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后埭仔 泉港后埭仔
关注数: 154 粉丝数: 349 发帖数: 19,902 关注贴吧数: 36
祝泉港高考学子金榜题名。附上福建高等院校共88所  有你的母校吗? 各位考生填志愿请注意野鸡大学! 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以下是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楼主注红色:已改名的新的本科院校。粉色:即将剥离独立的二级学院或高职高专升格成本科院校,括号内为可能新校名) 序号学校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地办学层次备注 福建省(88所) 1105厦门大学教育部厦门市本科 1106华侨大学国务院侨办泉州市本科 1107福州大学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08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09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10集美大学福建省厦门市本科 1111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1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13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独立,福建科技师范学院)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14闽江学院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15武夷学院福建省南平市本科 1116宁德师范学院福建省宁德市本科 1117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泉州市本科 1118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漳州市本科 1119厦门理工学院福建省厦门市本科 1120三明学院福建省三明市本科 1121龙岩学院福建省龙岩市本科 1122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23莆田学院福建省莆田市本科 1124仰恩大学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本科民办 1125厦门华厦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本科民办 1126闽南理工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本科民办 1127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闽南科技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本科民办 1128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东方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本科民办 1129厦门工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本科民办 1130阳光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本科民办 113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嘉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漳州市本科民办 1132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至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本科民办 1133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诚毅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本科民办 1134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协和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本科民办 1135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本科民办 1136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省福州市本科 1137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本科民办 1138福州理工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本科民办 1139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金山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本科民办 1140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41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升格:福建商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42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漳州市专科 1143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龙岩市专科 1144黎明职业大学福建省泉州市专科 1145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专科民办 1146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47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南平市专科 1148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49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三明市专科 1150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泉州市专科 1151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厦门市专科 1152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53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升格:厦门医学院)福建省厦门市专科 1154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55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升格:泉州医学院)福建省泉州市专科 1156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专科民办 1157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专科民办 1158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专科民办 1159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专科民办 1160福建警官职业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61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南平市专科 1162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专科民办 1163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专科民办 1164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专科民办 1165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专科民办 1166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泉州市专科 1167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68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升格:湄洲湾科技学院)福建省莆田市专科 1169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70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71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72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升格:厦门城市学院)福建省厦门市专科 1173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福建省泉州市专科 1174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三明市专科 1175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宁德市专科 1176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专科民办 1177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专科民办 1178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专科民办 1179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80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升格:漳州城市学院)福建省漳州市专科 1181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专科民办 1182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专科民办 1183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漳州市专科民办 1184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漳州市专科民办 1185武夷山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南平市专科民办 1186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省漳州市专科 1187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专科民办 1188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专科民办 1189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专科民办 1190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泉州市专科 1191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福州市专科 1192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专科民办
在泉港,这9个路段特别注意不要超速! 8日,泉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泉港大队通过泉港电视台发布通告,决定在泉港区通港路太白峰路口等9个路段设置双向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对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查纠,这也意味着,如果在这9个路段超速,司机朋友肯定要倒霉啦!(以下附通告) 关于在泉港区通港路太白峰路口等9个路段 设置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的通告 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决定在泉港区通港路太白峰路口等9个路段设置双向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对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查纠,现将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位置通告如下: 一、设置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的位置 1、通港路太白峰路口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速40公里/小时; 2、通港路龙头岭高速出口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3、滨海路天线宝宝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4、滨海路与南山南路交叉路口急转弯路段,限速20公里/小时; 5、国道324线界山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6、滨海路与国道324线连接线界山镇政府铁路桥下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7、驿峰路泉港石化新城大门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8、钟山路钟厝铁路桥路段,限速40公里/小时; 9、西海路仙境村路段,限速50公里/小时。 二、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泉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泉港大队 二O一五年五月八日
在泉港,这9个路段特别注意不要超速! 8日,泉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泉港大队通过泉港电视台发布通告,决定在泉港区通港路太白峰路口等9个路段设置双向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对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查纠,这也意味着,如果在这9个路段超速,司机朋友肯定要倒霉啦!(以下附通告) 关于在泉港区通港路太白峰路口等9个路段 设置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的通告 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决定在泉港区通港路太白峰路口等9个路段设置双向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对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查纠,现将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位置通告如下: 一、设置固定式超速自动抓拍系统的位置 1、通港路太白峰路口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速40公里/小时; 2、通港路龙头岭高速出口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3、滨海路天线宝宝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4、滨海路与南山南路交叉路口急转弯路段,限速20公里/小时; 5、国道324线界山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6、滨海路与国道324线连接线界山镇政府铁路桥下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7、驿峰路泉港石化新城大门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 8、钟山路钟厝铁路桥路段,限速40公里/小时; 9、西海路仙境村路段,限速50公里/小时。 二、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泉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泉港大队 二O一五年五月八日
【泉港传承】泉港宗祠文化,对根的守望 在泉港,人们的出生地叫“摇篮血迹”。意思是说,婴儿刚落地,身上还带着母体的血迹。故乡就是游子的母亲,那“血迹”一生一世永不会褪色。而故乡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宗祠则寄托着游子的思念,是游子对根的一种认同。 泉港虽是新兴的石化新城,但其传承的历史文化,却从未丢失。泉港作为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其宗祠数量更是为数众多。人们对宗祠的重视,加之政府部门对宗祠文化给予保护,使得宗祠文化有了良性的延续。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宗祠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同时,祠堂里的牌匾、陈设、族谱、对联、修祠碑记等,也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有些地方,宗祠则成了民俗文物的集中地,族人把淘汰了的农具、生活用品等放到宗祠里,整座宗祠仿佛成了小型的博物馆。平时,族人在宗祠叙叙家常,一派祥和气象。到了祭祖等特殊日子,宗祠成了会议室、宴会厅,族人到场,先拜祖宗,又拜族长,再拜长辈,烛影摇红,既喜庆又庄严。旧时,族内的纠纷、族规的制定等一切大小事务皆在宗祠处理;有的宗祠内开设学堂,请私塾老师来为宗族内的子弟们讲授知识。更值得一提是,宗族的一些家训,起着规范族人行为的作用。宗祠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秀传统。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修建宗祠是为团结本族,联络族人感情,同时也向外人展示本族荣誉,是一种凝聚力的需要。近年来,泉港宗祠文化复兴,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海内外宗亲无论家在何处、身居何职,纷纷回来祭祖,在宗祠前一解乡愁,宗祠成了各大家族宗亲云集之地,宗祠成了人们的精神依托。那炷清香,那一叩首,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如今,宗祠在联系海内外宗亲的情感、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慎终追远,宗祠是情感纽带,寄托人们对故土的眷念……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座建筑的大观园。明清时期,泉港很多民众去世界各地谋生发展,由于长期在外的原因,他们以家族作为对故乡思念的一种依托,同时也因为经济条件支持,修建宗祠之风在当时极为兴盛,宗祠在建造和布局上亦属上乘。人丁兴旺、财力雄厚的宗族更是把宗祠修缮得富丽堂皇。千百年来,泉港宗祠浓缩了闽南建筑的精髓,飞檐翘脊,出砖入石,雕梁画栋,红瓦大坡屋顶,尽显闽南古建筑的恢宏气势。那一抹闽南红,在泉港游子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历尽沧桑的古老祠堂,和其他文物遗迹一样,在新时代里有了新的功能。一些宗祠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留下来,而宗祠这一私有空间,也由原来的私密走向了开放,成为供游客们参观的旅游景点。无论是家庙,还是景点,宗祠都赋予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记忆。 人们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更是守望着故乡,守望着根
没有产业支撑,泉港城市会是一座“空城”吗? 作为泉州规划建设的北翼新城,泉港紧抓列入泉州产城联动新城区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按照“一年出亮点、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发展步骤,推动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把城市做优做美,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区域发展模式,而“兴业”,则是支撑城市建设跃升的一个重要载体。 产业是产城联动的内生动力,城市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只能是一座“空城”。近年来,泉港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毫不动摇地加快千亿石化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去年,该区石化产值突破800亿元,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前8强,并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在做大做强石化这一主导产业的同时,泉港根据产业禀赋和城市发展需求,积极培育现代港口物流、粮油食品加工、纺织鞋服、新型(建筑)材料等4个新兴支柱产业,打造“主业突出,多元并举”的产业格局,提升区域产业均衡性和稳定性,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体系。目前泉港粮油食品、纺织鞋服两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速向百亿产值迈进;洋屿石化片区沙格作业区开辟辐射至江西、湖南等周边省份的港铁联运业务,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200万吨,海关关税超100亿元。 随着产业集群壮大,创新转型成为泉港区域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该区50%以上规模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2014年,泉港16家企业完成60亿元技改扩营投资并新增产值120亿元,新增18家市级以上高新企业、研发中心等,新增专利申请增长38.9%,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为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该区加快推进“两院三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石化科研实验中心、技术创新孵化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以石化为特色的产业科技服务高地和人才集聚区。
泉港的宗祠文化,对根的守望 在泉港,人们的出生地叫“摇篮血迹”。意思是说,婴儿刚落地,身上还带着母体的血迹。故乡就是游子的母亲,那“血迹”一生一世永不会褪色。而故乡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宗祠则寄托着游子的思念,是游子对根的一种认同。 泉港虽是新兴的石化新城,但其传承的历史文化,却从未丢失。泉港作为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其宗祠数量更是为数众多。人们对宗祠的重视,加之政府部门对宗祠文化给予保护,使得宗祠文化有了良性的延续。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宗祠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同时,祠堂里的牌匾、陈设、族谱、对联、修祠碑记等,也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有些地方,宗祠则成了民俗文物的集中地,族人把淘汰了的农具、生活用品等放到宗祠里,整座宗祠仿佛成了小型的博物馆。平时,族人在宗祠叙叙家常,一派祥和气象。到了祭祖等特殊日子,宗祠成了会议室、宴会厅,族人到场,先拜祖宗,又拜族长,再拜长辈,烛影摇红,既喜庆又庄严。旧时,族内的纠纷、族规的制定等一切大小事务皆在宗祠处理;有的宗祠内开设学堂,请私塾老师来为宗族内的子弟们讲授知识。更值得一提是,宗族的一些家训,起着规范族人行为的作用。宗祠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秀传统。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修建宗祠是为团结本族,联络族人感情,同时也向外人展示本族荣誉,是一种凝聚力的需要。近年来,泉港宗祠文化复兴,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海内外宗亲无论家在何处、身居何职,纷纷回来祭祖,在宗祠前一解乡愁,宗祠成了各大家族宗亲云集之地,宗祠成了人们的精神依托。那炷清香,那一叩首,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如今,宗祠在联系海内外宗亲的情感、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慎终追远,宗祠是情感纽带,寄托人们对故土的眷念……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座建筑的大观园。明清时期,泉港很多民众去世界各地谋生发展,由于长期在外的原因,他们以家族作为对故乡思念的一种依托,同时也因为经济条件支持,修建宗祠之风在当时极为兴盛,宗祠在建造和布局上亦属上乘。人丁兴旺、财力雄厚的宗族更是把宗祠修缮得富丽堂皇。千百年来,泉港宗祠浓缩了闽南建筑的精髓,飞檐翘脊,出砖入石,雕梁画栋,红瓦大坡屋顶,尽显闽南古建筑的恢宏气势。那一抹闽南红,在泉港游子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历尽沧桑的古老祠堂,和其他文物遗迹一样,在新时代里有了新的功能。一些宗祠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留下来,而宗祠这一私有空间,也由原来的私密走向了开放,成为供游客们参观的旅游景点。无论是家庙,还是景点,宗祠都赋予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记忆。 人们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更是守望着故乡,守望着根。
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泉港中的土坑村 远看红砖白石,燕尾脊成片,一排排古厝井然有序,近看雕梁画栋,飞檐翘顶依旧,置身这一延续几百年的古村落,昔日的繁荣昌盛清晰可见。这就是泉港区后龙镇的土坑村,去年11月份,在中国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土坑村榜上有名。 漫步古村石道,举目四望,环村皆绿,人在村中,村在林内,绿色的田园风光涵养了优美的人居环境。转角之处,一条窄巷蜿蜒开来,横巷中的老人架起茶炉摆开茶具悠闲品茗,几只小猫在屋前嬉戏玩闹,一股淳朴、和谐之风迎面吹来。 土坑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时福建莆田贵族刘宗孔因避“靖难之变”,携眷至此,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刘氏后代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 历经数百年,土坑村古民居建筑群落现占地26860平方米,尚存明清建筑27座。雨过天晴,阳光洒在那些陈旧的屋檐悬壁上,历史风霜掩不住惊艳。屋檐上活灵活现的石雕、悬壁上惟妙惟肖的木雕,散发着被时光润浸的暗香,虽然历经风霜,蒙蔽灰尘,但那积淀历史的美,不可言喻。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部历史书卷,古厝祠堂、宫庙、书院、古井、旗杆、鱼池拱桥……一件件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存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它们所见证的变迁。 在刘氏族人看来,土坑村之“名家”,不仅在于高屋华堂,更让人引以为豪的是人才荟萃、精英辈出。据清代谱牒载,土坑村中榜文武进士、晋升仕者高达70多人。祖祠上牌匾满堂,乡村中旗杆林立。自小在村里长大的土坑村委会副主任刘永才说,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古村落书院、武馆的兴办。 历史变迁,当年的文馆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后龙中心小学,而武馆虽已变成清莲堂,在门外那株高达二三十米的木棉老树庇荫下,一起慢慢走向隽永,也成为古村的标志之一。 除了古香古色的明清大厝,土坑村的民俗风情也引人入胜,“土坑戏”、北管乐曲、“打正鼓”和“吃祠堂”等传统民俗活动依然承袭至今。
泉港风味小吃——浮粿皮薄馅嫩 酥脆爽口 惊扰你的馋虫 泉港一带,浮粿是当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家常点心。泉港浮粿呈暗黄色,皮薄酥脆,内劲弹而不黏。刚炸出来的浮粿,用筷子掰开,里面是香喷喷的海蛎和鲜嫩的瘦肉,美味至极,让你品赏后齿颊留香。   “泉港浮粿”,又称“泉港普粿”、“泉港普甲”、“泉港炸糕”,系泉港地方特色风味小吃。浮粿选用最新鲜的海蛎、瘦肉、米粒、包菜、胡萝卜、以及姜泥和蒜泥和当地特有的地瓜粉等为原料,调制成稠稀适中的浮粿团,用五角模具定型,将浮粿团放到锅中炸至几分钟,颜1人且香气扑鼻的浮粿就诞生了。出锅后的浮粿外酥里嫩,入口香气四溢,鲜味十足。食用时蘸点酱醋,更为香嫩可口。   浮粿在泉港有三种风味,第一种为硬式浮粿,主要流行于后龙镇、肖厝镇和峰尾镇;第二种为软式浮粿,流行于山腰镇和前黄镇;第三种为新式浮粿,主要是惠安、仙游等地借鉴和改良浮粿的制作工艺,以便讨好当地口味。   硬式浮粿和软式浮粿的区别在于对地瓜粉的运用,前者通常地瓜粉更为粘稠,在炸制过程中,油炸时间相比软式浮粿略久一些,成品呈现稍微焦(但没有焦味)。硬式浮粿以肖厝渔人码头和上西村大队部对面的老店最为正宗。软式浮粿则相对较软,一般需要用筷子夹起才能食用,以原山腰农行下的老店为正宗(已搬走),现在以新民街的浮粿为正宗。   传统吃浮粿的方法是拿箬叶或者蒲葵叶包裹浮粿食用,食用时,浮粿的油香味和果叶的新鲜香气混杂一起,实为劳动人民的一大喜爱。建国后,随着浮粿消费的剧增,通常以报纸来包裹浮粿,不过不太卫生。   浮粿的食用是有讲究的,正宗的浮粿食用方法是必须趁热吃,佐以当地秘制的大肠羹、小肠羹或牛肉羹,实乃饕餮大爱!当然,单吃也是很有爱的!单吃时经常可以配以佐料,如醋,或者把蒜切碎,加点醋蘸味道更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