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魂引 振魂引
轻风皱起生布畏,柳上蝉儿竞和鸣
关注数: 121 粉丝数: 1,498 发帖数: 48,143 关注贴吧数: 766
吕布巅峰战绩全解析 鉴于最近布黑猖獗,我等理智布迷痛心疾首,特开此贴为吕布的武力正名。 本着公正中立的态度,非吹非黑,按照演义原文,以正视听。 有人认为吕布的巅峰战绩是最后在下邳城的末日之战,还有人说是百合斗张飞或者孤身战六将…… 没错,这些都很精彩,不过看过我的分析后,我相信应该很多人都会认同我的观点。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仍然固执的认为吕布最辉煌的战绩应该是三英战吕布以及之前的那一段描写。 下面我会在演义原文上标注出十个要点,楼下逐楼逐点分析。 《三囯演义》第五回 节选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 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①【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②【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③【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④【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⑤【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⑥【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⑦【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⑧【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⑨【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⑩【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 ……
大家好,我是刘协…… 我是谁? 我是仗剑江湖的侠士? 还是妙手回春的神医? 我曾经反复不停的问自己。 我逐渐模糊的记忆突然被一声"陛下"打断思绪…… 为什么下面所有人都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哦,对了,我叫刘协,我是皇帝,一个万众瞩目的高危职业…… 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属于我。 可是这八千里山川河岳却无法点缀我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力,反而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了山河破碎后所带来的切肤之痛,我就是大汉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与每个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样,我有着悲惨的遭遇…… 为什么我会被禁锢在这昏暗朝堂的方寸之地?我的人生如同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几番朝臣弄权,又几次死里逃生,虽然我是名义上的皇帝,可是我却终日在死亡线上徘徊…… 说到底,我的手里没有兵权,我无法主宰一切,甚至无法正面与权臣交锋,可是暗地里我与权臣的斗争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我的人生就像是过山车一样精彩刺激,险象环生,我的这些经历为以后历朝历代的小说家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与想像空间…… 随着各种架空历史小说的大量泛滥,我真的有种迷失自我的感觉…… 我到底是谁?我也迷茫了…… 一千八百年也许是一个轮回,直到今天,各种影视剧接踵而至,我的棺材板开始蠢蠢欲动,我即将重获新生…… 下面我就拨开小说里的层层迷雾,说一说在真实的历史上我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与耻辱记忆……
假如评选三国最厉害的人,那么一定是他! 谁? 非刘备莫属!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黑刘备,忽感莫名悲哀,先主是那么的仁义善良,居然惨遭后世非议,愤怒之余,麒麟臂隐隐发作…… 有人说诸葛亮智慧谋略最厉害,有人说关羽武力勇猛最厉害,没错,这些人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他们都是某一个领域里的佼佼者。论综合能力,金字塔尖的那个顶级英雄一定是刘备!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即汉昭烈帝,政治家、表演家、慈善家,史称"先主"。 一、三国里最为顶尖的人才都有谁?非卧龙凤雏关羽张飞赵云莫属,这样一大批顶尖文臣武将尽归麾下,刘备能够御使这些最厉害的人心甘情愿为他卖命,这就最能说明问题。 二、抛开皇亲国戚的出身暂且不提,刘备面对自己麾下这么一大批三国里最厉害的能人异士,刘备能够御使自如,言听计从,并且对自己忠心耿耿,不得不说刘备的帝王之术和御人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领导人的能力。 并且刘备不惧怕权臣,力排众议发动战争,这也是做为帝王应该具有的魄力。 虽然结果惨淡收场,但是无疑对外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我才是一把手。 这也显示了刘备的帝王权威在死前一直没有受到侵犯,没有大权旁落,其他人仍然"垂首站立终日不倦"。 三、刘备死前没有大力提拔赵云等一批功臣的官职,这也是一种帝王权谋术,留着这巨大的人情给儿子做了,让刘禅去提拔赵云等人,那些人才能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效忠后主。果然,刘备死后,留下了一个稳定的班子给刘禅,刘禅又稳稳的做了几十年皇帝。 四、刘备临死时又设下疑计,欲擒故纵,让权臣从此不敢有僭越的非分之想。刘备果然深谋远虑,颇具纵横家风范。 五、同时刘备又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警世名句。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2.马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可续? 4.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 说到这,大家还认为刘备是那个演义里唯唯诺诺假仁假义,又胸无点墨优柔寡断的形象吗? 曹操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曹操识人本领很强,说的没错,不过依我看三国英雄刘备当属第一,曹操只能排第二。 ~转~
【转】姜太公"乾坤万年歌"中关于三国时期的预言。 原文: …… 四百年来更世界,日上一曲怀毒害。 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传两代。 四十年来又一变,相传马上同无半。 两头点火上长安,委鬼山河通一占。 …… 释义: ★四百年来更世界,日上一曲怀毒害。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传两代。 西汉二百四十年,东汉一百九十六年,两汉共四百一十年,说四百年是举个整数来说的,「更世界」就是改朝换代。就是两汉过了400年左右就要改朝换代了。那么接替的朝代是谁呢?「日上加一曲」合成个「曹」字,指曹操,说「怀毒害」,就是指曹氏父子篡汉,接替汉朝的就是曹魏政权。这「日上一曲」又是双关语,「日」指天日,「日上一曲」天日上面被弯曲了,说的是此时世道不正,社会黑暗。这也正是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枝流落去西川」说的是汉朝的一个分支,流落到四川去了,西川就是四川。这个预言说的是刘备作为汉家的一枝后代,称帝于西蜀,即四川,史称「蜀汉」政权。「三分社稷」也说对了,因为蜀汉政权正是得天下的三分之一。「传两代」也说对了,昭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刚好是两代,就被魏国灭亡了。 ★四十年来又一变,相传马上同无半。两头点火上长安,委鬼山河通一占。 「四十年来又一变」指什么事呢?在昭烈帝刘备与后主刘禅在位的四十三年期间,曹魏政权也发生一次大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呢?「相传马上同无半」中的「同无半」,将「同」左边去了一竖就是一个「司」字,与「相传马上」的「马」字合起来就是「司马」二字,指的是带「司马」字样的人篡魏这件事情。「两头点火」,上下两火不就是一个「炎」字吗?"委鬼”合成一个“魏”字。指司马炎占领了曹魏的江山。
细细品味,郭松龄反奉的三大主张竟然一条也站不住脚! 郭松龄倒戈反奉之际曾提出三大主张。 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二、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 三、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乍一看给人的感觉是多么的慷慨激昂,与时俱进。做为进步人士,爱国将领,在对日俄等外国列强的态度上,郭松龄确实无可挑剔。不过,了解这段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郭松龄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成为手握重兵的军团长,奉系之中的实权派人物,那都是大帅张作霖一手提拔的结果,更是被少帅张学良视为忘年知己、良师益友,就是这样一位可以说拥有传奇经历的人物,到最后居然恩将仇报临阵倒戈兵戎相向,矛头直指昔日的伯乐,更甚至意欲谋害少帅张学良将军,此行为简直人神共愤,令人发指。 下面逐条反驳郭松龄的三大主张。 一、郭松龄反对内战,主张和平,这没错,可是郭松龄倒戈反奉就是亲自挑起战火,首先自己就把自己的主张给否定了。用张作霖的人马去打张作霖,这场没必要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二、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大帅虽然与日本帝国周旋,但是却从来没有丝毫的卖国行为,这是为帅者的韬略。郭松龄不求外援,冯玉祥又言而无信临阵脱逃,郭孤军奋战,结局已然明了。只能说郭松龄做为领兵征战的大将还可以,不过做为统帅三军的帅才郭松龄还远远不够,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要求大帅张作霖下野,殊不知若此举成真东北必将大乱,日本人为什么在发动918之前必须要先除掉张作霖?因为只要张作霖还活着,东北就是铁板一块,会加大日本武力夺取东三省得难度。 杨宇霆为张作霖马首是瞻,功劳卓著的杨宇霆岂能说杀就杀?尽管二人素日不睦,不过以此大举而仅欲除一人则更显郭松龄毫无容人之量。 三、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明显就是明目张胆的道德绑架,张学良岂能与父为敌落下个千古骂名?从一开始起事,郭松龄就打着少帅张学良的旗号大肆进兵,为的却只是自己师出有名,易于掌控张学良的军队达到自己的目的。殊不知此举郭松龄亲手埋葬了与张学良的师生情义,更陷少帅于不孝不义的窘境,以至于害少帅差一点被张作霖枪毙…… 不知郭的三大主张是否深思熟虑?还是一时兴起,害人终害己!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