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172605 469172605
关注数: 114 粉丝数: 194 发帖数: 4,000 关注贴吧数: 28
早上看了支俊的R5开箱直播。感觉这个过热问题比我想的要严重, 早上看了支俊的R5开箱直播。 感觉这个过热问题比我想的要严重,仿佛是受到了故意的限制,很多人都是这么猜测的。 “谁没事会长时间录制4k50/60p”,这是对过热问题反驳最多的话,带着这个问题一点点分析。 首先R5的外壳大部分是塑料材质,塑料导热率不如金属,摸起来并没有旁边直播机A7M3热,m3是插电使用,发热量是比用电池要大的。很多up反映卡和电池,以及机身外壳是不热的。有人说这是悬置的CMOS散热不良,从友商竞品来看,我认为不成立。GH5有五轴防抖,4k50/60,10bit,不会过热,S1,S1H一样有五轴防抖,热量都可以散出来。大法虽然没有10bit,码率也低,但内部热量都是可以传导到外壳,摸起来是热乎的,为什么R5是温的?当然,可以自己先反驳一下自己:松下用的是索尼的CMOS,发热低,只要照顾好处理器发热就行,佳能CMOS制程不够先进,又有很快的读出速度,发热很大,既要照顾CMOS温度,又要照顾处理器温度,过热下限值设置得很低。 4k25p非超采,基本上可以无限录制,直播已经连续录了1小时多,室内温29度,室外还没测。非超采的画质略软,问题不大,可以加一点锐度,颜色很正,10bit素材调起来手感很好。注意,佳能颜色好不等于不用调,只是比较好调,可以减少后期流程,指望直出用的,还是不要买那么贵的相机了,手机美颜app还是很香的。另外佳能CLog的曝光策略倾向于正常曝光,索尼的SLog2/3是一定要向右曝光的。 测试完4k25p,10bit非超采后,切换到4k50,还没开始拍,过热提示出现了,剩余可拍1分钟。这个问题可就大了!一但过热自动关机后,好像只能拍1080p了。至于冷却时间,不同环境下可能不同,不过好像都不短,说半小时的也有,一小时的也有。 现在情况是,相机用过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热量,R5真正牛逼的功能就大幅度受限了。之前说的4k50/60能拍多久都是从冷机开始计算的,要在相机热乎的情况下用一会儿升格,这种场景在实拍当中一定会有很多的,如果连相机都拍不热乎的单子,也太好做了吧。 所以,两台R5走起,一台拍常规4k25/30p,非超采的10bit,很好用没毛病。另一台备着,专门拍升格用的4k50/60,120。 如果不需要4k50/60,120,那R5相比索尼的竞品,就只多了4k25/30的10bit而已。 至少索尼现在无论是R3还是M3,虽然没有10bit,好在都比较便宜,富士XT3,XT4的视频画质比索尼厉害,也不贵。抛开价格谈性能都是耍流氓。虽然腹肌也会过热,用过的说那是真的烫,相信真烫的可以用风扇解决一下,我的a6300有个小风扇吹一下也可以无限录制4k25/30的。 佳能R5这种温热的,不知道能不能用风扇加快散热。
关于R6的视频编码的一些看法 借用吧友挖出的图。这张应该是R6的编码表。 4K视频只能用IPB压缩编码。包括30P和60P。 各家的压缩编码叫法都不同,索尼的是XAVC S/4K,只有H.264 8bit 420 富士和松下的叫法是All-Intra或者Long-GOP,前者是帧内压缩,H265/10bit/420,4K30最高400Mbps;后者是帧间压缩,可选H265/420/10bit/200Mbps或者H264/420/8bit/100Mbps富士XT3的视频编码表,看表格比较清楚我就不赘述了。暂时没有松下的。 佳能R6的4K30P,开启10bit Clog或者HDR PQ,是170Mbps,50/60P码率翻倍达到340Mbps。 富士XT3出来都那么久了,XT4也更新了,不少人已经手持XT3撸视频了。200Mbps的Long-GOP压缩H265编码,富士用户应该比较熟悉了,佳能的170Mbps应该也还好。但是到了4K50/60P的340Mbps,恐怕很多人就有压力了,但应该不至于顶级电脑也剪辑不动。All-Intra或者叫All-I的编码,翻译过来就是帧内压缩,单独对每一帧压缩,而不用去计算关键帧之间被省略的帧,压缩率低,对剪辑相对友好,但可能还没有达到DNxHR或者ProRes 422 HQ那样易于剪辑吧。 松下的4K码率也类似,400的All-Intra,200的Long-GOP,150的Long-GOP,我也搞不清到底是不是基于264还是265。反正我在吧里经常刷刷,也不见有谁挑出来抱怨手里的腹肌XT3剪辑不动,或者松下GH5/s素材剪不动。应该就是拿来干活的人,都能正确配置自己的剪辑电脑,都忙着赶片,没那工夫出来吐槽剪不动。吐槽剪不动的,十之八九是没用过这些素材的,或者手持4核i7、E3的。AMD在2017年就把8核CPU带入了主流市场,如果手持四五年前的4核处理器就抱怨说剪不动4K视频,那就不具有代表性了。索尼的4K 100Mbps编码在2015年就配备在了R2身上,可以内录4K25/30,之前只能由A7S一代外录4K。当时主流电脑还是4核i7或者E3神教,内存中高配也才8GB,舍得一点的用户会配备16GB,Adobe Pr对视频剪辑的优化做的不如现在好,核显助攻的版本是Pr 2018才更新的。现在都2020年了,我想不会有人吐槽索尼的4K剪不动了。
关于罪恶都市不能倒车、水上飞机不能起飞、最快的船最慢等的bug 开一个贴来讨论下罪恶都市没有人讨论过的bug 1、部分载具无法倒车。 这是因为没有开启帧率限制。打开就好了。但是打开后画面只有30fps,卡卡的,很不爽。 2、电影厂第二个任务:我会开飞机,发现水上飞机seaplant无法起飞。 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修改配置文件,打开游戏根目录,data文件夹,找到handling.cfg文件,找到对应的名称,seaplant的数据,第一个数据就是重量,单位kg,改成200或者300就可以起飞了。第二,还是打开帧率限制,忍一下风平浪静。 3、冰激凌店的售卖任务,上车后狂按shift无法开启售卖音乐,也就无法开始任务。其它车的喇叭是正常的 解决办法:还是打开帧率限制。 4、最快的船任务。抢劫来的最快的船,感觉速度非常慢。然后下一个任务,要求开这艘最快的船与兰斯万斯一起最先到达目的地,结果一开始发现根本追不上旁边的小船。慢到出奇。 解决办法1:修改handling.cfg配置文件。参照第2条,找到SQUALO或者SPEEDER这艘船的数据,反正是其中一艘,把第13项由默认的190改成240,这个是极速。应该就可以了。 解决办法2:还是打开帧率限制。 可以发现这个游戏的众多bug很多是由帧率引起的。因为这是一款2002年发售的游戏,对多核处理器支持很不好,很多小伙伴会发现,刚安装游戏,进入后鼠标不能用,通过任务管理器,限制为只用单核运算的时候就能解决问题,这个已经有很多人提出过了,我就不赘述了。 总结一下我发现的帧率限制的影响: 1、导致部分载具无法倒车 2、电影厂水上飞机seaplant无法起飞 3、冰激凌车无法开启售卖音乐 4、部分船只开不快 5、沙滩越野车操控性变差,转向不灵活。 欢迎各位玩家补充一下,由帧率限制导致的bug还有哪些。
500W电源带不动RX590?学习后发现是被双路12V电源坑了 之前借了同事一张新的蓝宝石RX590玩了2个月,他暂时不用,我就嫖来玩的。 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单烤CPU稳定,单烤显卡稳定,一起烤鸡就会宕机,黑屏扑街。 观察温度,不高。所以源头只能归咎为电源了。但我就想不通了,我的主机功耗绝对不超过400w,就算算上损耗也不会高于额定的500w,这是为什么呢?介绍一下平台。 AMD R7 1700,OC 3.65Ghz。Aida 64显示满载功耗约110w 华硕 B350 Prime,6相供电。单超CPU,130w都受得了,应该不是问题。自身耗电,估计就30w 两个HDD,一个SSD。4条DDR4 8GB内存 显卡是蓝宝石 RX590 8GB,GPUz显示满载功耗180w。8+6pin供电。 在RX590之前,我自己的显卡是一张二手的RX560,那卡60w。 反正不管怎么样,算上损耗,整机满载应该是Hlod得住的。 后来我了解到,还有一种电源叫双路12v,其中一路超负荷,另外一路哪怕空载都会黑屏宕机。 今天拆开机箱一看我的电源铭牌,果然是这样。 慢慢来算 主板这一路供电需要承担CPU,芯片组,USB设备,以及显卡PCI-E卡槽的75w供电,那么我的合计就是220w了,折合电流18.33A,已经超负荷了。难怪CPU显卡双烤不一会儿就会黑屏死机。 显卡这一路不知道是由哪几根线提供的,反正就一条线引出串联的两个6pin外接供电,我觉得其实跟一条线的没啥区别,额外串联一个6pin估计就是心理安慰。还有另外两根散的2pin线,刚好可以组成6+8pin。不管它怎么组合,估计吃电的上限也就是110w左右。 其实我也不确定是不是这样子分的。搞不清楚哪几个是一路,哪几个是另外一路。总之其中一路很容易就遇到瓶颈。 打游戏没事,打游戏通常CPU负载率很低,不会触发瓶颈。 渲染视频没事,Pr渲染主要靠CPU,达芬奇渲染主要靠显卡,都没有用尽资源。 现在显卡还回去了,老老实实用着60w的矿卡吧。
索尼、松下、佳能、BMPCC 6K,这个8月很热闹 一连看了这么多个新品发布,先是BMPCC 6K,再是佳能90D、Eos M6 Mark2,接着松下S1H把微单重量推上巅峰,最后轮到索尼压轴——我那啥都脱了,索尼就给我看这个? 既然吧友都是云评测,我也就水到底吧。讲的不对敬请谅解。反正我是没有钱砸进去买这些个玩意儿的。 先来说说压轴的索尼。发布了一箩筐的产品,黑卡RX100M7,A7R4,降噪豆(这个最便宜,就只对它充值了信仰),新索十万,FE 200-600等等,看得恨不得让人撕掉钱包。如今新品的宣传PDF已经出来了,应该就是发布会上即将使用的PPT了,这个渲染效果和写得各种参数,非常索尼,不像是编出来的。A6100,仿佛是A6000+A5100合体后的升级版,主打入门市场。A6300的持币用户可以不用看A6300了,买新不买旧准没错。A6600,本想着因该会在视频方面发力的核心产品,结果.....看表 一样的Sensor,不一样的阉割。 基础功能差不多都一样,所以这样一来,最便宜的A6100反倒成为了最良心的。因为不选A6400的话,降级选A6100似乎也不会损失太多。唯独旗舰A6600有机身五轴防抖。大法家的防抖一直不怎么样,拍照还行,拍视频聊胜于无的感觉,以前尼康、松下没有出全画幅微单,就只有大法有全画幅Sensor的防抖,好像很香,后来尼康松下发力之后,就香不起来了。 接下来是视频性能,真是一级一管牙膏,多一滴都不给你。A6400只比A6100多了图片配置Picture Profile,A6600又在此基础上多一个和A7R4一样的视频眼部追焦。说好的4K60P呢?说好的10bit呢?看到这个表格,我已然感觉,大法在视频编码上和采样规格、视频帧率方面,依旧是延续自2015年A7R2时代以来的4K25P(超采),4K30P(1.2X裁剪),1080P 100/120P(APS-C机型1.2X裁剪,全画幅机型不裁剪),8bit 4:2:0内录,外录8bit 4:2:2。几乎没有进步。松下在这几年一直在稳步进步,从GH5,到GH5s,再到全画幅S1、S1R,S1H,一步一个坑。从新发布会上已经看得出来,佳能已经是挤爆牙膏了,规格勉强达到了2016年的A6300的水平,对索尼影响不疼不痒,索膏可以再挤2年的感觉。对,就是索膏! 其它倒还好,换了机身模具,终于用上了Z电池,500克出头的重量,跟以前的入门单反相仿,多了耳机监听接口,不知有没有双卡槽,没写看样子就是没有了。不要对索膏抱有幻想。再来看看镜头,两枚APS-C专用镜头,填补空白吧。因为索尼半画幅系统本来就缺斤少两的,构建完全画幅后,开始修补半画幅了。这点没少被富强粉吐槽。 G标加持,应该是比较有保障的,价格怕是有点高呢。索尼的发布价好像就没怎么便宜过。 16-55mm f2.8G,标准变焦镜头,看图片个头,猜是72mm口径,500g左右的重量。等效全画幅24-82.5mm,f4光圈规格。考虑到现有的24-70 f4ZA素质比较一般,所以个人猜测这支新镜头画质上表现要比24-70ZA略好一丢丢。其实A6600+16-55 2.8G跟A7M3搭配24-70 f4ZA已经差不多体积重量了。便携上已经不怎么占优了。 所以我觉得,在半画幅上要想达到跟全画幅上24-70 f4规格的效果,体积和重量上是很难减下来的,除非等效光圈变小,瘦身效果立竿见影。比如16-70 f4 ZA,等效24-105 f6,与24-105 f4,前者只有后者一半的重量。70-300就有意思了,价格不超过4千我觉得还不错,毕竟全画幅版的FE 70-300 f4.5-5.6G也就7千多。都说半画幅机赚长焦,但它其实还有后半部分,它亏光圈啊。等效105-525mm ,光圈是等效6.75-9.45,亏了那么多光圈,已经接近衍射极限了,全开应该就是最佳画质。不过光圈亏就亏吧,一分钱,一分货,姨夫教你货比货。FE 200-600 5.6-6.3GM,14500元,FE 400mm f2.8GM,FE 600mm f4GM两枚索十万。要想用更小画幅等效到长焦,就一定会亏掉光圈,同时重量体积保持相对可控。这是个单项选择,要么A,要么B,不能选AB的。注:所有图片取自相机入魔
为什么目前为止索尼仍然不给微单4K60P、422 10bit?应该是编码了 我觉得现阶段比较专业的视频微单应该要像松下S1那样子,至少提供4k 50/60P,以及4K30P以下的 422 10bit采样,H.265编码150Mbps的码率。别小看这个参数,参数党也有参数党的道理。更优秀的编码更高的码率能承载更多的信息,给后期留更大的空间。 摄影爱好者张口闭口就直出如何如何,而摄影工作者一定会不吝啬存储卡,拍摄RAW格式照片,给后期留足空间。视频方面也是一样——在我不了解视频的采样和编码之前,我一直不理解视频画质为什么不由画幅决定?为什么小底的GH5s能吊打索尼全画幅A7系列?同样是Super35画幅的相机,为什么索尼FS5、FS7要那么贵,而A6300、A6400只要几千块。 编码决定大半壁江山! 我来捋一下目前视频规格比较强的几个厂家都各自有什么编码。 首先松下,主推H.265编码,最高150Mbps帧间压缩,可以承载裁剪的4K50/60P,420 8bit内录,或者4K30P以下的422,10bit内录。外录好像也一样。但不管怎么样,要想有10bit 422,一定是H.265编码,又叫HEVC编码。 然后富士,比较牛逼一些了,在更小的机身上,实现了4K 50/60P 420 8bit采样,或者外录422 10bit。同样,要想有422 10bit,一定是H.265编码。更牛逼的是,富士还有All-Intra可选,即帧内压缩的编码,跟苹果ProRes异曲同工,别看400Mbps码率更高,实则比帧间压缩的200Mbps、100Mbps剪辑起来更流畅,保留的信息更多,后期空间更大。XT3的视频录制规格表。 遗憾的是富士的视频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视频不是光***的机身就完事了的,附件和镜头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好比手持BMPCC 4K来拍摄,即使机器***,也拍不出什么好素材来。 扒一下索尼系列微单上的编码,菜单上写着4K XAVC S,HD XAVC,说白了就是H.264,最高100Mbps。所以为什么索尼微单没有4K 50/60P,没有422 10bit,因为编码不允许,承载不了如此大的数据量。剪辑效率也是一般般,开4路1080P多机位剪辑,每路50Mbps就已经不流畅了(原谅我没有2080Ti)。如果是帧内压缩的编码,就基本上不存在解码压力,虽然数据量庞大,但只要固态硬盘管够就非常好剪了。达芬奇亲测,400帧6K的RAW素材(索尼的压缩RAW),转换成DNG序列后,存放到固态硬盘内,导入达芬奇剪辑,拖动时顺滑如丝,比剪4K 100Mbps还要流畅不少。那可是4800Mbps的RAW素材!调整视频跟调照片一样,拥有巨大的后期空间。其实索尼Slog2/3在4K 100Mbps码率下,暗部是很容易产生不可饶恕的噪点、紫色偏色的,有时候根本无法挽回。 最近看到有报道指出,索尼要发布新的编码了,随着新款的摄影机一同推出,在8月底还会推出新款的APS-C画幅的新机,有望搭载新的编码。换言之就是有望搭载4K60/ 422 10bit了,最高帧内压缩500Mbps。如果是的话,那么将会是索尼微单在视频领域的翻身,起码跟松下看齐,让单兵作战能够驾驭的视频性能更上一层楼。松下微单视频固然强,但没有相位对焦,加上体型比较大,单兵作战始终困难一些,至少我细胳膊细腿,不能单手持之,然后手动调跟焦器。富士连各家稳定器线控都不支持,就不要提什么单兵作战了,起码得要一个人扛东西。 回到第二段话提到的问题,确实是底大一级压死人 摄影是如此 摄像也是如此 摄影机不能跟摄像机比 摄影器材底每大一级,投入资金和承担重量呈几何增长 摄像器材底每大一级,投入资金和承担重量呈指数增长 你买RED了吗? 没买啊。 那我们下期再见! 你换RED 8K了吗? 没有啊。 那我们下期再见!
新人提问:关于Pr剪辑渲染中GPU加速的问题 最近剪了一大批多机位的视频,发现使用GPU加速的一些问题。 我的视频拍摄为1080P 50P,H.264 XAVC编码,50Mbps码率,使用4个机位一同剪辑,开启多机位剪辑。在剪辑过程中,只能使用1/2分辨率才能勉强流畅预览。起初我一直观察GPU负载,发现都是在10%以下,通常稳定在5%,觉得GPU加速好像没啥用。但我那垃圾矿卡的风扇却跟飞机一样吵。然后我一直观察GPU监视器中的各个窗口,发现3D这栏负载在5%-10%之间浮动,Copy也很低,稳定在4%。Compute1这栏却稳定在90%左右,GPUZ显示GPU负载是100%的,温度也到了85度。 从截图中可以看到,GPU负载主要集中在Compute1上,其它就很少。因为开启了GPU的OpenCL加速,且瓶颈全都在GPU上了,CPU资源得到解放,普遍在30%左右。AME对内存的需求也不算很高。视频的调色主要还是Pr内使用的Lumti,对曝光、白平衡、肤色进行简单的调整,个别片段使用了变形稳定器。 那么第1个问题来了,把显卡换成高端一点的RX580或者GTX1660Ti,会进一步提升运算速度吗?目前来看,瓶颈全都在GPU上面呢。 如果没有做调色处理的话,即使开启了Mercury PlayBack Engine GPU(OpenCL)加速,也是用CPU进行渲染的,GPU都是一直闲着的。 问题2,回放的时候GPU加速起作用没有? 据我的观察,是有起作用的,当4路1080P视频一起播放的时候,全分辨率下就开始卡了,调整为1/2分辨率,Compute1占用率才不会爆满。回放的分辨率跟Compute1占用率息息相关。 希望有条件的大佬,能系统地测试一下,A卡的OpenCL跟N卡的CUDA,哪个更好用。
摘抄一文:深入解读DxOMark相机传感器测试结果 关注摄影器材评测的读者应该都对上图非常熟悉,这就是DxOMark网站的相机传感器测试结果。评分有共有四项,包括总分和三个分项——色彩位深、动态范围和弱光感光度。这些分数是标准化的,即无论任何类型和画幅的相机都可以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DxOMark的评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同时在摄影爱好者中也存在很多争议。DxOMark网站上对其测试方法有一些介绍——虽然不是非常清晰,但一般读者——特别是中文读者——很难完全了解测试环境和方法,对其测试结果的认识也往往只停留在“数字大小”上——有时还伴随着自己想像出来的意义。 如果你只想了解某两款机型在某项具体评分上的对比,那么直接看结果就行。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理解DxOMark结果蕴含的意义,Luminous-Landscape网站有一篇文章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原文很长且是纯理论性的,这里我们摘录其结论,给没有耐心和兴趣看大量数据和图表的读者提供一些要点。 总结 1. DxOMark相机传感器测试是基于噪点的 DxOMark相机传感器(CameraSensor)测试的是基于噪点的画质。相机和镜头分辨率的测试包含在其他测试项目中。 2. 对比不同分辨率 为了比较DxOMark的传感器测试结果,你需要看“Print”模式的图表,这种模式对分辨率进行了标准化,因此不同分辨率的相机也能进行直接比较。DxOMark公布的总分是“Print”模式的,其余三项评分可以选择“Print”(默认)模式或“Screen”模式。请忽略“Screen”模式。 3. 传感器尺寸问题 增加传感器物理尺寸可以减少噪点。假设你使用相同的光圈,传感器尺寸增加Nx,理论上ISO感光度设置也能提高Nx。从4/3传感器到全画幅提升了4x。 4. 大尺寸传感器需要大尺寸镜头 如果你选择了Nx大的传感器,镜头也得Nx大才行。这就带来了更多的重量、体积和成本。 5. 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使得体积更小的相机成为可能 新传感器通常比旧的更好。一款最先进的传感器往往可以让你选择更小的相机,还保持着相同的画质。 即使传感器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提高,如果你能提高焦距乘数c倍(转换系数),就能减少c倍焦距,同时增大光圈c倍(来得到相同的景深),和降低ISO c倍(来降低噪点)。这样做你就能在小尺寸传感器上得到(和大尺寸传感器)几乎相同的画质:相同的视角场、景深和机震模糊。(比如APS-C上的56mm f1.4,其效果几乎等同于全画幅的85mm f2) 6. 分辨率不会提高噪点 对一个给定的传感器尺寸来说,提高分辨率(像素数)并不会直接影响画面噪点。事实上,很多拥有最低噪点的相机(尼康D800、D3x、D7000,宾得K-5,索尼A580)都有相对较高的分辨率。(放到现在,就是A7R3、D850、A7M3等) 7. 赢家与输家 很多品牌(比如佳能和中画幅制造商)在噪点和动态范围的得分上落后。到目前为止,4/3品牌在这方面也落后于人(奥林巴斯最新款的机型已经改变了这一点)。很多使用索尼传感器的品牌,特别是尼康,在噪点和动态范围上的表现出色。不过这方面的对比受机型新旧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不同品牌之间的优劣势可能很快就会逆转(比如2007年尼康在噪点表现方面赶上了佳能)。 8. 定义 你不能把DxOMark的结果和其他网站的测试结果直接比较。每一个网站在测试方法和定义上都有差异。例如:DxOMark的动态范围结果比大部分网站测试的结果都更高。你可以对本文中的公式进行变形。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记住,测试方法没有统一基准。 9. 小尺寸传感器的表现比想象中更好 很小的传感器表现不佳。但一些新的小型传感器的表现会超越预期。这些传感器在单位像素上的表现比其他相机更好。 10. 最大的传感器表现并不好 比全画幅更大的传感器的表现并没达到应有的水准。这意味着对它们来说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加了点批注。 看这篇文章引用的机型,应该是在2012年前后写的。那时候还没有冒出等效光圈这个词来呢,但其第3、4、5点的描述,就是后来引战剧烈的等效光圈问题。 最后,上图的解读为,当同时输出800万像素的打印尺寸时,A7R、A7S、A7M3的噪点水平非常接近,除了A7R略落后1.2dB。在兰拓评测上高感非常强的D850,在DXO上的成绩是略落后于A7M3的。当然,不同的评测标准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可以直接比较,这个可以理解。
富士抢先发布“小A9”——XT3 腹肌今天炸裂了,XH1可以直接停产了。据说是拿到了索尼的新快背照式CMOS,而且就这个速度这个特性来看,应该是堆栈式的。 如果真是用的索尼底,那么索尼的A6700/A7000也应该 On the Way了。 之前发过一篇贴猜测索尼下一代旗舰机会是怎么样子,YY了一下,没想到富士比索尼动作更快,一改之前伪性能机的特性,变成了真性能机,小号A9,而且比我之前猜测的还要强。更新一下猜测的内容,反正有了富士的作为对照了,好猜多了。 像素一样,2610万的背照式堆栈传感器,索尼新款的处理器+前端LSI电路。应该不会是X-Trans乱序排列的,还是普通的拜耳阵列,带低通。考虑到A6300相比A6000,低通滤镜的强度已经显著降低,新机应该保持跟A6300一样。 一样的425点相位,另外还有425点反差式。 电子快门24fps连拍无裁剪,很有可能做到14bit 无压缩。得益于前端LSI电路,缓存比XT3大一些,400张JPEG或者100张14bit RAW,也就是连射4秒至10秒。至于会不会给裁剪的30fps,这个不好说,A9就没有给裁剪的更高速的连拍。得益于堆栈传感器,无畸变电子快门,无黑视连拍也一并附带。 一样的4K60,说不定还会给无裁剪的4K60,刚好领先富士一点点。至于采样模式和采样位深,不好说呢,按照索尼的尿性还是会有所保留的。(参考a6300/a6500的底,到了大疆手中,就变成了视频神器,见下图)4K30超采样。由于是堆栈底,果冻效应会大幅度减轻。 Slog2,Slog3,HLG(HDR)等,1080P/120P,无裁剪的。还可能会附带1000fps的鸡血视频,可能只能拍10秒左右,参考黑卡的。 以下是之前那篇帖子的截图。
尼康微单,亮点不足,槽点有余 如果5年前索尼没有A7系列诞生,那么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尼康Z系列全画幅微单,其实亮点还是颇多的。如视频、LiveView对焦、连拍、机身手感方面,对比现有单反还是有很明显的进步,也算是个正常发挥的水平。但没有双卡这个槽点,无论有没有索尼A7系列做对比,对专业用户都是一个巨大的槽点。 只是不正常的是索尼而已。 关于连拍追焦性能,索尼的 24MP/42MP 14bit 无压缩RAW,10fps机械快门/电子快门连拍,而且是连续AE/AF的10fps,非常吃运算能力的,在LiveView下还能保持8fps,只是黑屏时间相对10fps的单反更长,如果索尼也来个锁定AE/AF的连拍模式,速度显然可以更高的。 所以尼康使了吃奶的劲,才憋出锁定AE,但带有AF的9fps/12fps,14bit RAW下还要略有下降,LiveView下只有5.5fps。如果没有索尼做对比,这个速度和同期单反比起来,也算是正常的嘛。 下个月佳能的全幅微单出来之后,怕是表现和尼康半斤八两。 价格上,索尼早就开始吃上规模经济的红利了,产销量越高,单个商品成本越低。尼康这边刚刚上马,一方面还在风口浪尖上,另一方面,巨大的研发成本,在前期难以平摊下去,所以定价很高。 而尼康也把Z卡口镜头定义成了“金圈”头,反正高素质就是了,所以价格都很高,如果嫌贵,买转接环转F卡口镜头就好,好用实惠的镜头一抓一大把。就是转接起来太丑
聊聊索尼下一代APS-C旗舰会是什么样的 索尼又注册了一款相机,或是A7S3,或是A6700什么的,我也不好说,就随便聊聊A6500的下一代旗舰APS-C吧。 ·传感器应该会升级为类似A9的堆栈式传感器,内置DRAM层,刷新率和读取速度进一步提升——我觉得索尼有必要下放A9的传感器技术给A6700(或许叫A7000什么的,名称无所谓)了。和A9、RX10M4类似的堆栈式传感器,延续A6500的前端LSI技术以及大缓存,大约能缓存300-400张,应该不会进一步提升缓存数量了,因为内存颗粒涨价很厉害。得益于高速堆栈传感器,1/32000s的无畸变电子快门肯定会有的,和A9一样的无黑视连拍一般也会随着堆栈式传感器附带上一起。机械快门连拍速度估计不会升级了,依旧是11fps,电子快门至少15fps起,压住富士一头。20fps或者25fps也不奇怪,就看索尼的诚意如何了,给的多以下犯上,给的少又没劲。只不过还需要升级一下最高闪光同步速度和最高机械快门速度。 目前A9在连拍时,RAW被锁定在12bit,我想随着处理器和传感器的升级,至少能提供低速连拍下的14bit无压缩RAW,12fps还是能压住D500/7D2一头的。 至于对焦点数量嘛,只要有了堆栈式传感器,以目前的425点相位+169点对比,对焦性能将会有质的飞跃,与D500/7D2对战将完全不落下风。升级为425点相位+425点对比也是极好的。A9比A7M3对焦系统看起来是一样的,实则A9要强很多,答案就在这枚堆栈式传感器上了。堆栈式传感器极大得提升了刷新速率,让对焦系统有效工作的时间更长,超越单反相机反光板落下的累计时间。 堆栈式传感器就是在背照式CMOS的基础上堆叠一层DRAM和逻辑数字层,印象中索尼现在还没有背照式的APS-C画幅相机,另外几家暂时也还没有呢。   ·最高1/8000s的机械快门速度——可以用于引闪。如果不考虑引闪的话,用电子快门的形式实现1/32000的超高快门就好了,机械快门仍就保持1/4000,降低研发成本   ·1/250s闪光同步   ·更好的机身防抖   ·内置双SD卡槽,至少一个支持UHS-II——如果真的有双卡槽的话,机身尺寸难免进一步变大。   ·机内RAW格式文件处理   ·内置Wi-Fi和蓝牙 增加类似于尼康高端全画幅机型上的机内延时定时器、平滑曝光功能,让延时摄影更容易。二代机上的APP虽然有延时的功能,但仅限于JPEG格式,拍日出日落,需要用高宽容度的地方就抓瞎了。   ·升级版触摸屏——我认为索尼现在十分有必要提供良好的触控体验给用户了,不要因为机身定位高端就放弃新手上手的体验和易用性。某村子里所有索尼VS佳能的软文都是佳能胜出,胜出原因无一例外都有触控。诚然软文是有失偏颇,但佳能相机对于新手的易用性是客观存在的,不然那些软文也不会死抓住这点不放。 视频性能上,我觉得在6500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以下改进:至少提供4K 30P的超采样,无裁剪的。目前的6300的4K 30P是有裁剪的,大约为1.2X裁剪,只有4K 24/25P才是super35mm超采样。至于4K 60P S35,我觉得不大可能出现,不然真的要以下犯上么?还有4K HDR和4K sLog3什么的也应该不会缺席。 提供1080P 100/120P无裁剪和进一步裁剪的选项。目前的6300在1080P 100/120P方面还是有裁剪的,也是约为1.2X裁剪。 6300的取景器有120fps的高刷新率已经很棒了,遗憾的是放大倍率有点小,毕竟机身就那么点大,亮度已经较A7M2更亮,所以画面略显惨白。如果6700真如图片那样的话,不太可能用上更高放大倍率的取景器,但如果机身变大的话,双卡槽、FZ100大电池、T镀膜高规格的大取景器都一并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腾龙28-75 2.8之我见 兰拓的详细评测已经出来一段时间了,贴吧里也很热闹。我想说说自己的几个观点。 1.受限于体积较小,其焦外光斑的口径蚀和旋焦非常明显,我的FE 85mm f1.8也是有非常明显的口径蚀和旋焦,拍起来总有点不是滋味。这应该是这支镜头第一大缺点,边缘分辨率的缺点我认为还在其次。但这缺点并不是不可避免,在拍摄环境没有点光源的背景时,并不会有什么不妥,追求完美的点光源光斑,了解下100mm 2.8GM STF这支头。 2.在尖端光学镜片的成本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牺牲一定的边缘分辨率和焦外成像,换来适中的体积,这非常符合相机小型化的趋势,也是这支镜头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超高分辨率和完美的焦外成像,大部分人只是需要恒定2.8标变这种规格的镜头+过得去的成像就可以了。550g左右的重量,比我的16-35za稍重,稍细,稍长,应该是最轻巧的恒定2.8标变了(之一不用写了吧,那些上古时代的2.8标变就不要拿出来说事了)。 3.现代化的一支镜头,除了没有防抖,其余的几项指标都很不错(畸变暗角色散),虽然算不上优秀,但不会对日常拍摄造成困扰。0.4s的对焦速度在所有无反/单反系统中算是中上水平了,顶级镜头大概在0.23-0.3s之间,跟一眨眼差不多。 4.边缘分辨率被牺牲了。蹦边蹦得太快了。中央分辨率非常出色,2000-2500已经是牛头水平了(到了3000就是牛头中的牛头了),但仅限于最中央区域。次中央的分辨率迅速下滑至正常偏低水平,也就是1300-1500左右,这对于4200万像素的相机来说不是个好成绩。次边缘和最边缘就更不用说了。这种镜头用的最多的一定是2.8光圈,所以这支镜头在分辨率上处于一个,又不是不能用的状态。对于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和朋友圈摄影师而言,这样的分辨率并不是问题,对于棚拍和严肃的风光摄影师而言,绝对不合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