有消灭煤矿业的工作岗位,只是将它们转移到了美国以外地区,输送给外国。这个协定与其说是和气候有关,不如说是让他国获得优于美国的财力优势 普表示,将开始进行谈判,尝试能否以对美国“公平”的协议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我们会开始谈判,看能否达成公平的协议。如果能那很好,不能也没关系。” 特朗普说,巴黎协定是奥巴马政府谈判不力的结果,协定对美国人民来说是“坏协议”,退出协定是他“恪守美国工人优先这一竞选承诺”的表现。他将立即与民主党人共同确定新版气候协议的谈判条款,并努力确保美国的全球性环境领袖地位。 本周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大学的讲话中警告,退出巴黎协定将伤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前景。不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经济将落后10至20年,同时也会削弱美国的全球领导力。 但从多家媒体近来的消息看,特朗普退出当前巴黎协定去意已决。 在特朗普宣布决定后,欧洲三大经济体德意法发布支持巴黎协定的联合声明,称协定不容重新谈判。这更让人怀疑美国经过谈判再度加入的前景。 全球反应强烈 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美国国内外掀起了批评声浪。 特朗普公布决定不久,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退出特朗普的白宫商业委员会。他参加了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就业委员、战略和政策论坛以及基础设施委员会,为特朗普政府提供意见。 此前马斯克等美国大公司CEO都敦促特朗普坚持巴黎协定。马斯克本周三在Twitter上警告,如果白宫退出协定,他将停止向特朗普提供建议。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批评特朗普退出气候协定的决定,称美国正加入“那些拒绝未来的”国家行列。他相信,美国若干州、市和企业将反对特朗普的气候行动。 前美国副总统戈尔评论称,特朗普的决定是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为,它破坏了美国的全球形象,威胁到人类及时解决气候危机的能力。但即使特朗普不带领全球恪守巴黎气候协议,美国人民也会。 美国的欧洲盟友也纷纷表态。欧盟负责气候行动与能源的委员Canete称,欧盟对美国的单边气候决定深表遗憾。比利时首相Condemns表示,对抗巴黎协定是非常野蛮的。 德法意三国政府发布联合声明,称三国“坚信巴黎气候协定不容重新谈判”,对美方的决定深表遗憾,相信协定为“前景和增长”提供了实质性经济机遇。三国将加大力度支持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实现巴黎协定约定的相关目标。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表示,很遗憾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他认为,这对美国的利益而言是失误,气候变化方面并没有巴黎协定的替代性计划,将不会重新谈判。他呼吁美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到法国工作,共同致力于抗击气候变化。 不过,同为共和党人的美国众议院议长Ryan对特朗普的决定表示赞赏,称巴黎协定使美国受到不公平待遇。 巴黎气候协定如何退出? 美国是在去年与中国共同批准巴黎协定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规定,签署国只能在正式加入后三年才能申请退出。在申请一年之后,退出才能生效。 也就是说,按照巴黎协定的规定,美国最终退出要到2020年11月,那时特朗普还剩两个月就要结束第一个总统任期。 签署国也可以选择退出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保护框架公约》(UNFCCC),并以此方式退出巴黎协定,因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制定的。与巴黎协定的规定不同,UNFCCC的签署国随时可以宣布退出,一年之后生效。 周四稍早美国媒体消息称,特朗普预计,退出将耗时逾三年,截止于2020年11月。 美国退出不算意外 去年选举期间,特朗普曾多次宣称全球气候变化是骗局,威胁要退出巴黎协定,曾表示将在上任100天之内“取消”协定。现在距离这一期限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上周末G7峰会后,特朗普又放出退出巴黎协定的风声。 5月27日G7峰会结束后的联合声明中,特朗普打破其他六国的共识,称美国正在重新审查巴黎协定。特朗普27日当天还在 Twitter上表示,“我将在下周(注:本周)对巴黎协定做出最终决定”。 也是在G7峰会后不久,华尔街见闻援引美国政经新媒体Axios消息称,特朗普已在私底下告知美国环保署(EPA)局长Scott Pruitt等人,他希望退出巴黎协定。 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前,已有包括巴勒斯坦自治区在内的196个国家宣布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参与协定的发达国家将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能源转型,增强防御气候变化的后果。 发达国家已经承诺在2020年之前为此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但特朗普之前就暗示,他领导的美国不会实践出资承诺。 中欧有望联手 中国和欧盟分别是全球第一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地,美国的排放量在第二位。尚未签署通过巴黎协定的最大排放国是俄罗斯,其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五,排在印度之后。 昨日华尔街见闻提到,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于本周五推出执气候协议之牛耳的联合声明,中欧认为全球能源系统转型“势在必行、无可逆转”,双方愿意共同捍卫巴黎气候协定的历史成果。 文章称,中欧将在电动汽车、能效标识和绿色创新科研等领域合作,并改善互联电力系统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欧盟将同意向中国提供1000万欧元,用于支持中方今年即将推出的全国性碳排放交易系统。 文章称,中欧双方将在声明中表示,打击气候变化、改造全球能源系统,是促进就业、增进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双方还将联手帮助全球最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绿色经济,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对巴黎气候协定的继续支持。 也在昨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无论其他国家的立场 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加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认真履行巴黎协定,继续坚定地维护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簡訊】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 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這是本週五國際上最大的新聞,剛剛度娘又把我的轉貼文給吃掉了。美國畢竟仍為西方世界上具領導性的國家,美國退出後的氣候議定書歐洲將難以維繫,這是因為歐洲最近幾年也正日益政治混亂,未來中國等國仍須努力,作為亞太有關氣候防護的重要合作者。氣候變遷真的越來越急劇,如果每個國家都像特朗普所領導的團隊那樣自私追求自己國家的利益,也許沒多久地球會有更大的危機
【祝福】大家端午節快樂! 最近度娘在我這裡的計算機系統可能有些狀況,經常無法正常登入,許多夥伴們很久不見了,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健康如意。
【祝福】大家五一节快乐! 生态保育吧的伙伴们,当中有不少朋友最近已经都很难得再回到这里,也许是因为工作事忙,也或许是因为迎接了人生的新阶段(例如结婚生子或是改换新工作等等)。但是感谢过去以来许多伙伴曾经给予的帮助和参与。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一节。祝大家五一节快乐!工作与生活都一切顺利而幸福! 淋溶土敬上2017.5.1
【簡訊】美國可能加速北極能源和礦物開採 最近這兩個月,美國將前任總統所訂定的阿拉斯加限制土地開發的相關保護法令加以撤除解禁,未來將可能加速石油與礦物的開採,為北極的氣候和環境再添變數。
【转贴】让鲨鱼睡觉 让鲨鱼睡觉2016年08月29日 10:19 作者:李广森 来源:《思维与智慧》 意大利人克里斯蒂娜·泽纳托有一个绝技:能够搞定鲨鱼,让鲨鱼乖乖地听她的话睡觉。鲨鱼那么凶猛,一个弱小女子怎么能练成这样的绝技? 泽纳托在非洲热带雨林长大。在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她喂食小鲨鱼时,有几只鲨鱼离她特别近。于是,她下意识地伸手把鲨鱼推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几只鲨鱼不但没有游走,反而停留了下来。她很惊讶:哇,这是怎么回事呢?此后,她不断摸索与尝试,并逐步掌握了随时搞定鲨鱼的特殊技能。 原来,鲨鱼头部和脸部有一种叫做劳伦斯壶腹的小孔,这种小孔是一种遍布鲨鱼头部和脸部的凝胶状电接收器。当泽纳托尝试用手触碰这个位置时,就可能引发鲨鱼进入类似神志恍惚的“睡眠”状态,并失去攻击和防备能力。这个状态大约可以维持十五分钟。这就是著名的鲨鱼强制静止现象。 泽纳托之所以能够随时搞定鲨鱼,正是因为她找到了鲨鱼最敏感、最柔软、最需要抚摸的那个地方。那些看起来貌似强大的人,也一定有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果你能找到这个地方,你就会成为他的知心朋友。 (孤山夜雨摘自《牡丹晚报》2016年1月11日)
【转贴】研究人员首次拍摄到大白鲨如何睡觉 目前,最新视频首次拍摄到大白鲨夜晚睡眠的情景,它张大嘴部朝向浅海域游动,虽然身体仍在游动,但是大脑已睡眠休息。 腾讯科学讯 据自然母亲网站报道,多数鲨鱼物种需要保持连续游动,使水不断地流过它们的鳃部,否则它们会窒息死亡。但像所有动物一样,鲨鱼仍然需要睡眠,它们是如何在游动状态下打盹的呢?有趣的是,人们很少亲眼看到处于睡眠中的鲨鱼,同时,鲨鱼睡眠有许多未解谜团。目前,最新一段视频首次记录了大白鲨是如何睡觉的。 这段视频拍摄于瓜达卢普岛海域,当时一台机器潜水装置夜晚跟踪一条雌性大白鲨,观测记录下了这一罕见情景。瓜达卢普岛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附近,该视频被认为是首次拍摄到大白鲨处于睡眠状态。 夜幕降临,这条大白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特性,近距离游至浅海域,这一路径直接朝向富含氧气的洋流,它张大自己的嘴部,很可能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持续获得氧气进入鳃部。 夜晚大白鲨张开嘴部朝向浅海域游动,这听起来非常可怕,实际上这是大白鲨最安全的时间段,虽然它继续保持游动,但看上去处于紧张状态,犹如被施加催眠术一样。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状态正是大白鲨处于睡眠。 之前研究表明,大白鲨游动实际上与它的脊髓保持协调,而并不是大脑。这将解释它们处于睡眠时身体仍在游动,虽然大脑已睡眠休息,但身体仍然向前推进。这是一项有趣的发现,并证实睡眠时间大白鲨最易遭受攻击的时机。(悠悠/编译)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qq.com%2Fpage%2Ft%2F1%2Fs%2Ft0020dp6q1s.html&urlrefer=83cdf826132f609936af43760c24a95f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