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魂引 振魂引
轻风皱起生布畏,柳上蝉儿竞和鸣
关注数: 121 粉丝数: 1,498 发帖数: 48,128 关注贴吧数: 766
隆中对策的三处矛盾 一、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隆中对说横跨精益二州,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 诸葛亮为什么始终执着于从汉中出兵?失败那么多次还在坚持一条路走到黑,并且五次北伐皆受挫,为什么不考虑先夺回荆州?完成隆中对两路出兵的既定战略。 还是说此时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变化?即使是夺回了荆州,也丧失了两路出兵的先决条件? 什么是先决条件?当然是"结好孙权"的隆中对策。 那么,到底是"荆益两路出兵"重要?还是"结好孙权"重要?貌似这两点只能二选一,都是隆中对的内容,选了这个就相当于否定了那个,智圣是否也会头疼? 诸葛亮每次北伐 曹魏那边都有变化吗?不见得吧。 即使有变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及时得知呢? 貌似玩卧底间谍这一套不是葛亮的强项。 那么天下有变指的是什么? 概念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曹操去世算天下有变吗? 曹丕驾崩算天下有变吗? 如果这都不算,那什么才算? 如果一辈子都等不到葛亮所谓的有变,那就不必北伐了? 司马懿的政变算天下有变吗? 拼长寿?呵呵…… 二、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益州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什么后来"出师表"里却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这前后之间的巨大反差说明了什么? 这是否客观反应了自刘备诸葛亮相继主政以来蜀地的经济状况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 蜀汉集团连年征战,皆是以益州为补给大后方,输出了大量兵源钱粮与战略物资,甚至发明了先进的运输工具来加速这一输出进程。诸葛亮才底气十足的接连发动战争,五次北伐造成的结果就是曾经"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的蜀汉大地现在的景象却是饿殍遍地,哀鸿遍地,民生凋敝,益州疲弊。 汉中争夺战,刘备更是下了血本,"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几乎达到了全民参战的地步,连女人都不放过,全都征调了过来,留在家里种地的恐怕只有老人与幼童,可以想像一下,当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景象? 难怪诸葛亮每次北伐都饿肚皮粮食不够吃,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果循环,善恶有报。 想当初,葛亮一定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王朗临死前的对答正在逐步实现。还有孔明吊周瑜那泣血的祭文,难道是冥冥之中孔明为自己写下的吗? 三、隆中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诸葛亮说西边要跟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南边的少数民族要进行安抚。没错,诸葛亮的民族思想很有见地。 不过隆中对原文里没有若招抚不成可派兵征剿的描写。 而事实却是诸葛亮不但征剿了,而且是亲自挂帅。 那么诸葛亮南征算不算与隆中对所述矛盾?答案是肯定的。抚不成则为剿,抚与剿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本无可厚非。不过,诸葛亮亲自南征的这个战果也很不稳定,南人多次复叛。诸葛亮又多次派兵征剿。这实在是与隆中对里的民族政策大相径庭。 ①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讨,鉏尽恶类。《三国志•蜀志•李恢传》 ②亮至南……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③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④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三国志•蜀书•马忠传》 ⑤越嶲蛮夷数反,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⑥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张嶷平定越嶲郡。……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秋,涪陵属国民夷反。《三国志•后主传》 这些足以证明从诸葛亮南征直到去世,南方的叛乱与蜀汉的平叛就一直没停过。 还有诸葛亮利用少数民族做为兵源建立的无当飞军,最后也葬送在了曹魏的铁蹄之下,全军覆没…… √其始《隆中对》就有不足之处,经不起精雕细琢。事后诸葛亮也未能及时出一部隆中对修正版,是诸葛亮没有认识到这些不足吗?我看未必,也许是没有更好的补救错失或者根本没有办法吧。 √曾经有位同学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一种捧杀,让诸葛亮错误的活在隆中对的完美战略之中"。 乍一看说的驴唇不对马齿,可是仔细想一想貌似也有另一番滋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