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清静慈悲 中和清静慈悲
关注数: 19 粉丝数: 73 发帖数: 8,270 关注贴吧数: 10
“三尖相照”与“四点一面” “三尖相照”与“四点一面” 作者:意滴水 在拳术中有“三尖相照”之说,是说凡一出手要三尖对准,即鼻尖、手尖、足尖三尖要在同一个垂直平面内,三尖的意念指向与发力方向一致。三尖对正才能发劲如放箭,攻击力合一得到充分发挥。 “四点一面”是指在三尖相照基础上,这三点再加上后脚蹬弹点要在一个垂直平面内,才能使后脚所产生的蹬弹力充分释放到打击点上,而不会产生自身的旋转与移动,使自身的重心稳定,具备再次进攻的能力。 在动作时头、手、脚同时协调配合,上下一线,称为“三尖相照”。各门各派习武者练习中都很讲究注意这一内容。技击中能做到三尖相照,则身正、步稳、重心垂直。静止的动作如此,运动中的各种动作招势也需如此。 “三尖相照”是为了劲力相合,三尖之中鼻尖与脚尖是为手尖助力的,在发力中,脚尖与手尖相照,脚尖的意念指向能激发后脚的蹬弹力,强化躯干的前撞力,能增强手的打击力度,只是力源在脚,体现在手上,充分体现打人如走路的“脚打”宗旨;鼻尖与手尖相照能使头领躯干的撞击力充分体现在手上,而鼻尖与脚尖相照才能体现上下相合,形意拳中有“头打落意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体现出三尖所在的立面向前切割对方中线的神意,当然,除手之外,全身的各个接触点都应该是发力点、攻击点。才能体现“浑身无处不弹簧”的劲力。三尖相照只是外形上的要求,而在实战中应该是全身上下无处不照、无处不合。 在实际的正面发力时,我们不仅要做到“三尖相照”还要做到“四点一面”,这是由于力学的平衡原理所决定的。在发力攻击对方时,以能将对方击出而自身重心稳固,方为得体。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当我击中对方时,我自身的重力及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与击中对方时来自对方被击点之反力,三者应成一平衡力系,我身体才能能稳固。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共同作用于同一平面内且交汇于一点,只有做到“四点一面”才能达到上述力三力的平衡,反之,这三种力便又可能形成对自身重心的不平衡力矩,在此力矩的作用下,于击中对方的同时自身也将产生旋转或移动,而不能中正安舒,破坏了攻守兼备的待发状态,此乃拳家之忌,不可不知。 “四点一面”是对自身的要求,将劲放到对方身上能否打动对方,还要做到自身四点形成的面要正对对手的重力线,还要掌握“端、的”二字。太极有云“放时腰脚认端的”。“端”就是指发力点、攻击点、和对方的接触点;“的”是指意念中攻击力的落点。在向前发力时,在“四点一面”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我方的后脚弹爆点和“端、的”相照,才能使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使自身的攻击能量完全作用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理想的攻击效果。
与太极大师马岳梁的一次谈话 与太极大师马岳梁的一次谈话 世界太极拳网 2014-1-26 15:14:43   西方大多数练太极拳的人都打杨式,不过吴鉴泉氏的吴式太极拳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年89岁高龄的马岳梁老师是吴式宗师吴鉴泉的徒弟,他和鉴老的女儿,另一位吴式大师吴英华女士结为百年之好。他们夫妇俩一起主持了在上海的“鉴泉太极拳社”,继承和推广了吴式太极拳,并保持了五十年前吴式太极拳所固有传统风格。    近日,借去上海的机会,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马岳梁老师。整个采访在徐文医师的帮助下得以完成。徐文医师是一位心脏病专家,他跟随马老师学太极拳已有四十多年。并一起为辅导西方人学太极拳作出了努力。他们合作写了一本书《吴式太极拳推手》。徐医师还将马岳梁、吴英华合著的《吴式太极拳详解》译成英文。目前,他自己正在致力于一本有关太极拳的健康作用的专著。尽管马老师现在只为少数私人授课,他仍然经常在鉴泉太极拳社的社员活动大会上表演。他的动作干净利落,富有魅力。很难使人相信他已经有89岁高龄。他不愧是一位真正的太极大师,可他仍然认为他要从太极拳中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以下为我们这次难得的谈话内容:    记者:马老师,您老是什么时候开始向吴鉴泉大师拜师求艺的呢?    马: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在那以前,我就知道他,但正式拜师是在二十岁那年。    记者:吴老先生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马:他没有改变拳架的式样。我现在教的就是最初的吴式太极拳。在美国、香港,吴式拳架已  改变了不少,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就同写字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我认为只有功夫很深的人才能改动拳架。我先跟吴老学了十年,完全是他的拳架。后来我到了上海,帮助吴老一起工作,我的拳架仍然是吴老固有的样式。    记者:由于您的体型和吴老的不同,您的拳架是否也有了改变?    马:只在很细小方面。    记者:在您学太极拳之前,您还学过其它什么武术吗?    马:我学过通臂拳和其它一些外家拳。    记者:有一些练太极拳的人还练其它气功。为了增强内劲,您是不是还有其他锻炼方法?    马:事实上,没有必要再练什么其他气功了。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气功。我们也没有其它特殊的单练方法。    记者:许多西方人和中国人怀疑太极拳用以防身的技击作用,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马:练太极拳的首要目的是为健康。第二才是防身。太极拳从不率先去攻击别人。    记者:吴式太极拳在香港最为流行。您知道它在香港发展的历史吗?    马:我认为各种太极拳基本要点是大同小异的。吴式太极拳有快慢两种,但快拳不是慢拳快打,快拳和慢拳的练法是不同的。    记者:杨澄浦和吴鉴泉二老当初曾在一个学校公开教授太极拳,其后不久,您也开始练太极拳。在您的记忆中,对杨老有什么印象?    马:我经常看见杨澄浦去鉴老家里和鉴老一起推手。我亲眼看见过他打杨式快拳。他死后,杨式快拳也就失传了。    记者:扬式太极拳在美国最为流行。杨澄浦的一个学生郑曼青曾在美国推广杨式太极拳,您在郑年青的时候就知道他了吗?    马:是的,他原来在上海是个中医。后来他去了台湾,再转到美国,开始教太极拳。他的太极拳很好,也会推手。    记者:我想太极拳在西方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是人们认为它是一条修练性灵的途径。    马:太极拳和道教是密切相连的。太极拳的创始人是一个道士。对我们来讲,我们只讲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及其武术上的价值。1914年之前,太极拳没有在社会上公开教授,一般只限于门内师徒传授。    徐文:正是由于我们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太极拳才更快更广泛地走向世界,这是很自然的。譬如说吧,最近马老师去了西德,在那儿播下了正宗吴式太极拳的种籽。    记者:不知道谁是第一位学习太极拳的西方人。    马:1914年,一个著名的外国摔跤运动员来到了北京。他不相信中国武术。当他遇见鉴老时,就向他提出挑战,结果给轻而易举地摔倒在地上。于是,他就拜鉴老学太极拳。他名叫威廉氏,反正他学了大约一 年之后,就从鉴老的首届学员班中毕业了。这大概是第一位学太极拳的外国人。美国的莎菲在四十年代也跟我学太极拳。(注:这时候,马老师拿出了一张北京第一届学员结业班的照片,马老师那时候才十几岁,那个外国摔跤手也在照片里。)    记者:您认为太极拳在美国的前途如何呢?    马:现在情况是好的,将来的前景也不会错。有些人只学了短期的拳架,就回美国去当老师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太极拳。    记者:吴式太极拳和其他几派的区别是什么呢?    马:我只练吴式,所以我无法评论谁好谁坏。中国的太极拳有五种:杨式、吴式、陈式、武式和孙式。各有个的长处,但其理论根据是大体相同的。    记者:您对初学者有什么建议吗?    马:我给学习太极拳的人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这五个字是相互联系的。初学者要始终记住这些。
易筋经内教龙虎功秘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易筋经内教龙虎功秘法 第一节卧龙式: 每日就寝前及晨起后行功一次,时间以愈长愈好,但应量力而为。 第一式:单手支撑,伏地侧身式。摆好姿势后先吐浊气三口,纳入清气、以意引向忧陀那(丹田),梢守几个呼吸,即任其气自,行功时张目闭口,疲乏时叮左右换手行功。 第二式:要须同上,待上式纯熟易行后,换用单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支撑,侧身伏地式。 第三式:要领同上,待第二式纯熟易行后换用单手仅一食指伏地侧身支撑式。 此又称“一指金刚擎天式”。倘能持久则大功告成了。 第二节伏虎式: 伏虎式为卧龙式变化而来、一切要诀要求均同卧龙式。 第一式:双拳面支撑伏地式 如增加功夫则双臂弯曲,胸腹下贴离地约三寸左右即叶。 第二式:以双手拇指、中指、食指支撑伏地方 第三式:双手食指支撑伏地式 龙虎秘式功用总说: 教内秘传龙虎秘式,虽至简至易,但效力宏大,徒手即可行功,又无时间环境限制、外提劲于四体,筋骨壮健;内运气全身,坚实腑脏,使人内力巨增。而伏虎式之效尤胜卧龙式,对于强健腕力、臂力有奇效如每日将龙虎秘式勤习苦练,可使人精力百倍,腰肾有力。胜于一切人参、燕窝之类补品药拘,强过其他健身壮体术百倍,功效之巨,绝非虚言,万望后学勿以其简而小看,看时易,做时难呀!
练太极拳前的热身运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很多人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进而纷纷参加各种体育健身运动。为确保身体在运动中不受伤害或损伤,人们一般在运动前都要先热身。热身运动,它产生的直接土壤是中国传统武术,这是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融合出的精品,也是认识太极拳热身运动不可偏废的重要环节。 习练太极拳是根本,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太极拳离不开热身运动,它是习练太极拳的前提,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承,互为促进,互为发展。热身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上要热起来,思想上或者叫意识上要平静下来,为肢体血液循环畅通,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热筋骨、肌肉,使身体轻松。只有这两方面统一了,才能切实发挥热身运动的应有作用。 在太极拳的习练中,练拳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现象,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是练太极拳练坏、练伤了膝关节。其实并不是这样,太极拳的健身强体作用,已被历史和科学所证实。练太极拳无病健身,有病康体,许多慢性病通过练太极拳得到康复,甚至连陈伤旧痛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自愈。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练拳前热身运动没到位就是原因之一。 所以要充分认识事先热身的重要性。每次练功、行拳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使肌肉、关节、骨骼等事先得到充分预热。为避免热身活动中造成损伤,在热身时应当采取循序渐渐的方式,热身动作的幅度应由小到大,力度也应由轻入重。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应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来找出适合自己的热身方式,把握合理的热身时间,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最终达到通过热身活动,使肢体得到充分拉伸,肌肉、关节、骨骼得到充分预热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极大地降低练功、行拳对膝盖以及身体的任何部分造成损伤的几率。下面介绍热身活动操: 一、先压腿 二、活动腰和胯, 三、活动手腕和脚踝骨 四、揉膝盖,每个方向揉3的倍数 五、踢腿,共10个动作: 1.两手平举,手心向外,向前蹬脚,脚跟用力,让脚跟有麻的感觉; 2.两手平举,手心向外,向斜上方蹬脚,右手拍左脚,左手拍右脚; 3.两手平举,手心向外,向斜上方蹬脚,右手拍左脚心,左手拍右脚心; 4.摆莲脚,两手平举,手心向外,右脚向外划圈,双手拍右脚摆莲,左脚向外划圈,左手拍脚摆莲; 5.左侧踢腿,两手平举,手心向外,踢左腿,左手在胸前下按手心向下,右手在头顶手心向上; 6.右侧踢腿,踢右腿,右手在胸前下按手心向下,左手手在头顶手心向上; 7.拍左脚面,两手平举,手心向外,向前踢脚,右手拍左手的手面,左手拍脚面; 8.拍右脚面,两手平举,手心向外,向前踢脚,左手手拍右手的手面,右手拍脚面; 9.二踢脚,两手平举,手心向外,这个动作很难,要蹦起来拍脚的; 10.两手平举,手心向外,单腿蹦起来,双手在头顶向上托; 六、走猫步,有时候走野马分鬃,有时候走搂膝拗步。 七、拍全身,每个部位拍9下,胳膊、腰、腿。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