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康堂医药 仁康堂医药
关注数: 67 粉丝数: 148 发帖数: 3,705 关注贴吧数: 2
【临床经验】高血压治愈不再是梦 人体的血压为什么增高?到底血压升高是生理还是病理? 我们先举个例子,正常血压的青年人,在应激状态下,或者紧张,体力劳动血压升高,难道是病理?答案是否定的。当人体的器官,特别是重要器官,血液循环不足,或者需要更大的血液循环,人体会自我升压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那血压升高就是生理不是病理吗?当血压升高,超过心脏的负荷,心脑血管的负荷,则出现不良的反应,比如脑出血,心悸等。 所以血压升高不能以简单的生理病理划分,是有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这就是为什么量血压需要静坐后再量的原因。 西医的降压,无非就是舒张血管,增加外周血容量,或者利尿减少总循环容量,又或者作用于中枢血压调节,起到见血压升高就讲血压。 中医对比西医,有不可媲美的优越性。中医认为,当人的肝阳过旺引起肝风上揉,肝主升,升太过引起血压高;或者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也可以使肝主升太过;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情况,气虚无法带血液满足身体需要,会相应升血压以满足人体需要。 所以,中医治疗高血压,不是单独的降血压,而且还针对血压的根本原因,肝风上扰、肝阳上亢还是气虚导致的高血压。采用中医中药,使血压降低同时,还养了肝阴,补了气血,使正气足,人体不会自我升血压以满足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本根治的目的。 很多人认为,补气血会升血压,这恰恰是误区。血压高了,当然得降血压。有种情况是气血不足灌溉,人体才升血压的。这种情况,补气血恰是治疗血压高的根本方法。
摘录《辨明伤寒时疫》,伤寒一派不妨看看 或曰∶子言伤寒与时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气,及桃仁承气、抵当、茵陈诸汤,皆伤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证,子何言之异也?曰∶夫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单衣风露,或强力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檐出浴,当觉肌肉粟起,既而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然后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浮而数,脉紧无汗为伤寒,脉缓有汗为伤风。时疫初起,原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所触因而发者,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郁,皆能触动其邪,是促其发也。不因所触无故自发者居多,促而发者,十中之一二耳。且伤寒投剂,一汗而解,时疫发散,虽汗不解。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入。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久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后。伤寒投剂可使立汗;时疫汗解,俟其内溃,汗出自然,不可以期。伤寒解以发汗,时疫解以战汗。伤寒发斑则病笃,时疫发斑则病衰。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时疫感邪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伤寒感发甚暴,时疫多有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日,忽然加重。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出。要之,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夫伤寒之邪,自肌表一径传里,如浮云之过太虚,原无根蒂,惟其传法,始终有进而无退,故下后皆能脱然而愈。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根深蒂固,发时与营卫交并,客邪经由之处,营卫未有不被其所伤者,因其伤,故名曰溃。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瘳。时疫下后,多有未能顿解者,何耶?盖疫邪每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传,则,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尽发于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法。虽曰终同,及细较之,而终又有不同者矣。或曰∶伤寒感天地之正气,时疫感天地之戾气,气既不同,俱用承气,又何药之相同也?曰 ∶风寒疫邪,与吾身之真气,势不两立,一有所着,气壅火积,气也,火也,邪也,三者混一,与之俱化,失其本然之面目,至是均为之邪矣。但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同异也。假如初得伤寒为阴邪,主闭藏而无汗,伤风为阳邪,主开发而多汗,始有桂枝、麻黄之分,原其感而未化也,传至少阳,并用柴胡,传至胃家,并用承气,至是亦无复有风寒之分矣。推而广之,是知疫邪传胃,治法无异也。
【中医吧】13-07-19〖杂谈〗网上诊断常见的误差 第一点,病家误 一.表述误。限于少有医学知识,“便干、便秘”“胃寒”“虚汗”“这虚那虚的表述”“胃口不好”等,有时不是客观的。分析:1.大便先干后软,大便软而间隔时间常就认为是热?2.吃冷饮胃痛,吃辣的上火就认为胃寒,需跟寒热错杂,胃寒别的脏腑热判别。3.出汗多往虚处想。4.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5.胃口不好应该与饥不欲食鉴别。 二.自我暗示。主观上已经暗示“胃寒”,“虚”,你再进入他的思想不容易。 第二点:医生误 一.忙开方。一个腰疼的病人,没说症状,也没舌象,什么证据都没有,就忙着开“六味地黄丸”“右归丸”。一个痛经都没有说其他伴随症状,之前服用益母草红花无效,就开“血府逐瘀汤”,病人岂是白老鼠? 二.少分析。中医有很多流派,有时怎么治疗都可以治愈,时间长久而已,但都能说出道理。譬如一个疖、疔之病,养阴学派或许会养阴清热,攻邪派可能清热利湿,最终有可能都治好了病。但他们开方能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点,旁人误。 引用《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旁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药之时偏作主,平时可是学岐黄? 第四点,药中误。俗话说“医败于药”。你做为医生开的药,有没有想过病人拿到药店,可能拿到假药、劣药?可能想过病人煎药不当?(如附子有时得久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