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极力量
强极力量
关注数: 48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2,951
关注贴吧数: 2
6月18日是宗萨钦哲仁波切的生日 6月18日是尊贵的宗萨钦哲仁波切生日,祈愿仁波切健康长寿,长久驻世,佛法事业广大圆满。 请大家多多念诵仁波切长寿祈请文: 嗡 斯瓦斯谛 颅骨鬘环莲花黑鲁嘎 尊为降服众魔之圣王 尊之不死自生智慧心 转轮回为大金刚极乐 外显现象降伏于尊前 祈赐不死加持如雨降 无畏语王智慧慈悲主 奥秘宝藏金刚持有者 遍入一切事业尊胜者 愿尊三密不坏而不绝 如无垢友赤松德真王 曾发悲愿将不断示现 尊于末法时期来化现 护佑一切法教与众生 犹如不变金刚之精随 愿尊恒常住世至永远 愿此祈愿善德之种子 无误二谛温润而滋长 成熟为一灿烂之果实 饰三界以最胜之吉祥
一个故事让你明白人生如幻 阿底峡尊者讲过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属于显宗中观。通过它可以了解到: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本质,就如中观所讲,是如梦如幻。 证悟空性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圆满,是通过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来证悟;一般密宗,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证悟;中观的证悟,则需要依靠以龙树菩萨的论典为主的各种显宗理论来推理。 空性修法非常重要。我平时最强调的,是出离心与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些中观修法,大圆满修法基本没有涉及,但中观修法与大圆满修法的有些地方是一样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中观离不开大圆满的境界,大圆满也离不开中观的修法。法王如意宝很多著作的最后,都是讲大圆满,但在正式讲大圆满修法之前,都会讲中观理论,因为中观修法不但能力超强,加持和功德很大,而且与大圆满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证悟以后基本上分不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观空性的修法。每个人都要做好安排,赶紧修完菩提心与出离心,然后再修空性,这非常重要。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厨师做了一桌好菜给客人吃,其中有一道菜是他觉得最好的和最喜欢吃的烤鸭。当客人在用餐时,他偷偷的躲在门后看,见只有一位客人吃过烤鸭,其他人均未动过烤鸭。他愈看愈生气,终于他忍不住了,拿起一把菜刀,怒气冲冲的大骂客人为啥不吃烤鸭。 你一定觉得这位厨师疯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次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男友对女友、太太对先生、上司对下属的身上啊! 父母伤心:我一辈子都是为了你,你却不孝顺我。 男友抱怨:我没时间陪你,是为了我们俩人的将来。 太太委屈: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都为了这个家。 上司气愤:我这么辛苦的辅导你,你却背叛我。 为什么我们拼命的付出,却得不到对方的满意与认可?为什么愈努力,我们的关系愈脆弱不堪?为什么我爱得愈深的人往往伤我最深?…… 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公园广场里充斥于耳的是如此之多的关于“付出”、“努力”“爱”的悲惨故事。 不禁想问问这些“痛苦”的朋友:你是真的在“给”,还是在“要”啊?! 生命中有些游戏规则是必须要了解的,否则“一叶障目”,就“不见泰山”了。即:爱的最后界定权,不是付出方,而是接受的一方。 正如上面的“厨师”一样,决定烤鸭是不是最好吃的,不是你的主观感觉,而是客人的感觉。假如你一定要客人和你有同感,那就是一种“不尊重”,一种“侵略”,一种“强暴”——心理上的“强暴”! 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在用心的“爱”着他(她)时,对方却感受不到那份爱;我们认为自己一直默默的为他(她)“无条件的付出”,而对方却认为我们一直在“索要”! 于是,我们倍觉“受伤”、“不被理解”、“不被爱”,这种感觉四处流淌,于是乎,满大街小巷传唱不绝的是“为什么我爱的人伤我最深”的悲情哀曲了。 试问一下自己:你曾真的爱过对方吗?你有能力去爱人吗?也有能力接受别人的爱吗? 爱与被爱都是需要能力的。有能力的付出与有能力的接受是同等品质的能力。 当一个心灵匮乏的人说,他“付出”了许多却没有回应;一个内在缺少“STROKE”的人,他给了别人很多的“爱”,你相信他吗?**!标准的**!连自己都没有,又拿什么去给别人! 事实上,当我们因“爱”而觉得“受伤”时,一定是在向对方“要”——对方的接纳、认同、支持、理解、爱、关怀。 不要再执迷不悟啦!放弃“不是我的错,都是月亮惹的祸”的错误执念吧。认清自我的真貌,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的不足、脆弱、匮乏,本着“我要为爱负一百分的责任”的心态,提升爱的能力。 爱的学习,始于从爱自己开始,只有自己的杯子满了,才会溢出来。
七天后就死,你还想做什么 阿育王登基后,册立亲弟弟帝须为太阿育王,还常勉励他遵从佛的教诲,并要善良与容忍。 某日,帝须走进森林去打猎,忽然看见有人正以火焰烧灼着自己的身体。他认为这一定是个仙人,便问道:“请问,您在这里住了多久?您的吃住是如何解决?又怎么能舍弃欲望?” 这位奇异的仙人回答说:“我在这住了十二年,以果实、草根为食;茅草编织做衣;草叶铺床睡觉。但是,只要见到动物们相亲相爱,就会引起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异性的向往。” 帝须听了有些疑惑,不禁想道:“如此艰难的修行,都无法消除心中的欲望,那我又何必白费力气,放弃眼前的享受!” 帝须将决定告知兄长后,阿育王十分担心,便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必须帮助帝须坚定向佛决心。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阿育王故意约帝须来谈天,又把大臣叫来问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过了一会儿,阿育王假装要去洗澡,留下帝须与大臣们闲聊。大臣们借机吹捧帝须,赞他英明,具有国王的美德,又夸耀国王有取之不尽的金钱、美女。看到帝须没有任何反应的神情,他们就给他披上阿育王的龙袍,推他坐上了国王的宝座。 这时,阿育王出来了,他对着坐在王位上的帝须,假装大怒,厉声喝道:“我现在还没死呢,你就已经坐到王位上,这还了得!把他押到外面杀掉!” 士兵们立即将帝须团团围住,大臣们则假意地将当时情况一五一十告诉阿育王,说:“帝须不过是一时好奇,才忘了国法。何况他是您的亲弟弟,请大王感念手足之情,息怒啊!” 阿育王回答说:“好,他想当国王是吗?我成全他。我让他当七天的国王,为他表演各式歌舞,献给他各色美女,让他尽情地享受,再满足他的各种要求。然后,立即处死!” 每天,都有人将帝须的情况报告给阿育王,直到第七天晚上,阿育王和大臣们一起到了坐在国王宝座上的帝须面前。 阿育王看着帝须黯然的脸色,问:“当了七天国王,是否满足了心里所有的欲望呢?” 帝须望着阿育王,缓缓回答道:“在这七天里,什么美好事物我都感受不到。只要一想到行刑的刽子手,拿着锋利的刀架在我的脖子上,心中就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就像钉子一样钉住了我的心,让我非常地痛苦啊!” 阿育王对帝须说:“看来你已经视死亡为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所以,即使是能够活着得到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也不再有兴趣和喜悦了!佛陀的弟子们体认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再把心思放在世间的追求。如果能这样想,修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啊!” 原来,阿育王是想以迂回的方法来教化帝须。 帝须回答:“王兄!你说得很对。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佛法。” 阿育王高兴地对帝须说:“其实,我不忍心看到你被贪欲左右。为了让你遵从佛法,才不得已故意生气,让你心生恐惧。希望你能谅解!” 此后,帝须认真奉行佛陀的教法,后来还成为一个优秀的比丘。
顶果钦哲法王:悲惨的烦恼,被智慧之眼击溃! 当情绪变成串习,很难用对治来戒除。因此,怀着观照和警觉,紧握着对治的武器,在执着及其他负面情绪生起的刹那加以摧毁,乃是菩萨的修行。不论你正在从事什么样的修行,它必须是一个有效的解药,来对治你的负面情绪,以及你认为事物真实存在的信念。 任何情绪在最初都只是一个微小的念头或感受,然后变得愈来愈强大。如果你能够在念头初生的刹那,即加以认清,很容易让念头消退平息。在那个阶段被认识出来的情绪,如同晴朗天空中的一小片云朵,不会带来任何雨水。另一方面,加果你没有觉察到这样的念头,让它们扩张增生,那么很快地,它们将会一个接着一个、迅速成为一连串的念头和感受。你将发现自己愈来愈难以破除那强大的情绪,也很难去阻止这个情绪可能引生出来的负面行为。如同《大乘庄严经论》所告诫的:情绪摧毁自己、摧毁他人,也摧毁戒律。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大师把负面情绪比喻为必须被击退的敌人。但是他指出,负面情绪不像一般人类的敌人,它们没有任何可以撤退的处所。你只要认清负面情绪的本质,就能加以根除:悲惨的烦恼,被智慧之眼击溃! 在对抗情绪时,如果你失去警戒,即使只是失去片刻,都要立刻恢复警觉,如同一个在交战中的剑客,必须立刻拾起从手中滑落的剑。在情绪生起的刹那,你应该要有使用对治解药的念头。如果佛法不能阻止你放任负面情绪,佛法还有什么用处? 如同种敦巴所说:任何能够对治情绪的,即是佛法;任何不能对治情绪的,即不是佛法。 事实上,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如果你被一枝毒箭射中,你会让箭插在肌肉中,还是立刻把箭拔出,让血液从伤口流出来?寂天大师也说:心的大象流浪徘徊,将使我们沉沦至最深地狱的痛苦,世间的野兽尽管狂野,却不会为我们带来如此的灾难。但是,如果心的大象被观照之绳系缚,所有的恐惧将自行消失,所有的善德将唾手可得。 当益西措嘉(Yeshe Tsogyal)问莲师:“谁是最糟糕的敌人?”莲师回答:“障蔽的情绪。” 嘉瑟.东美做出结论:在两座修法期间,训练自己控制三毒的念头。这个训练不可或缺,直到一切念头和现象生起为法身为止。嘛呢巴(持咒的人),记住,只要你有需要,就运用这个训练,绝对不要放任迷妄的念头。
专访宗萨仁波切:上师是你雇来摧毁你的自我的 安德鲁·寇涵(Andrew Cohen)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专访
宗萨仁波切:观想莲师融入心中一定对你生命有所改变 我强烈鼓励你一再地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相融。当你观想莲师并持诵"莲师心咒"时,每念诵一百遍时,就将莲师融入于你的心中。这种过程你做得愈多愈好,所以每持诵十遍或二十遍心咒就融入一次,然后观照那种"无别一体".不用说,这种经历一定会对你的生命有所改变。
宗萨钦哲仁波切针对尼泊尔地震开示(中文最新修订版) 尼泊尔地震之后 此时,尼泊尔正处于巨大的痛苦与磨难中。当许多人正感受着不安、恐惧,并且经历着失去挚爱时,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献上我们的祈祷与善愿。对于追随佛法的人,正如怙主萨迦崔津仁波切给予的深切指示,我们可以忆念莲师,向他热切祈请,让一切外、内、密之障碍得以遣除,让影响者的无数心愿得以迅疾圆满。 至于更实际可行的事,我随喜一些正在尼泊尔救灾且是非常有经验的组织,以及当地一些可靠的基层行动。他们正在做着重要的事情。虽然我现在并不能为任何一个这类组织或行动背书,但如果你们有意立即投入捐助,当然应该这么去做,只是务必要谨慎冷静地做决定。 有人征询我个人的指示,我不禁想起之前在海地和四川发生的类似天灾。尼泊尔的困境不会在一天或一个月内结束。这种状况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且需要长久之计。我们不应让最初那股救助热忱冷却熄灭,而要保持悲心火焰永远燃烧。 当新闻平息而需求仍在时,我可能会与我相关的多个组织设立一些捐款管道以提供协助。这需要一些时间。当我们准备好时,将会通过国际悉达多本愿会的官网正式公布。 对于修持佛法的人,我们必须牢记,究竟上,佛法不依赖外在的建筑。佛法的瓦解,甚至崩塌,发生在我们自己内心,因此最需要保护、照顾与维系的是我们的心。 愿此灾难提醒我们,生命何其脆弱,我们人类情感又是多么容易受影响。愿建筑外观的裂痕与缺口,提醒我们自己虔诚心的裂痕与缺口,提醒我们慈悲修持的不足。让它使我们追求智悲之道的决心更为坚固。 中文翻译:西游译文 2015.0505 最新校订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原文: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s advice on Nepal crisis 2015/5/2 In the Wake of the Nepal Earthquake At this time of great suffering and difficulty in Nepal, when many are feeling uncertainty and fear and experiencing the loss of loved ones, one of the best things we can all do is offer our prayers and good wishes. For those following the Buddhadharma, as Kyabje Sakya Trizin Rinpoche has so profoundly advised us, we can think of Guru Rinpoche and supplicate him fervently so that outer, inner, and secret obstacles will be dispelled, and so that the myriad wishes of those affected will be swiftly fulfilled. As for the more practical things that you can do, I rejoice that there are some highly experienced organisations working in Nepal as well as some reliable grassroots initiatives on the ground now. They are doing important work. I am not in a position to endorse any one such organization or initiative at this time but if you want to donate something immediately, then you most certainly should. Just be careful and sober about your decision. For people asking for my personal guidance, I can’t help but think of previous disaster situations like what happened in Haiti and Sichuan. Nepal’s struggle is not going to end in a day or a month. This is going to go on for a while and the situation will require a long term approach. We should not let this initial burst of enthusiasm to help fade and die, but keep that flame of compassion alive. To that end I will work with my various organizations to possibly set up some sort of funding channel to provide support when the news has died down but the need is still there. This will take some time and we will let you know if and when we are ready to accept contributions. For Dharma practitioners, ultimately, we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 Buddhadharma does not rely on outer structures. The disintegration and even collapse of the dharma happens within our own minds, and so it’s our minds that most need to be preserved, cared for, and maintained. May this calamity remind us how fragile our lives are and how susceptible we are as humans. May the outer appearance of cracks and rifts in buildings remind us of the cracks and rifts in our devotion and weakness of our practice of love and compassion. Let it make our determination to pursue the path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ever stronger.
宗萨仁波切在《郝芬顿邮报》的投稿:印度正如何糟蹋着其顶级出口品 印度正如何糟蹋着其顶级出口品:佛陀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 世界知名佛教禅修大师,导师及作家。 时间:2015年4月6日 印度和尼泊尔为这个世界带来的最为珍稀的资源之一就是佛陀,可是这两个国家都没有真正珍视这个非凡的传承,更不用说引以为荣。佛陀的教法在他自己的出生地和家乡被边缘化,他的智慧未受到充分赏识,他的遗赠为社会所忽视。 对这一珍稀遗赠的广泛忽视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损失。无论如何,源自这个区域的各种成就中,像佛陀的教法这样被广为珍视和尊重,或广为流传且同样成功的寥寥无几。 当然,瑜伽、咖喱、印度香米和宝莱坞有其全球影响力。然而,佛法曾转化了中国、泰国、缅甸、越南、日本和其它一些国家的整个社会,且己泽被西方世界,继续触动着全球数以百万人计的心灵。 令人讶异且难以理解的是,在佛陀降生、证悟和传法之地,这种强烈而全球性的关注却鲜有所闻。如今在印度和尼泊尔,从政府到大众层面都没有真正珍惜佛陀或从内心把佛陀视作他们自己之一员。 对佛教遗赠关注的匮乏既是领导力的缺失,亦是一种病态的地方社会性的盲视。在尼泊尔,似乎只在有人声称佛陀出生于印度时,才会激起他们对佛教的兴趣,这时尼泊尔人会狂热的宣称他们自己的国家才是佛陀的降生之地——尽管两千五百年前,尼泊尔和印度都还不是实存的国家。 在印度,这种对产生于自己国土上的佛教传承缺乏认知、领会和保护的盲视,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精英,一直延续到那些在圣地贩卖佛陀画像和菩提子念珠谋生的商贩、以及从毫无戒备之心的佛教朝圣者身上索求捐赠的假僧人和骗子。 这种对佛教的漠视到处可见,例如,作为无数朝圣者通向佛陀初传教法之圣地的门户——瓦拉纳西机场的书店里,在其丰富的印度教和印度书籍之中却连一本佛教的书籍也没有。 即便是在菩提迦耶的大觉寺,这个世界上最殊胜的佛教圣地,佛陀证悟之地,也是这种情况。这里的管理者大多仍然是印度教徒——这种情况就如同梵蒂冈或麦加的圣殿由佛教徒管理,或一个犹太教会大多由新教徒来运作一样。
宗萨仁波切:多年修持,比不上刹那忆念上师 我们认为上师只能给予教授,只对某些特定的事情是好的,但对头疼或其它问题则未必如此,这种想法不对。任何问题,都可向上师祈祷,接受他的加持,使自己由其中获得自由。在一部密续中谈到:「多年修持生起次第以及圆满次第,或者多年持咒,皆比不上刹那忆念上师。」 跟随上师,你的行为应该如何呢?你可以将规范穿着、有规矩、有礼貌等等当成供养,但这并不真的重要。有两件事非常重要,应该永远不忘记,第一是不应该骄傲,因为你是来学习,来接受教授,来寻找菩提的。西藏谚语说:「骄傲的人就像石头一样。」不论你对它倒多少水,它永远不会湿透。骄傲就无法学习,所以调整到谦虚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永远不要错失累积功德的机会,具有功德非常重要。看电影时,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一场电影,而以为是真实的,那你就会感受到各种情绪的伤痛,但如果旁边有一个人告诉你:「这只是一场电影。」从那时起,你将从这种迷惑中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你没有功德,当身旁的人告诉你说:「嘿,这只是一场电影。」的时候,正好背后有人很大声咳嗽,于是你没有听到身旁的人所说的话,于是错过了了解的机会 — 这 是因为没有功德。 如果没有功德,自我总是准备好依照自己的的方式来解释事情,既或老师给你最重要的教授,你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它。 因此在这方面,与其试着比自我更聪明,还不如累积功德。如何累积呢?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你可以带个领带,看起来很帅,然后想:「这是对老师的供养。」如果你在晚上开车,看到街灯时,可以立刻观想这些成为对上师的供灯。如果自己无法做,而你看到别人这样做,至少随喜别人所做的。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敦珠仁波切说:「累积功德非常简单,事实上,这比累积不善行更容易。」 我们需要崇高广阔的态度,虔诚心是很广阔的。我想如果你有真正的虔诚心,每一件事都可以被视为是上师的示现。
蒋扬钦哲的聪明弟子和笨弟子 第一代蒋扬钦哲仁波切有两个弟子,有一天早上,他让他们到他房间来,他和两个弟子讲,明天你们收拾一下去印度,因为那洛巴在那里等你们。 可是那洛巴死了一千七百年了。有一个弟子应该是聪明的学者型的,他说大概这是个玩笑吧,他就不太相信。但另外一个是比较笨的,他不太在乎那洛巴死了多少年了,他比较笨,印度很远,特别是当时都要走路过去。所以带了很多食物衣服一大包。 第二天早上淮备走,所有行李都倒在他身上,他闭上眼,再睁开时,有一道光,那洛巴就站在他面前。他在那个时候得到了那洛六法的教授。这个弟子死的时候,他全身只有头发和指甲剩下来,这个表示他对上师的衷诚的信心。
宗萨仁波切:若要真正理解佛法,一个人必须学会相信那些难以置信的 佛法修持是矛盾的,因此只能以盲信来接受 伟大的西藏学者更敦群培( Gendün Chöpel )说过一段很妙的话:“若不是因为不二,密乘的观想修持就完全是个笑话。”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相当熟悉密乘的修持,比如生起次第和观想。我们做什么?我们观想在烈火中有一朵莲花,莲花中央有一轮清凉的月轮,然后出现了种子字,然后出现本尊。多数时候,本尊显得很忿怒,同时,本尊又拥抱著一位充满激情的明妃。所有这些都是矛盾的。莲花怎能在大火中留存?清凉的月轮又怎能在火中保持清凉?所有这些都是矛盾的。以人类的逻辑来看,这些是不可能的。
宗萨仁波切:如果没有“不二”,我们就丧失了菩提心99.99%的部分 “不二”是菩提心最重要的部分
越努力,越幸运 一个人经历的越多,他会思考的越多。越是优秀越是努力,这一现象的根因在于,优秀的人总能看到比自己更好的,而平庸的人总能看到比自己更差的。 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记住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一起勉励,努力让这一年成为你幸运的一年!
最好的状态就是,随遇而安、遇事不急不躁,该有主心骨的时候能镇得住场,不该有的时候能心安理得躲一旁不多话;会爱人,会关心人,会牵挂人,但不缠人;有思想,有理想,有理性,很幽默,敢自嘲;会为爱的人甘于放下身段,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每天都在进步,但不再期待别人的夸奖。
抱怨是一种毒药 抱怨是一种毒药。它摧毁你的意志,降低你的身价,摧残你的身心,削减你的热情。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毕竟抱怨≠解决。 任何不顺心都是一种修炼,进锅炉的都是矿石,出来的却分矿渣和金属。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在奔跑!
你聪明有人会说你心机重,你靠的是努力有人会说你运气好,你说自己天生乐观有人会说你虚假。有时,你明明就是一杯白水,却被硬生生逼成了满肚子憋屈的碳酸饮料。 人一生遇见太多人,没必要活在他们的眼神里,只要内心澄明,就永远不用讨好一个不懂你的人。就算全世界都否定你,你也要相信你自己。
生活苦的原因 生活本不苦,苦是欲望过多;水能直至大海,就是因为它巧妙避开所有障碍,不断前行。许多聪明人没能走上成功之路,不少是因为撞了南墙不回头。 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逾越不了的困难,绕一绕,何尝不是个办法。逆境能成机遇,拐弯也是前进的一种方式。但是是绕行,不是调头和放弃!
莲花生大士:修法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修法者,有二十一种徒劳!” 益西措嘉空行母问:“何谓也?” 莲师如下开示: *若不摒弃伤害有情,发菩提心为徒劳也。 *若不守三昧耶,受灌顶乃徒劳也。 *若对已之心无裨益,博闻教法徒劳也。 *若行功德时,混杂以恶行徒劳也。 *若行不善,依止上师乃徒劳也。 *若为导师,不作修法,并行恶业,为徒劳也。 *若为八风所动,乃徒劳也。 *若随一导师,而凶恶以对如母有情者,为徒劳也。 *若常作不善,自称畏地狱,为徒劳。 *若不以菩提心,又无虔信,布施为徒劳。 *若不决定坚守,受戒徒劳。 *若不调治嗔心,修安忍徒劳。 *若常沉掉,修禅定徒劳。 *若不慕觉道,修精进徒劳。 *若嫉妒及五毒增,修般若徒劳。 *若修大乘教法,而无大悲,徒劳。 *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劳。 *若不实行,受口诀徒劳。 *若作利乐有情事,而非由菩提心起乃徒劳。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莲花生大士:修法十表面 莲花生大士开示说:“甚多人将修法沦为表面。” 益西措嘉空行母问:“何谓也?” 莲师如下开示: *以不信诵经为表面。 *无大悲而云利他为表面。 *吝啬而行布施为表面。 *若为修行人不守三昧耶流于表面。 *为僧不守戒为表面。 *居士不勤修流为表面。 *只研学理不修法为表面。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为表面。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为表面。 *言行不一,指导他人为表面。
宗萨仁波切:如何面对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 如何面对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 现今许多的佛法修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听闻佛法开示不知多少年了,但我们的心仍像木头般僵硬。在生活中,当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时,我们就感到快乐;但是当计划受阻时,我们就感到受伤,而且还常刮起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这是佛法从左耳进、右耳出令人困扰的征象。我们不免会怀疑:“我的习气真的有可能根除吗?有可能将它稍加调整吗?想象有一天我终能抵达某个境地,那时的每个行动都会是佛法的修行,这样想象合理吗?”我们有如刚学开车的新手,看着教练流利地换档、看后照镜又踩煞车,心里想着:“我怎么有可能学会开车?”
宗萨仁波切:你应该如何布施 如何布施
宗萨钦哲仁波切对现今怪病泛滥和治疗方式的开示 开示/ 宗萨钦哲仁波切 翻译/ Serena 缮写/ Serena、廖丽娟 校稿/ 李香兰 大家晚安,今天晚上的主题是“佛教与治疗”。刚刚我们所走上来这七十个阶梯是很好的治疗,你认为呢?我不是医生,所以没资格讲治疗方面的事情,不过这里有位医师,说不定可以帮点儿忙。现在我们要怎么开始呢?我们要从疾病开始说、还是从治疗开始讲?我想我们应该先从疾病开始讲,对吧! 在西藏传统里,身为仁波切就应该每天一点一滴学习所有相关的事情,所以我学了一些西藏的天文医药学,但只学了二十一天而已。在西藏,大家可说都是佛法的狂热份子,不管他们讲什么,总是以跟佛法相关的话作为结束。所以我想今天可以谈谈“佛法与治疗”。今天所讲的治疗,也多少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态度相关。
莲师对措嘉开示:真能提升修持道的手印伴侣,比黄金还稀罕! 明妃措嘉再问道:修持“道”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宗萨仁波切2月1日心经讲授完整版 地点:Grand Hyatt hotel hong kong 时间:2015年2月1日星期日
宗萨钦哲仁波切:什么是具德上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评价慈诚罗珠堪布的开示《什么是具德上师》
2015年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将在香港进行【心经】讲座与禅修 亲爱的朋友们: 香港悉达多本愿会非常高兴地宣布,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将很快来香港进行“心经”讲座与“禅修”。 讲座预计在2月1日(周日)举行。关于讲座具体内容。例如:场地和票务等详细信息,将在不久公布。敬请关注。 请注意:此次讲座需要注册及凭票入场。 很抱歉,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无法回答大家关于讲座更多的相关咨询。 请大家持续关注以下网址,并获取讲座的最新讯息: hongkong.siddharthasintent.org ;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iddharthasintent.org&urlrefer=e068492bedaaa3227cc60ab96bf262af;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facebook.com%2Fsihongkong&urlrefer=46968a9e847938079a9856de947eed15 香港悉达多本愿会 敬启 Dear Friends, Siddhartha’s Intent Ltd. (Hong Kong) is so excited to share the news that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is coming to Hong Kong very soon for Heart Sutra Teachings & Meditation! Please save the date for Sunday, February 1. Details such as venue and ticketing will follow shortly. Please note that registration and a ticket are required for admission. We apologize we will not be able to answer your enquiries at this stage. Please continue to check any of the following sites for updates: hongkong.siddharthasintent.org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iddharthasintent.org&urlrefer=e068492bedaaa3227cc60ab96bf262af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facebook.com%2Fsihongkong&urlrefer=46968a9e847938079a9856de947eed15 Regards, Siddhartha’s Intent Limited (Hong Kong)
宗萨仁波切:诵经,华人最好用汉语 学生问:「面对法道上的诸多规则,例如持咒的时候不能放屁,上厕所的时候不能念经,我们要怎么同时保持开放性,像您说的获取更为宽广的向度?」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将规则当成是方法和工具。 工具,意味着他们不是你的目标,你不是为了在持咒时不放屁而成为佛教徒的,你成为佛教徒是为了证悟。 我为你感到惋惜,是的,有很多老师尤其是不太具有完整信息的老师,他们总是过份的强调规矩,这有时候会带来不幸的状况,例子非常的多。 但这不仅仅是现代才有的情况,这是个长久以来的问题。 重要的是要去读一下佛教史,然后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性,在我们的灵性法道上扮演了很多并不必要的角色,但这些习惯并不容易打破。 我经常跟我的很多同事——其他的仁波切们——有很多争辩,例如关于祈祷文,我相信中国人就应该念中文的祈祷文。 虽然不是全部、但很多的西藏喇嘛都会让你学着用藏语念,就好像藏语比中文更加神圣似的,这很不幸。 假如有人说藏语比英文神圣,虽然也很没有道理,但姑且还能忍了,但是中文,佛法传入中国比传入西藏还要早,事实上有一些经典,比如说大藏经中所收录的《楞伽经》,还是从中文翻译到藏文的。 过去我不是很重视历史,现在我觉得我们真的有必要读一些历史,从历史之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你们知道吗,北京烤鸭在传到澳洲中部的时候,是配炸薯条一起上菜的,但你又不能说它不是北京烤鸭,咦,我们在说什么?(翻译:我们在回答那个人的问题,关于规矩)哦对!规矩。 很多规矩、规则,都是跟地点有关系的,如果说我们必须要坚持最原初的语言,那我们就必须坚持用梵文或者巴利语嘛~~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要贬斥藏传佛教的规矩、仪轨、仪式,我只是强调,你要知道这一切都不是你的目标,而只是工具而已。」
宗萨钦哲仁波切:加行到底在训练什么? 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四加行,佛从没有教过四加行吧!密勒日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许许多多大成就者,像帝洛巴、那洛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虽然他们都没有真正修过四加行,但他们确确实实做过上千次的加行。
宗萨仁波切:一个佛教徒应该投资孤独 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到孤独?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吗?还有:为什么我们不能独自生活? 如果我们能够独自过活,那会很好,这正是瑜伽士所擅长的,也是为什么他们能从各种包袱中解脱的原因。对我而言,孤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问题。根据佛教,孤独是根源于我之前谈到的不安全感。而当我说不安全感时,尽管我们说“我”、“我是大卫”、“我是这、我是那”,即使我们拥有一个名字、一个职位、一份工作、丈夫、妻子、学位、公寓、汽车、顶楼公寓,但总有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因为我们不能百分百地证明自己存在着。缠绕皮肤、割腕、获得学位、结婚等等,我们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暂时给自己某些存在感,而这不安全感其实可以显现为孤独。我之前说过,我看到的花,你永远看不到,所以我们无法分享真正的花,我们只能假装我们在分享,而这是非常孤独的。我永远不能和你分享我正经历的,这真的是非常孤独。我所经历的,只有我能经历。 但若你是佛教徒,孤独是智慧的曙光,你应该对这种孤独做投资。如果你感到孤独,你是对这个轮回生活感到不对劲,你能感到它行不通,你会有一种一切都有点过度承诺的感觉,你能有这个感觉。这种不对劲的感觉、不属于这个轮回生活的感受,实际上是一个修行者应该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当我们小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全都集中在去海滩筑沙堡,我们对此非常兴奋,我们就是热爱那个沙堡。一段时间过后,当我们十几岁时,沙堡这个把戏不再有用,变成了快车和电动游戏。人到中年时,那些也不奏效了,变成工作、职位、同事、婚姻等等。当你到九十岁左右时,那些游戏也行不通了。当你九十岁左右时,我想你会开始看重那些你之前忽视的东西,象是盐罐、桌布等等,你的玩具变了。而我们有些人能够在几个月内快转这一切。你有点明白这毫无意义,而那种怪怪的感觉确实令人孤独。对修行人而言,那种孤独非常重要。《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一位菩萨在拜见佛陀时,向佛抱怨说:“我感到非常悲伤,我对这毫无意义的生活和这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悲伤不已,几乎是痛苦的。”然后佛说:“这是一种圣财。你有如此多的福德,才会对这些感到悲伤。”如果没有那种福德,你就会因为生活中这一切小玩意儿及种种事物而分心散乱,等到你真正开始想:“等一下,发生了什么?这九十五年啊!”那就为时已晚了。所以对修行人来说,这很重要。
宗萨仁波切:修心,根本不在乎自己 2014.4.12. 下午 宗萨钦哲仁波切柏林课程 Lojong 修心 我想指出,我在用雪谦嘉察仁波切的修心教科书,但不是逐字逐句的跟随它。这本书已经被翻译了,而且我相信很快会被翻译成德语。我试图用我的语言来提炼和表述这部经典。所以,修心,心是可以被锻炼的,修心的利益不仅仅是对心的控制,而是从幻象中解脱。修心的方法无穷无尽,佛法中关于修心有无量的财富,从精心设计的迂回冗长之道,当然也是必要的,到那些为勇敢、心胸开阔的人提供的无畏、简单、直接的方法。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应该发愿去应用那些尽可能深刻、简单直接的方法,但同时,这个冗长的、看起来仪式性的(ritualistic)、复杂的技巧我们也要掌握。 心很聪明。但他不够聪明来理解(这些)事实上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照片上那些人教我们的。猴子可以被训练跳舞、站立和做一些其他事情。他们有学习能力,但他们无法学会如何解开主人拴在他们身上的绳子。心很聪明,但同时也很容易被蒙骗,它玩各种花样。所以当你使用简单、快速、非仪式性的方法的时候,心会玩一个花样。因为心知道你想要什么、你喜欢什么、你有懒惰的倾向。当这个时候,你就应该使用你掌握的冗长复杂、仪式性的基本修心技巧,就像魔术师掏出藏在袖子里的道具一样。同样的,当你一直做这种仪式性的、次第的、复杂的技巧,心又会玩另一个花样,那时你要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我们再做一次像早上那样的训练,非常基本的,只管坐着(justsitting)。不要冥想,什么都不要,只管坐着。让我们做几分钟。 (打坐几分钟) 这个,我再说一次,是很基本的。它是如此珍贵,不应该看不起它,认为这太基础、太简单。你不应该认为养成习惯,认为你应该做比这复杂很多的技巧,结果你什么都不会去做。不愿做这个看上去幼儿园等级的训练,结果却什么都没有做。我接下来要讲几个技巧。接下来的这个,被一位噶当派的大师所推崇,他名叫切喀瓦格西(GesheChekawa)。这个比刚才那个略微复杂一点。你们坐直,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数21次。如果数到15、16次,你忘记了数字,不要紧的,不是犯罪。让我们坐直。然后开始。 (数息打坐) 这个也很简单,但是它是无价之宝。有很多原因。当然,这是一个小把戏(trick)。数息(数呼吸),数你没有用过李斯德林漱口水的呼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这是一个诀窍,让你集中精神,因为你在数数,即使只是数你的呼吸。你被召唤。它有什么用?它有很多用。例如,它能让思绪之链脱轨(derailchain ofthoughts)。在和别人激烈争吵或大失所望的时候,数息21次。重复地做。每次不要超过21次。做完数息21次,再继续争吵。回到呼吸。这是冗长的,但是非常稳定的、安全的、无风险的修心之法。因为这扰乱了通常的习惯模式的速度和策略。 当你心烦意乱、沮丧、悲伤、生气、在计划的时候,你要荒唐的暂停开始数呼吸,它打乱你通常的思维之流瀑。不像很多三摩地(shamatha,止)的禅修,当你数的时候,尤其在一些忙乱的情形中,你会发现自己无法集中于数息。你数1,2,3,5。。。刚才数到3吗?夹杂在其他一些想法中。当你意识到、知道自己不能集中于数息,这就是你的金奖牌。那是一种领悟,那种(无法集中的)沮丧就是一种奖励。你会累积很多这种奖励。当再也不出现这种奖励的时候,你就赢了,(也许是)12年以后。你就做的很好。这是切喀瓦的办法。
宗萨仁波切:回向的甚深力量 每次修持结束时,不仅为自己的安乐,也要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与证悟,回向你所获得的任何福德。而且,你不必等到一座修持结束才回向,任何时候都可以这么做。你可以试着在每次大礼拜后回向,这样可以保证不会浪费掉任何一个大礼拜的福德。 你也可以将所有在过去生中忘记回向的福德拿来回向,例如这段祈请文: 我以刚才积聚的一切福德, 过去生中积聚而遗忘的一切福德, 以及未来世将积聚的一切福德, 回向一切有情众生之利益与证悟。 无论你是多有经验的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记住,唯一能让你的一切行为,而不只是座上的修持,都能利益自己与他人的方法,就是运用这“三殊胜法”。 你应该对广大的发心具有野心,当需要完全开展的菩提心时,不要只对简单的仁慈感到满足。怙主敦珠(Dudjom)仁波切说,佛法修持真的不是那么困难,一切都取决于发心。因此,永远别忘记要生起带领一切有情众生直至圆满证悟的发心。即使只是点燃一支蜡烛,你的发心愈广大,你积聚的福德就愈多。 如果你点燃蜡烛只是为了装饰客厅,那么,你有的是一般人的发心。 如果你点燃蜡烛是祈愿积聚福德,而终能摧毁轮回,那么,你的态度就与声闻乘修行者相同。 如果你点燃蜡烛是祈愿将所获得的任何福德回向一切有情众生的证悟,那么,你的态度就与菩萨乘修行者相同。 将蜡烛视为智慧之光,照亮一切有情众生,而且光所到之处都成坛城,这是密乘修行者的态度。 但是,大多数的时间,我们似乎无法记住这些重要的指导,而当记得时,以它们来修持又经常变得不必要的复杂。在这年头,我常听许多修行者说他们想做长期的闭关,或想对上师做大量供养,或想做其它大规模的举止,希望能一次就积聚大量的福德。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毫无时间与资源做任何事,而且讽刺的是这种大动作其实毫无必要。 为了积聚广大的福德珍宝,每个人只要以菩提心来确保自己的每个行动就已足够。因而,你供养一朵花给上师,并且思惟:“愿此供养在究竟上能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你就会积聚无量的福德。因此,“回向”是积聚福德极其简单却强而有力的方法。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修行者似乎认为它太不重要而不以为意,这显示出他们缺乏福德,以至于无法理解回向福德的甚深力量。 总之,这就是“三殊胜法”。如果你有记得在每天所有的行动上运用它们,你会迅速成为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为生命祈福! 【云南地震已致鲁甸遇难367人】据鲁甸县人民政府报告,灾害造成全县367人遇难,1300余人受伤,房屋倒塌12000余间,受损30000余间,灾区交通、电力,愿灾难不再,逝者早日往生净土!嗡嘛呢叭咩哄!嗡嘛呢叭咩哄!嗡嘛呢叭咩哄!嗡嘛呢叭咩哄!
调整你的心,得以解脱 有一个古老的鬼故事,一个赶路的书生,由于急于赶路而错过了投店,天色已近黄昏,他目力所及的只有远处一座荒废了的古庙。 他走进寺庙,推开吱呀作响的庙门,看到了落满尘土的佛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罩在佛像上,一只蜘蛛在蛛网上缓慢的爬行。几只老鼠因人类的到来而匆匆逃走。 在巡视了一周后,书生决定在这里度过这个夜晚。他把庙门堵好,铺了一些草作为床。然后就躺下了。由于旅途劳顿,很快他就睡着了。夜里刮起了风,在半睡半醒的时候,他被一种奇怪的声音警醒,那种声音很像是叩门的声音,很有规则的,一下一下的敲着庙门。 他再也无法让自己继续睡着,但他也并没有足够的胆量去打开门看个究竟。他想起他看过的那些书里所描述的幽灵,他认为门外一定有某种让人惊恐的生命。他就在恐惧中挨到了天明。 当清晨的第一道阳光射进庙里的时候,他才战战兢兢的打开大门,这时候风已经变的很微弱了,他看到了那个让它恐惧了一夜的声源,那只是一个被风吹动的葫芦,挂在门上,当风吹动它的时候,它会撞击庙门而发出夜里的那种声音。他因此而获得解脱。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无尽的启示。 解脱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只是消除了你的幻觉,解脱也并不需要抛弃什么,只需要你了解实相-实际情况。 当我们不了解实相的时候,我们会为了我们的幻觉而紧张,我们会为此欢喜为此忧。正如那位不了解实相的书生,正是因为缺乏了解,他认为有鬼。 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到,并不是外在的事物在吓唬我们或诱惑我们,能够吓唬能够诱惑我们的只是我们的妄念。 如果那位书生第二次来到这个破庙投宿,他还会为这个声音惊恐不安吗?当然不会。因为他已经了解了实相,他会睡的非常安稳。如果有另外一个人为此害怕的话,他还会告诉他:这其实只是被风吹的葫芦撞门的声音。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让你痛苦和快乐的并非外在的事物,而是你的内心,没有任何事物试图诱惑你或激怒你。你之所以被诱惑被激怒完全是你自己的心所造成的。 例如,如果在你面前摆上一颗钻石,你就会感受到诱惑,你会生起贪念。但是,钻石本身并没有诱惑你的企图。同样的一颗钻石,如果摆在一个对钻石毫无认知的人面前,就毫无诱惑力。你之所以被诱惑,是因为你被告知钻石是很值钱的东西。 同样的,为什么有人的发型会激怒你,那是因为你有着古老的审美观。你非常执著你的审美观。以致于看到那种类似鹦鹉的发型就会怒不可遏。同样的发型不会激怒那些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因此,发型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激怒你的因素。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事物试图给你造成困扰,如果你被任何事物所干扰,你应该从自己的心里找解决方法。 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了解你的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你就不会尝试着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你不会试图用疯狂购物,换一种发型,大量饮酒,去世界各地旅行之类的方式来解决你的问题。如果你可以调整你的心,你就可以解脱。 在目前的状况,我们认为有个“自我”,这就如同我们认为有鬼,如果一个人认为有鬼,这表示他被幻觉所困扰。对这类人,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告诉他,没有鬼,那只不过是风吹葫芦的声音。你也可以告诉他,确实有有鬼,但我们可以通过法术把它赶走。一般来说,第一种方法适用于较高程度的修行者。你告诉他没有鬼的时候,他可以当下领悟。而第二种方法则适合多数人。你可以假装给他驱鬼,先缓解他的紧张情绪,然后在天亮的时候带他去看门口挂着的葫芦,这样他就会明白他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幻想。 正是由于我们的幻觉,我们才会像那位躲在门后的书生一样战战兢兢。如果驱除了幻觉,你就会解脱。解脱的好处是,你可以安稳睡觉。不管外面的风刮得多么大,都能睡的很香。
宗萨钦哲仁波切2014藏历新年寄语 对于那些和我有关连的——他们自认为是我的朋友或学生,然而其实仅仅是我的受害者——以及彼此有业债关系的人,我有一项特别的请求。 自西藏新年马年第一天,亦即2014年三月二日起,当你有空闲时,无论白天或晚上,请持诵以下的缘起咒: 梵音版对照: om ye dharma hetu prabhawa 嗡 耶 达玛 嘿图 帕爸哇 hetun teshan tathagato hyavadat 嘿吞 得桑 达他噶多 哈瓦搭特 teshan tsa yo nirodha 得桑 插 又 尼若答 ewam vade mahashramanah soha 艾湾 哇得 玛哈夏惹嘛那 梭哈 宗萨钦哲仁波切念诵缘起咒: 嗡耶达日玛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得堪匝友呢若达,诶旺巴德玛哈夏日玛纳所哈 然后功德回向:首先回向全世界佛法兴盛,也可回向个人的任何心愿。 新年除夕,我还会再发出另一份说明,解释持诵此咒的利益以及如何修持。目标是我们共同完成一亿遍的持诵。
祈愿和平。谴责暴力。 愿生者坚强 愿逝者安息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唵嘛尼呗美哄
新年祝福 愿我们永远不忘加持的唯一来源:三宝。 愿我们在无常袭来的时候,能够领会它的真意。 愿我们学会永远期待最好的结果,同时又不忘做最坏的打算。 愿我们学会既畏惧不确定性,又在面临它时能够心怀愉悦。 愿我们对更高真理的胃口和贪心永不饱足。 愿我们学会对这唯物主义世界所做的许诺能够一直保持警觉。 愿我们学会对一切有情众生感到慈悲,并且为此而自珍。 愿我们虔心之眼不会被无休止的怀疑所蒙蔽。 愿我们欢喜了悟“善意”即是力量最大之道。 ------宗萨·蒋扬·钦哲
宗萨仁波切念诵藏文二十一度母礼赞
达真堪布:我执是一种贪心,他执是一种嗔心。 问:我想请问我执和他执的问题。上师说,我执是一种贪心,他执是一种嗔心。如果对他人执着的是一种爱,这也是嗔恨心吗? 答:执着他就是一种嗔恨,执着自己就是一种爱:这里讲的是最根本的。“我执”,这里没有爱我、喜欢我的意思。“我是实有的”这个想法、这个念就是贪。站在这个角度分别他、执着他,就是恨。这个分别就是愚痴,这是根。讲三毒,这是从比较细的角度讲的。
达真堪布:随缘才有自在 如果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还没有慈悲心;如果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还没有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总把自己看得特别重?为什么经常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与道友合不来,有的同家人合不来,有的与同事合不来……这是源于“我慢”,把“我”看得太重了。总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总觉得“我”的见解没有错,一定要照“我”的观点做,用“我”的想法去要求别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报,不可能一样。你要求别人都和你一样,让他们按照你的观点去做,是不可能的。站在你的立场是这样,但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就不是这样了;对你来说是这样,但是对他人来说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每个人的根基、福报、因缘、想法都不同,所以不必求别人。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心如如不动,没有被境转就行了。什么叫如如不动?就是你知道他人这样做是正常的,这样说也是正常的……怎样都是正常的。各有各的业力,业力现前时很难避免。缘来则聚,缘尽则散,毫无执着,坦然面对才是自在。
中秋愉快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月光菩萨圣诞;阿弥陀佛节日。今天又适逢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殊胜的日子里过一个佛教中秋,请吃素、放生、诵经、持咒、献花、供灯、礼佛、行善等,回向、祈愿世界和平安宁!祈愿出门在外的朋友平安顺利!祈愿大家吉祥如意,家庭圆圆满满!南无阿弥陀佛!
索达吉堪布:问佛陀情为何物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在座各位都是年轻人,对世间的爱情应该说比较执著。我去过不少学校,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他们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为什么如此重视呢?原因有许多,最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各位都清楚,在如今这个时代,网络、电影、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中,许多都和爱情密切相关,在这些渲染的影响下,许多人就对爱情特别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观察:人们经常赞美、追求的所谓爱情,真的有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吗?你们都是大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思考清楚,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这方面的痛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执著爱情。拿藏地来讲,许多在家人虽然对感情比较执著,但并不像西方人和汉族人那样,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感情上。按藏地的传统,人们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汉地,也没有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华、艺术才是人们最青睐的。
洛桑陀美仁波切:学佛人如何对待家庭、工作、生活 学佛不能仅在表面上下功夫,得从内心上下功夫,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功夫,磨练自己。把所学的佛法用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动不动,在那里念佛念咒就在修行,对自己的家人也不管了,生活也统统不顾了,饭也不做了,孩子也不管,家务也不收拾,父母也不照顾,然后一个人修法,别人说什么都不顾,自己也非常有理由:这是把一切都放下,专心念佛修法。觉得这样最清净,要是遇到些事情占用自己的时间,心里就很烦躁,认为耽误自己的修行,影响自己的进步、解脱。没有学佛前,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还是很友善,很照顾,学佛后完全变了,把自己封闭、隔绝起来。 这样不是学佛,这样做是与佛法的精神相悖的,这样不论修多长时间都修不好,不能进步,即便觉得很清净,那是暂时的,时间长了,家人就会反对你,朋友反感你,你想修法,就会受到家人的阻力,还会与家人产生矛盾。 佛法精髓是慈悲,我们要学佛,就要学佛法的精神,不是进行表面的形式,慈悲从哪里开始,从我们身边的人开始,首先就是自己家人,对自己的家人进行照顾,让我们家人欢喜,觉得佛法真好,原来我们脾气不好,现在改好了,不发脾气了,原来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现在主动承担了,原来总去埋怨家人,现在不埋怨了,转变成感恩,感激家人对自己付出,这样家人就会支持你,会赞叹你,慢慢的也会跟你去学佛,至少也会支持你学佛,不会再反对你。然后就是对待我们的工作,以前在工作中不愿意奉献,多干一些就抱怨,对同事也不友善,怀有戒心,常常算计或者运用心计,背地喜欢说别人的坏话、闲话,现在改了,多去奉献,多去帮助别人,不再那么爱斤斤计较,这样大家都会喜欢你。再有就是每天都慈悲的对待所有遇到的人,能够相遇就是有缘,没有缘分遇不到,我们在每天待人当中,修慈悲,修忍辱,修布施、修宽容。遇到来欺辱我们的,因为一点小事,骂我们几句的,我们修忍辱,忍得下怒火,不去回人家几句;遇到可怜凄惨的人,我们修悲心,可怜他们,希望自己有能力能够帮到他们,使我们的内心柔软;遇到喜欢占便宜的人,我们修布施,不和他们计较;遇到曾经损害我们的人,我们修宽容,以德报怨。这样每天才是真正的修行,每天都在进步。 每天有条件就抽出一定的时间专修自己的法,这个法要坚持不断,天天都要修,修法时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就算每天修法时间不长,也会有很大的收益。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发心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快乐幸福,修法也回向给一切众生。 我们平时的生活该怎样还怎样,学佛后,该做的事情更要积极去做,我们在外在的行为上要做的更好,但是内心不要贪着。清楚明白一切都如梦幻一样,都是假的,统统都放得下,不必太较真,不必太认真,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就是内心中把一切都太当真了,放不下,其实所遇的人也好,事情也罢,都是来来去去的,一定的时间、地点、原因相聚,然后又分离。内心把一切放下,才会自在。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在每天的生活中用功夫,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真正的功夫都在尘世中练出来。我们生活在尘世中,把尘世当成一个的道场,来提升我们,使自己进步,每天所遇的人和事都是在帮助我们进步的,所以我们也会时刻欢喜。
达真堪布:饶益众生先从家人做起 我们真正能够为众生的时候,才能得到解脱;我们真正能够饶益众生的时候,才能得到自在。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要求、不求回报地去关心照顾他人,就是饶益众生。 饶益众生才能得到解脱,但是一定要从家人做起。没有要求、不要回报地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为他们付出,这就是修行。家人和周围的人是与你最有缘分的众生,是最需要你的众生,一定要从他们做起,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从父母、儿女,再慢慢扩大到亲朋好友,扩大到邻里同事,扩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最后扩大到所有的众生,需要这样的过程,不是一下子要做到。
山中闭关苦修43年的阿秋法王对信众的慈悲开示 阿秋法王由于此生四十三年山洞中的闭关苦修,现世已证得了阿弥陀佛的法身,观世音菩萨的报身,莲华生大师的化身的功德,依照《大邬金授记》,喇嘛仁波切将在现世使数十万众生获得往生净土的因缘。愿与一切众生同获此幸! 二○○一年某吉日,至尊上师龙多加参仁波切(阿秋喇嘛),不忍拒绝汉地具信弟子再三之零涕祈请,借往北京查病之便,顺道莅临河北省石家庄市谛音寺,这亦是仁波切首次离川往汉。抵达石市后,上师大宝不顾高龄和长途劳顿,未事休息即为闻讯来自全国各地的弟子作了精彩的开示和加持,历时三个多小时。
桑杰年巴仁波切开示:唯有实修方能了悟 今晚我不是要来向各位做什么开示,而是想再次提醒诸位过去所曾学习、研究和修持过的东西。我想诸位都已领受过不少的教法,但有时还是要再温习一下。因此,我现在要就一些佛法上的修行问题,再提醒诸位一下。 就某一方面来说,我知道每个人都在学习、修行佛法,但往往大家在对这方面稍有涉猎,学到了一点东西后,便想跳到新的东西、新的法门上去。大家都对新的东西、新的修行感到好奇,这点很好,但另一方面来说,留在原来阶段,持续修习,直至功夫臻熟精练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因此要在我们以前所曾学过的法上持续下功夫,而非一味的想往前跳,也是挺重要的。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白话文--死亡之愿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太桥旦曾堪布 译)祈请师尊之法体!加持穷儿得住于深山之地。
太桥旦曾堪布:虔诚心的重要性 在佛法修持道路上,虔诚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金刚乘的修行中,如同金刚总持祈请文中强调的:“虔敬即为修行首”。 在藏区,从古至今有很多没念过书,甚至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对诸佛菩萨、对传承却有着无比清净的虔诚心,依靠具德上师的教法而取得了修行上大的成就。而如今很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很多的佛法知识,可惜的是这些佛法知识大都没有融入自心,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分别念。分别念越多离本性越远,越难产生清净的虔诚心。没有虔诚心就不可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更不可能成就。
宗萨仁波切:检视我们的学佛的动机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走上佛教这个修道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佛法将会解决我们充满问题的生命;那不是正确的发心,那是非常有神论的动机。很多人这样做,基督教徒这样做,穆斯林也这样做。其实你若想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不需要佛法,佛法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我敢说佛法带来更多的问题。你们听到一些像是“无常”这类的讯息,它帮不上忙,而且听起来还很悲哀;像是“无我”等等的讯息,它们帮不了多少忙。
济群法师开示: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此经当机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一前提而展开。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工作为修行 假如我们能将「三殊胜」应用于一切工作上,就算是替佛堂影印文件的平凡小事,不但能积聚福德,这项工作,实际上成为了「波罗蜜多」。
持戒不是执著! 有人认为持戒是执著(著相),修学大乘似乎不需要持戒或可以开缘,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1)佛与阿罗汉都已经断了烦恼,没有执著,但他们必定会遵守自己的戒法。 (2)持净戒是为了清净三业,做为证得圣道的助缘。岂有尊重佛法、依法奉行,就被挂上“执著(著相)”之名的道理! (3)真实修学菩萨道者,必定精勤地为圆满诸波罗蜜而努力。无论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都有持戒波罗蜜,岂有不注重道德、不尊重戒法而声称自己在修学菩萨道的懈怠菩萨!何况北传菩萨藏也没有这样的解释 。 此外,在《律藏》中,“开缘”有一定的法则(规范),没有所谓自己不愿意遵守而不去奉行称为“开缘”的道理!——摘自《嘉义新雨》(37)
西瓜与尿床 戒尘来寺里的年纪还小,只有四岁。刚来的时候,戒尘和戒嗔、戒傲睡在一张床上。那年我和戒傲也只有十六七岁,我们担心戒尘睡觉不安稳,怕他从床上掉下来,便让他睡在我们中间。 戒尘很乖,睡觉也不乱动,只是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尿床。早晨醒来的时候,伸手摸摸床上,经常已经湿了,我和戒傲就猜拳决定谁洗床单。 到了夏天,西瓜上市的季节,师父总会让我和戒傲去采购几个回来。戒尘、戒痴都爱吃西瓜,虽然人小,平时吃饭的饭量也很小,可是吃起西瓜的话,可以一个人吃掉小半个西瓜,喜欢一人抱着小半个西瓜,用勺子一点点挖着吃。戒痴有时候恶作剧,把吃完的瓜皮偷偷地扣在别人头上,弄别人一头的西瓜水,他在旁边嘿嘿地笑,所幸我们都没有头发,洗起来还算方便。如果是傍晚吃西瓜的话,我们怕戒尘晚上尿床,便不让他吃,戒尘也不哭闹,只是搬着小凳子,坐在旁边看我们吃西瓜,嘴巴不停地动,并不发声,总是吃不了几口就被他眼神和神态弄得不忍心了,乖乖奉上半个西瓜,戒尘高高兴兴地躲到屋角吃西瓜去了。 这样的夜晚危险性很高,半夜会被戒尘喷泉一样的小便淋醒,有意识的时候,赶快爬起床来,替他把尿。有时候,疲倦得实在起不了床,便伸手把戒尘小便的方向偏一下,经常摸到戒傲的手,原来戒尘往我这边尿也是人为的。 曾经很头痛戒尘尿床的事情,还想着要不要去看看病,只是还没有去,戒尘已经不再尿床。 成长可以解决很多事情,很多你以为棘手的事情解决的方法却很简单,那就是你长大。 戒尘大了几岁,戒傲依然记得那时的事情,时不时把戒尘往我们身上撒尿的事情当笑话拿出来说,戒尘抵赖不承认,说戒傲一定是编出来的,戒傲总让戒嗔替他作证。 有一天,戒傲在吃西瓜的时候又一次提起戒尘尿床的事情,智恒师父忽然嘿嘿地笑起来。他说,戒傲呀,你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经常尿我一身的。 戒傲从此再不敢提戒尘尿床的事情,因为戒尘已经有了反击的武器。 我们耻笑别人缺点的时候,时常忘记想想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缺点。
达真堪布:从心里受持戒律是自在 在末法时期,大家修行都不愿意受戒,不愿意守规矩。哪有不受戒律,不守规矩的佛呢?一讲戒律,一讲规矩,都觉得有压力,都觉得不自在。如果这样,你不是菩萨的料,不是佛的料。若是真正从心里去遵守规矩,受持戒律,那本身是一种清净,一种自在,根本不可能有压力。
圣严法师:如何修“持戒” 佛教的持戒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 佛法教人持戒的内容,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乐众生的四种精进。 前者的五戒是指: 1、不杀生,主要是不杀有情众生。 2、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 3、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悖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损伤健康。 4、不妄语,主要是不以语言使得他人受到损害。 5、不饮酒,应包括麻药在内,主要是不以饮用酒精及麻药,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后者的四种精进,又称为四正勤。那就是劝导他人除一切恶、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诫偈的头两句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作之恶令中止,未作之恶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长,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修行这四句话,叫作四种精进。前两句是为众生拔苦,后两句是给众生带来幸福。拔苦予乐,正是大悲心的菩萨行。如何能够劝导世人,同来修行这四句话,那就先要以现世的利益、现前的好处来使他们感动,进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为入手的方便。
普巴扎西仁波切开示:如何同时修净土和密宗 问:我妈妈信仰佛教,热切渴望我也能修行净土。但现阶段我的缘分在修密宗,我也在修上师瑜伽。请问二者如何同时修行? 仁波切答:我们以前讲解过如何区分显宗与密宗,那么显宗与密宗的区别是否仅仅在于是持名念佛还是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之上呢? 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可能我们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若要是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当你依止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是在祈祷上师;而当我们祈祷上师的时候,也并非把阿弥陀佛搁置一旁,因为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他也就是阿弥陀佛。
慈诚罗珠堪布: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之方便 一、宣讲圆满次第之必要 从表面上看,密法,尤其是内密修法的很多名词似乎显得很神秘、很玄奥。很多人也想对密法一探究竟,却不知从何入手。 尽管从大多数人的根基和条件看来,我们暂时还没有必要了解有相圆满次第的具体修法。因为有相圆满次第的修法需要花费很大功夫,对我们来说过于复杂,忙碌而闲散的在家人很难一蹴而就(当然,无相圆满次第,也即大圆满、大手印部分的修法在加行修完以后可以修)。但作为学密的人,我们应该知道密法在讲什么;修成以后的结果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结果,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依靠这个方法能达到这个目的,其原理是什么;修这些法为什么能快速证悟空性等等,所以此处简单地介绍一下圆满次第。
圣严法师:六祖坛经的思想 六祖坛经的思想 释圣严 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 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90.04) 提要:坛经流传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订。 坛经的思想系统,虽用般若经,实则是沿袭如来藏的观点,用般若的空慧,实证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见性。坛经中引用。《金刚般若经》者凡五见,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者一处。其目的是在证明相无而性有,强调本心及本性实在。所引般若经典,乃在取其作为修证的观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 坛经引用《维摩经》者计六例,共有五种观念:顿悟、守心与直心、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动静一体、不二。此外尚可在坛经中见到《大涅盘经》、《菩萨戒经》、《法华经》、《华严经》、《观无量寿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的思想。 坛经的心理实践,名为“无念法门”,它又有无住、无著、无相等不同的名称,以无念得智慧,以无著离烦恼,以无相证佛性。坛经的生活实践是以忏悔、发愿、受三归依戒为准则,而又将之导归心理实践的“无相法门”。
圣严法师:《不上进的借口》 许多人误解不执著的真义,把它当成不上进的借口,人家往上爬,自己不一定要往上爬。例如有人得意洋洋地说:「做董事长有什么了不起,他吃饭睡觉,我也一样吃饭睡觉。」 人人都在努力求进步,自己却自暴自弃,还说是不执著、放得下,这是一种自卑、懦弱的不健康心态。他们没有想到,人可以经由学习而不断成长。 不只名利、地位,人在才能、人格、心量等各方面都可以不断地成长,倘若不积极促成因缘往上成长,不把握机会往上成长,害怕吃苦不想往上成长,却用不执著这三个字一语带过,这叫作「卑劣慢」;不只是自卑,而且是用傲慢的态度来掩饰自卑。 人世间如果有太多这一类的人,社会是不会进步的。真正的不执著是在尽心尽力后,不计较成果如何,而能以平常心看待,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试著欣赏积极付出的自己,曾经努力过的,无论结果是什么,都不会白费的,而且很值得。
圣严法师:小乘当真不好吗? 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再生地区,所以中国的佛教徒,不喜欢小乘一词,一谈就是大乘法门的菩萨道与菩萨行,如果被人戴上了小乘人的帽子,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事实上,大乘精神,固然伟大,小乘佛教,也就当真不好吗? 小乘人的缺点,端在自求解脱,而此解脱之道,却非佛果的圆满,所以被大乘佛教斥为「自了汉」斥为「焦芽败种」。其实,凡是信仰佛教,而达于圣位的境界,他自己解脱了,也必影响他人走向解脱之道。辟支迦佛是小乘圣者,但如有人供养了辟支迦佛,便可有愿必成,也将必可得到解脱之道;佛时的诸大弟子,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但是除了少数的例外,绝对的多数,无不尽其所能地去度脱有缘的众生。许多的阿罗汉,当他们尚未证果之前,专事修持,一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后,便去积极地为僧团大众服务了,比如沓婆摩罗子,即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留陀夷等,在他们的行谊之中,根本看不出所谓「自了汉」的惰性来。相反地,中国的大乘佛教,比如禅宗的祖师,主张于未悟之前要寻师访道,参得个「入处」之后,倒要在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这种大乘精神,岂能不算自了?当然,禅宗的开悟,只是悟得一个「入处」,并非即是证果(即使也有可能证得大乘贤圣的阶位),所以开悟的人,未必已能决定不再退转,所以他们仍要如理修持,长养圣胎,而不立即广度众生。 中国佛教之隐于山林,而与人间隔离者,与禅宗的风气,有著深长的影响,虽然禅宗之隐于山林,仍能吸收新的份子,但此总不能算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精神。南传的是小乘佛教,如说小乘只管自度而不度他人,南传佛教应该早已灭亡了,实则竟又不然呀! 大乘佛教的义理之高超,境界之广大,这是无可否认的,也是值得我们大乘佛教徒所引以为荣的。但是中国佛教之未能将大乘精神充份地表达为实际的力量,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甚至以大乘佛教的招牌作为掩护,竟把小乘佛教的美德也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大乘经论中,每皆呵责小乘,但是也有赞叹小乘的。大家都在好高骛远地「迷信」大乘佛教(未解大乘胜义,未能如实而行者,仅仅以耳代目,仅仅拾人牙慧,岂不等于迷信),实则尚不足以衡小乘人的心行。故我希望中国佛教徒们,应该返身过来,重新肯定小乘的精神,再谈大乘也不为迟(其实,原始佛教中,根本没有大乘与小乘的问题)。 《涅盘经》中说:「五篇七聚,并是出家菩萨律仪。」 五篇七聚是比丘戒,比丘是声闻众,所以严格地说,比丘戒是小乘戒,比丘也是小乘众,比丘之成为大乘众,乃是由于菩萨戒而来,但是比丘成了大乘菩萨,仍不能因了大乘戒而废弃小乘戒,以此可见小乘戒的重要性了。 《菩萨戒本经》中说:「若作如是言: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何以故?菩萨尚学外道异论,况复佛语。」 《地藏十轮经》中说:「三乘皆应修学,不应骄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缘觉乘法。」 小乘乃是大乘的基础,如果抛弃了小乘,而光谈大乘,除非是大权示现,那就要求升反堕了。可惜,今世的中国佛教徒们,尤其是出家弟子,竟在大乘的外衣下,两头落了空,中国佛教的衰微,原因即在于此,如果再不猛省回头,便要不堪设想了!同道们,不要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罢!试问:我们表现了那一点是独有的菩萨精神?除了素食之外,又有多少成绩比小乘佛教表现得更好? 有人说,大乘佛教是东方文化的遗产,到如今我们这些大乘佛教徒,竟是破落户的守财奴了,甚至连守的责任都未能尽到哩!如果再不反省,我们将成大乘佛教的罪人了。
1
下一页